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九年级化学-化学物质的多样性练习(含答案)

九年级化学-化学物质的多样性练习(含答案)

九年级化学-化学物质的多样性练习(含答案)
九年级化学-化学物质的多样性练习(含答案)

九年级化学-化学物质的多样性练习(含答案)

1.硫代硫酸钠晶体是一种恒温保温瓶的填充物,俗称海波、大苏打。硫代硫酸钠(Na2S2O3)属于()。

A.氧化物B.酸

C.碱D.盐

2.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食用醋B.合金

C.蒸馏水D.洁净的空气

3.下列属于纯净物的是()。

A.盐酸B.液氧

C.氨水D.钢铁

4.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盐酸B.纯碱

C.铝合金D.石灰石

5.分类是学习化学的方法之一。下列各组物质是按单质、氧化物、混合物的顺序排列的是()。

A.氧气、水、空气B.氮气、氯酸钾、钢

C.可燃冰、干冰、冰水混合物D.石墨、熟石灰、石油

6.下表中1、2、3的各项之间能构成下图包含关系的是()。

7.反应MnO 2+4HCl(浓)=====△

MnCl 2+2H 2O +Cl 2↑常用于实验室制取氯气。在该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中,不存在...

的物质种类是( )。 A .酸 B .碱 C .盐 D .单质

8.下列有关物质的分类,错误..

的是( )。 A .空气属于化合物 B .水属于氧化物

C .氧气属于纯净物

D .甲烷属于有机物

9.根据事物的某些相似性类推其他的相似性,并预测类似的可能性,是我们经常使用的一种思维方法。以下类推结果与实际相符的是( )。

①氧化物中都含有氧元素;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都是氧化物。

②饱和溶液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饱和溶液也不能继续溶解其他溶质。

③氢氧化钠溶液中有OH -,能与酸反应;氢氧化钾溶液中也有OH -,也能与酸反应。

④盐中含有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NH 4NO 3中没有金属离子,不属于盐。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只有③

D .①②③④

10.在下图给出的A 、B 、C 、D 四种气体中,“”、“”表示质子数不同的原子。

请用代表四种气体的序号填空:

(1)属于单质的是______;

(2)属于化合物的是______。

11.现有下列10种物质,请选用各物质名称前的序号填空。

①氢气;②红磷;③氮气;④铁;⑤二氧化碳;⑥水;⑦氧化镁;⑧氯酸钾;⑨空气;⑩硫酸铜。

属于混合物的有__________;属于单质的有____________;属于氧化物的有________;属于含氧化合物但不是氧化物的有__________。

12.下图是家用豆浆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制作材料中属于金属或合金的是________(选填一种物质编号,下同)。

(2)属于单质的是________。

(3)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________。

13.请从下列物质中选择适当的物质填空(填序号):

A.干冰;B.盐酸;C.煤;D.石油;E.小苏打;F.硝酸钾;G.葡萄糖;H.烧碱。

(1)能被人体直接吸收的营养物质是________;

(2)可用于人工降雨的物质是________;

(3)常用于铁制品表面除锈的是________;

(4)被誉为“工业的血液”的是________;

(5)农田施用的复合肥是________;

(6)常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的是________。

14.请用线段连接有对应关系的相邻两列间的点。

15.对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内镍氢电池的总反应式H2+2NiO(OH)===2Ni(OH)2,下

列叙述不正确

...的是()。

A.H2是单质

B.NiO(OH)是氧化物

C.Ni(OH)2中Ni的化合价为+2

D.参加反应的H2、NiO(OH)的质量比为1∶92

16.分类是化学研究常用的方法。下列对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

A.氧气(O2)和水(H2O)都属于氧化物

B.氧气(O2)和臭氧(O3)都属于单质

C.碳酸钙(CaCO3)和甲烷(CH4)都属于有机物

D.火碱(NaOH)和纯碱(Na2CO3)都属于碱

17.形态各异的物质可按一定的规律进行分类。现有A.石墨、B.二氧化锰、C.氢氧化钾、D.硝酸钾、E.海水、F.硫酸六种物质。请你选择适当的物质,将其化学式填在下列相应位置:

(1)属于非金属单质的是__________;

(2)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_____;

(3)属于易溶性盐的是__________;

(4)属于易溶性碱的是__________;

(5)属于混合物的是__________(填序号);

(6)属于不挥发性酸的是__________。

18.下图是某物质分解的微观示意图。

(1)图中属于化合物的是__________(填化学式)。

(2)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它能改善我们的生活。现有以下八种物质:

A.氧气;B.氢气;C.干冰;D.碳酸钾;E.食醋;F.尿素;G.不锈钢;H.熟石灰。

(1)请从A~H中选择适当的物质填空(填字母):

①可作清洁能源的是__________;

②常用作厨房调味品的是__________;

③切割金属时形成高温火焰的助燃剂是__________;

④可用于制造刀具的物质是__________。

(2)请从A~H中选择符合下表类别的物质,用其化学式填空(每空只填一个化学式):

类别氧化物单质碱盐

化学式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

_

(3)请从A~H中选择适当的物质各写出一个符合下列反应类型的化学方程式:

①化合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复分解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化学物质的多样性

答案

1.D 解析:Na 2S 2O 3是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形成的化合物。

2.C

3.B 解析:液氧是氧气的液态形式,是纯净物。

4.B

5.A 解析:氧气是单质、水是氧化物、空气是混合物。

6.D 解析:水属于氧化物,氧化物属于化合物。

7.B 解析:碱的化学式的结构特点是以OH 结尾。

8.A 解析:空气属于混合物。

9.C 解析:氧化物中都含有氧元素,但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就不一定是氧化物,①错;某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不能继续溶解该溶质,但还可以继续溶解其他溶质,②错;从氢氧化钠溶液中有OH -,能与酸反应,类推到氢氧化钾溶液中也有OH -,也能与酸反应,③对;盐中含有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但有一类特殊的盐——铵盐,虽然没有金属离子,但也能形成盐,④错。

10.(1)B (2)C

11.⑨ ①②③④ ⑤⑥⑦ ⑧⑩

12.(1)c 或e (2)e (3)b

13.(1)G (2)A (3)B (4)D (5)F (6)E

14.

