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阿克苏市实验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4
新疆阿克苏市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考试时间:100分钟满分:100分一、本卷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商鞅变法和魏孝文帝改革的表述不正确的()A.改革都获得成功B.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C.改革的过程一帆风顺D.改革使社会性质发生变化2.推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根本原因是()A.战争频繁 B.诸侯争霸 C.诸侯竞相改革 D.生产力的发展3.“商君虽死,秦法未败”造成这种现象的最根本因素是()A.变法满足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B.变法顺应了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历史潮流C.变法迎合了从诸侯割据走向全国统一的必然趋势D.变法有利于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4.认为商鞅变法是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的最主要的依据是()A.重农抑商,奖励耕织B.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C.废除奴隶主特权,奖励军功D.实行二十等爵制5.下列内容,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的是()①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②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③增强国国家军事力量④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6北魏孝文帝比喻为“如身之使手,干之总条”的措施是()A.均田制B.三长制C.俸禄制D.改穿汉服7.成书于5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
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材料主要反映了()A.北魏迁都洛阳,促进其繁荣B.士族制度在中原得到发展C.南朝统治下的洛阳经济得到恢复D.5世纪洛阳商业盛极一时8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之所以能够实施是因为()①它适应了当时中原地区的生产力②得到鲜卑贵族的广泛支持③孝文帝个人改革的态度坚决④广大北方人民支持改革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9北宋建立后,首先集中军权,这主要是着眼于()A.加强军事力量B.抵抗辽的进攻C.保卫皇室需要D.防止军事割据10.王安石变法中,既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又使国家收入增加的措施是()A.青苗法 B.农田水利法 C.募役法 D.市易法11.王安石变法所触及的主要矛盾是()A.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B.封建国家和大地主阶级的矛盾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D.官僚地主和中小地主的矛盾12.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评价正确的有()①防止了武将夺权和地方割据②导致了官僚机构膨胀③降低了政府办事效率④造成了中央财政困难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13.王安石变法的第一要务是()A.精简政府机构B.增加财政收入C.增强军队战斗力D.改革科举弊端14.王安石变法的突出效果是()A.政府财政大大增加B.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C.军事实力有所增强D.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15均田制实施的前提是()A.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B.北魏孝文帝是一位有作为的政治家C.封建政府手中有大量的无主荒地D.屯田制无法顺利实行16.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家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
新疆阿克苏市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无答案)一、选择题(★★★★) 1 . 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流憩qì东皋gāo睇眄miǎn犹蒙矜育jīn茕茕孑立qióngB.舸舰kē潦水láo遄飞chuán 白云出岫yòu宠命优渥wòC.绣闼dá晦朔huì盘桓huán决起而飞jué命途多舛chuǎnD.夭阏è骖騑cān泠然lěng门衰祚薄zuò晨光熹微xī(★) 2 . 下面各组词语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A.嗤笑棕榈仓廒兴高彩烈B.蘸酒搠倒祈祷筋疲力尽C.沽酒赉发戌边舐犊情深D.泅水搓合噩梦哀声叹气(★) 3 .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纵观波澜壮阔的五千年历史,在民族危亡的关头,总会有志士仁人挺身而出,毁家纾难,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和骄傲。
B.围棋等棋类游戏能很好地培养人的统筹意识和战略眼光,因为如果目无全牛,就很可能因顾此失彼而落败。
