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小RNA与血小板活化
- 格式:pdf
- 大小:209.83 KB
- 文档页数:3
活化血小板检测方法活化血小板是指被某种刺激物激活后,细胞内释放出一种含有血小板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的血小板。
这种活化血小板在生理和病理条件下都有丰富的生物学功能,它们可以促进血管新生、细胞迁移和增殖、纤维蛋白溶解等。
活化血小板在生物学研究、生物医学技术和临床应用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
为了检测活化血小板的生物学功能和应用价值,科学家们开发了多种方法,包括细胞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方法。
下面是十条关于活化血小板检测方法的详细描述:1. 光散射法光散射法是一种典型的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它基于光学特性来测量血小板的形态、大小和聚集状态。
光散射法检测活化血小板时,可以通过检测血小板的聚集状态和形态来判断其活化状态。
2. 电阻抗法电阻抗法是一种测量细胞电阻的方法,它可以用来检测血小板的形态和大小,进而评价其活化程度。
电阻抗法还可以用于测量血小板与其他细胞的互作效应。
3. 血小板聚集率测试血小板聚集率测试是一种检测血小板功能的方法,它基于血小板在接触到激活物质后,聚集和黏附的特性。
通过测量血小板聚集率的改变,可以评价血小板的活性和功能状态。
4. 流式细胞术流式细胞术是一种高通量的单细胞分析技术,可用于评估单个细胞及其亚群的生物学特性。
流式细胞术可以检测活化血小板的数量、形态和功能状态,并且可以分析不同血小板亚群的活性和功能。
5. 电子显微镜检查电子显微镜检查可以清晰地看到血小板的细节结构,包括血小板的形态、大小、颗粒和内部结构等,从而能够准确评估血小板的活性和功能状态。
6. PCR技术PCR技术是一种针对DNA序列进行扩增的高灵敏度技术,其可以用于检测血小板内含有的mRNA和DNA序列。
通过PCR技术,可以检测血小板内含有的多种生物标志物,如DNA 和RNA修饰物、微小RNA等,从而评价血小板的功能状态和表达谱。
7. 血小板膜蛋白检测血小板膜蛋白检测可以测量血小板表面的分子,如GPIIb/IIIa、GPIb、P-selectin等,这些分子是血小板活化的标志。
微小RNA在疾病诊断中的作用及应用前景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微小RNA在疾病的预测、诊断和治疗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微小RNA是一类非编码RNA,其长度约为20-22个核苷酸。
在细胞内,微小RNA能够通过与mRNA结合形成复合物,抑制mRNA转录和翻译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从而参与到许多生物学过程中,包括细胞增殖、分化、凋亡、代谢和免疫等。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微小RNA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成为许多疾病的新预测、诊断和治疗靶点。
1. 微小RNA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微小RNA已成为肿瘤的新标志物。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微小RNA在肿瘤发生、发展和预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对于肿瘤早期诊断,基于微小RNA的诊断技术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特异性。
例如,通过检测血浆中的特定微小RNA,可以实现肺癌的早期诊断。
此外,微小RNA还可以用于肿瘤的预后评估和治疗策略的制定。
例如,在乳腺癌的治疗中,通过检测患者的微小RNA表达水平,可以预测患者的治疗响应和生存期。
2. 微小RNA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微小RNA也可以作为心脑血管疾病的生物标志物。
心脑血管疾病是目前全球死亡人数最多的疾病之一,因此,早期诊断和预防非常重要。
许多研究表明,微小RNA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例如,通过检测血浆中的特定微小RNA,可以对冠心病患者进行分型和预后评估。
此外,微小RNA还可以作为心脑血管疾病治疗的新靶点。
最近的研究表明,通过调节特定微小RNA的表达,可以调节血管的生成和修复,从而促进血管疾病的治疗。
3. 微小RNA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前景微小RNA已成为疾病治疗的新方向。
作为非编码RNA的一个重要类型,微小RNA具有许多优点,例如易于检测和调节,不易被破坏和免疫应答等。
通过调节微小RNA的表达,可以实现对许多疾病的治疗。
例如,在肝癌的治疗中,利用化学修饰的微小RNA可以有效地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侵袭。
此外,利用微小RNA通过基因靶向治疗目标基因的表达也成为治疗某些疾病的新方法之一,例如,利用miR-29b干扰肌纤维化相关基因COL1A1的表达,可以治疗肝纤维化。
- 177 -*基金项目:扬州市科技计划项目(YZ2022068)①大连医科大学扬州临床医学院 江苏 扬州 225001②苏北人民医院通信作者:王方方微小分子RNA在再生障碍性贫血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耿雪银① 李步霓① 左华芹② 王方方② 【摘要】 再生障碍性贫血(AA)是一种以全血细胞减少为特征的骨髓造血衰竭综合征,T 细胞功能亢进、骨髓微环境异常是其发病的主要因素。
微小分子RNA(miRNA)是一类保守的小分子非编码RNA,参与调控多种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在T 细胞免疫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成脂成骨分化方面具有重要调控作用。
已有研究证实miRNA 参与AA 的发生发展,未来基于miRNA 的靶向治疗可能成为治疗AA 的方向。
本文就miRNA 在AA 中对T 细胞功能和BM-MSCs 成脂成骨分化的作用进行综述。
