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工建筑物课程设计_完整版

水工建筑物课程设计_完整版

水工建筑物课程设计_完整版
水工建筑物课程设计_完整版

《坝工课程设计》

平山水利枢纽设计计算说明书

姓名

班级:

学号:

指导老师:

完成时间:

目录

1 基本资料及设计数据 (1)

1.1基本资料 (1)

1.2设计数据 (2)

2 枢纽布置 (4)

2.1 枢纽的组成建筑物及等级 (4)

2.2各组成建筑物的选择 (4)

2.3 枢纽总体布置方案的确定 (5)

3 土石坝设计 (6)

3.1坝型选择 (6)

3.2坝体剖面设计 (7)

3.3防渗体设计 (8)

3.4 坝体排水设计 (9)

3.5 反滤层和过渡层 (9)

3.6 护坡设计 (11)

3.7 顶部构造 (11)

3.8 马道和坝顶、坝面排水设计 (11)

3.8 地基处理及坝体与地基岸坡的连接 (12)

3.9 渗流计算 (12)

3.10 坝坡稳定计算(只作下游坡一个滑弧面的计算) (14)

4 溢洪道设计 (16)

4.1 溢洪道路线选择和平面位置的确定 (16)

4.2 溢洪道基本数据 (16)

4.3 工程布置 (16)

4.4溢洪道水力计算 (17)

4.5构造设计 (2)

4.6地基处理及防渗 (2)

5 设计成果说明 (8)

附图一:枢纽布置平面图 (8)

附图二:坝轴线处地质剖面图 (8)

1 基本资料及设计数据

1.1基本资料

1.1.1概况

平山水库位于G县城西南3公里处的平山河中游,该河系睦水的主要支流,全长28公里,流域面积为556平方公里,坝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积431平方公里;沿河道有地势比较平坦的小平原,地势比较平坦的小平原,地势自南向东由高变低.最低高程为62.5m左右;河床比降3 ‰,河流发源于苏塘乡大源锭子,整个流域物产丰富,土地肥沃,下游盛产稻麦,上游蕴藏着丰富的木材,竹子等土特产.

由于平山河为山区性河流,雨后山洪常给农作物和村镇造成灾害,另外,当雨量分布不均时,又易造成干旱现象,因此有关部门对本地区作了多次勘测规划以开发这里的水利资源。

1.1.2枢纽任务

枢纽主要任务以灌溉发电为主,并结合防洪,航运,养鱼及供水等任务进行开发。

根据初步规划,本工程灌溉面积为20万亩(高程在102m以上),装机9000千瓦.防洪方面,由于水库调洪作用,使平山河下游不致洪水成灾,同时配合下游睦水水利枢纽,对睦水下游也能起到一定的防洪作用,在流域规划中规定本枢纽在通过设计洪水流量时,控制最大泄流流量不超过900 m3 /s.在航运方面,上游库区能增加航运里程20公里,下游可利用发电尾水等航运条件,使平山河下游四季都能筏运,并拟建竹木最大过坝能力为25吨的筏道。

1.1.3地形,地质概况

地形情况:平山河流域多为丘陵山区,在平山枢纽上游均为大山区,河谷山势陡峭,河谷边坡一般为600 ~700 ,地势高差都在80~120m,河谷冲沟切割很深,山脉走向大约为东西方向,岩基出露很好,河床一般为100m左右,河道弯曲相当厉害,尤其枢纽布置处更为显著形成S形,沿河沙滩及坡积层发育,尤以坝址下游段的平山嘴下游一带及坝下陈家上游一带更为发育,其他地方则很少,在坝轴下游300m处的两岸河谷呈马鞍形,其覆盖物较厚,岩基产状凌乱。

地质情况:靠上游有泥盆五通砂岩靠下游为二叠纪灰岩,几条坝轴线皆落在五通砂岩上面。地质构造特征有:在平山嘴以南,即石灰岩与砂岩分界处,发现一大断层,其走向近东西,倾向大致向北西,在第一坝轴线左肩的五通砂岩,特别破碎,在100多米范围内就有三,四出小断层,产状凌乱,坝区右岸破碎达60米的钻孔岩芯获得率仅为20%,可见岩石裂隙十分发育。

