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现代文各类题型及解题思路答题规范
- 格式:doc
- 大小:45.50 KB
- 文档页数:5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七种题型答题技巧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乃、虽、为、者、且、则、何、焉、与、所、因)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3.理解并翻译文章中的句子。
4.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归纳文章内容要点。
5.分析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6.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
题型一:断句方法指导:断句分为二种:一是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停顿,二是句子内部的停顿。
1.结合上下文,理解句意,理解越准确,断句也越准确。
2.翻译成现代汉语,根据现代汉语的停顿,对应原句标出停顿之处。
3.朗读停顿与节奏划分的基本方法:(1)主谓之间、谓宾之间、谓语中心词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2)句首发语词后要停顿;(3)句首关联词语后要停顿;(4)句首状语后要停顿;(5)“古二今一”词语之间要停顿;(6)表转折意思的句子中,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朗读节奏;(7)有省略成分的地方要停顿;(8)“也”“乎”等语气助词后要停顿;(9)古人的姓、名、字、封号、谥号、谦称、自称、别称、尊称、官名、文体名称等的后面要停顿。
题型二:文言虚词和实词方法指导:1.文言虚词。
常见的文言虚词有14个,我们要熟记每一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根据这些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结合例句进行归类积累,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把握地完成虚词的相关考题。
2.文言实词。
实词的考查集中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几个考点,理解时必须结合具体语境。
实词解释的方法:(1)扩词法。
这是最常用的方法,即给单个的文言字词组词,把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
注意扩词要结合具体的语境。
(2)积累法。
即把教材中所学的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一词多义字积累起来,以便自如地理解运用。
(3)揣测法。
有些文言字词,用扩词的方法理解不通,教材中也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只能联系上下文揣测其意义,用这种方法时切忌脱离文本,毫无根据地随意猜测。
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的解题思路及技法一、文言文的词义推断在前面,我们已经具体地谈到了文言文中,字、词、句的特点,这使我们了解到文言词语和现代汉语里的词语有些不同,因而我们在解释时要特别注意这些不同的地方,切不成望文生义,解释文言词语的关键在于推断词义。
只有正确的推断,才会有正确的解释,下面我们介绍一些文言词义的推断法。
(一)以字形推词义在汉字中,形声字占总字数的百分之八十五以上。
形声字半旁表音,半旁表义,表义的称为"义符"为我们推断字义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二)依据通假推词义文言文中存在着不少通假字的现象,这是我们解词时推断词义的又一有利条件。
(三)依据词语结构推词义汉语的构词是有规律的,有规律就有规可循,循其规律推断词义,往往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按互文见义推词义:互文见义又叫"互文""互见"、"互体"。
它的特点是上下文义互相呼应,彼此补充渗透。
互文多近义,这是汉语的一条规律。
例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这里的"殚"与"竭"在互文,一般人都知道"竭"的意思是"尽",那么也就可以推知"殚"也是"尽"的意思。
(五)从蒙上文推词义:(六)从探下文推词义:(七)凭对文推词义对文多反义,这是汉语的一条规律。
如:"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谋攻》)。
