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浙教版初中数学圆的知识点综合

浙教版初中数学圆的知识点综合

浙教版初中数学圆的知识点综合
浙教版初中数学圆的知识点综合

一、圆的概念

集合形式的概念: 1、圆可以看作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2、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到定点的距离大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3、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到定点的距离小于定长的点的集合轨迹形式的概念:

1、圆: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就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

(补充)2、垂直平分线:到线段两端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也叫中垂线);

3、角的平分线: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这个角的平分线;

4、到直线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平行于这条直线且到这条直线的距离等于定长的两条直线;

5、到两条平行线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平行于这两条平行线且到两条直线距离都相等的一条直线。

二、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1、点在圆内?d r

2、点在圆上?d r

=?点B在圆上;

3、点在圆外?d r

>?点A在圆外;

三、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1、直线与圆相离?d r

>?无交点;

2、直线与圆相切?d r

=?有一个交点;

3、直线与圆相交?d r

四、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外离(图1)?无交点?d R r

>+;

外切(图2)?有一个交点?d R r

=+;

相交(图3)?有两个交点?R r d R r

-<<+;

A

内切(图4)? 有一个交点 ? d R r =-; 内含(图5)? 无交点 ? d R r <-;

五、垂径

定理

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弦且平分弦所对的弧。 推论1:

(1)平

分弦(不是直径)

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2)弦的垂直平分线经过圆心,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3)平分弦所对的一条弧的直径,垂直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另一条弧

以上共4个定理,简称2推3定理:此定理中共5个结论中,只要知道其中2个即可推出其它3个结论,即:

①AB 是直径 ②AB CD ⊥ ③CE DE = ④ 弧BC =弧BD ⑤ 弧AC =弧AD 中任意2个条件推出其他3个结论。

推论2:圆的两条平行弦所夹的弧相等。 即:在⊙O 中,∵AB ∥CD ∴弧AC =弧BD

六、圆心角定理

圆心角定理: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弦相等,所对的弧相等,弦心距相等。 此定理也称1推3定理,即上述四个结论中, 只要知道其中的1个相等,则可以推出其它的3个结论, 即:①AOB DOE ∠=∠;②AB DE =;

③OC OF =;④ 弧BA =弧BD 七、圆周角定理

图4

图5

B

D

1、圆周角定理: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的角的一半。 即:∵AOB ∠和ACB ∠是弧AB 所对的圆心角和圆周角 ∴2AOB ACB ∠=∠

2、圆周角定理的推论:

推论1: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是等弧;

即:在⊙O 中,∵C ∠、D ∠都是所对的圆周角 ∴C D ∠=∠

推论2: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圆周角是直角所对的弧是半圆,所对的弦是直径。

即:在⊙O 中,∵AB 是直径 或∵90C ∠=? ∴90C ∠=? ∴AB 是直径

推论3:若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

角形。

即:在△ABC 中,∵OC OA OB ==

∴△ABC 是直角三角形或90C ∠=?

注:此推论实是初二年级几何中矩形的推论: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的逆定理。 八、圆内接四边形

圆的内接四边形定理:圆的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外角等于它的内对角。 即:在⊙O 中,

∵四边形ABCD 是内接四边形

∴180C BAD ∠+∠=? 180B D ∠+∠=? DAE C ∠=∠

九、切线的性质与判定定理

(1)切线的判定定理:过半径外端且垂直于半径的直线是切线; 两个条件:过半径外端且垂直半径,二者缺一不可

B

A

B

A

O

即:∵MN OA ⊥且MN 过半径OA 外端 ∴MN 是⊙O 的切线 (2)性质定理: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半径(如上图) 推论1:过圆心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过切点。 推论2:过切点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过圆心。 以上三个定理及推论也称二推一定理:

即:①过圆心;②过切点;③垂直切线,三个条件中知道其中两个条件就能推出最后一个。 十、切线长定理 切线长定理: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这点和圆心

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即:∵PA 、PB 是的两条切线 ∴PA PB = PO 平分BPA ∠

十一、圆幂定理

(1)相交弦定理:圆内两弦相交,交点分得的两条线段的乘积相等。 即:在⊙O 中,∵弦AB 、CD 相交于点P , ∴PA PB PC PD ?=?

(2)推论:如果弦与直径垂直相交,那么弦的一半是它分直径所成的两条线段的比例中项。

即:在⊙O 中,∵直径AB CD ⊥, ∴2CE AE BE =?

(3)切割线定理:从圆外一点引圆的切线和割线,切线长是这点到割线与圆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比例中项。

即:在⊙O 中,∵PA 是切线,PB 是割线 ∴ 2

PA PC PB =?

D

B

A

(4)割线定理: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割线,这一点到每条割线与圆的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如上图)。 即:在⊙O 中,∵PB 、PE 是割线 ∴PC PB PD PE ?=? 十二、两圆公共弦定理

圆公共弦定理:两圆圆心的连线垂直并且平分这两个圆的的公共弦。 如图:12O O 垂直平分AB 。

即:∵⊙1O 、⊙2O 相交于A 、B 两点 ∴12O O 垂直平分AB 十三、圆的公切线 两圆公切线长的计算公式:

(1)公切线长:12Rt O O C ?

