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
- 格式:docx
- 大小:41.52 KB
- 文档页数:6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护理常规
一、执行产科一般护理常规。
二、一般护理
1.适当限制活动,预防各种损伤,病情严重者卧床休息。
2.给易消化、富有营养、高维生素、少渣软食。
3.提供孕妇安静的环境,保证其充分的休息和睡眠。
4.熟悉孕妇的血常规、凝血功能的检查结果。
5.进行静脉穿刺时,注意保护局部皮肤,避免加重出血。
执行肌肉注射后用棉
球按压穿刺部位,并根据情况延长按压时间。
三、病情观察
1.熟悉化验结果,如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等,注意有无鼻出血、牙龈出血
及时发现异常,识别并发症的早期表现。
2.观察有无颅内出血的先兆:头痛、视物模糊、烦躁等症状。
3.教会孕妇自数胎动,每日早、中、晚、睡前各认真数1小时、胎动有异常时
立即通知医生及时处理。
四、用药护理
1.遵医嘱使用补血药物和促进胎儿肺成熟的药物。
2.避免使用可能引起血小板减少或抑制其功能的药物,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
右旋糖酐、磺胺类、氯霉素等。
3.用药期间定期监测血压、血糖、白细胞计数,观察药物疗效。
4.遵医嘱使用血小板时要在30-40分钟内输注完毕,血小板要震荡保存,现取
现用。
参考文献:
【1】北京协和医院护理常规.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5
【2】乐杰.妇产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3】王席伟.助产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4】郑修霞.妇产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疾病名: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英文名:pregnancy complicating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缩写:别名:妊娠合并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疾病代码:ICD :O99.1概述: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因免疫机制使血小板破坏增多的临床综 合征,又称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最常见的一种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其特 点为血小板寿命缩短,骨髓巨核细胞增多,血小板更新率加速。
临床上分为急性 型和慢性型。
急性型多见于儿童, 慢性型好发于青年女性。
本病不影响生育, 因 此合并妊娠者不少见,是产科严重并发症之一。
流行病学:妊娠期血小板减少中,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约占 74%。
病因:急性型多发生于病毒感染或上呼吸道感染的恢复期,患者血清中有较高的 抗病毒抗体,血小板表面相关抗体(PAIgG)明显增高。
慢性型发病前多无明显前驱感染史,目前认为发病是由于血小板结构抗原变 化引起的自身抗体所致,80%~90%病例有血小板表面相关抗体(PAIgG 、PAIgM 、 PA-C3。
慢性型发生于育龄妇女妊娠期,并且容易复发,表明雌激素增加对血小 板有吞噬和破坏作用。
发病机制:急性 ITP 的发病机制尚未阐明,可能是由于病毒抗原吸附于血小板表 面,使血小板成分的抗原性发生改变,并与由此产生的相应抗体结合,导致血小 板破坏,血小板寿命缩短。
严重者血小板寿命仅数小时。
急性 ITP 患者血小板表 面相关的免疫球蛋白(PAIg)常增高,这种增高多呈一过性。
当血小板数开始回升 时,PAIg 迅速下降。
另外,病毒可直接损伤血小板,使血小板破坏增加。
ITP 患者的组织相容性抗原的研究表明,ITP 尤其好发于伴有 DR 抗原者, HLADR 4 (LB 4)则与治疗反应密切相关。
这些患者对肾上腺皮质激素疗效欠佳, 而对脾脏切除有较好的疗效。
有些学者认为, ITP 是某些免疫功能异常的表现。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血液中的血小板发生质和量的异常,以血小板减少,从而引起出血、贫血和易感染为特点,因而对妊娠和分娩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重症者可危及母儿的健康和生命。
