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使用最小变化法探究刺激两点距离与被试绝对感觉阈限的关系实验报告(含30个被试实验数据)

使用最小变化法探究刺激两点距离与被试绝对感觉阈限的关系实验报告(含30个被试实验数据)

使用最小变化法探究刺激两点距离与被试绝对感觉阈限的关系实验报告(含30个被试实验数据)
使用最小变化法探究刺激两点距离与被试绝对感觉阈限的关系实验报告(含30个被试实验数据)

使用最小变化法探究刺激两点距离与被试绝对感觉阈限的关系

实验报告

摘要:随机选取盐城师范学院教育学(心理方向)11届的30名学生,使用JGW—B心理实验台操作箱,用最小变化法测定手心触压觉两点阈,学习使用最小变化法。

关键词:最小变化法感觉阈限

1.引言

最小变化法(The method of minimal change)是费希纳(G.T.Fechner,1860)提出测量感觉阈限的三种方法之一。

感觉阈限(sensory threshold),又称阈限,是传统心理物理学的核心概念。阈限可以分为两种:一为绝对阈限,指刚够引起心理感受的刺激大小;二为差别阈限,指我们刚刚能够感觉到的两个刺激(同一物理量)之间的最小差别的变化值。

最小变化法又称为极限法,最小差异法,最小可觉刺激或差别法,序列探索法。其特点是刺激按“渐增”和“渐渐”两个序列交替变化组成,且每次变化的数量是相等的。每一个序列的刺激强度包括足够大的范围,能够确定从一类反应到另一类反应的瞬间转换点或阈限的位置。

在用最小变化法测定感觉阈限时,通常是按物理量的强弱把刺激排成系列,相邻刺激的强度差别很小,而且刺激强度的变化应保持相等。用最小变化法测定阈限时,有可能发生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为了排除这两种误差,在递增和递减序列的实验顺序上,按“增减减增”的平衡模式进行。

2.实验方法

1)被试

30名在校大学生,28名女生,2名男生。均为21岁,教育学(心理方向)专业。

2)实验仪器

JGW—B心理实验台操作箱单元,两点阈测量计。

3)实验程序

(1)主试事先拟好实验顺序。刺激的两点距离从0-10毫米,渐增系列和渐减系列的起点应略有变化,并对被试保密。

(2)被试、主试先练习实验5次,被试坐在心理实验台被试位置,将左手伸入操作箱套袖式测试口,手心向上平放在测试面板上,主试用两点阈测量计的两脚沿身体纵向(即手指方向)垂直地,轻轻地(皮肤变形要小,以被试能明确感觉到触觉刺激为准)同时落在被试地手心上,并且两脚对皮肤的压力相等,被试若明确感到是两点接触皮肤,就报告“两点”,否则就报告“一点”(练习结果不记录)。

(3)正式实验,主试按事先拟好地刺激系列的顺序呈现刺激,若被试反应为“一点”则在记录表上记“-”,“两点”则记“+”。要求每一系列都得到被试“一点”和“两点”这样两种报告,即做渐增系列时,当被试第一次报告“两点”;做渐减系列时被试第一次报告“一点”之后,此系列方可停止,然后进行下一系列。

(4)主试在刺激前1.5秒发出“预备”口令,两点阈量规接触皮肤时间保持2秒钟,每两次刺激之间的间隔时间不得少于5秒钟。

(5)被试仅做两种报告,“两点”和“一点”,“一点”包含分不清是“两点”还是“一点”的情况,被试判断标准应前后一致,测试中实验结果不要告诉被试。

(6)每两序列测完后,休息2分钟。(可以做另一被试)

3.实验结果

经测定,被试的绝对感觉阈限数据整理成表格如下:

被试阈限值

一 4.17

二 4.33

三 4.00

四 4.17

五 4.50

六 4.50

七 4.25

八 4.33

九 4.17

十 4.58

十一 4.67

十二 4.58

十三 4.50

十四 4.33

十五 4.25

十六 4.17

十七 4.33

十八 4.08

十九 4.00

二十 4.33

二十一 4.42

二十二 4.00

二十三 4.08

二十四 4.17

二十五 4.00

二十六 3.83

二十七 4.08

二十八 4.17

二十九 4.50

三十 4.25

4.讨论与分析

(1)这是我们组第一次进实验室做实验,多少有点不规范。从主试跟被试的两种角度,我们都可以找出不同的原因来解释实验结果。

(2)主试的角度:在实验过程中,明显的可以看出主试对实验器材的不熟练,操作有不对的地方,实验要求是主试用两点阈测量计的两脚沿身体纵向(即手指方向)垂直地,轻轻地(皮肤变形要小,以被试能明确感觉到触觉刺激为准)同时落在被试地手心上,并且两脚对皮肤的压力相等,而在实验过程中主试很难做到标准。

(3)被试:在一个实验室里有很多组同时在做实验,难免会干扰到对方,使被试不能专心的参与实验。虽然被试做实验的过程中能有2分钟的休息时间,但或多或少会疲劳,从而使试验任务的操作绩效受到影响。并且,在实验中,没有固定的主试跟被试,每个组成员都有机会做主试或被试,所以差不多会知道实验的方法,会猜测实验是呈上升或下降趋势,这使得准确性也受到一些影响。

(4)习惯误差是指在实验过程中,被试习惯于前面几次刺激所引起的感觉。期望误差是指在实验过程中,被试给予相反判断的倾向,期望转折点的尽快到来。

(5)在实验的实施过程方面,虽实验实施过程中留下时间让被试休息,但被试仍会有一点疲劳;同时我们从上图也可看出被试在实验后面产生练习效应,即反应的灵敏度提高。

5.参考文献

郭秀艳杨治良实验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6.附录(被试测验原始数据)

