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正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

正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

正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
正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

正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发现一些教师在“复制”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出现了“形似神散”、“虎头蛇尾”的现象,往往是教师上课开始很让人激动,课中是云里雾里,课后感叹“学生会这样回答真没想到”。分析原因,其一是我们的教师已习惯于自己做好充分的准备去面对毫无准备的学生,牵着学生走,而课堂一旦出现生成,教师就无以应对;其二是教师只注重“搬动”,而不重视分析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即“学习起点”。把学生带到哪里,首先应知道学生现在在哪里。因此,作为教师要正确分析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本文结合自己的实践以及听的课例作如下阐述:

一、教学设计要充分研究学生

教师设计时,我们常常会这样:让学生“知道装不知道,懂装不懂”。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忽视了对学生起点的分析,所设定的学习起点只是教材的逻辑起点而并非是学生的现实起点。因此,教学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

1、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强、逻辑严密的学科,各部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十分紧密,因此,我们教师要从整体上把握分析教材,做到真正的理解每一册、每一单元,每一节教学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要细致研究知识间的种种联系,把握知识的贯通和延伸。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在教学中利用各种联系,把知识贯穿起来,使它们条理清楚,层次分明,以便学生深刻理解数学知识,并能灵活运用,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了解学生的

知识基础是教师准确寻找教学起点的前提,没有系统的教材体系做支撑,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如学习“三角形的面积”,由于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然后根据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底、高、面积的相等关系,从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分析以上的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已经对数学的转化思想有了初步的感知——把未知的知识转化成已知的知识,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学生有能力通过合作学习,利用转化思想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2、估计猜测学生的认知基础。先估计和猜测学生的认知起点,为了充分地了解学生,在上课前不妨先认真考虑以下一些问题:学生是不是已经具备了进行新知识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没有掌握的是哪些部分?有多少人掌握?掌握的程度怎样?哪些内容学生自己能够学习?哪些内容需要教师点拨和引导?只有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才能确定哪些知识应重点进行辅导,哪些可以略讲甚至不讲。从学生出发备课,这是把握起点的前提。

3、重视研究学生的现实基础。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样的。作为教师不可低估学生的能力,在某些方面教师不知道,学生可能已经对某方面有了初步的了解,甚至了解的很深入了。那时我们设定的认知起点可能不是学生的真实起点,所以在教学设计前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背景,多从学生角度去思考,去预设,这样的教学设计更有针对性。

二、找准学生学习起点的策略

要让学生通过一节课的学习有所收获,首先就要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也就是确定学习起点。什么是起点能力?学习者对从事特定的学科内容或任务的学习,已经具备的有关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以及对有关学习的认识水平、态度等,就称为起点行为或起点能力。它是影响学生学习新知最要的因素。奥苏伯尔说:“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进行教学。”因此,教师要顺着学生的思路设计教学过程,就必须了解教学的真实起点。如何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情况呢?

1、教学前测。如果说估计猜测起点中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的一种内在思考,那么要想真正把握学生学习起点不能仅仅依靠经验,必须借助外在的教学行动来实现----即教学前测。如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时,对学生进行了前测,了解学生解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原始状态。即让学生算算买每盒23元的水彩笔,买12盒大约需多少元?23×12,学生出现以下几种情况:方法一:学生利用估算。把23看作20,20×12=240;把23看作20,12看作10,20×10=200。方法二:列竖式计算。23×12 46 230 276 23×12 46 23 69 23×12 276

方法三:把12拆成两数之和再算。把12看作10和2,23×10=230,23×2=46,230+46=276;把12看作9和3,9×23=207,3×23=69,207+69=276。

通过前测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找准学习的起点,再合理确定教学目标,为自己的再教设计提供重要的依据。

2、教学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作为教学我们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来找准学生的原始状态,进而不断提升教师调控课堂的能力。如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我们通过磨课的方式来研究学生对《除法的初步认识》这一课的学习起点。

预案一:先让学生动手分,从操作分中认识什么是平均分,然后从中说明什么是除法。课一开始创设情境把6个萝卜分给2只小兔子,有几种分法?教师意图让学生得出不同的分法。结果学生就认为3和3。教师启发学生得出其他分法,正当教师要引出平均分时,已有好多学生在说除法了,从而得知学生对除法有一定的直觉判断。为此改变教学思路,顺应学生的思路。

预案二:先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你对除法知道什么了,什么时候用除法?再引出平均分,认识什么是除法。从而教学实践情况来看,学生有的会写除号和除法算式,有的认为分东西要用除法,还有学生认为乘法倒过来就是除法……学生答案很多,教师面对丰富的答案无以应对,只好仍旧回到预设教案中的分东西来展开教学。

预案三: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随机进行教学,大部分学生对除法没有听说过,可以考虑分一分入手教学。如果大部分学生对除法有所认识,可以从除号或除法算式入手教学,如果大部分学生对乘除法之间的关系有所认识,就从乘除法关系入手教学。

………

不言而喻,我们的教学只有在不断尝试不断实践中,才能真正了解学生,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我们可以做到收放自如,不被教案束缚,

课堂也就更加有“活力”了。

3、暴露学生的思维。数学课堂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主阵地。何况我们面对的学生是活生生的人,在课堂上学生对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因此作为教师课堂上应尊重学生,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从中暴露学生的原始认知知识体系。如教学《一个数除以分数》时,教师让学生计算2÷等于多少,部分学生得出2÷ =2× =3,然后教师让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来解释一下这样算对不对。学生得出以下几种方案:①(2×6)÷(×6)=3;②2÷2×3=2× =3;③2××3=1×3=3;④2×2÷3=1×3=3,然后让学生结合以上的算式说说是怎样想的,以此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状况,教师则根据学生的思维状况来开展教学,进而让学生逐步理解2÷ =2×的算理。

三、合理利用学生的学习起点

我们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学生的思维层次是有差异的,认知起点是丰富多样的,它对于老师来说也是个未知量,是个开放的量,作为我们教师只有去努力估计这个量的可能情况。那么在教学时应如何合理利用学生的学习起点?

