李清照之《词论》
- 格式:doc
- 大小:107.50 KB
- 文档页数:11
词论李清照李清照被誉为中国宋代最具代表性的女词人之一,她的词作风流婉约,含蓄深沉,体现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独特境遇和情感体验。
她的词作品深刻地描绘了她内心深处的痛苦、孤独和绝望,以及对爱情的执着和追求。
其词风成熟高妙,情思含蓄,意境丰富深沉,历经千年而气质犹存,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李清照的词作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她的作品中常常有让人感同身受的哀怨情怀。
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摇悠悠,晓星残月。
灯烛挥尽,短歌携手,人静胜秋千。
”这首词描写了一个女子归途中的眷恋,她流连于山水之间而忘却了时间,然而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最后她只能独自一人离开。
这个情景对于当时的女性来说,也许是他们在家庭和爱情中的真实写照。
李清照的词作也带有较浓的现实主义色彩,她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局限和不合理。
例如《如梦令》中的“人静胜秋千”,反映的是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双重束缚。
在古代中国,男权社会的等级观念根深蒂固,女性不仅在家庭中要受到男性的统治,而且在社会生活中也是毫无地位的,这使女性的欲望和追求难以实现。
李清照通过反映女性的内心痛苦和对未来的不安,表达了她对于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抗争,成为了古代中国女性文学中的代表人物。
李清照的词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她以独特的笔触和深厚的情感抒发,塑造了一批令人难以忘怀的人物形象。
例如她的《如梦令》中的“绿肥红瘦”、“薄情香煞远山楼”,不仅描写了山水之间的美景,更通过风景来抒发人物的情感和心境。
李清照的词作能够将复杂的情感和柔媚的意境融入到一起,使作品充满着古典美的气息。
李清照的作品也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她的词作在当时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传颂。
她的词作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的文学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她优美的文学风格,非凡的叙事技巧和朴素的情感表达方式,成为了中国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影响着每一个追求文学艺术并具有理想主义精神的人。
词论李清照《词论》乐府声诗并著,最盛于唐。
开元、天宝间,有李八郎者,能歌擅天下。
时新及第进士开宴曲江,榜中一名士,先召李,使易服隐姓名,衣冠故敝,精神惨沮,与同之宴所。
曰:"表弟愿与坐末。
"众皆不顾。
既酒行乐作,歌者进,时曹元谦、念奴为冠,歌罢,众皆咨嗟称赏。
名士忽指李曰:"请表弟歌。
"众皆哂,或有怒者。
及转喉发声,歌一曲,众皆泣下。
罗拜曰:此李八郎也。
"自后郑、卫之声日炽,流糜之变日烦。
已有《菩萨蛮》、《春光好》、《莎鸡子》、《更漏子》、《浣溪沙》、《梦江南》、《渔父》等词,不可遍举。
五代干戈,四海瓜分豆剖,斯文道息。
独江南李氏君臣尚文雅,故有"小楼吹彻玉笙寒"、"吹皱一池春水"之词。
语虽甚奇,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也。
逮至本朝,礼乐文武大备。
又涵养百余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
又有张子野、宋子京兄弟,沈唐、元绛、晁次膺辈继出,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茸之诗尔。
又往往不协音律,何耶?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
且如近世所谓《声声慢》、《雨中花》、《喜迁莺》,既押平声韵,又押入声韵;《玉楼春》本押平声韵,有押去声,又押入声。
本押仄声韵,如押上声则协;如押入声,则不可歌矣。
