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寐患者的辨证分型护理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2
《1 例肝肾亏虚型腰痹合并不寐患者的中医辨证护理体会》一、疾病概述腰痹,即腰痛,是指因外感、内伤或挫闪导致腰部气血运行不畅,或失于濡养,引起腰脊或脊旁部位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
不寐,即失眠,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肝肾亏虚型腰痹合并不寐,是指由于肝肾不足,筋骨失养,同时心神失养,导致腰痛与失眠同时出现的一种病证状态。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1. 腰痹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肝肾亏虚:肝主筋,肾主骨,肝肾不足则筋骨失养,易致腰部疼痛。
随着年龄的增长,或久病、劳伤过度等,可使肝肾逐渐亏虚。
- 外邪侵袭:风、寒、湿等外邪侵袭人体,留滞于腰部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可引起腰痛。
其中,寒湿之邪最为常见,寒性收引,湿性重着,易阻碍气血运行。
- 跌扑闪挫:腰部突然受到外力撞击、扭伤等,可导致局部气血瘀滞,经络不通,引起腰痛。
2. 不寐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情志失调: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志过极,可影响心神,导致心神不宁,难以入眠。
如肝郁化火,扰动心神;或思虑过度,耗伤心脾等。
- 饮食不节:暴饮暴食、过食辛辣、肥甘厚味等,可损伤脾胃,酿生痰热,上扰心神,引起失眠。
- 劳逸失调:过度劳累,耗伤气血;或过度安逸,气血运行不畅,均可影响心神,导致失眠。
- 病后体虚:久病或产后等,可致气血亏虚,心失所养,或阴虚火旺,扰动心神,引起不寐。
三、临床表现1. 腰痹的临床表现:- 腰部疼痛:疼痛性质可为酸痛、胀痛、刺痛、冷痛等,可放射至臀部、下肢。
疼痛程度轻重不一,活动后可加重,休息后可缓解。
- 腰部活动受限:腰部屈伸、旋转等活动受限,严重者可影响行走、坐立等日常生活。
- 其他症状:部分患者可伴有下肢麻木、无力等症状。
2. 不寐的临床表现:- 入睡困难:躺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睡,入睡时间超过30 分钟。
- 睡眠维持困难:睡眠浅,易醒,醒后难以再次入睡。
每晚觉醒次数超过2 次,总睡眠时间少于6 小时。
- 早醒:比平时醒来时间提前1 小时以上,且醒后不能再入睡。
浅谈不寐的中医护理调治方法不寐中医学又称“不得眠”、“不得卧”、“目不瞑”,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证,为各种原因引起的入睡困难、睡眠深度或频度过短、早醒及睡眠时间不足或质量差等。
多为情志所伤、饮食不节、劳逸失调、久病体虚等因素引起脏腑机能紊乱,气血失和,阴阳失调,阳不入阴而发病。
病位主要在心,涉及肝胆脾胃肾,病性有虚有实,且虚多实少。
治疗以补虚泻实,调整脏腑阴阳为原则。
不寐的病位主要在心,与肝脾肾有关。
基本病机为阳盛阴衰,阴阳失交。
一为阴虚不能纳阳,一为阳盛不得入于阴。
病理性质有虚实两面,肝郁化火、痰热内扰,心神不安为实;心脾两虚、心胆气虚、心肾不交,心神失养为虚,但久病可表现为虚实兼夹,或为瘀血所致。
标签:不寐;中医护理;调治失眠,中医称之为不寐。
是指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症。
轻者入寐困难寐而易醒、或多梦不眠;重者彻夜难眠,常伴头疼,烦躁,焦虑等症状。
