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堤等效论的误读辨析
- 格式:pdf
- 大小:150.24 KB
- 文档页数:2
《四库提要》五篇校读札记今所校勘的五种提要均为经部诗类,篇幅长短各,舛误情况不一。
其中三种原书已被收入《四库全书》之中,即《毛诗正义》、《毛诗陆疏广要》、《田间诗学》;而另外两种,则仅作为存目,未被《四库全书》所收,即《诗说》、《诗论》。
笔者在校勘过程中发现,除了一些显而易见的誊写错误,例如将“隋书”讹写成“隋唐”,“持”字涉下文讹作“抡”,《毛诗正义》文津阁本出现二十三字的衍文,“谓”字音近且涉下讹作“为”者等以外,还存在着人名、书名、重大历史事件发生时间记载,引书出处有误的现象,而透过这些现象,往往又能推测出当时的缮写制度和阁臣自身的知识体系在某一个点上的缺失,还能据所见错误推测当时阁臣撰写提要所据文献的版本。
笔者以后一类的讹误为主,将相关考证撰写成文,由于篇幅有限,所举俱为典型代表,其馀不予列出。
一、校勘中所发现的人名错讹分析1.《毛诗正义》提要:“申郑难王,王应麟引其‘驳?]?q’一条”:元按:(1)《文渊阁提要》作“玉麟”,《文津阁提要》作“应麟”,《总目》及《总目》(浙本)作“王应麟”,据后文出现“驳?]?q”及小字注所提及《困学纪闻》,确系与王应麟有关,故言“玉麟”为误。
(2)又见阁臣撰写提要体例,所言之人若第一次出现,均冠以姓,不单书名。
试想若只言“应麟”,易生歧义,误以为其他人,不妥。
清代前期就有作《诗经旁参》者姓名麟,《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八经部十八载《诗经旁参》,仅作存目。
且稽《翁方纲纂四库提要稿》之,该提要为翁方纲撰写。
①推想致误原因,盖因下文小字《困学纪闻》照应衔接此处,故阁臣誊抄时,不顾下文,断下己意而误以所据稿本原指清人应麟的可能性极小。
窃疑或因其上亦为“王”字,连同“王应麟”之“王”,连续出现两个相同字。
所据原稿或有重文符号,若抄写不慎,则易?重文符号,故成《文津阁提要》之“应麟”。
参考?S爱平女士研究成果可知,由于四库缮写制度的限制,一些誊写者为追求速度而忽略质量,导致鲁鱼豕亥,讹字满篇的现象不足为奇。
练案[2]第一板块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学案三认识八种设误陷阱、熟知三级比对一、判断选项正误并说明理由。
1.选项:从语言变革的角度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形式的发展,其最重要的意义在于重新看待和审视文言对文学形式的重大价值。
【原文信息】从语言变迁与中国现代文学形式演进的角度,不仅可以准确评价中国现代文学形式发展中的得与失,也能更加客观准确地评价同样作为语言艺术的中国古典文学,重新来看待和审视文言之于文学形式的意义。
【判断】(×)【判断理由】_该项将原文的两个角度“语言变革”和“中国现代文学形式演进”捏合成“从语言变革的角度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形式的发展”,将原文“不仅……也能……”涉及的两方面意义说成一个方面的最重要意义,这是典型的曲解文意。
2.选项: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具有创造性,正如《西厢记》之于《莺莺传》、《金瓶梅》之于《水浒传》。
【原文信息】一方面文本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
【判断】(×)【判断理由】根据原文“文本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可知,“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具有创造性”的说法无中生有。
还有《西厢记》和《金瓶梅》是全新的创作,而不是单纯的理解和接受。
3.选项:清代有偿采买的土贡物品是对皇室或国家的义务与负担,可以确定的主要是东北土产、织造贡物及密云等地“打捕户”猎得的鹞子和野鸡等活物。
【原文信息】土贡制度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政治、经济制度。
上古时期,贡赋一体。
春秋时贡、赋开始出现分化。
至秦汉时,土贡已独立于赋税之外。
与藩属贡及土司贡不同,其形式主要是各地将地方特产以实物形式上交朝廷或直接交给皇室。
明代,土贡制度已较为成熟,且贡物折银也随一条鞭法的施行而得以推广。
黑龙江省大庆市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5月考前得分训练(一)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唐宋时期,不少诗人对诗歌写作行为本身进行观照,并将其呈现在诗歌文本中——诗歌写作行为本身成了被书写的对象。