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汉,若作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
乃知词别是一家,知之者少。
后晏叔原、贺方回、秦少游、黄鲁直出,始能知之。
又晏苦无铺叙。
贺苦少重典。
秦即专主情致,而少故实。
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
黄即尚故实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价自减矣。
周济,字保绪,一字介存,号未斋,晚号止庵,生于公元一七八一年,卒于公元一八三九年,荆溪(今江苏宜兴)人。
李清照《词论》浅议作者:刘明宇来源:《读书文摘(下半月)》2018年第05期摘要:李清照的《词论》自问世以来,对于历代词人、词学家对于词这一文学体裁所进行的创作与研究活动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今人在对其中的观点进行分析时,应该秉持客观态度,对于其强调词应该保有自身的文体特性和疆域这一看法做出适当的肯定和继承。
关键词:李清照;《词论》;别是一家一、李清照《词论》的合理性李清照在《词论》中指出,“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汉,若作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
乃知词别是一家,知之者少。
”李清照认为,词这种文体应该有其独有的特性与要求,不宜与诗、文等其它文学体裁完全混淆,就这一点来说还是相当高明、值得肯定的。
词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它应该保有其基本的创作规范,保有其特有的体性以及基本的疆界,在词的创作与分析鉴赏的时候应该要注意与其他类型的文学体裁有所区分。
二、词的体性之独特首先,就词与诗比较而言,词的体例特性和诗还是应该有相当大的区别的。
有人以为,从体性上来看,诗就好像是两鬓苍苍的老者,在寂夜的孤灯之下独自正襟危坐,即使是穿着粗布衣服,人们依然不难从他那眉宇之间窥见他所经历过的风雨沧桑,他的言谈举止、一举一动,不必刻意装出矜持的样子,但却自然能够显得稳重,不需要做出金刚怒目的表情,也依然能够做到不失威严。
而词就好像美丽娇艳的佳人一般,缓缓行进于百花之间,娉娉袅袅,风情万种,摇曳多姿,即使是穿着华美的服饰用以遮掩身躯,却仍旧能够令人不由自主地想见掩藏在绮丽华服之下的凝脂肌肤,眼波流转,顾盼生姿,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惹人怜爱,但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正如王蛰堪先生所说:“诗若苍颜老者,孤灯独坐,虽葛巾布服,眉宇间使人想见沧桑,谈吐挥洒,不矜自重,不怒自威。
词犹美艳少妇,微步花间,风姿绰约,虽钗钿绮服,使人想见玉骨冰肌,顾盼间隐然怨诉,徒有怜惜,可远慕而不可近接焉。
”这主要是针对诗与词的语言风格方面的差异而言的,并不是针对题材内容范畴来说的,不是说诗的内容只适合写庄严老者,词的内容只适合写绰约少妇,而是说诗和词由各自的文体所决定的语言风格特点给人带来的不同的形象化的联想。
[转帖]从李清照的《词论》看词别是一家Post By:2010-3-31 17:05:00李清照的《词论》首先论述的是词的起源问题,乐府声诗并著,最盛于唐。
开元、天宝间,有李八郎者,能歌擅天下。
时新及第进士开宴曲江,榜中一名士,先召李,使易服隐姓名,衣冠故敝,精神惨沮,与同之宴所。
曰:"表弟愿与坐末。
"众皆不顾。
既酒行乐作,歌者进,时曹元谦、念奴为冠,歌罢,众皆咨嗟称赏。
名士忽指李曰:"请表弟歌。
"众皆哂,或有怒者。
及转喉发声,歌一曲,众皆泣下。
罗拜曰:此李八郎也。
"。
这里李清照要说明的就是词和音乐的紧密联系。
“从历史上看,诗在《诗经》的阶段也是可以歌唱的,就诗歌的性质来说,《雅》、《颂》基本上是为特定的目的而写作、在特定场合中使用的乐歌,《国风》大多是民歌。
”(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节),但是到后来诗里面就分成了两支,一是文人诗,二是在民间流传的乐府诗。
“‘乐府’一词,在古代具有多种涵义。
最初是指主管音乐的官府。
汉代人把乐府配乐演唱的诗称为‘歌诗’,这种“歌诗”在魏晋以后也称为‘乐府’。
同时,魏晋六朝文人用乐府旧题写作的诗,有合乐有不合乐的,也一概称为‘乐府’。
继而在唐代出现了不用乐府旧题而只是仿照乐府诗的某种特点写作的诗,被称为‘新乐府’或‘系乐府’。
宋元以后,‘乐府’又用作词、曲的别称。
因这两种诗歌的分支,最初也都配乐演唱的。
所以,我们需要把中国文学史上的不同意义的“乐府”区别清楚。
