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拘一格降人才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5
不拘一格降人才全诗及注解
《不拘一格降人才》是中国现代作家鲁迅先生于1918年创作的一首
诗歌作品。
这首诗歌以鲜明的语言风格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展现了对当时
中国社会文化现象的深刻思考和批判。
以下是《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全诗
及注解。
古之教育
固有一独立作官场。
学堂悍然师
若帝王,王若河山。
不小解
焉用庸商之评。
谚云贫不足!
然即万民之宝,我有言。
这首诗以“不拘一格降人才”为开头,表达了不应该拘束人才的观念。
通过重复表达这句话,强调了其重要性和价值。
“古之教育,固有一独立作官场。
”此句指出古代教育在功能与目标
上与当时官场相对独立,拥有自身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学堂悍然师若帝王,王若河山。
”这句话借古喻今,揭示了当时中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即学校老师过于威严,以至于至于帝王之尊,而帝王也只是河山的事务。
通过这首诗,《不拘一格降人才》不仅表达了对当时中国教育现状的
批判,也透露了对人才选拔和评价的看法。
鲁迅先生通过直言不讳地表达
自己的观点,展现了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和思考,使人们得以反思现状,进一步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进行。
不拘一格降人才是谁的诗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出自清代龚自珍的《己亥杂诗》解释:我奉劝上天要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泥一定规格以降下更多的人才。
不拘一格降人才是谁的诗句“不拘一格降人才”是清代诗人龚自珍写在其诗作《己亥杂诗》中的一句诗。
龚自珍是我国清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
1792年,他出生于浙江仁和(在今抗州)一个封建官僚家庭。
他从小就喜爱读书,特别爱学写诗。
14岁时,他就能写诗,18岁时会填词,20岁就成了当时著名的诗人。
他写的诗,想象力很丰富,语言也瑰丽多姿,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他在诗中揭露了清王朝的黑暗和腐败,主张改革,支持禁烟派,反对侵略,反对妥协,充满着爱国热情。
他是个爱国主义者。
龚自珍27岁中举人,38岁中进士,在清朝政府里做了20年左右的官。
由于他不满官场中的腐败和黑暗,一直受到排挤和打击。
1839年,在他48岁时,就毅然辞官回老家。
在回乡的旅途中,他看着祖国的大好河山,目睹生活在苦难中的人民,不禁触景生情,思绪万千,即兴写下了一首又一首诗。
全文为:“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意思是:希望上天不要拘泥于规格,降下更多的人才。
这话表达了诗人优秀杰出人物的涌现期盼。
不拘一格类似的词语1、不名一格bù míng yī gé解释:指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一个格局。
出处:清钱泳《履园丛话·收藏·元》:“有元一代画家,全讲气韵,不名一格,实能超出唐、宋人刻画之习。
”2、五花八门wǔ huā bā mén 解释:原指五行阵和八门阵。
这是古代两种战术变化很多的阵势。
比喻变化多端或花样繁多。
出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42回:“那小戏子一个个戴了貂裘,簪了雉羽,穿极新鲜的靠子,跑上场来,串了一个五花八门。
”己亥杂诗介绍《己亥杂诗》共三百一十五首,或议时政,或述见闻,或思往事,题材十分广泛,内容复杂,大多借题发挥,抨击社会。
不拘一格降人才降的意思:不要拘泥一定规格以降下更多的人才。
己亥杂诗·其二百二十【作者】龚自珍【朝代】清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译文只有狂雷炸响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机,然而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终究是一种悲哀。
我奉劝上天要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泥一定规格以降下更多的人才。
赏析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
全诗层次清晰,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写了万马齐喑,朝野噤声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社会。
