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兰花活性物质最佳提取条件研究【文献综述】

西兰花活性物质最佳提取条件研究【文献综述】

西兰花活性物质最佳提取条件研究【文献综述】
西兰花活性物质最佳提取条件研究【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应用化学

西兰花活性物质最佳提取条件研究

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植物中, 是由葡萄糖分布经过莽草酸途径和

乙酸-丙二酸途径生成羟基桂皮酸和三个分子的乙酸,然后合成查尔酮,再衍变为各类黄酮类化合物,属植物次生代谢产物。

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分布于被子植物中,以芸香科、菊科、玄参科、伞形科、蔷薇科、姜科、杜鹃花科、苦苣苔科及豆科植物中存在较多;根据其结构特点, 可将黄酮类化合物分类为黄酮、双黄酮、黄烷醇、查尔酮、黄酮醇、二氢黄酮醇、二氢黄酮、花色素等[1]。大量的实验研究表明, 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菌消炎、降血糖、抗病毒、抗过敏、抗衰老、抗肿瘤和护胃保肝等功效[2]。本文主要介绍一下目前对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方法及提取工艺的优化。

一、各种植物中黄酮类化合物提取方法的研究

目前,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方法主要有:有机溶剂提取法、超声波辅助提取法、超临界萃取法、酶辅助提取法、微波提取法等。

1、有机溶剂提取法:有机溶剂提取是根据不同物质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性差异,利用溶剂将需要的物质溶解出来的一种方法,该法应用普遍,适应面广,但往往需要其他方法加以辅助,提高提取效果。苦荞种子总黄酮提取时,称取脱脂的荞麦粉末,精密称定,置入索式提取器,加入70%乙醇,水浴90℃,抽提10h,至回流液无色。合并提取液,减压浓缩至少量,冷冻干燥,得粗提物[3]。利用该法提取总黄酮产率最高,但其回流时间较长。

2、超临界流体萃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是最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技术,和传统的溶剂萃取相比,以CO

为萃取介质,具有溶质、溶剂易于分离,萃取速度快等优点,

2

特别适用于提取或精致热敏性和易氧化的物质,保持产品的天然性[4]。但在萃取天然产物有效成分(主要是黄酮类物质和萜内酯)时,由于其成分复杂,因此很难利用超临界萃取技术一步从原料中得到纯物质。往往都需要多步分离才能实现,而当原料杂质较多或粘性较大易结块时,容易堵塞管道,造成设备的损伤和破坏[5]。王正云采用超临界CO2

萃取技术对芦笋中的黄酮类化合物进行了萃取, 在萃取压力为30MPa, 萃取温度70℃, 萃取时间2h,以及夹带剂用量为75%乙醇2.0mL/g的条件下有效的得到了相应的提取物,其黄酮得率是常规溶剂乙醇提取法总黄酮得率的2.7倍[6],体现了超临界流体萃取的优势。

3、微波提取法:微波提取是利用不同结构的物质在微波场中吸收微波能力的差异,使基体物质中的某些区域或提取体系中的某些组分被选择性加热,从而使被提取物质从基体或体系中分离,进入介电常数较小、微波吸收能力相对较差的提取剂中[7]。微波提取玉郎伞总黄酮:将玉郎伞饮片粉碎成2 mm粒径,提取溶剂为60%乙醇,料液比为1∶8,提取温度< 60°C,微波功率240 W,提取时间20 min进行提取。过滤,减压回收乙醇、浓缩,得淡黄褐色浸膏。此法较传统热回流提取和冷浸提取可有效保护药材中的功能成分,对提取物具有较高的选择性,提取率高,且提取时间短、试剂用量少、成本较低[8]。

4、超声波辅助提取法:超声波辅助提取法其原理主要是利用超声波在液体中的空化作用加速植物有效成份的浸出,是目前比较新的提取黄酮的方法。在对酿酒葡萄皮渣中的色素提取时,利用超声波辅助提取法,在浸提液pH为3,固液比为1∶20,提取温度为60℃,浸提时间为50min的条件下,获得鲜艳的红色溶液[9]。此法的优点在于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高效提取效果。

5、酶辅助提取法:最近几年, 随着酶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充分利用了酶的专一性发展了新的提取方法,通过酶反应较温和的将植物组织分解,从而加速有效成分的释放提取,这是一项很有前途的生物工程技术。黄剑波采用甜茶作材料, 采用纤维素酶辅助的方法,用水做溶剂,固液比为1∶30,先用40℃下茶粉质量3%的纤维素酶作用15min,再在80℃下浸提1h,从中提取黄酮类化合物[10]。研究表明该法与有机溶剂提取工艺相比较,大大缩短了提取时间,并且回收率也大大提高。与普通的超声辅助提取相比,酶辅助提取法提取率有明显提高。

二、黄酮类化合物提取的优化条件研究进展

刘会超等利用有机溶剂对红叶石楠叶片中花色苷提取条件的优化中,对浸取剂种

(34)进行正交组合类、浸提温度、料液比、浸提时间4个因素及各因素的水平,采用L

9

设计,共计9个处理组合,每处理组合3次重复。结果表明:用料液比1:20、2%盐酸+75%乙醇作为提取剂,在50℃下提取8h,提取效果最好[11]。

流体萃取海金沙黄酮类化合物的余希成等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研究,对超临界CO

2

工艺进行了优化设计。实验结果表明,影响萃取得率的各因素大小顺序是:萃取温度>萃

取压力>流体流量>萃取时间;最佳萃取实验工艺条件为萃取温度45℃,萃取压力25MPa,

流体流量3.0 L/h,萃取时间3h[12]。

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甘草黄酮的工艺优化中,通过正交试验,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萃取压力对实验结果有显著影响,萃取温度的影响次之,固液比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最小。最佳工艺条件为压力30MPa,温度50℃,原料与夹带剂85%乙醇(g/mL)的固液比为15:1[13]。

核桃楸树皮总黄酮提取条件的优化中,分别考察常规提取法、超声波提取法、回流提取法、索氏提取法对提取率的影响,以及溶剂的种类、浓度与温度对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60%乙醇与样品比例为15∶1,60℃时超声30min时对总黄酮提取率最高[14]。