中,221AB CO ==

(2)外公切线长:2CO 是半径之差; 内公切线长:2CO 是半径之和 。 十四、圆内正多边形的计算 (1)正三角形

在⊙O 中△ABC 是正三角形,有关计算在Rt BOD ?中进行

::2OD BD OB =;

(2)正四边形

同理,四边形的有关计算在Rt OAE ?

中进行,::OE AE OA =

(3)正六边形

同理,六边形的有关计算在Rt OAB ?

中进行,::2AB OB OA =.

十五、扇形、圆柱和圆锥的相关计算公式 1、扇形:(1)弧长公式:180

n R

l π=

l

O

(2)扇形面积公式: 21

3602

n R S lR π=

= n :圆心角 R :扇形多对应的圆的半径 l :扇形弧长 S :扇形面积

2、圆柱:

(1)圆柱侧面展开图

2S S S =+侧表底=2

22rh r ππ+ (2)圆柱的体积:2V r h π= (2)圆锥侧面展开图 (1)S S S =+侧表底=2

Rr r ππ+

(2)圆锥的体积:21

3

V r h π=

五、圆有关问题辅助线的常见作法

半径与弦长计算,弦心距来中间站。圆上若有一切线,切点圆心半径连。 要想证明是切线,半径垂线仔细辨。 是直径,成半圆,想成直角径连弦。 弧有中点圆心连,垂径定理要记全。圆周角边两条弦,直径和弦端点连。 弦切角边切线弦,同弧对角等找完。要想作个外接圆,各边作出中垂线。 还要作个内切圆,内角平分线梦圆。如果遇到相交圆,不要忘作公共弦。 内外相切的两圆,经过切点公切线。若是添上连心线,切点肯定在上面。

B

A

浙教版初中数学中考知识点汇总

a 32a n a n a a a )(121n x x x n x +++=Λ)(212211n f f f n f x f x f x x k k k =++++++=ΛΛa x x -=1'1a x x -=2'2a x x n n -='a x x +='])()()[(1222212x x x x x x n s n -++-+-=Λ2s s = b b =b a ab ?=2a a )0()(2≥=a a a 浙教版 初中数学 中考知识点汇总 1.数的分类及概念: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像√3,π,???叫无理数;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实数。实数按正负也可分为:正整数、正分数、0、负整数、负分数,正无理数、负无理数。 2.自然数(0和正整数);奇数2n-1、偶数2n 、质数、合数。科学记数法:n a 10?(1≤a <10,n 是整数),有效数字。 3.(1)倒数积为1;(2)相反数和为0,商为-1;(3)绝对值是距离,非负数。 4.数轴:①定义(“三要素”);②点与实数的一一对应关系。 (2)性质:若干个非负数的和为0,则每个非负数均为0。 5非负数:正实数与零的统称。(表为:x ≥0)(1)常见的非负数有: 6.去绝对值法则: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 )”;零的绝对值是零,“0”; 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 )”。 7.实数的运算:加、减、乘、除、乘方、开方;运算法则,定律,顺序要熟悉。 8.代数式,单项式,多项式。整式,分式。有理式,无理式。根式。 9. 同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相加,字母及字母的指数不变)。 10. 算术平方根: (正数a 的正的平方根); 平方根: 11. (1)最简二次根式:①被开方数的因数是整数,因式是整式;②被开方数中不含有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 (2)同类二次根式:化为最简二次根式以后,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3)分母有理化:化去分母中的根号。 12.因式分解方法: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A.提公因式法;B.公式法;C.十字相乘法;D.分组分解法。 13.指数:n 个a 连乘的式子记为 。(其中a 称底数,n 称指数, 称作幂。) 正数的任何次幂为正数;负数的奇次幂为负数,负数的偶次幂为正数。 14. 幂的运算性质:①a m a n =a m+n ; ②a m ÷a n =a m-n ; ③(a m )n =a mn ;④( ab )n =a n b n ; ⑤ 15.分式的基本性质 = = (m ≠0);符号法则: 16.乘法公式:(a+b )(a-b )=a 2-b 2; (a+ b)2= a 2+2ab+b 2; a 2-b 2=(a+b )(a-b ); a +2ab+b 2 = (a+ b)2 17.算术根的性质:① = ;② ; ③ (a 0,b ≥0); ④ (a ≥0,b >0) 18.统计初步:通常用样本的特征去估计总体所具有的特征。(1).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样本中个体的数目)。 (2)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 平均数:平均数是刻划数据的集中趋势(集中位置)的特征数。 中位数:将一组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或最中间位置的两个数据的平 均数) ① ; ② ③若 , ,… , , ; 则 (3)极差:样本中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它是刻划样本中数据波动范围的大小。 方差:方差是刻划数据的波动大小的程度。 标准差: (4)调查:普查:具有破坏性、特大工作量的往往不适合普查;抽样调查:抽样时要主要样本的代表性和广泛性。 (5)频数、频率、频数分布表及频数分布直方图: 19.概率:用来预测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数学量 (1)P (必然事件)=1;P (不可能事件)=0;0〈P (不确定事件A )〈1。