C.多位医药行业人士反映,药品的超高利润在业内绝非个别现象,一般情况下,药品差价平均在五倍以上,少数甚至达几百倍,让人叹为观止。
D.周立波的海派清口关注民生,针砭时弊,笑侃时事,幽默语句和夸张动作层出不穷,常常令观众付之一笑,鼓掌欢呼。
(★) 4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是指采用数字处理、数字存储、数字采集、数字展示和传播等技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换成可共享的数字形态并加以保存。
B.运营商自从宣布实施流量不清零政策以来,不少网友吐槽流量消耗速度太快,中国移动相关负责人对此表示,相关报道不属实,手机流量不会“跑得快”。
C.以能力为核心的语文素养是一个包含多种元素的综合体,它不仅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工具,而且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D.中国正在经历一场从“吃饱”向“吃好”“吃健康”的转变,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能否保证公众的食品安全,取决于政府的执政水平,事关老百姓的切身利益。
新疆阿克苏市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第I卷一、单选题,请在下列说法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涂在答题卡上。
(共30题,60分)1.商鞅变法和魏孝文帝改革的表述不正确的A. 改革都获得成功B. 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C. 改革的过程一帆风顺D. 改革使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答案]C[解析]据所学可知,商鞅变法和魏孝文帝改革均受到守旧势力的反对,尤其是商鞅最后被车裂而死,因此说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C符合题意;据所学可知,商鞅变法触犯了保守派贵族的利益,商鞅最终被车裂而死,但“商鞅虽死,秦法犹在”;而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故“改革都获得成功”,A不符题意;据所学可知,商鞅变法促进了封建制度的确立,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二者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都使社会性质发生变化,B、D不符题意;2. 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主要原因是A. 商鞅变法比较彻底B. 封建经济发展迅速C.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需要D. 重视水利工程建设[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商鞅在秦国变法比较彻底,实现了秦国富国强兵,故A正确。
3. “商君虽死,秦法未亡”,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 变法满足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B. 变法顺应了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的历史潮流C. 变法迎合了从诸侯割据走向全国统一的必然趋势D. 变法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答案]B[解析]商鞅虽然身亡,但是其新法并没有废除,根本原因在于新法能够壮大秦国的经济实力,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故选B。
ACD项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并未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因而不是最佳项。
4.下列内容,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的是①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②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③增强国国家军事力量④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A. ①②B. ①②③C. ①②④D. 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中迁都、推行行均田制及实行一系列的汉化改革措施促进了北方民族的融合,缓和了民族矛盾,同时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过程,加速了北方社会经济发展,为以后北方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新疆阿克苏市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流憩.qì东皋.gāo 睇眄.miǎn 犹蒙矜.育jīn 茕.茕孑立qióngB、舸.舰kē潦.水láo 遄.飞chuán 白云出岫.yòu 宠命优渥.wòC.绣闼.dá晦.朔huì盘桓.huán 决.起而飞jué命途多舛.chuǎnD.夭阏.è骖.騑cān 泠.然lěng 门衰祚.薄zuò晨光熹.微xī2。
下面各组词语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A.嗤笑棕榈仓廒兴高彩烈B.蘸酒搠倒祈祷筋疲力尽C.沽酒赉发戌边舐犊情深D.泅水搓合噩梦哀声叹气3。
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纵观波澜壮阔的五千年历史,在民族危亡的关头,总会有志士仁人挺身而出,毁家纾难....,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和骄傲。
