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过故人庄》综合练习

《过故人庄》综合练习

《过故人庄》综合练习
《过故人庄》综合练习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课后古诗词《过故人庄》综合练习

一、积累与运用

1.给黑体字注音。

鸡黍()开轩()面场圃()桑麻()

2.解释黑体的字。

(1)故人具鸡黍()

(2)青山郭外斜()

(3)把酒话桑麻()

(4)还来就菊花()

(5)过故人庄()

3.填空。

(1)孟浩然___________ 代襄阳人,著名的___________ 诗人,他与当时的诗人___________ 齐名,并称“___________”,这首诗是诗人隐居___________ 时所作。

(2)全诗先叙事,交代___________的原因;再写景,由_________________ 而___________ 地描绘了一幅山村优美风光;然后再___________ ,写临窗对饮,畅淡农事,写出了___________ 的田庄生活;最后写再约重阳赏菊。景、事、人

融为一体。

4.《过故人庄》的作者是___________ 代的___________ ,他与___________ 并称为著名的___________________诗人,该诗一二两句写的是_____________ ,主要表达方式是___________ ,三四两句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表达方式是___________ 。

二.《过故人庄》理解默写

①描绘优美宁静的田园生活的句子是:———————————,—————————————

②借树、山来表现夏景的诗句是:———————————,——————————

③描写乡村秀丽景色的诗句是:———————————,——————————

④写出农家劳动生活的句子是:———————————,——————————

⑤表现对朋友、对乡村的依恋之情的句子是:———————————,——————————

三.阅读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回答问题。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诗人是通过哪一句诗将室内外景象联系起来的?哪两句诗最

《过故人庄》教案完美版

《过故人庄》教案 一般常态教学目标: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体会本诗“语淡而味不薄”的特点。 语文基础知识积累目标:与“孟浩然”、“田园诗”、“重阳日”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具”、“黍”、“合”、“斜”、“轩”、“圃”、“桑麻”等实词解释。 口语交际训练设计目标:在这四幅画面中,你最喜欢哪一幅?读一读,告诉大家。 阅读需要突破的核心问题目标:为什么诗人临走时要主动相约重阳再聚? 写作训练的借鉴目标: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段。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导入,请学生回忆并简单介绍作者。 二、沉浸文本,整体感知 1、多种形式的诵读诗歌并正音。 2、请学生谈谈这首诗歌说了什么事。注意:请学生结合具体诗句来谈,将字、句的解释穿插其中。 诗人应邀赴约——欣赏田园风光——享受农家情趣——再约重阳欢聚 三、体验文本、品味语句,理解课文 1、为什么诗人临走时要主动相约重阳再聚?注意:在具体分析中体会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适时插入对田园诗和重阳节的简单介绍。 2、你喜欢这样的聚会吗?你喜欢作者对这次聚会的记录即这首诗吗?具体喜欢哪句诗?注意:在学生的谈论中引导学生体会本诗“语淡而味不薄”的特点,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段。 四、延伸体会、拓展阅读 1、散读、齐读《读<过故人庄>》 2、讨论:这篇“读后感”和原文有哪些共同点?(如热爱田园生活、醉心田园风光等) 读《过故人庄》 作者:王爱民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引自孟浩然《过故人庄》 空气甜甜的把鼻孔打开 泉水甜甜的把胃打开 山花甜甜的把衣衫上的图案打开 我和一个村庄一起 被一声声鸟鸣一道道小溪 送出更远我要生出翅膀 不走名山大川 只在来过的这个村子的山坡下 作巢 用恬淡作砖用快乐作瓦

孟浩然《过故人庄》阅读训练附答案

孟浩然《过故人庄》阅读训练附答案过故人庄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阅读训练】:一、 1、“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两句写出了什么内容? 2、说说颔联中“合”“斜”两字的表达效果。 3、“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两句写出了什么内容? 4、尾联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志趣和愿望? 5.诗人是通过哪一句诗将室内外景象联系起来的?哪两句诗最能集中表达诗人对农家生活的喜爱及主客间朴素深厚的情谊?请任选一问回答。6.“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联是千古名句,请自选一个角度(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作一简短赏析。二、 1、诗中“_______ ”一句,将室内外景象联系起来。 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联是千古名句,请自选一个角度(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作一简短赏析。 3、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的乐趣,请具体说说表现了哪些乐趣。 4、“语淡而味终不薄”是这首诗的艺术特点。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赏析。【参考答案】一、 1、“绿树”两句写出了农村的优美风光。 2、“合”形象的写出了村边绿树环绕,幽静雅致的环境;“斜”生动的写出了城外青翠的山峦连绵起伏,显得跌宕淡远。 3、“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两句写出了农家的劳动生活。 4、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的喜爱,对自然风光的留恋,对恬淡、宁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5、答:开轩面场圃(多写“把酒话桑麻”不算错);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6、答:此题为开放题,答案不唯一。从景物描写的视角,修辞手法运用、词语的精练形象等方面赏析均可。示例一:这两句诗是近景远景结合,写出了山村优美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环境的喜爱之情。示例二:这两句诗运用了对仗的手法,“绿树”对“青山”、“村边”对“郭外”,词性相同,互相对应,十分工整。”(以上主观题答案不唯一,意对即可)二、 1、开轩面场圃【评分标准】本题2分,多写“把酒话桑麻”一句不扣分。 2、示例一:这两句诗近景远景结合,写出了山村优美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环境的喜爱之情。示例二:这两句诗运用了对偶的手法,“绿树”对“青山”,“村边”对“郭外”,词性相同,互相对应,十分工整。示例三:这两句诗用词形象生动,诗中有画。如一个“合”字,表现了绿树环抱相拥的情态,突出了村边绿树的繁茂。(或:一个“斜”字,形象地描画出了村外青山由近及远伸向远方的景象,画面感特强。)【评分标准】本题2分,为开放性试题。指出具体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特点,给1分;说出表达效果给1分。 3、享受友情的乐趣;欣赏自然风光,与自然融为一体的乐趣;与朋友把酒谈论农事的乐趣。 4、首联是说故人准备了酒食相邀,文字平淡,毫无渲染,足见农家待客简朴,同时也说明朋友至交,不循虚礼。颔联“绿树”是近景,“青山”是远景,使人感到幽静,平和,又不荒僻。颈联写“开轩”后所见的景物,令人心旷神怡。“话桑麻”使人领略到农家风味。这些景物构成宁静的田园风景画。尾联,淡淡两句,生动表现出主客之间的融洽气氛,这是一首语言平淡质朴对田园风光的咏唱,又是一首语义深醇幽远的饱含农家乐趣,充满对友人情意的咏唱。

