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血小板检测方法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2
第六章血小板本章要点:1. 血小板的生成2. 血小板的形态结构和生物化学3. 血小板的功能4. 血小板活化和分泌的检测5. 血小板稳态6. 血小板与血栓疾病7. 血小板质的异常引起的出血疾病8. 血小板量的异常引起的出血疾病女性,26岁。
2年来月经过多,经1周发现皮肤紫癜,牙龈出血,体检:面色轻度苍白,脾未及,血红蛋白80 g/L,白细胞4.5⨯109/L,血小板45⨯109/L,骨髓增生活跃,巨核细胞80个/片,均为颗粒型。
请问,该疾病的可能诊断是什么?患者血小板减少的可能原因有哪些?如何进行治疗,其机理是什么?血细胞约占血液容积的45%,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外周血经离心后可分为三层。
上层为富含血小板的血浆(Platele Rich Plasma, PRP),下层为红细胞,中间层为白细胞。
血小板平均直径为1~2 µm,平均体积为5.8 fl。
血小板是从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胞质裂解脱落下来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块胞质,每个巨核细胞可产生1000~5000个血小板。
肝脏和肾脏生成的促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ietin,TPO)是血小板生成的主要调节因子。
新生成的血小板先通过脾脏,约有1/3在此贮存。
人外周血中正常血小板计数为:150,000~40,000/µL。
血小板寿命约7~14天,每天约更新总量的1/10,衰老的血小板大多在脾脏中被巨噬细胞清除。
第一节血小板的生成血小板的产生依赖于造血干细胞和祖细胞向巨核系定向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成熟成为大的多倍体巨核细胞以及最终裂解为血小板。
巨核细胞发育的连续过程可被划分为四个阶段:巨核母细胞(Ⅰ期)、嗜碱性巨核细胞(Ⅱ期)、颗粒型巨核细胞(Ⅲ期)和成熟巨核细胞(Ⅳ期)。
区分这些阶段的主要标准是胞质的质和量、外形大小、分页情况和核的染色质样式。
巨核细胞在成熟过程中,表面的一些特异性分子标志物逐渐开始表达,如CD41、CD61、GPVI、CD42、PF4等,而一些造血干细胞/祖细胞的分子标志物逐渐消失,如CD34。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血小板聚集试验,检测受试者血小板聚集功能,评估其止血与血栓形成能力,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二、实验原理血小板聚集是指活化黏附的血小板之间互相作用,聚集成团的特性,是血小板的重要功能之一。
血小板聚集涉及血小板表面血小板膜糖蛋白(GP b/a)、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原(Fg)和Ca2+,这三者缺一不可。
当血小板黏附于血管破损处或受活化物质作用活化后,血浆Ca2+和血小板活化后表露的糖蛋白GPb/a作为一个纤维蛋白原的受体和纤维蛋白原、纤连蛋白及某些其他黏附分子结合而聚集成团,形成血小板血栓。
三、实验材料1. 受试者血液样本2. 血小板聚集检测仪器(如比浊法血小板聚集仪)3. 诱导剂(如ADP、胶原、花生四烯酸等)4. 生理盐水5. 计时器6. 记录本四、实验方法1. 根据实验要求,选择合适的诱导剂,将诱导剂溶解于生理盐水中。
2. 取受试者血液样本,加入诱导剂,置于血小板聚集检测仪器中。
3. 检测仪器自动记录血小板聚集曲线,包括聚集速度、聚集程度和聚集时间等参数。
4. 将实验结果记录于记录本上。
五、实验结果1. 受试者血小板聚集曲线:根据检测仪器记录的血小板聚集曲线,分析受试者血小板聚集功能。
2. 血小板聚集速度:受试者血小板聚集速度为每分钟增加的聚集率。
3. 血小板聚集程度:受试者血小板聚集程度为聚集曲线的峰值。
4. 血小板聚集时间:受试者血小板聚集时间为从诱导剂加入血液样本至聚集曲线达到峰值的时间。
六、实验分析1. 正常参考范围:根据文献资料,正常参考范围为血小板聚集速度0.5~1.5 mmol/min,聚集程度0.5~1.0,聚集时间2~5分钟。
2. 结果分析:根据受试者实验结果,与正常参考范围进行比较,分析受试者血小板聚集功能是否正常。
七、结论1. 受试者血小板聚集速度、聚集程度和聚集时间均在正常参考范围内,表明受试者血小板聚集功能正常。