在陈与义、陆游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对于诗歌写作本身更细致、频繁的书写,“题诗”“成诗”“寻诗”“哦诗”等有关诗歌写作的表达大量出现,有意寻诗、出声吟哦的诗人形象也越发明晰,这表明:宋诗对诗歌写作本身的呈现更为深细,写作者对自我作为诗人的身份有了更清晰的意识。
“题诗”“成诗”在陈与义的诗中承载了丰富内涵。
“鹳鹤忽双起,吾诗还欲成”“洒面风吹作飞雨,老夫诗到此间成”两例清晰展示出外部环境怎样激起了诗人内心的波澜,眼前转瞬即逝的景致如何被诗人捕捉到进而成为诗歌的一部分。
而“成诗”的过程往往具有实时性、不可复制性。
有道是“有诗还忘记”“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诗人内心感知到的诗意、诗人在语言表达上的疏离,都清晰呈现在诗中。
他在《对酒》中的“新诗满眼不能裁,鸟度云移落酒杯”,同样感叹着自己在语言表达上的窘迫。
诗人也常常自发外出“寻诗”。
“柳林横绝野,藜杖去寻诗”(《游八关寺后池上》),诗人专门拄着藜杖寻诗:“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寻诗两绝句》),半夜从酒醉中醒来的诗人特意推开门,在明月乔木中寻诗。
场景本身就是诗意的来源,诗人在呈现出诗意产生的特定情境之后便结束了诗篇,不再述说此刻的感受。
这类似前引“鹳鹤忽双起,吾诗还欲成”:诗人看似只是记录实时景象,然而诗情恰恰渗透在眼前所见之中,诗歌写作也在此刻完成。
不同的是,“寻诗”更能体现寻找、访求的过程性和目的性,在这一表达中,“诗”仿佛成了触手可及的实体;作者自认与读者对何为“诗”有着高度默契,只需呈现特定场景,读者便可心领神会。
湖南省湖湘教育三新探索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逼真”与“如画”这两个常见的批评用语,给人一种矛盾感。
“逼真”是近乎真,就是像真的。
“如画”是像画,像画的。
这两个语都是价值的批评,都说是“好”。
那么,到底是真的好呢?还是画的好呢?更教人迷糊的,像清朝大画家王鉴说的:人见佳山水,辄曰“如画”,见善丹青,辄曰“逼真”。
(《染香庵跋画》)丹青就是画。
那么,到底是“如画”好呢?还是“逼真”好呢?照历来的用例,似乎两个都好,两个都好而不冲突,怎么会的呢?这两个语出现在我们的中古时代,沿用得很久,也很广,表现着这个民族对于自然和艺术的重要的态度。
直到白话文通行之后,我们有了完备的成套的批评用语,这两个语才少见了,但是有时还用得着,有时也翻成白话用着。
这里得先看看这两个语的历史。
照一般的秩序,总是先有“真”,后才有“画”,所以我们可以顺理成章的说“逼真与如画”——将“逼真”排在“如画”的前头。
然而事实上似乎后汉就有了“如画”这个语,“逼真”却大概到南北朝才见。
这两个先后的时代,限制着“画”和“真”两个词的意义,也就限制着这两个语的意义;不过这种用语的意义是会跟着时代改变的。
《后汉书·马援传》里说他:为人明须发,眉目如画。
唐朝李贤注引后汉的《东观记》说:援长七尺五寸,色理发肤眉目容貌如画。
可见“如画”这个语后汉已经有了,南朝范晔作《后汉书·马援传》,大概就根据这类记载;他沿用“如画”这个形容语,没有加字,似乎直到南朝这个语的意义还没有什么改变。
但是“如画”到底是什么意义呢?我们知道直到唐初,中国画是以故事和人物为主的,《东观记》里的“如画”,显然指的是这种人物画。
早期的人物画由于工具的简单和幼稚,只能做到形状匀称与线条分明的地步,看武梁祠的画像就可以知道。
2008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全国卷Ⅰ)第Ⅰ卷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刍.议(chú)条分缕.析(lǘ)圈.养(quān)愀.然不乐(qiǎo)B.倏.忽(shǖ)越俎代庖.(páo)牛虻.(máng)自惭形秽.(huì)C.靛.蓝(dián)毁家纾.难(shū)干涸.(hé)白头偕.老(xié)D.手帕.(pà)相互龃龉.(yǔ)麾.下(huī)探本溯.源(shuò)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土耳其举重选手穆特鲁身高只有1.50米,多次参加世界男子举重56公斤级比赛,拿金牌如探囊取物....,人送绰号“举重神童”。
B. 冬天老年人要增加营养,也要适当运动,在户外锻炼时一定要量入为出....,以步行为宜,时间最好选在傍晚,还要注意保暖,防止着凉。
C. 中国茶艺与日本茶道各有特点,但异曲同工....,都强调“和”的精神。