1、大众化起点。当大部分学生的起点想法一致时,就应尊重大部分学生的认识,抓住这个起点为切入口,以问题的要求学生继续研究。如教师在设计“两位数减一位的退位减法”一课时,事先对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学生不仅熟练地掌握“整十数加一位数的口算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而且大多数对将要学的“两位数减一位的退位减法”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全班40名学生中,有35人已能正确算

出得数,并能口述算理,其余5人能算出得数,但速度较慢,算理表达不清。如果把教学的起点定在整十数加一位数的口算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显然不符合实际。为此,教师把学习起点调整为“写一个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减法并且算出得数”。反馈时选择一部分算式呈现在黑板上,让学生把这些算式加以分类。然后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这样设计可以展示教学过程中学生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多的过程。

2、个性化起点。当个别学生或少数学生提出了与众不同的看法时,教师应在把握大众起点的基础上适当适时的处理好个别起点。如有能引起大家疑问、有争论的看法时或有高质量的、建设性的问题和看法时应抓住时机,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探究,把课堂引向深入,推至高潮。如教学《圆的周长》,①请学生拿出硬币、橡棋、布圆和白纸上的圆。

②同桌互相指一指圆的周长。③下面请同桌讨论,并把量的结果记录下来。④反馈。请学生汇报测量方法与结果。当教师揭示矛盾时:”用滚动、绕绳等方法直接测量画在纸上的圆的周长有较大难度,那么有没有一种求圆的周长的普遍规律和一般方法呢?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知道只要用“直径×圆周率”就可以求出它的周长。这样一来,教师原先精心设计的各个精妙的教学环节与预先设计好了的精心提问,一下子全泡了汤?这时这位教师急中生智,果断地改变原先预定的教学预设。只见他不慌不忙地说:“你是怎么知道的呢?”“我是从书上看来的?”“那么你知道圆周长为什么可以用直径乘以圆周率来计算吗?”“不知道”。“下面同学们用你们手中的学具来证明这个

为什么吗?”……从而以这位学生的起点改变原有的教学环节,学生的探究是有意义的。

3、无效起点。作为教师尊重并顺着学生的起点进行教学,是我们课堂教学永恒的话题,也是课堂教学的精髓所在。但并不是每一堂课都有明确的学习起点即无效起点,这时我们的教师是不是仍旧跟着学生无效起点来开展教学,学生说到哪里,老师就跟到哪里呢?答案是否定的。作为教师必须把握好一堂课的目标和要求,教师要明确要求,做到尊重学生与主导课堂相结合,学生有了起点或还不明确时,需要教师去充分利用好起点或引导学生,机智地组织成一定的学习形式展开教学,从而把教学目标深刻地达成。

教学不仅要深入解读教材,注意教材的知识起点,而且还要认真解读学生,考虑学生学习的真实起点,考虑学生怎样去学。真实的课堂应该要面对学生真实的起点,正视学生的学习基础,这样的课堂才更有效!

那么,学生学习的“起点”在哪里?下面我就谈自己的几点做法:1、结合家庭背景条件观察:

不同的家庭造就不同的家庭条件、不同的教育环境、不同的文化素养,不同的重视学习程度等,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不同的起点,比如家庭条件比较好的,有的孩子从小就在少年宫学习音乐、舞蹈、器乐等,那他对音乐知识的把握起点就不一样了,所以应该因人而异。

2、结合教学内容观察:

与学生现实生活联系比较紧密,学生比较熟知的教学内容,由于学生

对这些内容往往有比较深的感知与积累,这样的内容,学习起点就要适当高些,反之亦然。

3、结合城乡实际情况观察:

农村孩子与城市孩子在各方面都有着比较大的区别,因而对待这些孩子,就要确定不同的学习起点,比如城市孩子经常逛书店、上电脑,他们接触外界新事物的机会比较多,他们的思想自然比较超前,相对而言,他们的学习起点要高些;农村孩子由于特定的环境所致,他们对音准,视谱就能力差些起点就不应一样。

4、结合学生年龄特征观察: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都有着独特的心理特征和个性特点,我们要依据他们的独特特点合理找准、分析、利用他们的真实起点来进行有效教学。

5、结合已有知识经验观察:

学生在学习新知之前,也许就已经有了相关的学习经验,储备了一定的学习知识,这需要我们教师适当搞一些调查,譬如学生是否已经预习了,并且已经具备了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需的知识与技能?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全部或部分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多少人是真正掌握了?哪些知识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等,结合调查具体结果,确定、分析、把握学生的真实学习起点。

6、结合课堂教学实际观察:

学生是活生生的人,课堂中的一切都是瞬息可变的,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应结合课堂突发情况,适当、灵活调整

现实起点。

总之,分析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及数学思想基础,可以帮助教师找准教学的起始点,建立在这种正确分析之上的学生活动设计才能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才能更好地帮助教师分析不同层次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案,使课堂教学更为有效。

进行学情分析的基本方法

进行学情分析的基本方法 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边参与的动态变化过程。在课堂上,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生动的独立的个体,他们是主动求知与积极探索的主体;教师是这个变化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是为学生服务的。所以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即教学展开过程中的各个教学环节,必须使自己的教学思路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也就是说,教师在决定教什么与如何教时,应当全面考虑学生的学习的需求、认知规律与学习兴趣,着眼于辅助、激发、促进学生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进行学情分析,应着重分析学生学习的起始能力、学生已经形成的背景知识与技能及学生是如何进行思维的等。 1.学生学习的起始能力的分析 学习就是把新知识与已有知识联系起来,将新知识纳入学生已有认知结构的过程。准确地珍断学生学习的起始能力是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的基本前提。建立在对学生学习起点了解之上的教学,能激活学生头脑中相关的已有知识,使学生的知识素养产生“增量”。 学习的起始能力分为学习的必备起点与现实起点。学习的必备起点是指学生按照教材要求、课标规定应该具有的知识与能力基础;学习的现实起点是指学生在多种学习资源的共同作用下,已实际具有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基础。把握学生学习的必备起点,可以使教学更有针对性,能有效防止教学中的随意性;把握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可以使教学更有适切性,防止难度过大使教学目标难以落实,难度过低没有挑点性,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导致教学效果降低。

学生学习的起始能力的分析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所需要的必备知识和技能分析;二是学生对教学目标完成能力的分析,即了解学生是否已完全掌握或部分学生掌握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达到的程度如何;三是了解学生对所学的内容的态度如何,是否存在偏见或误解等。 2.学生已经形成的背景知识与技能的分析 学生学习新知识时,必须与背景知识发生关系,以背景知识为载体来理解新知识,重新构建知识体系。教师分析学生已经形成的背景知识与技能,不仅包括对学生已具备的有利于新知识获得的旧知识的分析,还应对不利于新知识获得的背景知识分析。不同的学生拥有不同的背景知识,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只有做到心中有数,使教学设计真正具有针对性。 3.学生对生活实际的了解 造成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差异的主要原因也可以说是教师缺乏对学生生活实际的了解。小学语文知识与生活中的知识紧密联系,这就要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的认识与想法来学习语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有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接触教材,这样才能提高语文的教学效果。

