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精神分析学的文艺批评方法
- 格式:pdf
- 大小:233.23 KB
- 文档页数:2
自从精神分析的鼻祖奥地利的弗洛伊德(1856—1939)在心理分析时对无意识的重要性作了特别的强调之后,精神分析学派便随之兴起,并成了20世纪以来的一门显学,影响了许多的研究领域。
美学史与文艺理论史学者,就把他们视作20世纪以来重要的美学流派或文艺理论的流派。
没有无意识就没有精神分析,精神分析对人的无意识的强调,开启了20世纪以来的“非理性转向”,于是他们用“我欲故我在”取代了“我思故我在”。
精神分析学家往往喜欢以艺术家与文艺作品为材料,来说明与验证他们的精神分析理论。
他们对艺术家与文艺作品的分析,由于精神分析理论的介入,显得见解独到,别出心裁,为文艺批评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与新的方法。
下面,我们以精神分析的三位大师——弗洛伊德、空格、拉康为例,来管窥一下精神分析学派的文艺批评。
一、弗洛伊德与《蒙娜丽莎》《蒙娜丽莎》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列奥纳多·达·芬奇创作的极为著名的油画,现收藏于法国卢浮宫博物馆。
这幅油画表现了一位女性典雅而恬静的形象。
一般艺术史家认为,这幅油画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的妇女形象,她神秘的微笑中,显露出的是文艺复兴时期,觉醒的人“超越”中世纪的充满信心的胜利的微笑。
然而,作为精神分析鼻祖的弗洛伊德,对这幅名画却作出了完全不同于传统理性主义的分析,他的分析完全是从他的精神分析理论出发的。
所以,我们有必要先简介一下他的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活动包含着意识、前意识与无意识三个层面。
其中意识是表层的,它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最高表现,仿佛是人的精神活动的主宰;前意识是暂时退出意识的部分,但是仍有可能回到意识的领域中去;潜意识则是人类心理活动最深层和最原始的部分,在这个层面上充满了不容于社会的各种本能与欲望,它时刻想冲出意识与前意识的层面表现出来。
然而,意识的抑制作用把它强迫于潜意识的深处,潜意识就是人的内心能量的积蓄处与贮存库,它被压抑在那里。
尽管潜意识一般难以呈现为意识的水平,但是它却无时不在暗中影响着甚至规定着人的心理的细微活动。
浅谈批评的艺术方式(精)第一篇:浅谈批评的艺术方式(精)浅谈批评的艺术方式浅谈批评的艺术方式批评是教育工作中经常运用的重要手段,是帮助学生增强自控能力,转变学生行为习惯的“特效药”,如果说表扬是给幼苗施肥、浇水,那么批评则是给幼苗整枝除虫。
如何实施批评才能起到最佳期的效果,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值得研讨的问题。
恰当的批评能使学生心悦诚服,让你的教育得以顺利开展,取得明显的成效。
否则,可能达不到教育的目的,甚至还会适得其反,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激起抵触情绪。
因此,我们应慎重采用批评方法,做到态度要诚恳,感情要真挚,必要时,也可以严厉些,但要注意把握批评的角度。
要区别批评对象的个性特点,尽量创设批评时的激励情景,讲究批评的艺术。
在这里,我简单谈谈这几年教学生涯中的几点见解。
一、鼓励——巧妙的批评有些学生是自尊心强,爱面子,对于这一类学生不可从正面提出批评。
而要婉转地从侧面绕一绕,即寓批评于鼓励励中,采用巧妙地鼓励,在鼓励中饱含信任和期望,在信任中维护其自信和勇气,使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码而又不丧失自尊,从而起到预期的批评效果。
徐特立说过“对犯错误的学生要从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自尊心中去批评他们的坏处。
“例如,我们班里的一位优秀生,他喜欢上科技课,玩四驱车。
上语文课,他也拿起四驱车玩个不停,我找他来谈话:“你热爱科技,喜欢改装四驱车,这是好事,老师也赞赏你。
要是你在语文方面也能这样用功,那就更好了,相信你是能做到的……老师没有声色俱厉地直接批评使他很感激,也很渐愧。
后来这位学生对语文也下了苦功,写了许多有关科技的小论文,获得了学校一等奖。
这样貌似鼓励,实是批评的方法较之训斥和责备,效果自然要好得多。
二、提醒——善意的批评面对性格倔强的学生,切忌用居高临下的态度去训斥和指责。
应该以诚恳的态度,热情的关怀去帮助他们,适时地给予提醒,言语要饱含深情,蕴藏期望,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他感到教师的善意批评是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从而接受批评,改正错误。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笔记—精神分析批评27.精神分析批评是什么?(1)精神分析批评是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等现代心理学理论运用于文学研究的一种批评模式。
(2)它是20世纪影响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西方文艺批评流派之一,在将近一个世纪的跨度中,是意识流、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和荒诞派等现代主义流派的重要理论影响来源,活跃于20世纪上半叶的一流作家大多受到精神分析学的影响。
(3)二三十年代达到鼎盛,四五十年代遭到冲击,六七十年代又在重新阐释中焕发生机活力而呈现多元发展局面。
(4)传统精神分析批评产生于20世纪初《释梦》一书的出版,最早将精神分析学说应用于文学批评实践的是弗洛伊德本人及其弟子。
(5)精神分析批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模式:传统精神分析批评、读者反应精神分析批评和结构主义精神分析批评。
28.传统精神分析批评受弗洛伊德影响:(1)无意识理论;(2)力比多学说;(3)本我、自我、超我三重人格结构学说;(4)梦的学说和释梦理论;(5)“俄狄浦斯情结”说;(6)文学艺术与“白日梦”;(7)艺术家与精神病。
29.如何理解精神分析批评与弗洛伊德假设紧密相连?(1)艺术被看作是一种精神病的表现,艺术家都是神经质、病态、精神失调的,而艺术作品从某种程度上说是这种病态的副产品。