15.B 16.B 17.(1)C (2)MnO 2 (3)KNO 3 (4)KOH (5)E

(6)H 2SO 4

18.(1)H 2O (2)2H 2O=====通电2H 2↑+O 2↑

19.(1)①B ②E ③A ④G

(2)CO 2 H 2(或O 2) Ca(OH)2 K 2CO 3

(3)①2H 2+O 2=====点燃2H 2O

②Ca(OH)2+K2CO3===2KOH+CaCO3↓

九年级化学原子的构成练习题11

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原子的构成 5 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 1.原子是____________中的最小粒子,是指在____________中不可再分,不等于原子不可再分。通常原子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三种粒子构成的。 思路解析:本题考查原子的概念和基本组成。 答案:化学变化化学反应质子中子电子 思路解析:本题考查原子的结构、组成和各种粒子的带电性质 & 答案:(1)负电一个单位负电荷正电一个单位正电荷不带电 (2)1/1 83611 3.已知每个电子的质量约为每个质子(或中子)质量的1/1 836,所以在科学上计算原子的质 通过此表,可总结出“在原子里质子数等于电子数”。还能总结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解析:总结的过程是一个观察比较的过程,通过观察比较找出一个规律。本题可通过观察比较横行数据和纵列数据找出原子构成的一些规律。观察比较每一横行数据不难发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原子核内不一定都有中子;原子核内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观察比较纵列数据可发现:质子数决定原子种类;核外电子总数可间接推理原子种类……答案:

九年级化学物质的组成与分类

物质的简单分类 ?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的概念: (1)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 (2)纯净物:由单一物质组成的物质注:由同位素原子组成的物质是纯净 物,如H 2O和D 2 O混合后仍为纯净物。 (3)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可分为金属单质和非金属单质。 (4)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从不同角度可见化合物分为离子化合 物,共价化合物,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有机化合物和物质化合物,酸碱盐和氧化物等。 ?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的概念: (1)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 混合物没有固定的组成,一般没有固定的熔沸点 常见特殊名称的混合物:氨水、氯水、王水、天然水、硬水、软水、盐酸、浓硫酸、福尔马林、水玻璃、爆鸣气、水煤气、天然气、焦炉气、高炉煤气、石油气、裂解气、空气、合金、过磷酸钙、漂白粉、黑火药、铝热剂、水泥、铁触媒、玻璃、煤、石油、石油的各种馏分 注:由同素异形体组成的物质为混合物,如红磷和白磷。 (2)纯净物:由单一物质组成的物质 注:由同位素原子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如H 2O和D 2 O混合后仍未纯净物。 (3)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可分为金属单质和非金属单质(1)金属单质:如Fe、Al、Cu等 (2)非金属单质:如Cl 2、O 2 、S等 (4)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从不同角度可见化合物分为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有机化合物和物质化合物,酸碱盐和氧化物等。 (5)酸、碱、盐、氧化物 ①酸:电离理论认为电解质电离出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 常见的强酸:HClO 4H 2 SO 4 HCl HNO 3 等 常见的弱酸:H 2SO 3 H 3 PO 4 HF H 2 CO 3 CH 3 COOH等 ②碱:电离理论认为电解质电离出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 常见强碱:NaOH KOH Ba(OH) 2Ca(OH) 2 等 常见弱碱:NH 3·H 2 O Al(OH) 3 Fe(OH) 3 等

九年级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初二升初三化学第1次课 授课老师: 授课时间: 授课内容:1、化学引入(生活常识与化学对接) 2、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第一部分认识化学 教学目标 1.了解化学的研究对象 2.记忆重点元素符号 教学重点 元素符号与名称的准确对应(技巧的讲授) 教学过程 1.虽然对于化学比较陌生,不清楚化学到底是研究什么,但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了许多化学现象。先讲述化学与生活的联系物质之间的相互反应1)食醋除鱼刺(化学符号,物质间的相互作用) 2)食醋除水垢 2.化学与生活联系,生活处处有化学,但是化学究竟是什么,它究竟研究一些什么,回到前面讲的物质之间反应从而引出化学研究的是物质,不仅研究自然界已经存在的物质,还研究自然界不存在的物质创造新物质。 阅读下面的资料深入的理解化学(并完成后面的练习) 化学并非从一开始就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化学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远古时候,人们为了生存与大自然抗争时,发现了火。对火的利用,使人类变得聪明而强大。后来人们又发现了铜,又通过炼铜,制得了很多青铜器。再后来,人们又发展到了炼铁,烧瓷,制陶,染布,酿酒等等,但是人们一直都是在使用化学,却对物质变化的本质并没有了解。 直到近代18世纪的时候,出现了两位伟大的科学家:一位是英国的道尔顿,一位是意大利的阿伏加德罗。他们经过研究,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就是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

原子和分子是极其微小的微观粒子,我们只有借助高精尖的扫描隧道显微镜,才能看到它们。但是通过这两位科学家的结论,我们知道,化学变化中分子是会破裂的,但原子不会,而原子又可重新组成形成新的分子。这个就像我们在堆积木。每个小木块是不会再被切分的,但是小木块组成的图形我们是可以拆开,也可能组合成其他图形的。 同样,在生活中我们总会听说到“补铁、补锌、补钙”,铁、锌、钙,我们在化学上称其为元素,物质就是由元素组成的。但是就像英文单词一样,虽然有成千上万个英文单词,但是却只有26个英文字母,只是它们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化学物质成千上万,组成它们的元素也只有100多种,这些在我们将来都会细致学习。 我们来看,鸡蛋壳、贝壳、大理石,三个看起来好像没有任何联系的物质,在化学上它们就有联系,组成它们的元素中都含有钙,而且这种物质在化学上我们称为碳酸钙。同学们有时吃的钙片,也是碳酸钙。 还有,像我们熟悉的,我们呼吸时,吸入的是~(氧气 O 2),呼出的是~(CO 2 ), 还有我们常喝的水(H 2 O),这些英文符号是我们将来会学到的,从这些符号我们也能看出,它们都含有O,在化学上表示的是氧元素。 可见,相同的组成,也会形成不同的物质;不同的元素,更会相互组合,形成丰富的物质世界。 其实,对于元素的发现和认识,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直到1869年,俄国伟大的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很和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就是我们书后的附表,我们将来还会对它进入细致的学习,到时候再看这张表就不再像看天书啦~这张小小的表格中蕴涵了丰富的规律,这就是元素周期律。在元素周期律的指导下,我们就可以分类地来学习物质的性质,这样就使化学的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分类的思想,在我们化学学习中是很重要的,所以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多留心总结。规律,说白了就是张法,每个人的学习也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希望同学们也能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据资料填空 1.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原子的构成》教案-新版