中日两国青少年也应以和为贵。
为中日睦邻友好多作贡献。
D. 北京周边的旅游胜地,笔者去过不少。
但六月中下旬的绿树繁花中仍有冰挂高悬在危崖上,这一出人意表....的奇景却是第一次见到。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葛振华大学毕业后回农村当起了村支书,他积极寻找本村经济的确切入点,考虑问题与众不同,给村里带来一股清新的确气息。
B. 荞麦具有降低毛细血管脆性、改善微循环、增加免疫力的作用,可用于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中风发作等疾病的辅助治疗。
C. 王羽除了班里和学生会的确工作外,还承担了广播站“音乐不断”、“英语角”栏目主持,居然没有影响学习成绩,真让人佩服。
D. 阅览室图书经常出现“开天窗”现象,我们可以从这一现象反映两个问题,一是阅读者素质有待提高,一是管理历度有待加强。
4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任何国家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粮食安全问题。
楊軍:《鹽鐵論校注》校讀記記楊軍(作者單位:蘇州科技大學)內容提要《鹽鐵論校注》是一部開創性學術巨著,其注釋徵引廣博,辨析精微,整體品質很高。
但在校勘方面存在一些不足:底本選擇不盡妥當,校本確定的依據也不是很清楚,因而校勘品質難以取信於讀者。
具體操作中也有誤植、失校、輕改等疏誤。
讀者在不苛求前人的同時,有責任促使其日趨完善。
《儒藏》精華編子部《鹽鐵論》的校點,利用了《新編諸子集成·鹽鐵論校注》(王利器校注,中華書局1992年版),於是我有機會在審讀初稿時披讀該書。
藏用先生是學界巨擘,在典籍整理方面成就斐然。
《鹽鐵論校注》一書,初稿完成於1956年,二稿完成於1979年,三稿完成於1989年,前後歷時三十餘載,可見經營之勤。
是書之注釋徵引廣博,辨析精微,富有創新性,其功力非我等後學能望其項背。
出於工作的需要,我的注意力僅在其校勘方面。
就其校勘言,王書用作對校的版本有十餘種,用作參校的明清以來稀見難得之書數十種,如郭沫若《鹽鐵論讀本》(原稿本)、陳遵默《校錄》(原稿本)以及“寒齋插架之書”九行本、太玄書室本、金蟠《輯注》本等,可見搜羅之廣。
特別引人注目的是書名下標明的“定本”二字,足以證明作者對自己學術成果的自信。
這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一字千金”的故事:秦相呂不韋使門客著《呂氏春秋》,書成,公佈於咸陽城門,聲言有能增刪一字者,賞予千金。
劉安著《淮南子》,也曾懸賞千金,徵求士人意見。
“定本”云者,是否也含有懸之國門以接受批評的意思?藏用先生的學術責任心也讓讀者肅然起敬。
王書在長篇《前言》的末尾,有關於校勘情況的介紹:這本《鹽鐵論校注》,是用清張敦仁覆刻涂本為底本,並校以明涂禎本、櫻寧齋抄本、倪邦彥本、九行本、張之象注本、沈延銓本、胡維新《兩京遺編》本、太玄書室本、金蟠《輯注》本、清黃丕烈舊藏乾隆乙卯傳錄華氏活字本、盧文弨《群書拾補》所引《永樂大典》本,以及類書、古注所徵引而有能解決今本疑難或可以幫助理解的也隨文校錄。
2025届邯郸市重点中学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检测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玩文学”,意味着无功利,只是喜欢,与以文学谋生是▲ 的;后者当然主流,但也更易受到资本或其他力量的掣肘。
“玩文学”以高尚精神对抗物质主义,起着▲ 的作用,就像一个骑士。
从“玩文学”身上也更易▲ 文学的本质。
A.并行不悖激浊扬清洞察B.并行不悖革故鼎新瞥见C.并驾齐驱革故鼎新洞察D.并驾齐驱激浊扬清瞥见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因撤镇设市而刷屏网络的浙江苍南县龙港镇,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勇于打破户籍制度、土地制度,走上了一条敢为人先的发展之路,最终完成从乡镇向城市的飞跃。
B.据媒体报道,谷歌的GMS服务将不再授权给华为手机Mate30系列,谷歌没有禁止华为Mate30系列不得采用最新的安卓10系统,但禁止华为手机安装谷歌全家桶服务。
C.6G是把陆地无线通信技术和中高低轨的卫星移动通信技术及短距离直接通信技术融合在一起,解决通信、计算、导航、感知等问题,实现全球覆盖的高速宽带网。