(2)文学艺术被看做是与幻想或白日梦相类似的东西,被当做作者的幻想投射,于是文艺作品便成了艺术家无意识幻想的象征表现。
(3)精神分析学大致可以分为前后两期:①前期是传统精神分析学,着重研究人的生物性本能方面。
②后期是新精神分析学,强调道德社会化的影响,视社会文化为人格发展的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4)精神分析批评的研究对象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即作者、读者和文本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传统精神分析批评侧重对作者心理创作活动的研究,旨在揭示作者创作过程、态度及心理状态及其作品之间的关系;读者反应精神分析批评侧重研究读者的心理阅读过程及反应,以解决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关系问题;结构主义精神分析批评侧重通过分析文本语言和结构的方式去研究文本、语言与读者之间的关系问题。
精神分析批评精神分析批评,它是用精神分析学理论对文学艺术及其各种文艺现象进行研究所采用的一种批评模式。
这种批评模式的最基本的美学主张,就是强调人的无意识和本能冲动在艺术创造和审美活动中的决定作用。
作为精神分析批评理论基础的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他的精神分析学说形成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文学批评的精神分析流派则在20世纪20年代形成,30至40年代流行于欧洲,并成为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中影响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西方文艺批评流派之一。
精神分析批评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早期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为核心的传统(经典)精神分析批评和美国的着名批评家肯尼斯的自由联想精神分析批评??、法国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家拉康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批评?、美国的诺尔曼。
霍兰德为代表的读者反映论的精神批评理论等在理论上重新阐释和在实践上创新的新精神分析批评。
传统精神分析批评传统精神分析批评家主要依据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力比多学说、人格结构学说、释梦理论等理论和概念进行批评实践。
他们或者在作品中寻找象征,以窥视作者的无意识创作动机,或者把文学作品的文本视为“病例”,通过分析作品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语言、行为模式等揭示作者的心理和无意识欲望。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的基本理论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无意识理论和三重人格结构学说二:力比多与升华说(又称性本能理论)三:释梦理论四:俄狄浦斯情结五:心理防御机制学说(由弗洛伊德提出,安娜·弗洛伊德整理成体系)新精神分析批评新精神分析批评家则大都抛弃了弗洛伊德主义的性本能动因说,更加注重人的社会性的一面。
他们借助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接受美学等哲学、美学理论,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进行重新阐释,并运用于文学批评实践之中。
他们注重探索读者的心理机制和阅读过程,注意研究文学文本的语言、形式结构及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关系。
具体运用精神分析理论进行文学研究和批评实践的方法有:一是分析文学作品的无意识意义。
精神分析在文艺评论中的应用弗洛伊德被公认是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三位犹太人之一。
他创立了弗洛伊德学说,即精神分析学说,该学说诞生于十九世纪末,是“一种关于无意识心理过程的科学”。
在精神分析学说诞生之前,人们强调意识的作用,而忽略无意识或者潜意识的作用;人们往往重理性而轻感性,重形象而轻文字的倾向。
而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现象都能够通过逻辑推理得以理解或者证明。
在非理性主义者看来,传统的科学理性远远不充足理解整个世界,尤其是不足以理解人类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世界。
尼采首先对西方世界的“理性至上论”提出质疑,提倡以感性的审美方式来理解世界。
叔本华则认为,理性是人的偶然属性,理性的概念,往往把丰富而生动的表象分开,容易导致谬误,而人的直觉是一切真理的源泉和最后的依据。
而弗洛伊德恰好深受两者之非理性主意思想的影响,进一步深化为无意识理论学说。
弗洛伊德发现人的意识背后还存有着一种更为深层的无意识或者潜意识活动,并认为人潜意识活动对人的精神生活和行为比意识活动更具有长远的作用。
与传统的观点不同,弗洛伊德用潜意识活动的能量来解释人的一切精神生活和行为,包括文学艺术行为。
所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对文学艺术创作与批评产生了长远的影响。
他创造性地解决了自古以来文艺界颇具争论的问题,特别是文艺创作的原动力问题。
弗洛伊德对文艺创作的灵感实行了系统和深刻的解析。
有史以来,人们都在不同水准上论述了灵感的在文艺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并认为文学,艺术作品是文学艺术家灵感的产物。
但却没有人能解释文学艺术家的灵感的来源。
也就是说我们知其不过不知其所以然。
在精神分析创立以前,对灵感的解释多少带有封建迷信的色彩,认为是神灵依附到了诗人和艺术家的体内,把灵感传输给他们,暗中操纵着他们去创作。
而弗洛伊德从潜意识的核心—性欲望着手来分析文学艺术家的创作灵感。
他认为灵感是由无意识的性欲冲动而产生的,创作者就如是做“白日梦”的人,在梦境之中,意识和理智放松了对无意识的控制,灵感就从无意识的状态中突显出来。
