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热词模因现象及原因探究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4
网络流行语的调查报告网络流行语的调查报告3篇在人们越来越注重自身素养的今天,报告的使用成为日常生活的常态,报告根据用途的不同也有着不同的类型。
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报告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网络流行语的调查报告,欢迎阅读与收藏。
网络流行语的调查报告1九成受访者会使用网络流行语语言美不美要看是否具有独特的表达功能网络流行语已经成了年轻人表达情感的主要语言方式之一。
有人认为这样的表达更直接、更准确,也有人觉得网络词汇让语言变得简单粗暴。
对此你怎么看?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xx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3.4%的受访者平时会使用网络流行语。
67.4%的受访者认为过多使用网络流行语会使代际沟通更加困难。
93.4%受访者会使用网络流行语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专业的丁歆经常使用网络用语。
“我一般在跟网友聊天时,或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发表状态时会使用,因为这是一个很自然的语境,大家都在这种流行语境下,你会自然融入进去。
但是在其他地方用网络用语,别人可能就不知道你在说什么”。
调查显示,34.3%的受访者经常使用网络流行语,59.1%的受访者偶尔使用,仅6.5%的受访者完全不用。
“我在看直播或者发弹幕时会用网络用语,平时面对面交流一般不用。
” 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学生梁杰认为,流行词是一种创造,“本来要说很长一段话的,用几个字就可以表达了。
另外在某个特定的场合,某些流行词就代表一个特定的意思,这样说会更加明确。
”“使用流行语就是为了好玩,大家对于一些词语会心照不宣地笑一下。
”丁歆觉得,网络语言会让语言异化,“我们会把一些传统词语进行解构,重新放到现在的聊天环境下,本质上来说是污染了汉语原本的语义的,但这可能也是流行文化的意义。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申小龙认为,网络语言既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文化、情感和心理。
网络交际平台为交际者提供了一个较为宽松、便于自由创造的语域。
专题二网络热词现象研究2008年以网络为平台的网络热词呈井喷状爆发,新词汇、新语录层出不穷。
2008年网络流行语言以“打酱油”、“做人不能太CNN”、“俯卧撑”、“叉腰肌”、“山寨”、“什锦八宝饭”等为代表,其中表达的既有网民的讽刺,也有网民的无奈,更有网民的智慧。
网络语言所表达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词语本身的字面含义,它们成为网民对社会现象的某种态度和看法的代名词,赋予传统语言全新的含义,在网络热词的背后体现的是更深层的公民意识的崛兴。
一、网络热词,群体意见的另类表达网络热词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新闻事件中当事人的原话,比如“打酱油”、“很黄很暴力”、“做俯卧撑”;另一种是网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出来的,如“做人不要太CNN”、“猪坚强”、“范跑跑”等。
资料链接:(1)打酱油酱油恒久远,一壶永流传‚打酱油‛的流行与‚很黄很暴力‛的风靡有异曲同工之处,均出自电视新闻。
广州一市民在就艳照门事件接受某电视台采访时说:‚关我X事,我是来打酱油的。
‛此话一出,即红遍网络。
若想表示不清楚某事,或者不想谈论某事时,都可以用‚打酱油‛代之。
有媒体称,这句颇搞笑的网络术语,却蕴藏着一种‚新道德‛,当网络舆论变身网络暴力干扰人们的现实私人空间时,我们的社会所缺少的或许正是‚关我X事‛的从容心态。
(2)很黄很暴力很黄很暴力很傻很天真此词是出自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一则关于净化网络视听的新闻里。
13岁女孩张殊凡在接受采访时说:‚上次我上网查资料,突然弹出来一个网页,很黄很暴力,我赶紧把它关了。
‛这句话掀起的‚旋风‛恐怕是央视所始料未及的。
同时,它也将很X很XX这一句演绎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3)做俯卧撑在瓮安‚6.28‛事件发生后的第三天,贵州官方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事件真相。
通报描述事发当日的情景,当事人李树芬准备跳河寻死时,其好友刘某正在桥上做俯卧撑。
‚当刘做到第三个俯卧撑的时候,听到李树芬大声说‘我走了’,便跳下河中‛。
基于模因论的网络流行语现象探析网络是信息社会的一个标志,它具有开放、自由等特点,这些特点为网络语言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在网络语言中,以网络流行语的影响最为深远。
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现代社会的时尚符号,它折射出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并通过网络流行语表现最真实的自我。
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模因论为我们研究网络语言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视角。
本文将基于模因论来阐释网络流行语的模因类型及形成原因。
标签:模因论;网络;流行语;强势模因语言的变化反映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网络语言迅速发展。
在网络语言中,以网络流行语的影响最为深远。
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现代社会的时尚符号,在我们生活中处处可见,它折射出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并通过网络流行语表现最真实的自我。
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发展以及变化为社会语用的发展提供了素材。
模因论为分析语言的复制、变化和发展提供了一种新工具。
①带有强势模因性质的网络流行语,其传播能力会格外引人注意,延长记忆中保持的时间,从而顺利复制,得以传递。