被试1:单位:毫米

次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增减系列↑↓↓↑↓↑↑↓↑↓↓↑

刺激值| 两点距离0

1

2 - - - - - -

3 - - - - - - - - +

4 + + - - - + - - + +

5 - + - + + + + + +

6 + + - + + + +

7 + + + + + + +

8 + + + + + +

9

10

阈限值 3.5 5.5 3.5 6.5 4.5 4.5 3.5 4.5 4.5 3.5 3.5 2.5 总平均值M=4.17

被试2:单位:毫米

次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增减系列↑↓↓↑↓↑↑↓↑↓↓↑

刺激值| 两点距离0

1

2 - - - - - - - -

3 - - + - - - - + - -

4 - + + - - - - - + + +

5 + + + - - + + - + +

6 + + + - + + + + +

7 + + + + + +

8 + + + + + +

9

10

阈限值 4.5 3.5 2.5 5.5 6.5 5.5 4.5 4.5 5.5 2.5 3.5 3.5 总平均值M=4.33

被试3:单位:毫米

次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增减系列↑↓↓↑↓↑↑↓↑↓↓↑

刺激值| 0

1

2 - - - - - - - -

3 - - - + - - - - + - -

两点距离4 + - + - + - - + - + + -

5 + + - + + + + - + + +

6 + + + + + + + +

7 + + + + + +

8 + + + + + +

9

10

阈限值 3.5 4.5 3.5 5.5 2.5 4.5 4.5 3.5 5.5 2.5 3.5 4.5 总平均值M=4

被试4:单位:毫米

次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增减系列↑↓↓↑↓↑↑↓↑↓↓↑

刺激值| 两点距离0

1 -

2 - - - - - -

3 - - - - - - - - - -

4 - - + - + - + - - + + +

5 + + + - + + - + + +

6 + + + + + + +

7 + + + + + + +

8 + + + + + +

9

10

阈限值 4.5 4.5 3.5 5.5 3.5 4.5 3.5 5.5 4.5 3.5 3.5 3.5 总平均值M=4.17

被试5:单位:毫米

次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增减系列↑↓↓↑↓↑↑↓↑↓↓↑

刺激值| 两点距离0

1 -

2 - - - - - -

3 - - - - - - - - - -

4 - - + - - - + + - - + -

5 - + + - - + + + + + + +

6 + + + + - + + + + +

7 + + + + + + +

8 + + + + + +

9

10

阈限值 5.5 4.5 3.5 5.5 6.5 4.5 3.5 3.5 4.5 4.5 3.5 4.5 总平均值M=4.5

被试6:单位:毫米

次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增减系列↑↓↓↑↓↑↑↓↑↓↓↑

刺激值| 两点距离0

1

2 - - - - - -

3 - - - - - - - - -

4 + - + - - - - - - + - +

5 + + - + - + - + + +

6 + + - + + + + +

7 + + + + + + +

8 + + + + + +

9

10

阈限值 3.5 4.5 3.5 6.5 4.5 5.5 4.5 5.5 4.5 3.5 4.5 3.5 总平均值M=4.5

被试7:单位:毫米

次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增减系列↑↓↓↑↓↑↑↓↑↓↓↑

刺激值0 -

1 -

2 - - - - - -

| 两点距离3 + - - - - - - - - -

4 + + - - - + + - + + -

5 - + - + + + - + + +

6 + + - + + + + +

7 + + + + + + +

8 + + + + + +

9

10

阈限值 2.5 5.5 3.5 6.5 4.5 4.5 3.5 3.5 5.5 3.5 3.5 4.5 总平均值M=4.25

被试8:单位:毫米

次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增减系列↑↓↓↑↓↑↑↓↑↓↓↑

刺激值| 两点距离0

1

2 - - - - - -

3 - - - - - - - - -

4 - + - - - + - - + - +

5 - - + - + + + + + +

6 + + + + + + + +

7 + + + + + + +

8 + + + + + +

9

10

阈限值 5.5 5.5 3.5 5.5 4.5 4.5 3.5 4.5 4.5 3.5 4.5 3.5 总平均值M=4.33

被试9:单位:毫米

次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增减系列↑↓↓↑↓↑↑↓↑↓↓↑

刺激值| 两点距离0

1

2 - - - - - -

3 - - - - - - - - +

4 + + - - - + - - + +

5 - + - + + + + + +

6 + + - + + + +

7 + + + + + + +

8 + + + + + +

9

10

阈限值 3.5 5.5 3.5 6.5 4.5 4.5 3.5 4.5 4.5 3.5 3.5 2.5 总平均值M=4.17

被试10:单位:毫米

次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增减系列↑↓↓↑↓↑↑↓↑↓↓↑

刺激值| 两点距离0

1

2 - - - - - -

3 - - - - - - - - +

4 - - - - - - - - + +

5 - - + - + + - - + + +

6 + + + - + + + + +

7 + + + + + + +

8 + + + + + +

9

10

阈限值 5.5 5.5 4.5 6.5 4.5 4.5 5.5 4.5 4.5 3.5 3.5 2.5 总平均值M=4.58

被试11:单位:毫米

次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增减系列↑↓↓↑↓↑↑↓↑↓↓↑

刺激0 1

值| 两点距离2 - - - - - -

3 - - - - - - - - -

4 + + - - - + - - + + -

5 - + - + - + + + + -

6 + + - + - + + + +

7 + + + + + + + +

8 + + + + + +

9

10

阈限值 3.5 5.5 3.5 6.5 4.5 6.5 3.5 4.5 4.5 3.5 3.5 5.5 总平均值M=4.67

被试12:单位:毫米

次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增减系列↑↓↓↑↓↑↑↓↑↓↓↑

刺激值| 两点距0

1

2 - - - - - - - -

3 - - - - - - - + - -

4 - + - - - - - - + + +

5 - + + - - + + - + +

6 + + + + - + + + + +

离7 + + + + + +

8 + + + + + +

9

10

阈限值 5.5 3.5 4.5 5.5 6.5 5.5 4.5 4.5 5.5 2.5 3.5 3.5 总平均值M=4.58

被试13:单位:毫米

次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增减系列↑↓↓↑↓↑↑↓↑↓↓↑

刺激值| 两点距离0

1

2 - - - - - - - -

3 - - - - - - - - - - -

4 - + - - - - + - + + +

5 + + + - - + + - + +

6 + + + - + + + + +

7 + + + + + +

8 + + + + + +

9

10

阈限值 4.5 3.5 4.5 5.5 6.5 5.5 4.5 3.5 5.5 3.5 3.5 3.5

总平均值M=4.5

被试14:单位:毫米

次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增减系列↑↓↓↑↓↑↑↓↑↓↓↑

刺激值| 两点距离0

1

2 - - - - - - - -

3 - - + - - - - + - -

4 + + + - - - - - + + +

5 + + + - - + - - + +

6 + + + - + + + + +

7 + + + + + +

8 + + + + + +

9

10

阈限值 3.5 3.5 2.5 5.5 6.5 5.5 4.5 5.5 5.5 2.5 3.5 3.5 总平均值M=4.33

被试15:单位:毫米

次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增减系列↑↓↓↑↓↑↑↓↑↓↓↑刺0

激值| 两点距离1

2 - - - - - - - -

3 + - + - - - - _ - -

4 + + + - - - - - + + -

5 + + + - - - + + - + + +

6 + + + + + + + + +

