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

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

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
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

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提高课堂效率

正文摘要:能否正确设定课堂教学起点,决定了一节课的教学是否具有适切性与实效性。起点太高,就会使学生学得吃力,无法达成课堂教学目标;起点太低则可能因没有挑战性而使学生厌倦,课堂教学耗时低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与调整,做到“以学定教”。只有在找准学生现有知识起点的基础上,才能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学习起点寻找设计调整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一线的教师越来越重视课堂40分钟的效率,许多更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不断的走进课堂,成了我们小学数学课堂中的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然而,在课堂教学实施中,我们却屡遭这样的尴尬:有时刚刚导入新课,学生就喊“我早就知道了”;有时精心设计了教学活动,学生却提不起劲来;有时老师的话刚开了头,学生就把后面的内容讲了出来;有时满以为学生都会了,可是做起作业却又错误百出……凡此种种,都属于教师对学生学习起点的预测失误,从而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教学效率不高。能否正确设定课堂教学起点,决定了一节课的教学是否具有适切性与实效性。起点太高,就会使学生学得吃力,无法达成课堂教学目标;起点太低则可能因没有挑战性而使学生厌倦,课堂教学耗时低效。因此,正如卜玉华老师所言,设定正确的课堂教学起点,如同一位优秀的歌手在歌唱前为自己定好音

调,具有重要意义。我认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与调整,做到“以学定教”。只有在找准学生现有知识起点的基础上,才能提高课堂效率。

那么,如何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一)、利用课前调查寻找学生的学习起点

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不一样,接触的人、物都不尽相同,从而他们的知识水平也不尽相同。因此,想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不是件很容易的事。进行课前调查是一种有效的办法。课前调查一般分两种,一种是书面调查法;另一种是谈话调查法。

1、书面调查法:一般由教师设计一份调查报告单,在课前让全班学生进行填写,由教师进行收集与整理,根据所得到的信息来确定学生的学习起点,再制定教学设计。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前,可以出示这样一份调查表:

①、除了我们所学过的0、1、2、3……这些整数外,你还知道到哪些不同的数吗?

(请举例)

②、这些数是从哪里知道的?

③、它们的名字叫什么?一般在什么情况下用?

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就可以非常清楚地了解到每一个学生不同的学习起点。在此基础上进行备课,就不会出现尴尬的场面。2、谈话调查法:它比书面调查法要粗线条一些,教师可以在课前提一些相关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来确定学生的学习起点。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认识”之一内容时,可以提出下列几个问题:你们在哪些地方看到过百分数?你们可以提供一些关于百分数的材料吗?你能说说你提供材料中的百分数所表示的意

义吗?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就可以寻找到学生学习的起点,把握住适宜的教学起点,从而进行教学。

(二)、在课堂上寻找学生的学习起点。

在课前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利于教师进行教学过程的设计,符合学生的现实知识水平,有利于课堂的顺利进行。但每节课前做一个调查,对于一个普通老师来讲,显然不切实际。既没有这个时间,也没有那份精力,现实条件也不允许。那如何才能既省时,又在现实允许的情况下真正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呢?我认为,只有在课堂上进行随时随地的了解,才能真正解决这一问题。

1、在尝试练习中寻找学生的学习起点

小学生具有特别强的好胜心,总希望自己比别人强,自己比别人知道得多。因此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可以在课堂上设计一些和新知有关的尝试练习。一旦学生发现这些题老师没有教过,为了显示自己的知识丰富,就会倾其所有,从自己的知识储备中千方百计挑出相应的知识进行解题。教师就可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来确定学生的知识基础,从而选择相应的教学起点。

2、在谈话中寻找学生的学习起点

让学生展现他们已有知识状况,对于学生来说是激动人心的。当他们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告诉同学与老师的时候,他们是在享受,享受学习给自己带来的骄傲,并且他们会以极大的热诚把自己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尽其所能告诉老师和同学。这既是对自身学习进行再思考的过程,也是给其他同学以激励的过程。因此,对于一些教学内容,可以在上课时设计一些有关新知的问题让学生尽情阐述,而教师的任务则是根据学生不同的知识起点,抓住本课知识内容的核心问题,以问题的形势要求同学们继续研究,给予解决。例如:我在教学按规律排列时课前导入:

师:老师想和大家做个游戏好吗?

游戏的题目叫“比比记忆力”,老师有12个数字,看谁记得快。还透露一个小秘密:这12个数字只有1和2,咱们男生为一组,女生为一组,比一比是男生记忆力好,还是女生的记忆力好。

(男生出示:122211211122 女生出示:121212121212)

男生记不住,女生很快记住了。

师:是不是女生的记忆力比男生的好呢?

男生大声抗议:“不公平!女同学简单!”

师:为什么?

(出示两组数据)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因为第二组有规律,第一组没有规律。师:现在你们不但记住了还发现了它有规律,真了不起!其实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规律,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用数学的眼光找规律。

此环节教学,我充分估计了学生的起点,考虑到低段学生争强好胜,爱自我表现的个性特点。实际教学时,调整了教学顺序把数的排列规律这一知识点提前,上课一开始就通过师生谈话,很自然地引导学生说出第二组容易记住,有规律,直截了当地切入主题。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要使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有所收获,教师就必须尊重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而不是一厢情愿设计教学过程。

3、在活动中寻找学生的学习起点

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和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和多变性。而动手操作又是课堂活动中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学生借助手的活动能够实现和反映其内部的思维活动,让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从而更能体现出自己已有的知识基础。因此,有些教学内容,可以利用设计一些数学活动来寻找学生的学习起点。例如:学习“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时,可以给每一小组提供1要吸管、两根小棒、一张圆形纸等材料,让学生自己做角,并说说对角有哪些认识,学生通过这样的活动,呈现出他原有的知识水平,教师从中寻找到真正的教学起点,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这样,既避免了重复教学,又能紧扣学生的需求。

二、怎样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进行有效教学

1、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切入教学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经说过:“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可见,了解学生的“已知”、确定正确的学习起点对于有效开展教学活动多么重要!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要以学生的起点为基础,进行合理安排教学环节,提高课堂效率。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时:

师:你对圆有哪些认识?(只有几个同学举手)大部分同学还不太清楚。老师知道我们同学的自学能力很强,接下来就请大家先自学一下有关圆的知识,认为重要的请用笔画一画或圈一圈,有什么看不懂的在旁边做个记号。

(学生进行自学,大约5分钟)

师:好,下面汇报一下你们自学的情况。

生:我知道圆有圆心、半径、直径。

生:在同一个圆内,所有的直径、半径都相等。

生:半径、直径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半径是直径的二分之一,直径是半径的2倍。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板书。)

师:在这么短的时间里,看懂了那么多的知识,真了不起!