“爱的起点”主题班会教学设计与反思

“爱的起点”主题班会教学设计与反思 发表时间:2016-12-07T17:15:26.48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6年11月第260期作者:刘晓山[导读] 通过本次主题班会活动,让学生学会理解父母,感恩父母,积极与父母沟通,正确处理与父母之间的矛盾。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尔林兔中学719318 一、活动主题:“爱的起点”。 二、活动设计背景 进入初二下学期,学生普遍感觉学习压力较大,部分学生有厌学情绪,加之进入青春期,学生比较叛逆,与家长的关系紧张,时常发生争吵,不理解父母。针对这些情况,我召开了本次主题班会,帮助学生重温亲情感恩父母,放下负担超越梦想。 三、活动目标 1.通过本次主题班会活动,让学生学会理解父母,感恩父母,积极与父母沟通,正确处理与父母之间的矛盾。 2.通过本次主题班会活动,让学生体会学习机会的来之不易,放下压力实现自己的梦想。 四、具体过程设计 1.活动热身 播放背景音乐《感恩的心》,主持人旁白引入本次主题班会。主持人:感恩是一种礼仪,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感恩也是一种素质,是现代文明的标志。一个缺乏爱心,不懂感恩的人,将来注定是一事无成的。当我们出生不久,我们的父母便送给我们人生的第一份礼物——名字。这个名字寄托着父母对我们的无限期望,也包含了父母对我们最初的爱。下面,我们开始进行本次主题班会“爱的起点”。有请我们的班主任刘老师。 2.活动过程 (1)简单地举例,说明一个好名字的重要意义。班主任结合PPT简单讲述“力士”与“舒肤佳”的故事。突出无论对于个人发展还是企业未来,名字的好坏都事关重大。接下来结合本次班会主题,由谈论学生的名字引出下列活动。(2)活动一:说名字,猜寓意。每个小组选出一个比较特殊的名字让其他同学来猜其中的寓意,然后让这位同学来谈谈自己名字背后的故事。在此期间,班主任注意穿插点评。有的名字包含字辈排行,有的根据生辰八字或者五行短缺的情况来命名,这都体现伦理道德和传统文化;有的名字选自经学典籍,很有内涵,比如“燕云龙”,出自《易经》:云从龙,风从虎。比如“陈瑞庭”,意为“德瑞呈祥,兰庭玉树”。本环节重在营造一个轻松舒适的交流环境,让每位同学敢于开口说话,同时感受父母对我们的爱意。班主任要注意多对班级差生的名字进行解读,用那些美好的寓意来鼓励我们的学生。(3)活动二: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首先让学生朗读《游子吟》并进行解释,然后让小组回顾所学的关于父母爱护教育子女,子女思念感恩父母的成语故事或者文学名篇。接下来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谈谈自己和父母相处的过程中有哪些快乐的回忆或者不愉快的经历。最后假设我们的父母亲就在班会现场,我们有哪些话想对父母说。本环节是本次主题班会的第一个高潮。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可以回想起好多关于子女与父母的事例,比如孟母三迁、窦燕山教子、朱自清的《背影》、胡适的《我的母亲》等等。在谈论这些故事的时候学生的心灵首先会产生一种共鸣,有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也有对不理解父母的愧疚。这样再结合自身谈经历就更有话可说了。(4)活动三:回首往事,不忘初心。首先让学生回想一下刚进入初中的时候,自己的打算以及父母对自己的期盼。然后做一个心理小测试,看看学生的压力情况,接着让学生对学校的学习、生活来发泄、吐槽,释放心理压力。然后画面突转,让学生观看PPT中贫困山区的孩子读书的艰难以及学习环境的恶劣,甚至与阿富汗难民、非洲灾民进行两相对比,看看我们现在到底苦不苦,谈谈自己的感受。本环节谈到学习,又说到了学生的痛点,学生都有点低沉压抑,特别是心理测试发现好多学生包括部分听课的教师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在吐槽环节牢骚抱怨满天飞,“作业这么多”、“又要占空课了”、“灶上的饭这么难吃”、我们的学生“停电的时候最激动,放假的时候最开心”。但是,当看到那些贫困山区的孩子们的照片时,学生都沉默了。特别是对于希望工程宣传照片中的大眼睛姑娘——苏明娟——的过去与现状的对比,更让学生懂得了“知识改变命运、读书让人漂亮”的道理。(5)活动四:心存感恩,超越梦想。首先提问学生有什么理想,将来打算从事什么工作。接着号召学生为了实现理想,现在就必须好好学习努力奋斗,师生共同宣誓。最后在《真心英雄》的背景音乐中和学生一起观看PPT中一些名校的照片,激励学生的斗志。如清华的水木清华、荷塘月色;北大的未名湖、红楼、石舫;复旦的双子楼;西交大的樱花等等。誓词内容如下: 我是雄鹰,有展翅辽阔苍穹的理想我是骏马,有驰骋万里草原的豪情为了父母恩重 为了师生情长 用顽强的拼搏打造理想 用无悔的汗水浇灌希望 卧薪尝胆,奋发图强 举胸中豪情,倾热血满腔 与雷霆碰杯,与日月争光 行动起来

课堂教学设计的可能起点与现实起点

课堂教学设计的“可能起点”与“现实起点” 所谓课堂教学设计的起点,指的是课堂教学从何处入手设定教学目标、教授新知识、开展教与学活动过程的问题。能否正确设定课堂教学起点,决定了一节课的教学是否有针对性与适切性,难度过大会使一节课的教学目标难以落实,难度过低可能没有挑战性,学生吃不饱,课堂实效性不高。因此,设定正确的课堂教学目标起点,如同一位优秀的歌手在歌唱前为自己定好音调,具有重要意义。 一、课堂教学设计起点的两类认识及其不足 课堂教学设计的起点是教学实践中的老问题,对此问题的认识与做法,大致有以下两种类型。 (一)教材起点说 这是传统课堂教学最典型的一种认识与做法。传统课堂教学以认识论为基础,把知识传授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或唯一任务,准确全面地解读教材、把握教材和讲授教材是其基本特征。在这种课堂教学观念下,确定一堂课的教学起点便是根据教材的进度,确定一节课的目标起点,并找出重点、难点与讲解逻辑。 这种依循教材编排逻辑和讲解进度来确立课堂教学目标起点的做法,虽然保证了教材传授的系统性与严密性,但是,却没有认识到教材是按照学年—学期—单元—课时,匀速安排教学内容及其进度,其前提假设是学生能够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匀速推进,而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超前或落后于教材所预想的进度。因此,教材只是提供了课堂教学的可能起点,而无法顾及真实状态中全班学生的水平与能力。 再者,教材的安排是以一节节课为主要构成,在编排教材时将整体知识分解成一个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知识点,从而将原本有机关联的知识结构,人为地分为以“点”为单位的符号系统。如果仅依照教材设计教学起点,可能会导致教师的教学设计局限在“知识点”的思考上,而忽视对教材内容的关联性整合处理,无法引导学生向整体性、纵深处思考,进而削减知识本身对学生多方面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力度。 (二)学生直接经验起点说 在传统的教学观和教学实践中,教学任务被直接规定为传递人类社会所积累的系统文化知识和形成学习知识的技能、技巧,把教学起点的确立依据于知识逻辑与水平,忽视了儿童经验的基础性价值。针对此,杜威的现代教学观批判了上述观点,提出教学起点应直接从儿童经验出发,并通过扩展、丰富儿童直接经验的方式来学习人类文化知识,并最终走向对科学知识的系统掌握。这是杜威较传统课堂教学起点的深刻之处与贡献之处。 但是,以“儿童直接经验”为起点的教学,强调教学“像他(指儿童)在家庭里,在邻里,在运动场上所经历的那样”,从“采取和儿童继续在家庭里已经熟悉的活动”开始从事教学,带来的后果则是忽视了学科系统知识逻辑与儿童心理逻辑的统一性,一切学习都从直接经验开始,低估了儿童对间接经验的学习能力,无异于浪费生命。 基于对上述两种课堂教学设计起点的认识,“新基础教育”在多年实践探索与理论建构的过程中,提出了自己的构思与实践探索。