这里"周"与"隙"成对文,"隙"可知即"不周"。
(八)从随文引申推词义词有本义和引申义。
在按本义解释说不通时,可以试着从引申义方面去解释。
随文引申,"字从文顺"。
(九)从分析句法推断词义分析句法可以确定词类,帮忙推断词义。
高考现代文文言文古诗词答题技巧
1.现代文阅读:
(1) 仔细阅读题目和文章,理解题意和文章主旨。
(2) 找准答题区间,确定答案要点。
(3) 组织简洁、准确、有条理的语言来回答问题。
(4) 注意字迹工整,避免错别字。
1.文言文阅读:
(1) 浏览全文,了解大意。
(2) 针对不同题型,运用相应技巧。
比如,对于实词题,可以根据上下文推断词义;对于虚词题,可以比较不同选项的异同,记忆固定搭配。
(3) 注意断句,理解句子含义和作用。
(4) 关注细节,如时间、地点、人物等,有助于理解文章。
1.古诗词鉴赏:
(1) 读题目、读注释、读作者、读正文。
(2) 把握意象,理解情感。
意象是诗人用来表达情感或思想的形象,如月、梅、柳等;情感是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或感情。
(3) 品味语言,分析技巧。
古诗词的语言简洁、凝练,需要仔细品味。
同时,古诗词也讲究技巧,如比喻、拟人、借景抒情等。
(4) 注意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表现手法如对比、烘托等。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技巧还需根据个人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高考文言文阅读各题型实用高分解题方法、技巧一、推断文言虚词、实词含义六法1.对称推断法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
在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相反或相对,因此,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进行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例充分利用句中加横线的字来推断加点字的意思。
(1)籍.吏民,封府库。
(2)则思慎始而敬.终2.语境推断法文言文的语境,有三个层面的理解:(1)短语语境,就是实词所在的短语的词性特征和结构特征。
比如说“谲佞残妒”是四个形容词构成的并列结构,我们就可以根据其他几个词的意义来推断“谲”的释又是否正确。
“妒”是“嫉妒(或妒贤嫉能)”,“残”是“凶残(残暴)”,“佞”是“献媚(讨好)”,那么可推知“谲”,应该是形容词“诡诈(奸诈)”的意思。
(2)句子语境,就是实词所在句子的结构特征和特定句意限定。
如2015年山东卷第9题C选项“军皆定次,将乃就合”,极据“将乃就舍”能推断“次”应解释为“驻扎”,而不是“次序”。
(3)上下文语境,就是实词所在的上下文语段构成的语境。
“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无行之人,谲佞残妒,塞于胸间,心目所至,悉犯于……虽死且有谋,余孽犹毒于人,必难终以福“根据这样的语境,由“佞”和“妒”我们就能基本推断“谲”释为“诡诈”。
3.语法推断法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断词义提供了依据。
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1)划分句子成分法“信.义著于四海”(“信义”做主语,可判断“信”是名词,作“信用”讲)“烟涛微茫信.难求”(状语,确实)“楚王贪而信.张仪”(谓语,信任)(2)看搭配“辍耕之垄上”(“之”后接表地点的“垄上”,很明显,“之在这里只能译成动词“到”才能与之搭配)例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家于郑州,代.为冠族代:世世B.少聪敏好学,善属.文属:写C.深昧.求贤之意也深:冒犯D.经籍在此,请恣.寻检恣:任意C可以用语法分析法,“味”的后面搭配的是“求贤之意”,前用“深”来修饰,如把“昧”释为“冒犯”,根本讲不通,应理解为动词”违背”。
文言文阅读解题思路及技巧一、阅读题解题思路。
(一)整体把握:通读。
对材料进行整体感知,把握其要点。
若是人物传记,就得了解文中所涉及的人物(几个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事件(所写何事,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以及文中流露出来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若是以议论为主的文章,就得弄清楚谈论的话题、作者的观点、选用的材料、论证的思路。
若是写景抒情的散文,把握住景物特征和蕴含的情感。
(二)审题析文:细读。
这一步针对题目涉及的文段进行细致研读,进行比较、推断、选择。
易者立决,难者暂且放后。
(三)难题突破:精读。