你们真的看懂了?

生:看懂了!

师:那老师要来考考大家。什么是圆心?

生:一个圆的中心就是这个圆的圆心。

师:(举起一个圆形纸片)那这个圆的圆心在哪里呢?

……

在教学中,先让学生进行自学,学生通过这样的活动,基本上能了解本堂课上所要学习的知识要点,但大多只浮于表面。这样教师就可以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进行各种探究活动,使学生有更充足的时间攻克难点,深化各个知识点,以完成教学目标,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效率。

2、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及时调整课堂教学进程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上发生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中做出相应地变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很多我们课前没有想到的“可能”,寻找到的学生的学习起点和预设方案中的情况有所偏差,这时教师不能照搬教材所提供的学习材料、不能按照自己事先设计好的预设方案进行教学。而必须在学生所占有或提供的学习资源的基础上改造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调整自己的预设方案。这样的教学显然对教师自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时刻注意学生传递的信息,并能根据这些信息及时对自己的预设方案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化。因此,需要教师有极强的反应能力和调控能力,也需要很好的判断能力和丰富的经验。这样才有可能在寻找到学生的学习起点的同时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使我们的课堂40分钟的效率提高。

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广大教师像艺术家一样精心设计、尽情投入。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正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合理确定每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使教学活动有的放矢,使学生有效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进行学情分析的基本方法

进行学情分析的基本方法 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边参与的动态变化过程。在课堂上,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生动的独立的个体,他们是主动求知与积极探索的主体;教师是这个变化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是为学生服务的。所以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即教学展开过程中的各个教学环节,必须使自己的教学思路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也就是说,教师在决定教什么与如何教时,应当全面考虑学生的学习的需求、认知规律与学习兴趣,着眼于辅助、激发、促进学生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进行学情分析,应着重分析学生学习的起始能力、学生已经形成的背景知识与技能及学生是如何进行思维的等。 1.学生学习的起始能力的分析 学习就是把新知识与已有知识联系起来,将新知识纳入学生已有认知结构的过程。准确地珍断学生学习的起始能力是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的基本前提。建立在对学生学习起点了解之上的教学,能激活学生头脑中相关的已有知识,使学生的知识素养产生“增量”。 学习的起始能力分为学习的必备起点与现实起点。学习的必备起点是指学生按照教材要求、课标规定应该具有的知识与能力基础;学习的现实起点是指学生在多种学习资源的共同作用下,已实际具有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基础。把握学生学习的必备起点,可以使教学更有针对性,能有效防止教学中的随意性;把握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可以使教学更有适切性,防止难度过大使教学目标难以落实,难度过低没有挑点性,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导致教学效果降低。

学生学习的起始能力的分析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所需要的必备知识和技能分析;二是学生对教学目标完成能力的分析,即了解学生是否已完全掌握或部分学生掌握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达到的程度如何;三是了解学生对所学的内容的态度如何,是否存在偏见或误解等。 2.学生已经形成的背景知识与技能的分析 学生学习新知识时,必须与背景知识发生关系,以背景知识为载体来理解新知识,重新构建知识体系。教师分析学生已经形成的背景知识与技能,不仅包括对学生已具备的有利于新知识获得的旧知识的分析,还应对不利于新知识获得的背景知识分析。不同的学生拥有不同的背景知识,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只有做到心中有数,使教学设计真正具有针对性。 3.学生对生活实际的了解 造成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差异的主要原因也可以说是教师缺乏对学生生活实际的了解。小学语文知识与生活中的知识紧密联系,这就要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的认识与想法来学习语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有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接触教材,这样才能提高语文的教学效果。

正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

正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发现一些教师在“复制”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出现了“形似神散”、“虎头蛇尾”的现象,往往是教师上课开始很让人激动,课中是云里雾里,课后感叹“学生会这样回答真没想到”。分析原因,其一是我们的教师已习惯于自己做好充分的准备去面对毫无准备的学生,牵着学生走,而课堂一旦出现生成,教师就无以应对;其二是教师只注重“搬动”,而不重视分析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即“学习起点”。把学生带到哪里,首先应知道学生现在在哪里。因此,作为教师要正确分析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本文结合自己的实践以及听的课例作如下阐述: 一、教学设计要充分研究学生 教师设计时,我们常常会这样:让学生“知道装不知道,懂装不懂”。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忽视了对学生起点的分析,所设定的学习起点只是教材的逻辑起点而并非是学生的现实起点。因此,教学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 1、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强、逻辑严密的学科,各部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十分紧密,因此,我们教师要从整体上把握分析教材,做到真正的理解每一册、每一单元,每一节教学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要细致研究知识间的种种联系,把握知识的贯通和延伸。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在教学中利用各种联系,把知识贯穿起来,使它们条理清楚,层次分明,以便学生深刻理解数学知识,并能灵活运用,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了解学生的

知识基础是教师准确寻找教学起点的前提,没有系统的教材体系做支撑,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如学习“三角形的面积”,由于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然后根据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底、高、面积的相等关系,从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分析以上的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已经对数学的转化思想有了初步的感知——把未知的知识转化成已知的知识,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学生有能力通过合作学习,利用转化思想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2、估计猜测学生的认知基础。先估计和猜测学生的认知起点,为了充分地了解学生,在上课前不妨先认真考虑以下一些问题:学生是不是已经具备了进行新知识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没有掌握的是哪些部分?有多少人掌握?掌握的程度怎样?哪些内容学生自己能够学习?哪些内容需要教师点拨和引导?只有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才能确定哪些知识应重点进行辅导,哪些可以略讲甚至不讲。从学生出发备课,这是把握起点的前提。 3、重视研究学生的现实基础。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样的。作为教师不可低估学生的能力,在某些方面教师不知道,学生可能已经对某方面有了初步的了解,甚至了解的很深入了。那时我们设定的认知起点可能不是学生的真实起点,所以在教学设计前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背景,多从学生角度去思考,去预设,这样的教学设计更有针对性。 二、找准学生学习起点的策略

