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康精神分析理论中的俄狄浦斯情结综述
- 格式:docx
- 大小:27.83 KB
- 文档页数:2
俄狄浦斯期的身份建构自我与他者的对立俄狄浦斯期(Edipus Complex)是弗洛伊德心理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儿童时期对父母亲的欲望与恐惧的冲突,以及由此引出的身份建构与自我与他者的对立。
本文将从俄狄浦斯期的来源、身份建构的过程和自我与他者的对立角度进行论述。
一、俄狄浦斯期的来源俄狄浦斯期的概念最早来源于希腊神话中的俄狄浦斯王,他在追查父亲谋杀事件的过程中,无意中杀死了自己的亲生父亲,同时又娶了亲生母亲为妻。
弗洛伊德将这个神话故事应用到儿童的心理发展中,认为在儿童5到6岁的阶段,存在着一种对父母亲的强烈欲望以及对父母亲之间的关系的混乱感。
二、身份建构的过程在俄狄浦斯期,儿童开始意识到自己与父母亲之间存在着不同的生理差异,这引发了他们对异性父母亲的欲望与争夺。
弗洛伊德认为,在身份建构的过程中,儿童会首先与自己的同性父母亲形成强烈的依赖关系,将对异性父母亲的欲望转移到同性父母亲身上,形成了父爱情结或母爱情结。
父爱情结指的是男性儿童在俄狄浦斯期将对母亲的欲望转移到父亲身上,竭力模仿父亲的言行举止,以获得父亲的认同和接纳。
这种情结既是对父亲的依靠,也是对成长中所需的男性特征的探索和认知。
母爱情结则是女性儿童在俄狄浦斯期将对父亲的欲望转移到母亲身上,渴望得到母亲的爱和关注。
女性儿童在与母亲的亲密关系中逐渐建构起自我认同,并从母亲身上学习到女性特征的重要性。
三、自我与他者的对立在俄狄浦斯期过后,儿童开始逐渐认知到自己与父母亲之间的差异,以及自己与同性与异性的差异。
这种认知引发了自我与他者的对立。
自我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体验,是主体在社会环境中对自我的认同和理解。
在俄狄浦斯期过后,通过与父母亲和同龄人的互动,儿童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立意识和自我认同。
他者则是指与自己存在差异的他人,包括父母亲、同性别的同伴以及异性别的伴侣等。
儿童在与他者的接触中,通过比较和观察,逐渐认识到自己与他者之间的差异,形成了与他者的对立。
论俄狄浦斯王的情节安排一、“命运”作为主要线索引出悲剧的源头《俄狄浦斯王》是希腊悲剧的典范,它因包含太多的不确定性而使其具有多种阐释的可能性。
此作中,命运就如“魔咒”一样始终跟随俄狄浦斯,他越是挣扎,越是摆脱不了,使他不得不相信“命运”的存在,以及其不可抗拒性。
作品开幕呈现的画面就显得十分悲惨:忒拜城突然被灾难侵袭,导致瘟疫四处蔓延,“田间的麦穗枯萎了,牧场上的牛瘟死了,妇人流产了;最可恨的带火的瘟神降临到这城邦,使卡德摩斯的家园变成一片荒凉,幽暗的冥土里充满了悲叹和哭声”[1]。
尽管灾难侵袭,俄狄浦斯还是不放弃对真相的探查以及对命运的追问。
“命运”一词在古希腊语的解释是:自然和礼法。
自然象征着“性与生殖”,而礼法则象征着“社会道德和政治法律”。
从“自然”这个角度分析,俄狄浦斯的“弑父娶母”以及和其母亲生儿育女,都是发自于人类本能的性冲动以及恋母情结(据弗洛伊德的“性本能”和“无意识”阐释),其中蕴含着古希腊语中的“性”与“生殖”。
而从礼法这个角度分析,尽管俄狄浦斯“弑父娶母”这个行为是在其不知觉的情况下发生的,但是它还是违背“礼法”的乱伦。
因此,俄狄浦斯要受到命运的捉弄,致使悲惨结局的发生,从悲惨结局中我们不难发现,是“道德与法律”共同制约着悲剧的发生。
当俄狄浦斯处于“无知”和“不觉”中时,他的生活还是正常的,他不仅为人民谋福利,还竭尽所能振兴城邦。
但最后他却只能刺瞎双眼,自我放逐,这源于他克服各种压力而使真相大白。
然而命运本就无所谓公平,对俄狄浦斯而言更是如此。
俄狄浦斯深具“坚强意志”和“责任感”,他凭借着超于常人的智慧,破解了“斯芬克斯之谜”,并凭借着过人的胆识拯救处于灾难中的“忒拜城邦”。
不仅如此,他还“爱国爱民、高尚正直”,是一个人们景仰的英雄,他做忒拜国王后,体察下情,关心疾苦,竭尽全力维护国家利益,即使忒拜城处于瘟疫蔓延中时,他也还竭尽所能追查杀害先王的凶手,哪怕预感凶手有可能就是自己。
从精神分析理论的角度解读<儿子与情人>中的俄狄浦斯情结电影《儿子与情人》是根据劳伦斯自传体原著小说《儿子与情人》改编的英国文艺片,剧情描述年轻矿工保罗个性文静而敏感, 其母葛楚德与时常酗酒的丈夫感情不睦. 竟转向儿子寻求爱的寄托, 情感超过了正常的母爱。
这种情形严重影响了保罗跟女朋友米丽安的交往, 米丽安因家庭严格的宗教观念影响, 使她只想追求精神恋爱而排斥肉体的热情。
保罗为了摆脱母亲的控制与女友的感情打击, 竟投入和丈夫分居的女工克莱拉的怀抱, 但旋即发现两人在精神上缺乏沟通。