葛根总黄酮提取工艺的比较中,采用水浴回流、微波和超声波辅助3种方法提取葛根总黄酮,正丁醇萃取纯化。结果微波辅助提取所得总黄酮提取率最高,超声波辅助提取次之,水浴回流提取最低。微波辅助提取法优化工艺的确定中,以80%乙醇为溶剂,选取提取时间、微波功率、提取温度、液固比为考察因素设计正交试验,极差分析结果显示,提取时间60 min,乙醇浓度80%,提取温度80℃,液固比20∶1,微波功率800W时提取率最高;超声波辅助提取法优化工艺的确定中,提取时间60 min,乙醇浓度80%,提取温度80℃,液固比20∶1,超声波功率50%时提取效果最佳;水浴回流提取法优化工艺的确定中,提取时间120min,乙醇浓度80%,提取温度80℃,液固比20∶1时提取率最高[15]。综合考虑生产成本、环境因素及产品纯度和产率,微波辅助提取法具有高效性、节能、操作简便、污染小等优点,更适合用于葛根总黄酮的提取,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优化野菊花总黄酮提取工艺时,在分析单因素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实验设计方法(RSD)对其提取工艺进行研究,发现最佳工艺参数为乙醇浓度56.6%,提取温度80℃,液固比为19.6,提取时间为3.2 h,可使总黄酮得率达4.64%[16]。该工艺条件的研究为工业化利用丰富的野菊花资源,提取总黄酮提供了生产数据。

优化沙枣果肉中黄酮的酶辅助提取研究中,采用正交设计法,以纤维素酶与果胶酶用量比、酶解pH、酶解温度及酶解时间为因素,每个因素3个水平进行正交设计,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黄酮。结果显示当纤维素酶与果胶酶用量比为1:4、酶解pH值为4.5、酶解温度为50℃、酶解时间为2h时提取效果最好[17]。

三、黄酮类化合物的发展前景

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广泛分布于植物体内的多酚类物质,具有特殊的保健和药用功能。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黄酮类物质的研究越来越广泛而深入,已经发现

黄酮不少新的应用,并且正在探索其更多的用途。

1、在药物领域中的开发

由于黄酮类化合物具有降血压、降血脂、镇痛、抑制血小板聚集、抗骨质舒松、抗心律失常、抗过敏及抗缺氧等多种保健作用, 特别是具有抗自由基及抗癌、防癌的作用, 使其在医药领域的应用具有广阔的前景,并且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黄酮类物质白藜芦醇可有效预防中风与冠心病,从葡萄皮和葡萄籽中提取所得的"白藜芦醇"现已成为国际市场上的畅销天然药物。大豆异黄酮能有效预防乳癌、骨质疏松症和更年期综合征等疾病,近几年来成为国外开发的一类重要黄酮类保健药物;利用低档绿茶为原料提取的茶多酶加工而成的胶囊剂,在世界市场上的年销售额早已超过1亿美元。此外,多酚结构的天然黄酮类化合物"紫杉醇"的销售额现已达十亿美元以上[18]。

2、在食品领域的前景

黄酮类物质常为无味或略带苦昧,在食品中使用基本不会影响原来的风味,因此作为食品添加剂已经应用于饮料、酒类、糕点、焙烤食品的生产。类黄酮的添加,不但可以提高饮料的功能性成分的比例,发挥食疗功效,还可圆润饮料的颜色和口味。有研究表明,在机体内黄酮类物质和维生素C协同作用,功能效应令人满意。绿茶中提取的儿茶素是一种很好的天然抗氧化剂,它可以作为谷类、蛋糕和饼干以及传统的健康食品的添加剂[19]。

3、作为饲料抗氧化剂的应用前景

天然黄酮类物质作为饲料抗氧化剂可避免对动物和人会有致畸、致癌、致突变等毒副作用,并且有多种合成制剂不具备的优点,如黄酮类物质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并且来源广泛,黄酮类化合物还有抗微生物作用,它能降低细菌、真菌及病毒等微生物对饲料的污染;它在生物体内也有很强的生物活性,对提高动物的免疫力及预防疾病的发生有很好的效果。不同结构的黄酮化合物抗氧化效果不同,有些黄酮类物质之间还有协同作用;[20]

总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黄酮类物质的开发利用也将越来越广泛而深入,黄酮类物质必将在各个行业有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佟永薇.黄酮类化合物提取方法的研究及展望[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9,29(7)

188-190.

[2]程力惠,潘育方,卢丽霞.核桃楸树皮总黄酮提取方法及工艺研究[J].亚热带植物科

学,2009,38(4):41-43.

[3]闫斐艳,杨振煌,李玉英,王转花.苦荞种子总黄酮提取方法的比较研究[J].食品与

药品,2010,12(03)93-95.

[4]雍技,潘见,张文成.超临界CO2萃取黄酮类物质的研究进展[J].安徽化

工,2005,135(3):22-24.

[5]Q ingyong Lang,etc.Supercriticalfluids extraction in herbal and naturalproductstudies--a

practicalreview[J].Talanta 2001,53:771-782.

[6]王正云.超临界CO2萃取芦笋中总黄酮的工艺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

发,2007(10):42-45.

[7]王艳,张铁军.微波萃取技术在中药有效成分提取中的应用[J].中草药,2005,

36(3):470.

[8]林兴,黄仁彬.玉郎伞总黄酮提取工艺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9,8:1988-1999.

[9]高昌勇.正交设计优化酿酒葡萄皮渣色素提取及其抗氧化性测定[J].酿酒科技,

2010,1:98-100.

[10]黄剑波,孙哲浩,董华强.酶解辅助提取甜茶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

发, 2008(2): 36-40.

[11]刘会超,贾文庆,尤扬,李纪伟.红叶石楠叶片中花色苷提取及稳定性研究[J].广

东农业科学,2010,2:119-121.

[12]余希成,卢俊.超临界CO2萃取海金沙中黄酮的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

发,2007(12):33-35.

[13]付玉杰,祖元刚,赵春建,李春英.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甘草黄酮的工艺[J].应用

化学,2003,20(12):1217-1219.

[14]程力惠,潘育方,卢丽霞.核桃楸树皮总黄酮提取方法及工艺研究[J].亚热带植物

科学,2009,38(4):41-43.

[15]甘琳,周芳,张越非,池汝安.葛根总黄酮提取工艺的比较[J].时珍国医国药,2010,

04:412-415.

[16]王振忠,武文洁.野菊花总黄酮提取工艺的响应面设计优化[J]. 时珍国医国药,

2007,03:514-518.

[17]孙萍,马彦梅,廉宜君,刘红,李炳奇. 正交试验优化沙枣果肉中黄酮的酶辅助提

取研究[J].中草药,2009,51.