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文艺观一、本文概述Overview of this article本文旨在探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对文艺观的影响和贡献。
弗洛伊德,作为心理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理论不仅在心理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对文学、艺术等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启示。
他的精神分析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理解和解读文艺作品中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
This article aims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and contribution of Freudian psychoanalysis on literary views. Freud, as the founder of the psychoanalytic school, not only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field of psychology, but also had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literature, art, and other fields. His psychoanalysis provides us with a new perspective to understand and interpret the profound and symbolic meanings in literary works.在本文中,我们首先将简要介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基本理论,包括他的潜意识理论、性欲论以及人格结构理论等。
然后,我们将重点分析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如何影响我们对文艺作品的理解和欣赏,包括他对文艺作品深层含义的揭示,对艺术家创作心理的解析,以及对文艺作品社会功能的认识等。
In this article, we will first briefly introduce the basic theories of Freud's psychoanalysis, including his subconscious theory, sexual desire theory, and personality structure theory. Then, we will focus on analyzing how Freud's psychoanalysis influences our understanding and appreciation of literary works, including his revelation of the deep meaning of literary works, analysis of the artist's creative psychology,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social function of literary works.我们还将探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在文艺批评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文艺批评方法和视角。
精神分析法与文学批评关系透析论文摘要本文从剖析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入手,试图勾勒其不同发展阶段的思想脉络,着重论述该理论对文学批评的贡献及其主要不足。
奥地利著名学者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文学批评理论的创始人,他的精神分析法是9世纪末、20世纪初发端于欧洲的西方文学思潮的两大理论奠基石之一,对这股以非理性主义为主要特征的西方思潮产生过非常深远的影响。
精神分析与文学批评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借助该理论可以揭示文学批评领域里许多隐藏的深层次含义,为文学批评提供崭新的研究视角。
论文关键词精神分析法文学批评弗洛伊德西方文学思潮新视角20世纪人类在政治、文化、经济、科学、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空前的成就,这在一定程度促进了西方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与繁荣。
尼采、康德等哲学家从各自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出发,对文学创作阐述了不同的观点与主张,成为西方文学思潮的重要思想源泉;9世纪末、20世纪初,各种以非理性主义为主要特征的文学思潮在欧美国家粉墨登场,形形色色的批评流派精彩纷呈,形式主义、新批评理论、结构主义、现代主义、女性主义、解构论等风起云涌,潮起潮落,来去匆匆,它们以各自的方式影响着西方文坛。
在这股声势浩大的西方文学思潮中,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批评以其独特而深刻的理论体系对西方文坛产生了长远的影响,在分析、解读文学作品中发挥出十分独特的作用。
由于历史的局限性,虽然该理论存在一些诸如泛性主义等不足之处,但总的束说,它对西方文学批评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是毋庸置疑的。
1精神分析法的主要理论建树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为文学与心理学架起了桥梁,人们可以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去解读文学作品。