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模因论为我们研究网络语言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视角。
目前,我国已有不少学者从多个角度研究网络流行语,本文将尝试用文化进化规律的模因论(memetics)来进行研究。
一、模因论概述(一)模因论及模因概念模因论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来阐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对语言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尤其对于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及传播提供了鲜明的理论基础。
模因论从历时与共时的角度来诠释文化传承的本质特征。
模因论的核心术语是模因(meme)。
该术语由牛津大学理查德·道金斯教授于1976年在其著作《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中首次提出。
Meme与gene 发音相近,词根相似,表示“出自相同基因而导致相似”;“但是基因是通过遗传而繁衍,而模因是通过模仿而传播,是文化的基本单位。
”②新达尔文主义者认为被称为模因的条件是,当某种思想或信息模式被别人复制,重复传播。
从模因论视角下看网络流行语“真香”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流行语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无论是社交媒体、聊天软件还是网络直播平台,都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网络流行语。
最近备受热议的网络流行语之一便是“真香”。
这个词汇源自于游戏领域,一时间在网络上掀起了一阵“真香”热潮。
那么,从模因论的视角来看,究竟是什么让这个词汇在网络上如此流行呢?模因论认为,模因是可以在人类之间传播、演化和改变的文化单位。
网络流行语也是一种模因,其具有传播迅速、影响深远的特点。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从模因论的角度来探讨网络流行语“真香”的流行原因。
网络流行语“真香”最早起源于游戏领域,特指游戏中的某些特殊情境或某一类型的游戏。
后来,这个词汇被逐渐引入到了社交媒体和聊天软件中,成为了广泛使用的网络流行语。
从模因论的视角来看,“真香”之所以能够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开来,主要是因为它满足了人们的情感需求,并且具有一定的社会符号意义。
网络流行语“真香”具有一定的社会符号意义。
模因论认为,模因的传播离不开社会环境的支持和认可。
在当下社会中,“真香”这个词汇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与当代年轻人的审美观和价值观是一致的。
当代年轻人喜欢通过网络流行语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而“真香”恰好符合了他们对于美好事物的理解和赞美。
这个词汇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开来,并得到了大众的认可和支持。
网络流行语“真香”的传播还离不开互联网的特性。
互联网的高度互联性和可传播性为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
在互联网上,用户可以通过各种社交平台快速传播和分享自己的情感和观点,而网络流行语正是适应了这种互联网传播的特性,得以在短时间内传播开来。
正确理解规范使用——对近几年网络流行语的调查分析及思考一、调查原因随着计算机的不断普及和互联网的广泛使用,我国网民数量也在逐年增加。
据有关统计,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2亿,我国网民规模、宽带网民数、域名注册量三项指标稳居世界第一,其中手机上网的网民占总网民的46%。
上网聊天和获取信息,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民在互联网闲聊和发表意见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有特殊意义的语言文字,一种带有较大局限性但同时又具有固定模式的语言——网络用语。
其中,有些网络用语在网络上流行起来,点击率、使用率日益提高,在表情达意中成为大多数网民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这些用语就成为网络流行语。
中国中文信息学会常务理事张普教授认为,网络流行语有一定的社会文化研究价值,是应用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的研究重点之一,其研究对于各类媒体用语有相当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流变的符号,是最能敏锐反映人们心理的变迁的。
网络流行语也体现了网民的创造性,因为网络是个虚拟的空间,表达思想方式与日常生活有所不同,而且中学生主要是网络流行语的使用者,如何正确理解和规范使用它是我们应该探讨的问题。
二、调查过程(一)确定探讨内容(2010年5月)1、2007年—2010年,中国网络流行语的归类;2、分析网络流行语的特点;3、探讨网络流行语产生的原因;4、探讨中学生该如何正确认识和使用网络流行语。
(二)主要步骤(2010年5月—2011年3月)1、利用网络、报刊、杂志等搜集2007—2010年网络流行语;2、将网络流行语按一定标准进行分类;3、采用问卷调查了解中学生理解、运用网络流行语的现状;4、分析、研究,形成调查报告。
三、调查结果(一)网络流行语的主要类型1、反映重大事件类伴随着网络对社会事件的关注和近几年来网络民意的崛起,许多热词不断涌现,被网友反复套用、化用、夺人耳目,甚至延伸到现实语境中。
如:2007年的“正龙拍虎”,2008年的“做人不要太CNN”“范跑跑”、“猪坚强”,2009年的“躲猫猫”“做噩梦”,2010年的“我爸是李刚”等这些网络热词以具体事件作为依据,时代特色鲜明,俏皮中暗含生活哲学,同时夹杂着讽刺的幽默感。
从模因视角探究网络新兴语的流行与传播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新兴语逐渐成为了人们交流的重要一部分。
网络新兴语的出现是一种文化创新,它不仅代表了现象的表达,更代表了一种生活态度和审美趣味。
在网络上,网络新兴语被广泛使用和传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本文从模因视角出发,探究网络新兴语的流行与传播。
网络新兴语的流行和传播与网络环境息息相关。