7 + + + + + +

8 + + + + + +

9

10

阈限值 2.5 3.5 2.5 5.5 5.5 5.5 4.5 4.5 5.5 3.5 3.5 4.5 总平均值M=4.25

被试16:单位:毫米

次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增减系列↑↓↓↑↓↑↑↓↑↓↓↑

刺激值| 两点0

1

2 - - - - - - - -

3 - - + - - - - + - -

4 - + + - - - - - - + + +

5 + + + - + - + + - + +

距离6 + + + + + + + + +

7 + + + + + +

8 + + + + + + 9

10

阈限值 4.5 3.5 2.5 5.5 4.5 5.5 4.5 4.5 5.5 2.5 3.5 3.5 总平均值M=4.17

被试17:单位:毫米

次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增减系列↑↓↓↑↓↑↑↓↑↓↓↑

刺激值| 两点距离0

1

2 - - - - - - - -

3 - - + - - - - + - -

4 - + + - - - - - + + +

5 + + + - - - + + - + +

6 + + - + + + + + +

7 + + + + + + +

8 + + + + + +

9

10

阈限值 4.5 3.5 2.5 6.5 5.5 5.5 4.5 4.5 5.5 2.5 3.5 3.5 总平均值M=4.33

被试18:单位:毫米

次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增减系列↑↓↓↑↓↑↑↓↑↓↓↑

刺激值| 两点距离0

1 -

2 - - - - - - + -

3 - - + - - - - - + - -

4 - + + - - - + - + + +

5 + + + - + + + - + +

6 + + + - + + + + +

7 + + + + + +

8 + + + + + +

9

10

阈限值 4.5 3.5 2.5 5.5 6.5 4.5 4.5 3.5 5.5 2.5 3.5 3.5 总平均值M=4.08

被试19:单位:毫米

次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增减系列↑↓↓↑↓↑↑↓↑↓↓↑

刺激值| 两点距离0

1

2 - - - - - - - -

3 - - + - - - - - + - -

4 + + + - - - - + - + + +

5 + + + - + - + + - + +

6 + + + + + + + + +

7 + + + + + +

8 + + + + + +

9

10

阈限值 3.5 3.5 2.5 5.5 4.5 5.5 4.5 4.5 5.5 2.5 3.5 3.5 总平均值M=4.00

被试20:单位:毫米

次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增减系列↑↓↓↑↓↑↑↓↑↓↓↑

刺激值| 两0

1

2 - - - - - - - -

3 - - + - - - - - + - -

4 - + + - - - + - + + -

点距离5 + + + - - + + - + + +

6 + + + - + + + + +

7 + + + + + +

8 + + + + + +

9

10

阈限值 4.5 3.5 2.5 5.5 6.5 5.5 4.5 3.5 5.5 2.5 3.5 4.5 总平均值M=4.33

被试21:单位:毫米

次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增减系列↑↓↓↑↓↑↑↓↑↓↓↑

刺激值| 两点距离0

1

2 - - - - - - - -

3 - - - - - - - + - -

4 - + + - - - - - + + +

5 + + + - - + + - + +

6 + + + - + + + + +

7 + + + + + +

8 + + + + + +

9

10

阈限值 4.5 3.5 3.5 5.5 6.5 5.5 4.5 4.5 5.5 2.5 3.5 3.5 总平均值M=4.42

被试22:单位:毫米

次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增减系列↑↓↓↑↓↑↑↓↑↓↓↑

刺激值| 两点距离0

1

2 - - - - - - - -

3 - - - + - - - - + - -

4 + - + - + - - + - + + -

5 + + - + + + + - + + +

6 + + + + + + + +

7 + + + + + +

8 + + + + + +

9

10

阈限值 3.5 4.5 3.5 5.5 2.5 4.5 4.5 3.5 5.5 2.5 3.5 4.5 总平均值M=4

被试23:单位:毫米

次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图形学实验报告

计 算 机 图 形 学 实验指导书 学号:1441901105 姓名:谢卉

实验一:图形的几何变换 实验学时:4学时 实验类型:验证 实验要求:必修 一、实验目的 二维图形的平移、缩放、旋转和投影变换(投影变换可在实验三中实现)等是最基本的图形变换,被广泛用于计算机图形学的各种应用程序中,本实验通过算法分析以及程序设计实验二维的图形变换,以了解变换实现的方法。如可能也可进行裁剪设计。 二、实验内容 掌握平移、缩放、旋转变换的基本原理,理解线段裁剪的算法原理,并通过程序设计实现上述变换。建议采用VC++实现OpenGL程序设计。 三、实验原理、方法和手段 1.图形的平移 在屏幕上显示一个人或其它物体(如图1所示),用交互操作方式使其在屏幕上沿水平和垂直方向移动Tx和Ty,则有 x’=x+Tx y’=y+Ty 其中:x与y为变换前图形中某一点的坐标,x’和y’为变换后图形中该点的坐标。其交互方式可先定义键值,然后操作功能键使其移动。 2.图形的缩放 在屏幕上显示一个帆船(使它生成在右下方),使其相对于屏幕坐标原点缩小s倍(即x方向和y方向均缩小s倍)。则有: x’=x*s y’=y*s 注意:有时图形缩放并不一定相对于原点,而是事先确定一个参考位置。一般情况下,参考点在图形的左下角或中心。设参考点坐标为xf、yf则有变换公式x’=x*Sx+xf*(1-Sx)=xf+(x-xf)*Sx y’=y*Sy+yf*(1-Sy)=yf+(y-yf)*Sy 式中的x与y为变换前图形中某一点的坐标,x’和y’为变换后图形中该点的坐标。当Sx>1和Sy>1时为放大倍数,Sx<1和Sy<1时为缩小倍数(但Sx和Sy

R语言判别分析实验报告

R语言判别分析实验报告 班级:应数1201 学号: 姓名:麦琼辉 时间:2014年11月28号 1 实验目的及要求 1)了解判别分析的目的和意义; 2)熟悉R语言中有关判别分析的算法基础。 2 实验设备(环境)及要求 个人计算机一台,装有R语言以及RStudio并且带有MASS包。 3 实验内容 企业财务状况的判别分析 4 实验主要步骤 1)数据管理:实验对21个破产的企业收集它们在前两年的财务数据,对25个 财务良好的企业也收集同一时期的数据。数据涉及四个变量:CF_TD(现金/总债务);NI_TA(净收入/总资产);CA_CL(流动资产/流动债务);CA_NS (流动资产/净销售额),一个分组变量:企业现状(1:非破产企业,2:破产企业)。 2)调入数据:对数据复制,然后在RStudio编辑器中执行如下命令。 case5=read.table(‘clipboard’,head=T) head(case5) 3)Fisher判别效果(等方差,线性判别lda):采用Bayes方式,即先验概率 为样本例数,相关的RStudio程序命令如下所示。 library(MASS) ld=lda(G~.,data=case5);ld #线性判别 ZId=predict(ld) addmargins(table(case5$G,ZId$class)) 4)Fisher判别效果(异方差,非线性判别--二次判别qda):再次采用Bayes 方式,相关的RStudio程序命令如下所示。

library(MASS) qd=qda(G~.,data=case5);qd #二次判别 Zqd=predict(qd) addmargins(table(case5$G ,Zqd$class)) 5 实验结果 表1 线性判别lda 效果 原分类 新分类 1 2 合计 1 24 1 25 2 3 18 21 合计 27 19 46 符合率 91.30% 由表1和表2可知,qda (二次判别---非线性判 别)的效果比lda (一次判别)要好。 6 实验小结 通过本次实验了解了判别分析的目的和意义,并熟悉R 语言中有关判别分析的算法基础。 表2 二次判别qda 效果 原分类 新分类 1 2 合计 1 24 1 25 2 2 19 21 合计 26 20 46 符合率 93.50%

激光脉冲测距实验报告讲解

激光脉冲测距

1 目录 一工作原理 (3) (1)测距仪工作原理 (3) (2)激光脉冲测距仪光学原理结构 (3) (3)测距仪的大致结构组成 (4) (4)主要的工作过程 (4) (5)激光脉冲发射、接收电路板组成及工作原理 (5) 二激光脉冲测距的应用领域 (5) 三关键问题及解决方法 (6) (1)优点 (6) (2)问题及解决方案 (7) 2 一工作原理 (1)测距仪工作原理 现在就脉测距仪冲激光测距简要叙述其工作原理。简单地讲,脉冲法测距的过程是这样的:测距仪发射出的激光经被测量物体的反射后又被测距仪接收,测距仪同时记录激光往返的时间t,光速c 和往返时间t 的乘积的一半,就是测距仪和被测量物体之间的距离。一般一个典型的激光测距系统应具备以下四个模块:激光发射模块;激光接收模块;距离计算与显示模块;激光准直与聚焦模块,如图2-1 所示。系统工作时,由发射单元发出一束激光,到达待测目标物后漫

