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大学生急救知识技能的现状调查与思考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3
急救技能发展现状急救技能的发展现状急救技能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生命救助技能,可以在紧急情况下挽救生命。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急救技术的提升,急救技能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首先,急救技能的普及程度不断提高。
在过去,只有医生和护士等医疗专业人员掌握急救技能,普通公众的急救知识匮乏。
然而,随着公众对健康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急救技能的学习和应用。
现在,很多学校、企事业单位、社区等都设置了急救培训课程,让更多的人接受急救技能的培训。
此外,一些互联网平台也提供在线急救培训课程,方便大家随时学习。
其次,急救技能的教材和培训方法不断更新。
随着医学知识的不断深入和技术的发展,急救技能的教材和培训方法也在更新和完善。
急救培训课程的内容更加全面,包括心肺复苏、止血、外伤处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培训方法也更加科学和实用,通过实践操作、模拟救护场景等方式,提高学员的急救能力。
再次,急救技能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
过去,急救技能主要应用在医疗机构、救护车等专业领域。
然而,随着急救技能的普及和应用水平的提高,现在急救技能也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例如,在家中、工作场所或公共场所等发生意外时,人们可以通过急救技能提供紧急救助,给伤者争取更多的生存时间。
此外,在一些特殊的领域,如军事、救援等,急救技能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最后,急救技能的自动化装备逐渐普及。
随着科技的进步,一些急救装备开始自动化,使得急救更加高效和精准。
例如,自动体外除颤器能够自动检测心律失常并给予电击,增加了心脏复苏成功率。
此外,智能手机应用程序也可以提供急救指导和紧急联系人等功能,方便公众在紧急情况下进行急救。
总的来说,急救技能的发展现状是积极向好的。
随着急救技能的普及程度的提高,教材和培训方法的更新,应用领域的扩大和自动化装备的普及,我们相信急救技能会为更多的人提供紧急救助,挽救更多的生命。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参与急救技能的学习和实践,提高自己的急救能力,为他人提供帮助。
大学生急救知识调查问卷摘要:目的:了解非医学专业大学生急救知识获取情况,掌握现状及实施方法。
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时对500名非医学专业大学生进行调查。
结果:大学生急救知识平均得分(56.39±12.95)分,显示急救知识掌握情况总体水平不高,且急救技术掌握率普遍偏低。
结论:非医学专业大学生急救知识水平有待提高。
学校应重视急救技术培训,采取多种形式普及急救知识。
关键词:非医学专业;大学生;急救知识急救即紧急救治的意思,是指当有任何意外或急病发生时,施救者在医护人员到达前,按医学护理的原则,利用现场适用物资临时及适当地为伤病者进行的初步救援及护理,然后迅速送至院。
自1987年中国红十字会等部门发出“关于开展群众卫生救护训练的通知”以来,全国各地加速了对社会急救的普及。
目前“急救要从现场开始”的观念逐渐被人们所认识,掌握足够的急救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为了解大学生急救知识的掌握情况,我们进行了此次调查,为帮助大家对急救知识的掌握有一点帮助。
1 资料与方法1.1调查对象:我们通过对文献[1]的筛选整理做出急救知识调查问卷,采用抽样法对我校非医学专业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93份,在回收问卷中有效问卷490份,有效率为98.00%。
1.2调查时间:2012年5月。
1.3 资料处理方法:所有资料均用SPSS10.0进行了统计分析,计量数据以X±S 表示,用t检验;计数数据以百分比表示。
2 结果与分析2.1 一般情况:被调查的大学生平均年龄为21.69岁,男女比例见表1,调查人员分布广泛,各个院系各个专业均有涵盖。
性别有效人数比例男221 45.1%女269 54.9%2.2 知识得分:2.2.1您了解常用的急救常识吗?2.2.2您是否渴望得到急救知识与技能吗?2.2.3您是否愿意接受急救知识培训?2.2.4您认为大学生急救知识普及遇到的最主要困难是什么?2.2.5您认为您掌握的急救知识是否可以应对生活中的意外事故?2.2.6你会心肺复苏术、创伤止血包扎等常用的急救技能吗?2.2.7 当出现动静脉等大出血时,你知道正确有效的止血方法吗?2.2.8当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发生时,你有足够的信心和能力逃生吗?2.2.9判断心肺复苏成功的指征您知道多少?2.2.10您觉得心跳骤停几分钟后为急救的黄金阶段?(1)2-4 (2)4-6 (3)6-8 (4)8-10统计结果:正确率15%2.2.11你的急救知识来源于:2.2.13你知道生活中很多口口相传的急救知识(如流鼻血后用力将头向后扬起)是正确的吗?急救技术掌握率以及心肺复苏、环境创伤、中毒及意外伤害四类知识的平均得分,结果见表1、表2。
149091 医学论文非医学专业大学生急救技能普及的现状分析【中图分类号】R4597【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xx年级学生131名(162%),二年级学生220名(273%),三年级学生453名(561% ),四年级学生3名(04%);年龄在19岁之23岁之间。
一共调查8个专业。
调查发现807名学生,只有105名(130%)学生有急救技能相关培训经历,而132名(164%)均末曾听过心肺复苏术(CPR),其中有395名(489% )相信猝死或者将要猝死的人可被救治。
然而,知道心肺复苏胸外心脏的按压位置仅有307名(380%);心脏按压次数与人工呼吸仅31名(38%)。