初中数学知识点框架图

第一部分《数与式》知识点 定义: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实数 分类有理数:整数与分数 类无理数:常见类型(开方开不尽的数、与有关的数、无限不循环小数) 法则:加、减、乘、除、乘方、开方 实数运算 运算定律: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 相关概念数轴(比较大小八相反数、倒数(负倒数)科学记数法 有效数字、平方根与算术平方根、立方根、非负式子a 2,a,ya ) 八*单项式:系数与次数 分类 多项式:次数与项数 加减法则:加减法、去括号 分式的定义:分母中含可变字母 分式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母不为零 分式值为零的条件:分子为零,分母不为零 分式的性质:a 冬卫;a 2(通分与约分的根据) b b m b b m 通分、约分,加、减、乘、除 分式的运算和“+治先化简再求值(整式与分式的通分、符号变化) 简求 整体代换求值 定义:式子? a (a >0叫二次根式二次根式的意义即被开方数大于等于1 二次根式的性质(孑a; 了爲0。)) 最简二次根式(分解质因数法化简) 二次根式二次根式的相关概念同 类二次根式及合并同类二次根式 分母有理化(“单项式与多项式’型) 加减法:先化最简,再合并同类二次根式 二次根式的运算 一一—書 a 乘除法::a Vb ^―;(结果化简) 定义:(与整式乘法过程相反,分解要彻底) 提取公因式法: (注意系数与相冋字母,要提彻底) 分解因式、、土公式法平方差公式:2 2b2 (a b )(a b ) 2 方法 元全平方公式:a 2ab b (a b ) 十字相乘法:x 2 (a b )x ab (x a )(x b ) 分组分解法:(对称分组与不对称分组) 整式 幕的运算 m n m a ;a m m 、n mn m m. m /a 、m a 0 ;(a ) a ,(ab) a b ;(匸) 而;a b b 1a a P 单项式; 单项式; 单项式 单项式 先乘方开方,再乘除,最后算加减;同级运算自左至右顺序计算; 乘法公式平方差公式:(a b )(a b ) a 2 b 2 完全平方公式:(a b )2 a 2 2ab b 2 乘法运算 混合运算: 单项式 多项式 多项式;多项式多项式 单项式 括号优先 实数 (添括号)法则、合并同类项 数与式 分式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汇总结构图

有理数数轴:数轴是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一条直线。 有理数 概念:凡能写成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正分数、负分数统称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注意:0即不是正数, 也不是负数;-a不一定是负数,+a也不一定是正数;π不是有理数。) 有理数的分类:①有理数 正有理数 零 负有理数 正整数 正分数 负整数 负分数 ②有理数 整数 分数 正整数 零 负整数 正分数 负分数 相反数 (1)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0的相反数还是0; (2)相反数的和为0 ? a+b=0 ? a、b互为相反数。 绝对值:正数的绝对值是其本身,0的绝对值是0,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注意:绝对值的意义是数轴上表示某数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 有理数比大小 (1)正数的绝对值越大,这个数越大; (2)正数永远比0大,负数永远比0小; (3)正数大于一切负数; (4)两个负数比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5)数轴上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6)大数-小数>0,小数-大数<0。 互为倒数: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注意:0没有倒数;若a≠0,那么的倒数是; 若ab=1? a、b互为倒数;若ab=-1? a、b互为负倒数。 有理数乘方的法则 (1)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 (2)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注意:当n为正奇数时: (-a)n=-a n 或(a -b)n=-(b-a)n , 当n为正偶数时: (-a)n =a n 或(a-b)n=(b-a)n . 科学记数法:把一个大于10的数记成a×10n的形式,其中a是整数数位只有一位的数,这种记数法叫科学记数法. 近似数的精确位:一个近似数,四舍五入到那一位,就说这个近似数的精确到那一位。 有效数字:从左边第一个不为零的数字起,到精确的位数止,所有数字,都叫这个近似数的有效数字。 举几个例子:3一共有1个有效数字,0.0003有一个有效数字,0.1500有4个有效数字, 1.9*10^3有两个有效数字(不要被10^3迷惑,只需要看1.9的有效数字就可以了,10^n 看作是一个单位)。 整式的加单项式:在代数式中,若只含有乘法(包括乘方)运算。或虽含有除法运算,但除式中不含字母的一类代数式叫单项式。 单项式的系数与次数:单项式中不为零的数字因数,叫单项式的数字系数,简称单项式的系 数;系数不为零时,单项式中所有字母指数的和,叫单项式的次数。 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多项式。

完整版浙教版 初中数学 全部公式

公式学全部浙教版初中数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1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2 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3 4 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5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6 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7 8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9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10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11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12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13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14 定理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15 推论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16 180°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7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18 推论1 推论2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19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推论20 3 21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边角边公理22(SAS) 1 ( 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3 角边角公理(AAS) 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4 推论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5 边边边公理(SSS)

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26 斜边、直角边公理(HL) 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27 定理1 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28 定理2 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29 (即等边对等角)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30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推论1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31 32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33 推论3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34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1 35 推论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2 有一个角等于60°36 推论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37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38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39 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40 逆定理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41 1 4 2 定理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2 4 3 定理 定理443 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逆定理45 2 a^2+b^2=c^2 c的平方,即、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46勾股定理 a^2+b^2=c^2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b、c有关系47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

2019浙教版初中数学知识点目录及重难点整理

2019浙教版最新初中数学知识点目录及重难点整理书目章节知识点 七上第一章有理数1、从自然数到有理 数 自然数、分数、小数的意义; 自然数、分数、小数的运算; 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正数与负数的意义; 有理数的有关概念; 有理数的分类; 小数与分数的互化; 自然数、分数在人们的经济生活中的应用; 运用正数、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有理数的实际应用; 正数、负数的探究题 2、数轴 数轴的定义; 数轴的画法; 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关系; 相反数; 利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求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 相反数的应用; 利用数轴解决实际问题;