网络虚拟社区的形成对网络新兴语的流行和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现在,各种社交网络和网络社区为互联网用户提供了自由的交流和表达机会。
有利于人们的交流与互动,促进了网络新兴语的传播。
网络环境提高了文化信息的传递速度和范围,网络新兴语短小精悍的特点和轻松幽默的语调更加适合在网络环境中广为流传。
此外,网络新兴语的创作与传播还受到信息共享的影响。
现代社会的知识共享意识促进了网络新兴语的创作和传播。
网络上的各类社交软件和网络平台为人们提供了广泛的知识分享和文化交流机会。
较多知识的获取为网络新兴语的创作和传播提供了有效的信息来源,为网络新兴语的创作和传播打下了基础。
此外,网络新兴语的流行也与受众需求和社会背景有关。
网络新兴语深受年轻人的欢迎,这与年轻人的审美趣味和文化基础有关。
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网络新兴语与人们对于现实生活事件的看法和评论紧密结合。
例如,因当前的一系列社会事件和电影等文化娱乐而产生的《找出女朋友最重要的三个条件》就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流传。
综合以上分析,网络新兴语的流行和传播离不开文化模因的传播与繁衍、网络虚拟社区的形成、信息和知识的共享,同时也与社会背景和受众需求相关。
为了更好地理解网络新兴语的流行和传播,我们需要了解这些社会因素是如何影响模因的生长和传播,了解这些因素的作用帮助我们更好地解释网络新兴语的现象和透彻解读网络文化的本质。
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热词探析语言学中的社会语言学,能够将语言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探求出来。
由于网络流行语是基于社会发展背景条件所产生的,所以需要探求语言发展与社会之间的密切关系,并探究在社会进步与发展中的变化形式。
由于我国人口基数较大,虚拟网络社会范围逐渐拓宽。
正因如此近年来网络流行语已经越来越受到民众广泛关注,针对其语言特征与形成原因本文将展开归纳总结。
一、语言学视角下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原因。
(一)网络流行语受到外文影响。
从语言学中的语言接触层面上来讲,不同的民族与社群在社会生活中经过互相接触而产生的语言接触关系。
而纵观全球不同国家的语言,都是在互相影响、互相接触中所产生的语言形式,任何国家语言都不是独立存在的。
从临近语言或临近文化层面上来看,具备语言优势的人经过社会交际就会形成语言接触。
我国的汉语在于外语接触之时,也会在深层次的语言结合粗之中在语言结构或语言功能方面产生相应的吧变化。
在网络社会中不同的民族文化不用面对面,也会产生基础。
所以在各个国家或民族文化融合的虚拟环境之中,网络流行语也会受到诸多外语影响而产生。
(二)网络流行语本身的全民性。
网络流行语中很多应用形式,有效仿我国古文中的“通假字”之意,由于网络流行语常见谐音出现,所以该语言深受全民爱戴并具备趣味性。
语言作为社交中必要的用具,其所属是全体社会成员,而并不是某种组织或社会团体的专用。
所以由此看来网络流行语有全民性的特征。
从网络社会层面上来看也是如此,网络社交中人们通过语言来建立一种社交群体,使用社会语言也就是普通话才不会引起过度的语言沟通障碍。
所以纵观现阶段的很多网络流行语的形式,利用普通话谐音直接创造新的词汇,如“鸭梨山大”“鸡冻”等词汇都是利用谐音将社会现状反应出来,这种可以直接表述但又具备趣味性的对应事物的表达形式,能够将网络语言的全民性展现出来。
(三)网络流行语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
从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网络流行语的形式来看,很多网络流行语都是对社会热点现象的一种表述。
网络流行语“词语模”现象探析词语模是产生新词新语可以套用的词语格式。
从语言的经济性原则来看,流行语中形成的词语模,以其生动简洁的表达方式以及可类推的语义理解,在言语交际中迅速流行和传播。
本文就流行语中出现的“词语模”现象,结合实例进行简要归纳和分析。
标签:词语模流行语一、流行语和“词语模”概述流行语是指一定时期内在一定的言语社团中普遍流行的词语。
作为流行语一般应具备三个要件:流行性、时效性和群体性。
“词语模”是由李宇明《语法研究录》中提出的。
他认为大多数新词语的产生都有一个现成的框架背景,这一框架就像是造词模子,能批量产生新词语,并使其所产生的词语形成词语簇。
“词语模”是指一种可以套用的词语格式,包括词模和语模,流行词语模总是以某一流行语作为基式,在基式广泛流行的基础上产生结构模型,然后再按照该结构模型生出句法结构相同的流行语。
例如:“甄嬛体”中古语词的现代用法:随着电视剧《后宫甄嬛传》的热播,剧中“红楼范儿”十足的台词流行开来,不少观众张口便是“本宫”“小主”,描述事物也喜用“极好”“真真”等词,“甄嬛体”“入侵”各行各业,催生各类“体”。
流传的甄嬛体还需一个反转——“说人话”。
比如学习版的“甄嬛体”:(1)方才在“精练”上看到一道数学题,出法极是诡异,私心想着若是这题让你来做,定可公式熟练,对你的数学必是极好的。
说人话——这道题我不会做。
“甄嬛体”模式流行开来,网友平日说话聊天、各种媒体也纷纷效仿该句式造句,出现了“网购版、五一放假版”等颇充满古风雅韵的甄嬛体句子,使语言的表达更加丰富生动,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很多欢乐。
二、举例分析流行语“词语模”生成现象(一)程度副词“很”的词语模构词1.“副+名”结构在流行的词语模中,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是“副词+名词”结构,该结构中的“副”指程度副词。
按照汉语传统语法规则,程度副词一般不能修饰名词。
但“副+名”结构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其使用数量日渐增多,遂成为一种流行格式。
从模因视角探究网络新兴语的流行与传播一、模因是如何影响网络新兴语的1. 模因作为传播媒介模因是指在网络传播中被广泛复制和传播的符号、图像、视频、文本等,它是一种适应互联网传播的流行文化符号。
在网络中,用户可以通过制作、复制和传播模因来传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看法,而且模因具有非常高的传播速度和范围,可以在短时间内传播到整个网络。
2. 模因影响了新兴语的使用场景在网络世界中,模因经常被用来表达人们的情感和态度,成为了人们沟通的一种方式。
比如“666”“6666”这些数字组合就来源于模因,用来表达欣赏、敬佩或者赞叹的情感。
这些数字的表达方式在网络上逐渐被广泛接受和使用,成为了网络新兴语的一部分。
由于模因的传播速度和范围之广,它们往往会影响新兴语的使用场景。
一些模因在网络上的流行,会导致相关的新兴语言在特定场景或特定群体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从而影响了人们的言语交流和沟通方式。