【关键词】 再生障碍性贫血 微小分子RNA T 细胞功能 骨髓微环境 间充质干细胞 doi:10.14033/ki.cfmr.2024.09.0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24)09-0177-04 Role and Research Progress of MicroRNA in Aplastic Anemia/GENG Xueyin, LI Buni, ZUO Huaqin, WANG Fangfang. //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 2024, 22(9): 177-180 [Abstract] Aplastic anemia (AA) is a bone marrow hematopoietic failure syndrome characterized by pancytopenia. Hyperfunction of T cells and abnormal bone marrow microenvironment are the main factors of its pathogenesis. Micro RNA (miRNA) are conserved small non-coding RNA, which are involved in the regulation of pathophysiological processes of various diseases an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regulation of T cell immunity and lipogenic osteogenic differentiation of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MSCs). It has been confirmed that miRNA participate in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AA, and targeted therapy based on miRNA may become the direction of AA treatment in the future. In this review, the role of miRNA in T cell function and lipid osteogenic differentiation of BM-MSCs in AA was reviewed. [Key words] Aplastic anemia Micro RNA T cell function Bone marrow microenvironment Mesenchymal stem cells First-author's address: Yangzhou School of Clinical Medicine of Dalian Medical University, Yangzhou 225001, China 再生障碍性贫血(AA)是一种少见且危及生命的骨髓衰竭性疾病,以全血细胞减少和骨髓造血细胞减少为特征[1]。
微小RNA及其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近年来,微小RNA逐渐成为了医学领域中备受瞩目的一个研究方向。
微小RNA,简称miRNA,是一类长约22个核苷酸的RNA分子。
由于其体积非常小,且能够通过调控基因表达发挥作用,因此在疾病治疗中具有巨大的潜力。
本文将会详细论述微小RNA及其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一、微小RNA的特征和功能微小RNA是一类细胞内调节基因表达的重要分子。
在多种生物中广泛存在,包括人类、动物、植物等。
它主要通过与靶基因的mRNA结合,从而抑制其转录、翻译或者加速其降解。
基因表达调控的是生命的核心过程,因此微小RNA在细胞内的调节作用非常重要。
微小RNA主要由多种酶进行合成,其中主要的酶包括Drosha和Dicer。
Drosha主要参与初级的miRNA前体RNA的加工,Dicer则参与miRNA的生物合成的终止阶段。
此外,一个大约72个核苷酸的二级结构也是miRNA产生的必要之处。
这个结构的稳定性和正确性对miRNA的功能发挥至关重要。
二、微小RNA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miRNA通过对基因表达的调控,间接地影响了许多生理和病理过程。
众多研究表明,许多肿瘤、神经退行性和心血管疾病都与miRNA的功能异常有关。
与传统基因诊断方法相比,微小RNA的特异性更高,而且可以通过简单的技术手段检测到血液、尿液、唾液等生物样本中的miRNA,将其作为疾病的“指纹”来进行诊断。
例如,miR-21是一种常见的肿瘤相关miRNA。
许多研究表明,它的高表达与肺癌、肝癌、人类黑色素瘤等多种肿瘤的发生有关。
miR-21的检测可以在早期确定疾病的风险,以指导患者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三、微小RNA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已经有多项研究表明,miRNA作为基因治疗的重要手段,可以在靶向治疗中发挥关键作用。
miRNA的靶向治疗分为两种:一种是通过转染改变miRNA的表达水平,另一种是通过选择性的miRNA模拟剂和拮抗剂来靶向调节miRNA的功能。
血小板活化信号转导机制研究进展卞敬琦,冯月男,牛雯颖,肖洪彬△摘要:血小板是哺乳动物血液中固有成分之一,在止血、炎性反应、血栓形成以及器官移植排斥等生理与病理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
血小板活化信号是激活、诱导血小板发挥生理作用的主要生理传导机制,一直是近年来生理学领域研究的重点。
本文将就黏附受体介导的钙离子水平调节新机制、模式识别受体诱导的血小板活化新观点以及血小板环鸟苷酸信号通路新概念等方面作一综述。
关键词:血小板活化;信号传导;综述中图分类号:R311.1文献标志码:ADOI:10.11958/20171003Advances in signal transduction pathway of platelet activationBIAN Jing-qi,FENG Yue-nan,NIU Wen-ying,XIAO Hong-bin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Heilongjiang 150040,China△Revisor and Corresponding Author E-mail:hrbxiaohongbin@Abstract :Platelets are one of essential components of mammalian blood an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physiologicaland pathological reactions such as hemostasis,inflammatory response,thrombosis and rejection