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参考)肌肉内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
- 格式:pdf
- 大小:2.10 MB
- 文档页数:28
肺硬化性血管瘤影像学诊断肺硬化性血管瘤影像学诊断引言:肺硬化性血管瘤是一种罕见的肺部疾病,其特征是血管增生和纤维组织沉积。
准确的影像学诊断对于评估病变的程度、确定治疗方案和预后判断非常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肺硬化性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及其相关细节。
1. 影像学检查方法:肺硬化性血管瘤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X线胸片、CT(计算机断层扫描)、MRI(磁共振成像)和PE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等。
下面将分别介绍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的应用:1.1 X线胸片:X线胸片是肺硬化性血管瘤最常用的初步筛查方法之一。
在X 线胸片上,肺硬化性血管瘤呈现为多发小结节状病灶,直径一般小于1厘米。
但是,由于其病灶较小且密度不均,X线胸片在诊断肺硬化性血管瘤时的敏感性较低。
1.2 CT(计算机断层扫描):CT是肺硬化性血管瘤影像学诊断的主要方法之一,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和敏感性。
CT扫描可清晰显示肺硬化性血管瘤的多发小结节状病灶,其密度多为等密度或低密度,边缘清晰。
CT扫描还能评估病灶的大小、扩展范围以及与周边组织的关系,对于指导手术治疗十分有价值。
1.3 MRI(磁共振成像):MRI在肺硬化性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中较少使用,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仍然有价值。
MRI能够提供更详细的血管解剖信息,显示血管瘤与血管的关系,对于了解病变性质和决策手术治疗具有辅助意义。
1.4 PE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扫描广泛用于肿瘤诊断和评估预后。
然而,在肺硬化性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中,PET扫描的应用相对较少。
PET扫描可以提供关于病灶的代谢活性信息,有助于评估病变的恶性程度和预后判断。
2. 影像学诊断细节:肺硬化性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需要细致的观察和判断。
以下是影像学诊断时需要关注的几个重要细节:2.1 病变大小和数量:观察病变的大小和数量可以用于评估病变的程度和扩散范围。
肺硬化性血管瘤通常呈多发性小结节状病灶,直径一般小于1厘米。
2.2 病变密度:肺硬化性血管瘤的病变密度多为等密度或低密度,边缘清晰。
肝脏血管瘤的CT及MRI影像诊断 张涛发布时间:2023-07-05T08:38:08.170Z 来源:《健康世界》2023年8期 作者: 张涛[导读]
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610021
肝脏血管瘤是一种发生于肝脏的常见良性肿瘤,包括毛细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瘤等分型,手术治疗是主要治疗方式。肝脏血管瘤是一种临床症状并不明显的良性肿瘤疾病,患者患病后大多无症状,部分患者可能表现为腹部不适或者腹部包块,在临床诊断中仅凭借问诊触诊等方式很难精准了解患者肿瘤情况,肝脏血管瘤是一种肝脏内大量动静脉血管畸形构成的团状结构,因此在诊断中应用影像学检查是相对较好的检查方式。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及磁共振成像(MRI)诊断是影像学检查中比较精准的诊断方式,有助于为肝脏血管瘤的后续治疗提供更好的帮助。