B.围棋等棋类游戏能很好地培养人的统筹意识和战略眼光,因为如果目无全牛....,就很可能因顾此失彼而落败。
C.多位医药行业人士反映,药品的超高利润在业内绝非个别现象,一般情况下,药品差价平均在五倍以上,少数甚至达几百倍,让人叹为观止....。
D.周立波的海派清口关注民生,针砭时弊,笑侃时事,幽默语句和夸张动作层出不穷,常常令观众付之一笑....,鼓掌欢呼.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是指采用数字处理、数字存储、数字采集、数字展示和传播等技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换成可共享的数字形态并加以保存。
B。
运营商自从宣布实施流量不清零政策以来,不少网友吐槽流量消耗速度太快,中国移动相关负责人对此表示,相关报道不属实,手机流量不会“跑得快"。
C. 以能力为核心的语文素养是一个包含多种元素的综合体,它不仅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工具,而且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新疆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中历史试卷★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题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2、选择题的作答:每个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择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3、主观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
答案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修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5、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等。
6、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一并依序排列上交。
第Ⅰ卷(共 50 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有25小题,每道小题2分,共计50分。
在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
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A.分封制B.三公九卿制C.郡县制D.郡国并行制2.《三国志》称秦始皇“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
这是指秦朝实行了()A.郡县制 B.分封制 C.井田制 D.宗法制3.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4.中国古代有这样一类官员,他们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力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
新疆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高三5、6、18班使用)出题人一、单项选择题(2分×24=48分)1.据钱穆考证,周人语称雅,故雅言又称正言。
孔子鲁人,日常操鲁语,惟于诵《诗》、读《书》、执礼,此三者必雅言。
这表明A. 诸侯各国尊崇传统文化B. 儒家思想依靠雅言传播C. 礼制尚能维护天子权威D. 孔子对天下一家的认同【答案】D【解析】从孔子的语言使用情况来看,在平常的时候说鲁国的语言,在诵读经典和周礼的时候用雅言,可以看出孔子认为语言虽有异,但天下一家,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
A选项错误,材料只体现出孔子一个人的态度;B选项错误,孔子平日里都用鲁国语言来传道;C选项错误,这时候周天子权威已不复存在。
2.上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北宋制度设计的历史记述,据此推断,北宋制度设计A. 通过分化兵权铲除割据基础B. 成效符合宋初君臣的构想,C. 保障政府机构合理发挥作用D. 致使旧弊虽除、新弊渐生【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莫不溃散”说明旧制度废除,但又产生新问题,故选D;北宋是通过杯酒释兵权夺取大将的兵权,排除A;材料中的做法导致宋朝积贫积弱,不符合宋初君臣的构想,排除B;政府机构没有合理发挥作用,排除C。
3.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雇主普遍宁愿增加雇佣人数,也不愿致力于技术革新以提高生产效率。
这一现象从侧面表明该地区A. 人口增长降低了劳动力价值B. 抑商政策阻碍生产技术革新C. 专制统治制约商品经济发展D. 经济持续发展的推动力不足【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
根据材料“江南地区的雇主普遍宁愿增加雇佣人数,也不愿致力于技术革新以提高生产效率”,这表明明清时期的人口的迅速增长降低了劳动力价值,从而使雇主不愿致力于技术革新以提高生产效率,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抑商政策,排除B;材料同专制统治制约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排除C;材料未涉及经济持续发展的推动力问题,D项排除。
新疆高二上学期历史第二次半月考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 (共15题;共30分)1. (2分)中国古代先后产生了多种选官制度,下列最能体现西汉时期主流选官制度的是()A . “在每州设置大中正,郡县设小中正,中正官以在中央任官的本地人充任。
郡县中正官评定本地人的等第,作为政府用人授官的准则。
