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自珍已亥杂诗(第220首)不拘一格降人才
- 格式:ppt
- 大小:958.00 KB
- 文档页数:9
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新雷张维屏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
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
月夜刘方平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秋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襄邑道中陈与义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菊花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春夜喜雨【唐】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天净沙·秋【元】白朴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七步诗【三国·魏】曹植煮豆持作羹gēng,漉lù菽shū以为汁。
萁qí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鸟鸣涧【唐】王维体裁:【五绝】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芙蓉楼送辛渐【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江畔独步寻花【唐】杜甫黄四娘家花满蹊xī,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石灰吟》【明】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竹石【清】郑燮xiè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剑外忽传收蓟jì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己亥hài杂诗【清】龚自珍(这首是《已亥杂诗》中的第220首)九州生气恃shì风雷,万马齐喑yīn究可哀。
【教学内容】《己亥杂诗》是语文人教版版六年级下册最后古诗诵读篇目。
这首诗是小学阶段难得一见的政治诗,诗人采用“创景抒情”的方法——通过创设的意象来表现情感:“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诗的内容从“清末死气沉沉的社会现状”出发表达了自己“希望实行变革,人才辈出的急切愿望”,对学生来说理解比较难。
【学情分析】学习本诗歌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十六年前的回忆》、《灯光》、《为人民服务》、《一夜的工作》这五篇文章,并通过学习,感受到了每篇文章的主人公无私奉献,爱国爱民炽热的情怀,所以学生在大体把握本首诗的情感上会比较容易。
但这首诗是小学阶段难得一见的的政治诗,再加上本诗所表现的时代与学生相距太远,而且学生平时缺少此积累。
教学时要先熟悉本诗歌诗人的相关情况和诗歌的写作背景,加深学生对这首诗的社会环境的理解。
然后组织点拨学生在反复的诵读、默读中,抓住诗歌的意象,通过想象画面的方式探讨诗意,体会情感,初步感知本诗的表达特点。
【教学目标】⒈知识与水平(1)朗读背诵并默写《己亥杂诗》。
(2)联系作者写作背景,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3)初步感知本诗的表达特点。
读好诗句,整体把握,诵读赏析,领悟情感,拓展延伸。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希望社会变革和期待人才辈出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在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1、同学们,在上学期第一单元的日积月累里,我们积累过龚自珍的两句诗,还有人记得吗?(出示图片)学生回答: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谁知道这两句诗的含义?2、(学生回答)龚自珍的确是这样一位具有奉献精神的爱国诗人,但是他一生的经历却坎坷不平,下面哪位同学能把自己课前搜集到的相关龚自珍的资料和大家分享一下?【设计目的】由旧知识的温习引导出新知识学习,既巩固了旧知识又为新知识的学习做铺垫,而且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己亥杂诗教学内容:这首诗是小学阶段难得一见的政治诗,与平时我们教学的“借景抒情”“触景生情”的诗不同,诗人采用“创景抒情”的方法——通过创设的意象来表现情感:“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诗的内容从“清末的社会现状”到“复杂情感”再到“急切愿望”,对学生来说理解比较难。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水平1、朗读背诵并默写《己亥杂诗》。
2、联系作者写作背景,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3、初步感知本诗的表达特点。
读好诗句,整体把握,诵读赏析,领悟情感,拓展延伸。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希望社会变革和期待人才辈出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在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准备:PPT课件设计理念:充分地研读教材、把握教材,抓准教学的重难点,并在教学设计时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水平的踏实训练,与小学高年段的阅读要求贯彻到教学中,在学生自学自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我适当的点化引导学生学习、学会学习方法、形成学习水平,。