”(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这里可以看出一个问题就是词的产生是和乐府分不开的,“唐天宝十三载(公元754年),始诏法曲与胡部合奏。
自此乐奏全失古法,以先王之乐为雅乐,前世新声为清乐,合胡部者为宴乐(燕乐)。
古诗皆咏之,然后以声依咏以成曲,谓之协律。
”(沈括《梦溪笔谈》)。
沈括所讲的就是词产生的另外一个要素胡乐的进入所带来的影响。
而敦煌曲子词的发现从另外一个方面说明了词的产生和民间音乐的关系。
对李清照“词别是一家”的理解郑树平李清照的《词论》是词学史上第一篇以史带论的词学论文。
它在研究了北宋词的形式与特点,评析了词坛名家创作倾向及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观点。
此论一出,立即受到广泛注意,有的肯定,有的否定,毁誉褒贬,意见难以统一。
近年来,对这篇文章的研究仍在继续,或辨其真伪,或考其本事,或评其理论得失,或析其观点正误,从不同角度进行考察。
这些探索都是十分有益的,不仅加深了对《词论》本身的理解,也促进了对整个词学理论的探讨。
但是应该看到,这篇文章在词学史上的价值,最重要的一点应该是它所体现的主题观念及其在词学史上的意义。
本文将从这个方面谈一点体会和认识。
对于《词论》所体现的主体观念,前人已略有提及。
夏承焘先生认为:李清照“提出词‘别是一家’的口号”,要求保持它的传统风格—这就是前人所谓‘尊体’”。
(《评李清照<词论>—读史札记之一》)应该说,“尊体”确是《词论》作者所体现的主体观念,词“别是一家”就是这个观念的产物。
联系北宋词坛创作繁荣、词学论争的现实,把它放在北宋词坛的具体背景上进行考察,就可以更清楚地理解这一点。
词到李清照已经有了漫长的历史。
在这漫长的历史中,词从内容到形式,既有继承,也有发展。
从词体方面看已由唐五代的小令发展到长调慢词;从词的表现手法看,也由单薄的抒情发展到以铺叙展衍为能事的叙事、状物、抒情的结合;词的内容也从多倚红偎翠,开始发展为表现多种多样的社会生活。
可以说李清照所处的词坛,已开一代之盛,新声竞繁,众体大备,名家辈出,出现了多种艺术风格纷呈的局面;有的以铺叙明白见长;有的以抒怀旷达取胜;有的以婉约清丽为主;有的因富丽精工见称。
李清照所面对的词苑,就是这样一片奇花异葩的艺术现实。
对于这种局面,应肯定什么,否定什么,每一个词人必须根据自己的创作主张及审美要求,从理论上作出反应。
李清照提出词“别是一家”的主张,正是从推崇词体的角度对这个问题的回答。
李清照词论的主要观点
李清照提出的著名词论观点
概括而言,李清照的词学观点,特别强调了词在艺术上的独特性,即别是一家”,与诗歌相区别;特别重视词的声律形式;在语言上要求典雅而又浑成。
这些观点显然有其偏颇的地方。
李清照受词的传统观念的束缚较重,忽略了词向许多不同方向发展,包括一部分作品脱离音乐而偏重文字表现的必然性及其意义所在。
李清照介绍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
出嫁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李易安集》《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辑有《漱玉集》《漱玉词》。
今有《李清照集》辑本。
李清照的词论
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女词人经典代表之一,其词论深刻透彻,指导意义极大。
她对词的评价及其创作方法极具启示性,下面我们一
起来看看。
首先,李清照对于词的定位是非常清晰的,她认为“无论志趣何属,词为万家之主”,强调了词作为“万家之主”的主导地位。
同时,李清照也认为,“词作之难,其妙莫测”,因此,“好词不求甚解,
但求形神俱臻”。
这说明了她对于词的创作非常注重形式和内容之间
的达成平衡,体现了文艺创作中形式与内容相辅相成的重要性。
其次,李清照对于词的主题和思想有深刻的见解。
她认为,优秀
的词应该体现“雅正之风,哀怨之情”,既要表达高雅的情感和思想,又要具有感人肺腑的情感。
同时,她还强调了人文主义的意义,认为“千古文章出人才”,要尊重人的个性和独特性,注重提高文学功力
和创作境界。
最后,李清照对于词的创作方法也有自己的看法。
她认为,创作
词首先要注意语言的表达,追求雕琢、生动、简练、精准的表达风格,同时要注重篇章结构的合理性和艺术性。
此外,她也提出了“化腐朽
为神奇”的词作原则,即在庸俗、平凡的题材中发现美和灵感,以此
来进行创作。
综上所述,李清照的词论不仅深刻透彻,更是对于文学创作的指
导意义极大。
它不仅为后人提供了写作的良好范例,更让我们深刻理
解了华夏文化的博大精深。
以此为我们创作提供指导和借鉴,会让我们的文学更具深度、高度和广度。