3、绝对值绝对值的概念; 求绝对值的法则; 与绝对值有关的计算; 由绝对值求数; 绝对值的非负性的应用;绝对值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有理数的大小比较利用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有理数大小比较的实际应用;利用绝对值比较两数的大小 七上第二章有理数的运算1、有理数的加法 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 利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有理数的加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与有理数有关的开放性问题 2、有理数的减法 有理数的减法法则; 加减法统一成加法; 数轴与有理数的减法; 有理数减法运算的实际应用; 加减混合运算的实际应用 3、有理数的乘法 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互为倒数; 乘法的运算律; 有理数加法、减法、乘法混合运算; 有理数乘法的实际应用

4、有理数的除法有理数的除法法则; 有理数的乘除混合运算统一成乘法运算;有理数除法的实际应用 5、有理数的乘方有理数乘方的意义; 有理数乘方运算的符号法则; 科学计数法; 乘方的实际应用; 含有有理数乘方、乘除的混合运算;与乘方有关的规律探究题; 用科学计数法表示一些大数; 与乘方有关的定义新运算题 6、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有理数混合运算的法则; 有理数混合运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有关有理数混合运算的新运算; 有理数混合运算的拓展创新题 7、近似数准确数与近似数; 精确度; 计算器的面板构造与功能简介;运用计算器进行近似数的计算;计算器在实际中的应用; 关于近似数精确度的开放性问题;

初中数学知识点框架图85248

第一部分《数与式》知识点 2a a π????????????????????????定义: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实数.有理数:整数与分数分类无理数:常见类型(开方开不尽的数、与有关的数、无限不循环小数)法则:加、减、乘、除、乘方、开方实数实数运算运算定律: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数轴(比较大小)、相反数、倒数(负倒数)科学记数法相关概念:有效数字、平方根与算术平方根、立方根、非负式子(,单项式:系数与次数分类多项式整式数与式()01;;(),();();1;m m n m n m n m n m n mn m m m m p m p a a a a a a a a a a ab a b a a b b a +--??????=÷====== ? ???????? ?÷÷??:次数与项数加减法则:加减法、去括号(添括号)法则、合并同类项幂的运算:单项式单项式;单项式多项式;多项式多项式乘法运算:单项式单项式;多项式单项式混合运算:先乘方开方,再乘除,最后算加减;同级运算自左至右顺序计算;括号优先22222()()()2;(a b a b a b a b a ab b a a m a a m b b m b b m ???????????????+-=-???±=±+????????÷??== ??÷??平方差公式:乘法公式完全平方公式:分式的定义:分母中含可变字母分式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母不为零分式值为零的条件:分子为零,分母不为零分式分式的性质:通分与约分的根据)通分、约分,加、减、乘、除分式的运算先化简再求值(整式与分式 化简求值20).0.(0)(0)a a a a a a ??????????????????????≥??==???-≤????????的通分、符号变化)整体代换求值≥叫二次根式二次根式的意义即被开方数大于等于最简二次根式(分解质因数法化简)二次根式二次根式的相关概念同类二次根式及合并同类二次根式分母有理化(“单项式与多项式”型)加减法:先化最简,再合并同类二次 二次根式的运算222222()()2()()()()a b a b a b a ab b a b x a b x ab x a x b ???????????????????????-=+-???±+=±???+++=++??根式定义:(与整式乘法过程相反,分解要彻底)提取公因式法:(注意系数与相同字母,要提彻底)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公式法方法完全平方公式:十字相乘法:分组分解法:(对称分组与不对称分组)?????????????????????????????????????????????????????????????????????????????????

初三数学圆知识点复习专题经典

《圆》 一、圆的概念 概念:1、圆可以看作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2、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到定点的距离大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3、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到定点的距离小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轨迹形式的概念:1、圆: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就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 (补充)2、垂直平分线:到线段两端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也叫中垂线); 3、角的平分线: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这个角的平分线; 4、到直线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平行于这条直线且到这条直线的距离等于定长的两条直线; 5、到两条平行线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平行于这两条平行线且到两条直线距离都相等的一条直线。 二、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1、点在圆内?d r ?点A在圆外; 三、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1、直线与圆相离?d r >?无交点; 2、直线与圆相切?d r =?有一个交点; 3、直线与圆相交?d r +; 外切(图2)?有一个交点?d R r =+; 相交(图3)?有两个交点?R r d R r -<<+; 内切(图4)?有一个交点?d R r =-; 内含(图5)?无交点?d R r <-; A

r R d 图3 r R d 五、垂径定理 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弦且平分弦所对的弧。 推论1:(1)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2)弦的垂直平分线经过圆心,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3)平分弦所对的一条弧的直径,垂直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另一条弧 以上共4个定理,简称2推3定理:此定理中共5个结论中,只要知道其中2个即可推出其它3个结论,即: ①AB 是直径 ②AB CD ⊥ ③CE DE = ④ 弧BC =弧BD ⑤ 弧AC =弧AD 中任意2个条件推出其他3个结论。 推论2:圆的两条平行弦所夹的弧相等。 即:在⊙O 中,∵AB ∥CD ∴弧AC =弧BD 例题1、 基本概念 1.下面四个命题中正确的一个是( ) A .平分一条直径的弦必垂直于这条直径 B .平分一条弧的直线垂直于这条弧所对的弦 C .弦的垂线必过这条弦所在圆的圆心 D .在一个圆内平分一条弧和它所对弦的直线必过这个圆的圆心 2.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 ). A .过弦的中点的直线平分弦所对的弧 B .过弦的中点的直线必过圆心 C .弦所对的两条弧的中点连线垂直平分弦,且过圆心 D .弦的垂线平分弦所对的弧 例题2、垂径定理 1、 在直径为52cm 的圆柱形油槽内装入一些油后,截面如图所示,如果油的最大 深度为16cm ,那么油面宽度AB 是________cm. r R d 图4 r R d 图5 r R d O E D C A O C D A B