二、网络新兴语的流行与传播现象1. 流行词的快速产生随着信息技术和社交媒体的普及,网络上涌现出了大量的新兴语言,这些新兴语言往往源于模因,以及各种形式的网络文化和流行文化。
这些新兴语言的产生速度之快令人惊叹,比如“996”“007”等词汇在短时间内就成为了网络上的流行词汇。
2. 传播方式多样化网络新兴语言的传播方式多样化,既可以通过社交媒体的扩散,也可以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播。
而模因作为传播媒介的角色愈发凸显,网络新兴语言的传播方式也更加多样化,比如通过搞笑的视频、有趣的图片等方式传播新兴语言,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和参与。
3. 影响力逐渐扩大网络新兴语言的流行和传播范围逐渐扩大,不仅在年轻人群体中得到广泛应用,也开始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
比如“996”“007”这些词汇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而且被广泛应用在工作、学习、休闲等场景中。
1. 积极引导网络新兴语的发展网络新兴语言的流行和传播无疑是互联网时代的一种特征,它反映了社会文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
微信圈中网络热词爆红原因的社会学分析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和使用率的不断提高,“网络热词”也逐渐成为了人们日常交流的重要元素之一。
在微信圈中,网络热词更是屡见不鲜,它们的爆红也常常引起公众的广泛共鸣和热议。
本文试图从社会学角度出发,探讨微信圈中网络热词爆红的原因。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网络热词。
网络热词指的是通过互联网传播并在一段时间内被广泛引用的用语或词汇。
网络热词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反映了社会文化和价值观的变革。
至于微信圈中网络热词爆红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情感化微信圈中一些网络热词能够爆红的原因之一是情感化。
无论是情感共鸣,还是关注度大,往往都会让话题在网络上快速传播。
一些网络热词往往具有情感化的特点,能够引起人们共鸣和感触,从而造成爆红现象。
比如,“暴打孩子事件”、“南汇男子垃圾食品中毒”等,都是在微信圈中引起广泛关注和热议的情感化热词,其背后所反映出的一种社会价值观也引发了公众的共鸣。
二、传播速度快微信圈中的网络热词往往具有传播速度快的特点。
通过互联网的传播,信息瞬间传达,使得微信圈中的网络热词能够迅速升温、爆红。
互联网为信息传播的快速分享和扩散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使网络热词在短时间内获得了高度的知名度和广泛的关注度。
三、话题性强微信圈中网络热词的爆红通常都伴随着话题性的强烈,比如“儿童节福利”、“微笑善款”等网络热词,其强烈的话题性能够吸引大量关注人群,从而引发公众的热议。
此外,在微信圈中的网络热词也往往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和新鲜感,比如“996”、“庆余年”等,它们能够抓住当前社会的热点和流行源,从而获得更多的关注和热议。
四、暴露问题微信圈中的一些网络热词也具有指向性和批判性。
例如,“陈文清事件”、“银行卡日数据泄露”等,这些网络热词能够暴露社会的一些问题,引发公众对此的关注和反思。
在这方面,微信圈中的网络热词往往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和公益性,它们能够通过传播和关注引发社会的反思和改变。
从模因视角探究网络新兴语的流行与传播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的快速传播,网络新兴语言也开始在网络上迅速流行起来。
网络新兴语言是指在互联网上产生并流行的新型语言,它包含了大量的网络用语、网络流行语、网络黑话等元素。
这些语言以其新颖、幽默、夸张、易记、易传播等特点,深受年轻人的喜爱,成为了网络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网络新兴语言的流行和传播,往往受到模因的影响,通过模因的传播机制,网络新兴语言得以快速传播并在社交媒体上形成热点话题。
本文将从模因的视角探究网络新兴语的流行与传播。
一、模因的定义与特点模因源自英国著名科学家理查德·道金斯的著作《自私的基因》,他在书中首次提出了模因的概念。
模因指的是一种文化传播的单位,它可以是一种观念、一种风格、一个习惯、一种技术或者一种乐曲等。
模因具有遗传、变异、传播和选择的特点,它在文化间传播并产生变异,在不断变异中选出了适合传播的模因将得到长久的传播。
模因以其易传播、易变异的特点,成为了文化传播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二、网络新兴语言的特点与分类网络新兴语言是在网络上产生并流行的一种新文化现象,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新颖性:网络新兴语言具有很强的新颖性,它往往会快速地从互联网上涌现,并被迅速传播。
2.幽默性:网络新兴语言常常具有幽默的成分,使得它更容易被用户接受和传播。
3.易传播性:网络新兴语言通常采用简单易懂的方式表达,便于用户转发和传播。
4.人群特定性:网络新兴语言常常针对特定的人群或社交圈,在特定环境下更容易被接受。
网络新兴语言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包括网络流行语、网络用语、网络黑话等。
网络流行语是指在网络上迅速流行的词语或短语,如“666”、“low”、“酸”等;网络用语是指在网络交流中广泛使用的词语或表情符号,如“orz”、“hhh”、“doge”等;网络黑话则是指在特定群体或圈子中流行起来的术语或俚语,如“小姐姐”、“男神”、“女神”等。
三、模因对网络新兴语言的影响模因在网络新兴语言的传播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促进网络新兴语言的流行和传播,使得网络新兴语言更容易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形成热点话题。
从模因视角探究网络新兴语的流行与传播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新兴语(包括网络语言)已经成为社交媒体和在线交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代表了个体和群体演化的一种方式。