浅析李清照的词论文篇一:毕业论文:李清照的词和词论毕业(论文)题目名称:李清照的词和词论系部:专业:班级:姓名:学号:指导老师:指导时间:指导地点:完成日期:毕业论文说明书目录摘要 (1)Abstract (2)引论 (3)第一章李清照词风简介 (4)第二章论词标准对李清照词作的影响............................... (5)第三章《词论的著录》和“别说一家”说的创立 (8)第一节《词论》的著录 (9)第二节“别是一家”说的创立 (10)第三节追本朔源,从渊源论说明词“别是一家” (12)第四节破而后立,“别是一家”出现理论与实践的偏离 (15)第五节“别是一家”观点的继承与影响 (17)第四章《词论》的贡献 (19)第一节为“小歌词”“补天”之作 (19)第二节对词之体要义的建树 (20)第三节《词论》“文本”的补充 (21)第五章《词论》的偏颇 (21)第一节对音律的要求有细索过苛之嫌 (22)第二节对词人的批评有挑剔不实之处 (23)第六章为《词论》一辩 (24)第一节胡仔及其与《词论》有关的功过 (24)第二节《词论》不满苏词的背后 (26)第三节《词论》对欧词的不满和易安对欧句的喜爱 (27)结束语 (29)致谢 (30)参考文献 (31)摘要李清照是我国南北宋之交的著名女作家,其诗、词、文、赋并茂,尤以词甚。
对于词,她不仅是一位优秀的实践者,同时也是一位认真的批评家,《苕溪渔隐丛话》后集里的《词论》颇有气概地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见解,受到许多人的敬佩和推崇,虽然其中的一些观点引起了一些争议,但这是词史上第一篇总结词的创作,富有见解的专论,也是妇女文评的第一篇,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
后人评《词论》有种种异议,李清照词作和《词论》也不一一合拍,这里,我们仅就《词论》来看看李清照关于词的一些见解。
第一部分简要分析了《词论》的著录和“别是一家”说的创立。
词”别是一家”说,是李清照词学思想的基点,“别是一家”的主要内涵如下:一是强调谐音合律;二是重“情致”、“典重”,崇尚“文雅“的词情;三是讲究“故实”、“铺叙”,追求艺术表现的完美。
李清照《词论》于苏轼的错误论断李清照在《词论》中这样说道“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茸之诗尔。
又往往不协音律。
”意为: 苏东坡等词虽长短其句, 可由于不协音律( 也即不能歌唱) , 故仍只能属于诗的范围, 不能算是词。
”那么李清照关于苏轼的评价是否正确呢?咱们就首先从她对苏轼批评的最尖锐的问题即“不协音律”来看。
那么也就要去探讨一下李清照关于词的本质的重要论断“词别是一家”到底是否完全正确。
“词别是一家”的主要内容就是以词是否能合乐可歌作为词区别于诗的本质特征。
然而对此,笔者却本就颇有微词,我们都知道我国古代可以合乐的不仅只有词,先秦的《诗经》、两汉魏晋南北朝的乐府诗、唐代的声诗、元代散曲、历代民歌都皆可歌, 但均没有因可歌而称它们为词, 因此笔者认为合乐可歌是不能作为词的本质特征的。
那么也就是说李清照认为苏轼的词不是词的观点显然就是错的。
诚然,是否合乐仍是词的一个重要特征,所以也许很多人会认为《词论》关于苏轼的论点还是有其正确性的。
那么苏轼的词是否就正的不合乐呢?清代有位词学评论家王又华, 在他的《古今词论》一书中引毛稚黄语说:“《水龙吟》‘细看来不是杨花, 点点是离人泪’, 调则当是‘点’字断句, 意则当是‘花’字断句。
文自为文, 歌自为歌, 然歌不碍文,文不碍歌, 是坡公雄才自放处。
”这“文自为文, 歌自为歌, 然歌不碍文, 文不碍歌”说明苏东坡因感情的抒发, 内容的需要, 在改变词调的组合时, 已经巧妙地解决了可诵与可歌之间的矛盾, 做到了两无妨碍。
后来清邹祗谟在他的《远志斋词衷》一书中, 又进一步揭示了苏东坡在改变词调的组合时如何做到不影响可歌的奥秘, 这奥秘就是:“有两句合作一句, 一句分作两句者, 字数不差, 妙在歌者上下纵横所协。
此自确论。
但子瞻填长调多用此法, 他人即不尔。
”实际上东坡不仅注意“字数不差”, 有时也稍稍增减字数, 但不像柳永有时增减甚多, 故仍便于歌者!“上下纵横所协”,因而不影响词的可歌。
李清照《词论》对前代词家的评价
李清照的《词论》对前代词家进行了一定的评价。
她认为前代词家在艺术创作上追求形式和技巧的完美,但过于注重外在的华丽语言和修辞手法,忽视了词作品内在的真情实感。
她认为词作品应该更加注重表达真实的情感和人性的价值,而不仅仅是追求技巧和形式上的体现。
李清照认为前代词家在表达情感时过于繁琐,不够简洁直观,缺乏朴素、真实和深刻的感受。
然而,李清照也承认前代词家在创作上的成就。
她赞赏他们的才华和对词艺的追求,认为他们在技巧和艺术修养上有独特的造诣。
李清照总结了前代词家的艺术特点,并试图在自己的词作中融合各家之长,同时注重情感的真实和深刻表达。