第一节原子的构成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原子的构成、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以及原子质量的计算。 2、了解原子结构的表示方法,知道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 3、了解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想像、猜想—探索、证明—归纳和学生间相互讨论、交流,增强学生归纳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学习的乐趣,初步体会物质构成的奥秘,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物质的微粒性”等辩证唯物主义观。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原子的结构、离子的形成、原子质量计算。 2、教学难点:核外电子的排布。 3、[教学过程] 一、原子的构成 1.提问:(1)什么是分子、原子?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分子和原子的最大区别是什么?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 2. 发挥想象,说说你对原子的最初认识,原子的外形可能是什么样的? (1)猜想:原子不能分。 1)、原子可能是一个实心球体。 2)、原子可能像一个乒乓球。 3)、原子可能像一个樱桃。 …………

19世纪末前的科学家,如道尔顿。当时人们都认为原子不可分 其实,原子不是一个个简单的、实心的球体,而是一个空心球,几个小粒子围绕着一个大粒子运动。但这些粒子是什么呢? 其中居于原子中心的大粒子就是原子核,原子核带正电;小粒子就是电子,电子带负电,它们在原子核外的一定范围内作高速的运动。 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 原子的构成示意图原子结构模型图 (2)原子核还能不能再分呢? 想一想原子弹的爆炸? 原子弹爆炸正是利用原子核裂变时产生的巨大能量,这说明原子核还能再分。科学研究表明:原子核也不是简单的、不可分割的,它由质子和中子两种粒子构成。 科学研究还发现,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构成原子的粒子的电性和质量(表1)

九年级化学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分类

中考化学专题练习:《物质的组成与分类》 【真题热身】 1.(2011.重庆)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 ) A.寒冷的干冰 B.清澈的泉水C.清新的空气 D.坚硬的大理石2.(2011.衡阳)下列各种“水”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 A.蒸馏水 B.自来水C.海水 D.矿泉水 3.(2011.龙东)关于水的组成叙述正确的是 ( ) A.水是由氢分子和氧分子构成的 B.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C.水分子是由一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分子构成的 D.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4.(2011.永州)某井水中含有钙离子、镁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等,该井水属于 ( ) A.纯净物 B.氧化物C.化合物 D.混合物 5.(2011.攀枝花)下列物质是自来水厂对水净化过程常用的消毒剂,其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 A.氯气(Cl2) B.氧化氯(ClO2) C.臭氧(O3) D.次氯酸钙[Ca(ClO)2] 6.(2011.泰安)掌握物质的分类是学好化学的基础,指出下列物质中属于碱的是 ( ) A.NaCl B.KOH C.MgO D.Cu 7.(2011.广州)下列物质中属于盐的是 ( ) A.NaOH B.Na2O C.Na2SO4D.Na 8.(2011.鸡西)“黑火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由硝酸钾、硫黄、木炭组成。“黑火药“属于 ( ) A.纯净物 B.化合物C.单质D.混合物 9.(2011.南通)从物质分类角度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石油属于混合物 B.氮气属于单质 C.甲烷属于化合物 D.干冰属于有机物10.(2011.赤峰)分别向两杯蒸馏水中加入冰块和蔗糖,得到冰水和糖水,从化学组成上分析,它们分别属于( ) A.单质和化合物 B.化合物和化合物 C.化合物和混合物 D.混合物和混合物11.(2011.德阳)当前,在食品生产经营中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已成为影响中国食品安全的突出问题。如一些不法生猪饲养户为使商品猪多长瘦肉,在饲料中非法添加“瘦肉精”(化学式为Cl2H18Cl2N2O).对消费者身体造成了极大危害。下列有关说法中