在此过程中,情感的体验是必然的催化剂和目的。
教学过程:一、以错字板书激趣,营造学习氛围1、以前我们学的诗多是唐宋时期的作品,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距今仅一百多年,清代龚自珍的一首诗。
2、板书:已亥杂诗(把“己”写成“已”)3、指名读课题,学生发现错误书写并指正(请学生讲解并总结“己”和“已”的区别和怎样记住它们的字形。
)4、全班齐读课题,解释诗题①读了课题你们知道诗题的意思吗?谁来说一说?(课前学生已经通过查字典和翻阅工具书,明白“己和亥”两字的意思,学生自己汇报:己是天干的第六位,亥是地支的第十二位,所以诗题就是1839年。
然后学生通过课前的预习和查阅资料了解到这首诗是龚自珍在辞官南下,把一路上的所见所思所想记录成 315首日记体组诗。
)②在1840年,你们知道中国发生了什么重要的事情吗?(学生根据课前的搜集汇报:鸦片战争。
)③小结:这个年,正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以前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8《已亥杂诗》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3篇)《已亥杂诗》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⒈知识与能力⑴朗读背诵并默写《己亥杂诗》。
⑵联系作者写作背景,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⒉过程与方法读好诗句,整体把握,诵读赏析,领悟情感,拓展延伸。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希望社会变革和期待人才辈出的强烈愿望。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⒈以前我们学的诗多是唐宋时期的作品,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距今仅一百多年,清代龚自珍的一首诗。
⒉板书课题:己亥杂诗,指名读课题,解释诗题。
师述:中国古代用天干地支纪年法,本诗所指的“己亥年”是1839年。
这一年龚自珍辞官南下,一路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成315首日记体组诗。
因为都写于己亥年,所以将这315首诗都称为——(读课题)《己亥杂诗》。
这一年,正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
腐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
这时候,龚自珍写下了我们要学的这首诗。
这是第220首。
⒊作者简介:龚自珍,号定庵,清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
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
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
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
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
有《龚定庵全集》。
二、读好诗句,整体把握⒈自由读诗:①读准字音,停顿正确地读顺诗句。
②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⒉看看通过自学,能读懂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做上记号,一会提出大家共同研究。
⒊指名读,齐读,练读。
(纠正字音与停顿)⒋汇报交流。
⑴交流对字义的理解:九州:中国。
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
恃(shì):依靠。
风雷:疾风迅雷般的社会变革。
喑(yīn):哑。
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治毫无生气。
究:终究,毕竟。
天公:造物主,也代表皇帝。
己亥杂诗第二百二十首教学设计第一篇:己亥杂诗第二百二十首教学设计篇一:己亥杂诗·其二百二十己亥杂诗·其二百二十(862人评分)8.5 朝代:清代作者:龚自珍原文: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篇二:己亥杂诗己亥杂诗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注释】1.这是《己亥杂诗》中的第二百二十首。
九州:中国。
2.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
3.恃(shì):依靠。
4.喑(yīn):哑。
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
究:终究、毕竟。
5.天公:造物主。
重:重新。
抖擞:振作精神。
6.降:降生。
【译文】只有风雪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气,然而朝野臣民噤口不语终究是一种悲哀。
我奉劝天帝能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降下更多的人才。
【赏析】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诗。
全诗层次清晰,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写了万马齐喑,朝野噤声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社会。
第二层,作者指出了要改变这种沉闷,腐朽的观状,就必须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