反射回来,经接收单元接收、放大、整形后到距离计算单元计算完毕后显示目标物距离。在测距点向被测目标发射一束强窄激光脉冲,光脉冲传输到目标上以后,其中一小部分激光反射回测距点被测距系统光功能接收器所接受。假定光脉冲在发射点与目标间来回一次所经历的时间间隔为t,那么被测目标的距离 D 为:式中:c 为激光在大气中的传播速度;D 为待测距离;t 为激光在待测距离上的往返时间。 R=C*T/2 (公式1) 图一脉冲激光测距系统原理框图激光脉冲测距仪光学原理结构2() 3

图二)测距仪的大致结构组成(3 时钟脉冲门控电路、脉冲激光测距仪主要由脉冲激光发射系统、光电接收系统、 振荡器以及计数显示电路组成4)主要的工作过程(其工作过程大致如下:首先接通电源,复原电路给出复原信号,使整机复原,准备进行测量;同时触发脉冲激光发生器,产生激光脉冲。该激光脉冲有一小部分能量由参考信号取样器直接送到接收系统,作为计时的起始点。大部分光脉冲能量射向待测目标,由目标反射回测距仪的光脉冲能量被接收系统接收,这就是回波信号。参考信号和回波信号先后由光电探测器转换成为电脉冲,并加以放大和整形。整形后的参考信号能触发器翻转,控制计数器开始对晶格振荡器发出的时钟脉冲进行计数。整形后的回波信号使触发器的输出翻转无效,从而使计数器停实验装置实止工作。这样,根据计数器的输出即可计算出待测目标的距离。三单片机开放板和激光脉冲发射、接收电路验装置包括“”“”。 4 (5)激光脉冲发射、接收电路板组成及工作原理 激光脉冲发射/接收电路板原理框图如图2.3所示。图中EPM3032为CPLD;MAX3656为激光驱动器;MAX3747为限幅放大器;T22为单端信号到差分信号转换芯片;T23为差分信号到单端信号转换芯片;LD为半导体激光器;PD为光电探测器。板子上端的EPM3032被编程为脉冲发生器,输出重复频率为1KHz,脉冲宽度为48ns的电脉冲信号。此信号经MAX3656放大后驱动LD发光。板子下端的EPM3032被编程为计数器,对125MHz晶振进行计数。其计数的开门信号来自上端的TX信号,关门信号来自PD的输出。计数器的计数结果采用12 位二进制数据输出,对应的时间范围为0~32.7?s。 二激光脉冲测距的应用领域 激光测距仪一般采用两种方式来测量距离:脉冲法和相位法.脉冲法测距的过程是这样的:测距仪发射出的激光经被测量物体的反射后又被测距仪接收.测距仪同时记录激光往返的时间.光速和往返时间的乘积的一半.就是测距仪和被测量物体之间的距离.脉冲法测量距离的精度是一般是在+/-1米左右.另外.此类测距仪的测量盲区一般是15米左右。 激光测距仪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以下领域:电力.水利.通讯.环境.建筑.地质.警务.消防.爆破.航海.铁路.反恐/军事.农业.林业.房地产.休闲/户外运动等。 由于激光在亮度、方向性、单色性以及相干性等方面都有不俗的特点,它一出现就吸引了众多科学工作者的目光,并被迅速地被应用在工业生产方面、国防军工方面、房地产业、各级科研机构、工程、防盗安全等各个行业各个领域:激光焊接、激光切割、激光打孔(包括斜孔、异孔、膏药打孔、水松纸打孔、钢板打孔、包装印刷打孔等)、激光淬火、激光热处理、激光打标、玻璃内雕、激光微调、激光光刻、激光制膜、激光薄膜加工、激光封装、激光修复电路、激光布线技术、激光清洗等。有关于激光的研究与生产制造也如火如荼地开展了起来。 5

图像灰度变换实验报告

图像灰度变换报告 一.实验目的 1.学会使用Matlab ; 2.学会用Matlab 软件对图像进行灰度变换,观察采用各种不同灰度变换发法对最终图像效果的影响; 二.实验内容 1.熟悉Matlab 中的一些常用处理函数 读取图像:img=imread('filename'); //支持TIF,JPEG,GIF,BMP,PNG 等文件格式。 显示图像:imshow(img,G); //G 表示显示该图像的灰度级数,如省略则默认为256。 保存图片:imwrite(img,'filename'); //不支持GIF 格式,其他与imread 相同。 亮度变换:imadjust(img,[low_in,high_in],[low_out,high_out]); //将low_in 至high_in 之间的值映射到low_out 至high_out 之 间,low_in 以下及high_in 以上归零。 绘制直方图:imhist(img); 直方图均衡化:histeq(img,newlevel); //newlevel 表示输出图像指定的灰度级数。 2.获取实验用图像:rice.jpg. 使用imread 函数将图像读入Matlab 。 3 .产生灰度变换函数T1,使得: 0.3r r < 0.35 s = 0.105 + 2.6333(r – 0.35) 0.35 ≤ r ≤ 0.65 1 + 0.3(r – 1) r > 0.65 用T1对原图像rice.jpg 进行处理,使用imwrite 函数保存处理后的新图像。 4.产生灰度变换函数T2,使得: s = 5.用T2imwrite 保存处理后的新图像。 6.分别用 s = r 0.6; s = r 0.4; s = r 0.3 对kids.tiff 图像进行处理。为简便起见,使用Matlab 中的imadjust 函数,最后用imwrite 保存处理后的新图像。 7.对circuit.jpg 图像实施反变换(Negative Transformation )。s =1-r; 使

R语言判别分析实验报告

R语言判别分析实验报 告 GE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GEIHUA16H-GEIHUA GEIHUA8Q8-

R语言判别分析实验报告 班级:应数1201 学号: 姓名:麦琼辉 时间:2014年11月28号 1 实验目的及要求 1)了解判别分析的目的和意义; 2)熟悉R语言中有关判别分析的算法基础。 2 实验设备(环境)及要求 个人计算机一台,装有R语言以及RStudio并且带有MASS包。 3 实验内容 企业财务状况的判别分析 4 实验主要步骤 1)数据管理:实验对21个破产的企业收集它们在前两年的财务数据,对25个财 务良好的企业也收集同一时期的数据。数据涉及四个变量:CF_TD(现金/总债务);NI_TA(净收入/总资产);CA_CL(流动资产/流动债务);CA_NS(流动资产/净销售额),一个分组变量:企业现状(1:非破产企业,2:破产企业)。 2)调入数据:对数据复制,然后在RStudio编辑器中执行如下命令。

case5=read.table(‘clipboard’,head=T) head(case5) 3)Fisher判别效果(等方差,线性判别lda):采用Bayes方式,即先验概率为 样本例数,相关的RStudio程序命令如下所示。 library(MASS) ld=lda(G~.,data=case5);ld #线性判别 ZId=predict(ld) addmargins(table(case5$G,ZId$class)) 4)Fisher判别效果(异方差,非线性判别--二次判别qda):再次采用Bayes方 式,相关的RStudio程序命令如下所示。 library(MASS) qd=qda(G~.,data=case5);qd #二次判别 Zqd=predict(qd) addmargins(table(case5$G,Zqd$class)) 5 实验结果 表1 线性判别lda效果 原分类新分类

测量电压实验报告

测量电压实验报告 篇一:基于Labview的电压测量仿真实验报告 仿真实验一基于Labview的电压测量仿真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电压测量原理; 2、通过该仿真实验熟悉虚拟仪器技术——LABVIEW的简单编程方法; 3、通过本次实验了解交流电压测量的各种基本概念。 二、实验仪器 微机一台、LABVIEW8.5软件三、实验原理 实验仿真程序如下(正弦波、三角波、锯齿波、方波(占空比30%、50%、60%): 四、实验内容及步骤 (1)自己编写LABVIEW仿真信号源实验程序,要求可以产生方波(占空比 可调)、正弦波、三角波、锯齿波等多种波形,而且要求各种波形的参数可调、可控。 (2)编写程序对各种波形的有效值、全波平均值、峰