九年级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练习

九年级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练习 1、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活性炭吸收二氧化氮 B、从粗盐制精盐 C、工业上用分离空气法制取氧气 D、二氧化碳溶于水 2、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碘的晶体经加热直接变成紫色的碘蒸气 B、铁在温度1535℃时变成铁水 C、焦炭跟氧化铁混合经高温加热最后有铁水生成 D、蒸气锅炉爆炸 3、下列是描写事物的一些诗句,其中可能含有化学变化的是……………() A、白玉为床,金做马(引自《红楼梦》) B、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引自《红楼梦》) C、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引自明朝—于谦词) D、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引自毛泽东诗词) 4、生活中的下列实例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玻璃破碎 B、牛奶变酸 C、铜器生锈 D、木柴燃烧 5、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冰淇淋融化 B、干冰升华 C、水结成冰 D、钢铁生锈 6、当你在复印社复印时,经常能闻到一股特殊的气味,这就是臭氧的气味。氧气在放电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臭氧。下列与此相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该变化是物理变化B、该变化是化学变化 C、臭氧与氧气是同一物质 D、臭氧与氧气完全相同 7、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蜡烛燃烧 B、汽油挥发 C、食物腐烂 D、湿衣服凉干 E、石蜡熔化 F、点燃煤气 G、弯曲电线 H、剩饭变馊 I、高梁酿酒 J、灯泡发光 K、瓦斯爆炸 L、空调制冷 M、火山爆发 N、酸雨形成 O、苹果腐烂 P、露水消失 Q、海水晒盐 8、下列成语或俗语涉及到化学变化的是……………………………………()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习题(含答案)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含答案) 一、单选题 1.某固体物质受热后变成该物质的气体,这种变化属于() A. 一定是化学变化 B. 一定是物理变化 C. 可能是物理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 D. 既不是物理变化,也不是化学变化 2.化学上把“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下面对化学变化中“新物质”的解 释正确的是() A. “新物质”就是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 B. “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颜色、状态等方面有所不同的物质 C. 凡是变化过程中有明显现象产生,说明此变化过程中一定有“新物质”生成 D. “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组成或结构上不同的物质 3.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国人民同舟共济、众志成城,打赢了一 场没有硝烟的疫情阻击战。在日常防疫中,75%的酒精可有效灭活新型冠状病毒,下列对酒精性质的描述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 易挥发 B. 具有可燃性 C. 熔点?114℃、沸点78℃ D. 具有特殊香味 4.判断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属于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A. 发出强白光 B. 放出大量的热 C. 镁条减少 D. 有白色固体生成 5.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干冰降雨 B. 水分蒸发 C. 煤的分解 D. 药品研碎 6.中华文明灿烂辉煌,在古代就有许多发明和创造。下列叙述中不涉及到化学变化的 是 A. 制作石器 B. 烧制陶瓷 C. 粮食酿酒 D. 使用火药 7.物质的下列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 还原性 B. 状态 C. 硬度 D. 导电性 8.胆矾是一种蓝色晶体,胆矾受热时容易分解而成为白色的硫酸铜,工业上精炼铜、 镀铜等都要应用胆矾,上述对胆矾的描述中,没有涉及的是() A. 物理性质 B. 化学性质 C. 制法 D. 用途 9.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A. 金刚石切玻璃 B. 氢气冶炼金属 C. 天然气作燃料 D. 稀硫酸除铁锈 10.下列物质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 浓盐酸具有挥发性 B. 金属铜能导电 C. 纯净的氮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 D. 铁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 11.太和板面是安徽北部地区著名的汉族小吃,也是面食代表之一。下列制作板面过程 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 擀面 B. 切条 C. 扯面 D. 煮面 12.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A. 铜用于制作导线 B. 氮气用于食品防腐 C. 天然气用作燃料 D. 氧气用于气焊 13.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常常见到下列一些变化,其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 白菜腐烂 B. 煤气燃烧 C. 轮胎爆炸 D. 牛奶变酸

九年级化学物质转化关系图

一、初中化学物质的转化关系 1、氧气、氧化物、酸、氢气、水 H 2 O KMnO 4↘↓↑↗CO、CO 2 ↗SO2 H2SO4 H 2O 2→→P2O5 + Mg Al Zn Fe→ H2→H2O ↘MgO HCl KClO 3↗↓↘Al 2 O 3 Fe 3 O 4 2、碳与碳的化合物 3、氢氧化钠、碳酸钠、氯化钠 + CO2↗ Na2SO4 → BaSO4↓(白)NaOH → Na2CO3 → CaCO3↓(白) (变质)↘ NaCl → AgCl↓(白)4、含钙化合物的关系: ↙↗―――――――↘↖ CaCO3→CaO→Ca(OH)2→CaCl2 ↖CO2↙

5、氧化钡、氢氧化钡与硫酸钡 ↗BaCl 2 → BaSO 4↓(白) BaO → Ba(OH)2 ↗ ↘ + CuS O 4 ↘Cu(OH)2↓(蓝) 6、硫酸铜、碳酸氢钙、碳酸氢钠、碳酸氢铵 CuO ↗ CO 2 ↙ ↘ Ca(HCO 3)2 → CaCO 3→CaO CuSO 4.5H 2O →CuSO 4→ Cu ↘ H 2O ↗Na 2CO 3 ↗ NH 3 → NH 3.H 2O NaHCO 3 →CO 2 NH 4HCO 3 → H 2O ↘H 2O → H 2CO 3 ↘ CO 2 → H 2CO 3 7、铝、镁、锌、铁、铜及其化合物 ↗ZnSO 4↖ ↗ AlCl 3↖ Zn → ZnO Al → Al 2O 3 ↘ZnCl 2↙ ↘Al 2(SO 4)3↙ Fe Al ↗MgCl 2↖ ↙﹉﹉﹉﹉↗ CuCl 2↘↖ Mg → MgO Cu ←→CuO Cu(OH)2 ↘MgSO 4↙ ↖____↘ CuSO 4↗↙ Fe Al ↙ FeCl 3 ↖ C CO H 2 Mg Al ↗FeSO 4 Fe(OH)3 Fe 2O 3 ←――――→ Fe ↖Fe 2(SO 4)3↙ O 2 H 2O ↘ FeCl 2 8、常见物质的相互转化关系(即注明必要的反应物、反应条件) CO 2 CO C 或O 2 O 2 H 2O H 2O 2 Al 2O 3 AlCl 3 Al CuO CuSO 4 Cu ⑴ ⑵ ⑶ ⑷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 知识点

第二章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和利用 1、物质的分类方法:对纯净物可以从颜色、状态气味、 溶解性、可燃性等对物质进行分门别类。 2、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3、常见的无机化合物,根据物质的组成进行分类: 物质: ⑴纯净物: ①单质:金属和非金属 ②化合物: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 氧化物: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 酸:是否含氧分:含氧酸(H2SO4)和无氧酸(HCl) 根据H的个数分:一元酸(HCl)、二元酸(H2SO4)、 三元酸(H3PO4)等 碱:可溶性碱和不溶性碱 盐:正盐:Na2CO3、CaCO3、NaCl; 酸式盐:NaHCO3(俗称:小苏打) 碱式盐:Cu2(OH)2CO3(俗称:铜绿) ⑵混合物:(空气、溶液) 4、金属与非金属的区别:P45页 第二节物质转化的规律 1、非金属单质与其化合物的转化: S+O2=(点燃)SO2 现象:在酒精灯上点燃硫磺,发出淡蓝色火焰,生成物二氧化硫是有毒、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不能直接排放到空气中,实验要在通风橱里进行。 2、金属单质与其化合物的转化:(填空大法) 2K+H2O=2KOH+H2↑ 2Na +H2O=2NaOH+H2 ↑ Ca +H2O=Ca(OH)2 +H2 ↑