总的来说,李清照对前代词家持有一定的批评和赞赏态度,她在评价他们的创作时既看到了他们的优点和创新之处,又提出了对词作品内在情感和真实性的更高要求。
李清照词论的主要内容李清照,那可是词坛上响当当的人物。
她的词论,就像一把独特的钥匙,能帮咱们打开词的美妙世界的大门。
李清照对于词的看法,那可真是独树一帜。
她觉得词得有自己的格调。
这格调就好比人的气质,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气质,词也一样。
词不能写得乱七八糟,要遵循一定的规范。
要是把词比作一场盛宴,那格调就是这场盛宴的主色调。
不能宴会上红的绿的啥颜色都乱搭,词也不能各种风格胡乱拼凑。
你想啊,要是一个人穿着古装,却跳着现代舞,是不是感觉很奇怪?词要是没有自己的格调,就跟这人似的,不伦不类。
她还特别看重词的音律。
这音律啊,就像音乐的节奏。
你听一首好听的歌,节奏一乱,那这首歌就毁了。
词也是这样。
李清照觉得词的音律得和谐。
就像一群鸟儿在唱歌,大家得在一个调上,这样才好听。
要是有的鸟儿高音,有的鸟儿低音,乱成一团,那就成噪音了。
咱们读她的词就能感觉到,那词句读起来就像流水一样顺畅,就因为她特别注重音律。
比如说“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读起来朗朗上口,那音律就像美妙的小夜曲,在你耳边轻轻回荡。
李清照对词的内容也有话说。
词不能光写些花花草草,得有真情实感。
这真情实感就像做菜的盐,没有盐,菜就没味道。
词要是没有真情实感,就像没放盐的菜,淡而无味。
她自己写的词那可都是饱含着她的情感。
像她写的那些思念丈夫的词,字里行间都是浓浓的思念,就像那深深的井水,怎么舀都舀不完。
你要是写词,就不能瞎编乱造,得把自己心里真正的想法和感受写进去。
不能说今天天气好,就随便写个词说自己开心得不得了,可实际上心里正愁着呢。
这就不是好词,就像假笑一样,看着就别扭。
在她眼里,词的语言也很重要。
词的语言要精致,要巧妙。
这就好比绣花,一针一线都得讲究。
不能粗制滥造,随随便便写几句就成词了。
她的词里的语言就像精美的刺绣,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像是精心挑选的丝线。
像“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这几个叠词用得多么巧妙,把那种孤独、凄凉的感觉一下子就表现出来了。
李清照在《论词》中提出的词学理论
李清照是两宋之际著名的女词人,不仅在词的创作实践中自成一家,而且在词的创作理论上也有独特的见解,写作了专门性的词论著作《论词》,对后代训学理论和词的创作有一定的影响。
李清照在《论词》中提出的一个著名观点是词“别是一家”说,力主严格区分词与诗的界线。
李清照从本体论的角度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理论。
所谓“别是一家”,意指词是与诗不同的一种独立的抒情文体,词对音乐性和节奏感有更独特的要求,它不仅像诗那样要分平仄,而且还要“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义分清浊轻重”,以便协律可歌。
否则,词就成了“句读不葺之诗”,而失却了词作自身的文体特性。
词作只有保持自身独立的文体特性,才能不被诗所替代,在文学之林中占有独立的地位。
李清照对词还提出了其他的审美要求:
(1)勿“破碎”。
这是在《论词》中通过对张先、宋祁等人词的批评中表现出来的,即要求词作品要有完整浑然的意象结构,给人以整体的完美审美感受。
(2)词要铺叙。
她主张词要展开些,要写得曲折、细腻,有渲染。
讲层次,起伏跌宕,要前后呼应。
(3)讲故实。
她说秦观词专讲情志,而少有典故,主张词中要运用前代前人的文化掌故。
(4)词的格调要高雅、典重。
她追求词的典雅之美,批评柳永词“词语尘下”,贺铸词“苦少典重”。
乐府声诗并著[1],最盛于唐。开元、天宝间[2],有李八郎者[3],能歌擅天下。时新及第进士开宴曲江[4],榜中一名士,先召李,使易服隐姓名,衣冠故敝[5],精神惨沮[6],与同之宴所。曰:“表弟愿与坐末[7]。”众皆不顾。既酒行乐作,歌者进,时曹元谦、念奴为冠[8],歌罢,众皆咨嗟称赏[9]。名士忽指李曰:“请表弟歌。”众皆哂[10],或有怒者。及转喉发声,歌一曲,众皆泣下。罗拜曰[11]:此李八郎也。”自后郑、卫之声日炽[12],流糜之变日烦[13]。已有《菩萨蛮》、《春光好》、《莎鸡子》、《更漏子》、《浣溪沙》、《梦江南》、《渔父》等词[14],不可遍举[15]。五代干戈,四海瓜分豆剖[16],斯文道息[17]。独江南李氏君臣尚文雅[18],故有“小楼吹彻玉笙寒”、“吹皱一池春水”之词[19]。语虽甚奇,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也[20]。