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脑瘫课件

脑瘫课件

脑瘫课件
脑瘫课件

小儿脑瘫的康复治疗有哪些原则

小儿脑瘫的康复治疗有哪些原则小儿脑瘫的康复治疗基本原则是: 1. 早诊断、早治疗。 2. 综合治疗、持之以恒,循序渐进。 3. 家庭参与、协作治疗。 4. 分析患儿的心理、引发其主动性。 5. 医疗康复与教育康复同步进行。 小儿脑瘫的康复治疗方法有: 一. 运动功能训练内容:人体的运动大体分为粗大运动和精细运动,粗大运动有基础性运动(抬头、翻、爬、坐、跪、站、走、跑、跳、投等)和技巧性运动(翻滚、走平衡木等)。精细动作包括:抓、握、提、放、撕、扯、捻、压、拧、悬、揉、搓、翻、掀、折、曡、捆、绘、写等。 二. 常用的治疗训练方法;首先要根据小儿运动发育顺序制定治疗计划,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容易到困难的规律。第二不要给两个以上难题。第三是运动和感觉训练同时进行。早期训练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 头的控制: 1. 眼球追視训练: 治疗师用颜色鲜艳能发出声音的玩具在离患儿眼睛 30cm的水平位置缓慢的左右、上下移动,完成眼球追視训练,为头的控制打下基础。 2. 仰卧位头部的旋转: 完成仰卧位时头部的上下左右旋转功能训练。 3. 肘支撑头抬起:俯卧位完成此功能训练,来抑制迷路性反射姿势及屈肌张力的亢进。 4. 仰卧位头部的上抬:脑瘫患儿常有仰卧位时屈肌控制能力低下,受到外界刺激是伸肌过度紧张的现象,这种情况进行此项训练非常必要。 5. 俯卧位头部上抬与双上肢支撑 :这一动作主要是抬高头部的抗重力能力和双上肢支撑负重的能力。

(二)躯干的控制 1.仰卧位的屈伸统合的调整:通过调整双上肢可以向前方伸展,,还可以抓住膝、脚并放到口边,分离运动开始出现,腹侧肌肉发育达到高峰。 2.俯卧位的屈伸统合的调整:这一训练来控制患儿肩关节上提和内收。 3.骨盆的控制训练:这是维持坐位和站立的重要环节 (三)上肢的支撑 1.骨盆部位的负重及重心的移动。 2.侧方、后方支撑体重 (四)保护性伸展:在球上完成效果较好. (五)坐位的训练:这一训练完成坐位的平衡和调整能力 (六)爬行能力训练:包括腹爬、膝手立位爬行,俯卧位、膝跪位、仰卧位的训练侧卧位、 (七)站立训练:从跪到站立(四点跪训练、两点跪训练、蹲起训练)从坐位站起、从跪位站起、单腿站立、立位姿势等训练。 (八)步行训练 三.手部功能训练 握拳式手的纠正训练、伸肌痉挛者的抓握训练、伸肌痉挛、拇指不能内收的纠正训练、对掌、对指、并掌的引导训练 四.认知能力训练:包括感知、识别、记忆、概念的形成、思维推理及表象过程。 五.语音能力训练:包括呼吸、构音、发音、表达、阅读、书写训练等。 六.生活自理能力训练:包括吃饭、穿衣、洗脸、刷牙、梳头、如厕、上下台阶等。 七.社会适应能力训练:包括与亲人的交往、社会生活的适应,知道自己、认识熟悉的人、认识家庭环境、知道居家注意事项、认识公共设施、参与集体活动、懂得安全常识等。

脑瘫儿童康复指导手册

脑瘫儿童康复指导手册 脑瘫儿童康复指导手册 一、小儿脑瘫概述 小儿脑性瘫痪(小儿脑瘫)是指围产期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脑瘫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可伴有智力发育障碍、癫痫、行为异常或感知觉障碍、语言障碍等,症状多在1岁内出现,是小儿时期较常见的一种严重致残性疾病,其发病率大约为1.5‰~5‰,占小儿神经与遗传咨询门诊人数的首位。 脑瘫的特点:发育性:是指在脑组织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的损伤。非进行性:脑瘫的病变是非进行性的,病情以不再向前发展为特点。永久性:脑瘫不是一过性疾病,而是永久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 脑性瘫痪(脑瘫)的具体表现:脑性瘫痪(脑瘫)为某种病因损害了脑部,病变虽不再进行,而造成运动、姿势发育向异常方面进展,甚至出现损害智力、语言等并发症,主要表现为运动功能发育迟缓、自我调控肢体运动能力差、平衡能力差、语言发育落后、智力发育落后、对外界反应能力下降、不能与人正常交流。个别伴有癫痫、听力减退、视力异常(斜视、弱视、视野缺失)等。 脑性瘫痪主要靠临床诊断,缺乏特异性诊断指标。我国1988年小儿脑性瘫痪会议拟订了三条诊断标准: ①婴儿期内出现的中枢性瘫痪; ②可伴有智力低下、惊厥、行为异常、感知障碍及其他异常; ③需除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及正常小儿一过性运动发育落后。 高度提示脑性瘫痪的临床表现: ①早产儿、低体重儿、出生时及新生儿期有严重缺氧、惊厥、颅内出血和核黄疸等; ②有智力发育迟滞、情绪不稳定和易惊恐。运动发育迟缓,肌张力增高及痉挛的典 型表现; ③锥体外系统症状伴双侧耳聋和上视麻痹。 应注意与以下疾病鉴别: ①遗传性痉挛性截瘫; ②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 ③脑炎后遗症。 诊断要点 1、出生后数月至一年内出现的双侧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 2、病情平稳,非进行性发展;