国内盈余管理研究文献综述_郑梅莲

– 7 – 会计盈余是企业会计信息的一个重要方面,企业及其各方利益相关者的众多契约均与盈余信息存在密切联系,会计盈余也因其具有被操纵性成为理论界与实务界关注的焦点。随着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国内学者在借鉴国外盈余管理理论与经验研究方法基础上,结合我国资本市场特点开始了一系列的研究,本文拟对此作一简要回顾,并进行讨论。 一、盈余管理的概念 关于盈余管理的定义,学者研究视角的不同,定义存在差异。盈余信息是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判断的重要依据,也是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执行情况最终结果。因此,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是信息观视角和会计准则范围视角的定义。 信息观视角定义,主要源于美国会计学家Schipper的观点,他认为盈余管理实质是企业管理当局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和干涉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如,魏明海(2000)将盈余管理定义为企业管理当局为了误导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经营业绩的理解或影响那些基于会计数据的契约的结果,在编报财务报告和“构造”交易事项以改变财务报告时,作出判断和会计选择的过程。 会计准则范围视角的定义,主要源于美国会计学家Scott 的观点,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在GAAP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 国内盈余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郑梅莲 霍冉 (浙江工业大学经贸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3) 摘 要:盈余管理研究是经验会计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从盈余管理的概念、动机、手段和影响因素等五个方面,对国内学者自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在借鉴国外盈余管理理论与经验研究方法基础上,结合我国资本市场特点开始的盈余管理研究进行了回顾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对国内盈余管理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展望。关键词:盈余管理;动机与手段;影响因素检测方法 中图分类号:F234.3 文献标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8089(2013)10-0007-03 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如,刘杰(1999)认为,盈余管理是公司的管理层在某种利益的驱动下,在法律和公认会计原则所许可的范围内,对利润进行人为的操纵和管理,使其个人效用最大化或公司市场价值最大化的经营行为。 从以上具有代表性的定义中,可以看出盈余管理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①盈余管理的实施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或管理当局的控制人);②盈余管理的客体是企业对外报告的盈余信息(即会计收益);③盈余管理是利益驱动的结果;④盈余管理的手段是综合运用会计和非会计手段实现会计收益的控制和调整。 二、盈余管理的动机 企业是一个法律的虚构,是一个契约的集合(Jensen & Meckling,1976)。作为一系列契约连接点的企业(公司),与外界存在许多的契约关系与利益关联。企业管理当局必然会选择使其效用最大化或使企业的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或非会计手段进行盈余管理。国外,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学者们对盈余管理的动机进行大量探索,Dechow和Skinner(2000)通过对四类盈余管理的研究,将盈余管理的动机划分为三个大类:①资本市场动机;②契约动机;③规避监管的动机。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国内学者对盈余管理动机进行大量探索,相关研究以资本市场动机研究为主;随着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与股权期权激励计划的实施,薪酬合约动机研究也引起了学者的关注。 (一)资本市场动机 资本市场动机指公司管理层在一系列资本市场活动过程中进行的盈余管理行为。国内学者普遍认为IPO、配 作者简介:郑梅莲,浙江工业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资本市场管理。 霍 冉,浙江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资本市场管理。 经济研究 现代物业?现代经济 2013年第12卷第10期

客户关系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客户关系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客户关系管理(CRM)是最近几年管理界热烈讨论的话题,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原来以产品为到现在为导向的企业经营模式已日益不能满足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客户关系管理就成为企业界关注的领域,本文拟从信息的角度对当前客户关系管理研究进行总结,为今后的研究奠定基础。 关键词:客户关系管理(CRM)、信息技术(IT)、功能 近年来,“顾客满意”似乎已成为企业界人士最常挂在嘴边的用语,因为他们认识到顾客是最终评定产品及服务品质优劣,并能决定是否继续与该公司交易的人,也就是说顾客是公司利润的源泉。随着竞争日趋白热化,全球各公司获取顾客光顾的成本不断增高,加上顾客多样化选择的机会等因素,让人感觉生意越来越难做。面对越来越挑剔的顾客和激烈的同行竞争,吸引新顾客和保留现有顾客已成为企业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因此研究客户关系管理(CRM 或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对于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提高客户忠诚度和保有率,实现缩短销售周期、降低销售成本、增加收入、扩展市场,从而全面提升企业的赢利能力和竞争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旨在对客户关系管理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以便在此基础上做更深入的研究。 1 客户关系管理的概念 所谓客户关系管理是一种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策略,它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并对工作流程进行重组,以赋予企业更完善的客户交流能力、最大化客户的收益率①。 客户关系管理是一个IT业术语,它涵盖了方法学、软件技术和网络技术,通过一种组织化的方式来帮助企业管理客户关系。 客户关系管理是一概念,它把管理理念和业务实践融合在一起,它继承了销售、定单管理、客户服务以及协调和统一在客户生命周期内与客户交互的所有信息。CRM帮助企业管理单个客户,通过快速响应和高效的服务建立同客户之间的牢固关系。 客户关系管理应用是一个前端应用工具,通过它能够很方便地捕捉、融合、分析和共享企业已有的和潜在客户的信息。此过程主要贯穿市场、销售和服务阶段,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客户,精确地定位客户对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提出的需求。CRM软件的实施主要有两个目标:第一,使得企业能更有效地定位、联系和赢得新客户;第二,使得企业与现有客户之间的关系更牢固。 CRM不是一个产品或服务,而是一种商业策略,通过它来有效管理企业客户关系,它为企业的每一个客户提供了一个完整的集成视图。 综合以上对客户关系管理的定义和有关文献可以看出:CRM是在信息技术支持下,依据一定的商业规则形成的软件工具,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客户和留住客户,增强企业竞争力最终达到赢利的目标②。 2 客户关系管理的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内外的学者对客户关系管理理论、方法和实施做了多方面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客户关系管理的重要性、客户关系管理的基本功能和技术要求以及如何实现客户关系管理等。从信息的角度,客户关系管理的代表性的研究有:Hurwitz Group提出的CRM的六个主要的功能和技术要求;余军合,吴昭同(2000)提出的客户关系管理的三大基本功能;江波(2002)提出的客户关系管理的技术架构和典型功能以及技术实现;AMT网站客户关系管理研究小组提出的CRM系统具有的五大功能模块;以