《过故人庄》赏析

就这首诗看,用语平谈无奇,叙事自然流畅,没有渲染的雕琢的痕迹,然而感情真挚,诗意醇厚,有“清水出美蓉,天然去雕饰”的美学情趣。“过”是“过访”、“访问”的意思。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像叙家常一样娓娓道来,显得轻松自如,简单而随和。“黍”是田中所收,“鸡”是家中所养,二者正契合“田家”二字,使人联想起。“旧毂犹储今”和“鸡鸣桑树巅”的农家生活特点。又因为“鸡黍”是田家美食,所以敢邀朋友品尝话旧;只具鸡黍而无其他,又显现出“故人”特征,不讲虚礼与排场才不“外气”,才是至爱亲朋之间感情无间的表现。所以“故人”邀而我去,也毫不拘谨,视作等闲之事,确是语淡而昧不薄!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描写“故人庄”的自然环境美。上句是近景,绿树环合,别有天地,幽雅恬静而富有神秘感;下句是远景,是田庄的背景,村后青山迤逦伸向远方,又表明这田庄不是孤寂的,而与外界紧紧相连,这远山送青、眼前翻绿的景象,恰似一幅绝妙的青绿山水面,让人心往神驰,浮想联翩。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写在故人家的生活场景。打开轩窗面对着一片菜园子,举起酒杯情不自禁谈起农桑之事。这后一句的“话”字含义很深,从全诗的情绪看,这谈话一定是愉快的;孟浩然早年隐居鹿门山,以后也没做过官,故人庄环境的恬静美丽,农人劳动的乐趣。田家生活的安逸,都使诗人产生了共鸣。此时的诗人忘却了仕途的烦恼与都市的喧嚣,沉浸在诗情画意的美感享受中,并被故人淳朴真挚的友情所同化,他似乎觉得在此情此景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承上文而来,诗人为田园风光和农家生活所吸引,酒足饭饱之后意犹未尽,所以在临走时向故人直率表达了重阳节再次造访的愿望。简单的两句诗就将故人的热情淳朴、客人的愉悦满意及主客之间亲密无闻的情意,都包含其中了。这种“乐此不疲”的愿望遂进一步深化了上几句的内容,这主动表示要“还来”与首联“邀”有对比深化之妙,很耐人寻味

《过故人庄》教学设计

《过故人庄》教学设计 《过故人庄》教学设计1 一、导入。 我们又遇到一位“话桑麻”的诗人了,他被别人用“只鸡”招去喝酒,这就是孟浩然,他比陶渊明晚了二百多年,只能算半个田园诗人。他早年隐居湖北襄阳的鹿门山,中年曾去京城应考,又去各地漫游,最后做了三年小官,死在任上,年51。他写了一些田园诗,但更多的诗与田园无关。 二、读读讲讲问问。 问:这首诗算得田园诗吗?有什么理由?(算得。诗人去的地方是田园;诗中又写田园风光;用鸡待客是农村习俗;谈话内容是 农事。) 问:开头两句是叙事,这番叙述跟诗题有什么关系?(交代“过故人庄”的原因。)你们看,主人待客仅用“鸡黍”,客人一请就到,这说明了什么?(主宾之间感情融洽,不拘常礼,可见友谊极深。) 问:这是一首律诗,开头两句叫“起”,下面两句(即第三、四句)叫“承”,承接之义。这两句承上文哪两个字?(“田家”,写田家四周的风景。)好,现在请大家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大意是,

村庄四周有绿树环绕,远处可以望见城郭,郭外有青山横斜。)你对这样的风景有什么感受?(清新,淡远,幽静,色调丰富)这是写诗人初到时的观感。 问:第五、六句叫“转”,这里是从写景转而写人事,就是写朋友相聚饮酒的情形。说说饮酒中的气氛怎么样。(酒桌摆在廊子里,打开窗子,眼前是农家的晒谷场和菜园子,显得安静、平和;双方一边喝酒一边说农事,又是多么愉悦,简直是“世外桃源”,可以使人心旷神怡,把世间的忧愁都忘得一干二净。) 问:第七、八句叫做“合”,也就是收拢全诗。同学们读过诗人的《春晓》,它最后一句是——(“花落知多少”)这是用感叹方式收尾。这首诗的收尾方式跟《春晓》不同,用的是普通的道别语。“重阳日”是哪一天?(农历9月9日)现在是什么时候?(从“绿水”“青山”“桑麻”等语可以判定是农历三四月间)“就菊花”的“就”是到跟前来的意思,暗含欣赏之意。过半年再来欣赏故人家里的菊花,包含了怎样的意思?(再来做客)这个道别语好在什么地方?请大家各抒己见。(主人家很可爱,值得再来;主人待客热情,愿意再来;诗人率真,主动提出再来;主宾之间极其融洽;等等。) 三、总结。 这首诗看起来也很平淡,从头到尾都是平铺直叙,从接受邀请、赴宴、喝酒一直写到辞别,毫无夸张铺排之意,用的都是口语。我们平时说话用的,“淡而无味”“淡乎寡味”,都是把“淡”和“无