值等进行测量,在全波平均值测量时要注意程序编写过程。同时记录各种关键的实验程序和实验波形并说明。 实验所得波形如下:(正弦波、三角波、锯齿波、方波(占空比30%、50%、60%): 正弦波: 三角波: 锯齿波: 方波(占空比30%): 方波(占空比50%): 方波(占空比60%): (3)对各种波形的电压进行测量,并列表记录。如下表: 五、实验小结 由各波形不同参数列表可知,电压量值可以用峰值、有效值和平均值表征。被测电压是非正弦波的,必须根据电压表读数和电压表所采用的检波方法进行必要地波形换算,才能得到有关参数。 篇二:万用表测交流电压实验报告1

万用表测交流电压实验报告 篇三:STM32 ADC电压测试实验报告 STM32 ADC电压测试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了解STM32的基本工作原理 2. 通过实践来加深对ARM芯片级程序开发的理解 3.利用STM32的ADC1通道0来采样外部电压值值,并在TFTLCD模块上显示出来 二、实验原理 STM32拥有1~3个ADC,这些ADC可以独立使用,也可以使用双重模式(提高采样率)。STM32的ADC是12位逐次逼近型的模拟数字转换器。它有18个通道,可测量16个外部和2个内部信号源。各通道的A/D转换可以单次、连续、扫描或间断模式执行。ADC的结果可以左对齐或右对齐方式存储在16位数据寄存器中 接下来,我们介绍一下执行规则通道的单次转换,需要用到的ADC寄存器。第一个要介绍的是ADC控制寄存器(ADC_CR1和ADC_CR2)。ADC_CR1的各位描述如下: ADC_CR1的SCAN位,该位用于设置扫描模式,由软件

超声波测距实验报告

电子信息系统综合设计报告 超声波测距仪

目录 摘要 (3) 第一章绪论 (3) 1.1 设计要求 (3) 1.2 理论基础 (3) 1.3 系统概述 (4) 第二章方案论证 (4) 2.1 系统控制模块 (5) 2.2距离测量模块 (5) 2.3 温度测量模块 (5) 2.4 实时显示模块 (5) 2.5 蜂鸣报警模块 (6) 第三章硬件电路设计 (6) 3.1 超声波收发电路 (6) 3.2 温度测量电路 (7) 3.3 显示电路 (8) 3.4 蜂鸣器报警电路 (9) 第四章软件设计 (10) 第五章调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 (11) 5.1 画PCB及制作 (11) 5.2 焊接问题及解决 (11) 5.3 软件调试 (11) 实验总结 (13) 附件 (14) 元器件清单 (14) HC-SR04超声波测距模块说明书 (15) 电路原理图 (17) PCB图 (17) 程序 (18)

摘要 该系统是一个以单片机技术为核心,实现实时测量并显示距离的超声波测距系统。系统主要由超声波收发模块、温度补偿电路、LED显示电路、CPU处理电路、蜂鸣器报警电路等5部分组成。系统测量距离的原理是先通过单片机发出40KHz 方波串,然后检测超声波接收端是否接收到遇到障碍物反射的回波,同时测温装置检测环境温度。单片机利用收到回波所用的时间和温度补偿得到的声速计算出距离,显示当前距离与温度,按照不同阈值进行蜂鸣报警。由于超声波检测具有迅速、方便、计算简单、易于做到实时控制的特点,并且在测量精度方面能达到工业实用的要求,因此在生产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例如超声波探伤、液位测量、汽车倒车雷达等。 关键词:超声波测距温度测量单片机 LED数码管显示蜂鸣报警 第一章绪论 1.1设计要求 设计一个超声波测距仪,实现以下功能: (1)测量距离要求不低于2米; (2)测量精度±1cm; (3)超限蜂鸣器或语音报警。 1.2理论基础 一、超声波传感器基础知识 超声波传感器是利用晶体的压电效应和电致伸缩效应,将机械能与电能相互转换,并利用波的特性,实现对各种参量的测量。 超声波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密度和弹性特性有关,与环境条件也有关: 在气体中,超声波的传播速度与气体种类、压力及温度有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为C=331.5+0.607t/0C (m/s) 式中,t为环境温度,单位为0C. 二、压电式超声波发生器原理 压电式超声波发生器实际上是利用压电晶体的谐振来工作的。它有两个压电晶片和一个共振板。当它的两极外加脉冲信号,其频率等于压电晶片的固有振荡频率时,压电晶片将会发生共振,并带动共振板振动,便产生超声波。反之,如果两电极间未外加电压,当共振板接收到超声波时,将压迫压电晶片作振动,将机械能转换为电信号,这时它就成为超声波接收器了。 三、超声波测距原理 由于超声波指向性强,能量消耗缓慢,在空气中传播的距离较远,因而超声波

R语言判别分析实验报告

R语言判别分析实验报告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

R语言判别分析实验报告 班级:应数1201 学号: 姓名:麦琼辉 时间:2014年11月28号 1实验目的及要求 1)了解判别分析的目的和意义; 2)熟悉R语言中有关判别分析的算法基础。 2实验设备(环境)及要求 个人计算机一台,装有R语言以及RStudio并且带有MASS包。 3实验内容 企业财务状况的判别分析 4实验主要步骤 1)数据管理:实验对21个破产的企业收集它们在前两年的财务数据,对25 个财务良好的企业也收集同一时期的数据。数据涉及四个变量:CF_TD(现金/总债务);NI_TA(净收入/总资产);CA_CL(流动资产/流动债务); CA_NS(流动资产/净销售额),一个分组变量:企业现状(1:非破产企业,2:破产企业)。 2)调入数据:对数据复制,然后在RStudio编辑器中执行如下命令。 case5=read.table(‘clipboard’,head=T) head(case5) 3)Fisher判别效果(等方差,线性判别lda):采用Bayes方式,即先验概 率为样本例数,相关的RStudio程序命令如下所示。 library(MASS) ld=lda(G~.,data=case5);ld#线性判别 ZId=predict(ld) addmargins(table(case5$G,ZId$class)) 4)Fisher判别效果(异方差,非线性判别--二次判别qda):再次采用

Bayes 方式,相关的RStudio 程序命令如下所示。 library(MASS) qd=qda(G~.,data=case5);qd#二次判别 Zqd=predict(qd) addmargins(table(case5$G,Zqd$class)) 5实验结果 表1线性判别lda 效果 原分类 新分类 12合计 1 24 1 25 2 3 18 21 合计 27 19 46 符合率 91.30% 由表1和表 2可知,qda (二次判别---非线 性判别)的效果比lda (一次判别)要好。 6实验小结 通过本次实验了解了判别分析的目的和意义,并熟悉R 语 言中有关判别分析的算法基础。 表2二次判别qda 效果 原分类 新分类 12合计 1 24 1 25 2 2 19 21 合计 26 20 46 符合率 93.50%