2. 如受试者血小板聚集功能异常,需进一步检查和诊断,如进行相关药物治疗。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APTT)是一种评估凝血系统功能的常用的检测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用来检测在整个凝血过程中的多种因子,如凝血因子II、V、VIII、IX、X、XI和XII。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APTT测试的原理、方法、结果和临床应用。
原理APTT测定基于凝血的内在通道。
它的原理是,在一种包含了活化剂(如凝血酶原激活物、磷脂、钙)的试剂中,将患者的血浆加入其中,然后通过计时,观察血浆在凝血过程中的变化。
在正常人的血液中,有一系列凝血因子,它们按照一定的顺序、一定的速度激活,最终形成纤维蛋白氧化还原酶,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
在APTT测试中,血浆中的活化剂通过促进凝血反应和促进血浆的pH值降低来促进凝血,这导致患者血浆中的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从而加速凝固过程。
方法APTT测试需要用到一些特殊的试剂和设备。
这些试剂通常以套件的形式提供。
常见的试剂有APTT试剂盒、酶促试剂和钙试剂。
在进行该测试之前,操作者需要仔细查看说明书来确保测试过程正确,包括时间控制、加水量、温度、使用英寸管和计时方法等。
进行APTT测试时,操作者要首先收集新鲜血浆。
如果使用病人血浆,可以通过离心把红细胞和白细胞分离出来,得到新鲜的血浆。
然后,将APTT试剂加入血浆,搅拌后使其相互混合。
最后,加入一定量的钙离子。
在添加钙离子的同时,开始计时。
当血浆发生凝固时,停止计时并记录时间。
通过比较患者血浆的凝固时间和标准血浆的凝固时间,可以确定患者血浆中凝血因子的活性水平。
结果的解释APTT测试中,通常在30-60秒之间,血浆会开始凝固,绝大多数情况下,正常人的凝固时间为28-38秒。
如果患者的APTT时间超过正常范围,这可能意味着存在凝血因子缺陷或异常。
例如,低血小板症、因子VIII缺乏、因子IX或XI缺乏和因子II、V、X或VII缺陷等。
临床应用APTT测试广泛应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监测中。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测定标准操作规程1.检验原理:待测血浆加入糅花酸激活剂及脑磷脂(部分凝血活酶),37℃温育一定时间,激活内源凝血因子刈,XI等,在Ca?+参与下,最终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性纤维蛋白。
在光学比浊法仪器上测定加入CaCl2凝固所需的时间,即为待测血浆的APn.2.试剂主要组成成分RI:APTT试剂:糅花酸、兔脑磷脂;R2:CacI2溶液:25mmol∕L氯化钙。
3.样本要求3.1.采集静脉血,立即按9份血:1份抗凝剂比例与0.109mol∕L枸檬酸钠充分混合均匀。
室温300OrPm离心12分钟,上层淡黄色液体为待检的乏血小板血浆。
3.2血浆室温放置,宜在2小时内检测。
3.3血浆若不能及时检测,用塑料吸管分离,-20℃可保存2周。
测定前37℃快速融化,轻微混匀后立即检测。
4.检验方法: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测定(详见雷杜RACT830标准操作规程)5.参考区间:24—36秒6.检验结果的解释6.1报告APTT秒数(三)和/或比值,检验结果与各实验室的参考值范围相关。
7.2口服肝素、香豆素类药物会使APTT延长。
8.检验方法的局限性8.1凝血过程包括从因子激活到纤维蛋白形成的一系列反应。
因此,检验结果可能受到治疗药物(干扰物)、检验操作、检验系统等因素的影响,应考虑这些因素。
8.2试剂被污染,或者样品杯、吸管等被凝血剂/抗凝剂污染,会导致凝血异常,需严格控制。
9.产品性能指标重复性:用质控血浆重复测试所得结果的变异系数(CV)应不超过3.8%。
10临床意义APTT测定是内源性凝血系统较敏感和常用的筛选试验,也可作为内源性途径凝血因子的定量试验,可检测除Vil因子外的其他血浆凝血因子,特别是用于因子VIIIIXXII和前激肽释放酶的测定。
同时,APTT测定可用于肝素治疗监控。
APTT延长:见于凝血因子IIVVfflIXXIXII减低,纤维蛋白原缺乏症,纤溶活力增强,抗凝物质存在,是监控肝素治疗的重要指标。
“凝血功能”常规检测及结果解读凝血功能是指人体防止出血的生理功能,主要由血小板、凝血因子以及纤维蛋白原等多种物质组成。
正常的凝血功能对于维持血管的完整性和防止异常出血非常重要。
凝血功能常规检测是一种用于评估凝血系统功能是否正常的常规检查方法。
下面将对凝血功能常规检测及结果解读进行详细介绍。