K2O+H2O=2KOH+H2↑ CaO+H2O=Ca(OH)2 Na 2O+H2O=2NaOH BaO+H2O=Ba(OH)2 3、自然界中仅有少数金属是以游离态(单质)的形式存在;大多数金属是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 4、金属的冶炼就是要把金属从化合态变成游离态。 C+CuO=(△)Cu+CO2 现象:黑色粉末变成红色光亮的金属铜,生成的气体CO2 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制取装置: CO+CuO=(△)Cu+CO2↑ 现象:先通一会儿CO排出试管内的空气,黑色粉末变成红色光亮的金属铜,生成的气体(CO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O有毒,实验时注意安全) 制取装置: H2+CuO=(△)Cu+H2O 现象:先通一会儿H2排出试管内的空气,黑色粉末变成红色光亮的金属铜,同时试管口有水珠生成。 制取装置: 5、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填空大法 () + ()= ( ) + ( )

初三化学三角转换

初中化学重点复习系列7-化学转换三角及推断 一、三角转换 1、氧三角 2H 2O 2MnO22H 2O+O 2↑ 2H 2O 通电 2H 2↑+O 2↑ 2H 2+O 2 点燃 2H 2O 2、碳三角 2C+O 2 点燃 2CO 2CO+O 点燃 2CO 2 C+O 2 点燃 CO 2 C+CO 2高温 2CO 3、钙(石灰)三角及转化:石灰石、生石灰、熟石灰 CaCO 3 高温 CaO+CO 2↑ CaO+H 2O==Ca(OH)2 Ca(OH)2+CO 2==CaCO 3↓+H 2O 4、铁三角1 2H 2O+4Fe+3O 2 2Fe 2O 3·H 2O Fe 2O 3+6HCl==2FeCl 3+3H 2O Fe 2O 3+3CO 高温 2Fe+3CO 2 Al+FeCl 3==AlCl 3+Fe 2Fe+3Cl 2FeCl 3 5、铁三角2(Fe 3O 4可以写成Fe 3O 4 ?Fe 3O 4) 3Fe+2O Fe 3O 4 、 CO CO 2 H 2O 2 H 2O 2 O 2 Fe Fe 2O 3 ! CaO | CaCO 3 Fe

Fe3O4+4CO高温3Fe+4CO2 Fe3O4+8HCl==2FeCl3+FeCl2+4H2O Zn+FeCl2==ZnCl2+Fe Fe+2HCl==FeCl2+H2↑ 6、铜三角 2Cu+O22CuO H2+CuO Cu+H2O CuO+H2SO4==CuSO4+H2O Fe+CuSO4==FeSO4+Cu Cu+Ag2SO4==CuSO4+2Ag 7、酸三角 H2SO4+BaCl2==BaSO4↓+2HCl < HCl+AgNO3==AgCl↓+HNO3 H2SO4+Ba(NO3)2==BaSO4↓+2HNO3 Na2CO3+H2SO4==Na2SO4+H2O+CO2↑ 8、碱三角 Ca(OH)2+Na2CO3==CaCO3↓+2NaOH 2NaOH+CuSO4==Cu(OH)2↓+Na2SO4 Ca(OH)2+CuSO4==Cu(OH)2↓+CaSO4 Ca(OH)2+(NH4)2SO4==CaSO4+2H2O+2NH3↑Cu :CuSO4 H2SO4 HCl HNO3/H2CO3 Ca(OH)2 NaOH '

九年级化学上册高频考点专训教案原子的构成

九年级化学上册考点专题训练 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原子的构成 ★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2.过程与方法: (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模型、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像、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2)、通过讨论与交流,启发学生的思维,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欲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2)、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教学资源分析 ★ 本课题包括“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两部分内容。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原子的概念,初步探索了物质构成的奥秘,但他们并不满足,还想知道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原子的质量有多大?等等。本课题学习原子的构成,就是回答这些问题的。 由于本课题教材的特点是内容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故教材编排简洁扼要,内容浅显,而且较多地穿插了图、表等资料,既增强了直观性,一目了然,又便于进行类比、分析,启发学生的想像。 ★教学策略分析 对于“原子的构成”这部分,由于微观粒子看不见、摸不着,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所以教学时尽可能使用模型、多媒体动画片等辅助手段,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教材中穿插了多张图、表,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分组讨论与交流,既可以初步培养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又可以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原子的内部结构、相对原子质量。 难点:对“原子不显电性”的理解。 ★教学准备 1.将教材中P68—P69的图、表复印放大、剪下; 2.原子结构的发现史的资料、原子结构的放大模型、原子内部运动的动画片; 3.投影片:附表1、附表2。 ★课时建议 1课时。 ★ 教学过程

初三化学物质的组成

一、知识概述 1、理解化学式的概念及含义; 2、理解化合价的概念及含义; 3、掌握一些简单化学式的写法; 4、掌握简单化合物的命名; 5、理解纯净物中元素之间的质量关系。 二、重难点知识剖析 (一)化学式反映物质的组成 1、化学式 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表示纯净物组成的式子叫化学式。化学式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得出来的,它是对物质组成情况的真实反应,一种纯净物只有一个化学式。下表是一些物质的组成与化学式。 物质名称所含的原子或离子的个数比化学式 铁Fe 聚集Fe 氧化铝Al、O 2∶3 Al2O3 二氧化碳C、O 1∶2 CO2 五氧化二磷P、O 2∶5 P2O5 氯化镁Mg2+、Cl-1∶2 MgCl2 碳酸钙Ca2+、CO32- 1∶1 CaCO3 由上表可以看出,物质的组成不同,物质的化学式也不同,化学式反映物质的组成。 注意:纯净物都有固定的组成,所以每一种纯净物都有一个化学式;混合物没有固定的组成,所以混合物没有化学式。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其化学式也是该物质的分子式,如“CO2”既是二氧化碳的化学式,又是二氧化碳的分子式。 2、化学式表示的意义 化学式是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它能表示物质的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的意义,具体见下表。 化学式的意义以H2O为例 宏观表示一种物质表示水这种物质 表示该物质由哪些元素组成表示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微观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化学式可表示该物质 的1个分子(又叫分子式) 表示1个水分子 表示构成该物质的1个分子中所含元素的 原子个数 表示1个水分子中含有1个氧原子 和2个氢原子 (二)化学式的书写 1、化合价 元素在相互化合时,生成物中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比总是一定的。通过实验可知,化合物均有固定的组成,即形成化合物的元素有固定的原子个数比,如果不是这个数目比,就不能形成稳定的化合物。又因为原子是化学反应中不可再分的最小粒子,所以元素之间相互化合形成某种化合物时,其各元素的原子数目之间是一个确定的简单整数比,其中的一定数目正好反映了元素的原子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来的一种性质——化合价。 化合价是元素的性质,因此,通常称为元素的化合价,而不是原子的化合价。元素的化合价有正负之分。 某些元素的原子集合体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化学反应,它所起的作用和一个原子一