基本测量实验报告

基本测量(实验报告格式)、实验项目名称实验一:长度和圆柱体体积的测量实验二:密度的测量 二、实验目的实 验一目的: 1、掌握游标的原理,学会正确使用游标卡尺。 2、了解螺旋测微器的结构和原理,学会正确使用螺旋测微器。 3 、掌握不确定度和有效数字的概念,正确表达测量结果。 实验二目的: 1、掌握物理天平的正确使用方法。 2、用流体静力称量法测定形状不规则的固体的密度。 3、掌握游标卡尺,螺旋测位器,物理天平的测量原理及正确使用方法 4、掌握不确定度和有效数字的概念,正确表达测量结果 5、学会直接测量量和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的计算,正 确表达测量结果 三、实验原理 实验一原理:

1、游标卡尺的使用原理 游标副尺上有n个分格,它和主尺上的(n-1)格分格的总长度相等,一般主尺上每一分格的长度为1mm,设游标上每一个分格的长度为x,则有nx=n-1,主尺上每一分格与游标上每一分格的差值为1-x= (mm)是游标卡尺的最小读数,即游 标卡尺的分度值。若游标上有20个分格,则该游标卡尺的 分度值为=0.05mm,这种游标卡尺称为20分游标卡尺;若游标上有50个分格,其分度值为=0.02mm,称这种游标卡尺为50分游标卡尺。 2、螺旋测微器的读数原理: 螺旋测微器是依据螺旋放大的原理制成的,即螺杆在螺母中旋转一周,螺杆便沿着旋转轴线方向前进或后退一个螺距的距离。因此,沿轴线方向移动的微小距离,就能用圆周上的读数表示出来。 3、当待测物体是一直径为d、高度为h的圆柱体时, V =兀* * h 物体的体积为:一4 d2只要用游标卡尺测出高度 h,用螺旋测微器测出直径d,代 入上式即可

钢尺距离丈量及光电测距实验报告

钢尺距离丈量及光电测距实验报告 地信141 汤维(一)钢尺距离丈量 一.目的和要求 1.确定两个距离超过50米的点A,B,用全站仪进行测距; 2.用量程为50米的钢尺往返测量AB间的距离; 3.精度要求为往返量距的相对误差小于1/3000. 二.仪器和工具 50米钢尺一盘,全站仪一台,标杆一套,三脚架一台,记录板一块,粉笔一支,自备计算器和铅笔 三.观测方法 1.在水平地面上确定A,B两点,且A,B两点的距离超过50米; 2.安置全站仪于A点,对中,整平;在B点安置棱镜;用全站仪的十字丝瞄准棱镜的中心,制动竖直微动螺旋和水平微动螺旋;利用测距功能测量A,B两点之间的距离,记录数据; 3.往测:后尺手执钢尺零点端将尺零点对准A点,另一位同学在B点立标杆,前尺手执尺盒和粉笔沿AB方向前进,行至一尺段钢尺全部拉出时停下,由后尺手指挥前尺手将标杆立在AB直线上,前后尺手拉紧钢尺,由前尺手喊预备,后尺手对准零点喊好,前尺手在整50米处用粉笔画下十字记号,完成一整段的测量;剩下一段不足一个整尺段,后尺手将钢尺零点对准十字记号,前尺手将尺盒拉到B点处,仔细读出余段的长度。记录者在记录表上依次记录下整段长度,段数,余段长度,计算得到往测总长; 4.回测:同上; 5.计算检核:根据往测和回测的总长计算往返差数和往返总长的平均数,检查相对较差是否超限,若符合精度要求,则取往返总长的平均数作为最终结果。四.实习成果 距离丈量记录 日期天气班组地点 钢尺号码钢尺长度观测者记录者 测段丈 量 整尺段数 n 余长 m 直线长度 m 水平长度 m 丈量 精度 全站仪 结果 全站仪 平均 全站仪 精度 备注往 返 往

计算机图形学实验报告 (2)

中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实验报告实验名称 实验地点科技楼四楼 实验日期2014年6月 指导教师 学生班级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提交日期2014年6月

实验一Window图形编程基础 一、实验类型:验证型实验 二、实验目的 1、熟练使用实验主要开发平台VC6.0; 2、掌握如何在编译平台下编辑、编译、连接和运行一个简单的Windows图形应用程序; 3、掌握Window图形编程的基本方法; 4、学会使用基本绘图函数和Window GDI对象; 三、实验内容 创建基于MFC的Single Document应用程序(Win32应用程序也可,同学们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决定),程序可以实现以下要求: 1、用户可以通过菜单选择绘图颜色; 2、用户点击菜单选择绘图形状时,能在视图中绘制指定形状的图形; 四、实验要求与指导 1、建立名为“颜色”的菜单,该菜单下有四个菜单项:红、绿、蓝、黄。用户通过点击不同的菜单项,可以选择不同的颜色进行绘图。 2、建立名为“绘图”的菜单,该菜单下有三个菜单项:直线、曲线、矩形 其中“曲线”项有级联菜单,包括:圆、椭圆。 3、用户通过点击“绘图”中不同的菜单项,弹出对话框,让用户输入绘图位置,在指定位置进行绘图。

五、实验结果: 六、实验主要代码 1、画直线:CClientDC *m_pDC;再在OnDraw函数里给变量初始化m_pDC=new CClientDC(this); 在OnDraw函数中添加: m_pDC=new CClientDC(this); m_pDC->MoveTo(10,10); m_pDC->LineTo(100,100); m_pDC->SetPixel(100,200,RGB(0,0,0)); m_pDC->TextOut(100,100); 2、画圆: void CMyCG::LineDDA2(int xa, int ya, int xb, int yb, CDC *pDC) { int dx = xb - xa; int dy = yb - ya; int Steps, k; float xIncrement,yIncrement; float x = xa,y= ya; if(abs(dx)>abs(dy))

判别分析实验报告spss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1、目的 用SPSS软件实现判别分析及其应用。 2、内容及要求 用SPSS对实验数据利用Fisher判别法和贝叶斯判别法,建立判别函数并判定宿州、广安等13个地级市分别属于哪个管理水平类型。 二、仪器用具: 三、实验方法与步骤: 准备工作:把实验所用数据从Word文档复制到Excel,并进一步导入到SPSS 数据文件中,同时,由于只有当被解释变量是属性变量而解释变量是度量变量时,判别分析才适用,所以将城市管理的7个效率指数变量的变量类型改为“数值(N)”,度量标准改为“度量(S)”,以备接下来的分析。 四、实验结果与数据处理: 表1 组均值的均等性的检验 Wilks 的 Lambda F df1df2Sig. 综合效率标准指数.582264.000 经济效率标准指数.406264.000 结构效率标准指数.954264.218 社会效率标准指数.796264.001 人员效率标准指数.342264.000 发展效率标准指数.308264.000 环境效率标准指数.913264.054 表1是对各组均值是否相等的检验,由该表可以看出,在的显著性水平上我们不能拒绝结构效率标准指数和环境效率标准指数在三组的均值相等的假设,即认为

除了结构效率标准指数和环境效率标准指数外,其余五个标准指数在三组的均值是有显著差异的。 表2 对数行列式 group秩对数行列式 16 26 36 汇聚的组内6 打印的行列式的秩和自然对数是组协方差矩阵的秩和自然对数。 表3 检验结果 箱的 M F近似。 df142 df2 Sig..000 对相等总体协方差矩阵的零假设进行检验。 以上是对各组协方差矩阵是否相等的Box’M检验,表2反映协方差矩阵的秩和行列式的对数值。由行列式的值可以看出,协方差矩阵不是病态矩阵。表3是对各总体协方差阵是否相等的统计检验,由F值及其显著水平,在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认为各总体协方差阵不相等。 1)Fisher判别法: 图一