一、凝血功能常规检测项目1.凝血酶原时间(PT)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PT是评估外源性凝血途径的指标,INR是通过将PT值与国际标准化比率相乘得到的结果,用于调节仪器和试剂之间的差异。
延长的PT和INR可能意味着凝血因子的缺乏或功能异常,或者可能与抗凝药物使用相关。
2.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APTT是评估内源性凝血途径的指标,能够检测凝血因子的活性和血浆的凝血酶原负荷。
延长的APTT可能与凝血因子的缺乏或功能异常相关。
3.凝血酶时间(TT):TT是衡量凝血系统常规检查项目之一,它是检测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的时间,常用于评估纤维蛋白原的生成速度和功能。
4. 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活化功能:血小板计数是评估血小板功能的重要指标,血小板活化功能的检测可以通过测定血小板表面活化标志物(如P-selectin)来进行。
二、凝血功能异常的结果解读1.延长的PT和INR:可能意味着凝血因子的缺乏或功能异常,最常见的是维生素K缺乏症和华法林类药物的服用。
其他可能的原因还包括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肝功能异常、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
2.延长的APTT:可能与凝血因子的缺乏或功能异常有关,最常见的是因为因子VIII、IX、XI、XII的缺乏或功能异常。
其他潜在原因还包括华法林类药物的服用、DIC、肝功能异常等。
3.延长的TT:可能意味着纤维蛋白原的缺乏或功能异常,最常见的疾病是纤维蛋白原缺乏症、纤维蛋白原溶解功能障碍症等。
4.低血小板计数:可能与血小板功能异常、骨髓造血功能障碍、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等相关。
准确计数血小板的方法及临床意义准确计数血小板是现阶段临床医学检验的关注热点,传统计数血小板数值不准确、结果不可靠等缺陷很大程度上损害了需求输血小板群体的切身利益,十分不利于医学检验的可持续发展;所以重视准确计数血小板方法及其本身所具有的临床价值意义便显的极为必要。
结合实际来看,血小板本身体积很小,且具有明显的无色、极易粘附等特质,往往在人体皮肤破损,血液流出时,血小板便会迅速粘附血管壁,所以一直以来血小板的采集检测难度也比较大,以往的很多采血或者计数方法,都无法达到准确计数血小板的效果;但近年来随着医疗科技的不断发展,各种医学技术的全面完善,准确计数血小板也逐渐成为现实。
比如现在的免疫学测定和二维激光散射方法便可以达到准确计数血小板的目的。
1.准确计数血小板的方法1.1利用免疫学测定准确计数血小板目前准确计数血小板方法主要是以免疫学测定和二维激光散射来体现,其中免疫学测定最早自上世纪80年代末时出现,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该方法正式开始应用至临床实践中,这个过程中先以浓度对等荧光微球替换红细胞,之后求出血小板所占荧光微球的比例数值,再用所求数值乘荧光微球浓度,最终便可得到比较准确的血小板数,期间所使用主要设备即血液分析仪,按照相应流程选取质量参数达标的血液分析仪,直接计数荧光血小板,便可保障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完全达到预期。
1.2二维激光散射法准确计数血小板二位激光散射法准确计数血小板较之免疫学测定而言,现代化特征更加明显,其原理主要是按照同质性球体光散射MIE 理论,在球形状血小板逐个经过激光照射区域期间,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做实时测定,比如高角度观察细胞折射系数,低角度分析相应细胞大小等;以此达到精确计数血小板的目的。
且该方法可以在无需荧光标记抗体的基础上,通过二维散图有效区分测定血小板,使准确计数血小板的实效性和便捷性得到进一步提升。
1.准确计数血小板的临床价值意义2.1准确计数血小板结果高于正常水平的临床价值意义(1)准确计数血小板结果高于正常水平的临床价值意义,最常见的即其为恶性肿瘤患者病情、预后情况提供了实时参考指标,比如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体内血液往往处于高凝状,以肺癌为例,晚期肺癌患者血小板增多的现象明显超过早期肺癌患者,且患者血小板增多往往也预示着相应患者预后不佳的风险会呈直线上升。
凝血四项操作方法凝血四项是一种常用的血液检查项目,用于评估出血和血液凝聚功能。
其包括四个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血小板计数(PLT)。