”B . “为了摧毁门阀,拔擢人才,故特准士人自行报名,参加策试,及第者得任官职。
”C . “令天下郡国每年举孝子、廉吏各一人;孝廉之举,遂成定制。
”D . “题目囿于四书五经,文章须依八股形式,造成士人只读闱墨制义的风气。
”2. (2分)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其表现有()①普遍实行麦稻兼作②纺织业上蜀锦全国有名③发明了灌钢法④青瓷烧制技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⑤建康人口达到百万A . ①②B . ①②③C . ①②③④D . ①②③④⑤3. (2分)在九品中正制实行的初期,品评人物品级主要依据的是“行状”,即个人品行才能的总评。
“行状”由中正(品评人才的官员)确定,当时的表述一般都很简括,如“天材英博、亮拔不群”、“德优能少”等。
这种选拔人才的方法A . 只重出身,不重才能B . 是一种客观公正选拔人才的方法C . 容易被人为随意操控D . 加强了君主专制4. (2分)“功虽疏必赏,过虽近必诛”、“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持这种观点的思想家是A . 孔子B . 墨子C . 老子D . 韩非子5. (2分) (2017高一下·崇仁月考) 《黄墨航杂志》载:明代景德镇“列市受廛,延袤十三里许,烟火逾十万家,陶户与市肆当十之七八”。
据此可知,明代的景德镇()A . 制瓷技术明显超过前代B . 民营制瓷业兴旺发达C . 不受政府抑商政策影响D . 成为全国的商业中心6. (2分) (2018高二上·铜仁期末) 在《孔子改制考》中,康有为认为孔子是一位伟大的革新者,他不但是儒教的先知般的创立者,而且也建制之“王”。
阿克苏市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三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考试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命题人: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鲁桓公共有四子,嫡长子姬同后继位为鲁庄公;庶子有庆父、叔牙、季友三人。
鲁庄公死后,三个庶子联手控制朝政,被称作“鲁三桓”。
材料说明这一时期( )A.嫡长子继承制名存实亡 B.宗法制受到严重挑战 C.世卿世禄制度始终盛行 D.庶子辅助嫡长子管理朝政2.《礼记·曲礼》云:“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又云:“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
”这表明“礼”的核心作用是( )A.明辨血缘亲疏关系 B.规范社会秩序 C.区分尊卑等级关系D.维系统治秩序3.有学者认为:“从政治意义上去考虑问题,‘始皇’这个称号,对秦始皇来说,实在是当之无愧,他的一切具有创始意义,他开始了一个伟大的时代。
”在该学者看来,这个时代应该是( )A.国家安定,民生改善 B.文化繁荣,经济昌盛C.国家统一,中央集权 D.国家强盛,疆域广阔4.有学者认为,从秦汉起,中国官僚体制的核心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
隋唐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独创性举措( )A.提高了决策的周密程度 B.丰富了官吏选拔的手段 C.打破了世家的特权垄断 D.推动丞相制度走向解体5.元朝赵天麟说:“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
”表明元代设置行省是为了( )A.拓宽选官渠道,扩大统治区域 B.分割官员权力,牵制地方重臣C.钳制边疆地区,提高行政效率 D.削弱地方割据,减少财政开支6.美国历史学家包弼德在《唐宋转型的反思——以思想的变化为主》中认为宋代标志了中国历史现代性的开端,但同时也出现了逆现代性的因素。
以下属于宋代“逆现代性”的是( ) A.社会流动更趋频繁 B.皇室权威更趋强化 C.世俗文化蓬勃发展 D.货币经济地位提高7.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二9月历史月考试卷(考试时间:100分钟分值: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填入答题卷中)1.梭伦的诗歌中写道:“你们这些财物积山.丰衣足食而有余的人,应当抑制你们贪婪的心情,压制它,使它平静。
”这主要针对哪些人而言()A.雅典的自由民 B.雅典平民 C.雅典的执政官 D.雅典贵族2. 梭伦颁布“解负令”的目的在于()A.废除债务奴隶制B.促进雅典城邦发展C.打破贵族世袭特权D.实现公民真正平等3.打破贵族依据血缘门第的世袭特权垄断政权局面的关键性措施是()A.颁布“解负令”B.确立财产等级制度C.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构D.设立公民陪审法庭4. 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的改革是()A梭伦改革 B.克利斯提尼改革 C.伯利克里改革 D.庇西特拉图改革5. 梭伦在当选执政官之前,曾经赋诗说:“我注目凝视,悲哀充溢着我的心,这爱奥尼亚最古老的地方,竟至陷于绝境。
”梭伦说雅典“险入绝境”是指()A.雅典面临外族人入侵的危险B.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斗争激烈C.奴隶主贵族之间的斗争D.自然灾害的威胁6.梭伦改革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A.以财产资格确定政治权力多少 B.废除债务奴隶制C.禁止粮食出口 D.创立了“陶片放逐法”7.商鞅变法中为加强对基层民众的管理与统治而设立的制度是()A.废井田开阡陌封疆 B.废除“世卿世禄”制 C.推行郡县制 D.连坐法8.认为商鞅变法是社会制度根本变革的最主要的依据是()A.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B.废除奴隶主特权,奖励军功C.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D.重农抑商,奖励耕织9.商鞅在秦国变法,“商君死,秦法未败”。
