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平滑肌细胞原代培养经验
- 格式:pdf
- 大小:3.35 MB
- 文档页数:5
摘要器官移植长期以来受到捐献数量不足以及移植排斥的影响,组织工程作为再生医学的重要工具,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器官移植的不足。
然而传统组织工程使用生物可降解材料或注射细胞悬液的方法也有诸多不足,生物可降解支架的生物相容性需要验证,某些生物支架会造成植入部位附近组织发炎增生,生物可降解支架的降解也会引起炎症反应。
其次,支架降解会留下一定空间,而这些空间通常会被增殖的细胞以及大量的胞外基质填满,但是过多的胞外基质以及支架降解残留物又会造成组织纤维化,从而产生病变。
因此,研究者们创造出新的组织工程的方法来制备组织,即使用温敏性高分子材料制备温敏性细胞培养基底,并以此制备细胞片应用于组织工程中。
本文首先探讨气道平滑肌细胞的原代培养与鉴定,接着通过使用聚异丙基丙烯酰胺以普通细胞培养皿为基础制备温敏性细胞培养基底,并在其上培养气道平滑肌细胞,以观察温敏性培养基底对气道平滑肌细胞生长的影响以及其调控细胞的黏附行为,并通过温敏性培养基底制备气道平滑肌细胞片。
主要目的是掌握大鼠气道平滑肌的原代培养和鉴定以及温敏性细胞培养皿的制备工艺,并为将来更深层次的研究打下基础。
本文主要实验结论如下:①使用水和异丙醇作为溶剂制备异丙基丙酰胺溶液,结果发现以水作为溶剂的异丙基丙酰胺溶液经照射后无法达到温敏性培养基底的标准,原因是异丙基丙烯酰胺在水里的溶解度过低,通过聚合无法使异丙基丙烯酰胺与普通培养皿表面形成良好的共价连结。
②利用西南医院辐照中心γ射线以及四川原子能研究院电子加速器对涂覆有异丙基丙烯酰胺单体的普通细胞培养皿进行辐照。
结果发现,使用γ射线辐照能够制备聚异丙基丙烯酰胺水凝胶,但无法制备温敏性培养基底。
原因是γ射线辐照所需时间过长,导致溶剂异丙醇溶剂已挥发完全。
相反,电子加速器辐照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③以异丙醇为溶剂配制不同质量浓度比例40%,45%,50%,55%的异丙基丙酰胺溶液,结果发现45%质量浓度下制备的温敏性培养基底细胞黏附性最佳。
小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原代培养及体外钙化模型的制备徐丽华;严金川;伍超;逯朝阳;王中群;袁伟【摘要】目的:建立一种简单、高效的小鼠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s)原代培养方法及体外钙化模型.方法:采用改良的组织贴块法培养小鼠VSMCs,经免疫荧光染色法鉴定后,将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钙化组.采用yon kossa染色及比色法检测两组细胞内钙含量.结果:培养3~5d时,可见细胞从组织块边缘爬出,7~10d后细胞融合成片;免疫荧光染色显示胞质表达特异性α-肌动蛋白;VSMCs培养至第2代细胞纯度达95%;与对照组相比,钙化组细胞的钙含量、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明显增加(P均<0.05).结论:改良的组织贴块法可获得高纯度的小鼠VSMCs;β-甘油磷酸钠在体外可有效诱导其钙化.%Objective:To establish a simple and efficient method for primary culture of mouse aortic 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 (VSMCs) and calcification model in vitro.Methods:The primary VSMCs were harvested by modified tissue-piece inoculation and identified by immunocytochemistry.The established VSMC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calcification group.Calcification of cells was assayed by von kossa staining and colorimetry method.Results:VSMCs migrated from explants of mouse aorta tissue after 3-5 days of culture.After 7-10 days,VSMCs grew to form a fusing monolayer.Immunofluorescence staining with specific mAb against mouse α-actin demonstrated VSMCs were positive.The cell purity of the 2nd generation of VSMCs was over 95%.