操作方法如下:1. 凝血酶原时间(PT):- 准备一根清洁的皮肤穿刺器、一支无菌试管和一根无菌的塑料吸管。
- 用皮肤穿刺器抽取适量的患者静脉血样。
- 将血液样本滴入无菌试管中。
- 在试管中加入适量的凝血酶原时间试剂,并迅速混匀。
- 将试管放入恒温水浴中,在37摄氏度下孵育一定时间后,观察凝血的时间。
2.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准备一根清洁的皮肤穿刺器、一支无菌试管和一根无菌的塑料吸管。
- 用皮肤穿刺器抽取适量的患者静脉血样。
- 将血液样本滴入无菌试管中。
- 在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试剂,并迅速混匀。
- 开始计时,同时观察试管中血液凝聚的时间。
3. 纤维蛋白原(FIB):- 准备一根清洁的皮肤穿刺器、一支无菌试管和一根无菌的塑料吸管。
- 用皮肤穿刺器抽取适量的患者静脉血样。
- 将血液样本滴入无菌试管中。
- 在试管中加入适量的纤维蛋白原试剂,并迅速混匀。
- 观察试管中血液中纤维蛋白原的凝聚情况。
4. 血小板计数(PLT):- 准备一根清洁的皮肤穿刺器、一支无菌试管和一根无菌的塑料吸管。
- 用皮肤穿刺器抽取适量的患者静脉血样。
- 将血液样本滴入无菌试管中。
- 使用血小板计数仪具体测量血液中的血小板计数。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方法仅为一般操作流程,具体操作需根据实验室设备和试剂的要求进行。
在操作过程中需要保持操作无菌、准确掌握试剂用量、注意操作时间等,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此外,还需要合理的样本采集、保存和处理,以确保血液样本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最后,操作完毕后要对操作用具进行适当的处理和清洁,以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医院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测定凝固法操作规程一、检验目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APTT)二、工作原理:被测血浆加入带不锈钢球的检测杯内温育后,加入激活试剂血浆开始凝固,被测血浆粘度不断增加,不锈钢球在检测杯底沿弯曲的轨道运动逐渐减慢,并且振幅减小,此振幅的变化由数学算法通过计算得到凝固时间。
三、方法学溯源:37七条件下,以白陶土激活因子*n和*I,以脑磷脂(部分凝血活酶)代替血小板,在Ca和磷脂参与下,观察贫血小板血浆凝固所需时间,即为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是内源凝血系统较敏感和常用的筛选试验。
线性范围:20-180秒四、标本采集及处理:试剂准备:按照试剂瓶标签上标明的量,用蒸储水复溶APTT试剂,使用前预温到室温(20—25°C)。
1、采血步骤(1)登记:登记的内容包括病人的姓名、病历号、采血时间、登记编号、送检部门等。
(2)识别病人:问清病人并识别病人是至关重要的。
了解近期用药情况和特殊生理状况,并记录。
例如阿斯匹林、潘生丁等药物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口服避孕药会使血小板粘附、聚集功能、纤维蛋白原及多种凝血因子活性明显增高;当剧烈运动或输注肾上腺素时MI因子活性会快速上升。
应注明。
(3)病人的体位:坐位采血;卧位采血;采血时病人的口中不准含食物、口香糖或口表等,以防意外。
(4)选择适当的静脉,最宜采血的肘窝静脉,也可在腕,手,踝静脉采血。
2、注意事项:(1)病人宜处于休息状态,并且在早餐前采血(乳糜血影响检测结果)。
(2)针头不应小于21GAVGEo国际推荐用21GL5或20Gl.5号针头,确保针头与空针联接牢固,以免产生泡沫。
如果采血时产生泡沫,可能导致纤维蛋白原和VID因子变性。
(3)抽血时要“一针见血”,如抽血过慢或不太顺利,将会影响检测结果。
(4)取样完毕,立即与抗凝剂充分混合,混合抗凝标本时需轻微的但彻底的混匀,因为纤维蛋白在剧烈振荡混匀时可能变性,一般轻轻的翻转5至10次,要避免用力振摇,以免标本溶血影响结果。
凝血四项检测方法及临床意义凝血四项检测是指常规的血液凝血功能检查方法,主要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PLT)和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
这些指标的检测结果对于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异常以及预测出血和血栓相关疾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凝血酶原时间(PT)是一种常用的全血液凝血功能检查方法,主要用于检测体内外凝血通路的功能。