但是,有相关培训经历的同学对上述问题回答准确率远高于没有参加过培训的同学,两者的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P<005)。
但是,就心搏骤停抢救的黄金时间(005)三、非医学专业大学生急救技能普及的对策大学生应急救能力水平低,所以,在高校开设急救技能培训的课程已非常紧迫。
所以建议大学高校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大学生急救的能力。
(一)综合性高校重视急救技能的普及本次调查发现。
在校大学生了解急救知识比较少,现场急救的能力也有待提高,仅有130%的大学生是接受过相关培训,这个比例非常低了,令人担忧。
大学生作为社会中比较特殊的一员,其学习的急救技能不仅能为施救人注入一批新鲜的血液,同时也为抢救生命赢得了宝贵时间。
在校大学生接受新的事物能力强,而且对在校大学生开设心肺复苏等急救培训具有效率高、投入少的特点。
(二)校医院、红十字会等组织应加大培训力度我们要充分的利用医学等相关学院师生资源,在全校开展相关急救技能培训或者是选修课程,从而让非医专业同学全面的了解急救知识和技能,提高施救能力,让大学生具有对伤情病情的独自判断能力。
常见的疾病包括脑出血、急性阑尾炎、心肌梗死等;常见的伤害包括溺水、触电、烧伤、骨折等。
大学生也需要学会急救的技术,比如外伤出血止血,心肺复苏术等。
2024年大学生急救培训调研报告总结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安全意识的提高,急救技能已成为现代公民必备的生活技能之一。
为了了解大学生群体在急救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掌握情况,本调研旨在通过对2024年大学生急救培训的调查,分析当前急救培训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调研背景在紧急情况下,及时有效的急救措施不仅能够挽救生命,还能减轻伤害和痛苦。
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栋梁之才,具备一定的急救知识和技能尤为重要。
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急救培训,不仅能够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还能让他们在紧急情况下为他人提供帮助。
二、调研方法与过程本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共收集了来自全国50所高校的5000份有效问卷,并针对部分学生和急救培训师进行了深度访谈。
调研内容主要包括大学生对急救培训的需求、目前急救培训的覆盖情况、培训内容和方式的有效性以及大学生对急救培训的意见和建议。
三、调研结果分析1.急救培训需求普遍存在:调研显示,超过90%的大学生认为急救培训对他们来说是有必要的,这表明大学生群体普遍认识到急救技能的重要性。
2.培训覆盖率有待提高:虽然大部分学生有接受急救培训的意愿,但实际参与过系统急救培训的学生比例不足50%,这说明急救培训的覆盖率有待提高。
3.培训内容与实际需求存在差距:学生普遍反映目前的急救培训内容偏理论化,缺乏实际操作和情境模拟,导致他们在面对真实急救情况时感到无从下手。
4.培训方式单一:传统的讲座式培训方式难以吸引学生的兴趣,且效果有限。
学生更倾向于参与互动式、体验式的培训课程。
5.缺乏定期复习和实践机会:即使接受过急救培训,由于缺乏定期复习和实践机会,学生对急救知识的记忆和应用能力逐渐减弱。
四、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1.急救培训课程设置不合理:目前急救培训课程的内容和形式未能充分考虑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实际需求。
2.培训资源不足:高校急救培训师资力量和场地设施有限,难以满足所有学生的培训需求。
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Total.456 April2019(C)总第456期2019年4月(下)摘要目的:了解民办本科院校非医学专业大学生急救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培训现状及遇到意外时的施救意愿及其影响因素,为大学生急救知识的普及以及施救率的提高提供依据。
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5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急救知识技能掌握情况:对急救电话号码的回答正确率为98.79%,对胸外心脏按压部位的回答正确率为79.44%,其余各题目的回答正确率均较低;急救培训情况:只有19.76%的学生接受过急救培训,而大部分学生都希望多参加急救培训,最希望的方式是现场培训或讲座;施救意愿:遇到意外时有55.85%的学生不愿意施救,其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自身缺乏急救知识及技能。
结论:民办本科院校非医学专业大学生急救知识和技能水平较低,高校应采用合适的方式加强培训,以提高大学生的急救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急救知识和技能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n the Knowledge and Skills of First-aid for Non-medical College Students in Private U原niversities//Zhang Mi,Meng Qinghuan,Li Chunli Abstract Objective:To understand the knowledge and skills of first aid in non-medical college students,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raining,the willingness to rescue in case of accident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To provide the basis for