孟浩然《过故人庄》阅读训练附答案

孟浩然《过故人庄》阅读训练附答案 孟浩然《过故人庄》阅读训练附答案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阅读训练】: 一、 1、“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两句写出了什么内容? 2、说说颔联中“合”“斜”两字的表达效果。 3、“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两句写出了什么内容? 4、尾联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志趣和愿望? 5.诗人是通过哪一句诗将室内外景象联系起来的?哪两句诗最能集中表达诗人对农家生活的喜爱及主客间朴素深厚的情谊?请任选一问回答。 6.“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联是千古名句,请自选一个角度(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作一简短赏析。 二、 1、诗中“_______ ”一句,将室内外景象联系起来。 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联是千古名句,请自选一个角度(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作一简短赏析。 3、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的乐趣,请具体说说表现了哪些乐趣。 4、“语淡而味终不薄”是这首诗的艺术特点。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一、 1、“绿树”两句写出了农村的优美风光。 2、“合”形象的写出了村边绿树环绕,幽静雅致的环境;“斜”生动的写出了城外青翠的山峦连绵起伏,显得跌宕淡远。 3、“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两句写出了农家的劳动生活。 4、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的喜爱,对自然风光的留恋,对恬淡、宁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5、答:开轩面场圃(多写“把酒话桑麻”不算错);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6、答:此题为开放题,答案不唯一。从景物描写的视角,修辞手法运用、词语的精练形象等方面赏析均可。 示例一:这两句诗是近景远景结合,写出了山村优美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环境的喜爱之情。 示例二:这两句诗运用了对仗的手法,“绿树”对“青山”、“村边”对“郭外”,词性相同,互相对应,十分工整。”(以上主观题答案不唯一,意对即可)

游山西村与过故人庄的比较赏析

游山西村与过故人庄的比较赏析 白求恩医学院医学试验班 70100117 孙乐萌【一】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莫:否定副词,不,不要。笑:讥笑,讪笑。腊:本指年终祭祀,也用于指夏历十二月,腊月或冬天腌制后风干或熏干的肉称“腊肉”,腊月前后酿造的酒称“腊酒”。浑:浑浊不清。丰年。丰收的年成。留客:容留客人吃饭住宿。○田家的酒菜虽不似都市酒楼的花哨,但货真价实,原汁原味,无哗众取宠之心,有真情待客之诚,充溢着田园风情。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山重水复:流水往复,连绵不断。重:重(叠;复:往复。疑无路:怀疑没有去路,怀疑走到尽头。柳暗花明:柳荫暗处,鲜花明丽。又:副词,用在谓语前表示转折,义为“却”、“却又”等。一村:诗中意思是“有一村”、“看到一个村庄”,名词短语用在副词“又”后活用。在农家鸡香的诱引下,诗人寻胜探幽,聊以舒其忧心,但是山重水复,以为走到了尽头,不意柳暗花明之处豁然开朗,村舍俨然,如武陵人之误入桃花源,读者亦为之一喜,不虚此行矣!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箫鼓伴随着山民的生活,可知春社的喜庆之日已临近了,此地人们的衣冠穿著古朴简单,保留下古时遗风。箫鼓:泛指各种民间乐器。追随:伴随人的生活。春社:春季社日活动。衣冠:衣服头饰帽子等,代指衣著打扮。诗人此时已完全融合在古老的民风民俗之中。若:连词,表示假设,义为“如果”、“假若”。许:许可,容许。乘月:清闲无事趁月色出游,因月色朦

胧,迷离之境极富美感,为古人所喜欢,李白有“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的诗句。拄杖:持杖漫游。无时:不拘时间,乘兴而发。夜扣门:夜晚随遇而安,扣门 借宿。○诗人此时勃然泛起隐逸之情,若有林泉之思;但“若许”二字又不免有社会风云愁思恨缕之牵绊,欲罢不能。 【二】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这一开头就像是日记本上的一则记事。故人“邀”而作者“至”,文字上毫无渲染,招之即来,简单而随便。这正是不用客套的至交之间所可能有的形式。而以“鸡黍”相邀,既显出田家特有风味,又见待客之简朴。正是这种不讲虚礼和排场的招待,朋友的心扉才往往更能为对方敞开。这个开头,不是很着力,平静而自然,但对于将要展开的生活内容来说,却是极好的导入,显示了气氛特征,又有待下文进一步丰富、发展。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走进村里,作者顾盼之间竟是这样一种清新愉悦的感受。这两句上句漫收近境,绿树环抱,显得自成一统,别有天地;下句轻宕笔锋,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则又让村庄不显得孤独,并展示了一片开阔的远景。这个村庄座落平畴而又遥接青山,使人感到清淡幽静而绝不冷奥孤僻。正是由于“故人庄”出现在这样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所以宾主临窗举杯,

