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民族乐器介绍
- 格式:pptx
- 大小:2.24 MB
- 文档页数:8
藏族人民居住在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四川、甘肃和云南等省的部分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民族文化。
信奉喇嘛教。
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
藏族地区是歌舞的海洋,藏族民间舞蹈多为载歌载舞的形式,音乐一般都具有活跃、热烈、朴实的特点,有的乐曲相当优美。
卫藏、康、安多3大方言区的民间音乐在风格上有明显的区别。
藏族与汉族自古以来交往频繁、关系密切,在文化上互相影响、互相吸收,藏族与汉族的音乐语汇有许多共同之处:都以五声音阶为基础,五声性的歌曲随处可见。
如《爱木错》、《孔雀吃水》、《古来亚木》、《尤子巴母》、《却非突西》、《阿节总巴》等,也有一些六声或七声性的歌曲。
藏族歌舞音乐中,“堆谐”的调式多为宫调式,也有羽调式或商调式的乐曲,有的乐曲出现宫、羽交替调式;“弦子”的调式多为羽调式,也有徵调式、商调式;“果谐”的音乐常用宫、羽、徵调式。
藏族歌舞音乐多为同一首歌曲用分节歌的形式反复演唱,很少变换调性。
器乐往往是随腔伴奏,即兴发挥。
乐曲结构多为慢一中一快或慢一快,慢速时音符密集,快速时音符简化。
藏族民族乐器有札木聂、扬琴、牛角胡、根卡、二胡、竖笛、大号、大鼓、热巴鼓、镲、串铃等。
藏族民间舞蹈的表演形式有:“堆谐”、“果谐”、“弦子”、“锅庄”、“囊玛”、“噶尔”、“热巴”等。
堆谐“堆谐’堤西藏西部地区的一种民间歌舞。
“堆”是地名,藏族人把雅鲁藏布江上游的昂任、定日、拉孜、萨加及阿里一带叫做“堆”,“谐”是歌曲的意思,而舞蹈往往与歌曲结合在一起,因此,上述地区的农村歌舞就叫做堆谐。
这种舞蹈后来在整个西藏流传,舞蹈逐渐演变为脚下打点的踢踏舞的形式,以拉萨地区最为盛行,人们称它为“踢踏舞”或“拉萨踢踏舞”。
现在的堆谐实际上是指流传在西藏各地的踢踏舞。
传统的堆谐音乐中,大部分都带有宗教色彩。
歌词还有歌颂爱情的,反映了藏族人民的爱情生活。
堆谐的表演具有固定的程式,包括引子、歌曲、尾声。
舞蹈气氛热烈、动作灵活。
音乐节奏鲜明、开朗、活泼。
中国各民族的传统乐器制作艺术传统乐器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乐器。
乐器的制作过程凝聚了丰富的艺术技巧和民族文化的智慧。
本文将介绍中国各民族传统乐器的制作艺术。
一、汉族的传统乐器制作艺术汉族是中国最大的民族,也是中国传统乐器的制作技艺最为完善的民族之一。
汉族传统乐器以弦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如二胡、琵琶和锣鼓等。
乐器的制作工艺独特,严谨精细。
木材、竹子和兽皮等天然材料是制作乐器的主要原料。
制作乐器的师傅通常需要经过长期的传统技艺的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制作乐器的艺术。
二、少数民族的传统乐器制作艺术中国的少数民族有着丰富多样的音乐文化。
例如,蒙古族传统乐器马头琴是一种以马头形状为特点的弓弦乐器,制作工艺独特精细。
制作这种乐器需要选用优质的木材,并使用特殊的工具和技法进行加工和调音。
藏族的传统乐器有丰富多样,如唢呐、手鼓和大铙等。
这些乐器大多采用金属和动物皮革等材料制作,制作工艺上通常需要打磨、雕刻和编织等步骤,以打造出独特的音色和外观。
三、壮族的传统乐器制作艺术壮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主要民族之一,其传统乐器制作艺术独具特色。
壮族的传统乐器主要以打击乐器为主,如锣鼓和铜锣等。
这些乐器的制作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包括选材、炉烧、锤打和调音等。
同时,壮族传统乐器的外观也非常精美,通常采用金属材料制作,配以精心绘制的图案和纹饰。
四、维吾尔族的传统乐器制作艺术维吾尔族位于中国西北地区,其传统乐器制作技艺源远流长。
维吾尔族的传统乐器以弦乐器为主,如胡琴和塔木德等。