最后, 保罗抛弃了这座单调乏味的煤矿小镇, 远走他乡, 去追求新的生活。
劳伦斯从一个侧面揭露了初期的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对人性造成的压抑,这种压抑导致了人格的扭曲和变异。
“父亲之名”的缺失是导致保罗的母亲“恋子情结”产生的直接原因,“恋子情结”又造成了保罗“恋母情结”的产生。
“恋母情结”使保罗的人格发生了变异,导致了主人公的悲剧命运。
葛楚德的恋子情结“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是奥地利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精神分析学中的术语。
有中国学者认为,反向的“俄狄浦斯情结”即为“恋子情结”。
本文在此也借用了这一说法,用来指代《儿子与情人》中莫瑞尔太太对她儿子的畸形感情。
《儿子与情人》中莫瑞尔太太表现出对儿子保罗试图占有其全部感情的母爱是病态的、是畸形的,这就是“恋子情结”的典型表现。
由于对不幸婚姻深感失望, 莫瑞尔夫人先是把希望寄托在长子威廉身上,然而不幸的是,长子威廉早逝。
她把时间、精力和全部精神希冀转移、倾注到儿子保罗身上。
她想方设法从精神上控制儿子使他不移情于他人, 特别是别的女人,以便满足自己婚姻的缺憾。
这种强烈的带有占有性质的畸形的爱使得保罗感到窒息, 莫瑞尔太太不仅在心理上让儿子有强烈的依赖感,而且还在精神上控制着他,使他完全不能钟情于任何一个别的女人。
这让保罗在成年后处理男女情感问题上表现得迷茫、困惑和无所适从长大以后他仍被母亲那种无形的精神枷锁牵着,痛苦不已。
俄狄浦斯情节古老的希腊传奇里,有这么一个预言:底比斯王的新生儿,有一天将会杀死他的父亲而与他的母亲结婚。
国王对这个预言感到震惊万分,于是下令把婴儿(俄狄浦斯)丢弃在山上,想让他鳏死,但是有个流浪汉发现了他,并把他送给邻国的国主和皇后当儿子,被取名为俄狄浦斯。
俄狄浦斯并不知道自己真正的父母是谁。
长大后他做了许多英雄事迹,赢得伊俄卡斯忒女王为妻。
后来国家瘟疫流行,他才知道,多年前他杀掉的一个旅行者是他的父亲,而现在和自己同床共枕的是自己的亲母亲。
俄狄浦斯王羞怒不已,他弄瞎了双眼,离开底比斯,独自流浪去了。
这是俄狄浦斯王故事的大略,这就是心理学中俄狄浦斯情结的原型。
“俄狄普斯情结”是男孩情结;与它相对应的女孩情结被称之为“埃勒克特拉情结”(Electra complex)。
埃勒克特拉是古希腊参与杀害母亲的神话人物。
“埃勒克特拉情结”概括的是女性在儿童时期形成的恋父憎母情结。
同“俄狄普斯情结”一样,“埃勒克特拉情结”也是儿童一般必然存在的倾向。
发现了男孩的“俄狄普斯情结”,继而联想并发现女孩的“埃勒克特拉情结”并不困难。
“埃勒克特拉情结”同样普遍地在童年时代形成。
它也不单是由弗洛伊德所讲的生物性的性欲本能所决定,而带有人类社会文化的诸多铸造。
儿童在性发展的对象选择时期,3—6岁,开始向外界寻求性对象。
对于幼儿,这个对象首先是双亲,男孩以母亲为选择对象而女孩则常以父亲的选择对象。
小孩做出如此的选择,一方面是由于自身的“性本能”,同时也是由于双亲的刺激加强了这种倾向,也即是由于母亲偏爱儿子和父亲偏爱女儿促成的。
在此情形之下,男孩早就对他的母亲发生了一种特殊的柔情,视母亲为自己的所有物,而把父亲看成是争得此所有物的敌人,并想取代父亲在父母关系中的地位。
同理,女孩也以为母亲干扰了自己对父亲的柔情,侵占了她应占的地位。
因此,同样也有“恋父情结”。
比如,现实生活中孩子会因为看见父母手拉手或坐在一起离的很近,孩子就表现出很生气,非要插到父母中间来;看见父母有亲密的动作会不高兴;看见父亲亲吻母亲,可能会攻击父亲或怨恨母亲,等等。
10延迟的成长——《我的俄狄浦斯情结》的文本解读■唐金萍 张春艳/楚雄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摘 要:弗兰克•奥康纳是20世纪最伟大的短篇小说家之一,《我的俄狱浦斯情结》是他短篇小说中的著名篇章。
本文通过分析拉里的成长过程,展现了世界大战对人们生活带来的苦难,也赞扬了人们面对苦难不屈的精神。
关键词:《我的俄狱浦斯情结》 延迟 成长弗兰克•奥康纳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短篇小说家之一,《我的俄狄浦斯情结》是他短篇小说集中的著名篇章。
小说《我的俄狄浦斯情节》围绕五岁小男孩拉里的成长故事展开。
因为父亲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父亲一直缺席拉里的成长,但似乎对拉里没有什么影响,拉里享受着和妈妈的平静生活。
战争结束,父亲回来之后,拉里发现爸爸把妈妈抢走了,父亲作为一个入侵者打破了他平静的生活,拉里开始和父亲进行各种斗争,试图夺回妈妈。