D.为期3天的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秋季联展”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开幕,来自世界33个国家及地区的近6000多家展商展示了各自最新开发的各类纺织产品。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伟大斗争中构建的文化,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革命”为精神内核和价值取向,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
论“金批《水浒》”的评点思路陈刚【摘要】金圣叹的《水浒》评点之所以很大程度上超越前人,根本原因在于评点思路的转变:中国古代小说观念受史传影响,长期以来的评点者多站在读者角度从外部对其进行人物品评、事件议论与思想升发;而在金圣叹的评点中,由于对“文”、“事”观念的辨析,形成了对小说文学本质的重新定位,从而“由其文而测其意”、“由其意而现其法”、“由其法而言其效”,走上了与前人截然不同的评点道路.这种评点方式以作者的创作意图为解释根源,有利于深入探寻作品的文学特征、作者的创作技巧和文本的内在肌理;但阐释者的固有观念与创作者的创作意图之间往往存在偏差,这也导致了评点中的一些曲解和误读.【期刊名称】《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43)006【总页数】6页(P96-101)【关键词】金圣叹;《水浒传》;小说评点;阐释思路【作者】陈刚【作者单位】香港大学中文学院,香港港岛区【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412作为明末清初杰出的批评者,金圣叹对于后世《水浒》评点影响之深远是毋庸置疑的。
在他的评点出现以后,“腰斩本”甚至一度代替过去的百回本,成为家置一编的通俗读物。
近百年来,学术界几度兴起金圣叹研究的热潮,而关于金批《水浒》的研究始终是重中之重。
研究者们对其中的重要命题如“忠恕说”、“因缘说”、“文事说”都已有所触及,在某些问题上已颇为深入①。
然而遗憾的是,这些研究往往只将目光锁定在具体的问题上,对于金圣叹的评点思路却关注甚少。
作为一个“具有高度个人风格”的评点者,仅对他作以问题式的讨论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对他的阐释思路予以关注,即:金圣叹是以一种怎样的方式切入文本并达成对文本理性、清晰而又深刻地解读的。
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不妨对金圣叹之前的批评方式先作一简单了解。
关于《水浒传》的零散评论,早在明代李开先那里就已初露端倪,如其《时调》中所言:“崔后渠、熊南沙、唐荆川、王遵岩、陈后冈谓《水浒传》委曲详尽,血脉贯通,《史记》以下,便是此书”[1]351。
【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湖南专用)黄金卷06(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1.韩非子指出:“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此臣之所师也。
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此不行一无,皆帝王之具也。
”由此可见,他强调()A.教化百姓尤为重要B.“法术势”的一体性C.以法律来笼络民心D.必需适时变革法令【答案】B【详解】依据题干韩非子强调法的作用,同时依据“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此不行一无,皆帝王之具也”可知韩非强调法术势应三者相结合才能更好的巩固统治,B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法律的作用,并非教化的作用,排解A项;韩非子强调帝王应当法术势相结合,并非强调法律笼络人心,排解C项;题干材料并未涉及适时变法,排解D项。
故选B项。
2.据文献记载:汉初,天子之相,号为丞相,黄金之印;诸侯之相,号为丞相,黄金之印,而尊无异等,秩加二千石之上。
天子列卿秩二千石,诸侯列卿秩二千石,则臣已同矣……天子卫御,号为大仆,银印,秩二千石;诸侯之御,号曰大仆,银印,秩二千石,则御已齐矣。
这表明汉初()A.已埋下王国叛乱的隐患B.官僚政治已取代贵族政治C.完全继承秦朝政治制度D.中心与地方实行分权制衡【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依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
依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精确时空是:汉朝时期的中国。