正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

正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发现一些教师在“复制”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出现了“形似神散”、“虎头蛇尾”的现象,往往是教师上课开始很让人激动,课中是云里雾里,课后感叹“学生会这样回答真没想到”。分析原因,其一是我们的教师已习惯于自己做好充分的准备去面对毫无准备的学生,牵着学生走,而课堂一旦出现生成,教师就无以应对;其二是教师只注重“搬动”,而不重视分析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即“学习起点”。把学生带到哪里,首先应知道学生现在在哪里。因此,作为教师要正确分析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本文结合自己的实践以及听的课例作如下阐述: 一、教学设计要充分研究学生 教师设计时,我们常常会这样:让学生“知道装不知道,懂装不懂”。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忽视了对学生起点的分析,所设定的学习起点只是教材的逻辑起点而并非是学生的现实起点。因此,教学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 1、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强、逻辑严密的学科,各部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十分紧密,因此,我们教师要从整体上把握分析教材,做到真正的理解每一册、每一单元,每一节教学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要细致研究知识间的种种联系,把握知识的贯通和延伸。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在教学中利用各种联系,把知识贯穿起来,使它们条理清楚,层次分明,以便学生深刻理解数学知识,并能灵活运用,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了解学生的

知识基础是教师准确寻找教学起点的前提,没有系统的教材体系做支撑,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如学习“三角形的面积”,由于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然后根据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底、高、面积的相等关系,从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分析以上的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已经对数学的转化思想有了初步的感知——把未知的知识转化成已知的知识,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学生有能力通过合作学习,利用转化思想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2、估计猜测学生的认知基础。先估计和猜测学生的认知起点,为了充分地了解学生,在上课前不妨先认真考虑以下一些问题:学生是不是已经具备了进行新知识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没有掌握的是哪些部分?有多少人掌握?掌握的程度怎样?哪些内容学生自己能够学习?哪些内容需要教师点拨和引导?只有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才能确定哪些知识应重点进行辅导,哪些可以略讲甚至不讲。从学生出发备课,这是把握起点的前提。 3、重视研究学生的现实基础。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样的。作为教师不可低估学生的能力,在某些方面教师不知道,学生可能已经对某方面有了初步的了解,甚至了解的很深入了。那时我们设定的认知起点可能不是学生的真实起点,所以在教学设计前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背景,多从学生角度去思考,去预设,这样的教学设计更有针对性。 二、找准学生学习起点的策略

家庭教育是孩子一生的起点

家庭教育是孩子一生的起点 记得刚参加工作时,所在单位有一女同事,与其母同住单位宿舍,我们下班时间在宿舍听得最多的是这母女俩相互不堪入耳的辱骂。几年后,也是这家人,只不过多了一个几岁大的小女孩(女同事之女),也是在下班时间,只不过主角由二人变成了三人,祖孙三代相互不堪入耳的辱骂这一幕天天上演。由此,我想到家长对孩子一生的影响是很重要。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也是最重要的老师。家庭教育在孩子的一生中起相当重要的作用,对孩子的性格、习惯、学习态度……等起到导向作用。如果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是正常的、良好的,即家长与孩子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是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支持、互相信任的,家长爱孩子,孩子懂得感恩,这样的家庭教育出的孩子一定是个优秀的孩子。反之,如果家长以居高临下的姿态批评打骂孩子,家长与孩子之间是互相敌视、互相不信任的,那么家长越努力想教育好孩子,孩子出问题的可能性就越大。 家庭教育中,家长首先要塑造孩子的美好心灵。只要把孩子心灵的品质培养好了,孩子将来就一定会是有良知的人。孩子也是社会的人,也会看到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作为家长,我们在他看到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时,我们总是对他进行正面引导,教育孩子向善,有一颗宽容的心,用“爱”

来观察每一件事,感受每一件事。在家里我们让罗浩洋感受父母及爷爷奶奶为他做的每一件事,让他学会体会长辈对他的爱,并学会回报爱,逐渐引导他认识、体会来自社会的爱,并回报社会。 其次要建立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培养孩子的责任心。自尊心是人的生命之树的大树根,帮孩子建立自尊其实很简单,就是尊重孩子,有话好好说。生活中,关于罗浩洋的事,我们要和他商量,认真倾听他的意见,对他的一些想法加以及时委婉的引导。自信心的培养秘诀就是两个字:鼓励!在罗浩洋的学习中,我们发现他有闪光点的时候,总是及时表扬,让他树立起自信心,获得继续努力的动力。记得在今年九月,一次他说做一个很困难的数学题,在其他同学花了很长时间还没做出来时,他就率先做出了正确的答案,他感到很高兴。针对这件事,我们就引导他感受学习的乐趣,并逐渐让他感受到“学习上的乐趣是其它乐趣所不能比的,是只能在学习中获得,是不可替代的”,从而激发他自我奋斗去实现自我价值的精神状态。我们在对罗浩洋的家庭教育中,用小事对他进行责任心教育。从父母的责任到他的责任,从学习责任到生活责任,让他认识到关心父母,力所能及的帮助父母及他现在的学习也是他的责任。 第三、加强和孩子的平等交流,做孩子的朋友。现代人有了更多的生活和休闲方式,但是一定要多花时间陪孩子。

有效分析学习起点,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有效分析学习起点,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摘要:阅读教学低效甚至无效往往源自教学内容选择不当,教学内容选择不当又往往和学习起点分析直接关联。结合实例,重点论述了有效学习起点分析的三个策略:从学情视角去解读文本,结合文本核心价值整合学生的阅读期待,根据文本特征选择恰当的分析方法,进而做到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关键词:学习起点;教学内容;文本特征 “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学为中心”的教学视角已成为当前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共识与共同愿景,但是从教学实践来看,目前很多语文课堂离这样的美好期待还相距甚远。其中的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很多老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起点分析不够有效。 何谓学习起点?就是指语文教师在教学设计阶段对将要任教的班级学生“学情状况”的一种描述,包括学生对本堂课的学习需要、学习基础、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的差异等情况分析。因材施教,自然是教学中非常理想的境界。但从学习起点的角度来讲,就是教师要对自己施教的学生有一个透彻的了解,对学情的把握要充分有效。很多教师以为自己“教”的与学生实际“学”的是一致的,但实际情况往往不

是这样的。阅读教学中,即使是同一个文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会因学生的差异,生成的教学内容有较大的差别。如果不能科学地分析学习起点,不能从学情的视角去审视和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那么,“以生为本,以学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就会被架空,因材施教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当然也有相当一部分老师认识到关注学习起点的重要性,但是对学习起点的分析却是基于主观经验,缺乏有效的分析策略。基于这样低效不可靠的学习起点分析策略建构起来的教学内容就可能存在很大的问题。在课堂教学实际中,集中地表现为教师仍然习惯于以“教”为中心,重在“教”的展示与表演,具有挑战性的有效学习活动难以发生。 事实上,如何从学生的“学”来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一直是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讨论的焦点。但是,从相关研究文献综述和语文课堂教学现状调查来看,这个问题至今未能得到较好的解决。面对这样的尴尬,我们认为只有基于有效“学习起点”的分析,才能选择和确立合理的教学内容。 那么,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如何有效分析学生的学习起点,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合理的教学内容呢? 一、从学情视角来解读文本 阅读教学的第一步是文本解读,文本解读要做到有效,就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情视角来充分考虑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学习的期待。