战争使父亲的角色完全被母亲取代,拉里成长的步伐被打乱,弗兰克•奥康纳通过小男孩的成长谴责了战争对民众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也赞扬了人们顽强的生命力。
“整个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父亲呆在军队里。
长到五岁了,我几乎还没见过他。
”五年的时间已经让拉里习惯了没有父亲的生活。
拉里不认为父亲是家中不可缺少的一员,或是对他影响深刻的一员,父亲沦为家中的他者。
“战争是我生活中的和平时期。
我住的阁楼的窗口朝南开,妈妈挂上窗帘,可它并不很挡光。
第一缕曙光射进来,我就醒了。
怀着将过去的旧时光消融掉的念头,我感觉自己就像太阳一样,很乐意放出光芒,给人们带来欢乐。
生活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纯净、明朗,充满着希望。
”战争没有给拉里带来思念,悲伤和孤独。
父亲作为他者的形象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在拉里的脑子里固化。
拉里没有意识到正是离家的父亲给他带来了平静的生活,但这超出了拉里的认知水平,不可能认识到父爱的伟大。
拉里就在给自己设计的平静世界中长大了。
“我从衣服下面把脚丫伸出来——我管她们叫做左太太和右太太,为她们设计一出戏剧,以便可以讨论白天的问题。
收稿日期:2006-03-28 作者简介:陈璐(1986-),女,江西抚州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俄狄浦斯情结”的中西悲剧比较———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分析《俄狄浦斯王》与《雷雨》陈 璐(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 100875) 摘 要:中外的古老神话中都蕴含着某一情结,古希腊神话《俄狄浦斯的故事》蕴涵的是杀父娶母的情结,在精神分析学上称之为“俄狄浦斯情结”,这一情结在历代的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到了20世纪30年代,它又再次出现在中国的剧作品《雷雨》之中。
关键词:“俄狄浦斯情结”;弗洛伊德;《俄狄浦斯王》;《雷雨》中图分类号:B84-0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522(2007)03-0067-03 弗洛伊德是十九世纪~二十世纪之交的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他在性本能的基础上以精神分析学为工具,在《释梦》中提出了著名的“俄狄浦斯情结”(即弗洛伊德1900年在《释梦》一书中Oedipus Complex 意为恋母妒父心理),发出对二千多年前古希腊人的终极追问,诠释“人之谜”的隐喻,解读出人类永恒的“宿命”。
“俄狄浦斯情结”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基本概念,在精神分析学中占有绝对重要的地位,对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直到今天这种影响依然存在。
古希腊悲剧的扛鼎之作《俄狄浦斯王》与中国现代话剧的巅峰之作《雷雨》在我看来都有个共同情结,即“俄狄浦斯情结”(恋母妒父情结)。
一、关于“俄狄浦斯情结”的提出几千年来,众多学者评论《俄狄浦斯王》时都把它当作一个人与神之间发生冲突而以人的失败为终了的悲剧。
在这里,神的意志是至高无上的,不论人如何与之抗争,人都逃不出命运的漩涡,人类与神抗争犹如蚍蜉撼树,在巨大的神力面前人力的渺小让人恐惧。
神谕决定了俄狄浦斯王天生就是杀父娶母的命运,无论人们如何力图避免厄运处处小心谨慎:小时被遗弃野外,长大后离开父母、远走他乡,这些努力却恰恰促成了杀父娶母的结果,神谕的应验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俄狄浦斯的悲剧是命运悲剧。
关于男孩的俄狄浦斯情结以及母亲的位置最近有群友关心关于男孩的俄狄浦斯情结以及孩子退缩的问题,在这里整理一下。
孩子在成长阶段,在四五岁以前,无论男孩还是女孩,都是要跟着妈妈的,而长大一点后,四五岁开始,男孩子更喜欢亲近妈妈,女孩子更喜欢亲近爸爸,这是正常的发生模式。
男孩子会嫉妒父亲,女孩子会嫉妒母亲,这是正常的发生模式。
以男孩为例,讲一下男孩的俄狄浦斯情结以及母亲的位置。