浙教版-初中数学-全部公式

浙教版初中数学全部公式 1 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2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 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4 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5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6 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7 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8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9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0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1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3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14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15 定理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16 推论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17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18 推论1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19 推论2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20 推论3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21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2边角边公理(SAS) 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3 角边角公理( 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4 推论(AAS) 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5 边边边公理(SSS) 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6 斜边、直角边公理(HL) 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27 定理1 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28 定理2 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29 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30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即等边对等角) 31 推论1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32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33 推论3 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34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35 推论1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6 推论2 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7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38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39 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最新整理初三数学九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汇总(浙教版).docx

最新整理初三数学教案九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汇总 (浙教版) 九年级(上册) 1.二次函数 1.1.二次函数 把形如的函数叫做二次函数,称a为二次项系数,b为一次项系数,c为常数项。 1.2.二次函数的图象 二次函数y=ax2(a≠0)的图象是一条抛物线,它关于y轴对称,顶点是坐标原点。当a》0时,抛物线的开口向上,顶点是抛物线的最低点;当a《0时,抛物线的开口向下,顶点是抛物线的最高点。 函数y=a(x-m)2+k(a≠0)的图象,可以由函数y=ax2的图象先向右(当m》0时)或向左(当m《0时)平移|m|个单位,再向上(当k》0时)或向下(当k 《0时)平移|k|个单位得到,顶点是(m,k),对称轴是直线x=m。 函数y=a(x-m)2+k(a≠0)的图象是一条抛物线,它的对称轴是直线,顶点坐标是 当a》0时,抛物线开口向上,顶点是抛物线上的最低点;当a《0时,抛物线开口向下,顶点是抛物线上的最高点。 1.3.二次函数的性质 二次函数y=ax2(a≠0)的图象具有如下性质: 1.4.二次函数的应用 运用二次函数求实际问题中的最大值或最小值,首先应当求出函数表达式和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然后通过配方变形,或利用公式求它的最大值或最小值。注

意:由此求得的最大值或最小值对应的自变量的必须在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内。 2.简单事件的概率 2.1.事件的可能性 把在一定条件下一定会发生的事件叫做必然事件; 把在一定条件下一定不会发生的事件叫做不可能事件; 把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叫做不确定事件或随机事件。 2.2.简单事件的概率 把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称为事件发生的概率,一般用P表示。事件A发生的概率记为P(A)。 必然事件发生的概率为100%,即P(必然事件)=1; 不可能事件发生的概率为0,即P(不可能事件)=0; 随机事件的概率介于0与1之间,即0《P(随机事件)《1. 如果事件发生的各种结果的可能性相同且互相排斥,结果总数为n,事件A 包含其中的结果数为m(m≤n),那么事件A发生的概率为:P(A)=m/n。 运用公式P(A)=m/n求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时,首先应确定所有结果的可能性都相等,然后确定所有可能的结果总数n和事件A包含其中的结果数m。 2.3.用频率估计概率 在相同条件下,当重复试验的次数大量增加时,事件发生的概率就稳定在相应的概率附近。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大量重复试验,用一个事件发生的概率来估计这一事件发生的概率。 2.4.概率的简单应用 概率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能帮助我们对许多事件作出判断和决策。 3.圆的基本性质

3最新浙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专题练习 .1 圆

3.1 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6小题.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 1. 下面关于圆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圆是一个面 B. 圆是一条封闭的曲线 C. 圆是由圆心确定的 D. 圆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或小于定长的点组成的图形 2. 如图,在 5×5 正方形网格中,一条圆弧经过 A,B,C 三点,那么这条圆弧所在圆的圆心是 () (第2题图) A. 点 P B. 点 Q C. 点 R D. 点 M 3. 已知一条定直线和直线外两个定点 A,B且 A,B在l 两旁,经过 A,B两点且圆心在l 上的圆有() A. 0个 B. 1 个 C. 无数个 D. 0 个或 1 个或无数个 4. 如图,是圆的直径,它把圆分成上下两个半圆,自上半圆上一点作弦, 的平分线交圆于点,当在上半圆(不包括、两点)上移动时,点() (第4题图) A. 到的距离保持不变 B. 位置不变 C. 随点的移动而移动 D. 等分 5. 如图,在中,,,以点为圆心,为半径的圆交于点,交 于点,则的度数为() (第5题图)

