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急救的意义、特点和运作
- 格式:pdf
- 大小:171.81 KB
- 文档页数:5
第二章院前急救学习要点院前急救的概念、特点、重要性、任务和基本原则;院前急救工作的基本配置;院前急救的基本工作程序和现场常用救护技术。
第一节概述院前急救(prehospital emergency treatment)是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SS)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院内急救的基础,它不是处理疾病的全过程,而是把工作重点放在救治伤病的急性阶段,为病人接受进一步诊治创造条件、提供机会。
准确、合理、快速的院前急救措施,对挽救病人生命,减少伤残率、死亡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院前急救包括两种含义,狭义上讲,院前急救专指从事急诊急救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为急、危、重病人提供的现场急救、分诊分流、转运和途中救护服务。
广义上讲,院前急救包括现场急救和途中救护,即病人自发病或受伤开始到医院就医这一阶段的救护,包括所有事发现场,如工厂、矿山、农村、家庭、交通事故和其他意外发生现场对伤、病人的救护。
院前急救是急救工作的最前沿阵地,应大力开展急救知识的普及与提高,提高院前急救的质量。
长期以来,院前急救一直是我国急诊医学中较为薄弱的环节,随着我国急救事业的发展,院前急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一、院前急救的重要性院前急救是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一个子系统,是急救过程的首要环节,也是社会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发生突发意外事故及灾难时,急诊医疗服务体系能够缩短反应时间,以其快速、有效的应变能力提供及时、便捷的服务,从而降低各种急、危、重疾病以及意外伤害事故的死亡率和伤残率。
院前急救是否完善和健全,是衡量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急救医疗反应能力和急救医学水平的重要标准。
二、院前急救的特点(一)社会性、随机性强院前急救活动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院前急救已跨出了纯粹的医学领域,这是其社会性强的表现。
其随机性强则主要表现在病人呼救无时间限制。
(二)时间紧迫急症病人病情紧急、危重,当其发出呼救时,必须充分体现“时间就是生命”进行紧急、有效的处理,刻不容缓。
院前急救体会一、引言院前急救是指在患者到达医院之前,由非专业医护人员或普通民众进行的紧急救治措施。
它的重要性在于能够在患者病情恶化之前提供及时有效的急救,为患者争取更多的生存机会。
本文将分享我在参与院前急救中的体会和经验,以期提高大家对院前急救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二、院前急救的重要性1. 时间紧迫:院前急救是患者生命的关键时刻,及时的急救措施能够在病情恶化前挽救患者的生命。
2. 救治效果显著:院前急救的有效实施可以减轻患者的病情,提高治疗效果,并为后续医院治疗提供更好的基础。
3. 公众参与度高:院前急救由非专业医护人员或普通民众进行,因此公众的参与度高,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急救的关键人物。
三、院前急救的基本步骤1. 保护现场: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保护现场,防止进一步伤害。
2. 判断意识和呼吸:观察患者是否有意识,是否有正常呼吸。
3. 拨打急救电话:拨打当地急救电话,告知详细情况和所在位置,等待急救人员的到来。