造成这种现象的最根本因素是()A.变法得到新兴地主阶级的支持和拥护B.变法顺应了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历史潮流C.变法顺应了诸侯割据走向全国统一的需要D.变法促进了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10.世人对战国时期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造成这一印象的主要原因是商鞅变法采取了()A.奖励军功B.奖励耕织C.焚烧诗书 D.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11.《左传》记载,襄公4年(前569年),“土可贾(买)焉”,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土地可以买卖B.土地禁止买卖C.土地私有出现D.农业水平提高12 .商鞅把礼乐.孝悌.仁义等看做亡国之俗,将其统称为“六虱”,因“而在思想文化领域“燔诗书而明法令”,从“六虱”内容看出其所焚诗书应多为()A.道家学说B.儒家学说C.墨家学说D.诸子百家学说13.商鞅变法措施中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最深远的是()A.废井田,开阡陌B.实行县制C.奖励耕战,废除贵族特权D.限制工商业者活动14.“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A.社会动荡变革B.争霸战争频繁C.思想文化繁荣D.社会生产力的发展15.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
新疆阿克苏市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 1、日本明治维新中废藩置县的实质是( ) A.调整国家行政建制 B.消除封建割据状态 C.完善政府管理职能 D.确立土地私有制 2、马克思在评价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政府的一项改革措施时说,其是“用暴力方法缩短由旧生产方式到近代生产方式的过渡时期的人为手段”。这一评价是针对( ) A.“废藩置县” B.“殖产兴业” C.“文明开化” D.“和魂洋才” 3、日本1870年的地理教科书《舆地志略》中对比中日两国:“贵古贱今,妄自尊大,自称中华,视外国为夷狄禽兽,屡失信于外国,虽蒙其侮辱,却依然固守旧习……止步于数千年前之开化之域”;“方今我邦,朝纲一振,转为开化之方向,国势将大为隆盛,是东洋诸国中,绝无仅有之类”。这段文字( ) A.客观分析了中国的旧习弊端 B.体现出强烈的海外扩张意识 C.尚未突破传统的儒学华夷观念 D.显示出西方文明观念影响日本 4、明治维新时期西服流行的同时,和服被当作最华丽的礼服保留下来;酒吧多起来了,茶室依然是人们的精神净地;西洋歌剧开始唱响,能剧和歌舞伎也在走向兴盛。这反映了当时日本( ) A.用西方文明提升国民的知识水平 B.引进西方文化以巩固统治 C.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多元共存 D.西方文明占据主导地位 5、有学者认为,经过明治维新后,日本从一个封建的东方农业国转变为深受西方文明影响的工业化国家,但并未完全实现“脱亚入欧”的目标。其主要的历史依据是( ) A.实行义务兵役制并同时组建常备军 B.推行小学义务教育并扶持高等教育 C.重建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体制 D.引进西方技术设备和现代产业制度 6.19世纪末,列强争相向清政府贷款,其最主要的目的是( ) A.谋取高额利润 B.扩大在华的政治经济势力 C.掠夺路矿权 D.为本国剩余资本寻找市场 7.《马关条约》签订后,张謇痛陈其主张:“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中国)但能于工艺一端,蒸蒸日上,何至有忧贫之事哉!此则养民之大经,富国之妙术,不仅为御侮计,而御侮自在其中矣。”他的核心思想是( ) A.民族独立是工业建设的重要前提 B.兴办商务是西方富民强国之根本所在 C.实业泛指农工商业,重点在商业 D.办实业既可救贫致富,又可富国御侮 8.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 ) 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 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 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 9.1895年,康有为等维新派创办宣传维新变法的报刊《中外纪闻》,并在北京建立政治团体——强学会,但不久就被清政府查封,其根本原因是这一刊物和这个团体( ) A.损害了洋务派的威信 B.有力地冲击了顽固守旧势力 C.学术观念不符合史实 D.推崇光绪帝而批评慈禧太后 10.19世纪中期以前,西方的科学家认为宇宙中有一种物质是弥漫在世界上,无所不在的。受其影响,19世纪90年代,谭嗣同撰写了《仁学》,把“仁”作为世界的本质,认为仁统万物,仁统宇宙,仁就是世界的本体。由此可见,维新派思想的突出特点是( ) A.照搬西方思想学说 B.传统文化与西方思想相结合 C.固守儒家传统思想 D.全面接纳西方自然科学成果 11.康有为说,“中国人才衰弱之由,皆缘中西两学不能会通之故”,故“夫中学体也,西学用也;无体不立,无用不行,二者相需,缺一不可”。然而,“今世之学者,非偏于此即偏于彼,徒相水火,难成通才”。这表明他实质上要求( ) A.要向西方学习 B.改革我国社会风尚 C.发展近代教育 D.承认西学比中学先进 12.面对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救亡与变法的呼声再起。下列关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活动及其影响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著有《劝学篇》,全面维护封建纲常礼教 B.主张学习日本明治维新,进行全面变革 C.呈递《日本变政考》,帮助光绪帝坚定变法决心 D.成立保国会等,促使变法浪潮激荡全国 13.百日维新期间维新派没有提出“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是因为他们( ) A.