家庭教育是孩子一生的起点

家庭教育是孩子一生的起点 记得刚参加工作时,所在单位有一女同事,与其母同住单位宿舍,我们下班时间在宿舍听得最多的是这母女俩相互不堪入耳的辱骂。几年后,也是这家人,只不过多了一个几岁大的小女孩(女同事之女),也是在下班时间,只不过主角由二人变成了三人,祖孙三代相互不堪入耳的辱骂这一幕天天上演。由此,我想到家长对孩子一生的影响是很重要。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也是最重要的老师。家庭教育在孩子的一生中起相当重要的作用,对孩子的性格、习惯、学习态度……等起到导向作用。如果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是正常的、良好的,即家长与孩子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是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支持、互相信任的,家长爱孩子,孩子懂得感恩,这样的家庭教育出的孩子一定是个优秀的孩子。反之,如果家长以居高临下的姿态批评打骂孩子,家长与孩子之间是互相敌视、互相不信任的,那么家长越努力想教育好孩子,孩子出问题的可能性就越大。 家庭教育中,家长首先要塑造孩子的美好心灵。只要把孩子心灵的品质培养好了,孩子将来就一定会是有良知的人。孩子也是社会的人,也会看到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作为家长,我们在他看到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时,我们总是对他进行正面引导,教育孩子向善,有一颗宽容的心,用“爱”

来观察每一件事,感受每一件事。在家里我们让罗浩洋感受父母及爷爷奶奶为他做的每一件事,让他学会体会长辈对他的爱,并学会回报爱,逐渐引导他认识、体会来自社会的爱,并回报社会。 其次要建立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培养孩子的责任心。自尊心是人的生命之树的大树根,帮孩子建立自尊其实很简单,就是尊重孩子,有话好好说。生活中,关于罗浩洋的事,我们要和他商量,认真倾听他的意见,对他的一些想法加以及时委婉的引导。自信心的培养秘诀就是两个字:鼓励!在罗浩洋的学习中,我们发现他有闪光点的时候,总是及时表扬,让他树立起自信心,获得继续努力的动力。记得在今年九月,一次他说做一个很困难的数学题,在其他同学花了很长时间还没做出来时,他就率先做出了正确的答案,他感到很高兴。针对这件事,我们就引导他感受学习的乐趣,并逐渐让他感受到“学习上的乐趣是其它乐趣所不能比的,是只能在学习中获得,是不可替代的”,从而激发他自我奋斗去实现自我价值的精神状态。我们在对罗浩洋的家庭教育中,用小事对他进行责任心教育。从父母的责任到他的责任,从学习责任到生活责任,让他认识到关心父母,力所能及的帮助父母及他现在的学习也是他的责任。 第三、加强和孩子的平等交流,做孩子的朋友。现代人有了更多的生活和休闲方式,但是一定要多花时间陪孩子。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起点和终点教案与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比较与测量 第2课时起点和终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通过青蛙跳远比赛的游戏,知道青蛙跳的远近可以用起点到终点的距离(长度)来表示和比较。 科学探究目标: 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标出青蛙跳远比赛的起点和终点,并在纸带上标出青蛙跳远的距离。 科学态度目标: 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青蛙的位置变化,乐于与同学合作参与青蛙跳远比较的探究活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比较和测量是人们认知世界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青蛙跳远比赛,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青蛙位置的变化,知道蛙跳的远近可以用起点到终点的距离来表示和比较。 难点: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将青蛙跳远的距离迁移到纸带上,初步感知位置的变化是可以记录的。 【教学准备】 小组材料:两只塑料青蛙、两把剪刀、两卷纸带、两根塑料棒 教师材料:两只可吸在黑板上的塑料青蛙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谁跳得远? 播放视频:三位学生从不同起点跳远,追问谁跳得远? 设计意图:感受到不同起点很难比较三者的远近。 二、初步探究:哪只青蛙跳得远?

[材料准备:每组两只塑料青蛙] 1. [PPT 出示]情境创设: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进行青蛙跳远比赛!(出示塑料青蛙)先试着让青蛙跳起来,等会我们来比一比,谁的青蛙跳得最远? 学生自主练习青蛙跳远。(小组活动5分钟左右,教师结合是否有起点参照物考虑学生在桌上跳还是在地面上跳) 设计意图:满足一年级孩子的好奇心和天性,充分玩的过程中掌握让小青蛙跳起来的方法。 2.[PPT 出示]组内青蛙跳远比赛:都让自己的青蛙跳起来了吧,接下来我们就要进行小组内的青蛙跳远比赛,比比谁的青蛙跳得远? 学生组内活动。 教师巡视,及时拍照片,与学生交流:哪只青蛙跳的远?凭什么说这只青蛙跳得远? 3.[PPT 出示]研讨聚焦,怎样知道哪只青蛙跳得远? 提问:你们小组哪只青蛙跳得远?是怎么比的? 学生交流汇报。 [PPT 出示]小结:看来,我们让两只青蛙比赛,都是先确定了一条起点线【教师板书起点】,然后跳出去。两只小青蛙,谁离起点线更远,就说明谁跳得更远。设计意图:通过组内两只小青蛙的跳远比赛,以及桌面已有的起点的设置,让学生能够明白统一起点更容易比较出小青蛙的远近。 三、继续探究:哪组的青蛙跳得远? [材料准备:每组两只塑料青蛙,两条纸带,剪刀,两根塑料棒] 1.将蛙跳的远近表示在纸带上。 (1)提问:组内两只青蛙谁跳得更远,我们通过观察比较找出来了。但全班这么多个小组,哪个小组的青蛙跳得更远呢?那我们再来一次正式的比赛,让每组的冠军蛙再跳一次,看哪组的青蛙跳得远?(注意提醒孩子青蛙的落点别移动)(2)我们每个小组能不能把自己小组的冠军蛙跳了多远,展示给大家看呢?(教师可以提示:你们能不能比划一下你们的青蛙跳得有多远或想办法把跳出的远近记录下来),让学生比划一下。 小青蛙起跳的位置,我们叫起点,那小青蛙跳出去之后的位置,我们也给它一个