the popularization of first aid knowledge and the improvement of rescue rate.Methods: A self-designed questionnaire was used to investigate500col-lege students.Results:The correct rate of answering first aid telephone number was98.79,that of external cardiac compres-sion was79.44,and that of other questions was lower.First aid training:19.76Most of the students wanted to take part in the first aid training,and the most desired way was on-the-spot training or lectures.Willingness to save:55.85%of the students were unwilling to help in an accident,the main reason was their lack of knowledge and skills of first aid.Conclusion:The level of first aid knowledge and skill of non-medical college students in private colleges is low.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strength-en the training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emergency treat-ment.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first aid;knowledge and skills在当代社会,除了各种慢性疾病长期不断损害人们的健康之外,突发疾病及意外事故也是危害人们健康生活的一大杀手,而突发疾病和意外事故难以提前预防。
三年制医学生对海姆立克急救法认知现状的调查分析【摘要】本文通过对三年制医学生对海姆立克急救法认知现状的调查分析,旨在了解他们对急救法的了解程度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方法,结果显示三年制医学生在海姆立克急救法的理论知识上存在较大差距,部分学生对实际操作步骤不熟悉。
问题主要源于教学内容及方法的不足,临床实践机会不足也是影响因素之一。
为此,建议加强急救法的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增加急救技能培训课程,提高学生对急救法的认知和操作能力。
调查结论提示有必要对三年级医学生的急救法教育进行调整,提高其急救技能水平,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医学生,海姆立克急救法,认知现状,调查分析,三年制,研究背景,研究目的,调查方法,调查结果,问题分析,影响因素,改进建议,调查结论,研究意义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医学教育领域,海姆立克急救法一直被视为基础而重要的技能之一。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更新,急救法的知识和技能也需要不断更新和提升。
对于三年制医学生来说,他们在接受海姆立克急救法培训和实践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困惑也逐渐凸显出来。
在学校课程中,海姆立克急救法的培训时间和内容往往有限,导致学生对急救技能的掌握程度不尽如人意。
在实际应用中,医学生可能会因为紧张或缺乏经验而无法有效地进行急救。
对于三年制医学生对海姆立克急救法的认知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有助于深入了解其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找到解决方法和改进建议,提高其急救技能水平和应对能力。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三年制医学生对海姆立克急救法的认知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探讨其对急救实践的影响及存在的问题。
具体目的包括:了解三年制医学生对海姆立克急救法的了解程度和掌握情况;分析三年制医学生在急救实践中可能存在的知识盲区和错误观念;探讨影响三年制医学生对海姆立克急救法认知的因素,包括教育背景、学习环境等;提出提升三年制医学生对海姆立克急救法认知的建议和改进措施,以提高其在急救实践中的应用能力和水平。
某医学院校大学生急救知识与技能调查分析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人类危重急症和伤害事故的发生呈上升趋势,现场急救的及时、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伤病员的生命。
医学院校大学生作为未来的医护工作者,将承担救死扶伤的职责,但同时他们也是院前急救的生力军,大学生接受知识能力强,对他们进行急救技能培训,一旦发生意外伤害,他们即可成为积极施救的第一目击者,然后通过他们对其周围人群进行知识传播和行为促进,逐渐向社会推广,则若干年后整个社会人群的普及率必将会有大幅提高.本文通过对在校大学生急救知识及急救技能及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并提出加强大学生实施急救技能培训的对策,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某医学院校大学一至四年级的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500份,回收有效问卷2486份,回收率为99.4%,其中男生1067名,女生1419名,年龄为18~25岁,平均为(21.45±3.5)岁。
临床专业893人,护理专业645人,公管专业251人,药学专业234人,检验专业228人,康复美容专业235人;一年级586人,二年级567人,三年级607人,四年级726人。