[病因病机]血小板减少可以是特发的,也可以是免疫和非免疫的,常常合并以下疾病,如获得性溶血性贫血,重度先兆子痫或子痫。
严重产科出血并有大量输血.因胎盘早剥或纤维蛋白原减少所致的消耗性凝血功能障碍,败血症,红斑狼疮,叶酸缺乏所致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病毒感染,变态反应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另外,服用药物或接受过量的放射性照射,大量的某种天然食物等,亦可以引起血小板功能障碍。
中医学虽无血小板减少的病名,但有关紫癜及其治疗经验却不乏记载,如《医宗金鉴。
失血总括》说:“皮肤出血曰肌衄”;《医学入门。
斑疹门》说:“内伤发斑,轻如蚊迹疹子者,多在手足,初起无头痛身热,乃胃虚火游于外”;《外科正宗。
葡萄疫》说:“感受四时不正之气,郁于皮肤不散,结成大小青紫斑点……”。
与血小板减少引起皮肤紫癜的症状有类似之处。
根据妊娠特有的生理状态,可以认为孕妇由于濡养胎儿阴血易虚,血虚生燥。
络脉易损,血溢脉外,可致紫癜。
据调查正常非妊娠妇女血小板为150 X 109/L,妊娠期,尤其是妊娠晚期约有5.1%一8%的孕妇血小板少于150×10,/L,这与妊娠晚期血液稀释和胎盘的收集和利用有关。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并且女性更易发病,许多研究表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可能与机体免疫环境平衡的紊乱有关,而免疫调节细胞是决定免疫内环境稳定的中心环节。
[诊断]1。
临床表现以粘膜及皮下出血为主,四肢远端出血点和瘀斑多见,或有月经过多、牙龈出血、反复鼻衄、呕血或便血史。
脾脏不大或仅轻度增大。
2.实验室检查血小板低于100×10,/L,当血小板低于50×10,几,则临床才有出血倾向。
血清血小板抗体测定大部分为阳性,应用泼尼松治疗有效,或切脾治疗有效.或血小板寿命测定缩短。
迄今国内外对妊娠期血小板(GT)减少症的诊断标准仍不统一。
目前我国对GT的常用诊断标准是血小板计数<100×10^9/L,国外常以PLT计数<150×10^9/L作为诊断标准。
临床上发现,孕期PLT值普遍偏低.按照目前我国常用GT诊断标准,多数孕妇被诊断为GT,但其中绝大部分孕妇无任何症状、体征,且凝血功能正常。
临床表现GT指孕前没有血小板减少的病史,怀孕后首次发生血小板减少,一般出现于孕中晚期,无明显出血症状与体征,不会引起新生儿血小板减少及出血,血小板计数一般在产后1~6周内自然恢复正常。
诊断方法是一种排除性疾病,其诊断依据为以下5项标准:①妊娠期出现轻微无症状的PLT值减少;②无PLT较少病史(以往妊娠中可能出现除外);③PLT值减少出现于妊娠晚期;④与新生儿PLT减少无关;⑤分娩后PLT值减少自行恢复正常。
威廉姆斯21版P1184:孕期血小板减少的定义为低于150*10/L,发生率为4%-7%,但仅有1.2%的孕妇小于100*10/L,血小板小于150*10/L的孕妇中3/4都是健康的,其余1/4主要是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21%)少部分是免疫性疾病(4%)发病机理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一般认为与妊娠期血容量增加、血液稀释、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损耗增加、胎盘对血小板的收集利用增多有关,没有血小板质的改变,凝血因子活性水平及数量正常,为一过性自限性的生理过程。
鉴别诊断由于本病属于排除性疾病,所以鉴别诊断非常重要,主要需要排出的疾病有:1. 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皮肤黏膜出血、贫血症状,血小板抗体大多阳性。
2. 再生障碍性贫血:全血象减少3. 妊娠期急性脂肪肝:孕晚期,初产、多胎、男胎常见,进展迅速,进行性纤维蛋白原下降,凝血功能障碍出现早,血小板轻度减少,转氨酶一般不超过400U/L,胆红素升高但尿胆原阴性,血糖下降,早期发现终止妊娠预后多良好,出现明显凝血功能障碍时预后不良。
2023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的诊治血小板减少是妊娠期一种较为常见的血液系统疾病,其发生率约为5%~10%,在门诊中尤为多见。
尽管绝大多数患者为妊娠期血小板减少(GT),程度较轻,母婴结局良好,无须特殊治疗,但少数患者可出现血小板显著减少,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一、妊娠期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减少是妊娠期一种较为常见的血液系统疾病,其发生率约为5%~10%,在门诊中尤为多见。