这一步主要用横向联系来突破难点。
就是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考察揣摩字义、词义、文意。
“具体的语言环境”,指作者的思想感情,全文的中心意思,以及上下文的主要内容和表达特点等。
“考察揣摩”,指在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前提下,进行一系列的体味、判断、推导,以达到准确把握语义、文意的目的。
二、各题型的解题方法。
(一)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
1、牢记实词在古文中的特殊义项。
2、借助语法判词性。
3、联想课文中的句子。
4、利用成语推测。
5、借助对称结构推断(包括词语自身的对称,上下文的对称句子(对偶句,排比句等)。
6、联系上下文语境推断。
7、借助偏旁来分析。
如“”和道路、行走相关,“之”、“过”、“适”、“造”都有“到‥‥‥去”的意思;又如“”常和“升降”有关,“阶”、“陛”、“除”都有“台阶”之意。
(二)文言虚词题1、掌握18个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联系文段语境直接求解。
2、记熟课文中教材中传统篇目中的常见虚词用法及其例句,运用代入法。
3、分析虚词语法特点,进行判定。
例如:(1)“以”字前后是动词性(形容词性)词语或短语,“以”是连词;“以”字后面是名词性词语或短语,“以”是介词。
(例:吾将以身死白之。
/ 险以远,则至者少。
)(2)“以”或“于”两字常和后面的名词性结构组成介宾短语,搭配对象类别不同,“以”或“于”字用法也不同。
文言文现代文各类题型及解题思路答题规范文言文1.诗词主旨把握(情感或观点)2、诗句理解3、典故及作用、修辞手法4、诗词曲常识(三)课内题型1)常识(作者(写全名)、朝代、选集、课文名)2)句子解释(一个虚词且需翻译的,一到两个实词)3)主旨和关键语段内容把握(四)课外1、加点字词解释(一词多义,找出最恰当的义项)2、句子解释(严格把握逐字逐句的翻译原则,关键实词和虚词要解释清楚,用现代汉语的语序进行翻译,把句子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3.内容分析(首先找到题目的出处,结合题意在题目出处前后找到相对应的内容,把凡符合题意的内容都作为答案,在回答时根据答题要求,如要用自己的话回答就把找到的语句加以翻译,如看到引号或题目要求用原文回答就用原文回答)注意一些关键词,如“根本”、“直接”、“具体”,根据要求回答问题4.主旨把握:在把握全文文意的基础上找到文中的关键句加以分析进而提炼出答案,在答题表述上一般正面回答或正反两方面结合回答为好。
(关注标题)【考纲上涉及现代文阅读的考点】(1)能正确书写3500个常用汉字。
(2)能运用逗号、顿号、分号、冒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引号、破折号、省略号、书名号等11种标点符号。
(3)能根据语言环境理解词义,辨析同义词和反义词,领会词语的感情色彩。
(4)能识别和运用陈述句、感叹句、疑问句、祈使句等4种句式。
(5)能根据不同文体特点,读懂文章的内容。
(6)能分析文章的思路结构:说明文(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记叙文(顺叙、倒叙、插叙);议论文(总分、并列、层进、对照)。
(7)能把握文中句子的含义,能分析句子或段落的表达作用,能概括文章要点或主旨。
(8)能识别和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反问、对比等7种修辞方法,能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理解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9)能辨别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列图表等4种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10)能分析人物描写(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环境描写(自然、社会)的作用。
现代文与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详讲精练
现代文和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一、现代文阅读
1、熟悉问题,把握文章大意
首先,在进行现代文阅读答题前,需要先阅读完问题,弄清楚问题的类型、答案类型,了解文章所传达的大意,以便做好阅读选项时的把握要求。
2、多角度解读文章
现代文阅读考查学生在阅读理解中对文章,文字是否能把握正确。
其正确把握程序,需要我们把握文章的主旨,明确文章的结构及事件的发展顺序。
3、快速浏览篇章,精准定位
在阅读文章时,需要以快速浏览的方法,把握文章大多数内容,以确定答案根据文章整体而非修辞句法进行判断,千万不要因为对文章表述方式感觉新奇而受干扰。