of organ transplantation.Platelet activation signal is the main physiological transmission mechanism that activates and induces platelets to play a physiological role,which has been the research focus in the field of physiological research in recent years.In this paper,we reviewed the new mechanisms of adhesion receptor-mediated calcium elevation,the new ideas of platelet activationmediated by 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and the new concept in platelet cGMP signaling and some other new researches.Key words:platelet activation;signal transduction;review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1473555)作者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邮编150040)作者简介:卞敬琦(1986),女,博士在读,主要从事药理学研究△审校者及通讯作者E-mail:hrbxiaohongbin@血管出现损伤时,血小板会直接与损伤部位的激活因子相接触并受到刺激,引发血小板活化并最终导致血栓形成。
血小板疾病的微小RNA调控机制《血小板疾病的微小RNA调控机制》摘要:血小板是血液中重要的细胞成分之一,具有促进血液止血的重要功能。
在血小板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微小RNA (miRNA)起到关键调控作用。
本研究拟探究血小板疾病中miRNA的具体调控机制,以期为泛发性血管内凝血、血小板功能障碍等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相关机制和潜在药物靶点。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血小板是构成血液的一种细胞成分,起着关键的止血和成纤维作用。
血小板疾病包括泛发性血管内凝血、血小板功能障碍等,临床上常见并且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
虽然目前已有相关研究对血小板疾病的发病机制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但其调控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近年来,研究发现miRNA在血小板疾病中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miRNA是一类长度约为20-25个碱基的小分子RNA,在转录后的mRNA水平上能够特异性地通过靶向蛋白质编码基因进行调控。
因此,探究血小板疾病中miRNA的调控机制,对于解析血小板疾病的发病机制、寻找治疗新靶点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标与内容1. 研究目标(1)研究miRNA在血小板疾病中的表达与调控情况。
(2)分析miRNA与血小板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之间的关联。
(3)揭示miRNA调控血小板功能的机制。
2. 研究内容(1)构建合适的实验模型。
选取合适的实验动物(如小鼠)或体外细胞模型,模拟血小板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2)筛选差异表达miRNA。
通过miRNA芯片、高通量测序等方法筛选出在血小板疾病中表达异常的miRNA,并验证其差异表达情况。
(3)确定差异表达miRNA的靶基因。
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miRNA-靶基因预测算法等技术,确定与差异表达miRNA相关联的靶基因。
(4)功能验证与机制研究。
通过转染、敲除等技术,验证差异表达miRNA对血小板功能的调控作用,并探讨其调控机制。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1)实验方法1) miRNA芯片/高通量测序技术:用于筛选出差异表达miRNA。
血小板疾病的微小RNA研究血小板疾病的微小RNA研究摘要:血小板疾病是一组由于血小板功能异常或数量异常导致的疾病,包括血小板增多症、血小板减少症以及血小板功能障碍等。
微小RNA(miRNA)作为一类重要的调控分子,在多种生物学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然而,关于血小板疾病中miRNA的作用机制以及其潜在的治疗应用仍然了解甚少。
本课题旨在研究血小板疾病中miRNA的表达谱及其调控机制,以期为血小板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治疗策略。
1. 研究背景血小板是人体重要的细胞成分之一,在维持血液凝固和止血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然而,当血小板数量或功能异常时,就会引发血小板疾病。
目前,对于血小板疾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因调控、细胞信号传导和蛋白质功能等方面,对于miRNA在血小板疾病中的调控机制尚未得到充分研究。
2. 研究目标本课题旨在通过分析血小板疾病患者和正常人群中miRNA的表达谱,明确血小板疾病中miRNA的作用机制以及其对疾病发生发展的调控作用。
3. 研究内容3.1 血小板疾病患者和正常人群中miRNA表达谱的比较分析采集血小板疾病患者和正常人群的外周血,分离提取其中的miRNA,并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获得miRNA的全面表达谱。
比较分析两组样本中miRNA的差异表达,筛选出在血小板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与其发生发展相关的miRNA候选基因。
3.2 血小板疾病中miRNA的靶基因预测和功能分析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在血小板疾病中差异表达的miRNA的靶基因,进一步筛选miRNA的特异性靶基因。
利用基因功能富集分析等方法,探究miRNA靶基因的功能分布,揭示其在血小板疾病中的生物学功能。