不敢触动封建制度 B.认为这一主张不符合中国国情 C.认为中国民智未开,难以实行立宪制度 D.对封建势力进行了妥协 14.近年来,许多史学家在研究戊戌变法时,认为康有为依靠光绪帝进行变法,反映出他具有高超的政治艺术。所谓的“高超”应指这种方式有利于( ) ①减少变法的阻力 ②弥补资产阶级力量的不足 ③获得列强的理解 ④取得顽固派的支持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15.废八股,改策论,这使众多的士子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失去了奋斗前程,他们自然走向变法的对立面。再比如裁并衙门,由于没有任何善后措施,使一部分官员和他们的家属一夜之间便失去生计所托,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混乱。该材料( ) A.表达了大众对百日维新的抵制 B.指出了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源 C.批评维新变法脱离国情 D.指出变法缺乏行之有效的配套措施 16.戊戌变法虽然是昙花一现,但是它对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戊戌变法最突出的历史功绩在于( ) A.挽救民族危亡 B.推动政治改革 C.发展社会经济 D.促进思想启蒙 17.戊戌新政提出后,山西省成立了商务局,承办山西的矿务、铁路,还集股白银45万两办轻工业。如在盛产棉花的地区,开设纺纱、织布厂,引入进口机器生产。以上材料反映出的信息正确的是( ) A.戊戌变法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工业发展 B.戊戌变法法令得到广泛落实 C.戊戌变法取得了成功 D.维新变法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18.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马士指出:“他们把足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就填塞给它吃了。”可见变法失败的原因是( ) A.变法过程过分急于求成 B.变法内容涉及领域过宽 C.变法没有推动社会进步 D.变法主持属于封建皇帝 19.同盟国集团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终战败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包括( ) ①经济实力处于明显劣势 ②作为非正义的一方,失道寡助③战略上出现重大失误④集团内部的矛盾不断激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0.德国外长皮洛夫1899年12月在议会演说:“……我们不愿阻挠任何人,但我们也不允许任何人妨碍我们的道路。我们不愿意消极地站在一边,而让别人分割世界。”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德国扩军备战、组建军事集团的根本目的是( ) A.帮助欧洲大陆弱小国家对抗英国霸权 B.维护欧洲大陆的和平与稳定 C.重新瓜分世界殖民地 D.同英国争夺霸主宝座 21.1882年5月20日,德、奥、意三国在维也纳签订了同盟条约。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三国同盟建立在德、奥、意三国相互妥协的基础之上 B.德国是三国同盟的核心 C.三国同盟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欧洲的矛盾 D.同盟促进了法俄的接近 22.一战的交战双方都把1916年看成是关键性的一年,都想给对方致命的打击。1916年2月21日,27万德军对凡尔登发起了杀气腾腾的“处决地”攻势。关于这一战役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德国图谋“使法国把血流尽” B.现代化学武器进行无声的大屠杀 C.是一战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战役 D.英国步履蹒跚的坦克稳住了阵线 23.英国历史学家杰弗里·帕克在其历史著作《剑桥战争史》中有这样一段话:“长远看来,协约国可任意借助美国经济,但德国却遭到封锁,这使它只能使用中欧资源,这种封锁产生了巨大的效果。……似乎为了对拿破仑进行阐释,上帝还是站在了较大工业的这边。”在作者分析同盟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失败的原因中,正确的是( ) A.美国始终援助协约国 B.德国拖入两线作战和持久战、阵地战的泥潭 C.德国资源匮乏,工业力量薄弱 D.协约国经济实力总体强于同盟国 24.1917年,中国北洋政府对德宣战,并派出大批劳工到欧洲战场服役。80多年后,时任法国总统的希拉克这样评价道:“任何人都不会忘记这些远道而来,在一场残酷的战争中与法兰西共命运的勇士,他们以自己的灵魂与肉体捍卫了法兰西的领土、理念和自由。”下列对中国参战的诸多评价中,你最赞成的是( ) A.对德宣战导致同盟国的失败 B.对德宣战是段祺瑞政府的错误决策 C.对德宣战客观上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D.对德宣战不利于一战的尽快结束 25.由于英国对德国实行了严密的海上封锁,美国同协约国的贸易从1914年的8.24亿美元增加到1916年的32.14亿美元,而同同盟国的贸易则从1914年的1.69亿美元猛跌到1916年的116万美元。这说明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是( ) A.美国同协约国经济利益紧密联系 B.美德矛盾逐渐扩大 C.争夺世界领导权 D.伸张正义 26.一战中,对1918年战争形势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德军速战速决计划破产,双方转入阵地战 B.美国加入协约国集团对德宣战 C.协约国发动大规模进攻,把战线推进到马恩河一线 D.德国开始实施“无限制潜艇战” 27、列宁曾经说:“一战后,美国几乎把所有国家,甚至最富有的国家,都变成了向自己进贡的国家。”这反映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