PT是测量从血浆中提取的凝血酶原形成凝血酶所需的时间,其结果可用于评估外源性凝血通路的功能状态。
PT 延长可能意味着凝血因子Ⅱ、Ⅴ、Ⅶ和Ⅹ的活性下降,可用于检测和监测这些凝血因子活性的变化,并诊断肝功能异常、凝血因子缺乏或抗凝药物治疗的反应。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也是一项全血液凝血功能检测方法,用于评估内源性凝血通路的功能状况。
APTT主要用于检测凝血因子Ⅷ、Ⅸ、Ⅺ和Ⅻ的功能状态。
APTT延长可能意味着这些凝血因子的活性降低或存在抗凝因子的影响,可用于诊断凝血因子缺乏、纤维蛋白溶解亢进症(DIC)以及肝功能异常。
血小板计数(PLT)是衡量血液中血小板数量的指标,也是凝血功能检测的重要参数之一、血小板是主要参与血栓形成和止血的细胞成分,其数量的增加或减少都可能导致出血或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
因此,PLT的测定有助于评估血小板功能的异常,对于评估出血疾病和血栓相关疾病的诊断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是一种标准化的凝血酶原时间指标,可以消除不同实验室之间测试结果的差异。
INR主要用于评估抗凝治疗中华法林(warfarin)的疗效。
INR的正常范围为0.9-1.1,如果INR超过正常范围,则代表华法林治疗的抗凝作用过强;反之,如果INR低于正常范围,则代表华法林治疗的抗凝作用不足,存在血栓形成的风险。
1.评估凝血功能异常:通过测量PT和APTT的延长情况,可以评估凝血因子活性的变化,为凝血功能障碍的诊断和分类提供参考。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测定是内源性凝血系统常用的筛选试验之一,它可反映凝血因子Ⅷ、Ⅸ、Ⅺ、Ⅻ及Ⅴ、Ⅹ的活性。
(一)检验原理凝固法:在37℃条件下,以白陶土、硅化土或鞣花酸为激活剂,活化凝血因子Ⅻ和Ⅺ,以脑磷脂(部分凝血活酶)代替血小板提供凝血的催化表面,在钙离子的参与下,观察乏血小板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
(二)检验方法学1.试剂(1)4%白陶土-脑磷脂混悬液。
(2)0.025mol/L CaCl2。
2.标本采集受检全血与0.1mol/L草酸钠溶液或0.109mol/L枸橼酸钠溶液作1∶9抗凝,充分混匀,1500r/ min离心10分钟,以此制备乏血小板血浆。
3.标本检验取玻璃小试管1支,加入受检血浆、白陶土-脑磷脂混悬液各0.1ml,充分混匀,置37℃水浴3分钟,其间轻轻摇动数次。
加入0.025mol/L氯化钙溶液0.1ml,立即启动秒表,将受检标本在37℃水浴中不断轻轻摇动,约30秒时取出,记录受检标本出现纤维蛋白丝的时间,重复上述检测,取平均值。
(三)方法学评价离心时间及特殊的标本类型均会对检测构成影响(详见凝血酶原时间测定)。
(四)质量保证1.正常对照为保证白陶土(对凝血因子缺乏较为敏感)、硅化土(对狼疮抗凝物较为敏感)或鞣化酸(对肝素较为敏感)的质量,每天应以正常人混合血浆做正常对照。
2.检验温度水浴温度应恒定在36~38℃,受检血浆温浴时间不得短于3分钟。
3.检验周期应在采血后4小时内完成检测,否则可使结果假性延长。
4.调整抗凝剂比例同凝血酶原时间测定。
(五)参考范围男性:(37±3.3)秒;女性:(37.5±2.8)秒。
受检者的测定值较正常对照延长超过10秒才有病理意义。
(六)临床意义1.APTT延长主要见于凝血因子Ⅷ、Ⅸ、Ⅺ、Ⅻ、激肽释放酶原(PK)和高分子量激肽原(HMWK)缺乏症,也可见于凝血因子Ⅴ、Ⅹ、Ⅱ和纤维蛋白原缺乏症及血液循环中存在抗凝物质等。
临床肺科杂志2007年7月 第12卷第7期 691 肺栓塞与血小板活化标志物 蒋玲任英罗翠花 【摘要】 目的探讨肺栓塞与血小板活化的关系,以发现更加简便、可靠的检测血小板活化的方法。方法用酶联免疫吸 附法测定血浆中可溶性P.选择素(PS);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膜上活化标记物P.选择素(CD62p)。结果PTE患者血小板膜 上P.选择素及血浆中可溶性P.选择素均明显高于高危人群及正常对照组(P<0.O1);高危人群血小板膜上P-选择素及血浆中 可溶性P.选择素高于正常对照组;栓塞面积越大血小板膜上P-选择素及血浆中可溶性P-选择素越高,血小板的活化程度越高; 说明血小板活化在肺栓塞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结论PTE时,血浆P-选择素水平明显增高,参与了PTE的发生、发展。通过早 期监测高危人群血浆P.选择素,对于预防肺栓塞有一定帮助。P.选择素可以作血栓性疾病的导向诊断和治疗提供崭新的途径。 P-选择素简单、易测,上述两种方法均可作为常规检查的指标。 【关键词】血小板活化;肺栓塞;血小板膜表面P-选择素(CD62p);血浆中可溶性P-选择素(Ps)
