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物质组成的方法
- 格式:pdf
- 大小:277.77 KB
- 文档页数:8
常见的化学成分分析方法一、化学分析方法化学分析从大类分是指经典的重量分析和容量分析。
重量分析是指根据试样经过化学实验反应后生成的产物的质量来计算式样的化学组成,多数是指质量法。
容量法是指根据试样在反应中所需要消耗的标准试液的体积。
容量法即可以测定式样的主要成分,也可以测定试样的次要成分。
重量分析指采用添加化学试剂是待测物质转变为相应的沉淀物,并通过测定沉淀物的质量来确定待测物的含量。
容量分析滴定分析主要分为酸碱滴定分析、络合滴定分析、氧化还原滴定分析、沉淀滴定分析。
酸碱滴定分析是指以酸碱中和反应为原理,利用酸性标定物来滴定碱性物质或利用碱性标定物来滴定酸性待测物,最后以酸碱指示剂(如酚酞等)的变化来确定滴定的终点,通过加入的标定物的多少来确定待测物质的含量。
络合滴定分析是指以络合反应(形成配合物)反应为基础的滴定分析方法。
如EDTA与金属离子发生显色反应来确定金属离子的含量等。
络合反应广泛地应用于分析化学的各种分离与测定中,如许多显色剂,萃取剂,沉淀剂,掩蔽剂等都是络合剂,因此,有关络合反应的理论和实践知识,是分析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氧化还原滴定分析:是以溶液中氧化剂和还原剂之间的电子转移为基础的一种滴定分析方法。
氧化还原滴定法应用非常广泛,它不仅可用于无机分析,而且可以广泛用于有机分析,许多具有氧化性或还原性的有机化合物可以用氧化还原滴定法来加以测定。
通常借助指示剂来判断。
有些滴定剂溶液或被滴定物质本身有足够深的颜色,如果反应后褪色,则其本身就可起指示剂的作用,例如高锰酸钾。
而可溶性淀粉与痕量碘能产生深蓝色,当碘被还原成碘离子时,深蓝色消失,因此在碘量法中,通常用淀粉溶液作指示剂。
沉淀滴定分析:是以沉淀反应为基础的一种滴定分析方法,又称银量法(以硝酸银液为滴定液,测定能与Ag+反应生成难溶性沉淀的一种容量分析法)。
虽然可定量进行的沉淀反应很多,但由于缺乏合适的指示剂,而应用于沉淀滴定的反应并不多,目前比较有实际意义的是银量法。
《物质组成的表示方法》课题名称教学目标了解元素的概念,初步学会用元素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用微粒描述物质的微观构成通过对纯净物和元素的分类,进一步体会分类的思想,学习分类的方法。
学会正确书写元素符号,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教学重、难点正确书写元素符号对纯净物和元素的分类教学方法讲解法探究法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利用橡皮泥、泡沫塑料、塑料小球、牙签、铁丝、双面胶等材料在学习小组内动手制作水、氧气、一氧化碳、甲烷等物质的分子模型。
1、学生准备一、元素教师组织学生展示他们的作品,并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模型与[活动天地]中模型进行对比、修改,教师进行简短评价。
学生积极、热切地展示自己的作品,随教师的分析修改模型。
学生通过展示、修改模型,澄清学生在课前制作模型时的模糊认识、错误做法,加深对物质组成的认识,初步学习研究微观世界最常用的方法——理想模型法。
在学生制作好5个分子模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拆分模型,将相同的原子分别放在一起,在学生的大脑中建立起需要给这一类原子一个统称的认识,顺势概括出元素的概念。
二、元素符号在认识元素概念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一起学习元素符号。
[活动天地]学生认真分析元素符号的名称和写法,小组内交流、讨论,形成对元素符号的认识。
利用新颖的活动,使学生在趣味性活动中掌握元素符号的读写技能,在排列“纸牌”的过程中使学生发现元素符号的书写规律,是学生在符号和它表征的客观事物之间建立联系,使学生认识到元素符号也能简明的表示物质的组成,也是国际通用的化学语言,为学习和研究都带来了方便,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为下一步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奠定知识基础。
三、物质的分类在认识元素的基础上对纯净物进行分类。
1、列举一些学生较为是熟悉的物质,先让学生自己试着去分类,并说出分类的依据;组织学生讨论,形成单质、化合物概念。
2、小实验:用磁铁分别吸引铁钉和菠菜,通过实验使学生明晰元素与物质的不同。
学生将具体的物质进行分类,形成单质、化合物的概念;通过实验,对概念进行辨析,加深理解。
化学初步认识物质的组成物质是我们身边的一切,无论是固体、液体还是气体,都由不同的化学元素组成。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的科学,通过初步认识物质的组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
本文将从原子和分子的角度,探索物质的组成。
一、原子的基本结构我们知道,一切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其结构由子结构组成。
原子核是原子的中心部分,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它们一起组成原子的核心。
在原子核外围,环绕着电子,它们带有负电荷。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中,电子的质量相对较小,而占据较大的体积。
二、元素和化合物元素是由具有相同原子序数(即原子核中质子的数量)的原子组成的物质。
目前已知的元素有118个,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有着特定的位置。
元素通过原子的核质子数量的不同而区分,如氢、氧、铁等。
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元素的原子以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
化合物具有独特的化学和物理性质,不同于构成它的各种元素。
例如,水分子(H2O)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