A. B. C. D. 6.半径为的圆内接正三角形的面积是() A. B. C. D.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5小题) 7. 连接的叫做弦.经过的叫做直径.并且直径是同一圆中的弦. 8. 已知的两直角边的长分别为和,则它的外接圆的半径 为. 9. 如图,草地上一根长的绳子一端拴在墙角的木桩上,另一端拴着一只小羊,那么小羊在草地上的最大活动面积是. (第9题图) 10. 如图,在直角坐标系中,点、、的坐标分别为,,,则 外接圆的圆心坐标为. (第10题图) 11. 如图,的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则外接圆的 圆心坐标是;外接圆的半径的长为. (第11题图)

最新浙教版初三数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反比例函数 知识点:1.定义:形如y =x k (k 为常数,k ≠0)的函数称为反比例函数。其中x 是自变量,y 是函数,自变量x 的取值是不等于0的一切实数。 说明:1)y 的取值范围是一切非零的实数。 2)反比例函数可以理解为两个变量的乘积是一个不为0的常数,因此其解析式也可以 写成xy=k ;1-=kx y ;x k y 1 =(k 为常数,k ≠0) 3)反比例函数y =x k (k 为常数,k ≠0)的左边是函数,右边是分母为自变量x 的分式,也就 是说,分母不能是多项式,只能是x 的一次单项式,如x y 1= ,x y 2 13=等都是反比例函数, 但2 1 += x y 就不是关于x 的反比例函数。 2. 用待定系数法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由于反比例函数y =x k 只有一个待定系数,因此只需要知道一组对应值,就可以求出k 的值,从而确定其解析式。 3. 反比例函数的画法: 1)列表;2)描点;3)连线 注:(1)列表取值时,x ≠0,因为x =0函数无意义,为了使描出的点具有代表性,可以“0” 为中心,向两边对称式取值,即正、负数各一半,且互为相反数,这样也便于求y 值 (2)由于函数图象的特征还不清楚,所以要尽量多取一些数值,多描一些点,这样便于连线, 使画出的图象更精确

(3)连线时要用平滑的曲线按照自变量从小到大的顺序连接,切忌画成折线 (4)由于x ≠0,k ≠0,所以y ≠0,函数图象永远不会与x 轴、y 轴相交,只是无限 靠近两坐标轴 4. 图像: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属于双曲线。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 形。有两条对称轴:直线y=x 和 y= -x ;对称中心是:原点 5. 性质: 反比例函数 y = x k (k 为常数,k ≠0) k 的取值 k <0 k >0 图像 性质 a) x 的取值范围是x ≠0;y 的取值范围是y ≠0; b) 函数的图像两支分别位于第二、第四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 值随x 值的增大而增大。 a) x 的取值范围是x ≠0;y 的取 值范围是y ≠0; b) 函数的图像两支分别位于第 一、第三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 值随x 值的增大而减小。 说明:1)反比例函数的增减性不连续,在讨论函数增减问题时,必须有“在每一个象限内”这一条件。 2)反比例函数图像的两个分只可以无限地接近x 轴、y 轴,但与x 轴、y 轴没有交点。 3)越大,图象的弯曲度越小,曲线越平直. 越小,图象的弯曲度越大. 4)对称性:图象关于原点对称,即若(a ,b )在双曲线的一支上,则(,)在 双曲线的另一支上. 图象关于直线对称,即若(a ,b )在双曲线的一支上,则(,)和( ,) 在双曲线的另一支上.

初中数学知识点及结构图(修改版)

七年级数学(上)知识点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主要包含了有理数、整式的加减、一元一次方程、图形的认识初步四个章节的内容. 第一章 有理数 一. 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有理数: (1)凡能写成)0p q ,p (p q ≠为整数且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正 分数、负分数统称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注意: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a 不一定是负数,+a 也不一定是正数;π不是有理数; (2)有理数的分类: ① ??? ? ????? ????负分数负整数负有理数零正分数正整数 正有理数有理数 ② ???????????????负分数正分数分数负整数零正整数整数有理数 2.数轴:数轴是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一条直线. 3.相反数: (1)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0的相反数还是0; (2)相反数的和为0 ? a+b=0 ? a 、b 互为相反数. 4.绝对值: (1)正数的绝对值是其本身,0的绝对值是0,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注意:绝对值的意义是数轴上表示某数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 (2) 绝对值可表示为:?????<-=>=) 0a (a )0a (0) 0a (a a 或???<-≥=)0a (a )0a (a a ;绝对值的问题经常分类讨论;

5.有理数比大小:(1)正数的绝对值越大,这个数越大;(2)正数永远比0大,负数永远比0小;(3)正数大于一切负数;(4)两个负数比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5)数轴上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6)大数-小数 > 0,小数-大数 < 0. 6.互为倒数: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注意:0没有倒数;若 a ≠0,那么a 的倒数是 a 1 ;若ab=1? a 、b 互为倒数;若ab=-1? a 、b 互为负倒数. 7. 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3)一个数与0相加,仍得这个数. 8.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 (1)加法的交换律:a+b=b+a ;(2)加法的结合律:(a+b )+c=a+(b+c ). 9.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即a-b=a+(-b ). 10 有理数乘法法则: (1)两数相乘,同号为正,异号为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2)任何数同零相乘都得零; (3)几个数相乘,有一个因式为零,积为零;各个因式都不为零,积的符号由负因式的个数决定. 11 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 (1)乘法的交换律:ab=ba ;(2)乘法的结合律:(ab )c=a (bc ); (3)乘法的分配律:a (b+c )=ab+ac . 12.有理数除法法则: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注意:零不能做除数, 无意义即0 a . 13.有理数乘方的法则: (1)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 (2)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注意:当n 为正奇数时: (-a)n =-a n 或(a -b)n =-(b-a)n , 当n 为正偶数时: (-a)n =a n 或 (a-b)n =(b-a)n . 14.乘方的定义: (1)求相同因式积的运算,叫做乘方; (2)乘方中,相同的因式叫做底数,相同因式的个数叫做指数,乘方的结果叫做幂; 15.科学记数法:把一个大于10的数记成a ×10n 的形式,其中a 是整数数位只有一位的数,这种记数法叫科学记数法. 16.近似数的精确位:一个近似数,四舍五入到那一位,就说这个近似数的精确到那一位. 17.有效数字:从左边第一个不为零的数字起,到精确的位数止,所有数字,都叫这个近似数的有效数字. 18.混合运算法则:先乘方,后乘除,最后加减. 本章内容要求学生正确认识有理数的概念,在实际生活和学习数轴的基础上,理解正