Correlation between 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 and platelet activation JANG Li,REN Ying,LUO Cuihua The 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Xixiang People Hospital of Baoan District,Shenzhen City,Guangdong 518102,China 【Abstract】0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 and platelet activation.Methods We di- vided the patients into three groups:normal control group,high risk group and PTE group(including large scale PTE and non—large scale group).PS(ELISA)and CD62P(flow cytometry)were used to determine the degree of platelet activation.Results The level of CD62P on platelet membrane and soluble PS in blood plasma in the PTE patients were much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normal control group and in the hi:gh risk group(P<O.O1).The level of CD62P and PS in the large scale PTE patients were much hi gher than those in the non.1arge scale PTE patients(P<O.01).Conclusion The level of platelet activation is much higher in patients with PTE than that in the normal control group and in the high risk group.The larger the area of embolism is.the higher the level of platelet activation is.The platelet activation ma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athogenesis and progress of PTE. 【Key words】platelet activation;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 P—sclectin(CD62P);platelet membrane;soluble P—selectin (ps);blood plasma
新血栓六项的检测方法
新血栓六项的检测方法包括体格检查、血小板检查、血栓调节蛋白检测、血浆凝血酶-抗血酶Ⅲ复合物(TAT)检测、血管彩超和血管造影,以及凝血因子检查。
体格检查:医生会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生命体征等,检查有无感觉障碍或反射异常,以及病变部位是否存在压痛或肿块等。
血小板检查:通过检查血小板的活化情况,如果血小板的聚集性增高,则可以作为血栓形成的依据。
血栓调节蛋白检测:血栓调节蛋白具有抗凝血的作用,如果检测到血栓调节蛋白的含量降低,则可能出现血栓。
血浆凝血酶-抗血酶Ⅲ复合物(TAT)检测:TAT是凝血酶活化的指标,升高提示血液高凝状态,可以辅助诊断血栓相关疾病。
血管彩超和血管造影:这两项检查可以直接观察血管的情况,判断是否有血栓形成。
凝血因子检查:凝血因子是参与血液凝固过程的各种蛋白质组分,检查凝血因子可以了解凝血功能是否正常,从而判断是否有血栓形成的倾向。
请注意,这些检测方法的具体实施可能会因医疗机构和医生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血小板聚集功能四项指标解读
血小板聚集功能四项指标解读
血小板聚集功能是血小板在血液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是由以下四项指标检测组成:血小板凝血活化指标(PFA)、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PT)、血小板基础聚集指标(BTA)、血小板凝血因子Ⅲ(FⅢ)。