4. 进行心肺复苏:如发现患者无意识且没有正常呼吸,立即开始心肺复苏,按照正确的方法进行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
5. 控制出血:对于出血严重的伤患,可以使用紧急止血法进行控制。
6. 处理骨折和伤口:对于骨折和伤口等情况,可以使用简单的固定方法进行处理,减轻疼痛和进一步损伤。
7. 安抚患者:在急救过程中,及时安抚患者的情绪,给予他们信心和支持。
四、个人体会与经验分享1. 学习急救知识:参加急救培训课程,学习基本的急救知识和技能,提高自己的急救能力。
2. 冷静应对:在遇到紧急情况时,保持冷静,不慌张,有序地进行急救措施。
3. 团队合作:如果有多人参与急救,要进行有效的团队合作,分工明确,协作配合,提高急救效率。
4. 持续学习:急救知识和技能是不断更新的,要定期参加培训和学习,了解最新的急救方法和措施。
5. 保护自己:在进行院前急救时,要注意自身安全,佩戴手套、口罩等防护装备,避免感染和受伤。
五、结语院前急救是一项重要的生命救援工作,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急救的关键人物。
院前急救在急救链中的重要性院前急救是急救链中极其重要的环节,它指的是在疾病、意外或其他紧急情况发生时,由医疗专业人员对患者在离开医疗机构之前进行的急救处理。
院前急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也是整个急救系统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院前急救在急救链中的重要性还表现在其对急救效果的直接影响上。
在急救过程中,院前急救人员的处理效果将直接影响到后续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甚至影响到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
如果院前急救人员在急救时能够迅速、准确地进行评估和处理,做到及时与恰当的急救操作,将会有效缩短患者的救治时间,最大程度地减少患者的痛苦,提高治疗成功率和康复质量。
反之,如果院前急救不及时,处理不当,将会给患者的急救和治疗带来严重的困难和不必要的风险,甚至影响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
可以说院前急救在急救链中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其对患者生命的保障,更在于其对急救效果的直接影响。
院前急救在急救链中还体现在其对急救医疗机构负担的减轻上。
急救医疗机构是患者在急救过程中得到综合治疗的重要场所,但是由于急救医疗机构一般情况下处于比较繁忙的状态,所以如果患者在院前急救阶段得到了及时、有效的处理,将会减轻急救医疗机构的负担,为后续医疗工作创造更好的条件。
相反,如果院前急救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将使急救医疗机构的工作更加繁重,甚至给患者的救治带来更大的挑战。
所以院前急救在急救链中的重要性还在于其对急救医疗机构负担的减轻,为后续医疗工作创造更好的条件。
院前急救在急救链中的重要性是无可替代的。
它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对急救效果具有直接的影响,还能够减轻急救医疗机构的负担,为后续医疗工作创造更好的条件。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院前急救在急救链中的重要性,大力支持和加强院前急救工作,为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保驾护航。
浅析院前急救【摘要】院前急救是急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医护人员接到呼救后,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现场,给予现场伤病员最有效的救护措施,而后安全迅速地将伤病员转运到相关医院继续救治。
其意义和目的的主要是挽救患者的生命和减少伤残。