在《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妊娠期诊治专家共识(2023)》中,明确指出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的定义,如下:非妊娠妇女血小板减少:V150X109∕1妊娠期血小板减少定义:<100x109∕1相较于其它妊娠相关疾病,妊娠期(特异性)血小板减少通常是良性的,常表现为皮肤粘膜出血。
严重威胁患者生命的出血并不常见,一旦发生,以血尿、消化道出血为主,颅内出血较为少见。
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最为常见(占70%~80%)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重度子痫前期(15%~20%)HE11P综合征妊娠期急性脂肪肝原发性免疫性血,J线减少继发性免疫性血,J悔减少抗磷8S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感染(如HMHCV%CMV、HP)药物相关性血4须减少(如肝素、抗生素、解痉药、镇痛剂)与全身状态相关的血小板减少DICTTP/HUS除功能亢进骨髓造血异常营养缺乏性先天性血,」竭青少诱发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的主要病因妊娠期血小板减少好发于妊娠中晚期,血小板通常>70x109∕1,患者表现为无症状、无出血病史,绝大多数患者产后2周内恢复正常。
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通常不增加产妇出血并发症或胎儿血小板减少症的风险。
因此,在排除其他原因造成的血小板减少后,诊断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的患者,除了需要后续的血小板计数检查,无需任何其他额外的检测或专业治疗。
子痫前期相关性血小板减少发生率在5%~21%,导致其发生的原因与血小板消耗和活化异常有关。
新生儿血小板减少(<150x109∕1)的发生率15.4%~67%;8%~29.9%为重度血小板减少,导致严重出血风险约为1%。
ACOG 最新指南: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2016 年 9 月,美国妇产科医师学会 (ACOG) 发布了关于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得实践简报。
血小板减少就是妊娠期女性一种常见得疾病,其发病率约为 7%~12%。
在非妊娠期,血小板计数得正常范围就是 165~415×109/L。
通常情况下,在妊娠期,血小板减少被定义为血小板计数小于 150×109/L。
但就是,孕妇得血小板水平一般会随着妊娠月份得增加而减少,在妊娠得最后几个月,妊娠女性得血小板水平显著低于非妊娠女性。
因此,这样定义血小板减少症就是有点武断得,且不一定与临床上相关。
为了减少自发性出血得风险,指南建议对于血小板小于 10×109/L 或血小板计数小于 50 x109/L 且需要手术得患者,都应输注血小板。
血小板减少一般就是由于血小板破坏增加或生成减少所致。
在妊娠期,多数血小板减少就是由于血小板破坏增加所导致。
血小板破坏增加可能就是源于大量出血或血管异常,导致免疫性破换、异常得血小板活化或血小板消耗。
妊娠期血小板生成减少不太常见,通常与骨髓相关疾病或营养缺乏有关。
在妊娠期间,最常见得血小板减少就是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其约占妊娠期合并血小板减少得 80%。
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就是目前妊娠期最常见得血小板减少原因,其发病率约占妊娠女性得5%-11%。
虽然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得发病机制尚不确定,但目前认为其发生可能与血液稀释与血小板消耗增加有关。
临床考虑与推荐1、评估孕妇血小板减少得适宜检查方法就是什么?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得鉴别诊断包括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假性血小板减少、病毒感染、药物性血小板减少症、子痫、HELLP 综合征、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系统性红斑狼疮、抗磷脂综合征与先天性血小板减少症。
在详细得医疗、家庭史与体格检查得基础上,这些疾病通常都能够被诊断。