从模因视角探究网络新兴语的流行与传播,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其发展机制与社会意义。
模因是一个单独的思想、行为或文化特征,可以通过模仿或学习传递。
它是由理查德·道金斯在他的著作《自私的基因》中提出的,旨在解释文化演化的一种方式。
模因是一个由行为、思想或文化特征所组成的东西,它能够通过表现的方式被获取,并在一个特定的传统、文化或社会结构中进行传播。
同样,在网络中,新兴语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模因,因为它具有类似的定义和特征。
在网络中,新兴语通常会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出现并得到普及。
这些语言现象的流行是由受众的参与和社区中讨论、分享和传播的程度来决定的。
通过人们在社交媒体、聊天、文化欣赏等方面的互动,新兴语逐渐普及并获得越来越多的用户。
这种模仿、学习和传播的过程就是模因演化的过程。
网络新兴语的流行与传播还与社交需求有关。
人们通过使用新兴语来表达自己的身份、社交和对社区的认同感。
在网络上,新兴语可以为用户提供一种特殊的身份和归属感,这也是新兴语流行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种趋势也揭示了模仿和学习是人类社会中学习和表达的基本方式。
从模因视角来看,新兴语的流行是由符号共享的过程所驱动的。
这个过程包括了新兴语的采用和使用的符号标记,它们随着人们的使用而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这种符号共享可以促进新兴语的快速扩散,并促进集体学习和互动的过程。
尽管网络新兴语的流行是由社会需求和社会互动驱动的,但通过模因观点,我们也可以看到它对社交、文化和身份表示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新兴语的语言使用和传播背后,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大众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和情感所具有的力量和重要性。
总的来说,从模因视角探究网络新兴语的流行与传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种语言现象的演化过程。
新兴语从模仿、学习和传播的模式中获得了流行性,成为了互联网领域中的一种独特文化现象。
从模因论视角下看网络流行语“真香”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流行语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不仅影响着人们的交流习惯和生活方式,更是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在这些网络流行语中,“真香”可以说是最近几年最受欢迎的一个词汇之一。
从模因论的角度来看,“真香”这个网络流行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方式,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互联网语言的变迁,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网络红利的传播和影响力。
我们需要了解一下“模因”是什么概念。
模因一词源自英国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的著作《自私的基因》,被定义为一种文化传播单元,它和基因在生物世界中的作用类似。
模因可以理解为一种可以在人类之间传播的信息或说法,它不断地被重复、变异和传播,最终影响了整个文化。
网络流行语可以被看作是模因的一种形式,它具有传播迅速、时效性强、传播范围广泛等特点,因此成为了互联网时代最为活跃的模因之一。
在互联网时代,“真香”可以说是一个最具代表性的网络流行语之一。
它最初来源于玩家间的交流,用来表示某个事物或行为非常令人满意和有趣,有时甚至带有一定的讽刺意味。
后来,这个词迅速在互联网上流行开来,成为了一种用来表达好感和满意的修辞手法。
无论是在游戏玩家之间,还是在社交媒体上,都可以看到“真香”这个词的身影。
它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不仅限于游戏领域,还延伸到了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成为了人们日常交流中的一部分。
那么,“真香”这个词为何可以在互联网上迅速走红呢?它具有一定的幽默感。
在使用“真香”这个词时,人们通常会以一种夸张或者轻松的语气来表达自己的满意和赞赏之情。
这种幽默感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参与使得这个词迅速在网络上扩散开来。
“真香”这个词简洁明了,容易记忆。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非常快,人们对于信息的接受和理解能力也更加迅速,因此一些简洁明了、易记易懂的词汇更容易在网络上获得认可和传播。
“真香”这个词涵盖了广泛的情感需求。
无论是对于游戏、美食、生活用品还是其他方面的满意和赞赏,都可以用“真香”来表达。
从模因视角探究网络新兴语的流行与传播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新兴语言越来越受到关注。
在互联网上,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些新奇的词汇、表达方式或者特定的网络用语,它们往往在短时间内就能迅速传播开来,成为人们日常交流中的一部分。
这些网络新兴语言的诞生和传播背后,涉及到了人们的认知、交流方式以及网络文化的形成。
从模因的角度来探究网络新兴语的流行与传播,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它们的起源和变迁,还能为我们揭示网络语言的本质和规律。
我们需要了解一下模因是什么。
模因一词源自于希腊语mimeme,意为“模仿”。
模因理论最早由理查德•道金斯在其著作《自私的基因》中提出,它被定义为可以在人类文化中复制的任何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
模因可以被人们模仿、传播、变异,最终形成一种文化现象。
网络新兴语言中的各种词汇、表达方式和梗都可以被看作是模因的一种形式,在网络中迅速传播和流行起来。
网络新兴语言的流行与传播与模因的传播机制有许多相似之处。
在互联网上,一旦有了一个新的表达方式或者梗,它往往会在各种社交平台上迅速传播开来。
一些网红的短视频、搞笑的图片、有趣的文案等,都有可能成为模因,被用户转发、模仿,最终引发一波网络热点。
而这些网络新兴语言往往拥有较强的娱乐性和表达性,能够满足人们对于新鲜、有趣、独特的需求,因此更容易在网络中流行起来。