二、文言文阅读
1、充分理解文章
在文言文阅读中,尤其是唐诗宋词中有大量象征性及象征意象艺术运用,故在进行文言文阅读时,首先要让自己在读这些文字时,把握文中传达的信息,不要走马观花。
2、多利用背景词来帮助理解
另外,在文言文阅读中,大量的背景词并不为详细解释其本身,而是用来帮助理解文章的,所以我们要多利用背景知识来帮助理解其作者的传达的意义或者观点,从而找出正确答案。
3、注意时态及文章句子搭配
另外,文言文阅读中,也要注意文章中答案所在句子的时态,以及文章句子搭配,看看答案是否在句子中准确表达并准确连贯,而不是句子是两句话组合出来,可能从而改变意思,从而找出正确答案。
总之,要掌握现代文和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就需要学生加强背景知识,多利用历史文化知识来帮助自己的语文学习,结合学习材料,并加强对语文知识的总结记忆,这样才能在现代文和文言文阅读中拿到高分,保持学习效率,不断提高!。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简答题常见题型与答题思路常见题型一: 文意理解、梳理、概括类此类题型要求考生根据题目的要求从文本中筛选出有效信息,经过分析、概括,整合成新的语句。
分为“概括人物特点”类和“概括文本内容、观点、主旨”类。
(一)概括“人物特点”主要考查两方面的能力,一是阅读与理解,能否准确捕捉人物在文中的核心表现;二是词语积累与表达,能否在准确理解的基础上使用题干要求的“恰当的熟语或成语”进行表述。
提问方式:根据文意概括人物特点并简要说明答题思路:逐段梳理,不漏要点→提取关键词,概括人物特点→结合事例简要分析➢典型试题回顾要从语义和感情色彩两方面思考,要符合对三人的整体评价:1. 对桓公主要是其治国理政、知人善任的正面评价,也可评价其“野心勃勃”;2. 对管子主要是关于其谋臣角色的评价,可为正面的“深谋远虑”等评价,也可为反面的“诡计多端”;3. 对衡山之君的评价主要从贪婪、短视、不够明智入手,亦可对其弱国处境予以同情理解,但不可给予褒奖。
☆答案须为成语或熟语(熟语:日常使用较频繁,使用习惯和字词组合相对固定的词语。
)【参考答案】桓公:从善如流(虚心纳谏、择善而从、从谏如流)管子:不战而屈人之兵(审时度势、知己知彼、神机妙算)衡山之君:因小失大(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愚不可及目光短浅)1. 准确理解题意中的关键词过人之处是褒义词,程度上区别于一般的特点或者优点,如好学与程门立雪2. 根据题意找到答题区间;3. 翻译并梳理相关语句,对内容进行分类;4. 用能够表述“过人”的词作答。
【参考答案】①善于骑射(勇猛善战),屡经战阵,所向披靡。
(D1)②虚心受教(谦虚受教),折节读书,深通兵法。
(D2)③奋斗不懈(自强不息),出身低微,终成栋梁。
(D3)④治军严明(赏罚分明),有勇有谋,多有奇功。
(D4、5)⑤率先垂范(仁爱谦让),同劳同苦,深得人心。
(D5)⑥深沉有智(深沉有谋),见机行事,屡建战功。
高考语文文言文各题型答题技巧_文言文答题方法高考语文文言文各题型答题答题技巧1、词语解释题这是典型的“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题目。
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
解题时,应先套用已经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文言翻译题答题技巧文言文翻译四个步骤1.审。
在翻译之前,首先要审清文言文语句中重要的语法现象。
可以先在草稿纸上抄下要注意的重要文句,然后用笔将这些语法现象一一地圈注出来,以引起自己的注意。
1)切。
将文言文语句以词为单位逐一切分开来,然后逐一地加以解释。
2)连。
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将逐一解释出来的词义连缀成句,用“信”“达”“雅”的标准去要求它。
3)誊。
在逐一查对落实到位后,将草稿纸上连缀好的译句誊写到答题卷上。
誊写过程中还要做到“三清”“三不”。
“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写潦草字,不写繁体字和不规范的简化字,不写错别字。
文言翻译关注六个采分点:1)句子大意。
要联系具体语境进行准确翻译,确保句子通顺完整,译出句子的大意。
2)关键实词。
对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多义词等句中关键词语,翻译时要联系全文,结合上下文语境仔细推敲。
3)重要虚词。
一般情况下是大纲规定的18个虚词,也就是说句子翻译时,往往涉及句子的通顺,包括语气、衔接、上下句连贯等,都要注意重要虚词的用法。
4)词类活用。
通过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来确定活用词的词性及词义,要将活用的词准确地译出来。
5)固定结构。
古汉语中有些不同词性的词,经常连用或配合使用,形成一种比较固定的格式,翻译时要注意这些“习惯句式”。