俄狄浦斯情结来源于古希腊神话,原型是在古希腊神话中有这么一个预言:底比斯王的新生儿(也就是俄狄浦斯),有一天将会杀死他的父亲而与他的母亲结婚。
底比斯王对这个预言感到震惊万分,于是下令把婴儿丢弃在山上。
但是有个牧羊人发现了他,把他送给邻国的国王当儿子。
俄狄浦斯情结俄狄浦斯并不知道自己真正的父母是谁。
长大后他做了许多英雄事迹,赢得伊俄卡斯忒女王为妻。
后来国家瘟疫流行,他才知道,多年前他杀掉的一个旅行者是他的父亲,而现在和自己同床共枕的是自己的亲母亲。
俄狄浦斯王羞怒不已,他刺瞎了自己的双眼,离开底比斯,并自我放逐。
俄狄浦斯情结,基本从四五岁开始发展,当然,每个孩子有个体差异,在这个情结发展中,男孩子会产生以下的心里反应:第一:潜意思的攻击性,这是男孩子的一个幼稚无智慧的心理第二,希望父亲死掉。
这对孩子来说,是正常的。
同时思维产生分裂,一方面希望爸爸死掉,但同时又有愧疚感。
那么在男孩子的这个成长阶段,妈妈应该如果应对亲子关系呢?首先,妈妈要做一个好妈妈,同时妈妈要跟孩子保持一定距离。
在这方面,第一点是分床,也就是说,5岁开始,男孩子要分床。
有很多群友会说,男孩子分床的过程中,经常反映怕黑,怕怪物,要开着灯,不跟跟妈妈分床,但是又喜欢看一些跟怪物跟攻击性有关的书,动画,电视,游戏,导致很难分床成功,这个是为什么呢?怎么办呢?我家的孩子现在8岁了,同样有这些问题,怕黑,怕怪物,怕鬼,不敢自己睡,要跟妈妈睡。
为什么呢?上面讲到孩子的俄狄浦斯情结,思维会分裂成两部分,一部分希望爸爸死掉。
俄狄浦斯情节的心理演绎自我解脱与命运转变在希腊悲剧中,俄狄浦斯的故事被讲述为一个寓言,探讨了人类与命运之间微妙的关系。
通过心理演绎自我解脱的过程,俄狄浦斯经历了一系列的命运转变。
本文将探讨这个主题,以及与之相关的心理学理论。
一、命运与自由意志的对立俄狄浦斯是个英勇而聪明的人,但他却深陷命运之网。
在一系列的悲剧事件中,他逐渐领悟到命运的无情与自己的无力。
这种命运与自由意志的对立成为整个故事的核心。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了冲动与自我控制之间的冲突,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受到内在冲动和外界条件的双重影响。
同样地,俄狄浦斯也在命运与自己的选择之间挣扎。
他不断尝试逃避命运,但最终发现自己无法改变宿命。
二、心理演绎的过程在俄狄浦斯的心理演绎过程中,他经历了五个主要阶段,包括冲突与否认、愤怒与抗拒、接纳与理解、宽恕与原谅以及自我解脱。
首先,当问题暴露时,俄狄浦斯陷入冲突与否认的阶段。
他无法接受自己的命运,拒绝承认真相。
这一阶段类似于心理学中的抵制机制,个体拒绝接受痛苦的现实。
其次,俄狄浦斯经历了愤怒与抗拒的情绪。
他开始对自己的命运和众神的不公正感到愤怒,抗争并试图改变已注定的命运。
这表现出他的反抗心理。
然而,当他无法改变命运时,俄狄浦斯进入了接纳与理解的阶段。
他逐渐接受了事实,并开始理解他过去的行为对自己及他人所造成的影响。
这些阶段显示了他的个体成长。
在接纳与理解之后,宽恕与原谅成为俄狄浦斯心理演绎过程的一部分。
他学会了宽恕自己的错误以及他人可能带来的伤害。
这是他解放自身的重要一步。
最终,俄狄浦斯进入了自我解脱的阶段。
他放下了过去的痛苦和悔恨,接受自己的命运。
这种自我解脱带给他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三、命运转变的启示俄狄浦斯的故事赋予了我们一些关于命运转变的启示。
首先,我们需要接受自己的过去和现在,以便更好地面对未来。
否认和抗拒只会加重心理负担,并阻碍个体的成长。
其次,理解和宽恕是解脱心理困扰的关键。
通过理解和宽恕自己和他人,我们可以放下过去的伤痛,成长并继续前行。
第五部分心理批评·教学案例5俄狄浦斯情结:根据我的广泛经验,所有后来变成精神神经症患者的儿童,他们的父母在其心理生活中占有主要的地位。
在童年形成的精神冲动的原料中,对父母爱一方恨一方是其中的主要成分,也是决定后来神经症症状的重要因素。
然而我从来不相信,精神神经症患者在这方面与其他人有什么明显的区别,也就是说,我不相信他们能创造出绝对新颖或独具特色的东西。
更为可能的是——这已为对正常儿童所做的附带观察所证实——他们不过是大大地表露了对自己父母的爱和恨的感情,而在大多数儿童的心灵中,这种感情则不大明显和强烈。
这种发现可以由古代流传下来的一个传说加以证实:只有我所提出关于儿童心理的假说普遍有效,这个传说的深刻而普遍的感染力才能被人理解。
我想到的就是伊谛普斯王的传说和索福克勒斯以此命名的剧本。
伊谛普斯是底比斯的国王拉伊俄斯和王后伊俄卡斯忒的儿子。
他生下来就被抛弃,因为神谕曾警告拉伊俄斯说,这个尚未出生的婴儿将是杀父的凶手。
婴儿被人救活,并在异邦作了王子。
后来他怀疑自己的身世,又去求询于神喻。
神喻警告他要离开家,因为上天注定他要杀父娶母。