3.3 血小板疾病中miRNA的调控网络构建和验证构建血小板疾病中miRNA与靶基因的调控网络,分析miRNA与靶基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调控机制。
通过实验验证miRNA的靶基因和调控机制,进一步验证其在血小板疾病中的作用。
4. 研究意义通过对血小板疾病中miRNA的研究,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血小板疾病的发生机制以及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血小板活化及其释放促进血管再生研究血管再生过程是机体内许多疾病治疗的关键,其过程中血小板在血管生成、修复以及再生中具有重要作用。
血小板可活化-释放细胞外囊泡(platelet-derived extracellular vesicles, PDEVs),其中包含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小RNA、调节蛋白及生长因子等,调节着细胞生物学功能。
PDEVs通过调节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并促进内皮细胞及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分化和移行而促进血管再生。
因此,探索血小板活化及其释放过程对维持血管正常功能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是非常有必要的。
1. 血小板活化及其释放机制血小板活化源于停止流动和斑块紧缩,导致多种信号途径的组合作用。
血小板活化的信号途径与钙信号、磷脂酰肌醇(PIP)和蛋白激酶信号等有关。
这些信号途径是由多种受体在血小板表面上嵌入起来的,如负责血小板聚集的糖蛋白复合物、胆碱能受体和血小板引擎受体等。
这些受体会和其它细胞的生物功能以及血小板参与的表面蛋白等紧密相关,例如凝血作用,黏附素的形成和血小板-血管壁黏着等。
在血小板活化过程中,PDEVs通过持续涵盖和释放调节因子来参与血管生成和血管再生过程。
PDEVs是具有生物活性的细胞外微小囊泡,其中蕴含有神经生长因子、硝化物、微RNA和其他的分子,可以通过调节神经和血管系统功能来促进血管的再生和修复。
2. 血小板-PDEVs与血管再生血小板-PDEVs通过转运血管生成因子以及其他的血管生成促进分子来调节血管内皮细胞透明度以及它们的增殖和移行等方面的功能。
血小板-PDEVs是促进血管再生的一个主要途径,这些PDEVs包含许多血细胞相关蛋白质和实际的生物学物质来帮助识别、补救和修复损伤及额外的细胞成分。
一项最近的研究表明,PDEVs的释放对于血小板参与血管再生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这项研究揭示了PDEVs所释放的细胞外基质(macromolecularcomplexes secreted by cells into the tissue)可以促进内皮细胞增殖和移行,并对血管生成和修复过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MicroRNA调节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CD4+T细胞亚群免疫功能的研究进展宋辉1郭一慧1许家威1曾清1,2程纬民1,2(1.广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南宁 530222; 2.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内科,南宁 530023)中图分类号R558.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0-484X(2024)03-0663-05[摘要]MicroRNA(miRNA)是一种小分子非编码单链RNA,可广泛参与多种生物学过程,对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生和进展与miRNA介导CD4+T细胞亚群的异常免疫调节密切相关。
ITP患者miRNA的不同表达情况可影响CD4+T细胞亚群的免疫功能,导致Th1/Th2、Th17/Treg的调节失衡和TFH 的过度分化,引起细胞因子分泌异常。
本文就ITP中miRNA介导的CD4+T细胞亚群免疫功能失衡机制进行总结,以期为探索ITP的免疫机制和免疫治疗提供启发。
[关键词]MicroRNA;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CD4+T细胞亚群Research progress of microRNA-mediated immune function of CD4+T cells subsets in immune thrombocytopeniaSONG Hui1, GUO Yihui1, XU Jiawei1, ZENG Qing1,2, CHENG Weimin1,2. 1. Graduate School, Guang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Nanning 530222,China;2. Department of Hematology,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Nanning 530023, China[Abstract]MicroRNA (miRNA) is a kind of small non-coding single stranded RNA that can participate in multiple biological processes. It also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regulating the immune function of the bod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 (ITP) is an autoim‑mune disease, whose cause and deterioration are closely related to miRNA regulates immune function of CD4+T cells subsets. In ITP patients, different expression of miRNA can affect the immune function of CD4+T cells subsets, which causes not only unbalanced ex‑pression of Th1/Th2, Th17/Treg and excessive differentiation of TFH, but also abnormal cytokine secretion furthermore.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unbalanced mechanism of miRNA regulating immune function of CD4+T cells subsets in ITP, so as to provide inspira‑tion for exploring the immunology and immunotherapy of ITP.[Key words]MicroRNA;Immune thrombocytopenia;CD4+T cells subsets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因血小板免疫性破坏增加与生成受阻,导致血小板减少的出血性疾病,以皮肤、黏膜及内脏出血等为特征,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1]。