一、什么是肝脏血管瘤?肝脏血管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临床上以海绵状血管瘤最多见,病人多无明显不适症状,常在B超检查或在腹部手术中发现。尚无证据表明其有恶变可能。肝脏血管瘤按病理可分为4型,包括血管内皮细胞瘤、海绵状血管瘤、硬化性血管瘤、毛细血管瘤。肝脏血管瘤确切发病原因尚不清楚,主要有以下几种学说:①激素刺激学说:女性青春期、怀孕、口服避孕药等可使血管瘤的生长速度加快,认为女性激素可能是血管瘤的一种致病因素。②先天性发育异常:肝脏血管瘤的发生是先天性肝脏末梢血管畸形所致,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由于肝血管发育异常,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生形成肝脏血管瘤。③其他学说:有人认为毛细血管组织感染后变形,导致毛细血管扩张,肝组织局部坏死后血管扩张形成空泡状,其周围血管充血扩张;肝内区域性血循环停滞,致使血管形成海绵状扩张。二、肝脏血管瘤的临床表现肝脏血管瘤多无明显不适症状,当血管瘤增至5cm以上时,可出现下列症状:①胃肠道症状:右上腹隐痛和/或不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嗳气、食后胀饱等消化不良症状。②腹部包块:有囊性感,无压痛,表面光滑或不光滑,在包块部位听诊时,偶可听到传导性血管杂音。③肝脏血管瘤破裂出血:可出现上腹部剧痛,以及出血和休克症状。多为生长于肋弓以下较大的肝脏血管瘤因外力导致破裂出血。④压迫症状:巨大的血管瘤可对周围组织和器官产生推挤和压迫。压迫食管下端,可出现吞咽困难;压迫肝外胆道,可出现阻塞性黄疸和胆囊积液;压迫门静脉系统,可出现脾大和腹水;压迫肺脏可出现呼吸困难和肺不张;压迫胃和十二指肠,可出现消化道症状。⑤Kasabach-Merritt综合征:血小板减少、大量凝血因子消耗引起的凝血异常。其发病机制为巨大血管瘤内血液滞留,大量消耗红细胞、血小板、凝血因子Ⅱ、V、Ⅵ和纤维蛋白原,引起凝血机制异常,可进一步发展成DIC。⑥其他:游离在肝外生长的带蒂血管瘤扭转时,可发生坏死,出现腹部剧痛、发热和虚脱。个别病人因血管瘤巨大伴有动静脉瘘形成,回心血量增多,导致心力衰竭。三、肝脏血管瘤的CT影像诊断(一)CT的介绍CT是利用精确准直的X线束、γ射线、超声波等,与灵敏度极高的探测器一同围绕人体的某一部位作一个接一个的断面扫描,具有扫描时间快,图像清晰等特点,可用于多种疾病的检查。其根据人体不同组织对X线的吸收与透过率的不同,应用灵敏度极高的仪器对人体进行测量,然后将测量所获取的数据输入电子计算机,对数据进行处理后,就可摄下人体被检查部位的断面或立体的图像,发现体内任何部位的细小病变。(二)CT诊断在肝脏血管瘤的应用CT诊断以其方便、快捷、检出率高等优点,目前已成为除超声之外最常用于肝脏血管瘤的检查手段。肝脏血管瘤多为肝动脉供血且瘤体富含血管,当CT增强扫描时表现为瘤体内不同程度的增强现象。由于腔壁内一般无肌肉组织,进入腔内造影剂停滞较久且逐渐弥散,故在CT扫描中表现持续延迟强化。典型CT表现:①小血管瘤:病灶直径大多小于2~3 cm,动脉期或(和)门脉期病灶表现为整体一致的明显均匀强化,延迟期病灶持续强化,呈等或稍高密度。②经典型血管瘤:直径多为3~5cm,临床上最常见。CT平扫病灶呈边界清楚、密度均匀的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影;动脉期或(和)门脉期病灶出现边缘结节状及斑片状强化,随时间进展,强化病灶逐渐融合并向中心扩展,呈“向心性强化”;约5 min后病灶呈等或稍高密度。整个对比增强过程表现为“快进慢出”的特点。③巨大血管瘤:病灶直径多大于5.0 cm,动脉期或(和)门脉期病灶周边结节状强化,并随时间逐渐融合,到延迟期病灶大部分呈等密度,但中心始终见低密度不强化区域。这与巨大血管瘤中心常伴纤维化、血栓、钙化形成有关。在实际临床工作中,表现不典型的血管瘤CT检查常易发生漏诊或者误诊。此外,当微小血管瘤发生在肝左叶时,由于肝左外叶小而薄的特点,且受周围胃、肠等空腔脏器影响,超声及CT检查往往不易发现。
[骨肌影像]“毛细血管扩张型骨肉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要点及鉴别诊断~~~毛细血管扩张型骨肉瘤临床资料患者,男,60岁。
右髋关节疼痛活动受限5d。