逮至本朝[21],礼乐文武大备。又涵养百余年[22],始有柳屯田永者[23],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24]。又有张子野、宋子京兄弟,沈唐、元绛、晁次膺辈继出[25],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至晏元献[26]、欧阳永叔[27]、苏子瞻[28],学际天人[29],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30],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31]。又往往不协音律,何耶?盖诗文分平侧[32],而歌词分五音[33],又分五声[34],又分六律[35],又分清浊轻重[36]。且如近世所谓《声声慢》、《雨中花》、《喜迁莺》,既押平声韵[37],又押入声韵;《玉楼春》本押平声韵,有押去声,又押入声。本押仄声韵,如押上声则协;如押入声,则不可歌矣。王介甫[38]、曾子固[39],文章似西汉[40],若作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41],不可读也。乃知词别是一家,知之者少。后晏叔原[42]、贺方回[43]、秦少游[44]、黄鲁直出[45],始能知之。又晏苦无铺叙[46]。贺苦少典重[47]。秦即专主情致,而少故实[48]。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黄即尚故实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价自减半矣。
李清照《词论》浅析作者:杨颖来源:《山东青年》2014年第06期摘要:李清照的《词论》是我国第一篇女性词学理论专文。
《词论》的核心观点和理论纲领是词“别是一家”,李清照认为词必须要合于音律、且具有独特的审美特性,这样才能维护词的艺术特性及传统风格,在形式等方面分清诗词界域。
李清照提出的词“别是一家”说,对后人认识、掌握传统词风的艺术特征,进行填词的艺术创作实践,都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李清照;《词论》;“别是一家” 说宋代女词人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山东历城(今济南市)人。
她的词不论在当时和后代都赢得了极大的赞美。
这位才华横溢的女作家对于词不仅擅长创作,还有理论建树。
她的《词论》一篇,短小精悍,是我国第一篇由妇女作的词学理论专文,在文学批评史上有其特定地位,价值不容小觑。
一、词“别是一家”说词“别是一家”说是李清照《词论》的核心观点和理论纲领。
所谓“别”,即有别于诗。
李清照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观点,把前人有关诗词之别的朦胧的经验感受和零星见解,发展成了明确的理论认识和较为系统的本色理论。
首先,李清照认为词必须要合于音律。
因为这是词区别于诗的首要特征。
她以此为绳墨来衡量前人词的长短得失。
所以,柳永词虽然“词语尘下”,但却能“变旧声作新声”“协音律”,因而“大得声称于世”;而欧阳修苏东坡等人虽为文坛泰斗,“学际天人”,但他们的词“往往不协音律”,故而流为“句读不萁之诗”,有其名而无其实,洵非当行本色。
李清照对词应合律的要求非常严格,并有着一整套具体的细致入微的衡量标准:歌词要“分五声”、“分六律”,同时,还须“分五音”,“分清浊轻重”。
李清照对词应合律的这些要求,是她区分诗词差别的主要标尺,也是她阐释词“别是一家”理论的重要基石。
如此严格的要求,反映出她对词之音乐属性的充分重视。
其次,李清照认为词应该有自己的审美特点。
这篇《词论》自五代至北宋后期,历历评述诸名家词,且多指摘其短,其实她是想通过批评各家词的长短得失,使人们认识词的审美特点,以明确词为何“别是一家”。
李清照《词论》浅议
词论,是由著名的婉约派词人李清照所撰写的一篇短文,文中展现出李清照的词学观以及其有关词艺术的思想。
她在文中指出,诗、词都是语言艺术,它们不只依靠形式,还要借助情感来表达真情。
正是因为强调情感与抒情,诗词才能得以传神。
在此文中,李清照还指出,诗必须具有美的内涵和抒情的气质,要善于触及读者的心灵,以达到抒发灵魂的效果。
这是李清照作为一名优秀的婉约派词人,应有的理念,她信念上下文抒情,同时也加强了情愁,使其词能够真实反映出作者内心真实的思绪与情感,具有很强的艺术意味。