1.2方法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参考中国急救网站的研究与建设自行设计问卷内容,经专家审核后进行调查。
问卷内容包括:①一般资料,包括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年级、专业等;②急救知识,常见急救电话的使用、心肺复苏术、日常伤害急救技术等;③急救知识来源的途径,电视、书籍、互联网等;④急救知识学习的态度,是否需要;⑤急救知识的培训形式,包括专题培训、健康教育课、选修课等。
并采用访谈法,对在校大学生进行面对面访谈,从不同的角度了解急救技术实施现状、存在的问题。
以年級为单位,采用电化教学方式诉知填表方法,当场回收。
1.3统计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用?字2检验分析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性别学生对急救知识与技能的知晓程度,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医学院校学生急救知识与技能的现状调查分析作者:胡汝均江智霞周静等来源:《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3年第9期胡汝均江智霞周静蒋德玉楼婷郑喜兰李玉摘要目的:了解我校学生对急救知识与技能的知晓情况、培训现状、急救知识获取途径、施救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等,为有针对性地提高大学生急救知识与技能水平提供依据。
方法:自行设计急救知识与技能现状调查问卷,采用方便抽样方法抽取我校2011级新入学本科生153名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53份,收回有效问卷146份,有效收回率为95.42%。
结果:仅有4.79%的学生以前参加过急救培训;学生急救知识主要来自电视、广播、网络,仅有13.01%的学生急救知识来自讲座、培训;58.22%的学生认为在学校开展急救培训对全体学生有用;54.11%~69.87%的学生愿意对别人实施急救措施;担心自己急救能力不够是影响学生实施急救措施的主要原因,占68.49%~85.63%。
结论:我校学生对急救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状况不佳,其知晓率水平有待提高,需大力开展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进一步提高其急救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急救知识与技能;现状调查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3.09.084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摔伤、车祸及突发呼吸心跳骤停等意外情况的发生,病人因没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而造成伤残甚至死亡的现象普遍存在。
有调查发现[1],80%的呼吸心跳骤停事件发生于院外,其中67%有目击者,但通常为非医务人员。
有研究表明[2],院前急救猝死病人中,在医务人员到达前没有及时进行心肺复苏是复苏成功率极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对公众进行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对于提高院外意外伤害病人的生存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解医学院校学生对急救知识与技能的知晓程度、培训现状、获取途径、施救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等,以便今后更好地对其实施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以我校2011级新入学本科生为调查对象,采用自编问卷对其进行调查,现报道如下。
医学生与非医学生对急救认知程度的调查研究【摘要】本研究旨在调查医学生与非医学生对急救认知程度的差异。
急救知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我们开展了问卷调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医学生的急救认知程度明显高于非医学生,可能是因为他们接受了专业的急救培训。
两者在急救认知程度上存在明显差异,而影响急救认知程度的因素有待进一步研究。
我们提出了提高非医学生急救认知的建议,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这项研究有助于加深对医学生和非医学生急救认知差异的理解,为急救教育和培训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急救认知程度、医学生、非医学生、调查研究、急救知识、对比分析、影响因素、差异、建议、未来研究、医学教育1. 引言1.1 研究背景急救是一项重要的生存技能,可以在紧急情况下挽救生命。
调查显示,大多数人对急救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不高,导致在紧急情况下无法有效地进行急救应对。
医学生作为接受过专业医学训练的学生群体,他们在急救知识方面是否比非医学生更具备优势呢?这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和生命的重视越来越高。
急救知识不仅仅是医学生的专属技能,更是每个人都有必要了解的内容。
通过比较医学生和非医学生在急救认知程度上的差异,可以更好地了解两者之间的差异性,为提高非医学生的急救意识和能力提供参考和依据。
本研究旨在通过调查研究的方式,探究医学生与非医学生在急救认知程度上的差异,为急救知识的普及和提高提供科学依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比较医学生和非医学生对急救知识的认知程度,进一步探讨两者在急救认知上的差异以及影响急救认知的因素。