有效分析学习起点,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有效分析学习起点,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摘要:阅读教学低效甚至无效往往源自教学内容选择不当,教学内容选择不当又往往和学习起点分析直接关联。结合实例,重点论述了有效学习起点分析的三个策略:从学情视角去解读文本,结合文本核心价值整合学生的阅读期待,根据文本特征选择恰当的分析方法,进而做到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关键词:学习起点;教学内容;文本特征 “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学为中心”的教学视角已成为当前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共识与共同愿景,但是从教学实践来看,目前很多语文课堂离这样的美好期待还相距甚远。其中的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很多老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起点分析不够有效。 何谓学习起点?就是指语文教师在教学设计阶段对将要任教的班级学生“学情状况”的一种描述,包括学生对本堂课的学习需要、学习基础、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的差异等情况分析。因材施教,自然是教学中非常理想的境界。但从学习起点的角度来讲,就是教师要对自己施教的学生有一个透彻的了解,对学情的把握要充分有效。很多教师以为自己“教”的与学生实际“学”的是一致的,但实际情况往往不

是这样的。阅读教学中,即使是同一个文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会因学生的差异,生成的教学内容有较大的差别。如果不能科学地分析学习起点,不能从学情的视角去审视和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那么,“以生为本,以学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就会被架空,因材施教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当然也有相当一部分老师认识到关注学习起点的重要性,但是对学习起点的分析却是基于主观经验,缺乏有效的分析策略。基于这样低效不可靠的学习起点分析策略建构起来的教学内容就可能存在很大的问题。在课堂教学实际中,集中地表现为教师仍然习惯于以“教”为中心,重在“教”的展示与表演,具有挑战性的有效学习活动难以发生。 事实上,如何从学生的“学”来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一直是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讨论的焦点。但是,从相关研究文献综述和语文课堂教学现状调查来看,这个问题至今未能得到较好的解决。面对这样的尴尬,我们认为只有基于有效“学习起点”的分析,才能选择和确立合理的教学内容。 那么,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如何有效分析学生的学习起点,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合理的教学内容呢? 一、从学情视角来解读文本 阅读教学的第一步是文本解读,文本解读要做到有效,就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情视角来充分考虑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学习的期待。

20把握学生学习起点

如何把握学生学习起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是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而引发的认识结构的重组。学习是学生的经验体系在一定环境中自内而外的“生长”,必须以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来实现知识的建构。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是在教师组织、引导下的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 建构主义及《数学课程标准》都充分强调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基础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意味着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把握好学生的学习起点,在学生原有认知水平上组织及展开学习活动。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都有一定的现实起点,随着信息渠道的拓宽、家长对孩子早期教育的日益重视,学生的知识起点同教材编排的逻辑起点很难保持同步。如何准确把握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合理处理教材,调整课堂结构,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一、更新教学理念,深层估计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 学生不是一张白纸进入教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设计与实施,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与调整,做到“以学定教”。备课中应多一个重要环节——备学生,也就是估计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 1、考虑知识内容本身的特点: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许多内容都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相对应的原型,但也得考虑这些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差距。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容易积累较为丰富的感知,起点往往较高;而有些内容如“素数”、“合数”等数论领域的概念,我们应该关注逻辑起点。 2、考虑学生的家庭背景:如家长的文化素养、家长对孩子学习的重视程度、家庭条件的优劣等等。重视家庭教育的家庭,孩子有更多的机会从父母、亲友等处得到新知,使学生的知识准备更加丰富;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家中有电脑、有较多的课外读物,学生有机会获得更多更深的数学知识,使知识准备有一定的超前性和宽广性。 3、考虑社会文化对数学学习产生的影响:社会文化(包括生活环境)对学

爱,是教育的起点

爱,是教育的起点 毛敏 爱,是世界上所有美好事物的源泉。因为有爱,人类才能战胜一切,得以繁衍生息,绵延至今。 爱,无所不在,它无声无息地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里。而教育,作为人类传传播的智慧,延缓理想的最重要的方式,则更需要用爱来导航,用爱来看君。 中师二年级的一节体育课上,老师曾给我们讲了这样一句话:“爱是教育的起点。“当时,只觉得这句话很有道理,很玄妙,但我反复咀嚼思索后却仍不能吃透,只是把它记了下来。 去年的九月,当我很幸运的被分配到这里,以一名班主任的身份与我的学生们朝夕相处将近一年的时间后,我忽然明白了这句话所蕴含着的全部含义:爱心、师爱、关怀、关注、包容………也许远远不止这些。 当我怀着忐忑和胆怯次走进我班的教室时,学生们的目光充满了好奇,询问与期盼,尔后,我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渐渐平定下来,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的日程表从六点一直到晚上他们寝室熄灯后。很辛苦,但值得,一闭上眼,我就能看到学生们那满含祈盼的目光。它让我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斗志与信心,

也许,这就是爱的力量。 说实话,当初为人师的激情和新鲜感,在日常繁琐事务中渐渐褪去那绚丽的色彩后,我心里确实打过退堂鼓,是平淡和单调勾起了我的厌倦,尽管它只在我的心头作了短暂的停留。但当我冷静下来,并把那个浮躁的我咒骂了若干遍后,我又变得和从前一样了,一样的生气勃勃、斗志昂扬。 因为我爱所有的学生,在我的眼里,他们都是一样的,没有丑小鸭和白天鹅之分。有时候,在班上看着他们嘻戏玩耍,听到他们的笑声,我也会很快乐地融入到这片欢乐的气氛当中。 我觉得我的努力没有白费,我的爱心也得到了回报,他们都能在这个班快乐地成长,学习。并都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成绩。他们都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端正,也有较好的学习习惯。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乐于助人,劳动积极。至今,我还收藏着那封余志刚同学给我的一封信,有句话是我印象最深,并且带给我的震撼远超过了几年前看《泰坦尼克号》的感党。上面是这样写的:“老师,你很棒,我相信,只要是您带过的学生,一定都会成为英语大王的。”这对我是多么大的一种鼓舞啊!有生如此,师复何求! 此时,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些纯洁滚烫的赤子之心令我深深地感动着,我问自己你尽到自己的责任了吗?你的工作真的到位了吗?