材料体现的是王国官员的级别同中心政府官员的级别相同,体现的是王国力力较大,说明汉初在郡国并行制下,已经埋下了王国叛乱的隐患,A项正确;郡县制的设置,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显著标志,排解B项;“汉承秦制,有所损益”,完全继承的说法错误,排解C项;材料未涉及中心与地方之间的制衡关系,排解D项。
故选A项。
3.西汉时期,“(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焚鱼……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广东省2025届备战高考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多数学生认为,小组学习是最有趣的学习方式,而认识假设是一项困难又矛盾的任务,我们难免用自己的思维框架来认识自己的思维!然而,借助朋友和同事来认清自己的假设,存在一个问题:同他们交流只会形成一个封闭环,不断肯定同样的偏见和刻板印象。
因此,作为老师,在设计小组学习活动时,要确保你设计的活动能提供一些让学生感到吃惊的信息、问题或思考角度。
据学生反映,最有效的学习活动是那些一开始就把基本准则说清楚、理解清楚,把焦点放在批判上的活动。
(摘编自布鲁克菲尔德的《批判性思维教与学》)材料二:批判性思维有两个特征:第一,它首先善于对通常被接受的结论提出疑问和挑战,而不是无条件地接受专家和权威的结论;第二,它又是用分析性和建设性的论理方式对疑问和挑战提出解释并做出判断,而不是同样接受不同解释和判断。
把这两个特征结合在一起,批判性思维就是以提出疑问为起点,以获取证据、分析推理为过程,以提出有说服力的解答为结果。
在这个意义上,“批判性”不是“批判”,因为“批判”总是否定的,而“批判性”则是指审辩式、思辨式的评判,多是建设性的。
从教育的角度看,批判性思维的第一层次是一种能力、有别于知识。
批判性思维能力不是指学科知识,而是一种超越学科,或是说适用于所有学科的一种思维能力,也称为可迁徙能力。
这种能力与形式逻辑和非形式逻辑以及统计推断有关。
批判性思维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层次,它是一种思维心态或思维习惯,也称之为心智模式。
这个层次超越能力,是一个属于价值观或价值取向的层次。
批判性思维的心智模式是成长型心智模式,就是一种开放式的思维习惯,不断拓宽思维范围。
如果说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能力更多地是关于“如何思考”,那么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思维心态或思维习惯更多地是关于“思考什么”和“问为什么”。
河南省周口市扶沟县包屯高中2025届高考考前模拟语文试题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
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
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学校开展以某位古代诗人为主题的诗歌朗诵会。
以下是会场悬挂的标语:①诗圣著千秋②民间疾苦,笔底波澜③未居广厦,犹忧天下下列语句也可以作为朗诵会会场标语的一项是A.龙蜷虎卧几诗客,渚清沙白一草堂B.半亭清风山与水,一船明月酒和诗C.笔诤时政,心在苍生,万户争传新乐府D.才气昂然写相思,出水芙蓉洒深愁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直以来,学界对过于封闭的专业文学批评颇有微词,常指责它们搬弄西方学术名词,话语呆板乏味,行文程式僵化,难以击中对象的要害。
其中问题的关键在于,以学术规范之名,忽略批评所应具有的思想、精神与灵魂。
概而言之,专业文学批评固然深刻、严谨,()。
因而,专业批评存在着蜕变为从理论到理论、从文本到文本,它有时候会沉浸于单纯理论操练的欢悦,在纯粹的阐释中迷失批判性力量,从而流于一种无效的分析。
在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因而都可能是批评家。
这无疑有利于打破专业精英文学批评的壁垒,激活普通大众的话语热情,也打破专业话语对批评行业的垄断。
在这个意义上,“微批评”因其微小而更易于回到对象本身,回到批评的初心。