第一篇什么是爱之爱不在起点而在终点

索引 爱的资源不是爱,美好感觉才是爱,所以爱不在起点而在终点。无论你的出发点是什么,如果最后没有让对方产生美好而愉悦的感觉,没有传递给对方正能量,那便不是爱,而是害。 从爱出发,往往会产生三种结果。 第一种结果,爱变成了一种放纵和溺爱。 第二种结果,爱变成了对方的心理阴影与负担。 第三种结果,爱变成了人生成长绵绵不断的能量源。 爱不在起点而在终点 爱的资源不是爱,美好感觉才是爱,所以爱不在起点而在终点。无论你的出发点是什么,如果最后没有让对方产生美好而愉悦的感觉,没有传递给对方正能量,那便不是爱,而是害。 当我们以爱为名,扬起爱的旗帜,做着许多似乎是爱他人的事情时,我们还忘记了一个原则:以终为始。我们做任何的事情都是有终极目标的,过程固然重要,但结果更加重要,做事情重要,但实现做事背后的意义更加重要。 父母爱孩子,夫妻爱对方,我们爱亲人朋友,以爱为名,我们为他们做了许许多多的事情,其中还饱含着辛酸与委屈,诉不尽、道不清。每每提及到自己的付出,太多的人一腔辛酸泪。然而,只有少数人能从对方得到爱的回应,更多的人,他

们的付出变成了东流水,一去不复返,更有甚者,他们的爱适得其反,变成了伤害双方关系的毒药,让亲人更加厌烦自己。 从爱出发,往往会产生三种结果。 第一种结果,爱变成了一种放纵和溺爱。 因为爱就是要满足对方,就是要给对方美好的感觉,所以,我们不断地满足对方,不断地夸赞对方,以至于让对方觉得你的付出、他的索取就是一种天经地义。这种无止境的单向索取最后变成贪得无厌、无法无天,被爱包裹着的人觉得自己就是天地,天地之间唯自己尊。这种单向的付出与单向的索取,让付出的人得不到能量的平衡,失落痛苦;让被爱的人无法经受外界的挫折,他们被包裹在爱的温室里,经不得风吹雨打,一朝迈出你的手心,他们的世界就会乱套。 这种爱是一种只顾当下,不顾未来,只看眼前,不看结局的爱。如此糟糕的结局,终点不是爱,那些爱也就非爱了。。 有很多因为父母溺爱过头最后毁了孩子一生的案例,那些报道牵动了多少人的关注,引起了多少人的反思。从无数的报道中,我们都能看出父母们对孩子无微不至的爱,但这种爱没有以这个孩子的一生为注脚,忽略了规矩也是爱的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最后溺爱过头,放纵过火,终于惹来了无尽的祸端。当父母以泪洗脸之时,为之晚矣,爱已经成了害,毁了孩子原本可以幸福成长的一生。 爱是人生幸福的底色,但爱要有度、爱要长远、爱要合道。

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的起点

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的起点 要让学生通过一节课的学习有所收获,首先就要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也就是确定教学的起点。什么是起点能力?学习者从事特定的学科内容或任务的学习,已经具备的有关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以及对有关学科的认知水平、态度等,就称为起点行为或起点能力。它影响学生新知的学习,以及课堂上的学习效率。传统的教学强调“教师要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水”。这是对教师具备的文化知识的要求,以及对钻研教材程度的要求。而如今的信息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渐渐拓宽了,在某些方面学生对信息的掌握可比教师更快、更多。他们的学习准备状态有时远远超过教师的想象,许多课本尚未涉及的知识,学生已经略知一二。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与学生接受信息的速度、容量是平等的,也是互补的,教材事先设定的教学起点不一定是我们班实际情况的教学起点。教师要通过班级的实际情况了解教学的真是起点。 如何了解学生的情况呢?我建议教师课前不妨回答下列问题: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没有掌握的是哪一部分?有多少人掌握?掌握的程度怎样?哪些知识学生能够自己学会?哪些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这些都需要课前了解清楚。 例如我在教学“整十数乘整十数”时,课前调查,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够快速、正确的计算,而且算理表达的清楚,因此,我把起点定在了“两位数乘整十数”上,整节课我把重点放在了发现规律上面,让学生观察、讨论、发现——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扩大或缩小几倍,积就扩大或缩小几倍;一个乘数扩大n倍,另一个乘数同时缩小n倍,积的大小不变。本节课让学生利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这样的一节讨论课,给教学增添了些许光彩。 只有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才能确定哪些知识应重点进行辅导,哪些可以略讲甚至不讲,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20把握学生学习起点

如何把握学生学习起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是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而引发的认识结构的重组。学习是学生的经验体系在一定环境中自内而外的“生长”,必须以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来实现知识的建构。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是在教师组织、引导下的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 建构主义及《数学课程标准》都充分强调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基础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意味着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把握好学生的学习起点,在学生原有认知水平上组织及展开学习活动。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都有一定的现实起点,随着信息渠道的拓宽、家长对孩子早期教育的日益重视,学生的知识起点同教材编排的逻辑起点很难保持同步。如何准确把握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合理处理教材,调整课堂结构,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一、更新教学理念,深层估计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 学生不是一张白纸进入教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设计与实施,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与调整,做到“以学定教”。备课中应多一个重要环节——备学生,也就是估计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 1、考虑知识内容本身的特点: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许多内容都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相对应的原型,但也得考虑这些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差距。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容易积累较为丰富的感知,起点往往较高;而有些内容如“素数”、“合数”等数论领域的概念,我们应该关注逻辑起点。 2、考虑学生的家庭背景:如家长的文化素养、家长对孩子学习的重视程度、家庭条件的优劣等等。重视家庭教育的家庭,孩子有更多的机会从父母、亲友等处得到新知,使学生的知识准备更加丰富;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家中有电脑、有较多的课外读物,学生有机会获得更多更深的数学知识,使知识准备有一定的超前性和宽广性。 3、考虑社会文化对数学学习产生的影响:社会文化(包括生活环境)对学