这些乐器的制作需要精确的测量和加工,通常使用细腻的木材和骨料,以保证乐器的音质和外观符合传统要求。
五、总结中国各民族的传统乐器制作艺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世代传承。
无论是汉族的琵琶二胡,还是少数民族的马头琴唢呐,每个乐器都承载着民族的情感和智慧。
乐器的制作艺术需要专业的师傅掌握传统技艺,以保留和传承民族文化的瑰宝。
同时,传统乐器制作艺术也有利于加强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
幼儿园藏族民俗文化介绍导言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藏族作为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俗文化。
幼儿园是孩子们接触和学习文化的重要场所,因此,了解和学习藏族民俗文化对于幼儿的多元发展非常重要。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藏族民俗文化的一些重要方面。
1. 藏族概述藏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地区的西藏自治区和四川、青海、甘肃、云南等省份。
藏族人口众多,有自己独特的语言、风俗和宗教信仰。
他们勤劳善良,热爱生活,崇尚自然,尊重祖先,这些特质构成了藏族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2. 藏族服饰藏族的服饰色彩鲜艳,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男子通常穿着藏式袍袍,色彩以红、黄、绿、蓝为主,上面还会绣有各种图案,非常精美。
女子则喜欢穿戴华丽而繁复的藏式服饰,包括藏袍、腰带、披肩等,绣花和装饰非常精致。
幼儿园可以组织孩子们亲自体验穿戴藏族服饰,了解和感受藏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3. 藏族传统节日藏族有许多重要的传统节日,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其中最重要的节日包括藏历新年、腊八节、藏历祭祖节等等。
藏历新年是最盛大的节日,一般在西元每年的1月或2月,人们会进行赛马、唱戏等庆祝活动。
腊八节是农历十二月初八,人们会煮腊八粥,祈求吉祥。
祭祖节是每年的除夕,人们会祭拜祖先,祈求祖先保佑。
幼儿园可以通过组织节日活动和叙述相关故事,让孩子们感受和了解藏族人民的节日文化。
4. 藏族建筑藏族的建筑风格独特而美丽。
藏式寺庙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通常是由多层建筑组成。
寺庙的墙壁上会绘制吉祥的图案和古老的故事,寺庙内部供奉着佛像和经书。
除了寺庙,藏族的民居也非常有特色,以石木结构为主,屋顶上覆盖着石板。
幼儿园可以利用手工制作的方式,让孩子们亲自制作一些小型的藏族建筑模型,培养他们对藏族建筑的兴趣和了解。
5. 藏族舞蹈和音乐藏族人民热爱歌唱和舞蹈,他们的舞蹈动作优美、大气磅礴,通过舞蹈表达他们对生活、自然和神灵的敬意。
在音乐方面,藏族有着独特的传统音乐和乐器。
中国民族乐器的分类中国民族乐器的分类中国民族乐器的分类很复杂,大家需要了解一下吗,下面由店铺为你介绍中国民族乐器的分类吧!八音周代,中国已有根据乐器的不同制作材料进行分类的方法,分成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类,叫做“八音”。
在周末至清初的三千多年中,中国一直沿用“八音”分类法。
金类:主要是钟,钟盛行于青铜时代。
钟在古代不仅是乐器,还是地位和权力象征的礼器。
王公贵族在朝聘、祭祀等各种仪典、宴飨与日常燕乐中,广泛使用着钟乐。
敲击钟的正鼓部和侧鼓部可发两个频率音,这两个音,一般为大小三度音程。
另外还有磬、錞于、勾鑃,基本上都是钟的变形。
唢呐石类:各种磬,质料主要是石灰石,其次是青石和玉石。
均上作倨句形,下作微弧形。
大小厚薄各异。
磬架用铜铸成,呈单面双层结构,横梁为圆管状。
立柱和底座作怪兽状,龙头、鹤颈、鸟身、鳖足。
造型奇特,制作精美而牢固。