网络新兴语言的流行与传播也受到了社交媒体平台的影响。
在社交媒体上,用户之间可以快速地传播各种信息,包括新兴语言。
一条有趣的微博、一个搞笑的段子、一张有创意的图片,都可能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一轮转发和评论,迅速传播开来。
而一旦一个新兴语言在社交媒体上引起了一定规模的关注和讨论,就更容易形成传播效应,进而快速流行起来。
网络新兴语言的流行与传播还与网络文化和群体认同密切相关。
网络文化是指在网络空间中形成的一种特有文化现象,它包括了网络用户的价值观、行为准则、生活方式等。
网络新兴语言往往会与网络文化相互影响,它既受到网络文化的塑造,又能够影响和改变网络文化。
从模因视角探究网络新兴语的流行与传播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网络新兴语越来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这些语言形式在网络世界中广泛传播,成为了人们之间沟通、表达的一种常用手段。
本文将从模因视角来探讨网络新兴语的流行与传播。
模因理论是英国科学家理查德•道金斯提出的一个理论,它认为思想、观念、文化等信息的传播与生命世界一样,也遵循着生物学上的进化规律。
在人类社会中,模因通过口口相传、书写等方式得以传播,在互联网时代,模因在网络上的传播速度和范围更加宽广。
网络新兴语就是一种模因,它同样需要在网络上得到传播和认可,才能最终成为一个流行的语言形式。
网络新兴语的传播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首先是网民之间的转发。
在网络世界中,内容的传播主要通过各种社交媒体平台实现。
当一个人创造出一种新的网络新兴语并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发布,如果被其他用户所感兴趣,就会被转发。
这种方式可以帮助新兴语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其次是网络社区内部的接纳和推广。
在一些特定的网络社区中,会有一些独特的新兴语体系。
这些新兴语体系往往是在特定环境中,由一小部分用户逐渐形成的。
在这个过程中,很多用户会不断地采纳和发展这些新词汇和口头表达方式,最终形成一种社区特有的语言形式。
这种方式主要适用于特定领域、行业和地区。
第三是网络热门事件的催生。
在网络上,热门事件的出现常常会激发网民的创造力。
在一个异常、新奇的事件中,诸如网友们会结合事件制作出各种表情包、歌曲、迷因等,从而形成一种新兴语言。
这种方式意义特殊,它不是网络社区独有的内容,而是通过热门事件刺激网友创作,形成的流行语。
以上三种方式,是目前网络新兴语流行的主要手段。
这些新兴语言在形成和演化过程中,可以说是“有机”的,就像生物界中的物种一样。
有些新兴语被网民们接纳和传播,可以在网络世界中长久存活;而有些新兴语则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亡,没有得到网络社区的认可和传播。
总体来说,网络新兴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的变化,它们更加符合网络社会多元化、裂变化、短暂化的特点。
我是某某,偶尔有点宅,样子有点“囧”(jiǒng),偶尔出来“打酱油”,没事练练“叉腰肌”,做三个俯卧撑。
平时只用“山寨”货,看到“kappa女”,觉得“很黄很暴力”。
“你是不是被我“雷”到了呢?告诉你,除了“范跑跑”、“周老虎”和“猪坚强”之外,我就是2008年里最潮的人……刚才我的这段独白,相信大家听着都很熟悉,里面几乎囊括了2008年最热门的网络词汇。
2008年“井喷”出来的一批网络流行语。
与过去“偶”、“稀饭”、“94”等网友自娱自乐独创的网络热词不同,08的网络流行语已经逐步从虚拟网络世界向现实世界一渗透,成为一种社会热词。
2008年的网络热词大多背后有故事,连接着社会热点事件。
下面来看下08年的网络热词:俯卧撑:在瓮安事件发生后的第三天,贵州官方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事件真相。
通报描述事发当日的情景,当事人李树芬准备跳河寻死时,其好友刘某正在桥上做俯卧撑。
“当刘做到第三个俯卧撑的时候,听到李树芬大声说‘我走了’,便跳下河中”。
略带戏谑的“俯卧撑”折射出网民对现实公共事件真相的渴求。
09年又出现了类似的“躲猫猫”事件。
云南男子乔明在晋宁县公安局看守所里离奇受伤,送医院后不治身亡。
事后,警方称其是和狱友玩“躲猫猫”撞墙致死。
打酱油“很黄很暴力””与“打酱油“的流行均出自电视新闻。
很黄很暴力出自一则关于净化网络视听的新闻里。
13岁女孩张殊凡在接受采访时说:“上次我上网查资料,突然弹出来一个网页,很黄很暴力,我赶紧把它给关了。
”广州一位市民在就艳照门事件接受某电视台采访时说:“关我X事,我是来打酱油的。
”“打酱油”成为一种幽默的托辞,以“打酱油”为托辞敷衍塞责,表面上无可奉告,其实流露出对现实的无奈,正是:“事不关己不开口,专心一意打酱油。
”下面我将从个体心理、群体心理、社会群体三个方面来分析网络热词迅速传播的原因。
从个体心理方面:网络流行语兴起的个体心理动因主要包括娱乐心理以及求新求变两个方面。
从模因论角度看网络流行语“很X很XX”一、引言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媒体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网络语言也应运而生。
近年来在网络和各种媒体上都能看到这样一种句式—“很X很XX”。
这是网络媒体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文化产物。
近年来,网络流行语层出不穷,其出现和发展都与模因有着密切关系。
模因论对网络交际时代的言语行为起重要影响,其复制、传播功能为丰富网络言语行为提供了一条快捷、有效的途径。
二、模因论概述模因论是一种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
何自然(2005)指出模因是指文化领域内人与人之间相互模仿、散播开来的思想或主意,并一代一代地相传下来。
模因作为一个文化信息单位,被寓于语言之中。
模因有利于语言的发展,而模因本身也靠语言得以自我复制和传播。
当然,并不是所有语言形式都可以得以复制传播。
依照Dawkins(1976)提出的强势模因的三个基本特征,即高保真性、多产性和持久性,模因被分为强势模因和弱势模因两大类。
只有符合这三个基本条件,复制能力强、能产性高、传播范围广的模因才是强势模因,而另一些也许只是即兴地出现,昙花一现之后就消失,逐渐地甚至很快地就被人们遗忘的则为弱势模因。
“很X很XX”类网络流行语作为一个强势模因,同样是通过模仿来复制和传播的。
三、语言模因“很X很XX”复制与传播过程根据Dawkins关于强弱模因的划分标准,网络流行语完全符合强势模因高保真性、长寿性和持久性的特点,因此,从模因论角度看,“很X很XX”这类流行语实质就是一种语言强势模因。