它___,无所旁骛,能够在简短的文字中直抵根本,而无需漫无边际的铺陈和___的延展,更没有___的枯燥和___的迂腐。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危言危行喧宾夺主要言不烦食言而肥B.仗义执言虚张声势长篇累牍食古不化C.仗义执言喧宾夺主要言不烦食古不化D.危言危行虚张声势长篇累牍食言而肥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专业批评存在着蜕变为从文本到文本、从理论到理论B.存在着蜕变为从理论到理论、从文本到文本的专业批评C.专业批评存在着蜕变为从理论到理论、从文本到文本的危险D.存在着蜕变为从理论到理论、从文本到文本的专业批评的危险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但是其罪魁祸首是弱化批评现实感的学理性B.但其学理性常会成为弱化批评现实感的罪魁祸首C.但是其罪魁祸首是学理性弱化了批评现实感D.但批评现实感常常使得专业批评学理性弱化3、下列熟语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A.人为刀俎,我为鱼肉B.人皆可以为尧舜C.化干戈为玉帛D.情人眼里出西施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虞奕字纯臣。
洞口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时长:150分钟分值: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历史事实是否需要判断?答案是肯定的。
“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
”对历史事实做出判断,是人们运用历史知识服务于人生发展和促进社会进步的基础。
由于发论者生活在不同时代,他们对内容相同或相近的历史事实做出判断时,会自然而然地站在不同的立场、表明不同的观点。
《左传·桓公六年》有“齐大非耦”的记载。
齐国曾想把文姜嫁给郑国太子忽,而太子忽引《诗·大雅》中的警句“自求多福”,强调与其依靠大国的辅助,不如求诸己,故以“人各有耦,齐大,非吾耦也”为由辞谢。
对此,《左传》作者给予的评论是“善为自谋”,表达了对郑太子独洁其身而谋不及国的批评之意,为后人取鉴于史提供启示。
随着历史形势的发展、变化,“齐大非耦”在南朝大史学家沈约那里成为严格区分士庶阶层的思想武器,他曾以此激烈抨击士族王源将女儿嫁入寒门之举。
后来,“齐大非耦”又发展成为中国古人婚姻观念的重要原则,“郑忽辞婚”则演变成歌颂大丈夫志在自立的历史素材。
可见,对于历史事实的见解、评论和运用,是随着评论者所处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
史学是人们认识历史的主要途径,史家则是史学的主体。
总体上看,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是史家议论的两个基本维度。
事实判断是史学家针对史实本身所进行的总结和评价,并用以指导时人和后人的社会实践。
以有关皇朝得人、用人的评价为例,《后汉书》的作者范晔在论及汉顺帝、桓帝二朝形势时,指出由于统治者未能任用贤能,“在朝者以正议婴戮,谢事者以党锢致灾”,导致东汉在这一时期由盛转衰。
据此,范晔对东汉的历史走向提出了一种假设,即倘使顺帝、桓帝能够任用贤能,则可延续盛世。
史学家运用历史知识对既成事实做出假设,是史学服务于社会的一条重要路径。
黑龙江省牡东部地区四校联考2025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2018年生产的国产剧中,现实题材占比超过了63%。
“现实题材热”已成了电视剧创作的一脉主流,不过我们的电视剧现实题材多而精品太少。
目前一些作品中,存在着部分情节和人物设定与现实生活联系不紧密、烟火气欠缺的现象,导致人物、情感、逻辑都难以触碰人心。
因为缺乏生活、远离人民,“伪现实”败坏了生活的质感,也由此被观众抛弃。
电视剧该承载怎样的内容?“时代说书人”这个比喻异常生动。
当剧作不能从历史发展的趋势中把握叙事的脉络,在历史感、时代进程感缺失的前提下,剧中人物动机不明,精神力量便无法彰显。
值得注意的是,“献礼”不是方法论,也不是生硬地喊口号,更不是“时也势也”的投机主义。
献礼剧的本质依旧是剧、是故事,用故事打动人心才是有效的献礼。
(摘编自《现实题材剧热发出提醒:我们离精品剧还差几步?》)材料二:2015年—2018年电视剧类节目点击量及占全网各类视频节目点击量百分比走势图(资料来源:中国电视剧2018年产业调查报告)(资料来源:中国电视剧2019年产业发展报告)材料三:对于擅长跟风的影视行业来说,2017年现实题材一火,好多影视公司都打出“现实主义”的旗号。
中国古代文论试卷一一、解释(每题10分,共30分)1、以意逆志:是孟子提出的深刻理解作品的方法。