《过故人庄》教案 - 徐汇教育

上师大附中附属龙华中学预备年级语文组刘卓贾锋作业 《过故人庄》教案 一般常态教学目标: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体会本诗“语淡而味不薄”的特点。 语文基础知识积累目标:与“孟浩然”、“田园诗”、“重阳日”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具”、“黍”、“合”、“斜”、“轩”、“圃”、“桑麻”等实词解释。 口语交际训练设计目标:在这四幅画面中,你最喜欢哪一幅?读一读,告诉大家。 阅读需要突破的核心问题目标:为什么诗人临走时要主动相约重阳再聚? 写作训练的借鉴目标: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段。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导入,请学生回忆并简单介绍作者。 二、沉浸文本,整体感知 1、多种形式的诵读诗歌并正音。 2、请学生谈谈这首诗歌说了什么事。注意:请学生结合具体诗句来谈,将字、句的解释穿插其中。 诗人应邀赴约——欣赏田园风光——享受农家情趣——再约重阳欢聚 三、体验文本、品味语句,理解课文 1、为什么诗人临走时要主动相约重阳再聚?注意:在具体分析中体会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适时插入对田园诗和重阳节的简单介绍。 2、你喜欢这样的聚会吗?你喜欢作者对这次聚会的记录即这首诗吗?具体喜欢哪句诗?注意:在学生的谈论中引导学生体会本诗“语淡而味不薄”的特点,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段。 四、延伸体会、拓展阅读 1、散读、齐读《读<过故人庄>》 2、讨论:这篇“读后感”和原文有哪些共同点?(如热爱田园生活、醉心田园风光等) 读《过故人庄》 作者:王爱民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引自孟浩然《过故人庄》 空气甜甜的把鼻孔打开 泉水甜甜的把胃打开 山花甜甜的把衣衫上的图案打开 我和一个村庄一起 被一声声鸟鸣一道道小溪 送出更远我要生出翅膀 不走名山大川

【最新】孟浩然《过故人庄》阅读答案附赏析-范文模板 (5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孟浩然《过故人庄》阅读答案附赏析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两句写出了什么内容? 绿树两句写出了农村的优美风光。 2、说说颔联中合斜两字的表达效果。 合形象的写出了村边绿树环绕,幽静雅致的环境;斜生动的写出了城外青翠的山峦连绵起伏,显得跌宕淡远。 3、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两句写出了什么内容?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两句写出了农家的劳动生活。 4、尾联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志趣和愿望? 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的喜爱,对自然风光的留恋,对恬淡、宁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5.诗人是通过哪一句诗将室内外景象联系起来的?哪两句诗最能集中表达诗人对农家生活的喜爱及主客间朴素深厚的情谊?请任选一问回答。 答:开轩面场圃(多写把酒话桑麻不算错);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6.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联是千古名句,请自选一个角度(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作一简短赏析。 答:此题为开放题,答案不唯一。从景物描写的视角,修辞手法运用、词语的 精练形象等方面赏析均可。 示例一:这两句诗是近景远景结合,写出了山村优美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 对农家生活环境的喜爱之情。 示例二:这两句诗运用了对仗的手法,绿树对青山、村边对郭外,词性相同, 互相对应,十分工整。(以上主观题答案不唯一,意对即可) 阅读练习二: (1)诗中一句,将室内外景象联系起来。 (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联是千古名句,请自选一个角度(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作一简短赏析。 (3)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的乐趣,请具体说说表现了哪些乐趣。 (4)语淡而味终不薄是这首诗的艺术特点。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1)开轩面场圃 [评分标准]本题2分,多写把酒话桑麻一句不扣分。 (2)示例一:这两句诗近景远景结合,写出了山村优美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环境的喜爱之情。 示例二:这两句诗运用了对偶的手法,绿树对青山,村边对郭外,词性相同, 互相对应,十分工整。 示例三:这两句诗用词形象生动,诗中有画。如一个合字,表现了绿树环抱相 拥的情态,突出了村边绿树的繁茂。(或:一个斜字,形象地描画出了村外青 山由近及远伸向远方的景象,画面感特强。)[评分标准]本题2分,为开放性 试题。指出具体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特点,给1分;说出表达效果给1分。 (3)享受友情的乐趣;欣赏自然风光,与自然融为一体的乐趣;与朋友把酒谈论农事的乐趣。 (4)首联是说故人准备了酒食相邀,文字平淡,毫无渲染,足见农家待客简朴,同时也说明朋友至交,不循虚礼。颔联绿树是近景,青山是远景,使人感到幽静,平和,又不荒僻。颈联写开轩后所见的景物,令人心旷神怡。话桑麻使人 领略到农家风味。这些景物构成宁静的田园风景画。尾联,淡淡两句,生动表