第二层,作者指出了要改变这种沉闷,腐朽的观状,就必须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
暗喻必须经历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才能使中国变得生机勃勃。
第三层,作者认为这样的力量来源于人材,而朝庭所应该做的就是破格荐用人材,只有这样,中国才有希望。
诗中选用“九州”、“风雷”、“万马”、“天公”这样的具有壮伟特征的主观意象,寓意深刻,气势磅礴。
诗的前两句用了两个比喻,写出了诗人对当时中国形势的看法。
“万马齐喑”比喻在腐朽、残酷的反动统治下,诗的前两包用了两个比喻,写出了诗人对当时中国形势的看法。
"万马齐喑"比喻在腐朽、残酷的反动统治下,思想被禁锢,人才被扼杀,到处是昏沉、庸俗、愚昧,一片死寂、令人窒息的现实状况。
"风雷’比喻新兴的社会力量,比喻尖锐猛烈的改革。
从大处着眼、整体着眼、大气磅礴、雄浑深邃的艺术境界。
诗的后两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是传诵的名句。
诗人用奇特的想象表现了他热烈的希望,他期待着优秀杰出人物的涌现,期待着改大势形成新的“风雷”、新的生机,一扫笼罩九州的沉闷和迟滞的局面,既揭露矛盾、批判现实,更憧憬未来、充满理想。
它独辟奇境,别开生面,呼唤着变革,呼唤未来。
“不拘一格”这则成语的意思是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方式。
这个成语来源于龚自珍《己亥杂诗》,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龚自珍是我国清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
1792年,他出生于浙江仁和(在今抗州)一个封建官僚家庭。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翻译诗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这是南朝宋代诗人苏轼所作的《满江红赠莲子》中的一句诗句,一直流传至今,被誉为文坛上的杰出佳作,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高超的文字结构,受到了世人的赞誉。
苏轼的这句诗词说的是,天公应该重视抖擞,不要拘泥于形式而忽略人才。
因为人才求之不得,所以有时必须不拘一格,使用各种手段来降低条件,以便鼓励人才涌现。
无论统治者还是普通民众都应该重视人才的发掘,为国家和社会带来发展。
苏轼此诗,是对当时社会现象的切身感受以及对政府政策的看法而作出的一个评论。
他懂得,只有鼓励和厚待人才,才能使一个国家发展进步。
正是这样一种意识,使苏轼的诗歌在千百年来不断地传承,被世人津津乐道。
苏轼的诗歌,无论是在文字结构上还是在文字内容上,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力,对后代也是一种深刻的鞭策。
他的诗歌中处处流露着一种解放精神,一种新奇的篇章,以及一种激进的思想,这一切都受到后世读者的青睐。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这句诗,有一段特别深刻的意义,即不应仅仅局限在形式上,而是要给予人才最大的鼓励。
只有将人才的天赋发挥出来,才能使国家昌盛,社会进步。
因此,在当今社会,我们也要记住苏轼的重要教训,重视人才,大胆地去探索,不要将手头的资源局限于一些无意义的形式,而是去充实自己的内涵,不断挖掘人才,让才华放射出最灿烂的光芒。
此外,对于一些拥有英才的大学,也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培养,而不要仅仅局限在形式上,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成长,使他们的才华被更多的人发现和欣赏,也让更多的人认识到苏轼的精神,并由此受益。
总之,苏轼的诗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在文学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力,也受到了后代的喜爱和认可。
苏轼的这句话提出的重视人才的思想,可以被用于当今的社会中,来发掘、厚待和鼓励各种人才,使其成就卓越,从而使国家和社会得到进步与发展。
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理解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运用移花接木的手法,表现了诗人渴望砸烂
黑暗统治,出现一个崭新世界的愿望。
《己亥杂诗·其二百二十》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意思
我奉劝天帝(这里是指朝庭)能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选取更多的人才。