“逆”,此处即为“求”的意思;“志”,指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意”的理解历代有分歧,旧注指说诗者之意,近代指作者之意,两者实际很难分开。
所谓“以意逆志”,是指解说作品时,不要抓住其中片言只语而望文生义,也不应对某些夸张修饰作机械理解,而应当着眼于作品的实际,把握作品的全篇内容,加上自己切身的体会,去探索作者的志趣倾,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2、发愤著书说:是司马迁最重要的文论命题。
愤,指作为创作动力的“怨愤”,司马迁指出“愤”是作家“意有所郁结”的情绪状态,即心理受压抑而不得伸展的状态。
作家怨愤郁结,“不得通其道”,从而借创作发挥疏通,以恢复心理平衡。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揭示了“愤”是作家创作的心理动力,以“愤”为创作动力,其作品具有较高的品质和质量。
3、妙悟说:是严羽提出的学诗的重要方法。
妙悟原为佛语,指佛理高深莫测,不可言传,因而认识佛理不能靠逻辑推理或语言文字的解说,只有心领神会的方式才能进行。
严羽认为学诗与学佛相似,诗歌意境空灵虚幻,变化无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对诗境的把握同样只有通过“悟”才能实现。
5、无我之境:王国维将“境界”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二类。
无我之境指审美主体把自己的意趣隐藏于客观事物之中,使客体表现上看不出主体的主观情感色彩。
二、简答(每题20分,共40分)1、试述《诗大序》的主要诗学观点。
(1)情志统一论——对诗歌本质认识的深化。
(2)止乎礼义——儒家诗学的思想规范(3)讽谏教化——对诗歌社会政治作用的强调(4)诗有六义——儒家政教化诗体观的体现2、试析《文心雕龙》的理论结构。
(一)文之枢纽——总原则(创作的原则,评价的标准)(1)依据什么指导创作:原道、征圣、宗经——文章根源于道,圣人文章体道,以圣人之经为文章标准。
(2)对不合道的著作的态度:正纬——事丰奇伟,辞富膏腴,无益经典而有助文章。
2023届上海市青浦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含答案)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①罗兰·巴特在《文之悦》里说:“文即织物。
”对中国人来说,这很容易理解。
《说文》释“文”的本义即“错画”。
所以在中文里,文章被视为一种经纬交错之物,也就与别的文章有千丝万缕的牵连。
根据互文性理论,任何文本都是由诸多前/潜文本中引出而重编的新的织品。
②巴特所见的“织文”,何尝不就是王安石所讥议的“编事”?但是李商隐的高妙之处在于,他总是做得到“用旧合机”“用人若己”。
他以一个统一的意思,让不同的文本像橘瓣一样聚焦,以己意与原典相发明,“化堆垛为云烟”。
这两相发明的效用,在于作者互文的拼贴物,将其原有的更为丰富的内容带进了新的场合。
③刘若愚曾就李商隐《锦瑟》一诗的众说纷纭写道:这首诗存在这么多论争,可见大多数读者都受到此诗的强烈影响,并且感觉到了诗中具体表现出来的某一境界,尽管在描述这个境界与形容对此一境界的反应时,他们会有很大差别。
一些批评家可能误解了此一诗的境界的本质,错认了他们反应的缘由,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反应不真实。
④我们试着从互文性角度理解这一问题。
一个繁复的文本总是能够唤起读者的多重阅读体验,像刘若愚说的,他们的反应并非不真实,然而有一些反应没有正确缘由,这就是误读。
尽管从“诗无达诂”的意义上说,没有哪种阅读不是误读,一如哈罗德·布鲁姆所说,没有哪种解释不是曲解。
但读者寻找唯一正确的解释的冲动绝不会停止。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之十二曰:“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
诗家总爱西昆①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中国传统的笺注,大抵只注出处,认为出处明意义自明,如果典故都已精确制导,规限了读者的反应,则可以一举中的。
如果发生理解上的分歧,一定是互文关系挖掘不力。
高阳在《〈锦瑟〉详解》一文中的看法,就代表了这种自信:“我作考证,以穷极源流为尚;义山诗号称难解,但本此义一字不放过,解亦不难。
《管锥编》选讲《史记》四秦始皇本纪八年,“河鱼大上”;附班固曰:“痛哉言乎!人头畜鸣。
”按陈际泰《太乙山房文集》卷七《陈昌基新艺序》:“李于鳞选古最刻,读《秦纪》,独得‘河鱼大上’四字而已”;谈迁《枣林杂俎》圣集引沈懋孝《长水集》:“殷正甫士儋有李于鳞所阅《史记》,于《始皇本纪》止圈‘河鱼大上’、‘人头畜鸣’八字。