本文讨论与院前急救相关的四个问题:院前急救的重要性院前急救的特点原则以及急救时意外事故的预防。
【关键词】院前急救;重要性;特点;原则;事故预防1 重要性现代急救医学时间观要求极其严格,最佳急救时间为伤后12 h内。
心脏骤停的患者最佳抢救时间是4~6 min,严重创伤患者抢救的黄金时间是30 min。
对于危重患者而言,时间就是生命体现的淋漓尽致,院前急救十分重要。
2 特点21 社会性、随机性院前急救往往涉及到社会各个方面,患者的呼救、重大事故和灾害的发生都充满随机性。
如患者会在何时呼救,灾害会在何时发生都是一个未知数。
因此,要求急救人员24 h坚守岗位物资充备。
22 紧急性紧急性表现在抢救时间上,要在第一时间保证对重危伤员进行专业的救治。
根据病情立即运送或就地监护治疗。
实行“救急就地就近就患者愿意”的原则救治。
23 艰苦性院前急救的艰苦性主要是指急救的环境条件差,除了恶劣气候外还有道路狭窄等因素。
赶赴现场时随时携带急救箱,抢救后又要帮助搬运伤病员。
24 复杂性在院前急救中,需要面对各类学科的疾病而且是未经筛选的急症和危重症患者。
病种复杂多样,病情难以预料。
25 急救人员要求的特殊性,作为急救工作人员,必须根据院前急救的实际工作情况,具备强健的身体以应付体力强度大的院前急救工作,急救医务人员还应同时具有医、技、护等较为全面、良好的专业技术素质,已适应操作的独立性。
3 院前急救的原则院前急救的目的是采取及时有效的急救措施和技术,挽救并维持患者的基本生命,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31 院前急救道路交通事故要在事故现场放置有效的警示标志,上下车时确定无其他车辆驶过时开车门下车,以免被其他车辆撞伤;救护车要停在相对安全位置,并亮警灯,必要鸣笛警示。
院前急救措施1. 什么是院前急救院前急救是指在患者到达医院之前,由社会各界的急救人员或普通公众提供的一系列紧急救援措施。
院前急救是救助受伤或突发疾病的关键阶段,适当的急救措施可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可能挽救患者的生命。
2. 为什么需要院前急救院前急救的目的是在患者抵达医院之前提供必要的护理,以保护患者的生命和健康。
在紧急情况下,不及时的急救可能会导致患者病情恶化,甚至危及生命。
而正确的院前急救措施可以稳定患者病情,减轻痛苦,并为后续的医疗护理做好准备。
3. 常见的院前急救措施3.1 呼叫急救电话在紧急情况下,首先要做的是拨打当地的急救电话(如120)并告诉调度员患者的病情和所在位置。
提供准确的信息有助于急救人员快速到达现场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3.2 保持患者安全在等待急救人员到达的过程中,确保患者的安全至关重要。
移除周围的危险物品,确保患者周围的环境安全。
避免进一步的伤害或恶化病情。
3.3 开放气道如果患者无法正常呼吸或出现呼吸困难,应立即开放患者的气道。
将患者扶起,轻轻后仰头部,以便有助于保持气道的通畅。
确保患者的舌头不会阻塞气道。
3.4 控制出血对于外伤引起的出血,应迅速采取控制措施。
使用干净的布或纱布进行直接压迫,以止血。
如果伤口较大,可以使用止血带进行绑扎,但要注意不要过紧,以免影响血液循环。
3.5 心肺复苏(CPR)如果患者出现了心跳停止或呼吸停止的情况,立即开始进行心肺复苏(CPR)。
根据培训所学的技能,按照正确的步骤进行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以维持患者的生命功能。
3.6 创伤处理对于骨折、扭伤、撕裂或其他创伤,可使用简单的急救方法提供临时治疗。
例如,对于骨折的四肢可以用固定物件进行固定,减轻疼痛,并防止伤势进一步恶化。
3.7 缓解疼痛和舒适在等待急救人员到达的过程中,可以采取一些措施缓解患者的疼痛和提供舒适感。
例如,可以帮助患者调整体位,使用冰袋减轻疼痛,或通过与患者交谈来缓解紧张情绪。
院前急救的工作特点
院前急救的任务决定了其不完全等同于医院急诊科的急救。
其特点是:紧急、环境条件差、病种多样、体力强度大、对症治疗为主。
1.随机性强
病人随时呼救,疾病种类多样化。
重大事故或灾害的发生具有随机性。
2.紧急