盈余管理理论综述

盈余管理理论综述 提要盈余管理是目前实证会计研究的一个热门课题。对于这个议题,目前的众多研究至今尚没有一致的结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给盈余管理的进一步研究造成了混乱。鉴于此,本文将围绕盈余管理概念的提出、盈余管理的动机、手段和计量方法等几个基本方面,对盈余管理的研究现状进行归纳和梳理,旨在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一个逻辑起点。 一、引言 盈余管理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八十年代的美国,它是目前国外会计学和经济学广泛研究的课题。盈余管理是指公司管理当局在会计制度允许的范围内,利用职业判断和规划交易等手段对盈利进行调节,以达到各种目的的机会主义行为。 资本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和会计监管制度的不完备性给企业的会计盈余留下了可操纵的空间。根据“理性经济人”假设,企业管理者有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盈余管理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其投资收益的好坏。因此,对公司盈余管理行为进行深入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了。盈余管理研究可以从深层次上理解会计盈余的有用性以及会计行为的形成与作用机制,从而进一步验证会计行为的经济后果和会计盈余的信息含量,这将有助于完善监管政策和会计准则,改善公司治理,提高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 国外学术界在盈余管理领域做了大量研究,对盈余管理的定义和计量方法学术界并未统一,但这在一定程度上给盈余管理的研究造成

了混乱。鉴于此,本文将围绕盈余管理概念的提出、盈余管理的动机、手段和计量方法等几个基本方面,对盈余管理的研究现状进行归纳和梳理,旨在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一个逻辑起点。 二、盈余管理的概念 对盈余管理的概念,会计学界存在着诸多不同意见,但总体来说,主要有以下三个比较通用和流行的定义: 第一,William R Scott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在公认会计原则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他的观点认为会计政策选择具有经济后果。 第二,Katherine Schipper认为,盈余管理实际上是企业管理层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他的观点是基于信息观的,因此被称为“信息观”下的盈余管理。 第三,Paul M Healy和James M Wahlen从会计准则制定者的角度出发,认为盈余管理是指,管理当局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和通过规划交易以变更财务报告,旨在误导那些以公司经营业绩为基础的利益关系人的决策行为,或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数字为基础的契约后果。 国内许多会计学者围绕这三种观点,形成了不同的新概念。魏明海认为,盈余管理必然会同时涉及经济收益和会计数据的信号作用问题,从“信息观”的角度看待盈余管理更有意义。刘峰认为,盈余管理是在符合相关会计法律、法规、制度的大前提下,对现行制度所存

盈余管理文献综述

盈余管理文献综述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一、盈余管理概述 (一)国外关于盈余管理概念的研究综述 盈余管理研究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如今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这30年间,已有很多中外学者对盈余管理进行了研究,并且取得了不菲的成果,如盈余管理的定义、盈余管理产生的条件和动机、估计盈余管理的模型,盈余管理的影响等。关于盈余管理的诸多方面,学者们都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并且这些观点和看法都不尽相同。关于盈余管理的概念国外研究者分别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观点。 美国会计学者William R Scott William R Scott.财务会计理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在其所著的《财务会计理论》一书中认为,盈余管理是会计政策的选择具有经济后果的一种具体表现。他认为,只要企业的管理人员有选择不同会计政策的自由,他们必定会选择使其效用最大化或使企业的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政策,这就是所谓的盈余管理。 Katherine Schipper Katherine https://www.doczj.com/doc/d711733930.html,mentary on Eamings management[J].Accounting Horizons,1989. 认为盈余管理是一种“披露管理”的概念,即企业管理层(包括董事会、经理、部门负责人)为获取一定的私人利益在对外进行披露时,有目的地对财务报告进行控制的过程。 美国会计学者Paul M Healy和James M Wahlen Healy P M, Wahlen J M. A Review of the Earnings Management Literature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Standard Setting[J]. Accounting Horizons, 1999. 认为盈余管理是经营者运用会计方法或者安排真实交易来改变财务报告以误导利益相关者对公司业绩的理解或者影响以报告盈余为基础的合约。这一定义主要是强调盈余管理的目的是通过改变盈余来误导利益相关者和影响以盈余为基础的合约,而利益相关者主要是指投资者,以盈余为基础的合约主要包括债务条约和薪酬条约,这说明盈余管理是一个与投资者保护和债权人保护密切相关的问题。 (二)国内关于盈余管理概念的研究综述 陆建桥陆建桥 . 中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 [J]. 北京:会计研究,1999(9). 将盈余管理定义为,企业管理人员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之内,为了实现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和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作出的会计选择。 魏明海魏明海.盈余管理基本理论及其研究评述[J].会计研究,2000.9. 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为了误导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经营业绩的理解,在编制财务报告和“构造”交易事件以改变财务报告时做出判断和会计选择的过程。他的观点是盈余管理会增加或减少会计数据上的报告收益,从而影响相关利益人的决策。 孙铮、王跃堂孙铮,王跃堂.盈余操纵与资源配臵之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1999.4. 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利用会计管制的弹性操纵会计数据的合法

公司客户关系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公司客户关系管理研究 客户关系管理是于20世纪90年代随着大市场营销理念的发展而产生的,其最早是由一家对IT行业比较有研究的咨询顾问公司Gartner Group(1990)提出的,其认为,客户关系管理是企业的一项商业策略,它按照客户的细分情况有效地组织企业资源,培养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行为及实施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流程,并以此为手段来提高企业的获利能力、收入,以及客户满意度。随着企业逐渐进入“客户经济”时代,越来越多的学者与企业领导者和科研机构开始重视对客户关系管理的研究与管理。 (1)国内研究现状 国外先进管理理念的传入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为我国客户关系管理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①基于CRM为管理理念的研究 陈旭(2001)研究了CRM的内涵和管理思想,分析了CRM的主要功能,辨析了CRM与SCM和ERP的关系,讨论了CRM的发展趋势;成栋、宋远方(2004)在研究当前各种客户关系管理的管理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客户关系管理的理论框架体系,以澄清客户关系管理与其他管理理论的关系;安实(2001)等分析了CRM价值创造机理,指出目前对客户关系管理的应用研究忽视了CRM项目的理念基础和人的因素。韩婷婷(2007)从营销学角度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客户关系管理的由来,将客户关系管理定义为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战略,使我们对于客户关系管理的由来以及定义,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对客户关系管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徐忠海(2004)研究发现,在客户关系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客户价值是不同的且可以用不同的指标来衡量。徐忠海同时还强调企业要加强对流失客户的管理,把恢复客户关系管理的管理过程划分为分析阶段、行动阶段、考核评估阶段三个阶段。王化成(2005)提出了运用作业成本法来分析客户可赢利性,通过具体的操作方法,证明了企业通过对客户关系的管理,可以使企业盈利。 ②基于CRM为管理机制的研究 国内研究CRM较具代表性的机构CRCC,(CRM Research Center of China)对客户关系管理理念、模式及应用方法进行了整合和创新,结合中国企业实际,率先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客户关系管理方法论(China CRM Methodology)”,