6)特殊句式。
要特别注意译出一些特殊句式,如倒装句要将颠倒的语序理顺,被动句要译出被动的关系,省略句要将省略的内容补全。
3、内容理解题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文言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模板1、删除明显有问题的段落。
2、改写每段话:古诗词阅读1、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类题型。
答题模板:这首诗(词)描绘了……的景物(描述了……的事物),通过运用……意象,营造了一种……的氛围,表达(抒发)了诗(词)人……的思想感情。
方法:1)抓住标题。
2)找“诗眼”。
3)分析意向。
4)联系背景。
常见意向的感情色彩:___”表示送别怀远,“月亮”代表思乡,“松柏”表示坚强、正直,“梧桐”表示凄凉悲伤,“荷花”和“竹子”寓意高洁,“猿鸣”和“鸟啼”表示凄凉悲伤,“羌笛”和“烽烟”分别象征思乡和战争;“丁香”表达愁丝和情结;“鸿雁”表达羁旅伤感和思乡怀亲之情;以“杜鹃”表达哀怨、思归之意和凄凉、哀伤的情感;意“寒蝉”表达悲切、伤感之情;以“乌鸦”表达肃杀、萧瑟的氛围,以“黄鹂”表达欢快的心境,以“燕子”表达对春天的热爱;以“折柳”表达惜别友情;以“菊花”表达高尚与纯洁,以“梧桐”表达凄凉、悲伤;以“浮云”表达游子漂泊之感;以“红豆”表达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
2、分析写作手法题型。
答题模板:这首诗(词)运用了……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从而表达了词人……的情感/态度/心境。
方法:1)修辞手法角度。
2)表达方式: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
3)表现手法: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多角度分析。
3、品味字词类题型:动词:语句凝练,生动传神,使意向化静为动。
形容词:形象、富于表现力。
虚词: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
叠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数量词:富于表现力。
答题模板:某字\词在句子中是……含义,运用了……手法,在这里起了……作用(包括:在结构上起……作用,突出了……的主旨,烘托了……的意境,表达了……的感情等)。
4、描绘画面类题型:答题模板:这首诗词描绘了一幅……的画面,营造了一种……的氛围。
文言文阅读1、实词解释方法:1)加字法(组词法)。
2)字形分析法,造字法大多数是形声字,少部分是会意字,通过分析字的表意的组成部分把握它的意义。
文言文现代文各类题型及解题思路答题规范文言文1.诗词主旨把握(情感或观点)2、诗句理解3、典故及作用、修辞手法4、诗词曲常识(三)课内题型1)常识(作者(写全名)、朝代、选集、课文名)2)句子解释(一个虚词且需翻译的,一到两个实词)3)主旨和关键语段内容把握(四)课外1、加点字词解释(一词多义,找出最恰当的义项)2、句子解释(严格把握逐字逐句的翻译原则,关键实词和虚词要解释清楚,用现代汉语的语序进行翻译,把句子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3.内容分析(首先找到题目的出处,结合题意在题目出处前后找到相对应的内容,把凡符合题意的内容都作为答案,在回答时根据答题要求,如要用自己的话回答就把找到的语句加以翻译,如看到引号或题目要求用原文回答就用原文回答)注意一些关键词,如“根本”、“直接”、“具体”,根据要求回答问题4.主旨把握:在把握全文文意的基础上找到文中的关键句加以分析进而提炼出答案,在答题表述上一般正面回答或正反两方面结合回答为好。
(关注标题)【考纲上涉及现代文阅读的考点】(1)能正确书写3500个常用汉字。
(2)能运用逗号、顿号、分号、冒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引号、破折号、省略号、书名号等11种标点符号。
(3)能根据语言环境理解词义,辨析同义词和反义词,领会词语的感情色彩。
(4)能识别和运用陈述句、感叹句、疑问句、祈使句等4种句式。
(5)能根据不同文体特点,读懂文章的内容。
(6)能分析文章的思路结构:说明文(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记叙文(顺叙、倒叙、插叙);议论文(总分、并列、层进、对照)。
(7)能把握文中句子的含义,能分析句子或段落的表达作用,能概括文章要点或主旨。