小儿脑瘫的康复治疗方法

小儿脑瘫的康复治疗方法 以下内容由成都78115部队医院脑瘫科提供 小儿脑瘫的康复治疗在脑瘫的治疗中起着去足轻重的 作用,经过采取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法,患者的症状就会明显得到改善,甚至达到生活自理的程度。成都78115部队医院脑瘫科专家介绍其康复治疗的方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站立时足跟不能着地的小儿,训练者可在其仰卧时,四指握住足跟,以手掌压向足心,使足背向小腿方向背屈,足背与小腿之间角度尽量小于90°。还可以穿戴足踝矫形器,以利于矫正尖足、稳定踝关节,更好地进行站立、行走训练。有的小儿双手握拳,不会抓物,训练者要坚持做被动手指伸展活动,将其大拇指外展伸开,其它手指就容易伸开了。 二、对不会翻身的小儿,在其仰卧时,将翻动侧的下肢屈曲,并辅助屈曲腿带动身体旋转或握住翻动侧上肢使其伸展,内收,带动躯干翻身。学会爬行是行走的先决条件之一。小儿需双上肢伸展支撑,下肢以膝关节支撑使躯干与大腿成90°。姿势保持稳定后,可在小儿面前放置带有声响、颜色鲜艳的玩具,诱发其向前交替伸手抓取,同时可向前推动小儿足底,辅助其前行。

三、中医按摩可减低痉挛肌肉的张力,扩大四肢关节活动范围;针灸可采取头针在运动、语言区,以改善该区功能。 四、正确的抱姿,即将小儿双腿骑跨在康复人员的腰间。为了加强小儿头的控制,可使其俯卧位双手支撑抬头、抬胸或仰卧时双上肢伸展,将其缓慢自仰卧拉至坐位。当小儿坐在床面上时,应诱发其向前方、侧方伸手取物,逐渐出现各方向的保护性反应,以增强坐位的稳定性。 五、在运动训练的同时,也要加强语言训练。以颜色鲜艳的玩具吸引小儿的注意力,力争其模仿训练者的发声、发音。创造良好的言语环境,及时纠正异常的发音。对于四肢肌肉张力明显增高或四肢不自主的运动妨碍了患儿的活动时,可考虑使用解痉或控制徐动的药物 温馨提示:小儿脑瘫的治疗关键在于早,因此已经发现脑瘫的症状及时的到脑科医院进行治疗。脑瘫疾病的诊断治疗对医院的技术设备和专家经验水平都有较高的要求,因此脑瘫一定要到正规专业的脑科医院进行治疗。 我院采用“BC——脑细胞介入修复疗法”的研制是从分子基因学、细胞病理学、纳米药理学、生物物理学、分子免疫学、医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出发,立体综合地治疗脑瘫疾病基础,是一种中枢神经再生疗法。

小儿脑瘫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概况综述

小儿脑瘫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概况综述 自1861年英国矫形外科医生威廉约翰利特尔(WilianJahnLitle,1810 —1894发表第 1 篇脑性瘫痪(简称脑瘫的论文后,各国相关学科的专家相继对此作了研究。 脑瘫是以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为主的一组综合征,是继小儿麻痹症之后 又一个重要的致残性疾病。运动障碍导致大量儿童长期或终身残疾,给家庭和社会 带来沉重的损失和 负担,使社会丧失了大量的劳动力,因此脑瘫运动障碍的治疗尤为重要。脑瘫儿童的患病率各国脑瘫儿童的患病率都很高,世界范围内大约有 1 500万脑瘫患儿,其中50%以上合并智力低下,30%合并癫痫。在中国, 1 998年我国“九五'攻关课题报告,全国0—6岁脑瘫患儿有31万(患病率为1.86 %。并以每年4.6万的速度递增。另有资料报告,目前我国约有77万一175万脑瘫患儿。对于脑瘫患儿的治疗,国外主要用Bobath等运动疗法,近年国内结合传统医学等疗法治疗脑瘫的方法较多。现把目前治疗8,JD脑瘫常用方法 综述如下; 1 运动疗法 1839年英国著名学者WilianJahnLitle博士开始了运动疗法治疗;J,JL脑瘫的研究;1941年美国学者Phelps最早明确的提出运动疗法是治疗脑瘫的主要方法,改变 了 脑瘫是不治 之症的观点;1965年著名的Bobath疗法问世,并很快得到世界各国的承认和采用。我国对脑瘫的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70年代前脑瘫患儿被认为是不治之症,仅可用针灸、理疗、按摩等方法对症治疗;80年代初佳木斯小儿脑瘫研究中心首次引进了Bobath疗法,2O多年来在全国各地得到了很好地推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