内部控制文献综述

中小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一些中小企业存在着内部管理薄弱、经济效益较差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没有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致使其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因此,加强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是促进企业健康发展、良性循环的重要途径。随着2007年12月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工作指引》及2008年6月财政部等五部委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等相关政策的出台,中小企业在内部控制的设计、制定、实施等方面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近年来,针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建设众多学者作了分析,促进上市公司的良性发展发表了意见。但是,对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建设问题的研究尚不多见,为此,进一步研究其内部控制建设问题就显得尤为迫切。 1 内部控制定义 其实我们通过学习观察所得,内部控制的定义在不同年代都有所不同。各国对内部控制的认识是随着人们对社会经济活动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经济活动和不同的经济管理要求的变化而变化的。 冯培根(2000)认为,内部控制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担负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是企业经营活动中强化内部监督,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约束的内在机制。文章认为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不仅可以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和资产的安全完整,同时对于企业防范经营风险,提升管理水平,实现经营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着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风险评估不足、意识薄弱、会计信息失真等问题,为此,提出了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相关对策。 Lauraf.Spira(2003)指出 Turnbull 指南的公布从根本上重新定义了内控的性质,尤其是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相接合。 彭君翔(2008)从企业内部控制的概念、企业内部控制的演进过程和企业内部控制原理探析三方面,阐述了企业内部控制的理论基础。并且回顾了“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全面风险管理”五个发展阶段;并从“控制论、委托代理理论、博弈论”三个角度,探析了企业内部控制的原理。 安艳红(2008)提出内部控制制度是一个单位的各级管理部门,为了保护经济资源的安全完整,确保经济信息的真实、正确,利于协调经济行为,控制经济

资产减值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会计学 资产减值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 目前,国内外研究关于资产减值对盈余管理影响的文献主要分为几个方面:(1)研究是否存在大量企业利用现有资产减值制度进行盈余管理;(2)研究企业利用现有资产减值制度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体现在哪些方面;(3)研究在现有的资产减值制度下能够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和改进资产减值制度的建议措施。这三个方面的研究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 1 国外文献综述 国外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研究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关于运用资产减值制度进行盈余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学者们从不同的动机、手段等方面进行解释,并大都采用了实证研究。 Zucca,Campbell(1992)采用实证的方法提取了1978-1983年67家企业公布报表的资产减值数据,结果显示,72%的公司属于制造业,而且大部分企业在第4季度自行确认减值损失。研究表明,超过80%企业的减值行为属于“大清洗”或“利润平滑”,他们的研究验证了利润操纵的存在。 Nichols(2000)的研究表示,因为在前三个季度发布计提减值消息会对公司股票造成很大影响,所以管理层一般都选择在第四个季度才公布减值消息,这和Zucca,Campbell的发现有相似之处。 Krishnan(2003)选取了1989-1998年由6大会计师实务所审计的公司,从审计师的角度检验了其职业水平与盈余管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经验丰富的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公司利润操控可能性相对较小。由此可见,注册会计师的职业水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 与前面学者观点不一样的是Francis,Hanna,Vincent(1996),他们对3年间674家美国公司进行了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他们找到价值减损变量、减值损失的变量分别是公司和行业的历史股票回报率、账面市值比以及总资产回报率,验证了资产减值并不是所说的“大清洗”或“平滑利润”的工具。 2 国内文献综述 王跃堂(2002)对1998年 A 股上市公司执行三大减值政策(除坏账准备

国内外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理论的文献综述(精)

国内外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理论的文献综述随着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实践的发展,其理论研究也丰富起来。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研究属于微观层次范畴,通过研究信息资源的规律,以科学地指导企业信息资源的组织、规划、协调和调控。本文拟梳理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理论流派、发展历程、体系结构、管理模式等方面的研究状况。 1理论派别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论述可以概括为以下派别: 1.1信息学研究流派信息学研究流派是现代信息管理学的开创者,它集成和发展了几千年来文献管理思想。霍顿的《信息资源管理》是一部以信息资源为逻辑起点的信息资源管理专著。[1]霍顿认为信息资源管理是对信息资源实施规划、指导、预算、决算、审计和评估的过程。在克里斯和高、怀特、伍德、莱维坦等学者的共同努力下,信息资源研究发展迅速。国内,霍国庆教授在企业信息资源的集成管理、战略管理研究方面成果突出。北京大学秦铁辉教授从企业文献、网络、实物和人际等信息资源的特点、获取途径和利用方法角度研究了企业信息资源管理。[2]信息学研究流派主要研究企业各种类型信息资源的采集、分类、组织、检索与传递。该流派逐步建立独立的理论体系,研究的深度与广度较高,引领着信息资源管理学科发展的脉搏。 1.2管理信息系统研究流派管理信息系统研究流派以计算机技术特别是管理信息系统技术为代表。早在20世纪30年代,柏纳德强调决策在组织管理中的作用时就已提出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思想,而计算机应用于管理是管理信息系统的最早形态。美国新墨西哥州立大学的D.胡塞因和K·M·胡塞因的理论是计算机资源管理理论,[3]其核心是信息系统的开发、管理和计算机在工商企业领域的应用问题,它又被称为“管理中的信息系统理论”。为促进研究,国外有专门的管理信息系统的杂志如管理信息系统杂志,管理信息系统季刊等。国内的研究成果也比较多。如郑继芳从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建立过程及社会功效等入手研究企业信息资源管理。[4]管理信息系统流派主要研究如何采用信息技术促进信息管理。不过该流派局限于技术角度,应该弥补人文、社会视角的盲点,其基础理论问题还有待深化。 1.3商业管理研究流派商业管理研究流派源于经管界,将信息视为最重要的生产力要素,从经济效益方面进行管理。1983年,美经济学家保罗·罗默提出,应把信息看作与劳动力和资金一样重要的生产要素。罗伯特、巴罗和英经济学家莫里斯也认为信息和知识与一般的有形资产不同,应特别重