(8)能识别和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反问、对比等7种修辞方法,能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理解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9)能辨别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列图表等4种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10)能分析人物描写(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环境描写(自然、社会)的作用。
(11)能依据文意,对文章的思想内容、表达方式、结构、语言特点,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12)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能根据要求作适当的拓展;能进行仿写、扩写、缩写、改写、续写。
(13)能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和生活场景,运用语文知识和综合学习的语文能力解决问题。
【记叙文】★【某句话或语段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1)开门见山,凸显主旨,总领下文。
2)如是环境描写,那就是问环境描写的作用。
即交代事件发生在什么样的时间,背景及其特点。
渲染……的气氛、衬托人物……的心情、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的情节作铺垫),突出……的主旨。
3)埋下伏笔4)如是倒叙,其作用就是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2、文中1)从结构(过渡、线索、照应、铺垫和伏笔)角度思考2)从内容和主旨角度思考。
答题规范:通过写了……,表现(表达)了……的情感(性格特点)◆3、文末:总结全文,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引起读者思考。
★【修辞手法判断及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结合主旨1、比喻、拟人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句意分析+突出了(表现了)……(相关主旨:情感、精神、性格特点等)。
2、排比答题格式:增强语势,突出了+句意分析+ 表现了……(相关主旨)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句意分析+引起读者对……的注意和思考4、反问:加强语气,突出了+句意分析+表现了……(相关主旨)5、对比:通过○○和●●的对比,强调了+句意分析+突出了……6、夸张:用言过其实的方法,突出事物的本质,或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
一切艺术都会有一定程度的夸张,但童话的夸张有其独具的特点。
答题:突出了……的特点,表现出……的情感或烘托了……的气氛。
★【词语的含义理解】含义:先理解词语本义,再结合文意句意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句子含义的理解】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也就是说,句子含义的理解是建立在对句子中的关键词语的正确理解基础上的,只要把关键词语的意思理解了,然后再带入到句子中,整个句子的含义也就理解了。
★【词语互换题】★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的意思是……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与事实不符,违背了……。
★【标题的作用】◆结构上:标题与行文结构的关系(“作为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情节衔接紧密或者设置悬念)◆内容上:反映文章的中心思想、人物品质②题目运用修辞以及修辞的作用③题目的象征意义④题目的用词及词语的搭配(一般比较新颖,能引起读者的兴趣)★【标题的含义】浅层+深层◆浅层(题目字面意思+文中具体内容)◆深层(文字背后的含蓄、双关、象征的特殊意义,一定要结合文章的主旨)★【记叙顺序的判断及作用】种类:顺叙、倒叙、插叙◆倒叙:设置悬念,增强读者阅读文章的兴趣。
◆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人物形象,突出中心。
答题格式:补充交代了……,为下文……的情节做了铺垫,更好地突出了(表现了)……的(相关主旨,或情感或性格特点或精神)★【描写的判断及作用】◆人物描写:(1)肖像描写(2)动作描写(3)语言描写(4)心理描写作用是:突出人物的身份或性格特征,表现出……相关主旨。
◆环境描写:分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
①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背景。