血小板疾病的微小RNA调控课题申报书一、选题背景和意义血小板疾病是一组由于血小板数量、功能异常引起的疾病,包括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功能异常和出血性疾病等。
血小板疾病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包括许多不同的因素,其中包括基因表达水平的调控。
微小RNA(miRNA)是一类内源性的短链非编码RNA分子,可以通过与靶基因的RNA相互作用来调控基因的表达。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miRNA在血小板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本课题旨在通过研究miRNA的调控机制,深入揭示血小板疾病的发病机制,为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理论基础。
二、研究目标1. 研究miRNA在血小板疾病中的表达模式及其与疾病的关联机制。
2. 探究miRNA调控靶基因的机制,深入了解miRNA在血小板疾病中的调节作用。
3. 研究干预miRNA调控的策略,为治疗血小板疾病提供新的靶点。
三、研究内容1. 分析血小板疾病患者和正常对照组血小板中miRNA的表达谱,筛选出差异表达的miRNA。
2. 进一步验证差异表达miRNA与血小板疾病的关联。
通过细胞实验和动物模型实验,验证差异表达miRNA与血小板疾病的关系,并探究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3. 研究miRNA调控靶基因的机制。
通过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实验检测和功能验证,鉴定miRNA调控靶基因的关键信号通路及作用靶点。
4. 开发干预miRNA调控的策略。
通过药物筛选和设计,寻找特异性干预miRNA调控的小分子化合物或核酸药物,并评估其在治疗血小板疾病中的潜在应用价值。
四、研究方法与实施方案1. 样本采集与处理:收集血小板疾病患者和正常对照组的外周血样本,提取血小板并分离miRNA。
2. 高通量测序:对提取的miRNA进行高通量测序,获得miRNA的表达谱。
3. 差异表达和功能验证:对高通量测序结果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出差异表达的miRNA,并进行细胞实验和动物模型实验,验证其与血小板疾病的关联。
4. 靶基因预测与验证: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miRNA的靶基因,并进行实验验证和功能鉴定。
小rna的研究方法总结-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小RNA,又称非编码RNA,是一类长度在20 - 30核苷酸之间的RNA 分子。
它们在细胞中广泛存在,被认为在基因表达调控、表观遗传修饰、疾病发生发展等生物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小RNA的研究变得越来越受到科研人员的关注。
本文将概述小RNA的特点、功能及其研究意义,探讨小RNA的研究方法与技术,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份全面的小RNA研究方法总结,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开展小RNA相关研究。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在本文中,我们将首先介绍小RNA的概念和特点,包括其种类、功能和生物学意义。
接着我们深入探讨了小RNA在细胞和生物体中的功能,以及其在疾病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
在文章的第三部分,我们将重点介绍小RNA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包括实验设计、样本处理、数据分析和结果解释等方面。
最后,我们将总结小RNA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技术,探讨小RNA研究的前景和应用前景,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展望。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将对小RNA的研究方法和意义有更深入的了解,有助于推动小RNA研究领域的发展。
1.3 目的在本章中,我们将总结小RNA的研究方法,探讨其在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
通过深入了解小RNA的研究方法,可以更好地理解小RNA在生物体内的功能和调控机制,为解决相关疾病和生物学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和方法支持。
同时,我们也将展望小RNA研究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为相关研究者提供指导和启示。
通过本文的总结,希望能够对小RNA研究方法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促进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
2.正文2.1 什么是小RNA小RNA是一类长度在20-30个核苷酸之间的非编码RNA分子。
它们包括甲基化、剪切和修饰等多种形式。
小RNA根据其功能和产生途径可以分为多个类别,其中最常见的包括微小RNA(miRNA)、siRNA以及piRNA等。
血小板活化的细胞信号转导机制研究血小板是人体内非常重要的一类细胞,它可以在身体受到外部损伤时迅速聚集,进而形成血栓以止血。