一有呼救必须立即出动,一到现场立即抢救,抢救后根据病情立即运送或就地监护治疗。
充分体现了“时间就是生命”的紧急性。
3.流动性大
院前急救系统平时在急救医疗服务区域内活动,求救地点可以散在于所管辖的任何街道、工厂、学校及居民点。
当遇有重大突发性灾害事故时,还可能需要跨区去增援。
4.急救环境条件差
现场急救的环境大多较差,有时在马路街头,考试大网站人群拥挤、声音嘈杂、光线暗淡;有时甚至险情未除可能会造成人员再伤亡。
运送途中,
车辆颠簸、震动和噪音可能给一些必要的医疗护理操作如听诊、测量血压、吸痰、注射等带来困难。
5.病种多样且病情复杂
呼救的病人疾病种类涉及临床各科,在短时间内可能需要进行初步诊断、分诊和紧急处理。
6.对症治疗为主
院前急救因无充足时间和良好的条件作鉴别诊断,要做出明确的医疗诊断非常困难,只能对症治疗为主。
7.体力劳动强度大
随车救护人员到现场前要经过车上颠簸。
若急救车无法开进现场就得弃车步行,有时可能需要爬楼梯。
到现场时要随身携带急救箱。
到现场后必须立即抢救病人。
抢救后又要帮助搬运伤病员。
运送途中还要密切观察病情。
因此,付出的体力劳动强度很大。
院前急救的意义、特点和运作一、院前急救的重要性和主要任务现代急救管理的集中点是重视院前急救、规范医院急诊科管理和强化监护病房管理三方面的内容,落实在组织建设上为不断完善急救医疗体系(EMSS)的建设。
这种急救管理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改变了过去只局限在狭隘的医院急诊科范围内被动地等候病人的局面,而是扩大到走出医院“围墙”,同时致力于院前急救。
我们必须在指导思想上充分明确,院前急救并不仅仅是急救站的事,也不只是抢救危急病人时在场的人们的责任,因为医院急诊科的设备装备得再好,急诊科的技术人员配备得再多,如果不重视院前急救,如果没有院前急救的有效救治,致使病人失去了抢救时机,那么急诊科将是一事无成。
重视院前急救,并非可以不重视医院急诊科管理和建设,而是应该做好院前急救和医院急诊科工作之间的联系衔接和合作配合,因为院前急救是短暂的,是应急性的,经过简单急救后,病人还要转送到医院急诊科继续救治;做好途中运送和救治其目的是为了争取抢救时机,保证将病人运送到医院得到更好的救治;没有医院的继续救治,院前急救的效果也是很难巩固的,甚至会有继续恶化的可能性。
因此,医院急诊科要根据本地院前急救的特点和情况,来确定本科任务、特点、内容和组织形式。
现在,对院前急救的认识应提高到社会对急救工作的需要上来,提高到评价一个城市急救工作水平和能力高低上来。
院前急救的主要任务包括以下三个方面:①对呼救伤病人进行现场急救和运送,要求接到呼救电话或其他方式的信息后,救护车(或救护艇)要立即出动,医护人员要随车(或随艇)前往尽快到达现场,进行现场急救后,迅速安全地将病人送到就近的合适的医院急诊科(室)。
根据我国情况,呼救伤病人中一类是生命有危险的病人,例如急性心肌梗塞、窒息、大出血、昏迷病人等,称为危重病人,约占10~15%,其中要就地进行复苏抢救的特别危重病人不足5%;另一类是病情紧急但短时间内不会发生生命危险的病人,例如骨折、急腹症、普通外伤病人等,占呼救病人中的大多数,在进行简单现场处理后,就近送到合适医院或特约医院治疗。
②对各类灾难遇难者进行院前急救,例如水灾、火灾、地震等自然灾害以及战场救护等,在现场救护并组织合理分流运送,在这种现场急救中还关系到救护人员自身的安全问题。
③特殊任务的救护值班,例如大型会议、重要会议、比赛等,发生情况按上述情况处理。
二、院前急救的主要特点明确院前急救的特点对于组织急救工作,提高急救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院前急救的特点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情况紧急院前急救的这一特点不仅表现在病情急、时间急,而且表现在心理上的紧急。
时间就是生命,要求尽速到达现场,要充分注意病人及其家属的心理上焦急和恐惧的特点,不论是一般急诊病人还是危急垂死病人都要毫不拖延地迅速运送病人以满足病人及其家属的要求。
因此要求救护人员常备不懈、保持车辆完好状态,做到随叫随出。
(二)急救条件较差院前急救的条件一般较差,在光线暗淡、空间较小、人群拥杂的家中或马路上,在将病人搬上救护车后由于车辆震动和马达噪声使诊疗工作难以进行,要求医护人员在技术操作上、急救基本功上都有较好的熟练技能。