初中语文文言文孟浩然《过故人庄》原文、译文、赏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孟浩然《过故人庄》原文、译文、赏析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注释: (1)过:过访,访问。庄:村庄。 (2)具:备办。黍:黄米饭。鸡黍:指丰盛的饭菜。《论语·微子》:丈人“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 (3)田家:种田人家,这里指老朋友的农庄。 (4)合:指绿树四围合拢起来。 (5)郭:城郭,指外城。(6)轩:这里指窗户。面:对着。场:禾场。圃:菜园。(7)把酒:端着酒杯。这里是饮酒的意思。话桑麻:指闲谈农家生活。陶渊明《归园田居》:“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8)重阳日:即重阳节。古人以为阳数,九月九日被称为重阳节。(9)还来:再来。就菊花;意思是再来赏菊饮酒吧。古代有重阳赏菊的风俗。 译文: 老友准备了鸡肴黍米饭, 请我到园田农家作闲谈。 绿树把村子轻轻地环抱, 青山在城外远远地倾斜。 开窗面对着晒场和菜园, 对酒把话谈蚕桑和棉麻。 待到那一天九月重阳日, 还要到此来共同赏菊花。 赏析一: 这音诗是作者隐居鹿门山时到一位山村友人家作客所写。一、二句从应邀写起,“故人”说明不是第一次做客。三、四句是描写山村风光的名句,绿树环绕,青山横斜,犹如一幅清淡的水墨画。五、六句写山村生活情趣。面对场院菜圃,把酒谈论庄稼,亲切自然,富有生活气息。结尾两句以重阳节还来相聚写出友情之深,言有尽而意无穷。全诗描绘了美丽的山村风光和平静的田园生活,语言朴实清新,意境鲜明,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从而成为自唐代以来田园诗中的佳作。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全诗清空如话,既不用典,也不生涩,读起来令人想到纯朴,自然而又真挚,一种古道热肠的友情跃然诗上,传诵不衰. 这首诗为什么能具有这样的艺术感染力呢 仔细想来,是因为诗人以喜悦的感情,写出了一个和平生活,美丽恬静的农村情景,既无名山胜水,也无异草奇花,有的是一片场圃,一片桑麻和具有淳朴感情的农家朋友.当诗人被邀到农家做客的时候,于是\'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的朴素语言展开了饶有古风的场景.鸡黍是农民款客最诚意的表现,通过鸡黍的具体描写,就令人浮起了田家的形象.田家的环境,是绿树绕村,青山远衬,故人把酒叙旧,面对着窗外的场圃,娓娓谈着桑麻的农事,充满了喜悦的情绪.主人的款待出自真诚,不仅以这次欢叙为难得,更约定客人来年重阳佳节再来做客,到那时篱菊已开,又另有一番赏心的情趣了. 孟浩然擅长于自然描写,与王维齐名.从《过故人庄》可以看到作者以清峭的情怀,感受到农村大自然的陶醉,承受到友情的温暖,因而能以朴质的语言抒发出美好的篇章,所描写的环境,令人想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和《归去来辞》中的一些情节,但又各有特色,各有天地,而非艺术上的重复. 《过故人庄》能传诵下来,艺术上是具有纯朴的特点,语言上具有清新口语化的风格,大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致.由此看来,好诗能去掉陈词滥调,写得自然,不涂饰,不堆砌,正如谢写出\'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一样,于平淡之中见出功力. 赏析二: 这是诗人一首很有名的田园诗。这首诗所描写看似一个普通的农庄,一次普通的农家宴请。但读完之后,却仿佛是一曲风光旖旎,清幽淡雅的田园交响曲,令人向往,令人回味。“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诗的首联从先写老朋友的邀约,极为亲昵,仿佛叙述家常。朋友有“邀”我就“至”,毫无渲染,简单而随便。“鸡黍”二字显出农家的淳朴和热情,不讲虚礼和排场,这才显出主客之间的真情。“绿树”两句写“故人庄”自然环境的优美。一近一远,把小村青山远映,绿树环绕的景象表现得生动逼真,传达出诗人愉快的心情。正是在这样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宾主的心情才都很畅快。他们在开筵时打开窗户,面对宽敝平坦的场院和菜地谈起农事来。这联诗不仅能使我们领略到浓烈的农村风味,而且可以想象到主客谈话时的欢声笑语。最后一联写走时尚有不舍之意,余兴未尽,而要在明年的重阳节再来饮酒做客。主客间的欢洽和谐之情不言自现,而且也暗示出此次邀饮的时日。本诗为“不事工巧极自然者。”语淡而味浓可谓孟诗的总体特征,本诗正体现了这种诗风。\'诗中生动地描绘了山村的自然风光和农家的生活情趣,一片宁静和谐,表现出一种淡泊的情志。 作者介绍:

《过故人庄》教学设计讲课教案

《过故人庄》教学设 计

《过故人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作者及背景,理解全诗大意,领悟全诗的意境,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阅读本课,初步掌握阅读古诗的一般方法,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验古人的思想情怀,提高文化修养,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和难点《过故人庄》的阅读。指导古诗的一般阅读方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个板块:选点突破 一、快乐起跑: 导言: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华,学习古诗词就是继承和发展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提高文化素质,陶冶情操。由于年代久远,继承古代灿烂文化,重点应是诵读、背默、积累。难点是阅读及鉴赏古诗的方法。今天,我们就一起寻找打开这扇古代文化宝库大门的钥匙,欣赏颗颗璀璨明珠的风采。二、预习考查: 点拨1:顺畅朗读五首诗,考查字音。 强调:荒秽 huì草木长zháng 鸡黍shǔ郭外斜xiá

开轩xuān 场圃pǔ重chóng阳迷mí人眼 啄zhuó春泥没mò马蹄白沙堤dī花木成畦qí 排闼tà鸡豚tún 山重chóng水复 乘chéng月拄zhǔ仗叩kòu门 点拨2:选点《过》诗,整体感知。 ①《过故人庄》作者是谁,哪朝人,选自哪本书? 明确:孟浩然,唐代人,《孟襄阳集》 ②《过故人庄》一诗从诗题看的大意是什么? 明确:诗人被一位村居的朋友邀请到家里做客时对田园情趣的感受。过:访问;故人:朋友;庄:村庄 ③投影村庄、青山、绿树的简笔画,结合全诗内容联想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感受是什么? 明确:“还来”——喜爱 三、指导节奏 ①节奏常识: 点拨:1、古诗五言句按音节划分一般是:2/2/1。例如:绿树/村边/合。 2、有破读现象时,要按意义划分。例如:故人/具/鸡黍。 训练:按音节兼顾意义的方法对《过》诗进行节奏划分,并说明理由。 明确: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过故人庄(练习)