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the calcium content and ALP activity in the calcification group wer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both P <0.05).Conclusion:The method of modified explant-culture successfully established a effective model for primary culture of VSMCs,of which calcification in vitro could be induced by β-glycerophosphate.【期刊名称】《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14(024)002【总页数】4页(P110-113)【关键词】血管平滑肌细胞;原代培养;钙化【作者】徐丽华;严金川;伍超;逯朝阳;王中群;袁伟【作者单位】江苏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江苏镇江212001;江苏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江苏镇江212001;江苏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江苏镇江212001;江苏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江苏镇江212001;江苏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江苏镇江212001;江苏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江苏镇江212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3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s)是血管壁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协调血管收缩和舒张,控制血管压力和流速。
人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提取
1. 实验器材准备,准备好所需的培养皿、离心管、各种培养基和消化酶等实验器材。
2. 组织样本获取,从人体捐赠者或手术获取的组织样本中,选择主动脉组织进行提取。
确保样本来源合法,并且符合伦理标准。
3. 组织处理,将主动脉组织迅速转移到无菌的条件下,用生理盐水或其他缓冲液清洗组织,去除血液和杂质。
4. 细胞分离,使用适当的消化酶(如胰酶)对组织进行消化,以分离出平滑肌细胞。
消化时间和酶的浓度需要进行优化,以确保细胞的完整性和纯度。
5. 细胞培养,将分离得到的平滑肌细胞接种到培养皿中,使用适当的培养基进行培养。
培养条件需要控制温度、湿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等参数。
6. 细胞鉴定,通过形态学观察和特异性标记物的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等方法,对提取得到的细胞进行鉴定,确保其为主动脉平滑肌
细胞。
7. 细胞保存,根据需要,可以将提取得到的细胞进行冻存,以备后续实验使用。
总的来说,人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的提取是一项复杂的实验技术,需要严格控制实验条件和遵守相关伦理规范。
通过精心设计实验方案和严格执行操作流程,可以获得高质量的细胞样本,为心血管疾病研究提供重要的实验材料。
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原代培养操作流程1、健康雄性SD大鼠一只,4周大,重约200g。