作者采取对天公拟人化的方法,用“劝”与天公对话,强烈表达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和希望有救国救民的人才出现的希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是传诵的名句。
诗人用奇特的想象表现了他热
烈的希望,他期待着优秀杰出人物的涌现,期待着改革大势形成新的“风雷”、新的生机,一扫笼罩九州的沉闷和迟滞的局面,既揭露矛盾、批判现实,更憧憬未来、充满理想。
它
独辟奇境,别开生面,呼唤着变革,呼唤未来。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古诗《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一百二十五》注释与赏析龚自珍·己亥杂诗①·其一百二十五九州②生气③恃④风雷,万马齐喑⑤究⑥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注释】①己亥杂诗:是清代诗人于1839年(农历己亥年)创作的一组诗集,共计三百一十五首。
这是龚自珍的一个“自传”组诗,有不少篇章是写其家世出身、仕宦经历、师友交游、生平著述的。
但内容所及,远不止此。
②九州:中国的别称之一。
古人将全国划分为九个区域,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尚书·禹贡》)。
③生气:生机勃勃。
④恃:依靠。
⑤喑(yīn):哑,缄默,不说话。
⑥究:终究。
赏析龚自珍(公元1792年—公元1841年),字璱(sè)人,号定盦(ān),后更名易简,字伯定;又更名巩祚,号定庵,晚年居住昆山羽琌山馆,又号羽琌山民。
仁和(今浙江杭州)人。
出身于世代官宦学者家庭。
其祖父官至内阁中书军机处行走。
龚自珍是清代思想家、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三十八岁时方中进士。
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官职。
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遭到权贵的排挤和打击。
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辞官南归,次年患急病暴卒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
其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南社诗人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
有《定庵文集》《己亥杂诗》等,今人辑为《龚自珍全集》。
这是己亥杂诗中的第一百二十五首。
诗人首先提出自己的观点,神州大地的生机勃勃需要依仗凌厉的风雷。
而如今朝野噤声,死气沉沉,这实在是一种悲哀。
这里诗人将矛头直指沉闷、腐朽的社会现实,暗喻必须经历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才能使国家重新获得新生。
然而,这样的力量积蓄来源于人才,诗人暗谏统治者应当破格起用人才,只有这样,国家才有希望。
诗人用“九州”、“风雷”、“万马”、“天公”这样的字眼,意象宏伟,寓意深刻,气势磅礴,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诗。
《己亥杂诗》清·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原文】己亥杂诗龚自珍〔清代〕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意思】只有狂雷炸响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机,然而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终究是一种悲哀。
我奉劝上天要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泥一定规格以降下更多的人才。
【赏析】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诗。
全诗层次清晰,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写了万马齐喑,朝野噤声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社会。
“万马齐喑”,比喻在清朝统治下,人们不敢讲话,到处是一种令人窒息的沉闷气氛。
这里用了一个典故。
苏轼《三马图赞引》:“时(宋元祐初)西域贡马,首高八尺,龙颅而风骨,虎背而豹章,出东华门,入天驷监,振鬣长鸣,万马齐喑。
”对于“万马齐喑”的局面,用一“哀”字,表明诗人痛惜之情与爱国之心。
诗人于1810年到北京做官,满怀经世之志、治国之略,但是仕途的失意。
政治主张的破灭,使他清醒地认识到他处在“平生进退两颠簸”(《十月廿夜大风不寐起而书怀》)的境遇中。
第二层,作者指出了要改变这种沉闷,腐朽的现状,就必须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
暗喻必须经历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才能使中国变得生机勃勃。