小学-科学-教科版-一年级上册-2.2起点和终点 教案

《起点和终点》教学设计 一、教材及学生分析: 在生活中,学生们自然地进行着比较,也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测量。而比较与准确测量的前提是公平,我们必须给每一次比较与测量确定起点和终点。本课以纸蛙跳远的比赛活动引导学生意识到比较中的公平原则,从比赛需要确定起点和终点中学生会深刻地认识到相同的起点是公平比较的基础,不同的终点是公平比赛的不同结果。 通过第一课的学习,学生有了初步确定起点与终点的意识。学生把恐龙的头对齐就是在确定起点,然后比较尾部长短就是在确定终点。学生在生活中也会有一些确定起点和终点的经历,比如游戏中的跳高、跳远、跑步比赛等。本课将通过纸蛙跳远比赛的探究活动,要求学生确定起点与终点,通过研讨让学生理解确定起点和终点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通过纸蛙跳远比赛知道比赛要公平,要站在同一起点上进行比较。 2.通过纸蛙跳远比赛知道确定起点后,还要标记终点来进行比较。 3.通过纸蛙跳远比赛知道纸蛙跳远的距离可以用起点和终点来标识。 科学探究: 1.通过纸蛙跳远比赛的活动,学习标记起点与终点的方法; 2.通过纸蛙跳远比赛的活动,能有序地把跳远的结果呈现在黑板上,进行科学的比较。 科学态度: 1.通过纸蛙跳远比赛的活动,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探究证据。 2.通过纸蛙跳远比赛的活动,小组间能团结协作,互相配合。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通过纸蛙跳远比赛的活动,知道比较和测量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一种基本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纸蛙跳远比赛知道纸蛙跳远的距离可以用起点和终点来标识。 难点通过纸蛙跳远比赛的活动,知道比较和测量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一种基本方法。 四、教学准备 教师:PPT、纸青蛙、起点线一条 学生:每人一只纸蛙、每组一条纸带、一条起点线、铅笔、直尺 五、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森林王国要举办运动会了,这个消息传到青蛙王国,我们都知道,小青蛙们都喜欢蹦蹦跳跳,它们都报名参加了跳远比赛,可是名额只有一个,到底该让谁去参加比赛呢,青蛙国王特别为难,它听说咱们班的同学和聪明,就把这个难题交给了咱们班,同学们愿意帮助它吗? (设计意图:从富有童趣的故事导入,引出起点和终点。明确共同的起跳线是公平比较的基础。) 小朋友们都参加过跳远比赛吗?那咱们现在就找同学比一比。 老师任选两位同学比赛跳远,故意让他们在不同的起点跳,无法比较谁跳的远,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无法判断谁跳的远。然后让两位同学在同一起点起跳,并比较哪位同学跳的更远。 引出课题:起点和终点 师:从同一条线上开始跳,我们把这叫做起点,最后落地的地方,我们称为终点。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起点和终点。(板书:起点和终点)

学情分析的要点

学情分析的要点 现代教学设计理论认为,认真研究学生的实际需要、水平水平和认知倾向,“为学习者设计教学”,优化教学过程,能够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提升教学效率。 学情分析主要包括学生学习起点状态的分析、学生潜在状态的分析两部分。学生起点状态的分析主要从三个维度展开:知识维度,指学生的认知基础;技能维度,指学生已有的学习水平;素质维度,指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意志品质……学生潜在状态的分析,主要指学生可能发生的状况与可能的发展。主要要说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认知结构,学生的情感和发展需要;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都能参与到什么水准,达到什么状态?学生的学习习惯是怎样的,适宜于采用何种学习方法完成学习任务,探究式,合作式,学生在课堂教学动态中学习会生成资源。 传统的备课中也有对学情的分析,但通常把学情分析简单化,如:把学习者认知基础的分析单纯理解为知识点的罗列,没有具体分析每一类学生在面临新的教学内容时已经具备怎样的知识结构,可能会有什么困难与障碍,更没有思考与解决的对策了。本章将围绕着实践中的诸多问题,结合案例,从理论点拨的基础上找出解决之道。 教师的学情分析水平,是指教师在调查了解学生已有知识和技能水平、生活经验和心理状况等基础上,分析学生学习需求的一种专业水平。本专题立足于提升小学教师学情分析水平的实际需要,通过理论学习、案例分析、专题反思、设计操作、拓展阅读等途径,力求使教师理解学情分析的意义、掌握学情分析的内容,学会学情分析的方法,进而养成主动展开学情分析的习惯,逐步提升教师学情分析的水平和水平。学情是指与学生生活、学习相关的一切因素,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水平、兴趣爱好、家庭环境、年龄特点、心理特点等各种因素的综合。学情分析,就是教师对影响学生成长的各种主客观情况的了解与分析。 我们的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而且有些问题即使他们还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问题一旦表现在他们面前,他们往往能够基于相关的经验和知识,依靠已有的认知水平,形成对问题的解释。 我们还会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上课一开始,学生似乎都会了,都懂了,教师因为事先已辛辛苦苦地备课,写了很详尽的教案,只好生拉硬扯地把学生拉回来。 上述案例中,即使教师精心创设了导入情境,但整个设计还是把学生当成一张“白纸”,对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状态熟视无睹,甚至学生都说出了“a”,教师却急于回避,让学生“懂装不懂”,只注重了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真是应了“心中有书、目中无人”这句话。

了解学生的真实起点

了解学生的真实起点,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 王惠艳 教材分析: 表内乘法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它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低年级儿童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因此,在教学中直观教学与学生的实践活动尤为重要。所以我们在教学设计时要做到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选用他们熟悉的素材、喜欢的素材、容易理解的素材,让学生主动参与整个学习过程。 【学情分析】 经课前调查,大部分学生对乘法并不陌生,甚至好多孩子背诵过乘法口诀甚至背得比较熟练,但对于乘法的读法并不准确,对乘法的意义了解的也不深入,再有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乘法?乘法是怎么产生的?学乘法有什么好处等等是不清楚的。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来了解乘法的含义和学习乘法的意义。另外丰富乘法的素材,引导孩子了解生活中处处有乘法,了解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同学们十一黄金周你们都去哪玩了? 生1:我去大连玩了。 生2:我去了泰山。 生3:我去了北京,看到了故宫。 师:看来同学们都能够利用短暂的假期亲近自然,开阔视野。有一群小朋友他们利用假期时间来到了游乐场玩得也非常愉快,你们看他们玩得多开心呀。你都看到了哪些游乐项目? 生:我看到了摩天轮、小火车、还有过山车。 师:在游乐场里有没有数学问题呢?快跟你的同桌数一数每种游乐项目上都有多少位小朋友?想一想你是怎样数的? 生1:摩天轮上面有20位小朋友,我是4个4个数的一共20位。 师:你数了几个4? 生1:我数了5个4。 师:加法算式是?(学生回答)(教师板书4+4+4+4+4=20) 师:谁愿意像他这样说一说你是怎样数的,用加法算式怎样表示。