测量学实验报告范本

测量学实验报告 Record the situati on and less ons lear ned, find out the exist ing p roblems and form future coun termeasures. 名: 位: 间:

编号:FS-DY-20114 测量学实验报告 i说明:本报告资料适用于记录基本情况、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发现存在的问题 I I i以及形成今后的应对措施。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I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测量学实验报告 测量学(又名测地学)涉及人类生存空间,及通过把空 间区域列入统计(列入卡片索引),测设定线和监控来对此进行测定。它的任务从地形和地球万有引力场确定到卫土地测量学(不动产土地),土地财产证明,土地空间新规定和城市发展。 、实验目的;由于测量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 测量实验对培养学生思维和动手能力、掌握具体工作程序和内容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实习目的与要求是熟练掌握常用测量仪器(水准仪、经纬仪)的使用,认识并了解现代测量仪器的用途与功能。在该实验中要注意使每个学生都能参加各项工作的练习,注意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加强劳动观点、集体主义和爱护仪器的教育,使学生得到比较全面的锻炼和提高.

测量实习是测量学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之后的一门独 立的实践性教学课程,目的在于: 1、进一步巩固和加深测量基本理论和技术方法的理解 和掌握,并使之系统化、整体化; 2、通过实习的全过程,提高使用测绘仪器的操作能力、 测量计算能力.掌握测量基本技术工作的原则和步骤; 3.在各个实践性环节培养应用测量基本理论综合分析问 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 、实验内容 步骤简要:1)拟定施测路线。选一已知水准点作为高程 起始点,记为a,选择有一定长度、一定高差的路线作为施 测路线。然后开始施测第一站。以已知高程点a作后视,在其上立尺,在施测路线的前进方向上选择适当位置为第一个立尺点(转点1)作为前视点,在转点1处放置尺垫,立尺 (前视尺)。将水准仪安置在前后视距大致相等的位置(常用 步测),读数a1,记录;再转动望远镜瞄前尺读数b1,并记2)计算高差。h1=后视读数一前视读数=a1-b1,将结果记

多元统计分析实验报告判别分析

页眉 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多元统计分析 实验项目:判别分析 设计性□验证性□实验类别:综合性□√专业班级:

姓名:学号: 实验地点:统计与金融创新实验室(新60801) 实验时间: 指导教师:曹老师成绩: 数学与统计学院实验中心制页脚 一、实验目的统计《spss 让学生掌握判别分析的基本步骤和分析方法;学习 的内容,掌握一般判别分析与逐分析从入门到精通》P307-P320步判别分析方法。 二、实验内容,掌》应用《胃病患者的测量数据》和《表征企业类型的数据.sav、1统计分析从spss握一般判别分析与逐步判别分析方法。数据来源于《章的数据。入门到精通数据文件》第12的数据进行分析,数据见文件《何晓群多元统计2、参考教材例4-2 》中的例4-2new。)分析(数据三、实验方案(程序设计说明) 四、程序运行结果1. (1) 分析案例处理摘要未加权案例N 百分比 93.3 14 有效 6.7 缺失或越界组代码1 .0 至少一个缺失判别变量0 .0

排除的缺失或越界组代码还有至少0 一个缺失判别变量6.7 合计1 100.0 15 合计 组统计量 1 N(列表状态)类别均值标准差有效的未加权的已加权的5.000 188.60 57.138 5 铜蓝蛋白5.000 16.502 5 150.40 蓝色反应胃癌患者5.000 5.933 5 尿吲哚乙酸13.80 5.000 13.323 5 中性琉化物20.00 4.000 47.500 4 铜蓝蛋白156.25 4.000 118.75 14.104 4 蓝色反应萎缩性胃炎4.000 1.732 4 尿吲哚乙酸7.50 4.000 8.386 4 中性琉化物14.50 5.000 33.801 5 铜蓝蛋白151.00 5.000 13.012 5 蓝色反应121.40 其他胃病5.000 1.871 5 尿吲哚乙酸5.00 5.000 5 中性琉化物8.00 7.314 14.000 14 铜蓝蛋白165.93 46.787 14.000 14 蓝色反应131.00 20.203 合计14.000 14 8.86 5.318 尿吲哚乙酸14.000 10.726 14

测量学实验报告范文

测量学实验报告范文 测量学实验报告范文 测量学(又名测地学)涉及人类生存空间,及通过把空间区域列 入统计(列入卡片索引),测设定线和监控来对此实行测定。它的任 务从地形和地球万有引力场确定到卫土地测量学(不动产土地),土 地财产证明,土地空间新规定和城市发展。 一、实验目的;因为测量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测量实验 对培养学生思维和动手水平、掌握具体工作程序和内容起着相当重要 的作用。实习目的与要求是熟练掌握常用测量仪器(水准仪、经纬仪)的使用,理解并了解现代测量仪器的用途与功能。在该实验中要注意 使每个学生都能参加各项工作的练习,注意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水平,增强劳动观点、集体主义和爱护仪器的教育,使学生得到比较全面的 锻炼和提升. 测量实习是测量学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之后的一门独立的实践性 教学课程,目的在于: 1、进一步巩固和加深测量基本理论和技术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并 使之系统化、整体化; 2、通过实习的全过程,提升使用测绘仪器的操作水平、测量计算 水平.掌握测量基本技术工作的原则和步骤; 3.在各个实践性环节培养应用测量基本理论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 问题的水平,训练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 二、实验内容 步骤简要:1)拟定施测路线。选一已知水准点作为高程起始点, 记为a,选择有一定长度、一定高差的路线作为施测路线。然后开始施测第一站。以已知高程点a作后视,在其上立尺,在施测路线的前进 方向上选择适当位置为第一个立尺点(转点1)作为前视点,在转点1

处放置尺垫,立尺(前视尺)。将水准仪安置在前后视距大致相等的 位置(常用步测),读数a1,记录;再转动望远镜瞄前尺读数b1,并 记录 2)计算高差。h1=后视读数一前视读数=a1-b1,将结果记入高差 栏中。然后将仪器迁至第二站,第一站的前视尺不动变为第二站的后 视尺,第一站的后视尺移到转点2上,变为第二站的前视尺,按与第 一站相同的方法实行观测、记录、计算。按以上程序依选定的水准路 线方向继续施测,直至回到起始水准点bm1为止,完成最后一个测站 的观测记录。 3)成果检核。计算闭合水准路线的高差闭合差;若高差闭合差超限,应先实行计算校核,若非计算问题,则应实行返工重测。 实习过程中控制点的选择很重要,控制点应选在土质坚实、便于 保存和安置水准仪的地方,相邻导线点间应通视良好,便于测角量距,边长约60米至100米左右。我觉得我们组测量时就有一个点的通视不 是很好,有树叶遮挡,但是那也没办法,因为那个地方的环境所致, 幸好我们能够解决.还有水准仪和经纬仪的调平和对中都需要做好,这 直接影响你的测量结果。测量学教学实习是测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 目的是巩固扩大和加深我们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获得测量实际工作的 初步经验和基本技能,着重培养我们的独立工作水平,进一步熟练掌握 测量仪器的操作技能,提升计算和绘图水平,并对测绘小区域大比例尺 地形图的全过程有一个全面和系统的理解,为今后解决实际工作中的相 关测量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观测时要认真,有时目标稍微偏一点,读盘上读数就会有变化, 误差就会增大,或许超出容许值范围,结果就要重测,浪费很多时间,所以观测时也很重要。读数时由一个人来读数,这样可减少误差 计算是一个谨慎、复杂的过程。为了能够尽量赶超进度,我们组 的数据绝大部分则有我和李丽实行处理。但是,计算完之后,我们俩