第三层,作者认为这样的力量来源于人材,而朝庭所应该做的就是破格荐用人材,只有这样,中国才有希望。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运用移花接木的手法,表现了诗人渴望砸烂黑暗统治,出现一个崭新世界的愿望。
“天公”,即玉皇,亦即世俗所谓老天爷。
诗人揭露时弊,忽然就劝起老天爷来了,诗末自注云:“过镇江,见赛玉皇及风神、雷神者,祷祠数万,道士乞撰青词。
”这个自注说明了诗人写这首诗的具体环境,看出了诗人是借“道士乞撰青词”之机,用民间迷信活动来为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服务。
“不拘一格”,充分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远大的目光,具有战略性的设想。
当时的清政府,腐朽无能,内忧外患,特别是帝国主义侵略者,虎视耽耽,奴役中国民族、灭亡中国国家之心不死,瓜分风潮,迫在眉睫,要拯救暴风中破船似的中国,非有各方面的大批人才,是无济于事的,所以诗人劝天公重新振作精神,不拘一格而降大批人才,共挽即倒的狂澜,将倾的大厦。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选自:己亥杂诗(其一二五)。
作者:龚自珍。
原文: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译文:
中国要有生气,必须依赖疾风迅雷般的变革,因为到处死气沉沉,实在叫人感到哀痛。
我劝天公重新振作起来,不要拘于一定规格,把立志革新的人才降临到人间。
龚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字璱人,号定盦(一作定庵)。
汉族,浙江临安(今杭州)人。
晚年居住昆山羽琌山馆,又号羽琌山民。
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1111
“不拘一格降人才”是一个成语,意思是不拘泥于常规,不限制人才的出身、背景或资格,而是根据其实际能力和潜力来选拔和使用人才。
这个成语强调了在人才选拔和使用上应该开放思维,打破传统的束缚,以更加灵活和多元化的方式来发掘和培养人才。
在当今社会,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观念越来越受到重视。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和复杂化。
传统的人才选拔方式往往只注重学历、专业背景等方面,而忽略了人才的实际能力和潜力。
因此,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观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发掘和培养那些具有创新精神、跨学科能力和实践经验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同时,不拘一格降人才也需要我们在制度和文化上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
我们需要建立更加公正、公平、透明的人才选拔机制,打破各种歧视和偏见,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
我们也需要营造一个开放、包容、创新的文化氛围,鼓励人才勇于尝试、敢于创新,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总之,不拘一格降人才是一个重要的观念和理念,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发掘和培养人才,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我们应该在制度和文化上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方式来选拔和使用人才,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梦想。
不拘一格用人才
——读王丙乾老部长的《中国财政60年回顾与思考》有感
作为《辉煌历程——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重点书系》中的一本煌煌巨著,王丙乾老部长的《中国财政60年回顾与思考》用近70万字的篇章,记录了他从见证新中国财政部成立以来的亲历和回顾、关注与思考。
他说:“作为财政战线的一名老兵,从战争年代革命根据地开始,就从事财政工作,亲身经历和亲眼看到新中国财政的发展壮大,倍感自豪,感慨不已。
”
从得到这本巨著起,我就孜孜不倦的从头到尾仔细阅读,深入思考。
王丙乾老部长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数字篓子”式的业务水平和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已深深烙印到我的心里,特别是王部长不拘一格用人才的高风亮节,更是令我感慨万千。
作为新中国第六任财政部长,王丙乾老部长任职的时间是1980年至1992年。