首先,血小板凝血活化指标(PFA)是检测血小板的功能和变性的指标,它主要由ADP和纤溶酶(FactorⅣ)活化并发挥其凝血作用,说明血小板对血液凝固能力是有素质和凝血偏差的。
其次,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PT)是检测血小板凝血功能的重要指标,它检测血液酶IFⅦ的关键能力,即血小板的活化及其能力,反映出血小板的活性水平,是血小板凝血检测的标准指标。
第三,血小板基础聚集指标(BTA)是检测血小板能否在机体血液循环中正常聚集的指标,它通过血小板与染色质相联系而激活,可以实时地了解血小板功能,从而可以更准确地了解血小板在血液凝固中发挥的作用。
最后,血小板凝血因子Ⅲ(FⅢ)是血小板在正常生理情况下聚集所产生的因子,是反映血小板的功能的重要指标,除了能够了解血小板的量还能够证明血小板的活性水平,它是血小板活性紊乱的重要原因之一。
总之,以上就是血小板聚集功能四项指标的重要意义,它们是保证血液正常凝固的关键,并可以给予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对此,我们应该重视血小板的检测和解读,及早发现血小板功能异常,以降低可能出现的危险,保障健康和安全。
活化血小板检测方法
1.临床意义
心肌梗塞、脑血管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栓形成、脑栓塞和肺栓塞等血栓性疾病在中国有很高的发病率,也是致死的重要原因。
血小板活化是血栓形成的重要环节,检测血小板的活化状态可辅助诊断和监控血栓性疾病,对判断血栓前状态意义也非常重大。
2.检测原理
静止状态的血小板内分布着多种颗粒,如a颗粒、溶酶体颗粒等。
这些颗粒表面存在着一些特定蛋白,如a颗粒表面有CD62p抗原,溶酶体颗粒表面有CD63抗原。
血小板活化时,由于颗粒膜蛋白与血小板膜蛋白相互融合,使颗粒膜蛋白翻转到血小板膜表面。
因此,可通过检测这些颗粒膜蛋白来判断血小板的活化状态。
3. 采血
EDTA抗凝采血,取后段血。
因前段血中可能有组织液存在,造成人为血小板活化。
4. 试剂选择
FITC标记的CD42b抗体
PE标记的CD62p或CD63抗体
在血小板膜表面稳定表达的抗原有CD41/CD61(GPIIb/IIIa)和CD42a, CD42b 等,这些抗原均可作为血小板的标志。
但因中国存在着一部分血小板无力症患者,其血小板表面缺乏CD41/CD61(GPIIb/IIIa)。
因此,一般使用CD42b来鉴别血小板。
因一般情况下,CD62p和CD63的表达率均较低,需用PE等荧光较强的荧光素标记检测。
5. 染色
a. 全血法:
1) 取试管A(阴性对照)和试管B(测定管),均加入5ml 抗凝全血和200ml PBS
2) A管中加入适量的CD42b-FITC和阴性对照抗体(对应于CD62-PE或CD63-PE)
B管中加入适量的CD42b-FITC和CD62-PE或CD63-PE抗体
3) 室温,避光孵育25分钟
4) 加2 ml PBS,上机检测
血小板在体外随着时间的延长会自发活化,所以由采血到检测一般要在3小时内完成。
b. 固定法:
1) 抗凝全血800rpm 离心10分钟,取上清液即PRP(富血小板血浆)
2) 以等体积1-2%的多聚甲醛固定10分钟
3) PBS洗涤1次,用PBS调节细胞浓度为1×107个/ml左右
4) 分别在试管A(阴性对照)和试管B(测定管)进入100ml血小板悬液
5) A管中加入适量的CD42b-FITC和阴性对照抗体(对应于CD62-PE或CD63-PE)
B管中加入适量的CD42b-FITC和CD62-PE或CD63-PE抗体
6) 其余步骤同全血法
固定法可避免血小板在体外因时间或操作造成的人为活化,固定后的血小板可在5天内检测。
而固定法的步骤较为繁琐,耗费时间,且在制备PRP时需离心,容易带来人为活化。
所以很多实验室还是倾向于全血法。
但是如果采血后不能立即检测(3小时内),则需用固定法。
6. 分析
1) 用CD42b表达量和侧向散射光设门来选定血小板
选定血小板过去常用的方法是FS(C)/SS(C)设门,根据细胞的大小与颗粒度来确定血小板。
然而血小板的大小不一,有些血小板较大,容易与红细胞相混淆,尤其当活化时,血小板与白细胞发生粘附,在FS(C)/SS(C)图上进入白细胞群,使得一部分血小板丢失,因此应用该法对血小板进行选定不够准确。
目前公认的方法是用血小板特异性标志来选定血小板,因无论血小板大小,无论其是否活化,均稳定表达CD41/CD61(GPIIb/IIIa)和CD42a等,因此可以非常精确地区分血小板。
2) 做阴性对照管,调节阳性区的假阳性率为1-2%
3) 做测试管,得出CD62p的表达率,及血小板活化的百分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