磬分上下两层悬挂,每层又分为两组,一组为六件,以四、五度关系排列;一组为十件,相邻两磬为二、三、四度关系。
它们是按不同的律(调)组合的。
丝类:各种弦乐器,因为古时候的弦都是用丝作的。
有琴、瑟、筑、琵琶、胡琴、箜篌等。
竹类:竹制吹奏乐器,笛、箫、箎、排箫、管子等。
匏类:匏时葫芦类的植物果实,用匏作的乐器主要是笙。
土类:就是陶制乐器,埙、陶笛、陶鼓等。
革类:主要是各种鼓,以悬鼓和建鼓为主。
木类:现在已经很少见了,有各种木鼓、敔、柷。
敔是古代打击乐器,形制呈伏虎状,虎背上有锯齿形薄木板,用一端劈成数根茎的竹筒,逆刮其锯齿发音,作乐曲的终结。
用于历代宫廷雅乐。
柷是古代打击乐器,形如方形木箱,上宽下窄,用椎(木棒)撞其内壁发声,表示乐曲即将起始。
用于历代宫廷雅乐。
吹奏乐器中国吹奏乐器的发音体大多为竹制或木制。
根据其起振方法不同,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以气流吹入吹口激起管柱振动的有箫、笛(曲笛和梆笛)、口笛等。
第二类,气流通过哨片吹入使管柱振动的有唢呐、海笛、管子、双管和喉管等。
梆子(汉族) 、
杵(高山族) 、
叮咚(黎族) 、
梨花片(汉族) 、
腊敢(傣族) 、
编磬(汉族) 、
木鼓(佤族) 、
切克(基诺族) 、
钹(汉族) 、
锣(汉族) 、
云锣(汉族) 、
十面锣(汉族) 、
星(汉族)——碰钟 、
钟(汉族) 、
编钟(汉族) 、
连厢棍(汉族) 、
唤头(汉族) 、
惊闺(汉族) 、
板(汉族) 、
木鱼(汉族) 、
吾攵(汉族) 、
法铃(藏族) 、
腰铃(满族) 、
花盆鼓(汉族) 、
铜鼓(壮、仡佬、布依、侗、水、苗、瑶族) 、
象脚鼓(傣族) 、
纳格拉鼓(维吾尔族) 、
渔鼓(汉族) 、
塞吐(基诺族) 、
京堂鼓(汉族) 、
腰鼓(汉族) 、
长鼓(朝鲜族) 、
达卜(维吾尔族) 、
太平鼓(满族) 、
额(藏族) 、
拨浪鼓(汉族) 、
扬琴(汉族) 、
竹筒琴(瑶族) 、
蹈到(克木人)
全部乐器: 乐锯(俄罗斯族) 、
拉线口弦(藏族) 、
二胡(汉族) 、
高胡(汉族) 、
京胡(汉族) 、
三胡(汉族) 、
四胡(汉族) 、
板胡(汉族) 、
坠琴(汉族) 、
坠胡(汉族) 、
奚琴(汉族) 、
椰胡(汉族) 、
擂琴(汉族)
藏族舞蹈《布衣者》中热巴鼓的运用藏族舞蹈作品《布衣者》结构紧凑、主题鲜明、构思巧妙,在舞蹈过程中,热巴鼓作为主要道具,充当着一条线和一幅骨架的效果,在表现作品主题、塑造舞蹈形象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本节就热巴鼓在藏族舞蹈《布衣者》中的表现为出发点,用以剖析热巴鼓作为舞蹈中的重要构成元素对故事构成、情感营造以及动作衔接上的具体运用。
1 故事结构中的运用在藏族舞蹈《布衣者》中,热巴鼓作为构成作品主题元素之一,起着叙述者的作用,该作品通过布局合理的叙事结构铺展开来,以一种线性的叙事方法把一幕完整的剧情交代给观众,这很符合中国人的认知习惯与审美。
《布衣者》分为四个篇幅,分别是迎神、流浪、表演和传承,对应到具体舞蹈中热巴鼓的表现,就是通过祭鼓、走鼓、击鼓、神鼓四部分。
其中,迎神是开篇,流浪是发展,表演是高潮,传承是收尾,通过对老艺人的人物形象塑造,来重点突出民族技艺传承这一故事核心。
虽然《布衣者》也和其他民族民间舞蹈一样,在故事表达中会受到舞台空间、时长等因素的制约,但在该剧中,因为热巴鼓的运用,让相对简单的舞蹈作品也变得层次分明、剧情清晰起来。
1.1 “迎神”中祭鼓的运用在《布衣者》的最开端,一群年轻的藏族青年舞蹈演员在一位老热巴的带领下,举行一种藏族迎神仪式。
领队的舞蹈演员手捧哈达,在舞台的中心来回转圈,意为呼唤和招揽四方神仙,其他舞蹈演员们在舞台中心外围成一圈整齐的滚动并轻轻的站立起来,从圈内纷纷拿起热巴鼓,然后再弯下腰慢慢的走动,以表达出一种虔诚的信仰。
在这段开篇舞中,热巴鼓作为迎神的一种乐器或者叫做法器,在藏族的迎神仪式中一直占有一席之地,通常还会出现在第一个和最重要的节目之中。
《布衣者》中热巴鼓的使用,也真实还原了传统藏族舞蹈中的热巴鼓舞,在藏族民间,人们在进行这类舞蹈的时候,需要参与舞蹈的人先沐浴、净身,在跳舞之前,还需要对举行舞蹈的场地进行商议、祭拜等,意思是争得负责这块土地的神仙的同意后才能得到神灵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