”明中叶言“古文”者分两派,若寻寇仇而操戈矛,顾皆尊奉《史记》;冯班《钝吟杂录》卷四尝嘲:“今人看《史记》,只看得太史公文集,不曾读史。
”同宗而非同道,则阋(xì )墙之烈,有甚于邻衅(xìn)者。
归有光评点《史记》盛行于世,师弟授受,章学诚至恶声厉色而诋斥之(《文史通义》内篇二《文理》);盖归氏于迁书目注心赏之所在,固斑斑可考见矣。
而李攀龙圈阅《史记》未传;以沈、陈所记,合之《沧溟集》行文风格,揣摩其手眼,亦可想象而得仿佛。
归、李各为一派渠率,其于《史记》,如诸侯之争挟天子也。
☆李攀龙:字于鳞,号沧溟。
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李攀龙是“后七子”的首领之一。
他持论比谢榛、王世贞还要褊狭,强调“文自西京、诗自天宝而下,俱无足观,于本朝独推李梦阳”。
他认为,先秦古文已有成法,“其成言班如也,法则森如也”,创作只要“摭其华而裁其衷,琢字成辞,属辞成篇,以求当于古之作者而已”(王世贞《李于鳞先生传》)。
推崇汉魏古诗、盛唐近体,“论古则判唐、选为鸿沟,言今则别中、盛如河汉”(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以至对盛唐古诗也加以鄙视,他编选历代诗歌而成的《古今诗删》,唐后即直接明代,宋元诗一首未选,以示其论诗宗旨。
归有光: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号项脊生。
昆山(今属江苏)人。
王慎中、茅坤、唐顺之等人起而抵制前、后七子,提倡唐宋古文,被称为唐宋派,其魁首实为归有光。
“至于宋元诸名家,其力足以追数千载之上而与之颉颃,而世直以蚍蜉撼之,可悲也”(《项思尧文集序》)。
☆明中期之前诗文一无可观,与明代文化专制有关,只能“复古”、“摹古”。
任务突破练二十二概述文意第一组考点强化对点练1.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分析选项出现的问题。
(3分)[原文](2021·新高考Ⅱ卷)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
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
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
”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疋,不给铠仗,使自召募。
秋八月,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祖逖北伐》,有删改) [选项]祖逖力请北伐,时任左丞相的司马睿虽无北伐之志,但仍然尽力支持,这坚定了祖逖的斗志,祖逖指江发誓:若不能收复中原就不再渡江返回江南。
分析:2.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分析选项出现的问题。
(3分)[原文](2019·全国Ⅰ卷)后岁余,贾生征见。
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
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
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至夜半,文帝前席。
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
[选项]贾谊答复询问,重新得到重用。
文帝询问鬼神之事,对贾谊的回答很满意,于是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
分析:3.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分析选项出现的问题。
(3分)[原文](2018·全国Ⅰ卷)真薨,宣帝代焉,乃引芝参骠骑军事,转天水太守。
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户口减削,寇盗充斥,芝倾心镇卫,更造城市,数年间旧境悉复。
迁广平太守。
[选项]鲁芝倾心革新,治政卓有成效。
任天水太守时,蜀地饱受侵扰,人口减少,他全力守卫,修建城市,恢复旧境;离任时,天水各族百姓均请求让他留任。
分析:4.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分析选项出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