暗喻必须经历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才能使中国变得生机勃勃。
第三层,作者认为这样的力量来源于人材,而朝庭所应该做的就是破格荐用人材,只有这样,中国才有希望。
诗中选用“九州”、“风雷”、“万马”、“天公”这样的具有壮伟特征的主观意象,寓意深刻,气势磅礴。
【作者简介】龚自珍(1792-1841),清末思想家、文学家。
字尔玉,又字璱人;更名易简,字伯定;又更名巩祚,号定盦,又号羽琌山民。
浙江仁和(今杭州)人。
出身于世代官宦学者家庭。
祖父龚禔身,官至内阁中书军机处行走,著有《吟朦山房诗》。
父丽正,官至江南苏松太兵备道,署江苏按察使,著有《国语注补》、《三礼图考》、《两汉书质疑》、《楚辞名物考》等书。
母段驯,著名小学家段玉裁之女,著有《绿华吟榭诗草》。
篇三:己亥杂诗龚自珍(1792-1841),清末思想家、文学家。
己亥杂诗教学反思第一篇:己亥杂诗教学反思己亥杂诗教学反思作为一位刚到岗的老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阅历,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己亥杂诗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己亥杂诗教学反思1 平常我们学习的古诗多是唐宋时期的,年头较为久远,而这首《己亥杂诗》出自清代龚自珍之手,距今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那么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是什么呢?我请学生读诗题,谈谈对题目的理解,从而引出此诗的独特之处,这首诗所指的己亥年是1839年,斗争的前一年,当时原本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朝廷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镇压,百姓生活困苦,龚自珍在这一年辞官南下,后又北上接家属,在南北来回途中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随想写下来,共有315首诗,其中今日学习的是第220首。
补充介绍了诗的写作背景,让学生对整首诗所要表达的感情有肯定的领悟,在此基础上走进古诗,从诵读到结合注释理解诗意,学生学习比较轻松,但在感受诗句背后蕴含的深刻含义时存在肯定的困难。
讲解时我从其次行诗动身,理解“万马齐喑”,感受当时举国上下死气沉沉的局面,补充资料,明确当时的君、臣、民是怎样的状态,人民所处的是怎样水深火热的局面,感悟作者此时的心情,体会诗中的“哀”。
在充分感受了当时中国所处的局势之后,才能真正理解诗中后一句诗,只有“重抖擞”“降人才”才能变更现状,让九州复原生气,为感悟诗中思想感情做好铺垫。
本课在设计时,我搜集了许多资料,为本诗的背景补充做足打算,也在情感谢发上想了许多方法,但课堂中仍旧存在问题,回答问题不主动,可能是我的提问方式不够新奇,总之课堂气氛不是很活跃,须要好好反思,找到更好的处理策略。
己亥杂诗教学反思2 古诗教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是个难点,难就难在老师不知道怎样教。
很多老师觉得字词句难懂一些的作品还好教,她们在讲授时可以字词句的释义为主,或者逐字逐句进行串讲。
但是对那些情景浑然一体、字词句又浅显易懂的诗作就觉得无从下手了。
【导语】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种体裁,⼜称古体诗或古风,指的是产⽣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名今体诗)相对的⼀种诗歌体裁。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部编版⼩学五年级上册语⽂第12课《古诗三⾸》课⽂原⽂ ⽰⼉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 家祭⽆忘告乃翁。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外青⼭楼外楼, 西湖歌舞⼏时休? 暖风熏得游⼈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已亥杂诗 [清]龚⾃珍 九州⽣⽓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格降⼈材。
【篇⼆】部编版⼩学五年级上册语⽂第12课《古诗三⾸》教案:⽰⼉ 教学⽬标 1.会写“祭、乃”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诗,理解诗歌的意思。
3.感受这⾸诗中诗⼈的爱国情感,激发爱国意识。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谈话导⼊,揭⽰诗题 1.陆游是宋朝的爱国诗⼈。
他写过很多⾸爱国诗篇,其中《⽰⼉》就是最的⼀篇。
板书:陆游 ⽰⼉ 2.作者简介及背景 ①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阴(今浙江省绍兴市)⼈,南宋爱国诗⼈。
乾道⼆年,因主张抗⾦⽽免职。
四⼗六岁⼊蜀,六⼗六岁后遭弹劾罢官,退居⼭阴达⼆⼗年。
②了解背景,宋⾼宗赵构建⽴南宋,为官者贪图荣华富贵,对外求合,⾄到被元朝所灭,⼤好河⼭落于⾦兵铁蹄之下,难以收复。
《⽰⼉》为陆游的绝笔,作于宁宗嘉定三年(1210年),既是诗⼈的遗嘱,也是诗⼈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
⼋⼗五岁的陆游⼀病不起,在临终前,留下了⼀⾸《⽰⼉》,表达了诗⼈的⽆奈以及对收复失地的期盼。
3.揭⽰诗题 ①“⽰⼉”是什么意思:“⽰”告诉,告之,“⽰⼉”是写给⼉⼦看的诗。
②质疑:看了诗题,你⼜提出哪些问题?诗⼈想告诉⼉⼦什么?什么时候告诉的?为什么告诉⼉⼦? ⼆、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由读诗歌,要求:读准字⾳,把诗读正确,读通顺。
2.结合书中的注释,试着说⼀说诗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