2、 75%消毒用酒精2瓶,无菌0.01MPBS溶液500ml,DMEM培养基100ml(含20%胎牛血清、20万IU/L青霉素、20万IU/L链霉素)。
3、解剖板1个(含4条固定用绳子),1L烧杯1个,培养皿2个,培养瓶1个,1ml吸管3根,弯头吹打管3根,眼科剪3把,眼科镊3把,解剖镊3把,止血钳4把,手术刀1把,刀片若干,吸头若干、棉签纱布若干,口罩帽子及无菌手套若干。
二、操作步骤1、洗手,戴口罩帽子及手套。
2、酒精喷洒并擦拭生物安全柜1,放入培养皿1个(倒入PBS并盖好)、手术刀1把、组织剪1把、止血钳4把及纱布若干(均经蒸汽灭菌消毒)。
3、处死大鼠(断颈法),完全浸泡于盛有75%的1L烧杯中3min,换手套,取出大鼠,固定于解剖板上,放入生物安全柜1,打开紫灯消毒30min。
4、酒精喷洒并擦拭生物安全柜2,于左侧放培养瓶、吸管及弯头吸管,眼科剪3把,眼科镊3把,中间放培养皿4个(打开,共8个,其中5个倒入PBS),以上物品均经蒸汽消毒灭菌,除培养皿外均应装入消毒饭盒内防止污染。
左侧放解剖镊1把(泡入酒精中,取吸管时用)。
打开紫灯消毒30min。
5、打开生物安全柜1,开吹风机10min,再一次消毒老鼠。
6、换手套,用手术刀、止血钳、解剖镊、组织剪等开胸,取出完整的心肺组织放入培养皿内,盖好。
7、打开生物安全柜2,开吹风机10min,放入装有心肺培养皿。
8、换手套,用眼科剪眼科镊仔细分离出肺动脉。
9、将取出的肺动脉(长约0.5cm)放入无PBS的培养基中,去除纤维外膜,用眼科剪将其剖开,用PBS冲洗3次至无血迹,(原则上还应刮除肺动脉内皮细胞,但因组织太小不好操作,且内皮细胞在M199培养基中不易生长,故此操作可省略)。
10、在无PBS的培养皿中将肺动脉剪成1mm3大小的组织块(剪碎的组织块常粘在一起,故应用十分锋利的眼科剪才好操作)。
酶消化法分离培养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方法的改良
李宪伟;姜维良
【期刊名称】《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1(45)1
【摘要】目的改良酶消化法并建立一种简单方便且高效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原代培养方法。
方法在无菌条件下分离大鼠胸主动脉,0.1%Ⅱ型胶原酶消化分离血管平滑肌细胞并进行培养。
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血管平滑肌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细胞胞浆内α-肌动蛋白(α-actin)的表达。
结果相差显微镜下细胞呈现"谷和峰"的生长特点,α-actin胞浆染色阳性细胞数占总细胞数的98%以上。
结论单纯Ⅱ型胶原酶可消化分离培养血管平滑肌细胞,且有成活细胞数多、传代周期短的特点。
【总页数】4页(P58-60)
【关键词】胸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大鼠;培养
【作者】李宪伟;姜维良
【作者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血管外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32
【相关文献】
1.胶原酶消化法分离、培养大鼠触须毛乳头的方法 [J], 陈先才;陈海滨;蔡博治;林常敏
2.酶消化法分离老龄SD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 [J], 王明勇;陈枫;陈庄
3.酶消化法分离培养家兔血管平滑肌细胞 [J], 王生兰;刘辉琦;王丽华;王树人
4.二步酶消化法分离大鼠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及活性鉴定 [J], 刘幸平;沈岱菲;郑燕珊;方欢;高分飞