过故人庄—孟浩然 一、积累与运用 1.给加点字注音。(注意字音和字形) 鸡黍()开轩()面场圃()桑麻() 2.解释加点的字。(理解并记忆) (1)故人具鸡黍 (2)青山郭外斜 (3)把酒活桑麻 (4)还来就菊花 (5)过故人庄 3.填空。 阳赏菊。景、事、人融为一体。(理解内容加强记忆) 二、阅读与理解 (一)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等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4.《过故人庄》的作者是代的,他与并称为著名的

诗人,该诗一二两句写的是,主要表达方式是,三四两句写的是,主要表达方式是。 (注意表达方式的运用) 5.这首诗尾联的“就”字有什么作用?(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6.分别用“/”划分下列诗句的节奏(根据音节和意义)。(注意标准)音节: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意义: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7.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 归园田居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8.查字典,给加点字注音。(学会联系,注意字音和字形) 草盛()荒秽()荷锄()沾我衣() 9.填空。(查阅资料) 陶渊明,字又名,(代)诗人,诗人因看不惯官场黑暗,弃官隐居。但特别喜欢(花卉的名称)。 10.理解性填空。 这首诗写早出晚归,披星戴月地从事田间劳动的诗句是

“、 ”,抒发珍惜这种生活,希望一直能远离尘嚣,隐居田园的诗句是“、。”(充分理解) 参考答案: 一.1.shǔxuānpǔsānɡ 2.准备立农事靠近访问 3.(1)唐山水田园王维王、孟鹿门山 (2)作客田家近远叙事平静质朴 二、(一)4.唐孟浩然王维山水田园朋友邀我作客记叙山村风光描写 5.表示诗人将不邀自至,与开头“邀”字遥相呼应,表现了老友间的感情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6.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7.表现了诗人不贪恋官爵而乐于田园赏菊的思想和对老友的深厚情谊。 (二)8.shènɡhuìhèzhān 9.元亮潜东晋菊花 10.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唐诗鉴赏孟浩然《过故人庄》诗歌鉴赏

唐诗鉴赏孟浩然《过故人庄》诗歌鉴赏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沈德潜称孟浩然的诗“语淡而味终不薄”(《唐诗别裁》)。也就是说,读孟诗,应该透过它淡淡的外表,去体会内在的韵味。《过故人庄》在孟诗中虽不算是最淡的,但它用省净的语言,平平地叙述,几乎没有一个夸张的句子,没有一个使人兴奋的词语,也已经可算是“淡到看不见诗”(闻一多《孟浩然》)的程度了。它的诗味究竟表现在哪里呢?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这一开头似乎就象是日记本上的一则记事。故人“邀”而我“至”,文字上毫无渲染,招之即来,简单而随便。这正是不用客套的至交之间所可能有的形式。而以“鸡黍”相邀,既显出田家特有风味,又见待客之简朴。正是这种不讲虚礼和排场的招待,朋友的心扉才往往更能为对方敞开。这个开头,不甚着力,平静而自然,但对于将要展开的生活内容来说,却是极好的导入,显示了气氛特征,又有待下文进一步丰富、发展。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走进村里,顾盼之间竟是这

样一种清新愉悦的感受。这两句上句漫收近境,绿树环抱,显得自成一统,别有天地;下句轻宕笔锋,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则又让村庄不显得孤独,并展示了一片开阔的远景。这个村庄座落平畴而又遥接青山,使人感到清淡幽静而绝不冷奥孤僻。正是由于“故人庄”出现在这样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所以宾主临窗举杯,“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才更显得畅快。这里“开轩”二字也似乎是很不经意地写入诗的,但上面两句写的是村庄的外景,此处叙述人在屋里饮酒交谈,轩窗一开,就让外景映入了户内,更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对于这两句,人们比较注意“话桑麻”,认为是“相见无杂言”(陶渊明《归田园居》),忘情在农事上了,诚然不错。但有了轩窗前的一片打谷场和菜圃,在绿阴环抱之中,又给人以宽敞、舒展的感觉。话桑麻,就更让你感到是田园。于是,我们不仅能领略到更强烈的农村风味、劳动生产的气息,甚至仿佛可以嗅到场圃上的泥土味,看到庄稼的成长和收获,乃至地区和季节的特征。有这两句和前两句的结合,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和谐地打成一片,构成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而宾主的欢笑和关于桑麻的话语,都仿佛萦绕在我们耳边。它不同于纯然幻想的桃花源,而是更富有盛唐社会的现实色采。正是在这样一个天地里,这位曾经慨叹过“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的诗人,不仅把政治追求中所遇到的挫折,把名利得失忘却了,就连隐居中孤