图像处理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实验课程名称:数字图像处理 班级:学号:姓名: 注:1、每个实验中各项成绩按照10分制评定,每个实验成绩为两项总和20分。 2、平均成绩取三个实验平均成绩。 2016年 4 月18日

实验一 图像的二维离散傅立叶变换 一、实验目的 掌握图像的二维离散傅立叶变换以及性质 二、实验要求 1) 建立输入图像,在64?64的黑色图像矩阵的中心建立16?16的白色矩形图像点阵, 形成图像文件。对输入图像进行二维傅立叶变换,将原始图像及变换图像(三维、中心化)都显示于屏幕上。 2) 调整输入图像中白色矩形的位置,再进行变换,将原始图像及变换图像(三维、中 心化)都显示于屏幕上,比较变换结果。 3) 调整输入图像中白色矩形的尺寸(40?40,4?4),再进行变换,将原始图像及变 换图像(三维、中心化)都显示于屏幕上,比较变换结果。 三、实验仪器设备及软件 HP D538、MATLAB 四、实验原理 傅里叶变换作为分析数字图像的有利工具,因其可分离性、平移性、周期性和共轭对称性可以定量地方分析数字化系统,并且变换后的图像使得时间域和频域间的联系能够方便直观地解决许多问题。实验通过MATLAB 实验该项技能。 设),(y x f 是在空间域上等间隔采样得到的M ×N 的二维离散信号,x 和y 是离散实变量,u 和v 为离散频率变量,则二维离散傅里叶变换对一般地定义为 ∑∑ -=-=+-= 101 )],( 2ex p[),(1 ),(M x N y N yu M xu j y x f MN v u F π,1,0=u …,M-1;y=0,1,…N-1 ∑∑-=-=+=101 )],( 2ex p[),(),(M x N y N uy M ux j v u F y x f π ,1,0=x …,M-1;y=0,1,…N-1 在图像处理中,有事为了讨论上的方便,取M=N ,这样二维离散傅里叶变换对就定义为 ,]) (2ex p[),(1 ),(101 ∑∑ -=-=+- = N x N y N yu xu j y x f N v u F π 1,0,=v u …,N-1 ,]) (2ex p[ ),(1 ),(101 ∑∑-=-=+= N u N v N vy ux j v u F N y x f π 1,0,=y x ,…,N-1 其中,]/)(2exp[N yv xu j +-π是正变换核,]/)(2exp[N vy ux j +π是反变换核。将二维离散傅里叶变换的频谱的平方定义为),(y x f 的功率谱,记为 ),(),(|),(|),(222v u I v u R v u F v u P +== 功率谱反映了二维离散信号的能量在空间频率域上的分布情况。 五、实验步骤、程序及结果: 1、实验步骤: (1)、编写程序建立输入图像; (2)、对上述图像进行二维傅立叶变换,观察其频谱 (3)、改变输入图像中白框的位置,在进行二维傅里叶变换,观察频谱;

判别分析实验报告

数学实验报告判别分析

一、实验目的 要求熟练掌握运用SPSS软件实现判别分析。 二、实验内容 已知某研究对象分为3类,每个样品考察4项指标,各类观测的样品数分别为7,4,6;另外还有2个待判样品分别为 第一个样品: =-=-== 18,214,316,456 x x x x 第二个样品: ==-== 192,217,318,4 3.0 x x x x 运用SPSS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并判断两个样品的分组。 三、实验步骤及结论 1.SPSS数据分析软件中打开实验数据,并将两个待检验样本键入,作为样本18和样本19。 2.实验分析步骤为: 分析→分类→判别分析 3.得到实验结果如下: (1)由表1,对相等总体协方差矩阵的零假设进行检验,Sig值为0.022<0.05,则拒绝原假设,则各分类间协方差矩阵相等。 由表2可得,函数1所对应的特征值贡献率已达到99.6%,说明样本数据均向此方向投影就可得到效果很高的分类,故只取函数1作为投影函数,舍去函数2不做分析。 表3为典型判别式函数的Wilks的Lambda检验,此检验中函数1的Wilks Lambda检验sig值为0.022<0.05,则拒绝原假设,说明函数1判别显著。

表4为求得的各典型函数判别式函数系数,由此表可以求得具体函数,得y=9.240+0.010x1+0.543x2+0.047x3-0.068x4。 由表5给出的组质心处的函数值,可以得到函数1的置信坐标为(-1.846,0.616,1.744)。

(2)关于两个待判样本的分组方法: 将样本1的因变量数据代入方程 y=9.240+0.010x1+0.543x2+0.047x3-0.068x4 求得y1=-1.498,分别减去上表中-1.846,0.616,1.744,取绝对值得0.348,0.882,0.246,则样本1为第1组; 同理可得,y2=1.571,分别减去上表中-1.846,0.616,1.744,取绝对值得 3.417,0.955,0.173,则样本2为第3组。 贝叶斯判别部分如下: 表6 表7为贝叶斯判别分析得到的分类函数系数表,可以得到3个分组各自的函数: y1=-223.305-0.074x1-19.412x2+4.549x3+1.582x4 y2=-199.884-0.045x1-18.097x2+4.661x3+1.414x4 y3=-190.041-0.040x1-17.457x2+4.720x3+1.377x4 将两组样本数据分别代入3个方程: 代入样本1得 y1=410.431,y2=207.594,y3=207.309 代入样本2得 y1=186.519,y2=191.765,y3=192.139

@测量旗杆的高度-实验报告

初三数学测量旗杆的高度实验报告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小组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组长:_________ 组员及分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课题: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测量旗杆的高度。 活动方式:分组活动、全班交流研讨。 活动工具:小镜子、标杆、皮尺等测量工具。 活动步骤: 方法一:利用阳光下的影子 如图:每个小组选一名同学直立于旗杆影子的顶端处,其他人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同学测量该同学的影长,另一部分同学测量同一时刻旗杆的影长。 根据测量数据,你能求出旗杆的高度吗?说明你的理由。 同学身高DF 同学影长EF 旗杆影长AB 计算关系式旗杆高度BC 点拨:由于太阳离我们非常遥远,而且太阳的体积比地球大得多,因此,可把太阳光线近似地看成平行光线,可直接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方法。 总结:这种方法也叫“比例法”,因为在同一时刻物高与影长成比例。

方法二:利用标杆 如图,每个小组选一名同学作为观测者,在观测者与旗杆之间的地面上直立一根高度适当的标杆,观测者适当调整自己所处的位置,当旗杆的顶部、标杆的顶端与眼睛恰好在一条直线上时,其他同学立即测出观测者的脚到旗杆底部的距离,以及观测者的脚到标杆底部的距离,然后测出标杆的高。 根据数据,你能求出旗杆的高度吗?说明你的理由。 观测者的 眼睛离地面 的高度AD 标杆 高度FE 观测者的脚到旗 杆底部的距离AB 观测者的脚到标 杆底部的距离AE 计算 关系式 旗杆 高度BC 注意:(1)观测者的眼睛必须与标杆的顶端和旗杆顶端“三点共线” (2)标杆与地面要垂直, (3)要测量观测者的眼睛离地面的高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