5.Ⅱ型胶原酶/弹性蛋白酶消化法培养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 [J], 涂永生;黄红林;朱炳阳;廖端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鼠血管壁中膜平滑肌细胞的原代培养及鉴定敖锋;张自力;宋健【摘要】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rimary culture and identification of the smooth muscle cel s (SMC)from the medial of vascu-lar wal inrats.Methods SMC from the medial of vascular wal were cultured by modified tissue culture.The cel ular morphology was observed under inverted phase contrast microscope.SMC were isolated and identified with immunofluorescence.Results SMC were isolated successful y and cultured.The cel s had a typical peak val ey like growth,and showed fusiform.The positive rate of cel s i-dentified with immunofluorescence were more than 95%.Conclusion The modified tissue culture can isolateand cultivate SMC with high purity and good activity under in vitro conditions with simple,reliable method.%目的:探讨一种方便、快捷、大量原代培养大鼠血管壁中膜平滑肌细胞的方法,为心血管疾病的体外研究提供可靠的实验材料。
方法利用改良的组织贴块法进行血管壁中膜平滑肌细胞原代培养,使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并用免疫荧光染色鉴定分离培养的细胞。
SD大鼠平滑肌的分离
1、300g左右大鼠戊巴比妥钠1ml注射麻醉(用20 mg/L的戊巴比妥钠按照50 mg/kg腹腔注射麻醉)。
10分钟后固定于解剖板上,酒精消毒,剪开腹部,挑开内脏,寻找腹主动脉,用静脉留置针尽量抽血。
2、抽干血液,剪开胸腔,翻开肺脏,寻找与心腔相连的胸主动脉(连接处有3个开口),沿着脊柱一直向下延伸(注意与食道区别,食道与胃连接),钝性分离周围脂肪组织,剪断后放入生理盐水中,冲洗干净血液,用镊子夹住一段,另一镊子从上至下用力刮脱,分离掉血管周围的脂肪组织。
3、转入超净台中,用PBS(或生理盐水)清洗,滴入少许胎牛血清至血管,在血清中剪碎血管组织,置入培养箱中2h。
4、随后加入20%胎牛血清低糖DMEM培液(最好加抗生素),继续培养。
兔血管平滑肌细胞原代培养
我是某医学院的硕士研究生,课题涉及到兔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原代培养,实验开始非常不顺利,进行了几次实验均一无所获。
后来我在丁香园上发帖提问
(/bbs/topic/16215850?tpg=1&ppg=1&age=0#0),得到了丁香园网友的热情帮助,在网友的帮助下,经过不断尝试改进,最后我终于得到了想要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完成了实验并顺利毕业。
鉴于网上还有很多网友在提有关血管平滑肌细胞原代培养的问题,我现在将自己的毕业论文中细胞培养的部分共享,由于论文还没发表,部分图片不能公开,请见谅!欢迎转载。
①DMEM培养基的配制:
在新购进的500ml DMEM/F12培养基内加入5ml双抗及适当比例的FBS(原代20%,3代后5%),配制成完全培养基,4℃保存备用。
②兔SVMCs的原代培养:
体重2kg~3kg的雄性日本大耳白兔,耳缘静脉注射空气栓塞处死后,置于操作台。
从腹部切开,分离腹部血管,暴露腹主动脉,无菌条件下切下约5cm长的动脉,装入含双抗的PBS中备用。
在超净台内将取材的血管在DMEM中漂洗数次,小心将外膜剥去,用双抗浸泡数分钟后,直接加入胰酶,在胰酶双抗混合液中用眼科剪将组织块剪碎,将双抗和胰酶混合后用1ml移液枪吸去,加入3ml培养基,用吸管吹打后将组织块和培养液吸入25cm2细胞培养瓶中,直接用移液器将液体大部分吸出,盖紧瓶口后瓶口向上竖立放入培养箱,约1.5h后加入DMEM/F12培养基(含20%FBS, 1%双抗),每个培养瓶约2.0ml,缓慢将瓶身翻转,使培养基覆盖组织块,将瓶口拧松,放入CO2养箱,静置3d~4d观察。
这是手术中的图片,上面灰白的那根是腹主动脉。
这是超净台里剥开了一半的血管,要的是上面这部分,下面的是血管外膜及筋膜等,丢弃
这是剪碎了的组织块,泡胰酶和泡双抗都是这么泡,后期我做的时侯比这个剪得还要碎:
这是剪好后放到培养箱里的图片,瓶口向上立着的两瓶是我的。