浙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 3.1 圆 教案 (1)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教学目标: 1、了解圆的切线的概念; 2、理解直线与圆位置关系的性质; 3、掌握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的判定。 教学重点: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 教学难点: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的性质和判定与正确运用 教学过程: 一、新授 播放微课,师生共同完成知识梳理。 二、精题分析,课堂练习 1、设圆的半径为r ,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为d 。根据下列条件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直线与圆有几个交点: (1)d=4,r=3 (2)d=23 ,r=3 (3)d=32,r=5 3 (4)d=25,r=25 2、如果一条直线与圆有公共点,那么该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是

3、设⊙O的半径为r,圆心O到直线l的距离为d , (1)当d=4,r=3时,直线l与⊙O的位置关系是____; (2)当3d=2r时,直线l与⊙O的位置关系是 4、如果正△ABC的边长为2厘米,以A为圆心,r为半径的圆与BC相切,那么r= ____ 厘米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性质:设圆的半径为r,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为d: 通过这几道题目,加强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两种判断方法 直线与圆相交 d r,有个交点; 直线与圆相切 d r,有个交点; 直线与圆相离 d r,有个交点。 5.变式练习:Rt△ABC,∠C=90°AC=3, BC=4,以C为圆心,r为半径的圆与AB有怎样的位置关系?为什么? (1)r=2; (2)r=2.4; (3)r=3. 在△ABC 中,∠ACB=90°,AC=3cm,BC=4cm,设⊙C的半径为r。 1)当r满足________________时,⊙C与直线AB相切. 2)当r满足____________ 时,⊙C与直线AB相离. 3)当r满足____________时,⊙C与直线AB相交. 4)当r满足______________时, ⊙C与线段AB有公共点 5)当r满足______________时, ⊙C与线段AB只有一个公共点. 这里的几道游戏关卡,让学生们在快乐中进行变式练习。 三、实际应用 例.在码头A的北偏东60°方向有一个海岛,离该岛中心P的12海里范围内是一个暗礁区。货船从码头A由西向东方向航行,行驶了10海里到达B,这时岛中心P在北偏东45°方向。若货船不改变航向,问货船会不会进入暗礁区? 分析: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把它转化为数学问题,画出图形. 要判断货轮是否有触礁危险,关键是看航线与暗礁圆区的位置关系.

(完整版)人教版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公式.doc

七年级数学(上)知识点第一章有理数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有理数: (1) 凡能写成q 0) 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正整数、 0、负整数统称整数;正分数、负分数统 (p,q为整数且 p p 称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注意: 0 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a 不一定是负数, +a 也不一定是正数;pai 不是有理数; 正有理数正整数正整数正分数整数零 (2) 有理数的分类 : ① 有理数零②有理数负整数 负有理数负整数 分数 正分数负分数负分数 2.数轴:数轴是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一条直线. 3.相反数: (1) 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0 的相反数还是0; (2) 相反数的和为 0 a+b=0 a、 b 互为相反数 . 4.绝对值: (1) 正数的绝对值是其本身, 0 的绝对值是 0,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注意:绝对值的意义是数轴上表示某 数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 a (a 0) (a 0) a (2) 绝对值可表示为:a0 (a 0) 或 a a (a 0) ;绝对值的问题经常分类讨论; a (a 0) 5.有理数比大小:( 1)正数的绝对值越大,这个数越大;( 2)正数永远比 0 大,负数永远比0 小;( 3)正数大于一切负数;( 4)两个负数比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5)数轴上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 数大;( 6)大数 -小数> 0,小数 -大数< 0. 6.互为倒数:乘积为 1 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注意:0 没有倒数;若 a≠0,那么a的倒数是1 ;若 ab=1 a、a b 互为倒数;若 ab=-1 a、 b 互为负倒数 . 7. 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1