②描写了……的环境,渲染了……的气氛,衬托(烘托)了人物……的心情或性格,表现(突出了)……(相关主旨,精神,情感或性格特点)。
③推动情节的发展,或为下文写……埋下伏笔,或为下文写。
作铺垫。
◆侧面描写衬托出……的特点,更好地突出了……★【词序或段序互换题】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或该段)与上文是一一照应的关系。
(3)这词(或该段)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段意的概括归纳】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起因、经过、结果)。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主要寻找语段中的关键句)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概括】分直接概括或给例概括两种,■如直接概括1)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如给例概括1)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今天的考试真的好简单啊!3)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题思路:◆直接概括:根据题意,在文章中寻找第一个事例对应的语段或部分,然后按记叙文四要素来概括。
然后在概括出第一个事例后,参照它来概括其他的事例。
◆给例概括:先在文中找到与例句对应的事例,然后再确定其他事例所对应的语段或部分,然后结合例句的语言格式来写答案。
★【指代题】这,那,这些,那些等指示代词对应的内容寻找答题思路:先找到题目中的指代词语在文中的位置,然后在它前面找,由近到远,一般就在它的附近。
然后完整地抄下来即可。
★【记叙文中的选择题】答题思路:仔细读文章和选项,然后依据结合内容(看看与文章内容相符否)、结合主旨(看看与文章主旨相符否)、结合概念(看看选项中涉及的概念是否正确)★【小作文】五写中以续写和补写为主答题原则: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思考解答,如是描写,注意符合文中情节和人物特点。
【说明文】★【说明方法的判断及作用】答题原则:从整体上来加以判断,不能光看局部。
答题注意点:一条横线只能填一个。
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作用:举例子、列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对句子的含义的理解)+相关说明特征(一般就是运用了说明方法的句子所在语段或部分的关键句)作比较:通过○○和●●的比较,突出强调地说明了……(对句子的含义的理解)+相关说明特征(一般就是运用了说明方法的句子所在语段或部分的关键句)★【说明顺序的判断及作用】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作用:答题格式:文中采用了**顺序,从……到……,更好地突出了+相关说明特征(一般就是运用了说明方法的句子所在语段或部分的关键句)★【说明特征的概括】一般先根据题意,确定答案在文中所处的位置,◆如是全文,那就先把文章分成相应的几个部分,然后根据各部分的意思寻找关键句。
◆如是部分(即由几个语段构成),那基本上应该在每一语段(或最多两个语段中)寻找关键句。
★【说明语言】◆1、某个词语的作用答题思路:先解释词语,再分析句子的含义,最后突出相应的特征(一般有关键句)◆2、某个词语能不能删去?答题思路:不能。
先解释词语,再分析句子的含义,如果删去,句意就变成了……,与事实不符,违背了说明文的用词准确性。
◆3、词语能不能互换?答题思路:不能。
先解释词语,再分析句子的含义,如果换成……,句意则变成……,与事实不符。
★【说明文中的选择题】仔细阅读选项,并把选项在文中相应的语句找到,然后仔细再细细地比较,如意思完全一致则正确,不一致则选项错误。
【议论文】★论据的判断及作用的理解1)论据的判断: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2)作用:有力地论证了论点(先找分论点,一般是论证分论点),增强了说服力。
3)题型预估:文中划线句或语段的作用分析答题规范:运用了事实论据(或理论论据),有力地论证了……的论点(先找分论点,一般是论证分论点,即段落或部分的关键句)★论证方法的判断及作用1)论证方法的判断:举例论证(例证法),引用论证(引证法),对比论证2)作用:有力地论证了论点。
答题规范:通过写了……,运用事实论据(或理论论据),有力地论证了……的论点。
★分论点的概括1)如有例句2)如无例句★补充论据题(注意从课内找,注意论据运用的全面(即古今中外,正反)★论证结构的判断(并列式、层进式、对照式、总分式)思路:根据论述内容来加以判断。
★论证内容的分析(选择题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