图1A图1B图1C图1D影像学报告描述右股骨近端正位(图1A),右股骨颈及粗隆明显膨胀的溶骨性骨质破坏,边缘模糊,周围骨皮质断裂。
CT平扫(图1B),其内密度均匀,软组织肿块形成。
轴位T1WI(图1C),病变以低信号为主,可见液-液平面,液平面上方呈高信号,T2WI(图1D),病变呈等及高信号,液-液平面上方信号更高。
影像诊断与最后诊断影像诊断:右股骨颈及粗隆恶性骨肿瘤。
病理诊断:毛细血管扩张型骨肉瘤。
临床与影像学要点毛细血管扩张型骨肉瘤(telangiectatic osteosarcoma)又称出血性骨肉瘤,为少见的高度恶性骨肿瘤,肿瘤内有单个或多个出血性囊腔,内含血液、骨间隔、少量实质性肿瘤组织及坏死组织。
多见于10~30岁。
四肢长骨干骺端好发,约50%发生于股骨远端,其次为胫骨近端、肱骨近端,也可发生于骨干或扁骨。
进展快,临床症状主要为进行性疼痛,局部肿块,关节活动障碍,可有病理骨折。
X线及CT表现:早期表现为局部筛孔样骨质破坏,以后肿瘤迅速发展,出现广泛溶骨性骨质破坏,并容易累及关节面。
肿瘤内几乎无高密度的肿瘤骨为其特点。
病变可有膨胀、骨膜反应及Codman三角,周围出现软组织肿块,软组织肿块密度不均匀,可见液-液平面。
MRI表现:病变区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并伴多发囊腔,囊内有液平面。
急性出血时T1WI可见不均匀高信号。
增强扫描病变呈不均匀强化,以病变边缘强化明显。
鉴别诊断动脉瘤样骨囊肿两者在影像表现上很相似,一般来说动脉瘤样骨囊肿边界清楚,皮质膨胀,周围有蛋壳状的薄层骨化边缘;而毛细血管扩张性骨肉瘤边界不清,X线表现更倾向于恶性,镜下腔隙壁和间隔内有间变性肿瘤细胞和不典型核分裂是诊断的关键。
小结毛细血管扩张型骨肉瘤分布同常规骨肉瘤,常发生于干骺端,影像特点为大的多房或假囊性膨胀性病灶,常缺乏骨膜反应及成骨,可见软组织肿块。
肺硬化性血管瘤影像学诊断
肺硬化性血管瘤影像学诊断
⒈引言
⑴背景
在医学领域,肺硬化性血管瘤是一种罕见的疾病,主要特点
是肺内出现多发性畸形血管瘤。
影像学是肺硬化性血管瘤诊断的重
要方法之一,能够提供精确的诊断信息。
⑵目的
本文旨在详细介绍肺硬化性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并提
供相关的法律名词及注释。
⒉影像学表现
⑴ X线胸片
肺硬化性血管瘤在X线胸片上表现为多发性结节状阴影,在
不同位置呈现不同大小和形态。
这些结节状阴影常呈圆形或卵圆形,边界清晰,密度均匀。
⑵ CT扫描
CT扫描能够提供更精确的肺硬化性血管瘤影像学表现。
肺
硬化性血管瘤在CT图像上呈现为多发的低密度结节,直径大小可变。
结节内常可见薄壁囊样改变,同时伴有周围积液和肺间质的疾病。
⒊影像学诊断方法
⑴ X线胸片诊断
肺硬化性血管瘤的X线胸片诊断主要根据多发性结节状阴影,结节形态规整且边界清晰,密度均匀等特征。
⑵ CT扫描诊断
CT扫描在肺硬化性血管瘤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观
察多发的低密度结节以及结节内的薄壁囊样改变、周围积液和肺间
质的疾病可以得到诊断。
⒋法律名词及注释
⑴肺硬化性血管瘤
肺硬化性血管瘤是一种罕见的疾病,主要特点是肺内出现多
发性畸形血管瘤。
⑵影像学诊断
通过影像学技术,如X线胸片、CT扫描等来诊断肺硬化性
血管瘤。
⒌结尾
⒈本文档涉及附件,请参阅附件相关内容。
⒉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已在正文中标注并解释。
血管母细胞瘤影像学诊断血管母细胞瘤影像学诊断一:概述血管母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血管肿瘤,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
它的确切成因不清楚,但有一些研究表明与遗传因素和病毒感染有关。
准确的影像学诊断在治疗和预后评估中具有重要意义。
二:影像学检查1. 放射性磷-卡介苗灌注(RP)扫描:RP扫描是一种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评估肿瘤的血供情况和血管形态。