《起点和终点》教案

《起点和终点》教案 一、教材及学生分析: 在生活中,学生们很自然地进行着各种比较活动,但却没有系统地提炼过。在这一中,教材通过纸蛙跳远比赛作为学生学习比较的有效载体,让学生经历活动过程,学习比较的相关知识。首先明确比赛的公平公正性,再者为纸蛙确定起点和终点,最后通过合理的方法比较纸蛙所跳的距离,这样的教学安排让学生一步一步认识比较的真谛。此外,纸蛙跳远活动只是学习的载体,切莫一味关注胜负,反而丢失起点终点以及记录比较距离之重点内容。 在本单元第一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确立起点和终点的意识。当然,在生活中,学生也同样有着一些确定起点和终点的相关经历,比如跳远、跳高等。这些看似模糊的前概念,其实都是学生开始正真学习比较知识的宝贵经验,如何利用好学生已有的认知,开启关于比较的新学习篇章是本的核心。 二、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通过跳远比赛分析,学生知道共同的起点线是公平比较的基础。 2通过纸蛙跳远比赛,学生明白跳远的距离可以用起点和落地点来标识,确定起点和终点是测量的基本要素。

科学探究: 通过观看微视频,学生可以学会标记起点和终点的方法。 2通过堂最终的距离比较,学生可以尝试以图表的形式记录和组织信息。 科学态度: 通过本的学习,学生能够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测量的认同感。 2通过堂的学习,落实学生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探究证据的科学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通过比较学习,学生能意识到比较和测量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解决具体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标识纸蛙的起点和终点,记录和比较纸蛙所跳的距离。 教学难点:理解起点和终点之间的垂直距离即为纸蛙所跳的距离,思考合理的方法比较纸蛙所跳距离的长短。 四、教学准备: 教师:ppt,各类微视频,大纸蛙2-3只,大纸带一条、剪刀。 学生:两人一条纸带,每人一只纸蛙,一支彩笔。 五、教学过程:

读懂学生――从关注学生的起点开始-2019年文档

读懂学生――从关注学生的起点开始 古语有云“亲其师,信其道”,能让学生亲近我们就是我们教学成功的法力,而心灵的相通是要以读懂彼此为基础的。读懂学生,是我们教育的前提,只有读懂了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才能真正发挥我们教育的优势。 在一次绍兴市领雁工程的脱产培训实践中,教研院推出了领雁工程学员的课堂展示活动。我所在的鲁迅小学实践组也推出了两堂课,为了更出色的上好这两堂课,我们进行了分头试教,由于我们同一个学校的蒋月红老师也要上课,我自然而然就成为了她一起磨课的一员。 蒋老师上课的内容是六年级《常见的量》的复习,在秀水小学展示的那一天,她所讲的课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但也有其不足之处:“蒋老师在梳理过程中,有扶到放,教给学生自主整理的方法,以学生为主,但没有想到,学生在整理过程中,很多同学都没能在同桌合作的前提下,将自己选的一类量整理完成,都出现了没写全的情况,当出现这种情况,蒋老师不得不沉下来,将学生不明白的地方弄明白了在继续下面内容的教学,因此花了很多时间。在这节课之前如果我们能做一下课堂前测的话,可能老师在设计教学时会更多地考虑孩子的起点问题,效果自然会更好。” 回想蒋老师的前三次磨课的经历,更加证实了关注学生的起

点是多么的重要,作为老师真的要做一个有心人,去读懂学生,了解学生的起点。第一次和第三次在鲁迅小学展开的,同样是第二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原来,鲁迅小学的孩子在整理的时候,在整理完常见的量的同时,课堂上还纷纷提出了不常见的量,有些真的我们老师也搞不清楚,但孩子们提出来了,在课堂主干上生出了许多的枝丫,而花了时间。第二次试教是在镜湖小学展开的,同样的环节,自主整理,该出来的也出来了,也没有出现不常用的,也有遗漏的,但不多。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既要重视学生“应该的状态”,也要重视学生“现实的状态”。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好心人”,更要做学生学习的“有心人”。读懂学生很重要,让我们读懂学生,从关注孩子的起点做起。 通过观摩人家的课堂教学,也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真切地感受到在确定学生的学习起点时,自己也老犯考虑不周的错误。由于班级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也发生了变化,而老师以试教中出现的问题不断重复在另一个班级学生的身上,自然使得自己的教学失去了生长的土壤。而且实际教学中固守教学预设,不能敏锐地把握学生学习起点,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及时调整课堂教学进程,教学中一度成为了无味的“咀嚼”。如何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呢? 了解学生,对症下药,是抓好教学的前提。俗话说:知己知

学情分析——有效教学设计的起点

学情分析——有效教学设计的起点 李艳(MZ12008) 有一位著名的特级教师曾讲到,有人问他上课时为什么学生总能跟他配合得那么默契?他说:“因为我首先考虑的不是学生将会怎样配合我的教,而是我的教怎样去配合学生的学。”这是“基于学情”的有效教学的最典型案例。 所谓“学情分析”,在教学设计学中通常称之为“教学对象分析”或“学生分析”。所谓“学情”,是指学习者在某一个单位时间内或某一项学习活动中的学习状态,它包括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学习思路、学习进程、学习效果等因素。学情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前学情”,即教学开始前,教师对学生已有情况的把握,包括整体特征与个体差异、知识储备状况与能力基础、情感态度状态等,这个观察直接决定了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课堂目标的制定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二是“学时学情”,即在上课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状况的动态观察,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活动的过程性评价。 一、学情分析的现状 就理论而言,教师的备课与教学设计应关注“学情”,以“学情分析”为起点,以科学准确的教学目标制定为终点。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真正养成这个习惯的教师很少,大部分教师对学情的关注意识淡薄。据一项调查资料表明:教师在做备课笔记时,主要是知识的呈现,有教学手段与方法设计的已算可贵,真正做了学情分析的,不到十分之一。 当下历史教师在做教学设计时常常存在以下问题:大部分教师直接忽略了学情分析这一环节,在备课中进行学情分析的很少;了解学情的手段比较简陋,基本上是一种经验判断;学情分析的过程比较粗糙,基本上是三言两语,只见判断,不见分析,只见结论,不见过程;学情分析的深度不够,很多只是一种浅度描述,一种印象判断。 没有准确而细致的“学前学情”分析,就使建立学生的“学”的基础上的有效教学无法落实。面对不同的学生使用同样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对学生存在的问题不清楚,缺乏针对性,这样的教学是无从谈“有效性”的。常常有教师抱怨说,这个班级的学生太差导致教学效果不好,这个说法就是学情判断的失误。学生差在哪里?教学设计有没有估计到这种差并相应地在教学中提出对策?教学目标的本质是课程目标与学生实际的结合,也就是学习的目标,学情判断直接影响目标的高度、广度和正确度。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不考虑学生的基础、个性、理解能力而导致教学效果不达标,责任完全在教师身上。 “学时学情”也常常被忽略。我们所说的教学“有效性”,本质上是指学生