2018浙教版科学九(上)针对性习题精练——第2章 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4-6)

第2章 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4-6) 一、选择题 1. 物质分类是重要的学习内容,下列物质属于氧化物的是( ) A .O 2 B .NaCl C .Fe 2O 3 D .C 2H 5OH 2. (2018·台州)电脑芯片的制作要用到高纯度的硅。目前广泛采用石英砂(主要成分是SiO 2)为原料制取,其中一步反应为:SiO 2+2C=====高温 Si+2CO ↑。对该反应分析正确的是( ) A 、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B 、碳发生了还原反应 C 、碳元素化合价由0价变为+4价 D 、该反应利用了CO 的还原性 3. (2018·杭州)右图为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图,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装置中试管口需略向下倾斜,主要是为了利于通入氢气 B 、在给试管内药品加热前,需先通氢气排尽试管内的空气 C 、待药品完全反应后,需同时撤去酒精灯和通氢气的导管 D 、该实验装置也可直接用于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 4. 下列气体关于“物质 —— 用途 —— 性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稀有气体 —— 霓虹灯 —— 通电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B 、氮气 —— 食品防腐 —— 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 C 、一氧化碳 —— 冶炼金属 —— 还原性 D 、氧气 —— 火箭发射 ——可燃性 5. (2018·台州)下列选项所示的物质转化均能一步实现的是( ) A 、Fe →O 2Fe 2O 3→H 2O Fe(OH)3 B 、CuO →H 2SO 4CuSO 4→稀HCl CuCl 2 C 、S →O 2SO 2→H 2O H 2SO 4 D 、CO 2→NaOH Na 2CO 3→Ca(OH)2 NaOH 6. 部分含钙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CaO 、Ca(OH)2、CaCO 3都是含氧化合物,简称氧化物 B 、转化①是氯化钙溶液中的钙被置换出来 C 、转化⑥可能是复分解反应 D 、转化④一定是中和反应 7. 类推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下列类推结论错误的是( )

九年级化学 专题十二 物质的转化规律

九年级化学专题十二物质的转化规律 一、物质的检验 物质的检验包括物质的鉴定和鉴别。 1、物质的鉴定:根据物质特有性质确定是否为该物质,一般须将被确定的物质的几个 组成部分(如阳离子、阴离子)一一检验山来,特殊离子的鉴定如下: Ba2+和HN03 BAS04(白色沉淀) (1)SO2- 4 (2)Cl- Ba2+和HN03 AgCl(白色沉淀) (3)C032 H+ C02澄清石灰水CaC03(石灰水由澄清变浑浊) (4)NH4+ OH- NH3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由红变蓝 ① Zn H2 (可燃) CO2澄清石灰水CaCO3(石灰水由澄清变浑浊) ② CO2- 3 ③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①无色酚酞试液由无色变红色 ② Fe3+或Cu2+ Fe(OH)3(红褐色沉淀)或Cu(OH)2(蓝色沉淀) 2.物质的鉴别:根据物质的性质差异,将组内各物质一一区分开来。 (1)方法: ①物理方法:据组内各物质的物理性质的差异进行鉴别。 如:a.Na2S04溶液和CAS04溶液(颜色); b.C02利NH3(气味); c.浓H2S04与浓盐酸(挥发性); ②化学方法:利用组内物质和化学性质的差异进行鉴别。 a.酸碱性:借助紫色石蕊试液区分; b.特殊离子(见1)的检验 (2)原则: ①不限定试剂和操作步骤的鉴别 ②限用一种试剂进行鉴别 ③不用试剂通过自身鉴别,其特点:组内有特殊物质,如CuS04溶液呈蓝色。 ④不用试剂确定鉴别顺序,其特点:先通过观察找出组内特殊物质,然后利用该物质去鉴别另外一种物质,以此类推。 ⑤不用试剂通过组内物质两两混合的现象进行鉴别,解答该类题时应找现象多的物质。 ⑥指定试剂,确定鉴别操作和原理。 例1:如何证明某化肥样品为硫铵?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九年级上册科学第二章物质的转化难题梳理

物质的转化 专题一、物质间的转化规律 一些金属氧化物(如氧化钾、氧化钙、氧化钠、氧化钡)可以与水反应生成可溶性碱,但对应的碱不能加热分解生成金属氧化物和水。难溶性碱(如氢氧化铜)可以加热分解生成金属氧化物和水,但对应的金属氧化物不能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碱。两种情况不能混淆。 铁单质与溶液反应只能生成正二价铁离子(浅绿色),氧化铁与酸反应后的产物中铁元素显正三价(黄色)。 1、下表所列各组物质中,物质之间按箭头方向通过一步反应就能实现如图所示转化的是() 2、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如下反应:甲+乙丙+丁 (1)若甲、丙为化合物,乙、丁为单质,则上述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写出一个符合该反应类型的方程式:。 (2)若甲、乙、丙、丁均为化合物,且甲溶液呈蓝色,乙为烧碱,则乙的化学式为,反应发生时观察到的现象是。 (3)若甲、乙、丙、丁均为化合物,且丙为水,丁为盐,则该反应(“一定”或“不一定”)是中和反应,理由是。 (4)若甲、乙、丙为化合物,丁为单质,且乙、丙是组成元素相同的气体,该反应在工业上的用途是。 3、下列物质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物质,其相互转化关系如图(气体D是一种剧毒性气体,部分生成物和反应条件 省略). 请回答: 专题二、C、H2、CO还原金属氧化物 在还原金属氧化物实验中,通入的气体(如H2、CO等)要“早出晚归”,这是为了防止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加热发生爆炸。