该方法在诊断血管母细胞瘤中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2. CT扫描:CT扫描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用于评估肿瘤的大小、形态和浸润范围。
同时,CT扫描还可以检测肺转移和淋巴结转移等情况。
3. MRI扫描:MRI扫描可以提供更详细的图像信息,包括肿瘤的血供情况、血管形态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尤其适用于评估颅内血管母细胞瘤。
4. 血管造影:血管造影可以直接观察肿瘤的血管情况,是一种重要的辅助诊断手段。
三:影像学表现1. RP扫描:血管母细胞瘤在RP扫描中呈现明显的高代谢区,与周围正常组织对比明显。
2. CT扫描:血管母细胞瘤的CT表现多样,常见的表现包括肿块显著强化、均匀或不均质强化、囊变等。
3. MRI扫描:血管母细胞瘤在MRI上呈现为高信号肿块,T1和T2加权图像上均可见到明显强化。
4. 血管造影:血管造影可显示肿瘤的血供情况,常见的表现包括血管瘤样扩张、血管异常和高血流。
附件:1. RP扫描影像图像2. CT扫描影像图像3. MRI扫描影像图像4. 血管造影影像图像法律名词及注释:1. 血管母细胞瘤:一种罕见的血管肿瘤,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
2. 影像学诊断:通过影像学方法进行疾病的诊断。
3. 放射性磷-卡介苗灌注(RP)扫描:一种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用于评估肿瘤的血供情况和血管形态。
4. CT扫描:计算机断层扫描的简称,通过多次X射线扫描来提供高分辨率图像。
5. MRI扫描:磁共振成像的简称,利用磁场和无线电波来详细的图像。
6. 血管造影:一种通过注射造影剂来观察血管情况的影像学方法。
肌肉内血管瘤超声表现与病理结果对照摘要目的:探讨肌肉内血管瘤不同的超声表现与病理结果。
方法:对36例肌肉内血管瘤超声表现及彩色多普勒血流特点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
结果:肌肉内血管瘤超声图像典型,彩色血流信号丰富,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85.29%,超声像图不典型,无彩色血流信号,与病理诊断对照,误诊率为100%。
结论:肌肉内血管瘤超声图像不同,血流信号多少不同,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不同。
【关键词】肌肉血管瘤超声病理结果【中图分类号】R7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1-0266-01肌肉内血管瘤一般发生于骨骼肌,是深部组织血管瘤的最常见类型,但在整个血管瘤中仍为少数[1]。
它以血管在肌肉内组织异常增生为特征,可以浸润肌间隙,亦可累多邻近的数块肌肉组织,体积大压迫神经[4]。
本文通过对36例肌肉内肿块超声声像图表现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结合手术后病理结果证实为肌肉内血管瘤患者进行综合分析。
1.一般资料所有病例为我院2009年1月至2013年11月经我院手术病理结果证实。
男27例,女29例,年龄12—57岁,平均年龄32.5岁。
大多数患者局部触及肿块、疼痛,少数无自觉症状。
2.方法使用仪器,采用GElogiq7型和Philips5500型彩色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5—12MH2。
检查方法:根据病灶的部位,按仪器内设置的器官条件选择,并调节适合的聚焦增益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
把探头轻放在病灶的部位上行纵、横、斜切扫描,观察肿块的大小、形态、内部回声,周边部关系及肿块内有无血流信号。
操作时可加压或减压探头观察肿块与周围组织的相应关系及血流的变化情况。
3.结果36例患者中,34例为单发,2例多发,共有肿块38个。
面颊部3例,上肢11例,躯干5例,臀部2例,下肢15例。
超声声像图特征:肿块大小约18mm×10mm×8mm—58mm×27mm×20mm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