同时要注意目前使用得药物、血压、脾肿大、病毒血清学与适当得辅助实验室检查。
最新: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诊断定义:血小板减少是围产期一种常见疾病,分娩期发病率约7%-12%,血小板小于150*10⁹/L。
正常妊娠血液系统变化妊娠期血小板减少随孕周减少逐渐减少;晚孕期女性较非孕期女性血小板数目明显下降;血小板轻度减少,但其形态功能不受影响;与血液稀释有关。
临床表现(血小板减少引起的出血)多以黏膜出血为主,如淤斑、淤点、鼻出血、牙龈出血等;与其他凝血障碍疾病多以创伤后出血倾向首发表现不同;很少发生致命性出血,颅内出血少,可发生血尿,胃肠出血等。
血小板减少的原因:1. 血小板破坏或消耗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原发性、继发性);非免疫性(DIC、子痫前期或HELLP 综合症、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或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妊娠期急性脂肪肝、肝素诱发血小板减少、大血管畸形)。
2. 血小板在脾中滞留过多脾肿大;门静脉高压;肝脏疾病;门静脉或肝静脉栓塞;骨髓增生紊乱;淋巴增生紊乱;蓄积性疾病(如代谢病);感染(如热带脾肿大或疟疾)。
3. 骨髓血小板生成障碍1. 骨髓抑制药物诱发;再生障碍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感染(如小细胞病毒B19);骨髓浸润(恶性血液病,非恶性血液病)。
2.严重的维生素B12 或叶酸缺乏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原因及发生率妊娠期血小板减少(70%-80%);子痫前期(15%-20%);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ITP(1%-4%);其他(<8%)抗磷脂综合症(APS)、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溶血尿毒症综合症和骨髓增殖性肿瘤等。
妊娠期血小板减少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的处理通常不需要额外的检测与护理,仅需血小板计数检测;根据临床需要确定监测频率,可与常规产前检查同时进行;产后1-3 月重复检测。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引起的血小板减少①发病率5%-12%;②子痫前期:血小板减少为伴严重临床表现的子痫前期的诊断标准之一。
血小板减少可能为首发表现。
原因尚不明确,但可能与血小板消耗增加,异常激活,功能受损有关。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护理常规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外周血小板减少合并妊娠者。
主要包括孕妇在妊娠期发生血小板减少,或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AITP)患者合并妊娠。
AITP孕妇抗血小板抗体IgG可以通过胎盘引起胎儿血小板减少,导致胎儿或新生儿出血。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孕妇出血的风险与血小板减少严重程度有关,血小板<20×109/L的孕妇在产前和分娩时都存在自发性的危险,严重者可出现消化道、生殖器及视网膜出血,甚至颅内出血而死亡。
【临床表现】5%的孕妇可有轻度血小板减少,如在妊娠前就有血小板减少,血小板<70×10^9/L,分娩后血小板不能恢复正常,有出血现象,则ITP的可能性较大。
急性型ITP起病急骤,可有发热、畏寒。
突然发生广泛严重的皮肤瘀点瘀斑,甚至血尿、胃肠道出血和颅内出血。
临床多为慢性型,约占80%,临床以反复鼻出血、皮肤瘀点、瘀斑多见。
【治疗原则】1、妊娠期治疗(1)定期监测血小板计数、血小板下降率以及预计分娩的时间。
(2)对有出血倾向的孕妇实施治疗,包括肾上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输注血小板,必要时行脾切除术。
2、分娩期处理原则上以阴道分娩为主。
下列情况考虑实施剖宫产:血小板<50×109/L;有出血倾向;胎儿头皮血或胎儿脐血证实胎儿血小板<50×109/L。
3、产后处理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孕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者产后继续应用。