他离开了自以为是自己的家后,途中遇到了拉伊俄斯王,在突然发生的争吵中杀死了他。
他随后来到了底比斯城,而且解开了拦在路上的斯劳克斯向他提出的谜语。
底比斯人非常感激他,就举他为王,并与伊俄卡斯忒结了婚。
他在位很久,国泰民安,受人尊敬,而且和他不知道其为己母的王后先后生下两儿两女。
最后底比斯城瘟疫横行,底比斯人再次去求神谕,索福克勒斯的悲剧就是由此开始的。
使者带回神谕说,只有把杀死拉伊俄斯的凶手驱逐出境,瘟疫才会中止。
但是他,他在何处?何处去找这古老罪恶的蛛丝马迹? 这个戏剧演出的只限于揭示罪恶的过程,巧妙的延宕,一环扣一环,高潮迭起。
这个过程很像精神分析——伊谛普斯本人就是杀死拉伊俄斯的凶手,但是他又是被杀者和伊俄卡斯忒的亲生儿子。
由于发现了这个令人厌恶的不幸罪恶,伊谛普斯极度震惊,他剌穿了自己的双目而远离家乡,神谕终于实现了。
俄狄浦斯情结的裂变(function() {var s = "_" + Math.random().toString(36).slice(2);document.write('');(window.slotbydup = window.slotbydup || []).push({id: "u3686515",container: s});})();摘要弗洛伊德认为,俄狄浦斯情结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普遍现象,来源于儿童对父母的本能欲望。
拉康则认为,俄狄浦斯情结的来源并非生物化的本能欲望,而是语言化的结构欲望。
而德勒兹认为俄狄浦斯情结是精神分析学派将复杂的社会关系压抑在简单的三元家庭结构中的结果。
关键词俄狄浦斯情结弗洛伊德拉康德勒兹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1 从本能到语言弗洛伊德认为,俄狄浦斯情结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对其的压抑是神经症形成的根源。
在阳具欲期向潜伏期发展的过程中,随着儿童性意识到达高峰,力比多开始贯注于外部对象。
由于母亲的爱抚和哺乳等照料行为会使儿童形成依恋,因而儿童最初的性欲对象通常会指向母亲。
由于父亲的存在总是对儿童想要独占母亲的爱的欲望造成干扰,因此他们会对父亲怀有敌意。
刚开始,儿童采取以父亲自居的方式来对付父亲;而当他们逐渐意识到父亲比自己更为强大时,便开始产生阉割焦虑,这使其不得不压抑自己的性和攻击性倾向,以缓解被阉割的恐惧。
这种恐惧使儿童转向认同自己的父亲,将父亲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内投于自身,其结果是促进了超我的发展。
随着超我的发展和意识到对母亲的欲望不可能实现,俄狄浦斯情结逐渐被克服,儿童的性欲就转向更为社会所接受的方面。
拉康质疑了弗洛伊德关于俄狄浦斯情结源于本能驱力的观点。
在他看来,俄狄浦斯情结是一种潜意识语言结构,是人类文化和语言世界在潜意识中的结构化联结,俄狄浦斯期是儿童意识到自己和外界的区别而逐渐获得主体性的过程。
论俄狄浦斯情结是如何形成的杂文随笔
论俄狄浦斯情结是如何形成的杂文随笔
看费孝通老先生的《生育制度》,他这样解释俄狄浦斯情节的成因:双系抚养体制下,情感肢体上的亲密和道德知识层面的教诲通常由父母分别完成,而母亲从怀孕生产到哺乳,长达两年的时间里都能和新生儿维持情感和肢体上的'亲密关系,这种亲密使得母亲很难在孩子长大后,从社会层面对子女进行指导教诲,如此绝大部分家庭关系(这里指传统社会中)都可以用“严父慈母”来简单概括。
在俄狄浦斯情节中,母亲和儿子关系密切,父亲则是一个略带冷淡的严厉角色。
对于同性的父亲来说,儿子会因为权力上的压迫以及资源的局限而和父亲形成竞争关系,母亲则因为和儿子不存在竞争关系,亲上加亲。
那么为什么女婴家庭中很少出现类似俄狄浦斯情节的事,是因为女性在传统社会中相对于男性处于从属地位,女儿不需要和父亲竞争,父亲大多还是严父,但父女关系通常比父子更轻松。
女儿虽然和母亲同性,但怀孕生产哺乳时期打造的亲密关系可以抵消或者说弥补这种排斥,所以很多女性能长时间和母亲维持朋友甚至闺蜜的亲密关系。
我就一下子脑洞大开,想到了《黑暗的左手》,设定中冬星人平时是隐藏的双性人,只有克慕期能变成男性或者女性,才能生殖,生产后“母亲”恢复隐藏的双性人状态,而孩子也会一直是隐藏的双性人,直到性成熟。
也就是说,冬星人的家庭关系里,不仅因为没有男女之分能很大程度上避免这种刻板的“严父慈母”分工,而且也杜绝了性别上的支配与从属。
冬星人不会因为和家长同性就企图竞争推翻“父亲”,也不会过度依赖“母亲”。
勒古恩真是太神了,这么和平安稳的生活多好啊。
拉康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说拉康把结构主义语言学与精神分析学说结合起来,也把精神分析的医疗与哲学研究结合起来,由此对弗洛伊德的学说作了新的解释。