原始版“很好很强大”来源于对某网络游戏代理商的一次采访,代理商就记者的某些问题解释道“很好很强大”,从此“很好很强大”开始流行。
随后国务院新闻办网络新闻局在《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签署仪式上用到这样一句话:“明天中国的互联网,一定会很美很绿色、很棒很健康、很好很强大。
”“很X很XX”句式在官方发言中连续出现让我们看到了它的强大影响力,由此可见这个句式的独特魅力,同时也吸引了更多人关注、尝试使用这个语言形式。
从模因论视角下看网络流行语“真香”网络流行语“真香”是近年来在中国互联网上流行起来的一句热词,它的使用频率非常高,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社交媒体平台和聊天软件中。
从模因论的视角来看,“真香”这个网络流行语符合模因的特征,具有传播快速和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特点。
网络流行语“真香”具有快速传播的特点。
模因是指通过仿效和传播,从一个个体传递到另一个个体的文化形式。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信息传播的速度非常快,而网络流行语作为文化形式的一种表现,往往会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开来。
同样,“真香”这个网络流行语也是如此,它的传播速度非常快,从最初的网络热议到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中,并在网络上广泛应用。
通过分享和转发,在很短的时间内,这句网络流行语就能够被大量人知晓和使用。
网络流行语“真香”具有社会影响力。
模因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社会影响力,也就是说通过模因的传播,会对个体和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真香”作为网络流行语,通过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的广泛应用,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和语言中,甚至在一些特定的语境下成为了一种社交符号。
当一些事件或事物被称为“真香”,很多人便会选择模仿并使用这个网络流行语,从而进一步扩大了其社会影响力。
人们通过使用这个网络流行语,可以表达他们对某件事物的喜爱和认同,同时也能够与其他人产生共鸣。
网络流行语的流行性和短命性也是模因论视角下需要注意的问题。
网络流行语的热度往往会很快消退,很多网络流行语只在短时间内被广泛使用,随后很快就被其他新的网络流行语所取代。
在这个时代,信息的更新速度非常快,人们对新鲜和独特事物的追求往往也比较短暂。
“真香”这个网络流行语可能在一段时间内非常流行,但最终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网络流行语“真香”是符合模因论特征的一个例子。
它通过快速传播和社会影响力,在短时间内被广泛应用于社交媒体平台和聊天软件中。
网络流行语的流行性和短命性也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
在研究网络流行语时,我们应该关注其传播特征和社会影响力,同时也要意识到其短暂性和变化性。
网络热词模因现象及原因探究模因論是基于新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理论。
在网络交际中,模因作为文化基因,靠复制、传播而生存并在网络语言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网络热词作为网络用语中一定时期内高频使用的词汇如基因般在交际应用中不断被复制,传播。
本文从模因论入手,通过论述网络热词与模因之间的关联,进一步分析网络热词模因现象产生的原因。
标签:网络热词;模因;原因一、模因与基因模因论(memetics)是用新达尔文进化论观点来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理论。
模因(meme)一词的使用也是在借鉴基因遗传,基因繁衍的基础上引申而来,意指模因是文化的传递单位,或是文化的复制因子,其核心是一种模仿。
作为遗传变异的主要物质,基因通过DNA演绎着生命的繁衍,作为文化传播的单位,模因通过模仿进行着多样的文化传承。
基因的特点是既能忠实地复制自己,以保持生物的基本特征又能在繁衍后代的过程中进行“突变”和变异。
模因也正是在这种所谓广义的“模仿”中进行着语言复制与传播。
二、模因论的发展哲学家Democritus、Plato和Aristotle等人早在古希腊时期就提出过模仿说,是最早的模因学的开始。
模仿是人类的自然倾向,是人的本能之一,也是人类获得知识、生活技能以及艺术创作的根源。
19世纪末Gabriel Tarde在其出版的The Laws of Imitation一书中指出整个人类历史就是一部模仿的历史。
模仿是社会发展和存在的基本原则,是社会进步的根源。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类模仿的技能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模仿学的研究范围也在不断的延伸,1976年英国著名的动物学家Richard Dawkins在其撰写的The Selfish Gene一书中首次正式提出文化进化的单位“meme”——模因,使得对模仿的研究第一次从生物学领域扩展到了文化领域。
三、网络热词与模因网络热词是指产生于网络这个互动的交流平台并在较为广泛的范围内频繁使用的词语。
网络热词有着简洁,新颖,幽默等特点,是一种新兴的社会方言。
在网络交际中为了通过文字更形象的标识信息传递的感情色彩,语言风格等因素,网民们常常创造性地使用语言,诞生了很多新颖的表达方式,如“菜鸟“,“水军”,“菌男”等,很多新奇的网络词语一经传播便受到网民们的欢迎,并在网民的互动交际中衍生了更多的模因形式。
网络热词的模因形式主要体现在基因型模因和表现型模因两个方面(何自然,2005)。
基因型模因的主要特征就是“相同信息的异型传递”,如“美眉”一词在网络用语中实为“漂亮女孩”的代称,既借用了“妹妹”的谐音,又借用了“眉毛”一词来达到部分代替整体的效果。
表现型模因的主要特征就是“不同信息的同型传递”,如“上班族”是人们用来描述与待业,个体等相对的上班群体的总称,随着网络信息的传播,“月光族”(每月赚的钱还未到下次开工资就用光、花光的人。
消费理念:吃光用光,身体健康),“夜光族”(指的是在发工资的当天晚上就把全部的工资光了,花钱如水,每个月都过着入不敷出的生活),“星光族”(将每月赚的钱一星期就都用光、花光的人),“日光族”(指将每月赚的钱在拿到薪水当天都花光或将每天的现金收入都花光的一类人)等词汇也应运而生。
上述“X 族”词汇分别表达了不同消费标准的上班群体,从而构成了内容各异,形式相同的表现型模因。