浙教版-初中数学-中考知识点汇总教学提纲

浙教版-初中数学-中考知识点汇总

a n n n b a b a =)(p p b a a b )()(=-32a n a n a am bm a b a b a b a b -=-=-)(121n x x x n x +++=Λ)(212211n f f f n f x f x f x x k k k =++++++=ΛΛa x x -=1'1a x x -=2'2a x x n n -='a x x +='])()()[(1222212x x x x x x n s n -++-+-=Λ2 s s =b a b a =b a ab ?=2a a )0()(2≥=a a a 浙教版 初中数学 中考知识点汇总 1.数的分类及概念: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像√3,π,0.101001???叫无理数;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实数。实数按正负也可分为:正整数、正分数、0、负整数、负分数,正无理数、负无理数。 2.自然数(0和正整数);奇数2n-1、偶数2n 、质数、合数。科学记数法:n a 10?(1≤a <10,n 是整数),有效数字。 3.(1)倒数积为1;(2)相反数和为0,商为-1;(3)绝对值是距离,非负数。 4.数轴:①定义(“三要素”);②点与实数的一一对应关系。 (2)性质:若干个非负数的和为0,则每个非负数均为0。 5非负数:正实数与零的统称。(表为:x ≥0)(1)常见的非负数有: 6.去绝对值法则: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 )”;零的绝对值是零,“0”; 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 )”。 7.实数的运算:加、减、乘、除、乘方、开方;运算法则,定律,顺序要熟悉。 8.代数式,单项式,多项式。整式,分式。有理式,无理式。根式。 9. 同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相加,字母及字母的指数不变)。 10. 算术平方根: (正数a 的正的平方根); 平方根: 11. (1)最简二次根式:①被开方数的因数是整数,因式是整式;②被开方数中不含有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 (2)同类二次根式:化为最简二次根式以后,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3)分母有理化:化去分母中的根号。 12.因式分解方法: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A.提公因式法;B.公式法;C.十字相乘法;D.分组分解法。 13.指数:n 个a 连乘的式子记为 。(其中a 称底数,n 称指数, 称作幂。) 正数的任何次幂为正数;负数的奇次幂为负数,负数的偶次幂为正数。 14. 幂的运算性质:①a m a n =a m+n ; ②a m ÷a n =a m-n ; ③(a m )n =a mn ;④( ab )n =a n b n ; ⑤ 15.分式的基本性质 = = (m ≠0);符号法则: 16.乘法公式:(a+b )(a-b )=a 2-b 2; (a+ b)2= a 2+2ab+b 2; a 2-b 2=(a+b )(a-b ); a 2+2ab+ b 2 = (a+ b)2 17.算术根的性质:①= ;② ; ③ (a ≥0,b ≥0); ④ (a ≥0,b >0) 18.统计初步:通常用样本的特征去估计总体所具有的特征。(1).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样本中个体的数目)。 (2)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 平均数:平均数是刻划数据的集中趋势(集中位置)的特征数。 中位数:将一组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或最中间位置的两 个数据的平均数) ① ; ② ③若 , ,… , , ; 则 (3)极差:样本中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它是刻划样本中数据波动范围的大小。 方差:方差是刻划数据的波动大小的程度。 标准差: (4)调查:普查:具有破坏性、特大工作量的往往不适合普查;抽样调查:抽样时要主要样本的代表性和广泛性。

浙教版九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

一.反比例函数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反比例函数:形如y =x k (k 为常数,k ≠0)的函数称为反比例函数。其他形式xy=k 1-=kx y x k y 1= 2.图像: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属于双曲线。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有两条对称轴:直线y=x 和 y=-x 。对称中心是:原点 3.性质:当k >0时双曲线的两支分别位于第一、第三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 值随x 值的增大而减小; 当k <0时双曲线的两支分别位于第二、第四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 值随x 值的增大而增大。 4.|k|的几何意义:表示反比例函数图像上的点向两坐标轴所作的垂线段与两坐标轴围成的矩形的面积。 在学习反比例函数时,教师可让学生对比之前所学习的一次函数启发学生进行对比性学习。在做题时,培养和养成数形结合的思想。 二. 二次函数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二次函数:一般地,自变量x 和因变量y 之间存在如下关系:一般式:y=ax^2+bx+c(a≠0,a 、b 、c 为常数),则称y 为x 的二次函数。 2.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三种形式。 一般式 y=ax 2 +bx+c(a ≠0) 顶点式 2 ()y a x h k =-+ 2 24()24b ac b y a x a a -=-+ 交点式 12()()y a x x x x =-- 3.二次函数图像与性质 轴:2b x a =- 对称标:2 4(,)24b ac b a a -- 顶点坐与y 轴交点坐标(0,c ) 4.增减性:当a>0时,对称轴左边,y 随x 增大而减小;对称轴右边,y 随x 增大而增大 当a<0时,对称轴左边,y 随x 增大而增大;对称轴右边,y 随x 增大而减小 5.二次函数图像画法: 勾画草图关键点:○1开口方向 ○2对称轴 ○3顶点 ○4与x 轴交点 ○5与y 轴交点 6.图像平移步骤 (1)配方 2()y a x h k =-+,确定顶点(h,k ) (2)对x 轴 左加右减;对y 轴 上加下减 7.二次函数的对称性 二次函数是轴对称图形,有这样一个结论:当横坐标为x 1, x 2 其对应的纵坐标相等那么对称轴122 x x x += 8.根据图像判断a,b,c 的符号 (1)a ——开口方向 (2)b ——对称轴与a 左同右异 9.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 抛物线y=ax 2 +bx+c 与x 轴交点的横坐标x 1, x 2 是一元二次方程ax 2 +bx+c=0(a ≠0)的根。 抛物线y=ax 2 +bx+c ,当y=0时,抛物线便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ax 2 +bx+c=0 24b ac ->0时,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二次函数图像与x 轴有两个交点; 24b ac -=0时,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根,二次函数图像与x 轴有一个交点; y x O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