酒精灯(或酒精喷灯)要“迟到早退”,这是为了防止反应得到的灼热的金属(如Cu、Fe等)被空气中的氧气重新氧化。 物质制备时要注意一是选择的反应发生的速率要适中,二是反应物是否常见易得,三是生成物易分离。工业上还应考虑成本。 1、如图,甲和乙分别是氢气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甲实验试管口向下倾斜可防止氢气逸出 B. 乙实验只能通过澄清石灰水是否变浑浊判断反应是否发生 C. 甲、乙两实验中,都应先通入气体,再使试管、玻璃管均匀受热,以防止发生爆炸 D. 甲、乙两实验中,氢气和一氧化碳都将氧化铜变成游离态的铜,都发生了置换反应 2、用以下装置进行H2、C、CO还原CuO的实验并检验产物。 ①装置甲进行实验,导气管伸入试管底部的原因是。 ②装置乙中C和Cu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③装置丙中的实验不能在装置甲中进行的原因是。 ④分析上述三个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______________。 Ⅰ.甲乙丙三个实验都能观察到黑色粉末变红色 Ⅱ.甲丙实验结束时都要先熄灭酒精灯继续通气体一段时间,防止热的铜被氧化 Ⅲ.甲乙丙三个实验的加热仪器作用相同 Ⅳ.甲乙丙三个实验能说明H2、C、CO都具有还原性 专题三、气体的检验 常见气体的检验:如用无水硫酸铜检验水蒸气、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用氧化铜和澄清石灰水检验一氧化碳、用氧化铜和无水硫酸铜检验氢气,当混合气体中有水存在时,需要先检验水。气体的检验过程中需要用到洗气瓶时,气体通入要“长进短出”。 气体净化一般是将混合气体通过洗气瓶中的试剂,利用所需要的气体不与该试剂反应、也不溶于水,而不需要的气体(杂质)能和该试剂反应生成难挥发的物质,达到分离的目的。选择的试剂一般具有较强的吸收能力,如除去水蒸气(即干燥)用浓硫酸,除去二氧化碳用氢氧化钠溶液等。当水蒸气和二氧化碳同时存在时,要先除二氧化碳再除水蒸气(干燥)

最新人教九年级上册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知识点总结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物质的变化: 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形式:破碎、扩散、蒸发、凝固 2、化学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常伴随的现象:发光、放热、变色、变味、放出气体、生成沉淀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仅是形态的变化。 化学变化:变化时都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化学反应)。 水的沸腾; 将蓝色块状的胆矾磨成粉末;汽油、酒 精挥发;铁水铸成 木柴燃烧; 铁的生锈;往石灰 石中加盐酸有气体

特征:①有其他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变化、放出气体、生成沉淀 ②常伴随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两种变化的本质区别:变化中是否有其它物质生成。 分析蜡烛燃烧的过程 蜡烛融化物理变化同时 蜡烛燃烧化学变化发生 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同时进行着融化,但融化的过程中却不一定燃烧 你认为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关系是什么? 联系:在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注意: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不能单单依据是否有明显的现象,而应该看是否生成了其他物质,或者判断原物质的构成微粒有没有发生变化。有些化学变化是没有现象的,如一些中和反应,物理变化也可伴随有明显的现象如氧气液化时变成淡蓝色、电灯通电时发光也放热。 (二)物质的性质 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溶解性、挥发性等。 物理性质确定:由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或仪器测知 物理性质内容: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溶解性,挥发性等 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酸

初三化学 物质的转化

【物质的转化】 一.经典回顾: 1(2015武汉).有关物质之间的部分转化关系如右图所示。其中“—”表示物质之间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物质X 是一种常见的有机化合物 B .反应②是一定有盐参加反应 C .向Ca(OH)2溶液中加入CaO ,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增大 D .图中的所有反应均不属于置换反应 2. (2016武汉)甲、乙、丙、丁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物质,它们之间的部 分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关于该转化关系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如果丙是碳酸钠,乙是氢氧化钠,则甲是硝酸钠 B .若甲、乙、丁都是氧化物,则丙一定是碳酸钙 C .甲、乙、丙、丁之间的转化可以全部通过复分解反应实现 D .若甲、乙、丙、丁均含有同一种元素,且乙可用来灭火,则丙一定是单质碳 二.提高训练 1 .(荆州)小明设计了下列四组物质,要求在一定条件下都能一步转化,其中错误的是( ) A .Na 2CO 3→NaCl→NaNO 3→NaOH B .C→CO→CO 2→Na 2CO 3 C .Cu→CuO→CuSO 4→Cu(OH) 2 D .CaCO 3→CaO→Ca(OH) 2→NaOH 2. 下列各组变化中,每一转化在一定条件下均能一步实现的是( ) A .①和② B .②和③ C .①和③ D .①②③ 3.甲、乙、丙、丁四种物质的相互反应关系如图所示(“—”表示相连的物质间能发生反 应)下列符合对应反应关系的选项是

4.甲乙丙丁四种物质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丙为沉淀,则甲、乙中一定有一种物质是碱 B.若丙为气体,则甲、乙中一定有单质 C.若丁为水,则该反应一定是复分解反应 D.若甲、丁为单质,则该反应一定是置换反应 5(双选题).现有铁、氧化铁、稀盐酸、氢氧化钙溶液、碳酸钠溶液 五种物质.存在如图 所示的相互反应和转化关系。图中“——”表示两端的物质间可以发生化学反应.“→” 表示物质问存在相应的转化关系。下列判断合理的是 A .X 一定是碳酸钠溶液 B .Y 一定是稀盐酸 C .N 转化为铁的反应都属于置换反应 D .X 、Y 、M 两两之间都可以发生复分解反应 6. 如果将物质按单质、氧化物、酸、碱、盐、有机物分类,右图中甲、 乙、丙是三种不同类别的物资,且相连物之间均能发生化学反应, 下列说法符合图示要求的是 A. 当甲为氯化铵时,X 可以为氢氧化钾 B. 当甲、乙、丙分别为酸、碱、盐时,X 一定不可能为碳酸钠 C. 当X 为氧气时,甲、乙、丙可以为氢气、红磷、葡萄糖 D. 当X 为稀盐酸时,甲、乙、丙可以为铜、氢氧化铜、硝酸银 7.下图中甲、乙、丙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图中“—”表示 相连的物质之间可以在溶液中发生化学反应,“→”表示 由某种物质可转化为另一种物质(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 反应条件已略去)。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甲、乙、丙可能依次为Fe 、NaOH 、CO 2 B .丙物质只能是氧化物或盐 C .当乙为NaOH 时,它可由Ca(OH)2与Na 2CO 3反应生成 D .当甲为一种碱时,它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可能产生两种沉淀 8.已知A 、B 、C 、D 、E 五种物质中都含有人体含量最多的 一种金属 元素,其中A 是单质,B 、C 含有两种元素,D 、E 含有三种元素,反 应⑤是放热反应,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推理不正确的是 ( ) A .E 是碳酸钙 B .反应④一定是中和反应 C .反应③可以由多个化学反应实现 D .反应②为吸热反应 9. 如图五个圆圈代表的五种物质分别是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中的某一种,它们之间的 反应关系如图所示, 图中两圆相交部分 (a 、b 、c 、d)表示物质间反应的有关现象及反应类型,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X M Y 铁 N