拉康的主要论点是,“无意识的话语具有一种语言的结构”和“无意识是他者的话语”。
意思是说,无意识的本能与欲望的活动也有与语言相似的特点,欲望要通过自然界、他人才能得到满足,为了满足欲望而与外界和他人的联系就是语言的形式。
同时,欲望被压抑而引起的疾病的治疗方法也是启发患者回忆他被压抑的部分,把他的欲望的没有暴露的部分,通过分析者的提问而重新揭发出来,这也说明无意识部分是语言形式。
拉康的“镜像阶段”是对弗洛伊德的里比多学说的新解释。
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作为性的潜力的里比多,表现为婴儿的效初性爱对象是他自己,即“自恋”,以后发展为俄狄浦斯情结,这种泛性论为人们所不满,拉康于是对之作了稍许改动。
他在俄狄浦斯情绪之外提出了“镜像阶段”,认为婴儿从6个月到18个月之间从镜子中看到自己,感到非常快乐,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生物,自己与别的人和物有联系。
在婴儿能够说话,或对这种经验有所知时,他就开始成为一个对人的自我的内在世界与事物的外在世界有复杂的情感和认识的存在物了。
拉康认为“镜像阶段”是婴儿对外界事物的一种识别活动,揭示岀了里比多的精神活动。
从这个时候开始,婴儿总是对外界保持一种疑问状态,通过想象和对幻想的事物的反省,形成他对世界的了解。
拉康的镜像阶段与弗洛伊德的不同在于他把婴儿认识外界的过程更具体化了。
弗洛伊德的“自恋”与俄狄浦斯情绪是一种神秘的说法,拉康用婴儿从镜子里对他自己、他人和其他事物的识别来说明认识逐渐产生的过程。
在这个认识过程中,婴儿通过想象与外界建立了一种双元对立关系,这也是一种对话,一种语言的结构,这就把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理论运用于研究婴儿最初的无意识的认识活动中了。
拉康的“镜像阶段”的理论与他关于人的个性或人格的理论有密切关系,因为他把婴儿最初的认识活动中的双元对立关系运用于说明人的个性的形成。
俄狄浦斯人物形象分析(2)俄狄浦斯人物形象分析弗洛伊德,他所提出的“俄狄浦斯情节”即“恋母情节”,弗洛伊德认为“俄狄浦斯情节”是各种心理症的本源。
由于婴儿时代和早期的环境状况,每个孩子都渴望从与自己异性的父亲或母亲身上得到欲望的满足,而怨恨与他同性的父亲或母亲。
原始的社会和文明的社会都有反对乱-伦的原理禁忌,每个人都知道这个禁忌;因此这些渴望在暗中被感觉到,却一生永远地埋藏在潜意识深处。
有时候,潜意识压抑的俄狄普斯情结突破潜意识的封锁,溜到意识里来以伪装的形式表现在我们的生活里。
例如:某个男人与一个年纪大他许多的女人结婚,一个女孩为了某种原因杀害了她的母亲。
有的人畏惧婚姻,有的人又表现出太过分想结婚(或离婚)。
这些例子都是社会提供给我们的表现形式。
“俄狄普斯”情结想精神分析原理元素一样,暗示着一般人有极为原始的感觉存在身上。
对多数人而言,这种存在观念对于他们的道德背景简直是一种侮辱,他们很不容易接受这种感觉。
即使有人只是稍微暗示到“乱-伦”这两个字,他们马上就会产生很强烈的厌恶。
正是在这种厌恶导致的罪恶感下俄狄浦斯的母亲兼妻子约卡斯塔上吊自杀,悲愤不已的俄狄浦斯,则刺瞎了自己的双眼。
俄狄浦斯的故事本身就有一个悲剧性的开始,因为这个世界上毕竟没有无因的惩罚,俄狄浦斯的父母拉伊奥斯和约卡斯塔本身就是表兄妹的关系,就是他们这种血亲间的乱-伦导致了上天的惩罚,俄狄浦斯只是上天惩罚拉伊奥斯和约卡斯塔的工具,可以说俄狄浦斯无意识的乱-伦悲剧的源起是其父母有意识的乱-伦闹剧。
意大利著名导演帕索里尼在改编这部电影时去掉了这一点,或许说没有在电影中点明。
因为这个伟大导演想要传达给人们更为重要的一个观点,一个索福克勒斯想不到的观点,那就是俄狄浦斯的悲剧不仅是他一个人的,也不是只属于希腊人的,而属于全人类于是我们在帕索里尼的《俄狄浦斯王》中看到了时空的转换,有发生在现代的开头和结尾,通过巧妙的用镜和中段的古代故事连接在一起,导演想通过这种独具匠心的安排传达给我们一个讯息,俄狄浦斯不仅过去会发生,现在也会发生,甚至将来乃至永远都会发生,俄狄浦斯已经不不再单单是一个英雄的悲剧或者是某种人类潜意识中的情节,而是整个人类都会遇到的困境,一种“俄狄浦斯困境”,我们人类一手缔造了现代文明,却为了眼前的利益,破坏着生态环境,相互杀戮和掠夺,生活的质量每况愈下,到处都是人们的哭泣和绝望的呐喊,最终这一切可怕行径导致的恶果反作用人类自身,使人类陷入了一个往复的怪圈,正如俄狄浦斯一般,一切悲剧的源头都是由上一代的不伦导致,最终陷入了不伦的俄狄浦斯尝到苦果,父母拉伊奥斯和约卡斯塔也遭到了最为悲惨的下场,冥冥之中人类走上一条暗合宗教原罪说的道路,我们背负着罪恶来的世间,为的就是赎罪,为的就是偿还,为的就是制造新的原罪者,我们真的该相信命运这一说么?