【护理评估】(1)健康史及相关因素:1)孕产史2)健康史、家族史,有无并发症。
(2)症状体征1)生命体征: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情况。
2)产科体征:胎方位、胎心、胎动、宫底高度,有无子宫收缩及阴道流血、流液。
3)皮肤黏膜:面色,有无瘀斑、出血点、牙龈出血等情况。
4)其它:意识,有无头晕、乏力胸闷等自觉症状,有无脾肿大等。
(3)辅助检查了解B超、胎儿宫内监护、血常规、DIC、肝肾功能及等实验室检查结果。
指南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A C O G最新指南: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2016年9月,美国妇产科医师学会(ACOG)发布了关于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实践简报。
血小板减少是妊娠期女性一种常见的疾病,其发病率约为7%~12%。
在非妊娠期,血小板计数的正常范围是165~415×109/L。
通常情况下,在妊娠期,血小板减少被定义为血小板计数小于150×109/L。
但是,孕妇的血小板水平一般会随着妊娠月份的增加而减少,在妊娠的最后几个月,妊娠女性的血小板水平显着低于非妊娠女性。
因此,这样定义血小板减少症是有点武断的,且不一定与临床上相关。
为了减少自发性出血的风险,指南建议对于血小板小于10×109/L或血小板计数小于50x109/L且需要手术的患者,都应输注血小板。
血小板减少一般是由于血小板破坏增加或生成减少所致。
在妊娠期,多数血小板减少是由于血小板破坏增加所导致。
血小板破坏增加可能是源于大量出血或血管异常,导致免疫性破换、异常的血小板活化或血小板消耗。
妊娠期血小板生成减少不太常见,通常与骨髓相关疾病或营养缺乏有关。
在妊娠期间,最常见的血小板减少是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其约占妊娠期合并血小板减少的80%。
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是目前妊娠期最常见的血小板减少原因,其发病率约占妊娠女性的5%-11%。
虽然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机制尚不确定,但目前认为其发生可能与血液稀释和血小板消耗增加有关。
临床考虑和推荐1.评估孕妇血小板减少的适宜检查方法是什么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鉴别诊断包括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假性血小板减少、病毒感染、药物性血小板减少症、子痫、HELLP综合征、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系统性红斑狼疮、抗磷脂综合征和先天性血小板减少症。
在详细的医疗、家庭史和体格检查的基础上,这些疾病通常都能够被诊断。
同时要注意目前使用的药物、血压、脾肿大、病毒血清学和适当的辅助实验室检查。
全血细胞计数和外周血涂片检查一般用于评估产妇的血小板减少症。
全血细胞计数有助于排除全血细胞减少。
血小板聚集也许是假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一个原因,通过外周血涂片评估血小板计数能够避免血小板聚集。
对于血小板减少症的孕妇,为了鉴别血小板减少是由于血小板的生成不足还是消耗增加而进行骨髓穿刺检查是很少有必要的。
通过抗血小板抗体检测,并不能够鉴别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如果药物性和其他疾病引起的血小板减少能够被排除,在孕早期和孕中期最可能的诊断是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或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也应该注意到是,虽然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可以出现在孕早期,但它的典型临床表现一般在孕晚期出现。
一般来说,患者出现无症状性的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计数在100×109~149×109/L之间、无出血史的孕妇通常是患有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