元素和化合物的形成和分解都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三、分子和离子分子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原子以共价键相结合而成的物质。
共价键是通过原子间的电子共享而形成的。
例如,氧气分子(O2)是由两个氧原子通过共享电子得到的。
离子是原子或分子中失去或获得电子而带有电荷的物质。
正离子是质子数比电子数多的离子,带正电荷;负离子是电子数比质子数多的离子,带负电荷。
当正离子和负离子相互结合时,形成离子化合物。
例如,氯化钠(NaCl)是由钠离子(Na+)和氯离子(Cl-)组成的。
四、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化学式是用来表示化学物质组成的符号和数字的组合。
分子式表示化合物中各种原子的数量和比例。
例如,水的分子式是H2O,表示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
化学方程式用化学式和符号表示化学反应的过程。
化学方程式同时表示原子数的守恒,不仅说明了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组成,还表示了它们之间的摩尔比例关系。
九年级化学《物质组成的表示方法》教学反思
九年级化学《物质组成的表示方法》教学反思
九年级化学《物质组成的表示方法》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有三个学习目标:(1)学会书写一些常见单质的化学式的书写。
(2)熟悉一些元素,原子团在化合物中的主要化合价。
(3)学会利用化合价书写化合物的化学式。
本节课在初三化学教材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上承元素符号。
下启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因此本节课主要有三个学习目标:(1)学会书写一些常见单质的化学式的书写。
(2)熟悉一些元素,原子团在化合物中的主要化合价。
(3)学会利用化合价书写化合物的化学式。
本节课在初三化学教材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上承元素符号。
下启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因此本节课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重点内容之一。
在本节课中,我主要是从已学过的化学式入手,引出单质化学式书写的一般方法。
再从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引出化合价。
让学生书写一些元素和原子团在化合物中的常见化合价。
并利用化合价尝试书写一些化合物的化学式。
本节课主要采取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
希望能让学生在这节课的学习中学会化学式的书写。
并通过该节课的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归纳的能力。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全归纳一、物质的组成和变化1. 原子与分子目前,我们了解到所有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的,在化学中,原子是构成所有物质的基本单位。
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在一起,形成分子。
分子是具有化学性质的物质。
2. 元素和化合物元素是由具有相同原子数的原子组成的纯物质。
化合物是由两个或多个不同元素的原子以一定的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
3. 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指物质之间发生的化学变化过程。
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转化为生成物,伴随着新的物质的形成。
4. 物质的相变物质在不同条件下可以发生相变,如固体→液体→气体的相变过程。
相变是物质的物理变化,不涉及原子或分子的转化。
二、化学反应的计量与化学方程式1. 化学反应中的物质量关系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物的质量等于生成物的质量。
2. 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用化学符号和化学式表示了化学反应的过程。
化学方程式中包含了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摩尔系数等信息。
3. 摩尔与化学计量摩尔是物质的计量单位,表示相应物质的量。
化学计量是根据化学方程式中的摩尔比例关系计算反应物质量、生成物质量、反应物质量与生成物质量之间的关系。
三、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1. 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反应速率指单位时间内反应物质量的变化量。
反应速率受到反应物质量、温度、浓度、催化剂等因素的影响。
2.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温度的升高可以加快反应速率,因为温度升高会增加反应物的碰撞频率和能量。
浓度的增加也会提高反应速率,因为浓度增加会增加反应物分子的碰撞频率。
3. 化学反应平衡化学反应中,当反应物质量和生成物质量之间的比例保持不变时,称为化学反应达到平衡。
平衡状态下,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反应速率相互平衡。
四、酸碱中和反应和溶液1. 酸碱中和反应酸碱中和反应是指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化学反应。
酸与碱互相中和时,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
2. 酸碱指示剂酸碱指示剂是一种能够通过颜色变化来检测溶液酸碱性质的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