爱,是教育的起点

爱,是教育的起点 毛敏 爱,是世界上所有美好事物的源泉。因为有爱,人类才能战胜一切,得以繁衍生息,绵延至今。 爱,无所不在,它无声无息地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里。而教育,作为人类传传播的智慧,延缓理想的最重要的方式,则更需要用爱来导航,用爱来看君。 中师二年级的一节体育课上,老师曾给我们讲了这样一句话:“爱是教育的起点。“当时,只觉得这句话很有道理,很玄妙,但我反复咀嚼思索后却仍不能吃透,只是把它记了下来。 去年的九月,当我很幸运的被分配到这里,以一名班主任的身份与我的学生们朝夕相处将近一年的时间后,我忽然明白了这句话所蕴含着的全部含义:爱心、师爱、关怀、关注、包容………也许远远不止这些。 当我怀着忐忑和胆怯次走进我班的教室时,学生们的目光充满了好奇,询问与期盼,尔后,我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渐渐平定下来,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的日程表从六点一直到晚上他们寝室熄灯后。很辛苦,但值得,一闭上眼,我就能看到学生们那满含祈盼的目光。它让我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斗志与信心,

也许,这就是爱的力量。 说实话,当初为人师的激情和新鲜感,在日常繁琐事务中渐渐褪去那绚丽的色彩后,我心里确实打过退堂鼓,是平淡和单调勾起了我的厌倦,尽管它只在我的心头作了短暂的停留。但当我冷静下来,并把那个浮躁的我咒骂了若干遍后,我又变得和从前一样了,一样的生气勃勃、斗志昂扬。 因为我爱所有的学生,在我的眼里,他们都是一样的,没有丑小鸭和白天鹅之分。有时候,在班上看着他们嘻戏玩耍,听到他们的笑声,我也会很快乐地融入到这片欢乐的气氛当中。 我觉得我的努力没有白费,我的爱心也得到了回报,他们都能在这个班快乐地成长,学习。并都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成绩。他们都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端正,也有较好的学习习惯。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乐于助人,劳动积极。至今,我还收藏着那封余志刚同学给我的一封信,有句话是我印象最深,并且带给我的震撼远超过了几年前看《泰坦尼克号》的感党。上面是这样写的:“老师,你很棒,我相信,只要是您带过的学生,一定都会成为英语大王的。”这对我是多么大的一种鼓舞啊!有生如此,师复何求! 此时,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些纯洁滚烫的赤子之心令我深深地感动着,我问自己你尽到自己的责任了吗?你的工作真的到位了吗?

学情分析的要点

学情分析的要点 现代教学设计理论认为,认真研究学生的实际需要、水平水平和认知倾向,“为学习者设计教学”,优化教学过程,能够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提升教学效率。 学情分析主要包括学生学习起点状态的分析、学生潜在状态的分析两部分。学生起点状态的分析主要从三个维度展开:知识维度,指学生的认知基础;技能维度,指学生已有的学习水平;素质维度,指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意志品质……学生潜在状态的分析,主要指学生可能发生的状况与可能的发展。主要要说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认知结构,学生的情感和发展需要;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都能参与到什么水准,达到什么状态?学生的学习习惯是怎样的,适宜于采用何种学习方法完成学习任务,探究式,合作式,学生在课堂教学动态中学习会生成资源。 传统的备课中也有对学情的分析,但通常把学情分析简单化,如:把学习者认知基础的分析单纯理解为知识点的罗列,没有具体分析每一类学生在面临新的教学内容时已经具备怎样的知识结构,可能会有什么困难与障碍,更没有思考与解决的对策了。本章将围绕着实践中的诸多问题,结合案例,从理论点拨的基础上找出解决之道。 教师的学情分析水平,是指教师在调查了解学生已有知识和技能水平、生活经验和心理状况等基础上,分析学生学习需求的一种专业水平。本专题立足于提升小学教师学情分析水平的实际需要,通过理论学习、案例分析、专题反思、设计操作、拓展阅读等途径,力求使教师理解学情分析的意义、掌握学情分析的内容,学会学情分析的方法,进而养成主动展开学情分析的习惯,逐步提升教师学情分析的水平和水平。学情是指与学生生活、学习相关的一切因素,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水平、兴趣爱好、家庭环境、年龄特点、心理特点等各种因素的综合。学情分析,就是教师对影响学生成长的各种主客观情况的了解与分析。 我们的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而且有些问题即使他们还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问题一旦表现在他们面前,他们往往能够基于相关的经验和知识,依靠已有的认知水平,形成对问题的解释。 我们还会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上课一开始,学生似乎都会了,都懂了,教师因为事先已辛辛苦苦地备课,写了很详尽的教案,只好生拉硬扯地把学生拉回来。 上述案例中,即使教师精心创设了导入情境,但整个设计还是把学生当成一张“白纸”,对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状态熟视无睹,甚至学生都说出了“a”,教师却急于回避,让学生“懂装不懂”,只注重了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真是应了“心中有书、目中无人”这句话。

关于起点的句子

关于起点的句子 1、没有什么事情是必须的,也没有什么路是错误的,人生岔口千千万万,就看你想要什么样的人生历程,也许简单,也许繁琐,也许痛苦,也许纠结;但是有一点必须牢记,人生的最后,都要回到最初的起点,都要为自己选择的路负责;不要让自己后悔,不要让走过的曾经荆棘漫身,因为你的人生,就是你一生的烙印。 2、入世之初就应该立即抓住第一次的战斗机会。作者:司汤达 3、奔跑穿越无尽的荒原逐梦的脚步突然停歇无边断崖横在眼前我懂我要蜕变偶尔想起温暖的昨天为了梦想不再留恋新的起点就在眼前我已做好准备我要高飞到天空的顶点我要飞到无人能及的视界飞得再累不准自己跌坠直到太阳就在我的指尖我要高飞到世界的边缘我要飞越没人到达的绝对不到终点不准流下眼泪要把最震撼的喊留在灿烂瞬间偶尔想起温暖的昨天为了梦想不再留恋新的起点就在眼前我已做好准备我要高飞到天空的顶点我要飞到无人能及的视界出处:高飞 4、你所追求的,是否真的是你要的梦想,你的心态是否够自由,你是否有想象力。 关键就在起点,在设定梦想前,必须要问自己最根本的问题“我到底想要什么,我到底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作者:李欣频出处:

10堂量子创意课 5、29集梧桐说的人生的高度呢是由每次跌倒的经历垫起来的,最可怕的不是起点低,而是境界低。12.一个人他在正常情况下超常发挥,这叫优秀,可是在非正常情况下还能发挥超长的就是卓越。出处:恋恋不忘 6、在中学,我也会珍惜华辰学校为我敞开的这扇窗子。从外面照射进来的阳光,就是那片真理之光。我开始相信,我将看到一个动人的新世界。在那里,我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学习。为我的人生生涯谱写一曲壮丽的乐章。开学后,我会慢慢的适应到新环境中,努力融入到华晨学校这个大家庭中。在这个新的学校,新的学期,新的起点有更新的进步。 7、光阴如梭,一年的工作转瞬又将成为历史,2013年即将过去,2014年即将来临。新的一年意味着新的起点新的机遇新的挑战、决心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一定努力打开一个工作新局面。在2007年,更好地完成工作,扬长避短,现总结如下: 8、生活就是逆着海水向前走,当你不努力前行将会被海水冲回起点,那么你的一切努力都前功尽弃了。 9、人生,是一列向前行驶的单行车,每一天都是一个新起点。回顾,是检点走过的道路,憧憬美好的前程;不是为了沉浸一段美景,回味咀嚼,百般缠绵;也不是空想一段坦途,驻足遐思,千种慕羡。只有不懈追求,向今天要成果,才是苦乐人生的新感受;只有努力前行,才是丰富生活的真感觉。因此,我们必须告别昨天。昨天的经历,