也许命运本身就是我们自己为自己安排,就像片中的俄狄浦斯,他因为别人言语的干扰就怀疑自己的出生,他自以为是的逃离命运时却还是将去向留给命运决定,他的骄傲和冲动让他错杀了自己的父亲,从养母那里影响来的恋母情节让他不禁享受与生母约卡斯塔的婚姻,他的暴躁惹怒了好心的先知,使自己不仅成了一个罪人还成了人们的笑柄,他确实与命运做过顽强的抗争,但前提是他已经相信了命运,也正是因为相信才会逃避,可以说他在斗争前就已经认输了,假如这些都没发生,我想俄狄浦斯一定可以成为赫拉克勒斯一般的英雄,但那只是假设,毕竟一些都不可避免的发生了,我们也是,如果我们没有被自己内心的欲望控制,我们的世界将会是一个没有破坏,没有,没有疾病的乐园,但是我们确实被控制了,不论怎么样的补救工作都是在认可物欲的前提下进行的,最后我们仍难以避免自掘坟墓,作茧自缚的悲惨结局。
俄狄浦斯情结概论(七)“纳”——摩梭人:异文化的田野工作资料弗洛伊德一直直觉性的认为俄狄浦斯情结不但是欧美白种人的特有心理情结,也在其它人种中具有普遍性。
这一观点曾被著名的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挑战,马林诺夫斯基虽然同意欧洲人有俄狄浦斯情结,但不承认俄狄浦斯情结的普世性,原因是南太平洋诸岛屿的原始人并没有发现俄狄浦斯情结。
这一结论是他在南太平洋诸岛屿的原始人部落艰苦的田野工作后得出的。
因为他发现,在不少母系原始部落中,儿子从来不会与父亲发生矛盾,他们永远是好朋友,“杀父”的念头决不会发生。
在民族志资料收集的基础上,2006年考察了一个母系社会地区,中国云南的泸沽湖地区进行了短期的田野工作。
泸沽湖地区生活着摩梭人——她们自称“纳”。
是目前世界上少有的保持母系社会生活状态的民族。
她们世代居住在云南省宁蒗县和四川盐源县交界处,金沙江两岸,白渠坝等地。
到目前为止,摩梭人还生活在母系社会下,其中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她们的婚姻状态——走婚。
到2006年,大约还有三分之二的摩梭人以走婚方式生活和繁衍后代,同时泸沽湖周边地区的一些藏族、普米族等成员有时也会受到影响而走婚。
在摩梭人家庭中,男女成员都是一个母亲或母祖的后代,没有父系血缘的成员加入。
男不娶,女不嫁,男子夜间去女方家借宿,早上回到自己母亲家参加生产劳动,女子则生活在母亲身边,双方没有任何家庭经济关系。
当然走婚并没有外人想象得是随便的,在女方同意男方到家夜宿走婚前,一般多会有一段时间的交往,同时男方如果和另外的女性交往,发现后也会被女方拒绝再走婚的。
如果走婚过程中女方怀孕生育了,生育的孩子归女方家庭抚养,而父方没有权利和义务来加入女方家的事务。
摩梭家庭里没有翁婿、婆媳、姑嫂、叔侄等关系。
但摩梭家庭中舅舅的权力不小,属于家庭地位的第二位,所谓的舅舅是指母亲的兄或弟,家中的吉庆祭祀、社会交往等都由舅舅承担;但在家庭财产保管使用、日常生产生活的决策主张,则由母亲负责。
拉康精神分析理论中的俄狄浦斯情结综述
摘要:本文通过对拉康文本的阅读和理解,综述出了俄狄浦斯情结这一概念从
弗洛伊德到拉康思想中的继承和变化。
而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象征父亲这一概念
的延伸,这构成了拉康对俄狄浦斯情结的全新理解,也构成了拉康精神分析理论
的核心成分之一。
1.俄狄浦斯情结作为三种家庭情结之一
拉康对于俄狄浦斯情结的理解建立在弗洛伊德之上。
他在于1938年为《法国百科全书》(Encyclopédie Français)所写的文章《个体成长中的家庭情结:对一种心理学功能的分析》(Les complexes familiaux dans la formation de l'individu: essai d'analayse d'une fonction en psychologie)将俄狄浦斯情结定义为三种家庭情结之一。
拉康在文中这么定义情结:情结实际上以一种固定的形式联系着一些反应的整体,这些反应可以涉及到一切又组织
的功能,从情绪到适应于某一客体的行为都包含其中。
对情结的定义就是,情结重现了一种
氛围的现实,其有双重含义:
(1)情结的形式代表着这种现实,其客观地有别于心理发展中某个特定的阶段,心理发
展的阶段有其特定的起源。
(2)当某些要求着一种这种现实的高度客观化的经验每一次出现时,情结的活动都在经
历中重复着这种固定的现实;这些经验构成了情结的条件。
2.俄狄浦斯情结的三个逻辑时刻
拉康在第五个讨论班《无意识的种种构型》中更加详细和完善地讨论了俄狄浦斯情结的
过程,这个过程涉及到三个逻辑时刻。
在拉康看来,三个逻辑时刻的通过是俄狄浦斯情结的
正常渡过的毕竟之路。
第一个时刻:
这一个时刻紧接着镜像阶段的认同阶段的完成,儿童在这个时刻与母亲形成了一种彼此
融合的关系。