一旦血小板功能失调,就会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如血栓性疾病和出血性疾病等。
因此,研究血小板的生物学特性和相关的信号转导机制对于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血小板的生物学特性血小板是一类没有细胞核的细胞,其主要功能是在出血时形成血栓来止血。
此外,血小板还可以携带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成长因子、凝血因子等,参与到细胞生长、炎症反应、免疫应答等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中。
二、血小板的活化过程血小板活化是指正常的、休眠状态的血小板在受到一定的刺激后,进入到活跃状态并表现出三种主要特征:聚集、粘附和释放。
血小板的活化可以分为两种方式:免疫型和非免疫型。
其中免疫型血小板活化又可分为抗体介导和细胞介导两种。
三、血小板活化的细胞信号转导机制(一)PLC信号通路研究发现,IP3介导的胞内钙离子释放是血小板活化的重要信号通路之一。
这一通路在PLC(磷脂酶C)信号通路的参与下发挥作用。
PLC通路能够通过G蛋白耦联受体激活来促进IP3的生成,IP3依次作用于细胞内钙通道,从内质网中释放出钙离子。
这样一来,钙离子的浓度升高会引起许多重要的生物学反应,如激活血小板和其他细胞等。
(二)PI3K/Akt信号通路研究发现,PI3K/Akt通路也是血小板活化的一个重要信号通路。
正常情况下,凝集素受体激活后,PI3K会被激活从而向下游传递信号。
信号最终经过多种途径作用于Akt,进而促进血小板的活化。
(三)RhoA/ROCK信号通路另外,RhoA/ROCK信号通路也是血小板活化的重要信号通路之一。
在此通路的参与下,RhoA激酶依次引发ROCK的激活,从而促进血小板的活化和聚集。
此通路还能够通过影响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的稳定性、影响血小板的细胞黏附和收缩等方面参与到血小板的生物学活动中。
综上所述,血小板活化涉及到多个信号通路的共同作用,这些信号通路相互交叉、共生共存。
冠心病患者血浆微小核糖核酸表达与血小板活化水平及其相关性彭国顺;王振坤;林晓虹;贺献芝【摘要】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浆微小核糖核酸(miR)表达与血小板活化水平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30例(ACS组)、稳定性心绞痛患者30例(SAP组)、健康体检者30例(CT组)的临床资料.ACS组及SAP组患者入院第1天即予阿司匹林肠溶片及氯吡格雷片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连续7 d.比较治疗前后冠心病患者血浆miR-34a、miR-146a、miR-96、血小板活化依赖性颗粒表面膜蛋白(CD62p)、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复合物纤维蛋白原受体(PAC-1)水平及血小板聚集率;分析冠心病患者miR表达水平与血小板活化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前,ACS组与SAP组miR-34a、miR-146a、miR-96、PAC-1、CD62p水平及血小板聚集率均高于CT组(P<0.05),且ACS组高于SAP组(P<0.05);治疗后,ACS组与SAP组各指标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P<0.05),但ACS组与SAP组仍高于CT组,且ACS组高于SAP组(P<0.05).结论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血浆miR-34a、miR-146a、miR-96表达及血小板活化水平均存在差异;miR-34a、miR-146a及miR-96水平可能通过参与血小板的产生或激活的过程而影响冠心病的发生发展.%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lasma microRNA ( miR) expression,platelet activation level ,and their correlation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30 cases of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 group ACS ) ,30 cases of stable angina pectoris( group SAP ) and 30 healthy individuals ( group CT )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Patients in group ACS and group SAP were treated with dual antiplatelet therapy with Aspirin Enteric-coated Tablets and clopidogreltablets for 7 days on the first day of admission.The levels of plasma miR-34a,miR-146a,miR-96,platelet activation-dependent granule membrane protein (CD62p),platelet membrane glycoprotein Ⅱb/Ⅲa complex fibrinogen receptor (PAC-1) and the platelet aggregation rate of the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were compared among the three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miR expression levels and the indices of platelet activation wasanalyzed .Results Before treatment,the levels of miR-34a,miR-146a,miR-96,PAC-1 and CD62p,and platelet aggregation rate of group ACS and group SA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group CT (P<0.05),and the levels of the indices above of group