很多患者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更得不到合理治疗,从而引起注意力不能集中,记忆力出现障碍,工作力不从心等负面影响。
1 中医对不寐病因病机的认识①肝火扰心证:各种情志过激,郁而化火,引发不寐。
②痰热扰心证:饮食不节,痰浊内生,郁而化热,扰乱心神,引发不寐。
③胃气失和证:食滞不化,脘腹痞满不得卧,遂成不寐。
④瘀血内阻证:心火内炽,心肾不交,神志不宁,因而不寐。
⑤心脾两虚证:劳倦思虑太过,损伤心脾,神不守舍,引起不寐。
⑥心胆气虚证:因受到惊吓,心神不安,而致夜寐不宁。
2 不寐症状的中医护理调治方法2.1多梦不寐①情志调护,保持安静、舒适的生活环境,避免各种精神刺激,帮助患者解决思想负担,耐心地进行心理护理。
畅情志,惊者平之,郁者乐之。
②生活起居有常,注意调养,加强锻炼,可做气功或太极拳调畅气血,调节阴阳平衡。
③穴位按摩,睡前劳宫对涌泉穴搓揉100下。
④失眠贴穴位贴敷。
贴压心俞、肾俞、三阴交、涌泉等穴位。
⑤耳穴压豆。
取穴:心、神门、皮质下、肾等。
【推荐】不寐-中医护理方法不寐又称失眠、不得眠。
是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特征的病证。
轻者难以入寐、或寐而易醒,醒后能再睡,亦有时睡时醒,寐之不实者;严重者则彻夜不虑。
本证可单独出现,但常伴有头晕头痛、心悸、健忘、乏力等症状。
1、病因病机邪扰心神或心神失养而导致阳不交阴或神不守舍而发生不寐。
(1)情志不遂、肝火扰动:情志内伤,肝郁不舒,郁而化火,肝火扰动心神;或素体肝阴不足,肝阳上亢,扰动神明而不寐。
(2)胃中不和、夜卧不安:暴饮暴食,脾胃受伤;或宿食停滞、酿成热痰,壅遏中焦;痰热上扰,胃气不和,则夜卧不安。
(3)思虑劳倦太过、伤及心脾:心伤则心血暗耗,心阴亏虚神不守舍;脾伤则生化乏源,营血亏少,不能上奉于心,心失所养而心神不宁。
(4)肾阴亏虚,心阳独亢:素体肾亏或久病肾虚,肾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水不济火,心肾不交,心火独亢,扰动神明,心神不宁而不得寐。
(5)心虚胆怯,心神不宁,心胆气虚,暴受惊骇,情绪紧张善惊易恐,惊恐伤神,心虚不宁而寐不安。
2、辩证论治(1)肝郁化火证:证候:不寐心烦,性情急躁易努,头眩胁痛,目赤口苦,耳聋耳肿,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泻热,佐以安神。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味。
(2)痰热内扰证:证候:不寐头胀沉重,痰多胸闷,心烦口苦,恶食嗳气,吞酸恶心,目眩,苔腻而黄,脉滑数。
治法:化痰清热、和中安神。
方药:温胆汤加减。
(3)心脾两虚证:证候:多梦易醒,心悸健忘,头晕目眩,神疲肢倦,饮食无味,面色少华。
舌淡苔薄、脉细弱。
治法:补养心脾、益气补血。
方药:归脾汤。
(4)阴虚火旺证:证候:心烦不寐、心悸不安、头晕耳鸣健忘,腰酸梦遗、五心烦热,口干津少、舌红、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养心安神。
方药:黄连阿胶汤、天王补心丹。
(5)心胆气虚证:证候:不寐多梦、易于惊醒、心悸胆怯,遇事善惊,气短倦苔,小便清长,舌淡、脉弦细。
治法:益气镇惊、安神定志。
方药:安神定志丸、酸枣仁汤。
不寐患者的辨证分型护理
从养生指导、按摩推拿、针灸护理、饮食、心理等方面 ,对失眠症的中医
护理进行了综述。
标签:不寐;辨证分型;护理
失眠是指无法入睡或无法保持睡眠状态,导致睡眠不足。又称入睡和维持睡
眠障碍,祖国医学又称其为”不寐”、”不得眠”、”不得卧”、”目不瞑”,是以经常
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证 [1]。随着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面临