《过故人庄》教学设计

《过故人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作者及背景,理解全诗大意,领悟全诗的意境,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阅读本课,初步掌握阅读古诗的一般方法,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验古人的思想情怀,提高文化修养,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和难点《过故人庄》的阅读。指导古诗的一般阅读方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快乐起跑: 导言:咱们的古代诗歌里有一个山水田园派,同学们知道这一流派的代表是谁吗?(生答)“王孟”让山水田园诗走向了顶峰。今天我们来学习孟浩然的代表作《过故人庄》,领略山水田园诗的恬淡自然。 二、预习考查: 强调:鸡黍shǔ郭外斜xiá开轩xuān 场圃pǔ 三、指导节奏 ①节奏常识: 点拨:1、古诗五言句按音节划分一般是:2/2/1。例如:绿树/村边/合。 2、有破读现象时,要按意义划分。例如:故人/具/鸡黍。 训练:按音节兼顾意义的方法对《过》诗进行节奏划分,并说明理由。 明确: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强调:古诗节奏划分的标准是音节兼顾意义的。所以,懂字词,说译文是正确划分古诗节奏的关键。 ②书读百遍 点拨:“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书要熟读,达到背诵的程度。 考查:选2—3名背诵。 四、熟读体会 点拨1:作者的思路是怎样的?用四个字概括每一句大意。 附板书:明确:邀“我”作客——山村风光——把酒闲谈——重阳还过(访问) 点拨2:语言美表现在叙述与描写相结合,判断哪些是叙述句,哪些是描写句,从情味的角度谈好在哪里? 明确: 叙述: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①老朋友准备好美味饭菜,请我到村居的农家做客。情味:“具鸡黍”、“邀我”——真挚的感情、愉悦的情趣 叙述: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②近处,绿树环抱着村庄;远处,城外青山连绵不断。 情味:“绿树”、“青山”——清幽恬静的气氛 描写: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③轩窗一开,扑面而来的是谷场和菜地,远处是绿树,青山,知心朋友们喝着酒,谈谈农事,风儿送来阵阵泥土和庄稼的气息。 情味:“面”、“话”——令人陶醉的风味 ④重阳节我还要到你家,喝菊花酒。 情味:“待到”、“还来”——融洽的感情、喜爱的情趣。 描写: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点拨3:诗人对田园情趣的感受是什么? 明确:闲适恬淡(景美情美,乐在其中,令人陶醉) 强调:析文句、品字词,是领悟作者情感的关键。 第二个板块:指导学法 点拨:通过《过故人庄》的学习,请你谈一谈阅读古诗的一般方法。

浙江省湖州市2014年中考语文试题(全word版 ,含答案)

2014浙江湖州中考语文试题 一、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 1.根据意思和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3分) (1)意思:含水分多,不干燥。拼音:zīrùn 词语:______ (2)意思:比喻人生经历的或事物发展的道路。拼音:guǐ jì词语:______ (3)意思:文明的积淀。拼音:dǐ yùn 词语:______ 1.(1)滋润(20轨迹(3)底蕴 评分标准:共3分,每空1分,有错别字不得分。 2.古诗文名句默写。(8分)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_____▲____。(《诗经·周南·关雎》) (2)____▲_____,散入春风满洛城。(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3)浊酒一杯家万里,_____▲______。(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4)醉翁之意不在酒,______▲_____。(欧阳修《醉翁亭记》) (5)在《红楼梦》第四十八回,曹雪芹借香菱之口评述王维《使至塞上》中”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其描绘大漠壮观景象,似不合事理而实妙、似俗而实巧,可谓一语中的。 (6)今年2月,李克强总理在给陕西初中生江欣桐的回信中:”希望你和你的小伙伴们都能成为绿色发展的‘小喇叭’。我们一起努力,让人人过上好日子的同时,处处能看到‘____▲____,____▲_____’的怡人风光。”(填孟浩然《过故人庄》的两句诗) 2.(1)君子好逑(2)谁家玉笛暗飞声(3)燕然未勒归无计(4)在乎山水之间也(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6)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评分标准:共同声明分(1)—(4)各1分,(5)(6)各2分,有错别字、漏字、加字不得分。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文言词语。(3分) (1)会.宾客大宴(2)牺牲 ..玉帛,弗敢加也(3)同舍生皆被.绮绣 3.(1)会:适逢,正赶上(2)牺牲:猪牛羊等祭品(3)被:通“披”,穿。 评分标准:共3分,各1分。 4.名著阅读。(4分) (1)”现在看看《陶庵梦忆》,觉得那时的赛会,真是豪奢极了……他记扮《水浒传》中人物云:‘……于是分头四出,寻黑矮汉,寻梢头大汉,寻头陀,寻胖大和尚,寻茁壮妇人, 寻姣长妇人,寻青面 ..,寻歪头,寻赤须,寻美髯,寻黑大汉,寻赤脸长须……’”这段文字出自鲁迅的散文集《___▲__》,其引文中的”青面”是”梁山好汉”____▲_____(填人物姓名)的特征。(2分) (2)下列各项中对名著内容表述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伊索寓言》有不少故事是借助动物形象嘲讽人类缺点的,如《蚂蚁和蝉》《衔肉的狗》就讽刺了好逸恶劳的人。 B.《简·爱》中,罗切斯特与简·爱互相倾吐衷肠的情形,是全书中最感人的篇章之一。简·爱拐弯抹角地试探罗切斯特的心思,表现了她性格中多疑软弱的一面。 C.《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在车站食堂当过杂工,在发电厂当过伙夫,后来在达雅的影响下走上革命道路,经过血与火的洗礼,成为具有钢铁般意志的战士。 D.《海底两万里》中,法国生物学家阿龙纳斯通过一系列奇怪的事情,了解到神秘的尼摩船长用海底沉船里的财务来支援陆地上人们的正义斗争。

《过故人庄》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过故人庄》教学设计 唐春莉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全诗大意,领悟全诗的意境,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感受朋友之间聚散两依依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全诗大意,领悟全诗的意境,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在我们的文学长河中,有一颗璀璨的星星,那就是唐诗。有成就的诗人更是数不胜数,孟浩然就是其中的一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孟浩然的五言律诗《过故人庄》。二、作家简介:孟浩然,(689——约740),唐代诗人,字浩然,襄阳人。他是初盛唐过渡时期最有成就的诗人。对于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形成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与王维合称“王孟”。他的诗绝大部分都是五言诗,偏重于描写自然景色,形象清新,生动自然。 这首诗是作者早年隐居鹿门山时,应故人邀请到农做客时所写,描述了田园生活的乐趣。 三、预习考查: 鸡黍shǔ郭外斜xiá开轩xuān 场圃pǔ重chóng阳还huán来 四、指导朗读节奏 ①节奏常识: 点拨:1、古诗五言句按音节划分一般是:2/2/1。例如:绿树/村边/合。 2、有破读现象时,要按意义划分。例如:故人/具/鸡黍。 训练:按音节兼顾意义的方法对本诗进行节奏划分,并说明理由。 明确: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诗词阅读题)孟浩然《过故人庄》阅读答案附赏析