通过这项研究,我们希望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医学生和非医学生在急救知识领域的差异,为提高全社会对急救知识的认知水平提供参考。
本研究也旨在为未来在急救认知研究领域提供借鉴和参考,探讨急救知识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促进医学生和非医学生对急救知识的学习和了解,从而提高整个社会对急救工作的关注和支持。
大学生急救知识与技能普及情况调查摘要】目的:了解大学生对急救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现状、获取途径及学习需求。
方法:随机抽取武汉工业学院非医学专业学生625名,对常见急救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获取途径及学习需求进行问卷调查和分析。
结果:调查对象对急救知识的普及率较高,总知晓率为65.61%。
但对技能的掌握和主动运用能力严重不足,总知晓率为14.06%,与急救知识的总知晓率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
仅有7.68%(48人)的调查对象表示能使用曾学过的急救知识。
急救知识的主要获得来源是媒体,家人朋友居第二位。
大学生有着广泛的急救学习需求。
结论:大学生急救知识普及较好,但急救技术普及情况差,实践能力薄弱,缺乏处置急症的主动运用能力,急救普及需要重视技能的培训。
【关键词】大学生急救普及心脑血管意外、损伤中毒等急症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1],对急症的现场处置越来越受到重视。
及时有效的现场紧急自救与互救,能为患者赢得宝贵的抢救时间,降低死亡率,减少伤残率。
国民的急救知识和技能普及程度已经成为社会文明的标志[2],发达国家公民每3-5人中间就有1个人掌握急救知识与技能[3],提高我国公众的急救知识知晓率显得十分紧迫。
大学生急救知识的掌握情况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一个国家的公众急救水平[4]。
为了解大学生急救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进而了解急救教育现状,我们于2012年2月,对武汉工业学院非医学专业大学生进行急救知识与技能掌握现状的调查。
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随机抽取武汉工业学院非医学专业本科大学生650人,共发放问卷650份,回收有效问卷625份,有效回收率96.15%,被调查者年龄分布在18~23岁之间。
1.2 方法经专家指导认可设计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常见急症现场处理知识的知晓情况、急救技能的掌握使用情况、急救知识获取途径,急救知识的需求状况。
于2012年2月到学生寝室进行调查,问卷由被调查者填写后当场回收。
急救技能在大学生创新创业中的需求调查意外伤害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意外伤害的发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其发生率、死亡率及后遗残疾率高,也是1~34岁人群的首要死亡原因。
意外伤害伤员在1小时内死亡的数量占总死亡的50%。
“急救从现场开始”的观念逐渐被人们所认识。
刚开始独立生活的大学生,其生活经验与处理意外事件的能力相对缺乏,意外伤害概率较高,因此,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保护能力非常重要。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伤害如车祸、中毒、溺水和急危重症疾病等突发事件的发生呈逐年上升趋势。
在大学生中普及推广现场救护知识与技能,提高大学生的自救、互救能力以及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在特殊情况下发挥“第一目击人”的重要作用,有可能成为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措施。
本文通过了解非医学类大学生急救知识能力和需求状况,为普及和提高大学生现场急救知识和能力提供依据。
标签:急救技术;大学生;需求调查一、对象与方法1.1对象。
抽取某大学2015级、2016级9个非医学专业(会计电算化、投资与理财、物流管理、物流工程、旅游管理、物业管理、电子商务、金融保险和国际贸易)自愿参与调查的406名学生,其中男生164名,女生242名;年龄18~26岁,平均(21.81±0.87)岁。
1.2方法。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被调查者的一般资料、对急救知识的需求与来源,以及对伤害和常见急症现场急救知识的认知情况。
实施理论讲解、技能练习和综合考核的培训方法。
指定人员在培训前后各发1份问卷,统一指导,以中性、不带暗示的方式解释问题,且承诺所有调查资料保密。
2017年10月共发放问卷406份,收回有效问卷406份,回收率为100%。
1.3资料统计与分析。
应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计数资料组间差异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2.1大学生急救知识认知率培训前后比较(n=406)调查发现,该校大学生对伤害的现场自救互救基本知识与技能普遍欠缺,急救知识主要来自网络和电视(72.41%)、報纸、杂志(20.69%)以及在广场或社区的宣传中获得(6.9%)。
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大学生急救知识技能的现状调查与思考
目的:了解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大学生急救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培训情况及培训需求,为对其开展急救知识技能培训提供依据。
方法:采用自行设计问卷对105名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大学生进行调查。