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开题报告

文档从互联网中收集,已重新修正排版,word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湖南工业大学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2014届) 学院(部):财经学院 专业:财务管理 学生姓名:彭瑶 班级: 103班学号: 指导教师姓名:谢刚职称:讲师 2013年 12 月 22日 3word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一、结合课题任务情况,查阅文献资料,撰写1500~2000字左右的文献综述(一)国外的研究现状 西方内部控制理论的演进,经历了五个阶段,其内容由简单到复杂、目标由单元到多元、对象由局部到整体的演进。而随着人们对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的不断认识,基于公司治理对内部控制的研究也不断兴起和深入,目前仍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 国外有关公司治理下对内部控制的研究,主要是以卡德伯利报告、哈姆佩尔报告和特恩布尔报告,以及COSO的内部控制框架和OECD《公司治理原则》为代表。其中,前三者被称为英国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研究历史上的三大里程碑。 卡德伯利报告(1992)从财务角度研究公司治理,将内部控制置于公司治理的框架内,明确要求公司建立审计委员会、实行独立董事制度,并以内部控制、财务报告质量以及公司治理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前提,明确要求公司改善内部控制机制,建议董事会应就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声明,外部审计师和审计委员会应对董事会发表的声明进行复核。 特恩布尔报告(1999)作为公司治理委员会综合准则指南指出,董事会应对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负责,制定正确的内部控制制度并寻求日常的保证,使内部控制系统能有效发挥作用,还应进一步确认内部控制在风险管理方面是有效的。其中特别指出,董事会应在谨慎、仔细了解相关信息的基础上形成对内部控制是否有效的正确判断。 DECD《公司治理原则》(2004)规定:公司治理结构应确保董事会对公司的战略指导和对管理层的有效监督,对公司和股东的责任和忠诚。同时,要求董事会确保公司会计和财务报告制度的完整性,其中包括独立审计师的完整性,确保公司具备恰当的控制制度,特别是风险管理制度,财务和营运控制制度等,确保公司的行为不违反法律和相关的准则等。 (二)国内的研究现状 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前,有关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状态,我国政府是从20世纪90年代起开始加大企业内部控制的推动力度的。我国在内部控制规范的建设过程中,内部控制的研究取得了许多重大理论突破,特别是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研究也呈现出勃勃生机并不断发展。 吴水澎(2000)指出,公司治理结构是内部控制的环境因素;阎达五(2001)也指出,内部控制框架与公司治理机制是内部控制管理监控系统与制度环境的关系;李连华(2005)认为,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之间是一种互动关系。 阎达五、杨有红(2001)则将内部控制框架与公司治理机制结合起来,认为内部控制外延的拓宽正是由公司治理机制变化所致。因此他们建议采取双管齐下和分两步走的战略建立内部控制框架,认为首先要在组织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方面做到董事长和总经理分设、董事会和总经理班子分设,避免人员重叠;特别强调董事会在公司治理的核心地位,认为董事会应该对公司内部控制的建立、完善和有效运行负责。

盈余管理研究综述范文参考

盈余管理研究综述范文参考 一、盈余管理定义美国k.schipper认为盈余管理实质上就是披露管理,它是管理者对财务报告进行干预以谋取私利。美国会计学者w.k.scott对盈余管理做了如下定义:它其实就是企业在选择会计政策时所表现出来的经济后果,但企业管理人员选择会计政策的依据都是企业价值最大化。p.m.healy和j.m.wahlen在对大量文献进行整理回顾时,对盈余管理做了定义并且得到大多数学者的认同,他们认为盈余管理实质上就是管理层运用一些方法对财务报告进行一些修饰,从而引起了利益相关者做出错误性的决策。 我国学者对盈余管理也有着自己的理解。魏明海的观点如下:盈余管理其实就是管理层为了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依据财务报告做出决策,而在编制报表时进行交易构造或者会计选择的过程。刘峰和章永奎把盈余管理当做是一种有目的的操纵行为,主要是对盈余进行操纵。张祥建和徐晋认为盈余管理首先的在政策法规及会计原则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管理层运用一些手段对盈余信息进行管理,主要是为了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以使企业价值得到最大的优化。 结合各位学者的观点,我对盈余管理有了自己的见解,盈余管理实质上就是经营者在某种利益的驱使下,在法律和会计准则允许范围内对利润进行操纵和管理。 二、盈余管理的动机企业的经营者进行盈余管理行为主要是

为了自身利益以及企业价值最大化。在对各类文献进行回顾时。大致发现企业进行盈余管理主要是为了以下几大类动机:(1)契约动机,(2)资本市场动机,(3)监管动机。 (1)契约动机。契约动机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债务契约,另一方面是管理层的报酬契约。所谓债务契约动机是指管理者为了降低违约风险而进行的盈余管理。债权人与管理者存在着代理关系,债权人为了保证自己资金安全,即为了到期能收回利息与本金,会在债务契约中加上一些限制性的条款,而这些条款会增加企业的一些经营风险或者丧失一些投资机会,管理者为了迎合债权人的要求或者降低违约风险都会进行一些盈余管理行为。而报酬契约动机是管理者为了自己的利益所进行的盈余管理。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即委托代理关系的产生,在管理层的报酬与企业的经营利润相挂钩的情况下,管理层为了使自己利益最大化,会采取一些手段或者凭借自己的职业技能对企业的经营利润进行一些操控,以此来增加自己的收入。 (2)资本市场动机。资本市场动机主要是企业为了能够在资本市场上进行融资或者收购而进行盈余管理,主要是为了迎合分析师对企业的预测以及影响公司的股价。在我国的资本市场,会计盈余数据一直作为判断公司股票的发行与上市、配股、st 及终止上市的处理规定的硬性指标,因此资本市场动机主要包括ipo动机、增发配股动机、避免被st及终止上市动机、收购动机以及迎合证券分析师预测的动机。

我国上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研究[- +文献综述+开题报告]本科毕业论文

(2011届) 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研究姓名: 专业:会计学 班级: 学号: 指导教师: 导师职称: 年月日

诚信声明 我声明,所呈交的论文(设计)是本人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查证,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设计)中不包含其他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 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我承诺,论文(设计)中的所有内容均真实、可信。 论文(设计)作者签名: 签名日期:

授权声明 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设计)的原件,允许论文(设计)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设计)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设计),学校必须严格按照授权对论文(设计)进行处理不得超越授权对论文(设计)进行任意处置。 论文(设计)作者签名: 签名日期:

摘要:盈余管理是建立在合法的基础上,它是管理者为了满足自身及公司利益最大化而采取的一系列行动的集合,但在实际操作中,盈余管理往往存在过度操纵的问题。管理者会利用会计准则内容滞后的缺陷或关联方关系复杂的特点,通过会计手段或非会计手段来进行过度的盈余管理,这种以牺牲大部分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来满足一小部分人的私欲的行为,容易使人们将盈余管理与财务舞弊混为一谈。为此本文通过对盈余管理的概念及特征、动机、手段和完善盈余管理措施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全面客观的认识盈余管理,希望将其与财务舞弊区分开来,并充分发挥其积极作。 关键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