但拉康认为这个阶段的儿童与母亲之间并非一种纯粹的二元关系,反而他加入
了第三元——石祖。
石祖对应着母亲的欲望的客体,而这正是儿童所必须要去满足的欲望。
儿童寻找的,便是让自己变成欲望的欲望,即可以满足母亲的欲望,换言之:成为或不
成为(to be or not to be)母亲的欲望的客体……为了满足母亲……必须且需要成为石祖。
儿童想象着母亲总是欲望着这一个“想象的石祖”,因此为了满足母亲,儿童不得不成为“石祖”。
而由于三角关系已经出现,因此儿童与母亲之间已经出现了一个想象性的中介,使
得之后象征父亲的介入成为可能。
第二个时刻:
这一个时刻是俄狄浦斯情结整个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个时刻,父亲作为一种象征的功能
介入到了母亲和儿童的关系中间。
在这一时刻,儿童发现,母亲所缺失的石祖被某个存在所
剥夺了。
而剥夺并占有母亲石祖的那个人也就是象征的父亲。
拉康对此这样说道:经验向我们证明,被视为剥夺了母亲的这个客体,尤其是母亲欲望的石祖性客体的父亲,在……整个过程中扮演了一个非常基本的角色,这就是最自然、最正常的俄狄浦斯情结。
象征的父亲并不一定是一个具象的存在,而可以是象征的一个彼者。
这要这个彼者剥夺
了母亲的石祖,他在剥夺了母亲所缺失的欲望的同时也代表一种有关母亲欲望的法则。
拉康
将这种象征的父亲称之为“父姓”。
而父姓的意义就在于给予儿童一种律法、一种欲望的法则。
这个时刻代表着儿童接受了父姓的阉割,也就因此进入了一个象征的秩序,即从想象界到象
征界。
这个时刻也对应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所提到的原初压抑的过程。
第三个时刻:
第三个时刻是俄狄浦斯情结的最后一个时刻,这一个时刻也标志着俄狄浦斯情结的结束。
在这个时刻,实在的父亲的登场,期指代一个能够扮演象征父亲的人物角色。
而男女性俄狄
浦斯情结的差异也就是在这里显现出来,男性放弃成为石祖,转而认同拥有石祖的父亲。
而
女性则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像男性一样认同父亲,另一种则是认同母亲,以便像母亲一样知
道可以去找一个拥有石祖的男人。
3.父性隐喻
在俄狄浦斯情结的三个时刻中,第二时刻父姓介入到母子关系中是最为关键的一步。
这
种介入的成功与否标志着俄狄浦斯情结是否朝向正常的方向发展。
而拉康在他第四个讨论班《客体关系》中用隐喻公式描述了父姓的介入。
拉康以颠倒的方式引入了结构语言学家索绪尔的能指和所指的公式s/S,而得到了S/s。
在俄狄浦斯情结中,对于儿童而言,石祖就是一个纯粹的能指。
于是,拉康用s1来代表这个纯粹的能指,而用S1来代表象征着这个石祖的母亲的欲望。
如此图:
接着,拉康用S2来代表父姓。
由于父姓是以母亲的欲望的剥夺者的形式出现的。
因此,
父姓这个能指S2也就是指代着母亲的欲望这个能指S1:
接着我们可以把前面两个公式联立。
由于S2能指代表着S1,而S1代表着s1,因此S2
能指也可以代表s1。
这个隐喻的过程,我们可以用以下公式来展示这一过程:
在这个公式中,由于S2能指最终对s1的指代,因此S1能指被消除,被压抑进入了无意
识领域,因此拉康这里用大写字母I(法文中“无意识”(Inconscient)一词的首字母)来表示
被压抑的S1能指。
父性隐喻也就代表着,父姓最终隐喻着石祖,从而压抑母亲的欲望的过程。
这一过程也代表着一种象征性的阉割,其结果就是弗洛伊德所说的原初压抑。
除了父性隐喻之外,俄狄浦斯情结的完成还意味着欲望的换喻的实现。
由于父性隐喻的
完成,S1能指被原初压抑,因此代表石祖的能指成为了一个永远不可再现的丧失的客体,儿
童的欲望从成为这一客体转变为拥有它,即在父性法则下,不断寻求石祖的替代物。
参考文献
[1]Evans D. An introductory dictionary of Lacanian psychoanalysis[M]. Routledge, 2006.
[2]Laplanche J. The language of psychoanalysis[M]. Routledge, 2018.
[3]Safouan M. Lacaniana: Les séminaires de Jacques Lacan (1964-1979)[M]. Fayard, 2005.
[4]Dor J. Introduction à la lecture de Lacan: La structure du sujet[M]. Editions Denoël, 1992.
[5]Lacan J.Le séminaire,Livre III:Les psychoses[M]. Paris: Seuil,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