孟浩然《过故人庄》阅读答案附赏析诗词阅读题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两句写出了什么内容? 绿树两句写出了农村的优美风光。 2、说说颔联中合斜两字的表达效果。 合形象的写出了村边绿树环绕,幽静雅致的环境;斜生动的写出了城外青翠的山峦连绵起伏,显得跌宕淡远。 3、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两句写出了什么内容?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两句写出了农家的劳动生活。 4、尾联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志趣和愿望? 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的喜爱,对自然风光的留恋,对恬淡、宁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5.诗人是通过哪一句诗将室内外景象联系起来的?哪两句诗最能集中表达诗人对农家生活的喜爱及主客间朴素深厚的情谊?请任选一问回答。 答:开轩面场圃(多写把酒话桑麻不算错);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6.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联是千古名句,请自选一个角度(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作一简短赏析。 答:此题为开放题,答案不唯一。从景物描写的视角,修辞手法运用、词语的精练形象等方面赏析均可。 示例一:这两句诗是近景远景结合,写出了山村优美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环境的喜爱之情。 示例二:这两句诗运用了对仗的手法,绿树对青山、村边对郭外,词性相同,互相对应,十分工整。(以上主观题答案不唯一,意对即可) 阅读练习二: (1)诗中一句,将室内外景象联系起来。 (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联是千古名句,请自选一个角度(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作一简短赏析。 (3)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的乐趣,请具体说说表现了哪些乐趣。

过故人庄孟浩然

过故人庄孟浩然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篇一:《过故人庄》赏析及答案 过故人庄孟浩然1.诗人是通过哪一句将室内外景象联系起来的?哪两句诗最能集中表达诗人对农家生活的喜爱及主客间朴素深厚的情谊?请任选一问回答。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联是千古名句,请自远一个角度(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作一简要赏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上是2005年江苏盐城市,08年蒙古中考题)答案:1.开轩面场辅(多写“把酒话桑麻”一句不扣分)或“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2.从景物描写的角度、修辞手法运用、词语的精练形象等方面

赏析均可。例:①这两句近景与远景结合,写出了山村优美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环境的喜爱之情。②这两句诗运用了对仗的手法,“绿树”对“青山”,“村边”对“郭外”,词性相同,互相对应,十分工整。③这两句诗用词造句十分逼真,诗中有画。如一个“合”字,表现了绿树的环抱相拥的情态,突出了村边绿树的繁茂。(或一个“斜”字,形象地描绘出了村外青山及伸向远方的景象,画面感特强。) 篇二:米字格-楷书-书法字帖-孟浩然-过故人庄 篇三:过故人庄历年中考鉴赏试题 《过故人庄》赏析题 译文:老朋友预备丰盛的饭菜,要请我到他好客的农家。翠绿的树林围绕着村落,苍青的山峦在城外横卧。推开窗户面对谷场菜园,手举酒杯闲谈庄稼情况。等到九九重阳节到来时,再请君来这里观赏菊花。 1.结合对全诗内容的理解填空。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方案(公开课)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设计 教案目标: 1.能分辨“朝、舍”的读音及含义。 2.理解诗词大意并想象画面。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并背诵、默写。 4.能抓住“更尽”体会诗人情感。 5.会用结合注释的方式学习古诗。 6.初步感悟古诗词文化的魅力。 教案重点:理解诗词大意,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案难点:体会诗人情感。 课前准备:背古诗,引出摇头晃脑吟诵古诗的方式。 一、找地名,初读解题。 1、直接揭题:今天,我们也将一起学习一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2、(播放课件)读题(板书课题),你从诗歌题目中读懂了什么? 理解“使”(渗透借助注释学习古诗的方法)。解读“安西”:唐朝的安西都护府,在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师补充“出使”的通俗说法:就是受朝廷之命去某个地方做官) 知道元二是个人名(师补充:名元常,在家中排行第二,所以人称“元二”。) 二、知诗人,以画解诗。 1.师:读懂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什么?(板书:王维在渭城送元二出使安西。) 2、(课件显示王维简介)王维: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 知道宋朝大诗人苏轼怎么评价王维的吗?课件出示: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苏轼 3、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品一品王维的这首诗,看看其中是否也蕴含着一幅画。 4.初读:请大家自由朗读古诗,至少读三遍。 第一遍,一字一句读,争取把古诗读正确,读准每一个字; 第二遍,大声读,试着读出节奏来; 第三遍,还可以合着节奏摇头晃脑读一读,边读边想象它所描绘的画面。 如果老师没有喊停,你还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继续读下去。 汇报读,教师在点评中教案多音字。(播放课件)师:这句诗中的两个多音字你读的特别准确,大家一起来读一读。知道它们的另一个读音吗?(课件出示,学生读一读组词)这两个多音字在诗中是什么意思呢? 指名回答,完成课作。师:看来大家已经把这两个字牢牢记在心里了。让我们把这两个字带回到诗中去,再来读一读这句诗。 谁还想来读?汇报两名后齐读。 5、师:读着读着,你从诗中看出画来了吗?请拿起笔,在诗句中圈一圈,这幅画都有哪些景物? (1)交流:哪些景物?——雨、轻尘、客舍、柳 (2)生想象:这是一幅怎样的画?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指名说一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