Abstract:Earnings management is to establish a legal basis, it is the managers and the interests of the company to meet its own series of actions taken to maximize the collection, but in practice, there is often excessive manipulation of earnings management issues. Managers will use the contents of accounting standards lag complex defects o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lated party relationships, through accounting methods or means to carry out over accounting earnings management, most of this at the expense of the interests of investors and creditors to satisfy a small number of people desires of the behavior of earnings management is easy so that people will confuse the fake with the surplus. Through this concep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earnings management, motivation, means and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earnings management described the four aspects of a comprehensive and objective understanding of earnings management, hoping to distinguish false and earnings,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ir positive for . Keywords:Listed Companies;Earnings Management;Motivation

关于财务报表分析研究的文献综述 精品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关于财务报表分析研究的文献综述 学生姓名学号js0843544 专业财务管理 指导教师职称副教授学历本科 开题报告内容: 本篇论文综述了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方法,从财务报表分析盈利能力分析方法的研究、财务报表分析偿债能力分析方法的研究、财务报表分析杜邦分析方法的研究三个层面来阐述财务报表分析理论的发展与研究,在总结各个文献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借鉴他们采用的分析方法,将理论应用于实际,并采用以传统比率分析和现金流量比率相结合的方法对上市公司个案进行分析和评价。在分析时,分析公司基本情况,关注上市公司的历史,关注会计处理方法对利润的影响、分析子公司和关联方对利润的影响、分析会计主要项目的详细资料,并且了解宏观经济的发展状况和被分析对象所处行业的发展水平。 一、本文选题的意义 公司财务报表是关于公司经营活动的原始资料的重要来源。尤其是作为上市公司,必须遵守财务公开的原则,定期公开自己的财务状况,提供有关财务资料,便于投资者查询。上市公司公布的一整套财务资料中,主要是一些财务报表。财务报表分析,就是利用会计报表直接提供的信息,采用专门的方法,对财务报表进行资料归集、加工、分析、比较、评价等,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做出综合评价,并提出改善财务状况的措施办法。通过财务报表分析,可以为报表使用者提供新的会计分析信息。这些会计分析信息,对于企业的主管部门,投资者、经营者及有关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可以说,财务报表分析是会计工作的升华。 财务分析从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和偿债能力角度对企业的筹资活动、投资活动、和经营状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以判明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这对于企业投资者、债权人、经营者、及其他与企业有关的利益相关者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效是十分有益的但是前面的财务分析通常是从某一特定角度,就企业的某一方面的经营活动所做的分析,这种分析不足以全面评价企业的总体财务状况和财务成效,很难对企业总体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的关联性做出综合结论。为弥补财务分析的这一不足,有必要在财务能力单项分析的基础上,将有关指标按其内在联系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财务报表体系得到不断地发展和完善,目前基本上形成了以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为基础的财务报表体系。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成果 1、国外研究现状

盈余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2011年08月 经管空间 盈余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文/陈奕巧 摘 要:盈余管理对投资者的利益和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有着重大的影响,经济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课题。中外已有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盈余管理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本文首先对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了一个系统的梳理,然后在此基础上对盈余管理的未来研究方向提出自己的一些展望。 关键词:盈余管理;动机;程度 中图分类号:F27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8-0111-02 算管员会归企业董事会领导,对董事会负责,由民营企业各个重要职能部门经理组成,由董事会主席亲自担任预算委员会的一把手,下设预算管理办公室。预算委员会负责民营企业预算目标的确立、预算方案的审批、预算管理制度和预算考核评价体系的制定、绩效考评、重大预算项目的调整或修改。预算管理办公室主要负责预算管理的日常工作以及预算委员会授权的其他工作。民营企业各个部门都要将本部门的一把手确认为本部门预算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对本部门的预算编制、执行情况负责。预算管理组织机构的完善,有利于把民营企业的预算管理工作引入良性循环,有利于避免出现为管理层满意而制定预算的现象,有利于摆脱民营企业“人为控制预算”导致的不良影响。 (三)科学编制预算 民营企业在编制预算时,一定要结合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通过市场调查与预测,坚决贯彻“量入为出,量力而行”的原则,通过对外部市场环境的判断和民营企业自身的实际状况,选择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预算编制方法目前主要有弹性预算、零基预算和滚动预算等。对于市场前景不明的民营企业,笔者认为应该采取弹性预算来编制;对于市场情况比较确定的企业,则采用固定预算更为合适;对于周期性明显的民营企业,应该采用周期预算来编制长期预算,以便与企业的周期战略管理策略相适应。 (四)加强对预算执行的监督、检查和绩效考评 民营企业要想发挥预算的功能作用,必须加强对对预算执行的监督、检查和绩效考评,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预算管理的有效实施。通过沟通与协调,预算目标自上而下下达,分解目标;预算编制则自下而上汇总,体现目标。因此在编制好了预算后,将预算项目进行进一步的细化,建立二级预算,并正确划分各预算归口管理部门,由相关单位执行。由预算管理委员会对预算执行的过程进行监督,并且对预算执行结果进行考核,考核的结果纳入到预算管理人员的年终考核当中,通过绩效考评使部门的小群体利益、个人利益与其工作业绩紧密联系起来,以充分调动各责任单位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在对预算执行的监督检查过程中,要重视实际与预算的偏差,并从偏差中找原因、从偏差中找管理的漏洞,针对漏洞要及时的采取措施进行修正。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当前经济复杂多变、科技日新月异的情况下,民营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立足,必须完善自身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作为企业管理重要组成部分的预算管理,不单单是财务管理的内容,更是民营企业战略管理的内容。因此,民营企业只有脚踏实地搞好预算管理与控制,才能确保决策目标实现的持续化与高效率性,民营企业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作者单位:深圳市通普科技有限公司参考文献 [1]夏朝恒,夏勇.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刍议——新形势下如何做好企业全面预算管理[J].科技信息,2009(33). [2]殷集成.论预算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J].财经界(学术版),2010(3). [3]栗云静.企业战略管理下预算管理的构建[J].人口与经济,2010(1). [4]孙铁柱.完善企业预算管理,防范预算松弛[J].时代金融,2011(5). 在学术界,盈余管理是一个有30年历史的研究话题。在这30年间,已有很多中外学者对盈余管理进行了研究,并且取得了不菲的成果,如盈余管理的定义、盈余管理产生的条件和动机、估计盈余管理的模型,盈余管理的影响等。关于盈余管理的诸多方面,学者们都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并且这些观点和看法都不尽相同。 一、盈余管理的定义 盈余管理对投资者的利益和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有着重大的影响,既包括有利的影响也包括不利的影响,为了发挥它的有利影响及控制它的不利影响,就必须对盈余管理进行监管和限制,而进行监管的首要前提就是对盈余管理有一个准确的定义。 Healy and Wahlen(1999)认为盈余管理是经营者运用会计方法或者安排真实交易来改变财务报告以误导利益相关者对公司业绩的理解或者影响以报告盈余为基础的合约。这一定义主要是强调盈余管理的目的是通过改变盈余来误导利益相关者和影响以盈余为基础的合约,而利益相关者主要是指投资者,以盈余为基础的合约主要包括债务条约和薪酬条约,这说明盈余管理是一个与投资者保护和债权人保护密切相关的问题。 S c o t t(2000)认为盈余管理是在公认会计准则(G A A P)许可的范围内,通过会计政策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公司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从S c o t t的定义可知,他认为盈余管理是在不违背会计准则的范围内进行的,是一种合法的行为,盈余管理对各个主体产生的影响是会计政策选择具有经济后果的一种表现。 宁亚平(2004)认为盈余管理是指管理层在会计准则和公司法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盈余操纵,或通过重组经营活动或交易达到盈余操纵的目的,但是这些经营活动和交易的重组增加或至少不损害公司价值。该定义认为盈余管理是盈余操 2011.08 111