着各种各样的压力越来越大,随之不寐的患者数量也在不断上升。在临床上,我
们除了用药物辨证治疗外,还应该合理的进行分型辩证施护已达到更好的疗效。
1肝火扰心型
多由恼怒烦闷情志不遂而致肝郁化火,上扰心神而生,表现为少寐,急燥易
怒、目赤口苦、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而数。方以龙胆泻肝汤为基础。护理
方法:汤药煎后凉服,而达到解郁而降火。对重患者进行情志疏导,找出导致失
眠的最主要因素,消除思想顾虑,使患者保持乐观良好心态,学会自我调节。睡
前30min洗热水澡、泡脚、喝杯牛奶等,日常可食用柑、橘、香橼、金桔及萝卜
等, 以达到行气消滞解郁之功。饭后睡前多散步,调畅气机,有助于睡眠,或
者可默念数字,听一些舒缓的音乐以促进睡眠。还可按揉神门、三阴交、心俞、
胆俞等穴位。
2痰热内扰型
常由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恣食肥甘生冷、或嗜洒成癖,导致脾胃受伤, 脾
气被阻,痰热上扰。表现为不寐、头重、胸闷、心烦、喛气、吞酸、不思饮食,
苔黄腻,脉滑数。方以温胆汤为基础。护理方法:应注重患者饮食,多食清淡,
忌暴饮暴食、忌肥甘、醇酒以防止助湿生痰,多食软食或易消化食物, 可选用
消食导滞化痰食物, 如山楂、萝卜、焦三仙等代茶饮,保护脾胃,以助脾脏化
痰之功效。睡前喝咖啡饮料之类兴奋刺激品,不剧烈运动,不过量饮水,晚餐不
宜多食。可选中脘、合谷、足三里等穴进行按摩治疗。
3 阴虚火旺型
多因身体虚精亏,纵欲过度,遗精,使肾阴耗竭,心火独亢,表现为心烦不
寐,五心烦热,耳呜健忘舌红,脉细数。方以黄连阿胶汤为基础。护理方法:此
类患者适宜于凉爽病室宜居住, 温度湿度要合理,忌燥热,常开窗通风 ,保持
病室空气清新,着衣增薄厚适宜。汤药煎后凉服,饮食清淡,忌食辛辣,可选用
桑椹、百合、甲鱼、莲子银耳等滋阴泻火之品煲汤熬粥。生活规律适当进行体育
锻炼,如太极、气功之类。可按揉神门 三陰交 心俞 肾俞等穴。
4 心脾两虚型
由于年迈体虚,劳心伤神或久病大病之后,引起气虚血亏,表现为多梦易醒,
头晕目眩,神疲乏力,面黄色少华,舌淡苔溥,脉细弱。方以归脾汤为基础。护
理方法:对患者进行情志疏导,使之渐渐把思虑纠结解开,逐渐了解”思虑伤脾 、
脾血亏损而不寐”的道理。针对此类患者的神疲乏力,适当辅助活动,与其言语
交流温和,态度和蔼,以助脾胃运化,使气血足,心得养,神得安。中药宜温服,
饮食宜黄芪、党参、红枣、山药等熬粥以益气养血安神[2]。可按摩合谷、足三
里等穴。
5 心胆气虚型
由于突然受惊,或耳闻巨响,目暏异物,或涉险临危,表现为噩梦惊扰,夜
寐易醒,胆怯心悸,遇事易惊,舌淡脉细弦。方以安神这定志丸为基础。护理方
法:此型患者重点保持环境安静, 勿突然大声呼其名, 避免有突发的响声。避
免各种精神刺激。饮食应清淡 、富营养、易消化。注意调养, 加强锻炼。同时
配合用指压神门、心俞、胆俞等穴, 以镇惊安神。
在临床中,不寐有不同的分型。首先得辨清虚实 [3]。虚者多属阴血不足,
病在心、肝、脾、肾,适宜滋补肝肾,壮水制火,或益气养血;实证多因肝郁化
火,或者食滞痰浊,治当疏肝理气,或消导和中,或清火化痰。实证日久,气血
耗伤,亦可转为虚证。虚实夹杂者,应补泻兼顾。失眠患者除药物外,还应当注
意配合精神治理,缓解患者紧张焦虑情绪。为了避免长期服用安定等镇静药物而
引起毒副作用,因此我们应该更好的进行辨证施护,使患者更快摆脱失眠的痛苦。
参考文献:
1]吴世贵.辨证分型失眠治疗[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04,17(5:48~49).
[2]华燕.失眠的诊断及中医辨证论治微探[J].中医药大学学报,10(3).
[3]陕海丽.老年失眠症的中医辨证施护[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2.3.编辑/
许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