AC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group SAP (P<0.05).After treatment,the levels of the indices decreased in group ACS and group SAP compared to the levels before treatment(P<0.05),but the levels of group ACS and group SAP were still higher than those of group CT , and the levels of group AC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group SAP (P <0.05).Conclusion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miR-34a,miR-146a and miR-96 expressions and the platelet activation level among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types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 The levels of miR-34a,miR-146a and miR-96 might affect the occurrence and progression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by involving in the process of platelet production/activation .【期刊名称】《广西医学》【年(卷),期】2017(039)009【总页数】4页(P1367-1370)【关键词】冠心病;微小核糖核酸;血小板活化因子【作者】彭国顺;王振坤;林晓虹;贺献芝【作者单位】广东省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心内二科,珠海市 519020;广东省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心内二科,珠海市 519020;广东省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心内二科,珠海市 519020;广东省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心内二科,珠海市 5190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4论著·临床研究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miR)是一类非编码的小分子核糖核酸,目前已经在人体中发现了1 000种miR[1],部分miRNA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壁炎性反应、胆固醇代谢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其中miR-34a、miR-146a、miR-96均被证实与冠心病的发生密切相关[2]。
脓毒症患者血小板微粒与微RNA-155水平的变化规律及意义杨婉花;张宏泽;刘鸿翔;刘长芳;叶冬英;石斌;刘景全【摘要】目的探讨血小板微粒(PMPs)和微RNA(miRNA)-155与脓毒症患者病情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脓毒症患者61例,根据28 d预后将其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将其分为脓毒症组、严重脓毒症组及脓毒症休克组.比较各组患者APACHEⅡ评分,使用流式细胞仪进行PMPs定量,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患者血浆miRNA-155水平.Spearman相关性分析确认PMPs水平、miRNA-155水平与患者APACHEⅡ评分的关系.结果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患者PMPs水平较高(P<0.05).脓毒症、严重脓毒症、脓毒症休克3组患者的PMPs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患者的miRNA-155水平相对于存活组提高(P<0.05),严重脓毒症组及脓毒症休克组患者的miRNA水平较脓毒症组明显提高(P<0.05).患者PMPs水平及miRNA-155水平均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同时患者PMPs水平与microRNA-155水平也呈正相关.PMPs水平联合miRNA-155水平预测脓毒症患者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达0.831.结论脓毒症患者的PMPs水平及miRNA-155水平与脓毒症患者的病情及预后有关,miRNA-155可能引起脓毒症患者的PMPs水平增高.【期刊名称】《重庆医学》【年(卷),期】2016(045)005【总页数】4页(P622-624,627)【关键词】脓毒症;血小板微粒;微RNAs;预后【作者】杨婉花;张宏泽;刘鸿翔;刘长芳;叶冬英;石斌;刘景全【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松江分院急诊危重病科,上海201600;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松江分院急诊危重病科,上海 201600;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松江分院急诊危重病科,上海 201600;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松江分院急诊危重病科,上海 201600;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松江分院急诊危重病科,上海 201600;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松江分院急诊危重病科,上海 201600;浙江省人民医院ICU,浙江杭州 31001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31脓毒症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过程十分复杂,涉及内皮损伤、炎症反应、免疫功能紊乱以及凝血功能紊乱等诸多环节[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