(三)病种涉及多科院前急救的病人科目是多种多样的,因此要求救护人员在较短时间对病人病种科目作出初步筛选、诊断和处理,要求救护人员掌握全科的知识和技能,能自然地应付各科急诊病人,这是院前急救十分重要的特点,尤其在发生重大事故进行现场救护时,如果过分强调专科将是对急救工作十分不利的。
(四)体力消耗较大院前急救的现场是各种各样的,可能要爬高楼或高坡,也可能串街过巷到车辆无法到达的地方,甚至是布满荆棘的地方,医护人员身背急救箱既要救治病人,又要指导和帮助搬运病人,因此消耗体力较大,要求有强健的体魄。
(五)对症急救是主要任务通常在院前急救时没有足够的时间来给医护人员进行鉴别诊断。
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对症急救,是针对生命指征的问题尤其是心、肺、脑功能衰竭进行复苏(cadio-pulmonary-cerebral resuscitation)以及对外伤的止血、包扎、固定和搬运等能使病人初步得以救生的各种对症急救。
三、院前急救的主要内容(一)现场急救时间就是生命,一定要改变所谓现场急救是迅速把病人送到医院去进行治疗的陈旧观念。
实践证明,一些原有希望救活的病人失去抢救机会,其关键是忽视现场急救的重要性,采用先“送”后“救”,而不是坚持先“救”后“送”的重要原则。
例如外伤大出血病人必须先进行止血处理后再运送,可减少失血性休克发生的可能性及其休克程度;又如对骨折病人必须先进行初步固定并正确地搬运和护送,才能减轻病人痛苦,并预防骨折加重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又如对心跳呼吸骤停的病人必须进行心肺复苏才能使病人有得救的希望。
因此,对院前急救的新概念应扩展到对急诊病人(尤其是危重病人),要求能在其发病和呼救时,及时将医疗措施送到他的身边,立即开始有效处理,然后安全护送到就近合适的医院作进一步诊断和处理。
院前现场急救包括在家庭、工厂、农村、街道以及交通事故现场等所有出事地点对病人的初步救护,这是我国当前医疗救护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其关键问题是要大力进行急救知识普及训练以及提高广大群众初步急救技能,提高自救互救的能力和效果;对医务人员也同样有普及急救知识的问题,专业分科越来越细,过于专门化带来的问题是对急诊伤病人缺乏有效的急救技能,一位心内科医师可能对外伤止血、骨折固定的急救技能缺乏足够的掌握,外科医师可能不懂得常见内科急诊的初步急救,因此要求医务人员都能掌握全面的急救知识,才能满足各类急救病人的需要。
尤其是急救五项技术:进行有效的通气、止血、包扎、固定和搬运。
这些现场急救技术的特点是:基本上徒手进行,很少依赖器械设备;操作简单易行,容易掌握;效果强调确实可靠,要求程序和操作方法的准确性;不但医务人员,而且一般群众都能掌握;对医务人员来说,现场急救的要求提高,即通常强调的ABCD复苏程序:抢救A(airway)是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要果断采用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方法;抢救B(breathing)是采用口对口人工呼吸;抢救C(cardiac massage)是扣击胸部和胸外心脏挤压法,必要时行开胸心脏按摩;抢救D(drug)是心内或静脉内注射药物。
(二)搬运经过初步现场处理后,必须把伤病人及时转送到合适的医院进行进一步急救处理。
在这个转送过程中,搬运做得及时正确不但可减少伤病人的痛苦,还可有利于防止造成新的损伤而招致残疾或死亡。
搬运方法有多种,可因地、因时、因人而宜选择合适的,最常用的方法有担架搬运法、徒手搬运法等。
对颈、腰椎骨折病人必须三人以上同时搬运,托住头颈、胸腰、臀部脚腿,切忌一人搬腿的双人搬运。
(三)监护运送现代急救医学的新概念,已摒弃过去把运送急诊病人看成是交通部门或医务人员只是协调运输部门进行,导致在运送过程中得不到有效医疗救护的保证的陈旧概念,而是认为医疗急救运送是院外(院前)急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结急救医疗体系的一个重要的“链”,要把单纯的病人运载工具改造成为抢救危重病人的“流动医院”、“活动急救站”,成为医务人员院前抢救的场所,即“浓缩急诊室”,甚至发展到“集装箱急救车”(实际上是一种微型医院)。