李清照之《词论》 ———————————————————————————————— 作者: ———————————————————————————————— 日期: 李清照之《词论》 乐府声诗并著,最盛于唐。开元、天宝间,有李八郎者,能歌擅天下。时新及第进士开宴曲江,榜中一名士,先召李,使易服隐姓名,衣冠故敝,精神惨沮,与同之宴所。曰:"表弟愿与坐末。"众皆不顾。既酒行乐作,歌者进,时曹元谦、念奴为冠,歌罢,众皆咨嗟称赏。名士忽指李曰:"请表弟歌。"众皆哂,或有怒者。及转喉发声,歌一曲,众皆泣下。罗拜曰:此李八郎也。"自后郑、卫之声日炽,流糜之变日烦。已有《菩萨蛮》、《春光好》、《莎鸡子》、《更漏子》、《浣溪沙》、《梦江南》、《渔父》等词,不可遍举。五代干戈,四海瓜分豆剖,斯文道息。独江南李氏君臣尚文雅,故有"小楼吹彻玉笙寒"、"吹皱一池春水"之词。语虽甚奇,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也。逮至本朝,礼乐文武大备。又涵养百余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又有张子野、宋子京兄弟,沈唐、元绛、晁次膺辈继出,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茸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何耶?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且如近世所谓《声声慢》、《雨中花》、《喜迁莺》,既押平声韵,又押入声韵;《玉楼春》本押平声韵,有押去声,又押入声。本押仄声韵,如押上声则协;如押入声,则不可歌矣。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汉,若作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乃知词别是一家,知之者少。后晏叔原、贺方回、秦少游、黄鲁直出,始能知之。又晏苦无铺叙。贺苦少重典。秦即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黄即尚故实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价自减矣。
周济,字保绪,一字介存,号未斋,晚号止庵,生于公元一七八一年,卒于公元一八三九年,荆溪(今江苏宜兴)人。公元一八〇五年(清嘉庆十年)进士,官淮安府学教授。为学重经世济用,好读史及兵书将略,著有《晋略》八十卷,自负有济世伟略而不能用。更寄情于艺事,推衍张惠言词学,谭精研思,持论精审,为常州派(清代词学有浙派和常州派之分:秀水〔浙江嘉兴〕朱彝尊选辑《词综》,论词以"清空"为宗,一时作家,相习成风,是为浙派。常州张惠言兄弟选辑《词选》,以"意内言外"为主,又开常州一派)重要的词论家。著有《未隽斋词》和《止庵词》各一卷,《词辨》十卷,《介存斋论词杂著》一卷,辑有《宋四家词选》。另有论词调之作,以婉、涩、高、平四品分目,已散佚。《清史稿》卷四六八有传。
《介存斋论词杂著》原载于《词辨》前。《词辨》为周济于一八一二年客授吴淞时自编的一部词学教材,以选词为主,兼有评论。一九三五年,唐圭璋将《杂著》从《词辨》中析出,收入《词话从编》。《介存斋论词杂著》共三十一条,发挥"意内言外"的说法,明确提出填词要有寄托,"有寄托则表里相宣,斐然成章";"无寄托,则指事类情,仁者见仁,知者见知"。并提出了"词史"之说,即能从词中见史,"感慨所寄,不过盛衰","见事多,识理透,可为后人论世之资"。周济把上述理论原则运用到唐宋名家词数十家的品评上,作出了具体而微的辨析。从总体上,周济五代、北宋的尊奉温庭筠、韦庄、周邦彦等而贬抑南宋姜夔、张炎等,此与浙派对立。
《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载于《宋四家词选》前,是对《介存斋论词杂著》的承继和深化,但也有些不同之处。
一ﻫ 两宋词各有盛衰:北宋盛于文土而衰于乐工;南宋盛于乐工而衰于文土。
二ﻫ 北宋有无谓之词以应歌,南宋有无谓之词以应社。然美成《兰陵王》、东坡《贺新郎》当筵命笔,冠绝一时。碧山《齐天乐》之咏蝉,玉潜《水龙吟》之咏白莲,又岂非社中作乎?故知雷雨郁蒸,是生芝菌;荆榛蔽芾,亦产蕙兰。
三 词有高下之别,有轻重之别。飞卿下语镇纸,端己揭响入云,可谓极两者之能事。
四 近人颇知北宋之妙,然不免有姜、张二字,横亘胸中。岂知姜、张在南宋,亦非巨擘乎?论词之人,叔夏晚出,既与碧山同时,又与梦窗别派,是以过尊白石,但主"清空"。后人不能细研词中曲折深浅之故,群聚而和之,并为一谈,亦固其所也。
五 学词先以用心为主,遇一事、见一物,即能沈思独往,冥然终日,出手自然不平。次则讲片段,次则讲离合;成片段而无离合,一览索然矣。次则讲色泽、音节。
六 感慨所寄,不过盛衰:或绸缪未雨,或太息厝薪,或己溺己饥,或独清独醒,随其人之性情学问境地,莫不有由衷之言。见事多,识理透,可为后人论世之资。诗有史,词亦有史,庶乎自树一帜矣。若乃离别怀思,感士不遇,陈陈相因,唾瀋互拾,便思高揖温、韦,不亦耻乎?