找准教学起点,促进有效学习

找准教学起点,促动有效学习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课伊始,教师如果能通过巧妙的导入设计,调动学生,创造出学习、竞赛、思考、优美等等各种于课堂教学目标相对应的情境,那就为一堂好课奠定坚实的基调。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常有这样的体会,当一节课的开始学生们积极发言,那被调动不但是学生,甚至还包括我们自己。能够说,好的导入,是打开学生兴趣之门的钥匙。不过万事开头难,以下是我结合个人多年教学实践后的一点感想。 (一)、问题导入 只要有问题就是好事,最怕的是学生默默无语。学习源自于疑问。结合课文,在导入中提出疑问,激发悬念,让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心存疑问,渴望答案的求知情境中学习。我常在课前给学生来一个“小甜点”,给他们一些语文的趣味问题,从而激发他们讨论和思考的兴趣,培养他们动脑的习惯,更为一堂课创造了探索的气氛。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当然,像这样的例子在语文教学是很多,很多老师也在使用着。 (二)、故事导入 故事总是吸引着孩子们的。孩子爱听故事,各种和课文相关奇闻逸事往往会始学生兴致勃勃的进入课文的学习。这其中常见的就是作家的小故事,其影响常不限于课内,有时还会

激起学生课外的阅读兴趣,自己去寻找作家的作品来阅读。在枯燥无味的语法教学中,故事更是起到了点活的作用。 (三)、生活导入 学生都喜欢和自己生活相关的文章。创设生活情境导入课文,能够消除学生对课文的畏惧情绪,使他们带着一种放松和快乐的心情去学习。 (四)、实验导入。 实验最大的好处是直观性,在理科的教学现在正在提倡多动手做实验。同样,在语文的教学何尝不能够吸取其他科目的经验。有的时候,一个有趣的小实验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通过一个趣味的小实验,学生主动去寻找答案,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学习效率极其的高,迅速的掌握了课文的重难点。 (五)、诗词导入 中国传统的诗词讲究意境,意境本身就是一种高度浓缩的情境。使用与课文相关的诗词做铺垫,能够创设一种优美的一情境,最快的激发学生的心理感受。比如在《春》这个课中,优美的文章需要学生的感情去体验。所以我在课前布置学生去寻找自己喜欢的相关初天春天的诗。上课时我请学生起来充满感情的朗读这些优美的诗句,在老师的提示下,春景仿佛一幅幅的表现在同学们的眼前,通过诗句的意境的引导,学生们进入了春天的环境中。在这种情境中,学生自然能够较好理解课文。

了解学生的真实起点

了解学生的真实起点,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 王惠艳 教材分析: 表内乘法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它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低年级儿童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因此,在教学中直观教学与学生的实践活动尤为重要。所以我们在教学设计时要做到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选用他们熟悉的素材、喜欢的素材、容易理解的素材,让学生主动参与整个学习过程。 【学情分析】 经课前调查,大部分学生对乘法并不陌生,甚至好多孩子背诵过乘法口诀甚至背得比较熟练,但对于乘法的读法并不准确,对乘法的意义了解的也不深入,再有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乘法?乘法是怎么产生的?学乘法有什么好处等等是不清楚的。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来了解乘法的含义和学习乘法的意义。另外丰富乘法的素材,引导孩子了解生活中处处有乘法,了解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同学们十一黄金周你们都去哪玩了? 生1:我去大连玩了。 生2:我去了泰山。 生3:我去了北京,看到了故宫。 师:看来同学们都能够利用短暂的假期亲近自然,开阔视野。有一群小朋友他们利用假期时间来到了游乐场玩得也非常愉快,你们看他们玩得多开心呀。你都看到了哪些游乐项目? 生:我看到了摩天轮、小火车、还有过山车。 师:在游乐场里有没有数学问题呢?快跟你的同桌数一数每种游乐项目上都有多少位小朋友?想一想你是怎样数的? 生1:摩天轮上面有20位小朋友,我是4个4个数的一共20位。 师:你数了几个4? 生1:我数了5个4。 师:加法算式是?(学生回答)(教师板书4+4+4+4+4=20) 师:谁愿意像他这样说一说你是怎样数的,用加法算式怎样表示。

《起点和终点》教学教学实录

《起点和终点》教学实录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什么是起点和终点。 2、确定起点和终点是测量的基本要素。 科学探究目标: 1、我知道标记起点和终点的方法。 2、我尝试记录相关实验信息。 学习重点: 1、我知道纸蛙跳远的距离可以用起跳点和落地点来标识。 2、我知道怎样标记起点和终点。 学习材料准备:每为同学一只纸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出示纸蛙)同学们,今天老师为你们带来一位朋友,你们知道它是谁吗? 生:小青蛙 师:你们喜欢小青蛙吗?今天老师就来你们来到青蛙王国。(PPT出示青蛙图)青蛙王国里有很小青蛙,青蛙国王希望你们能成为好朋友,你们能教小青蛙跳远吗? 生:好啊。 二、问题猜想 师:那好,现在请小组长出来,把小青蛙带回自己的小组,分给组内

的同学,让他们教小青蛙跳远吧。 (给每个小组每个同学发一只纸蛙,感受纸蛙跳远得方法,让学生都能让纸蛙跳一段距离,约3—5分钟)(感受后,收回小青蛙) 师:请小组长把组内的小青蛙收回盒子拿上讲台。(组长收回青蛙)你教会小青蛙跳远了吗? 生:我会了,我会了。 师:好,老师请一位同学上来,看他是不是教会小青蛙跳远了。(请学生上台演示) 师:你真棒,小青蛙会跳远了,那你想知道你的小青蛙能跳多远吗?生:想! 师:你们有什么方法知道他们跳得多远呢? 生1:我在青蛙前面画一条线,让青蛙在这条线上跳,小青蛙停下来的地方再画一条线,就知道小青蛙跳多远了。 生2:我让小青蛙跳,它往前跳,我就在前面停的地方画线,它左跳,我就在左面停的地方画线。 师:两个同学的想法都不错,那如果老师给你们一条跑道,你能记录小青蛙跳得多远吗?(分别请生1和生2上投影演示) (生1展示) 师:这位同学,你能解释一下你的标注吗? 生1:(指着第一条线)这是小青蛙起跳的地方,(指着第二条线)这是小青蛙停下的地方。 师:你刚才画小青蛙停下来的线的位置刚好是小青蛙的嘴,那么我们