这段时间,正好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初创时期,从财政体制到财政管理,都面临着为适应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提高财政保障能力和适时开展财政改革的艰巨任务。
但是,在“文革”后,从“五七”干校回到财政部工作的干部,年龄都比较大,因此面临人才断层、新老交替的问题。
一些新中国成立前参加工作的老同志面临离退休,同时许多干部的知识结构
不适应改革开放对财政工作的新要求。
这段时间,王丙乾老部长殚精竭虑,不拘一格,着力引进文化高、能力强、政治立场坚定的德才兼备的人才,切实建立起良好的激励机制和晋升机制,体现了他求贤若渴、知人善任、任人唯贤的用人风范。
他求贤若渴,视野开阔。
他培养干部的眼光不仅仅局限于财政部和财政系统内部,而是把搜寻的目光投向了基层,投向了经济较发达、财政工作做得好的地方。
他到地方考察工作,除了解地方财政工作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物色优秀人才,从地方“抢才”。
他每次考察,都要和地方负责财政工作的领导座谈,期间特别留意地方干部的政策水平、业务素质。
在这个过程中,他选择了十多位优秀干部,如时任黑龙江省副省长的刘仲藜、云南省副省长的金人庆、浙江省计经委副主任的谢旭人、河北省财政厅副厅长的高强等,这些人后来都成为了财政部的部长、副部长。
这些他看中的优秀人才,在地方上也是青年领导和骨干,因此每一次调动,他都想了很多办法,甚至提出“以财换才”。
比如,在看过江苏省财政厅副厅长朱耀华的材料后,他在做江苏省委书记陈焕华同志的工作时,开玩笑说:“你给我人,我给你钱”。
在做通工作后,他又连夜通知负责人事的同志抓紧到江苏进一步考察并办理调转手续。
当他做好这一切放下电话后,已是晚上11点多。
他知人善任,不拘一格。
几十年的工作历程和丰富的领导阅历,锻造了他一双鉴别人才的“火眼金睛”。
一篇有高度的文章、一个有价值的思路,往往在他眼里就看出了作者的优秀,然后就千方百计把这个优秀人才选调进财政部来工作。
比如他发现并选调的胡定荣同志。
胡定荣时任湖南澧县经委主任,1989年8月在报纸上发表了一篇政策建议性文章。
他认为这篇文章写得很好,就要求人事部门深入了解和实地考察,发现胡定荣具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很高的业务素质和写作水平,但是属于“年龄偏大、职务偏低”的“双偏”干部,要从基层上调非常难。
在克服重重困难后,他还是把胡定荣调入了财政部综合司工作。
胡定荣到财政部后,工作勤奋认真,参加过财政重大课题研究,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财经文章近百万字,是《国家财政“九五”计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主要执笔者之一。
他任人唯贤,擢人以公。
他认为,在特殊的时期,对人才的使用也要使用特殊的激励手段。
按部就班,刻板的按照干部的资历来用人,只能让机关内部成为“一潭死水”。
“一潭死水”,又怎能培养出能搅腾起浪花的“大鱼”呢?在“文革”结束后,他和财政部党组其他领导一道,迅速恢复了财政部内部的正常干部晋升制度和秩序,努力为每一位同志提供施展才能的舞台,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启用。
同时,他对工作中表现非常突出的干部,
还执行了特殊的“越级提拔”机制,关心和爱护优秀干部的成长。
比如财政部第八任部长项怀诚,在“文革”后从湖北沙洋的农场回到财政部工作时,还只是年过四十的一般干部。
但工作中优异的表现进入了他的视域,不长的时间后,项怀诚就担任了处长、司长,进入了财政部的领导层,最后成为了部长。
掩卷长思,细细品味王丙乾老部长的用人之道,真正体会到了“财以才兴”的真正内涵。
是啊,做好财政经济工作,没有一支思想好、有干劲、懂业务、会理财的干部队伍,没有一批精明能干的专家、人才,怎么行呢?因此,我们要做好财政工作,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学习王丙乾老部长的用人之道,真正做到:“排队”与“插队”并重。
首先,恰如其分地把握每位下属的能力,真正做到“知其人”;其次,因其能而排其位,真正做到“善其位”;第三,对能力更加杰出者,不能因循凭资历,要毫不犹豫的做到“善任”,全力举荐,甚至让“后来者居上”,使其能在更适合或更高的职位上发挥更大的作用,真正做到“扬其才”。
“下跳棋”与“下围棋”并举。
既要大胆选拔任用干部,给他们合适的“支点”,大胆往他们身上压担子,发挥其自身的潜能。
同时,选人用人还要如“下围棋”一般,留给可用之才以
“活眼”,切实做活人才施展拳脚的空间,真正“做到让想干事的有机会,让能干事的有舞台,让干成事的有地位”。
“帮助他人”与“成就自我”并行。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
单枪匹马,本事最大,也就只能有那么点作为。
因此,领导干部用人,还要帮人,帮助下属发挥自己的才能,帮助有德有才的下属走上升迁的“快车道”,帮助解决人生或家庭的困境……“助人者人恒助之”,这样的领导者,才能获得圆融的心境,成就一番理想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