③细胞分散(这步也比较重要,一瓶里面几十个组织块,只有几个甚至一个组织块有细胞游出,不分散的话,传代细胞很少,养不活,不传代的话细胞老在一个地方长,挤得要命,也难养活的):
原代组织块一般5d~7d有细胞游出,当游出的细胞在部分组织块周围密集成层后即可
进行细胞分散。
弃原培养基,0.25%胰酶-EDTA 1ml消化细胞,40s后弃大部份胰酶,继续
在显微镜下观察消化情况并拍打培养瓶,当有细胞浮起游动时,加入6mlDMEM/F12培养基,终止消化。
继续晃动培养瓶,观察到细胞大部份浮起,放入培养箱中。
3d换液一次,待细
胞长满后按1:3比例传代或者冻存。
(以下几步恕无法提供图片)
④HE染色观察兔VSMCs:
将生长良好的第3代细胞消化后接种于放有载玻片并经高压消毒的玻璃平皿中,待4h
细胞贴壁后,向玻璃平皿中补足培养液,继续培养。
细胞爬满后,取出爬片,用PBS冲洗,乙醚酒精固定,用电吹风吹干。
进行HE染色,步骤如下:蒸馏水洗2mins->苏木精染色
10mins->自来水洗1min->1%盐酸酒精分化20s->自来水洗1min->稀氨水蓝化1min->70%酒精
2mins->伊红染色1min->80%酒精脱水30s->95%酒精30s->无水酒精I2mins->无水酒精
II2mins->无水酒精III2mins->二甲苯I5mins->二甲苯II5mins。
中性树胶封片,显微镜下观察,拍照。
⑤兔VSMCs的免疫组化鉴定:
将生长良好的第3代细胞消化后接种于放有载玻片并高压消毒的玻璃平皿中,待4h细
胞贴壁后,向玻璃平皿中补足培养液,继续培养。
细胞爬满后,取出爬片,用PBS冲洗2次,甩干后加入乙醚酒精,数秒后用吹风机吹干。
用PBS冲洗3次,每次冲洗后等待3min,再
冲洗下一次。
加入曲拉通X-100,等待10min,再用PBS冲洗3次。
加入双氧水,
10min,PBS冲洗3次后加入一抗。
4℃下过夜。
次日早晨取出载玻片,PBS冲洗3次,加入二抗,室温下15min,PBS冲洗3次。
加入新配的DAB显色剂(0.85ml蒸馏水,再加DAB
缓冲液,DAB底物,DAB染色液各一滴,混匀),7min后,用自来水冲洗,复染苏木素(过程:DAB染色后蒸馏水泡2min->苏木素复染1.5min->自来水洗30s->盐酸酒精分化20s->温水返蓝1min->80%酒精2min->95%酒精2min->无水酒精I2min->无水酒精II2min->二甲苯I5min->二甲苯II5min)。
然后滴加中性树胶,放上盖玻片,显微镜下观察,拍照。
⑥兔VSMCs的透射电镜观察:
取出两瓶生长良好的细胞,PBS冲洗两次后加入胰酶,消化约30s后待细胞变圆时弃胰酶,加入5ml培养基,吹打后将两瓶细胞悬液合并后放入15ml离心管,1000rpm离心5ml
后小心弃上清,用移液器缓缓加入固定液约1ml,送电镜室进行透射电镜观察。
相关讨论
本实验主要采用组织贴块法,进行了以下改进:1.在将血管中膜组织块剪碎至1mm3大
小后,移入培养瓶前,用0.25%胰酶消化组织块1min,然后用含FBS的DMEM培养基终止
消化,再将组织块移入培养瓶中。
可以使细胞基质的主要物质胶原纤维得以减少,组织块变得疏松,有利于VSMCs从组织块中游离出,加快了细胞的生长速度,缩短了细胞融合时间。
2.组织块移入培养瓶后,文献报道多为将培养瓶翻转,有组织块的培养瓶底面朝上放置3h~4h后再小心翻转培养瓶,使组织块与培养基接触。
在实验中我们发现这样3h~4h后组织块周围仍很潮湿,使其不能很好贴于瓶底,翻瓶后仍有很多组织块漂起。
我们在实验中将翻瓶改进为将培养瓶口朝上竖立放入培养箱,利用液体的重力作用使瓶底(尤其是组织块周围)的液体流至瓶底部,这样减少了翻瓶的等待时间,2h后翻瓶,飘起的组织块很少。
这样使组织块能够尽早接触培养液,有利于细胞更早游出。
3.采用含20%FBS的DMEM培养基比含10%FBS的培养基实验更有利于细胞游出。
4.当游出的细胞在少数组织块周围爬出较多并已生长分层后,应当及时进行细胞分散,即用胰酶消化至细胞变圆后加入含血清培养基终止消化,使细胞漂浮至培养瓶各处,在培养瓶中均匀分布,减少细胞长满的时间。
尽管进行了上述改进,实验结果显示组织贴块法原代培养VSMCs的成功率仍很低。
本实验一共进行了22次原代取材,最后统计结果有细胞游出的共有6次,成功率约27%。
其余未见细胞游出的情况中,组织块污染的有8次,占36%,还有8次是长时间(1个月)无细胞游出,占36%。
因此污染和无细胞游出是组织贴块法原代培养VSMCs失败的主要原因。
在有细胞游出的6次中,游出最早的为取材后第6d,最迟的为取材后20d,平均细胞游出时间为11.3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