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韩流”风靡中国现象(精)

浅谈“韩流”风靡中国现象(精)

浅谈“韩流”风靡中国现象(精)
浅谈“韩流”风靡中国现象(精)

浅谈“韩流”风靡中国现象

当你打开电视,几个频道同时在播放韩剧似乎已经司空见惯;当你在淘宝购买衣服,“韩版xx”已经成为时尚风标;当你外出聚餐时,韩国烤肉也成了选择之一;甚至在中国的跨年演唱会上,韩国明星凭借其超高人气,成为压轴出场等等。这一系列的事件,让我不得不思考“韩流”对于我们生活的影响,它究竟为何能从各方面深入我们的生活?

1.“韩流”的定义

“韩流”通常指韩国电视剧、电影、音乐等娱乐事物登陆他地后产生的地区性影响。“韩流”向中国乃至世界展现了韩国的传统文化,它不仅是对韩国文化的宣扬,对政治、经济也起到了大力的推动作用。面对来势汹涌的“韩流”,中国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挑战,特别是音乐、电视剧方面一直处于被动地位。韩国政府在察觉“韩流”这一契机后,更是大力支持推广,要将“韩流”建成亚洲的代表文化。

2. 韩国的国情

2.1 文化背景

首先,韩国与中国在地理、历史上有很深的渊源。从一些古装韩剧,我们会发现,儒家文化是韩国生活文化形成之基础,因此在生活习性、道德礼仪、价值取向等方面,中韩两国有很大的共通性。韩剧能够击败美剧,受到中国家庭主妇的喜爱,文化的共鸣必不可少。其次,韩国很擅长吸收欧美国家的长处,它对于歌曲、电影都积极向国外学习,同时又保留自身的文化特色,让你在欣赏过程中,既具有东方特色,又不会觉得庸俗狗血。再加上近几年大陆剧的制作粗糙,把一半的经费都用于演员的演出费用上,致使画面、剧情都赶不上韩剧。[1]

2.2文化特征

阅读韩国的小说与观看韩国的电视剧、电影,会发现韩国人优于将作品

生活化,它着重刻画现代家庭人物之间的关系,例如《加油,金顺!》、《人鱼小姐》。仿佛就是发生在我们周边的事,而且韩剧是边拍边播,剧情走向不定,也更加引起人们的好奇心。最重要的是韩剧始终围绕“真、善、美”,不仅为观众提供叙述的乐趣,也与观众内心需求产生了共鸣。[2] 2012年一首《江南style》作为神曲红遍了全球,各种骑马舞网络疯传。当歌词听不懂时,强劲的节奏感更利于吸引人的耳朵。在周杰伦、王力宏等音乐人老去,又无新人接班时,中国的音乐出现了枯燥期。这时k-pop的流行打入了中国。K-pop是在韩乐的基础上大量混入黑人街头hip-hop的音乐风格,它的歌曲不仅仅是爱情、亲情,有对现实的批判和对青少年行为的褒贬,符合现在青少年的需求。

2.3国家扶持

韩国一向注重本国自身的文化,在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韩国进行了产业调整,并将文化产业作为国家经济的支柱产业。坚持对文化的投入,带动经济的发展,最终摆脱经济危机。于2004年,韩国建立了韩流体验馆。还根据一些热门韩剧,将一些拍摄点设为旅游景点。韩流席卷到哪儿?相对应的服饰、餐饮、还有一些同款销售到哪。

3.受众群体

3.1女性的性别角色认知

韩剧与小说的受众主体为女性,一般都是王子与灰姑娘的故事,大部分女性都具有灰姑娘情节,这是由于女性潜意识里产生的自卑心理和渴望完善自我。虽然现在社会,女性地位看似提高,但职业模式与家庭生活的不同步,导致正如经济学家西威亚·惠勒特所言:“我们以为强调机会均等就是对每个人公平,然而事实上我们在惩罚女性和孩子。”[3]尽管大量调查数据显示,女性上大学的人数多于男性,但是女性的就业率与发展前景明显不如男性,这依然是一个男人的世界。女性在事业上的不可得,转而对家庭的期待。男

性总是批评女性的不切实际幻想,但正因为女性对家庭的期许与投入,对自身角色的认知,才使得整个家庭处于和谐之中。[4]

3.2偏执的脑残粉

韩剧、韩星总有一群死忠,他们为一睹偶像风采,不惜巨额。他们把明星与粉丝的关系设定为母亲与孩子,孩子犯了错,再怎么不好,作为母亲,你怎么能嫌弃他呢,相反还要维护他。因此,产生了“脑残粉”这个词,也近乎形成一股新势力。他们往往把自己归于某一群体,一旦效忠某一群体,便会出现盲信、迷信与狂信。她们会做出一些令人难以接受的行为。向全世界宣布他有多爱其偶像,不惜攻击其他群体,没有任何理性,像宗教教徒一样疯狂。会说出:“再黑他,一起割腕一起死”之类的恐怖话语。

“偏执于虚妄的归属感,甘于被蛊惑和欺瞒,拒绝变化不惜以死殉情,乃是脑残粉通常的行为模式。这是一种个体心理疾患,也是一种社会病态。现代心理学揭示,这种源自社会身份认同错乱而导致心态狭隘的倾向,人人皆不可避免,但唯有病态严重者极度痴迷者会变异为脑残粉。他们焦躁易怒,固执己见,罔顾事实,不讲道理,回避真相,胡搅蛮缠,宁愿负气一条道走到黑也不肯改弦更张,还美名曰忠诚坚韧。”[5]

4.“韩流”对中国文化的启示

韩流的成功离不开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但并不是一味的模仿,是在自身文化的基础上,与其他文化进行融合。中国并不缺少对西方文化的学习,过犹不及,通常因此丢失了本民族自身的文化特性。我认为韩流成功的秘诀是兼容并蓄,突出自我。只有将传统与现代融合,才能创造出持续的符合人们需求的文化。[6]

【参考文献】

[1] 吴海利. 浅谈“韩流”[J]. 科技致富向导, 2010(09期):68-69.

[2] 刘佳雪. 解读“韩流”--韩国流行文化对中国女性时尚的影响[D]. 东北师范大学, 2009.11.19:18

[3] 迈克尔·休斯卡罗琳·克雷勒. 社会学导论[M]. 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1年9月第1版:254.

[4] 迈克尔·休斯卡罗琳·克雷勒. 社会学导论[M]. 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1年9月第1版:249-254.

[5]令狐.脑残粉的病理分析.《时代周报》,2013年07月18日.

[6]朴光海. 韩流文化的启示[J]. 国外社会科学, 2011年(第04期):103-104.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