盈余管理论文

盈余管理论文- 盈余持续性研究综述与展望 摘要:盈余的持续性是盈余质量的重要方面,直接影响到投资者对未来盈余预期的准确性。文章在阅览国内外有关盈余持续性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根据学者的研究重点和观点的不同,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整理、总结,并展望了盈余持续性未来的研究方向。 会计盈余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体现了企业一定期间内的经营成果,是债权人、投资人的利益保障。而盈余持续性是盈余质量的重要指标,投资人需要合理判断盈余持续性,以保证对企业未来盈余做出合理、准确预期。因此,学术界和实务界一直高度重视盈余持续性研究,美国会计评论杂志更是将盈余持续性评为21世纪十大最有研究价值的课题之一。 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盈余持续性研究起步较早,研究成果丰硕。在定义盈余持续性概念的基础上,众多学者对盈余信息含量以及市场反应进行了研究,试图寻找盈余持续性的合理度量方法,运用科学手段分解出盈余持续性的影响因素,从而实现对以后年度盈余的准确预期。 1.3盈余持续性计量研究 鉴于盈余持续性对未来期间盈余预测的重要意义,人们一直试图运用科学的方法,实现对盈余持续性的可靠计量,如时间序列模型、线性一阶自回归模型,另外还有学者使用财务报告数据推断盈余持续性。 1.3.1时间序列模型盈余的时间序列模型以一定时间盈余信息为样本,通过估算盈余时间序列中的持续性参数,实现对盈余持续性的评价,是一种经验研究方法。常用的时间序列模型包括以下几种:随机游走模型、自我回归模型(AR Model)、移动平均模型(MA Model)、自我回归移动平均合成模型(ARMA Model)及自我回归整合移动平均模型(ARIMA Model),其中尤以ARIMA模型运用最广泛。 1.3.2线性一阶自回归模型1982年Freeman首次利用线性一阶自回归模型估计盈余及其各组成部分的持续性。而后Sloan、Richardson等人对其进行改良,逐渐取代时间序列模型,成为分析盈余持续性的主要方法。 线性一阶自回归模型通过统计方法,利用当期的盈余及其各组成部分来预测下一期的盈余或其组成部分,分析得到的回归系数可以作为衡量盈余持续性的指标。 1.3.3利用财务报表信息推断盈余持续性由于利用时间序列模型和线性一阶自回归模型分析盈余持续性对数据要求较高,且研究成果显示发现基于时间序列模型球的盈余持续性的取值不能很好地代表盈余持续性,因此,学者尝试利用财务报表信息来推断盈余持续性。 Lev和Thiagarajan结合财务学、经济学理论,提出以12项指标来衡量盈余的持续性。研究结果显示这些指标可以反映盈余持续性,而且其度量盈余持续性的效果比时间序列度量盈余持续性效果更好,更具代表性。Cheng等入市盈率等财务指标为衡量盈余持续性的工具,他们认为,极高或极低的市盈率都意味着较低的盈余持续性。 除以上盈余持续性度量方法以外,Ohlson模型框架下的线性信息动力学为盈余持续性的计量提供新的思路。Ohlson认为,超常盈余的持续性就是当期的超常盈余预期在未来得以维持的程度,并且盈余持续性取决于当期超常盈余、当期经营性资产及其他信息。 Pi,t=α+β0BVi,t+β1ARi,t+εt+1 其中,Pi,t为i公司t年年末的股票价格,BVi,t为i公司t年末的每股账面价值,ARi,t为i 公司t年年末的非正常盈余或成甚于收益,ARi,t=EPSi,t-BVi,t。

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研究文献综述

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研究文献综述 姓名:代飞学号:0745513210 专业:工程管理 一、《对当前大型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思考》作者:武海清 文章在分析当前业主方大型工程项目管理内涵、工程项目管理主要模式及监理服务范畴的基础上,提出了较为适应当前建设环境下的大型工程全过程监理模式。 1、工程项目管理内涵: (1)工程项目计划管理和综合协调 (2)工程项目各阶段任务划分和目标确定 (3)工程项目进度管理和目标控制 (4)投资控制及费用管理 (5)质量管理 (6)人力资源管理 (7)沟通信息 (8)采购管理 (9)项目风险管理 2、工程项目管理主要模式: (1)项目管理服务(PM) (2)项目管理承包

(3)工程一体化项目管理(IPMT) 3、当前项目管理公司的主要业务范围 4、当前工程监理的主要服务范畴及内容 可以看出,监理服务的内涵已经从施工阶段的“三控两管一协调”逐步延伸到项目前期阶段监理、设计监理以及后期的保修阶段监理。 二、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作者:彭韶辉 文章结合对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实质概述,对目前流行的几种主要的项目管理模式特点进行比较,分析项目管理模式的适应环境和条件,分析了各模式的优缺点,提出根据企业特点建立项目管理组合模式的观点 1、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分析 (1)设计——招标——建造模式,优点是,参与工程项目的三方即业主、设计机构、承包商在各自合同的约定下,各自行使自己的权利和履行义务;缺点是设计的可施工性差,监理工程师控制项目目标能力不强、工期长,不利于工程事故的责任划分,由于图纸问题产生争端等。 (2)设计采购建设模式,是将设计与施工委托给一家公司来完成,主要特点是业主把工程的设计、采购、施工和开工服务工作全部托付给工程总承包商负责组织实施,业主只负责整体的、原则的、目标的管理和控制(3)项目管理承包模式,该模式指项目管理承包商代表业主对工程项目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项目管理 (4)代理型模式,采用CM制进行项目管理,关键在于选择项目经理(5)建造——运营——移交模式(BOT)是指项目确定招标→项目发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