七ﻫ 初学词求空,空则灵气往来。既成格调求实,实则精力弥满。初学词求有寄托,有寄托则表里相宜,斐然成章。既成格调,求无寄托,无寄托,则指事类情,仁者见仁,知者见知。北宋词,下者在南宋下,以其不能空,且不知寄托也;高者在南宋上,以其能实,且能无寄托也。南宋由下不犯北宋拙率之病,高不到北宋浑涵之诣。 八 皋文曰:"飞卿之词,深美闳约。"信然。?飞卿酝酿最深,故其言不怒不慑,备刚柔之气。?针缕之密,南宋人始露痕迹,《花间》极有浑厚气象。如飞卿则神理超越,不复可以迹象求矣;然细绎之,正字字有脉络。
九ﻫ 端己词,清艳绝伦,初日芙蓉春月柳,使人想见风度。 一〇 皋文曰:"延巳为人,专蔽固嫉,而其言忠爱缠绵,此其君所以深信而不疑也。"
一一ﻫ 永叔词,只如无意,而沈著在和平中见。 一二ﻫ 耆卿为世訾謷久矣,然其铺叙委婉,言近意远,森秀幽淡之趣在骨。耆卿乐府多,故恶滥可笑者多,使能珍重下笔,则北宋高手也。
一三ﻫ 晋卿曰:"少游正以平易近人,故用力者终不能到。"
一四 良卿曰:"少游词,如花含苞,故不甚见其力量。其实后来作手,无不胚胎于此。" 一五ﻫ 美成思力独绝千古,如颜平原书,虽未臻两晋,而唐初之法,至此大备,后有作者,莫能出其范围矣。读得清真词多,觉他人所作,都不十分经意。?钩勒之妙,无如清真;他人一钩勒便薄,清真愈钩勒,愈浑厚。
一六ﻫ 子高不甚有重名,然格韵绝高,昔人谓晏、周之流亚。晏氏父子,俱非其敌;以方美成,则又拟不于伦;其温、韦高弟乎?比温则薄,比韦则悍,故当出入二氏之门。
一七 梅溪甚有心思,而用笔多涉尖巧,非大方家数,所谓一钩勒即薄者。?《梅溪词》中,喜用偷字,中以定其品格矣。
一八ﻫ 良卿曰:"尹惟晓'前有清真,后有梦窗'之说,可谓知言,梦窗每于空际转身,非具大神力不能。"梦窗非无生涩处,总胜空滑。况其佳者,天光云影,摇荡绿波;抚玩无斁,追寻已远。?尹特意思甚感慨,而寄情闲散。使人不易测其中之所有。
一九 李后主词如生马驹,不受控捉。毛嫱、西施,天下美妇人也。严妆佳,淡妆亦佳,粗服乱头,不掩国色。飞卿,严妆也;端己,淡妆也;后主则粗服乱头矣。
二〇ﻫ 人赏东坡粗豪,吾赏东坡韶秀:韶秀是东坡佳处,粗豪则病也。 二一 东坡每事俱不十分用力。古文、书、画皆尔,词亦尔。
二二ﻫ 稼轩不平之鸣,随处辄发,有英雄语,无学问语,故往往锋颖太露;然其才情富艳,思力果锐,南北两朝,实无其匹,无怪流传之广且欠也。?世以苏辛并称,苏之自在处,辛偶能到;辛之当行处,苏必不能到:二公之词,不可同日语也。后人以粗豪学稼轩,非徒无其才,并无其情。稼轩固是才大,然情至处,后人万不能及。
二三ﻫ 北宋词,多就景叙情,故珠圆玉润,四照玲珑,至稼轩、白石一变而为即事叙景,使深者反浅,曲者反直。吾十年来服膺白石,而以稼轩为外道,由今思之,可谓瞽人扪籥也。稼轩郁勃,故情深;白石放旷,故情浅;稼轩纵横,故才大,白石局促,故才小。惟《暗香》、《疏影》二词,寄意题外,包蕴无穷,可与稼轩伯仲;余俱据事直书,不过手意近辣耳。?白石词,如明七子诗,看是高格响调,不耐人细看。?白石以诗法入词,门径浅狭,如孙过庭书,但便后人模仿。?白石好为小序,序即是词,词仍是序,反复再观,如同嚼蜡矣。词序、序作词缘起,以此意词中未备也。今人论院本,尚知曲白相生,不许复沓,而独津津于白石序,一何可笑!
二四 竹山薄有才情,未窥雅操。 二五ﻫ 公谨敲金戛玉,嚼雪盥花,新妙无与为匹。?公谨只是词人,颇有名心,未能自克;故虽才情诣力,色色绝人,终不能超然遐举。
二六ﻫ 中仙最多故国之感,故着力不多,天分高绝,所谓意能尊体也。?中仙最近叔夏一派,然玉田自逊其深远。
二七 玉田,近人所最尊奉。才情诣力,亦不后诸人;终觉积谷作米,把缆放船,无开阔手段;然其清绝处,自不易到。?玉田词,佳者匹敌圣,往往有似是而非处,不可不知。叔夏所以不及前人处,只在字句上著功夫,不肯换意,若其用意佳者,即字字珠辉玉映,不可指摘。近有喜学玉田,亦为修饰字句易,换意难。
二八ﻫ 西麓疲软凡庸,无有是处。书中有馆阁书,西麓殆馆阁词也。?西麓不善学少游。少游中行,西麓乡愿。?竹屋得名甚盛,而其词一无可观,当由社中标榜而成耳。然较之西麓,尚少厌气。
二九ﻫ 蒲江小今,时有佳趣,长篇则枯寂无味,此才小也。 三〇 玉潜非词人也,其《水龙吟》"白莲"一首,中仙无以远过。信乎忠义之士,性情流露,不求工而自工。特录之以终第一卷,后之览者,可以得吾意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