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资本—帝国主义在华资本输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 格式:docx
- 大小:21.19 KB
- 文档页数:2
近代资本—帝国主义在华资本输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近代的中国史是一部充满血泪的屈辱史,自鸦片战争失败以来,中国沦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在这一时期,帝国主义不仅在地理上瓜分中国,更在资本上对华大量输出,对中国进行了经济上的掠夺。
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方式,除了强迫中国支付巨额的战争赔款外,主要是利用其与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赋予的特权,进一步扩大对中国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进行掠夺和榨取,逐步把中国卷入了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
帝国主义向中国大量输出资本,形成了这一时期对华经济侵略的新特点。
当时,帝国主义向中国输出资本的主要方式有:
一:向清政府进行政治贷款:《马关条约》中规定清政府要在三年内偿付对日赔款20000万两,后来又加上赎辽费3000万两。
当时清政府全年的财政收入8000余万两,根本无力筹划。
列强认为这是掠取特权的大好机会,争相兜揽借款。
在列强的争夺和逼迫下,清政府在甲午战争后三年多的时间里,先后三次向列强借款。
二:争夺中国铁路的投资权:甲午战后几年间,列强先后通过八次铁路借款,夺取了长达1.9万余里的铁路投资权和修筑权。
它们不仅通过输出资本榨取到巨额的利润,还控制了铁路沿线的大片土地和资源,有的甚至享有铁路沿线的行政权和警察权,使铁路沿线的中国领土主权名存实亡。
可见,投资和修筑铁路已成为甲午战后列强在华争相输出资本和巩固势力范围的重要手段。
三:投资中国矿山:1896年,美国首先和中国“合办”门头沟煤矿,外资从此侵入中国矿业。
此后,列强纷纷效尤,诱迫清政府签订“矿务”合同,攫取矿山投资权和开采权
四:在华开设工厂:甲午战前,外国资本在中国设立的工厂已有80余家,资本总额约为2800万元,1895至1900年间,列强在华设厂总数激增到933家,外资企业已经伸入到中国的各个经济部门,并把上海变成了它们在华纺织业的中心。
它们凭借雄厚的资本,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和原料,节省了运费,又享有免纳种种苛捐杂税的特权,不仅获得了巨额利润,而且迅速发展为具有垄断性的企业,严重排挤了中国民族工业的产品。
中国对外贸易早已掌握在外商手中,进出口货物均被少数外商垄断。
随着外国商品的大量畅销和农产品的大量输出,到19世纪末,中国的国内市场也已经为外商所控制。
他们以雄厚资金为后盾,操纵市场,任意抬高或压低货价。
中国的商业资本不得不仰承外国资本购鼻息,或成了替外国资本家推销商品和收购原料的工具。
此时中国的某些经济农作物的发展,并不是取决于本国经济的需要,而是受到国际市场供求关系的制约。
总之,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使中国在经济上也丧失了独立性,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体系,成了西方大国的经济附庸。
除了沿海、沿江少数城市的经济得到畸形繁荣以外,中国广大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的经济都濒临破产。
甲午战后列强在华的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给中国民族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半殖民地化。
外国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的联合统治,导致了中国近代经济的落后和人民的贫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