血小板计数小于100×109/L更多提示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计数小于50×109/L几乎一定是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在孕晚期或产后期间,孕妇突然出现明显的血小板减少,应考虑子痫前期、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性尿毒综合征、急性脂肪肝,或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但是ITP也可以出现这种表现。
2.什么是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的合适产科管理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通常不增加产妇出血并发症或胎儿血小板减少症的风险。
因此,对于这些孕妇,进行剖宫分娩和胎儿血小板计数检测是无指征的。
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的妇女,除了需要后续的血小板计数检查,不需要任何其他额外的检测或专业治疗。
没有证据可用于指导血小板计数检测的频率,因此,后续实验室检测的时间应根据临床推理决定。
在许多情况下,诊断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是在分娩的时候。
然而,如果诊断是在产前,专家建议从34周开始,血小板计数每周进行检查。
分娩后,血小板计数应产后重复1~3个月。
3.有必要治疗与子痫前期相关的血小板减少吗与重度子痫前期、HELLP综合征相关的孕妇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计数小于100×109/L)的主要治疗方法是适时分娩。
虽然已有报道产前通过药物治疗来改善血小板减少症,但是这种治疗并不常见。
更重要的是,产后子痫前期潜在的病理生理学变化将得到解决。
因此,分娩方式应该根据胎龄、胎先露、宫颈状态、产妇和胎儿情况来确定。
子痫前期的孕妇,大出血并不常见,但少量出血,如剖宫产手术部位渗血是常见的。
对于血小板计数小于50×109/L或DIC的孕妇,为了改善止血状况,有时需要输注血小板。
然而,对于子痫前期的孕妇,由于加速的血小板的破坏,输血治疗效果不明显。
因此,血小板输注是最适用于血小板减少伴活动性出血的患者。
共识指南建议在大手术之前,进行血小板输注以增加产妇血小板计数,使其超过50×109/L。
在产后24~48小时,血小板计数往往减少,随后将快速恢复。
大部分患者在产后2~6天,血小板计数将超过100×109/L。
虽然罕见,血小板减少症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并且是常与其他病理情况相关。
虽然与严重子痫前期、HELLP综合征相关的血小板减少症在糖皮质激素或清宫术治疗后,也许会得到改善,但是对于这两种治疗方式,产妇死亡率或发病率无差异的。
4.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患者何时接受药物治疗妊娠合并ITP女性进行药物治疗目标是为了减少与局部麻醉相关的出血并发症和分娩相关的血小板减少症的风险。
因为这些患者的血小板功能通常是正常的,因此,没有必要保持他们的血小板计数在正常范围内。
目前的共识指南建议,除了分娩期,孕妇的治疗适应症与目前推荐给其他患者的治疗指征相似。
妊娠期ITP的管理建议主要是根据临床经验和专家共识。
目前没有一个特定的血小板的临界值用来指导孕期ITP患者的治疗。
当患者出现有症状的出血,血小板计数低于30×109/L,或为了使血小板计数增加到一个安全水平,相关治疗应该开始。
在分娩时,ITP的治疗是基于对产妇分娩和硬膜外麻醉相关出血风险的评估,目前推荐的最小的血小板计数为:硬膜外置管时要求血小板不小于80×109/L,剖宫产手术要求血小板不少于50×109/L。
5.妊娠期免疫性血小板减少应该如何治疗糖皮质激素和丙种球蛋白都是孕妇ITP的一线治疗药物。
虽然这两种方法都是可以接受的,不过专家的意见是推荐以糖皮质激素为标准的初始治疗,疗程长达21天。
治疗应根据个体化原则,要考虑到出血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期望的血小板增加速度和可能的副作用。
对于最初治疗后出现的与出血相关的复发性或持续性血小板减少,目前缺少证据来指导这方面的治疗。
对于患ITP的成年人,推荐泼尼松的剂量为每天~2mg/kg作为初始治疗。
虽然有很少的数据来区分妊娠和非妊娠ITP妇女的治疗,但是共识建议在妊娠期的最初治疗中,泼尼松应以低剂量(10~20mg/d)给予,然后调整到能使血小板足够增加的剂量。
最初治疗起效通常发生在治疗后的4~14天,在1~4周达到峰值。
建议糖皮质激素应至少给予21天,然后逐渐减少用量。