读懂学生――从关注学生的起点开始-2019年文档

读懂学生――从关注学生的起点开始 古语有云“亲其师,信其道”,能让学生亲近我们就是我们教学成功的法力,而心灵的相通是要以读懂彼此为基础的。读懂学生,是我们教育的前提,只有读懂了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才能真正发挥我们教育的优势。 在一次绍兴市领雁工程的脱产培训实践中,教研院推出了领雁工程学员的课堂展示活动。我所在的鲁迅小学实践组也推出了两堂课,为了更出色的上好这两堂课,我们进行了分头试教,由于我们同一个学校的蒋月红老师也要上课,我自然而然就成为了她一起磨课的一员。 蒋老师上课的内容是六年级《常见的量》的复习,在秀水小学展示的那一天,她所讲的课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但也有其不足之处:“蒋老师在梳理过程中,有扶到放,教给学生自主整理的方法,以学生为主,但没有想到,学生在整理过程中,很多同学都没能在同桌合作的前提下,将自己选的一类量整理完成,都出现了没写全的情况,当出现这种情况,蒋老师不得不沉下来,将学生不明白的地方弄明白了在继续下面内容的教学,因此花了很多时间。在这节课之前如果我们能做一下课堂前测的话,可能老师在设计教学时会更多地考虑孩子的起点问题,效果自然会更好。” 回想蒋老师的前三次磨课的经历,更加证实了关注学生的起

点是多么的重要,作为老师真的要做一个有心人,去读懂学生,了解学生的起点。第一次和第三次在鲁迅小学展开的,同样是第二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原来,鲁迅小学的孩子在整理的时候,在整理完常见的量的同时,课堂上还纷纷提出了不常见的量,有些真的我们老师也搞不清楚,但孩子们提出来了,在课堂主干上生出了许多的枝丫,而花了时间。第二次试教是在镜湖小学展开的,同样的环节,自主整理,该出来的也出来了,也没有出现不常用的,也有遗漏的,但不多。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既要重视学生“应该的状态”,也要重视学生“现实的状态”。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好心人”,更要做学生学习的“有心人”。读懂学生很重要,让我们读懂学生,从关注孩子的起点做起。 通过观摩人家的课堂教学,也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真切地感受到在确定学生的学习起点时,自己也老犯考虑不周的错误。由于班级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也发生了变化,而老师以试教中出现的问题不断重复在另一个班级学生的身上,自然使得自己的教学失去了生长的土壤。而且实际教学中固守教学预设,不能敏锐地把握学生学习起点,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及时调整课堂教学进程,教学中一度成为了无味的“咀嚼”。如何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呢? 了解学生,对症下药,是抓好教学的前提。俗话说:知己知

学情分析——有效教学设计的起点

学情分析——有效教学设计的起点 李艳(MZ12008) 有一位著名的特级教师曾讲到,有人问他上课时为什么学生总能跟他配合得那么默契?他说:“因为我首先考虑的不是学生将会怎样配合我的教,而是我的教怎样去配合学生的学。”这是“基于学情”的有效教学的最典型案例。 所谓“学情分析”,在教学设计学中通常称之为“教学对象分析”或“学生分析”。所谓“学情”,是指学习者在某一个单位时间内或某一项学习活动中的学习状态,它包括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学习思路、学习进程、学习效果等因素。学情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前学情”,即教学开始前,教师对学生已有情况的把握,包括整体特征与个体差异、知识储备状况与能力基础、情感态度状态等,这个观察直接决定了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课堂目标的制定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二是“学时学情”,即在上课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状况的动态观察,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活动的过程性评价。 一、学情分析的现状 就理论而言,教师的备课与教学设计应关注“学情”,以“学情分析”为起点,以科学准确的教学目标制定为终点。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真正养成这个习惯的教师很少,大部分教师对学情的关注意识淡薄。据一项调查资料表明:教师在做备课笔记时,主要是知识的呈现,有教学手段与方法设计的已算可贵,真正做了学情分析的,不到十分之一。 当下历史教师在做教学设计时常常存在以下问题:大部分教师直接忽略了学情分析这一环节,在备课中进行学情分析的很少;了解学情的手段比较简陋,基本上是一种经验判断;学情分析的过程比较粗糙,基本上是三言两语,只见判断,不见分析,只见结论,不见过程;学情分析的深度不够,很多只是一种浅度描述,一种印象判断。 没有准确而细致的“学前学情”分析,就使建立学生的“学”的基础上的有效教学无法落实。面对不同的学生使用同样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对学生存在的问题不清楚,缺乏针对性,这样的教学是无从谈“有效性”的。常常有教师抱怨说,这个班级的学生太差导致教学效果不好,这个说法就是学情判断的失误。学生差在哪里?教学设计有没有估计到这种差并相应地在教学中提出对策?教学目标的本质是课程目标与学生实际的结合,也就是学习的目标,学情判断直接影响目标的高度、广度和正确度。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不考虑学生的基础、个性、理解能力而导致教学效果不达标,责任完全在教师身上。 “学时学情”也常常被忽略。我们所说的教学“有效性”,本质上是指学生

起点的征文(最新)

起点的征文 在座的都是教师,也许你们在教书育人这个岗位上已经辛勤的耕耘了几十年,早已硕果累累,桃李满天下了。而我,一个刚走出师范校门的黄毛丫头,与你们老前辈相比。实在是微不足道。我没有你那丰富的教学经验,那累累的硕果。但我有一颗火热的心,有着对孩子们满腔的爱。 二十岁,带着幼年童稚的梦幻,带着青春的抱负,也带着心灵的微微颤抖,走向由信念和渴望垒成的讲台,去浇灌棵棵希望的幼苗。 今年,我但任一年级班主任,接触到的是那些刚入学的小不点。他们天真可爱,但也不乏常有让人伤透脑筋的时候,他们什么都不懂,什么事也做不好。可他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需要老师的一片苦心和耐性去引导去扶持。 当我第一次跳进教室,我的心情是多么紧张。而当我迎对那一双双童稚好奇的眼睛,看到孩子们眼睛里对新老师的那份希翼,我的.紧张顿感消失了。我给他们讲神奇的大自然,讲那美丽的《海的女儿》。他们静静地听着,听着,入了迷。下课铃响了,还不想离开,他们都向我围了过来,叽叽喳喳的,要我接着讲许多故事,看到这,我由衷地笑了。真的!我已爱上了这群活泼浪漫的孩子。 当我向他们提出要求,要认真书写,好好读书时,他们兴致勃勃,使我的心里得到了平衡,一次次的考试,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都使我非常的喜悦和欣慰。我成了知识的传播者,成了他们心中的偶像,我激动、兴奋。 紧张、漫长而短暂充实的一学期过去了,我看到孩子们从一个经常流鼻涕,顽皮、好动的小不点,变成了一个守纪律、讲卫生的小学生,从一个幼稚无知、野性十足的贪玩的小孩,变成一个遇到老师能甜甜地叫声“老师好”的有礼貌、爱学习的好孩子,我感到了自豪和快乐,感到了我的价值的存在。 起点,仅仅是开始。在你们这些老教师老前辈面前,作为一个年青的教师,我会不断地向你们求教学习,刻苦钻研,不断丰富、完善自己,以更大的热情授业解惑。我将会以更喜人的成绩向你们证明,我无悔于我的选择,我无悔于我的选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