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区别

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区别 一、什么是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就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使学生身心都得到发展而在教学前进行的设计、规划等。 教学设计可以是一个课时的教学设计、一个单元的教学设计、一个学期的教学设计、一个学年的教学设计、一个学段的教学设计。 一个课时的教学设计是针对一个课时的设计,微观的设计。他关系到一节课的教学质量,每一节课的质量都能够达到,整个学期的质量就能够达到,整个学年、学段的质量就能够达到,所以,一个科室的教学设计是非常重要的。 一个单元的教学设计是针对一个内容单元进行的设计。单元教学设计师相对较微观的教学设计,它需要确定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与要求,知识的重点与难点,课时的计划安排,例题与习题的选取,现代化教学设备与教具、课件的配置的内容 一个学年的教学设计与一个学期的教学设计是较宏观的设计。他主要是针对一个学年或一个学期的教学设计的。设计的内容包括教学目标与要求、教学进度、课外活动和教学研究的安排、信息技术与本学科教学的整合等,只是集中于学年或学期。它是由本年级的本学科的教师集体研究、讨论制订的。 一个学段的教学设计是最宏观的教学设计。它是针对整个学段的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和当地学校、班级的实际情况由全体本学科的教师集体研究、讨论共同制订的。设计的内容主要有教学目的确定、学生学习

的指导、本学段的教学计划、本学科课外活动的安排、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利用以及教师的教学研究、培训进修等。 一、教学内容:主要描述教材使用版本,第几册第几单元第几课,主要学习内容简介。 二、学生分析: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认知起点、学习兴趣、学习障碍、学习难度…… 三、设计思想:主要描述教学过程中模拟实践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教学方法。 四、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五、教学的重难点:描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掌握的重点和难点。 六、教学过程:具体说明教学各个教学环节安排,重难点的处理,教与学双边活动安排 七,教学反思和评价:目标是否达到;情境创设是否得当;教学过程是否流畅;重难点是否突出;师生互动是否有效;学生个体差异是否得到尊重;教学评价是否促进了学生发展;教学中存在什么困惑等等; 二、教学设计与编写教案的异同点 1、它们的不同点有: ⑴教学设计从整体入手对教学进行规划,如怎样确定教学目标,怎样展开教学过程等;编写教案则更多地考虑具体内容与细节。 ⑵教学设计是原则性的、指导性的和纲领性的,它适用的范围非常广泛;教案通常是针对一个班级或一类学生撰写的,他的适用范围较窄。 ⑶教学设计不能直接用于教学,要对其进行加工、创造,适用具体化,

合理把握小学生数学学习起点

合理把握小学生数学学习起点 学习起点是指学习者对从事学科内容或任务得学习差不多具备得有关知识与技能得基础,以及对有关学习得认识水平、情感态度等.我们能够把学生得学习起点分为两类,即:学习得逻辑起点和学习得现实起点.通俗地讲,学习得逻辑起点是指依照学习进度,学生应该具有得知识基础;学习得现实起点是指学生在多种学习资源得共同作用下,差不多具有得知识基础.教师要合理地确定学生数学学习得起点,使学习起点与将要学习得知识之间得距离正好是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达到得,从而使学生有信心、有决心去探究、去学习.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合理把握学生得学习起点,具有十分重要得意义. 一、深入了解学生,寻准学习得现实起点 教师只有寻准了学生学习得现实起点,才能顺着学生得思路设计教学过程.那么,如何才能寻准学习得现实起点呢? 1提早预习,有得放矢.关于同一学习内容来讲,有时大多数学生学习得现实起点要高于学习得逻辑起点,而一小部分学生学习得现实起点会低于学习得逻辑起点.如何准确掌握每个学生得学习起点呢?我通常是在每一次学习新知识之前,布置给学生具体得预习要求:你明白这一部分讲了什么知识?你差不多解决了什么咨询题?你还有什么咨询题要在课堂上与大伙儿共同解决?通过课前预习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学习得现实起点,从而有得放矢地对学优生进行指导,对学困生给予个不补救.wwW 2交给学生言语权,从学生得言语中发觉学生得认知起点.课堂上要给足学生言语权,让他们有足够得时刻和机会表达自己得意见和办法,如此教师才能更加准确地寻到学生得认知起点,并发觉不同学生起点得高低,从而有效地来组织课堂教学,教学得流程才能变成智慧碰撞得过程,学生才会从一次次困惑中破茧而出,由怀疑而探究,由缺憾而寻找. 3炼就一双数学得眼睛,从生活情感中挖掘学生得认知起点.学生对所学知识所承载得生活基础得情感态度,直截了当关系到学习得成效,这是学生学习得情感基础. 数学老师需要炼就一双善于发觉得眼睛,发觉儿歌中得数学、童谣中得数学、诗歌中得数学、生活中得数学等,如此才有可能引导学生去发觉、体会、领悟数学之美,激起学生学习数学得欲望.在考虑对学生认知起点寻找得同时,兼具考虑学生学习情感起点得寻找,如此就可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得兴趣,丰富数学学习得人文性. 4在对“理所所以”得质疑中反思学生认知起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怎么说无法亲历学生得知识形成过程,教学中总会有对学生认知起点定位得偏颇.在我们认为得某些“理所所以”得事件中,往往忽略了对学生得认知起点得认识,错过了许多教育得契机.因此我们需要时时反诘自我:我是不是在理所所以地认定了学生得认知起点? 二、采纳灵活得教学方式 1设计板块式得教学方案,及时调整教学顺序.教师往往适应于设计单一化得教学方案,这就给自己在课堂上及时调整教学过程带来非常大得难度.因此,教师要事先摸准不同学生学习得现实起点,设计板块式得教学方案,及时调整课堂教学顺序. 2构建非直线型得教学路径.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得个体,他们带着自己得情感、意志、态度等投入课堂学习.那么教师该如何应对课堂上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得“意外事件”呢?这就要求教师在把握教学整体目标及每一教学环节具体目标得前提下,对每个环节设计多个具体方案,力求构建出非直线型得教学路径,以便应付教学过程中各种各样得意外事件. 三、改进教案撰写格式,促进自身专业成长 教学设计得对象是学生,教学设计得成效如何,取决于教师对学生学习得现实起点得合理把握.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要从合理把握学生学习得现实起点动身,而不是从备教材教法动身,任何教学活动都要紧紧围绕以满足学生得需要作为动身点和归宿.我们要变“设计为教师教服务得教案”为“设计为学生学服务得学案”,以反映分析学生、分析教材、构建教学