最低剂量应该保证在血小板计数能够防止大出血的水平。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适用于那些对皮质类固醇治疗效果不明显,或使用皮质激素出现明显副作用,或需要迅速增加血小板的患者。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应最初以1g/kg为一次性剂量,但如果必要的话可以重复。
最初治疗起效通常发生在1~3天,在2~7天达到峰值。
不过,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的代价是高昂的。
当考虑使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应向有这方面治疗经验的医生咨询。
对于一线药物治疗无效的ITP患者,脾切除是一种可选择的治疗方法。
在相当一部分ITP 患者中,为了能够在1年或更长时间内使病情缓解,脾切除仍然是唯一的治疗方法。
不过在孕晚期,脾切除可能导致胎儿丢失的风险且手术操作困难,通常应避免孕期脾切除。
然而,如果必要的话,可以在孕期进行脾切除,比较理想的时机是中孕期间。
对于手术的风险程度以及理想的手术方式选择(开放式与腹腔镜手术),目前尚缺乏这方面的研究数据。
血小板输注只适用于那些需要临时控制危及生命的出血或准备手术的病人。
输入比通常剂量大(2~3倍)的血小板,同时每30分钟到8小时,静脉注射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或丙种球蛋白。
这些治疗对血小板计数的影响是短暂的。
其他的用于治疗ITP的药物,如细胞毒性药物(环磷酰胺和长春新碱),RhD免疫球蛋白或免疫抑制剂(硫唑嘌呤或利妥昔单抗),对于他们在孕期的应用,还缺乏充足的评估,可能对胎儿造成危害。
6.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的患者应该给予哪些其他的专业治疗无症状妊娠合并ITP的孕妇几乎不需要专业治疗。
专家建议,对于无症状缓解期的ITP的妇女,孕早中晚期都需要监测血小板计数。
对于有血小板减少的孕妇,血小板检测应更加频繁。
妊娠合并ITP患者应尽量避免使用非甾体类抗炎剂、水杨酸类药物和出现创伤。
脾切除患者应接种肺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和脑膜炎双球菌疫苗。
如果被诊断为ITP,向有经验的医生进行咨询和定期评估是有必要的。
7.妊娠合并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的孕妇,胎儿或新生儿的颅内出血能预防吗虽然在ITP孕妇中,胎儿或新生儿颅内出血产妇并不常见。
能够增加ITP产妇血小板的治疗方法也会提高胎儿血小板计数,这似乎是合乎逻辑的推断。
然而,药物治疗,如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和类固醇激素,并不能明确地防止胎儿的血小板减少或改善胎儿预后。
因为其中的一些治疗(如免疫球蛋白)并没有在适当的实验中得到充分的验证,也没有足够的证据推荐根据胎儿指征而对孕妇进行药物治疗。
没有证据表明,对于由于ITP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的孕妇,在胎儿安全性方面,剖宫产比阴道分娩更安全。
研究通过统计超过800名ITP产妇的新生儿后,发现这些新生儿颅内出血发生率小于1%,血小板减少症婴儿的出血性并发症发生率与分娩方式无关。
大多数的新生儿出血发生在出生后的24~48小时,此时血小板计数处于最低值。
鉴于严重新生儿出血发生风险非常低,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孕妇的分娩方式应该只根据产科情况来决定。
8.对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的孕妇,哪些检测或特点能够用来预测胎儿血小板减少对于ITP的孕妇,不能通过对其进行检测或某些临床特征来可靠的预测婴儿血小板减少症的严重程度。
除此之外,母体的血清学、脾切除史、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相关抗体,所有的这些与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有较少的关联性。
9.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患者中,对胎儿进行血小板计数检测有什么作用目前,没有证据支持在宫内对胎儿血小板进行常规检测。
头皮采集血样伴随着不准确性和技术上的困难,脐静脉穿刺术有潜在的%或更高的胎儿丢失风险。
由于颅内出血发生率很低,加上阴道分娩和剖宫产分娩的新生儿预后并无差异,对ITP孕妇的胎儿进行血小板检测是没有根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