结果:知识技能掌握程度:学生对急救电话的知晓率为93.1%,在5项急救技能自评中学生选择“完全掌握”所占百分比最少,分别是4.9%、4.9%、4.9%、5.9%和5.9%,学生的急救知识主要来源于电视、广播、网络;培训现状:93.1%的学生没有接受过急救培训;培训需求:90.2%的学生认为非常需要和需要掌握急救知识技能,71.6%的学生希望接受多媒体讲授与模拟实践的综合培训方式,并且超过一半的学生(57.8%)愿意医院从事急救医学教学的教师作为培训教师。
结论: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的急救知识技能水平有待提高,应加强急救知识技能培训的力度,促进其急救能力的提高。
标签:大学生;急救;知识技能
当今世界,各种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频发,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安全。
让人们掌握自救互救的本领,已成为社会发展的要求和趋势。
大学生是高素质群体,具有学习、理解、接受能力与可塑性强的特征,因此,进行大学生急救知识技能的培养,对全民自救互救能力的提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本调查通过了解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大学生急救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培训情况及培训需求,旨在为开展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大学生急救知识技能的培训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遵义医学院2010级和2011级非医学专业105名学生进行现场问卷调查。
1.2 方法参考有关资料自行设计问卷,问卷内容由基本信息、知识技能掌握情况、培训现状和培训需求四部分组成。
于2011年10月进行调查,问卷采用不记名形式发放,当场回收,共发放问卷105份,其中个人信息不完整、问卷填写不完整的问卷视为无效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02份,有效回收率为97.1%。
所有问卷经核查后统一编号,采用Excel 2003软件进行处理。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共102例学生,其中2010级39例(38.2%),2011级63例(61.8%),年龄(19.83士1.22)岁。
2.2 急救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102例学生对急救电话的知晓率为9
3.1%;在心肺复苏、止血、包扎、骨折固定、伤员搬运的技能自评中,学生选择“完全掌握”所占百分比最少,分别是
4.9%、4.9%、4.9%、
5.9%和5.9%,见表1。
获取急救知识的途径为多项选择,5个选项被102例学生共勾选194次,勾选次数按百分比由多到少排序,依次为:电视、广播、网络72次(37.1%);报刊、书籍56次(28.9%);老师、家长、同学48次(24.7%);讲座、培训15次(7.7%);其他3次(1.5%)。
2.3 培训现状102例学生中没有接受过急救培训的为95例(9
3.1%),接受过1次培训的学生为4例(3.9%)、接受过2次及以上培训的学生为3例(3.0%)。
2.4 培训需求92例(90.2%)认为非常需要和需要掌握急救知识技能,而且认为“小学高年级阶段就应开展急救知识技能培训”的学生所占百分比最多为44例(22.9%)。
在培训方式上,73例(71.6%)希望接受多媒体讲授与模拟实践的综合培训方式,并且超过一半的学生(57.8%)愿意医院从事急救医学教学的教师作为培训教师。
3 讨论
3.1 重视急救培训,提高学生急救水平在许多发达国家,学生从入学第1天起就开始接受急救相关知识的教育[1]。
本调查显示,没有接受过急救培训的学生为95例(93.1%),而且在急救技能自评中选择“完全掌握”所占百分比最少,说明学生参与培训的机会较少,他们的急救知识技能水平不容乐观。
因此,应该积极开展急救培训,增强他们的急救意识,提高其急救水平。
3.2 充分利用学校资源,满足学生培训需求从调查结果看,90.2%的学生认为非常需要和需要掌握急救知识技能,由此反映出学生具有学习急救知识技能的强烈意愿。
所以,学校应为学生学习急救知识技能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医学院校自身的优势,利用学校和附属医院充足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相关的教材、开设相关的课程以及开展有效的培训等。
此外,还可以拓宽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借助远程教学等方式进行培训,让学生更快捷、更方便地学习急救知识技能。
4 建议
无论是否会经历灾难,都必须为未来做好准备。
因此,提高全民的急救常识势在必行,特别是提高大学生的急救知识技能更是必不可少。
对于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大学生强化急救意识,开展急救培训,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建立健康信仰。
通过教育和正确的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意愿,让他们充分认识到急救的重要意义,从而自觉地、主动地学习和掌握急救知识技能,肩负起“第一目击者”的重任并发挥传播载体的作用,促进周围人群学习急救知识技能,以推动我国急救全民化的发展。
(2)开设形式多样的急救课程或者急救培训。
最大范围地使人人都能参与和系统、全面、准确地掌握急救知识技能。
(3)推广急救员证书考试制度。
不仅让学生学习急救知识标准化、经常化,还能使其学有一技之长,从而拓宽就业面[2],更好地发挥他们的内在潜力和创造力。
参考文献
[1] 韦正莉,陈务贤,梁榕,等.心血管病患者家庭成员急救知识水平的效果评价[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4,25(1):9.
[2] 姚建军,黄武,龚卫华,等.湖北省大学生急救能力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3,22(2):181-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