起点和终点教案

第 2 课起点和终点 【科学概念目标】 1.共同的起始线是公平比较的基础。 2.确定起点和终点是测量的基本要素。 3.纸蛙跳远的距离可以用起跳点和落地点来标识【科学探究目标】 1.学习标记起点和终点的方法。 2.尝试以图表的形式记录和组织信息。【科学态度目标】 1.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测量的认同感。 2.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3.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 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探究证据。 4.认同客观地记录纸蛙跳远距离比获得比赛胜利更重要。【科学、技术、社会 与环境目标】 1. 意识到比较和测量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2. 认识到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解决问题。【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每人一只纸蛙、一条纸带、一支彩笔, 胶水、剪刀、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 游戏导入。请一位高个子和一位矮个子学生上台比赛跳远,其他学生观 察。 2. 问题聚焦。教师提问:“怎样才能知道谁跳得更远呢?” 根据回答, 让学 生重新比赛, 画起跳线和落脚线。 二、探索:纸蛙跳远比赛 1.体验纸蛙跳远。 发纸蛙,每人一个, 让学生体验纸蛙跳远的方法,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让纸蛙跳跃一段距离。 提问:“你怎么知道纸蛙跳了多远?” 引导学生说出,在纸蛙起跳点画一条线表示起点,在纸蛙落地点画一条线表示终点,起点到终点的距离就可以表示纸蛙跳了多远。

2.确定纸蛙跳远的公平比赛规则。 教师需要指出,我们通过在地上画线的方式记录了纸蛙跳远的距离,但是无法方便地与别人纸蛙跳远的距离进行比较。为了方便,我们可以在纸带上记录纸蛙跳远的距离,然后剪下来和别人的进行比较。 可以用课件展示一条起跳线和一个纸蛙,让学生看清纸蛙的头要对齐起跳线再展示一条终点线和一个纸蛙,让学生注意纸蛙的尾部要对齐终点线。全班要统一标准。 3.纸蛙跳远比赛。 发材料。分小组活动。 教师需关注并指导学生对起点线和终点线的确定提醒他们在纸带上写上姓名及日期,养成记录的好习惯。 4.谁的纸蛙跳得最远。 比较自己纸蛙三次跳远的距离,确定最远的一次作为自己纸蛙的跳远距离。 比较小组成员的纸蛙,确定“哪只纸蛙跳得最远”。要求对齐起点,然后比较终点。张贴各小组的纸带,让学生观察、比较“谁的纸蛙跳得最远”,评出全班跳得最远的纸蛙。 三、研讨 教师可以提问:“在小组中,谁的纸蛙跳得最远?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学生基于实验的关键步骤,有根据地说出自己的结论。 接着可以提问:“观察张贴在黑板上的纸带,它为你提供了有关纸蛙跳远的什么信息?”“你的纸蛙三次跳远的距离相同吗?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还有其他可以确定跳远距离的方法吗?”教师在比较中需反复提醒:①对齐起点②确定终点。 四、贴纸带 让学生把纸带粘贴在学生活动手册上。 【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

以学生为起点的教学

对“以学生为起点的教学”的理解及其具体做法 我认为“以学生为起点的教学”特点是做到“先练后讲,先学后教”。教师先讲例题,学生听懂了以后再做练习,这是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位置。现在突破这个传统模式,把课倒过来上,先让学生尝试练习,然后教师针对学生尝试练习的情况进行讲解,先让学生尝试,就把学生推到主动位置,教师做足了前测,了解了学生的起点再针对性地后教。 如在教学人民币时,学生通过生活经验,已经基本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了,我就直接出示情境问题:用一张五元可换()张一元;一张十元可换()张五元或()张二元。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兑换和选择简便的方法。 再如《十以内数的计算》这一内容,多数学生已经在学前的学习或生活中能够熟练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这部分内容如果老师不教,学生也会计算,那么学生到底会了多少?他们不会的又是什么?他结合加强法的意义明白算理吗?于是我在课前跟学生进行了一次前测。交流后我发现: 1.大部分学生会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但他们的口算方法较为单一,绝大部分学生的口算方法都是接着数,有的还要完全重数手指,也叙述不清算理,更不会优化算法。从这个角度看,学生虽然会了,但是对口算方法算理的理解还不透彻。

2.他们对算法的掌握是零散的,在应用上也是单一的,往往不关注与加减法含义的联系,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灵活程度上,更是他们所欠缺的。 综上所说,学生会了,这只是一种表面现象,认真思考,还有许多需要探讨的教学问题。备课时我就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考虑:1.不能就计算而讲计算。 学生既然课前就会算了,说明他们具有相关的经验,所以本课首先要帮助学生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从加减法的意义入手,理解为什么用加法或为什么用减法?并且还要能根据情境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 2.为此教学设计时,我充分运用迁移规律,在出示例题前,有意复习五以内的计算,充分激活学生口述算理的经验,同时把这样的方法迁移到例题中,引导学生将他们的方法进行交流,并他们深入探究其中的道理,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理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比较不同方法,开拓思路,丰富算法,有效选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