初三化学中考专题(9)物质间的相互反应练习及答案

专题九物质间的相互反应 1.在下列图示变化中,M的化学式是 A.Al B.Cu C.Zn D.Mg 2.下表提供的四组物质符合图示相连物质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反应的是 3.下列各组物质,在同一溶液中能够共存的是 A.CaCl2、HCl B.FeCl3、NaOH C.MgSO4、NaOH D.AgNO3、KCl 4.某中学化学兴趣小组四名学生,对某厂排放的污水进行检测,先取废液观察,呈无色、均 一、透明状,然后用pH试纸测得污水的pH=1。下表为四名学生对该厂废水成分初步检测的分析结果,可能正确的是 5.甲、乙、丙、丁四小组同学分别对实验废液中成分进行分析检测,结果见下表: 检测小组检测结果 甲组KCl、KNO3、KOH、HCl 乙组KCl、KNO3、K2CO3、HCl 丙组KCl、KNO3、K2SO4、KOH 丁组KCl、KNO3、K2CO3、KOH 其中,检测结果合理的是 A.甲组、乙组 B.丙组、丁组 C.甲组、丙组 D.乙组、丁组 6.甲、乙、丙、丁四种物质有如右图所示的转化关系 (部分反应物和产物已略去),则甲、乙、丙、丁依次 是 A.CaO、Ca(OH)2、CaCl2、CaCO3 B. CO、CO2、C、H2CO3

C.C、CO、CO2、H2CO3 D.CaCO3、Ca(OH)2、CaCl2、CaO 7. 为验证物质间化学反应的规律,小红同学用甲、乙、丙三种溶液分别进行了下面的实验: ①甲+K2SO4溶液,②乙+KCl溶液,③丙+KOH溶液。 经分析发现:三个反应都有KNO3生成,由此推断:甲、乙、丙三种溶液所对应的物质 是 A.HNO3、AgNO3、NaNO3 B.Ba(OH)2、NaNO3、HNO3 C.Ba(NO3)2、HNO3、AgNO3 D.Ba(NO3)2、AgNO3、HNO3 8.下列各组变化中,每一转化在一定条件下均能一步实现的是(不考虑光合作用) A.①② B. 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9.甲、乙两化工厂分布如图所示,箭头代表水流方向。 如果在a处取水样检测,水中含少量NaOH、Na2SO4; 在c处取水样检测,pH=7且水中只含有少量NaCl。 则b处水中含有的一组物质是 A.MgSO4、NaCl B.H2SO4、Ba(NO3)2 C.BaCl2、HCl D.H2SO4、MgCl2 10.下表中“—”表示相连的物质间能发生反应,“→”表示这种物质可转化为另一种物质。甲、乙、丙、丁四种物质不符合对应“转化关系”的是 11.下面下图中,四圆甲、乙、丙、丁分别表示一种溶液, 每两圆的相交部分为两溶液混合后出现的主要实验现 象,已知CaCl2溶液的pH=7。 下表中符合图示关系的是

九年级化学上册 物质的构成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考点一、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等微粒 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例如水、二氧化碳、氢气、氧气等物质 2、由原子构成的物质:金属、稀有气体、金刚石、石墨等物质 3、物质构成的描述:物质由××分子(或原子)构成。 例如:铁由铁原子构成;氧气由氧分子构成。 考点二、分子 1、基本性质: ⑴质量、体积都很小; ⑵在不停地运动且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例:水的挥发、品红的扩散; ⑶分子间存在间隔。同一物质气态时分子间隔最大,固体时分子间隔最小;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就是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变小的缘故。簞爛疟幣鯡锬独鲽珑鰭谓斓缩译鈉詳钛腳 ⑷同种物质间分子的性质相同,不同物质间分子的性质不同。 2、分子的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 分子构成的描述: ①××分子由××原子和××原子构成。例如: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②一个××分子由几个××原子和几个××原子构成。例如:一个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二个氢原子构成 3、含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例:氢分子是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4、从分子和原子角度来区别下列几组概念 ⑴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种类不变。 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 ⑵纯净物与混合物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⑶单质与化合物

单质的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化合物的分子由不同种原子构成。 考点三、原子 1、含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例:氢原子、氧原子是电解水中的最小粒子 2、分子与原子的比较 分 子 原 子 定义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最小的微粒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性质 体积小、质量小;不断运动;有间隙 联系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区别 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3、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考点四) 课题2 原子的结构 考点一、原子的构成 (1)原子结构的认识 (2)在原子中由于原子核带正电,带的正电荷数(即核电荷数)与核外电子带的负电荷数(数值上等于核外电子数)相等,电性相反,所以原子不显电性郦繹滠衬撸庙陕吳讦锇赣铳画鍺臉暂 因此: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3)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注意:①原子中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②并不是所有原子的原子核中都有中子。例如:氢原子核中无中子 2、相对原子质量: ⑴ ⑵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核内微粒的关系: 相对原子质量 = 质子数 + 中子数 (带正电) 原子 原子核 电子(带负电) 质子(带正电) 中子(不带电) 某原子的质量 碳原子质量的1/12 相对原子质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