四、院前急救的组织形式我们城市的院前急救机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模式:一是广州模式,这是由市急救指挥中心负责高度,以若干个医院急诊科成为一区域中心,实行分区域分科负责急救工作的模式。
该市急救指挥中心成立于1990年,以120为统一急救电话,全市划分为25个片,指挥中心与各片医院无直接行政隶属关系,但负责进行调度指挥,并负责与其他系统如公安、消防等的联络协作,以应付重大突发事件,负责急救情报收集研究,负责群众性急救知识培养。
医院接指挥中心通知后派车并配备医护人员赴现场急救后将病人运送回本院继续救治。
二是重庆模式,这是依托医院的一种模式,市救护中心站1987年与市四院合并成市医疗急救中心,这种模式占我国大多数,尤其是中小城市和县中心医院一般都兼急救中心。
三是上海模式,这是由医疗急救中心站及其所属分站与市内一些医院紧密协助的模式,即分站设在区、县中心医院,通过中心站调度后由分站派车到现场急救,将病人送到分站所在医院或到病人特约劳保医院继续救护。
上述模式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纳,可进行修改变革,但其根本原则是:①要满足最短的反应时间,即以最快的速度将病人送到合适医院,就是要考虑到城市交通道路、急救半径、医务人员配备快速行动等问题;②要保证最佳的院前救护,主要是随车医务人员的专业性质和技术水平程度;③要结合适应突发事件的应急,保证在统一调度下医院有很强的接收急诊病人的能力;④要有利于合理利用急诊资源取得最佳效益,减少人员资源浪费,提高急救设备的充分利用。
五、院前急救的管理重视和加强院前急诊工作的关键是管理,要特别注意以下五个方面:(一)良好的通讯联络现代急救医疗已把通讯连同运输、技术称为院前急救的三大要素,通讯是其中重要的最先的一环,全国120急救电话的收接畅通,充分利用各种有线、无线通讯器材来进行联络、指挥、调度是不可缺少的。
(二)完好的运输工具通常情况下是指救护车。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道,全世界急性心肌梗塞(AMI)约有40%~60%因合并症而在发病最初几小时内死亡,其中70%因来不及送医院而死于现场或途中,对于这种严重的逼向死亡(dead on arrive,DOA)的病人,即使在救护车内也是很难以挽救的,因此自20世纪70年代起,一些救护车内装备心肺复苏(CPR)和生命高级维持技术(ALS)和病人监护(monitor)等急救器械设备,使救护车成为集运、救、护三种功能于一体的急救运载工具,称其为“复苏救护车”(resuscitative ambulance)或“复苏救护艇”(resuscitative ambulance ship),有人又称其为流动监护病房(MICU)。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救护车专业标准》规定,我国救护车可分为:①指挥型救护车,具有指挥、通讯、扩音等功能;②抢救型救护车;③专科型救护车;④普通型救护车。
现在,救护车装备水平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急救水平的标志,一辆符合装备水平的救护车要装备以下设备:⑴担架与运送保护用品,包括普通或折叠式担架、床垫、床单、枕头、被子、胶布等;⑵止血用品,包括止血带、压迫绷带、止血钳等;⑶人工呼吸器具,包括人工呼吸器、开口器、压舌板、医用氧气等;⑷绷带夹,包括三角巾、急救包、纱布等;⑸手术器械,包括手术刀、剪刀、镊子等;⑹容器,包括急救箱、瓶皿、纱布盘等;⑺急救用具,包括救生带、安全帽、救生具、非常信号用具、病人标记片等;⑻夹板;⑼护理用品,包括洗手盆、胶皮手套、便器、冰袋、体温计、血压计、消毒棉等;⑽消毒器具;⑾外伤消毒药,包括红汞、碘酒、双氧水等;⑿一般消毒液,包括来苏儿、石碳酸、肥皂等;⒀洗眼用品;⒁必要的药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