四、网络热词语言模因现象的原因网络用语之所以能够在网络交际中流行开来,被广泛复制、模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语言表达的实用性语言信息实用,人们才乐于模仿、复制、传播,从而形成语言模因。
语言信息的产生是社会交际的需要,一个新的语言信息有时只是源于个人根据语境的即兴而作。
由于实用性较高,吸引了大众网民的注意,得到很多人的认可,有了应用的普遍性。
随着使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和应用频率的增加,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语言模因。
模因同时也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它经常与具体的社会事件紧密联系在一起,有着极强的时事性特征。
2009年由于大蒜价格持续的飙升和居高临下,“蒜你狠”一词在网络上极度流行,成了人们对这一事件的高度评价与概括。
随之而来的绿豆、姜、玉米等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在网络上也催生了一系列的与“蒜你狠”相关的表现型模因的网络热词,如“豆你玩”、“姜你军”、“油他去”、“苹什么”、“鸽你肉”等。
这些热次既对当时的社会事件进行了总结概括又以一种调侃的口吻表达了群众对物价上涨的无奈和抗议。
2.语言信息的简洁性网络交际是在一个虚拟的空间中进行的沟通,有别于面对面的语言交流,网络交际更多的则是通过文字的输入与传递。
为了提高交际的效率及效果,网民们会选择一些缩略方式的表达用语,当这些网络用语在一定范围内被初步使用和认可后,就开始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并被助推为一种流行与时尚。
常见的网络用语有“白富美(皮肤好,经济实力强,长得漂亮,身材好,气质佳的女子)”、“高富帅(长得高、长得帅、又有钱)”、“ 矮穷矬(形容男人没背景,没身材,长得还丑,即又矮又穷又丑)”“高大上(高端、大气、上档次)”、“不明觉厉(不是很明白,但觉得很厉害)”、“人艰不拆(人生已经如此的艰难,有些事情又何必拆穿)”等。
这些词语有着相似的模因构成方式,在语言表达上既突出了简洁方便的特点又有着一定的韵脚,使得词语在运用上更容易被广泛的群体所接受。
在注重语言韵律使用的同时,还有一些流行语的产生在简洁性需求的基础上有了更丰富的语义特点,如褒义贬用的流行语“可爱(可怜没人爱)”、“神童(神经病儿童)”、“天才(天生的蠢才)”、“偶像(呕吐的对象)”、“蛋白质(笨蛋、白痴、神经质)”等。
这些词语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文字输入的动态效果,在传递信息时既呈现了语言表达的修辞效果又给予会意者一定的想象空间,更好的图文并茂的在脑海中展现说话人的动态信息。
3.語言表达的时尚性所谓时尚,是时与尚的结合体。
时,乃时间,时下,即在一个时间段内;尚,则有崇尚,高尚,高品位,领先之意。
网络的发展一直在人们的视野中以不断更新的方式入驻生活,网络语言的推陈出新也就成了网络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
网络词汇的运用有的遵循的是简约的时尚,如数字类模因网络热词(如88,886,520,521,526等)、字母类网络热词(BB,BD,BC,PF,PMP等)、语码混合类热词(B4,U2,3Q,F2F等)在聊天工具中的广泛使用;有的遵循的是标新立异的时尚,如语码混合类热词的另一种构成形式,即汉字与英语语法后缀的结合,常见的有用来描述正在进行之意的“上班ing……“、“吃饭ing……”,表示过去含义的“去ed看电影了么”等,这种语码混合的构成在语意来看虽然有简约的时尚,但是在真正的语言输入中,这种汉字和英文的转换输入并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加快交流的速度,反倒是在交流的过程中体现了网民语言应用上的一种创新,把正在做的事情和做过的事情分别和英语的进行时和过去时构成形式联系起来,添加了一定的时尚感。
4.语言表达的动态性语言文字不仅是单纯的描述,更重要的是要去表现。
这里所说的“表现”用在网络语言的交际活动中,就是去凸显文字交际的可触,可听,可感,可见的生动画面。
在现代电子产业不断更新发展的过程中,语言交际的途径在越来越多元化的趋势中得以实现,一些即时通话的网络交际功能让网民们在无线网络这个大平台下充分感受到了零距离的接触以及效率的提升。
自然而然,这种效率的提升反过来也促进了网络语言的进一步发展,使更多的具有形象感,画面感,视听感的表达方式应运而生。
近两年频繁出现的具有模因特点的“么么哒”一词就是很形象的例证。
“么么哒”一词同“摸摸哒”、“摸摸大”,表示亲亲,通常作为人名的后缀,表示对一个人的钟情与喜爱,在应用中最初常用于对偶像的亲昵称呼,随着应用范围的不断延伸,“么么哒”也用来表示一种语气词,主要用来表示卖萌,应用的对象也从偶像,情侣等亲密关系群体扩展到了较为广泛的可赞扬群体,如“卖家的宝贝真的很好用,很喜欢,么么哒。
”“今日食堂饭菜香,发图例证,么么哒”。
在上面的语句中可以明显的看出,“么么哒”一词的添加让原本平淡的语句有了动态的赞扬之意。
“么么”一词发音的嘴型与“哒”这个拟声词搭配在一起,让文字的表述不仅有了信息的基本传递,而且一幅动态的画面更是跃然纸上,让交流者真切的体会到一种可爱,可亲,轻松的感觉,套用现在出现的“么么哒”一词的衍生模因系列,可以说“看到心里暖暖哒”。
网络热词中另外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动态十足的语句就是“也是醉了!”是一种对无奈、郁闷、无语情绪的表达方式。
表示对人物或事物,无法理喻、无法交流和无力吐槽。
通常是在表达了很多自己的意见和感慨后,来一句“我也是醉了”,还有卖萌、耍乖、撒娇的味道。
例如:两天没上qq,今天一登录竟有50多条信息,我也是醉了。
正如语言交际中有时体态语比有声语言更重要一样,网络交际中这些富有动态感的词语与语句给虚拟空间的人们提供了彼此近距离的沟通方式,让键盘输入的静态文字有了活力。
〔参考文献〕〔1〕祝畹瑾.社会语言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2〕安志伟. 网络语言的多角度研究〔M〕.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3〕曹继红. 略论21世纪流行语的变化及成因〔J〕. 陕西教育,2011,(09):14-15.〔4〕曹进. 网络语言传播导论〔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5〕乔平. 大学校园流行语中的模因现象〔J〕. 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03):108-111.〔6〕吕明臣. 网络语言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7〕汤玫英. 网络语言新探〔M〕.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