它对文学批评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五点1赋予文学意象更多的象征意义;2心理学概念恋父情结与恋母情结的借用与引入,开拓了文学批评家的研究视野;3弗洛伊德关于心理类型模式与心理过程结构模式的思想为文学批评家对作品人物进行精神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4他的有关生死本能论有助于分析作品中的死亡主题;5他提出的人本研究方法,突破了以往剖析作家传记的传统思路框架。
浅谈关于文艺批评的批评
文艺批评是对文艺作品进行系统、深入和全面的评价和分析的过程。
文艺批评作为文艺创作的参考和发展动力,对文艺作品的创作和鉴赏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文艺批评中,批评家需要运用严谨的理论知识,深入挖掘文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和艺术手法等方面,发表深刻而有说服力的批评。
首先,文艺批评应该倾听作品本身的声音,从中找寻出作品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这种倾听需要批评家在较长的时间内对作品进行反复的阅读和分析,从中挖掘出作品背后的真正含义,并将这种认识与读者分享。
在这个过程中,批评家需要运用严密的分析方法和精准的表达方式,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
其次,文艺批评应该注重审美视角的拓展与深化,以便更好地发掘出作品的艺术价值。
艺术创作是一种以视觉、听觉等感官形式呈现的语言,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主要体现在艺术形式的组织和表达上。
因此,批评家需要寻找作品在艺术形式上的独特性,从而发现作品所包含的深层次的艺术魅力。
在这个过程中,读者对作品的欣赏和体验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艺术的价值只有在观众的体验与认可下才能得以真正实现。
最后,文艺批评应该注重表达方式的准确与规范。
批评家在进行评论时,需要考虑到读者的接受情况,需要将自己的审美视角与读者作出有效的沟通。
因此,批评家在语言表述上应该避免使用过于抽象的语言和词汇,而要用通俗易懂的口吻表达自己的看法,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
总之,文艺批评是一个既需要专业知识,又需要审美感受的过程。
批评家需要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进行深入的研究,在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论时要把握好角度和方法,以便挖掘出作品的真正情感和思想,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作品。
简说弗洛伊德的文艺批评方法作者:邓甲文,冯梅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第2期邓甲文,冯梅(泸州医学院外国语学院,四川泸州646000)摘要:由弗洛伊德所开创的精神分析批评,是西方20世纪影响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文艺批评流派之一。
本文主要简述伟大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文艺批评方法,以弗洛伊德人格理论为基础,对该理论在作家、作品、读者各方面的应用作介绍,并在对西方文论的发展中阐释弗洛伊德文艺批评的贡献。
关键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批评;人格理论;批评实践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2-0125-02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是奥地利20世纪伟大的心理学家、文艺批评家,由他所开创的精神分析心理学对西方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本文拟以弗洛伊德人格理论为基础,对弗洛伊德的文艺批评方法进行剖析。
一、人格理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批评的基础1.人格结构。
弗洛伊德早期把人格结构划分为“无意识”、“前意识”、“意识”三个层次,意识是可以觉察到的想法,无意识包括没有觉察到的人格的各个方面,前意识则介于两者之间,在集中注意时可以察觉。
对无意识重要性的揭示,构成弗洛伊德理论的重要方面。
1923年,弗洛伊德在《自我与本我》一书中对早期人格结构理论进行修正,把人格结构划分为“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三个部分。
本我由先天本能和欲望组成,是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按“快乐原则”活动;自我由本我分化而来,在出生后开始发展,调和本能冲动与外部世界的张力,按“现实原则”活动;超我从自我内部分化出来,由代表父母的价值和标准结合形成,压制本能冲动,是道德化的自我,遵循“至善原则”。
一般情况下,三者处于平衡状态,若三者发生冲突失去平衡时,则导致人格异常和精神疾病。
2.人格动力。
弗洛伊德认为,促使人格动力过程的所有能量来自本能,本能存在于本我。
精神分析学以两种方式进入文学批评
精神分析学可以以以下两种方式进入文学批评:
1. 符号学分析:精神分析学强调潜意识和象征意义对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影响。
在文学批评中,可以运用这个理论来解读文学作品中的符号和隐喻,探索作品背后所表达的深层意义和心理冲突。
2. 人物分析:精神分析学也关注人类个体的心理结构和性格发展。
在文学批评中,可以运用这个理论来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揭示他们的内心动机、欲望和心理冲突,从而深入理解作品中人物的行为和思想。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分析方法属于学术讨论范畴,且可能带有主观性。
对于不同的文学作品和批评者,对精神分析学的应用方式和解读可能会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