岩石的渗水率都很小,右岸一般为0.001~0.01,个别达到0.07~0.08,而左岸多为0.001~0.01。

坝区下游石灰岩中,发现两处溶洞,平山嘴大溶洞和大泉眼大溶洞,前者对大坝及库区均无影响,但后者朝南东方向延伸的话,则可能通向库壁,待将来蓄水后,库水有可能顺着溶洞漏到库外,为此,目前正在加紧地质勘探工作,以便得出明确的结论和提出处理意见。

坝址覆盖层沿坝轴线厚度达1.5~5.0m,K=1 10-4 cm/s,浮容重γ′=10.7kN/m3,内摩擦角

Φ=35?。

1.1.4水文,气象

1)水文:由于流域径流资料缺乏,设计年月径流量及洪水流量不能直接由实测径流分析得到,必须通过降雨径流间接推求.根据省水文站由C城站插补延长得三天雨量计算频率:1000年一遇雨量498.1mm,200年一遇雨量348.2mm,50年一遇雨量299.9mm,暴雨洪峰流量Q

0.

=1860m3/s,Q0..5%=1550m3/s,Q1%=1480m3/s,多年平均来水量为4.55亿m3。

1%

2)气象:多年平均风速10m/s,水库吹程D=9Km,多年平均降雨量430mm/年,库区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6.9? C,年最高气温40.5?C,年最低气温-14.9? C。

1.1.5其他

1)坝顶无交通要求

2)对外交通情况

水路:由B城至溪口为南江段上水,自溪口至C城系睦水主流,为内河航运,全长256公里,可通行3~6吨木船,枯水季只能通行3吨以下船只,水运较为困难。

公路:附近公路线为AF干道,B城至C城段全长365KM,晴雨畅通无阻,但C城至坝址尚无公路通行。

铁路:D城为乐万铁路车站,由B城至D城180KM,至工地有53公里。

3)地震:本地区为5~6度,设计时可不考虑。

1.2设计数据

1.2.1工程等级

根据规范自定。

1.2.2水库规划资料

1)正常水位(设计洪水位):113.1m;

2)最高洪水位(校核洪水位):113.5m;

3)死水位:105.0 m(发电极限工作深度8m);

4)灌溉最低库水位:104.0m;

5)总库容:2.00亿m3;

6)水库有效库容:1.15亿m3;

7)库容系数:0.575;

8)发电调节流量Q p=7.35m3/s,相应下游水位68.2m;

9)发电最大引用流量Q max=28 m3/s,相应下游水位68.65m;

10)通过设计洪水位流量(Q1%)时,溢洪道最大泄水量Q max=1340 m3/s,相应下游最高洪水位74.3m。

1.2.3枢纽组成建筑物

1)大坝:布置在1#坝轴线上;

2)溢洪道:堰顶高程为107.50m;

3)水电站:装机容量9000KW,3台机组,厂房尺寸为30×9m2;

4)灌溉:主要灌区位于河流右岸,渠首底高程102m,灌溉最大引用流量8.15m3/s,相应渠道最大水深1.75m,渠底宽3.5m,渠道边坡1:1;

5)水库放空隧洞:为便于检修大坝和其它建筑物,拟利用导流隧洞作放空洞,洞底高程为70.0m,洞直径为3.5m。

6)筏道:为干筏道,上游坡不陡于1:4,下游坡不陡于1:3,转运平台高程115.0m,平台尺寸为30×20m2。

1.2.4筑坝材料

1)土料:主要有粘土和壤土,可采用坝下1.5-3.0km丘陵区与平原地带,储量多,质量尚佳,可作为筑坝材料,其性能见表1.1。

2)砂土:可从坝上下游0.5-3.5km河滩上开采,储量多,可供筑坝使用,其性能见表1.2。

3)石料:可在坝址下游附近开采,石质为石灰岩及砂岩,质地坚硬,储量丰富,其性能见表1.3。

2 枢纽布置

2.1 枢纽的组成建筑物及等级

2.1.1 水库枢纽建筑物组成

根据水库枢纽的任务,该枢纽组成建筑物包括:拦河大坝、溢洪道、水电站建筑物、灌溉渠道、水库放空隧洞(拟利用导流洞作放空洞)、筏道。

2.1.2工程规模

根据《水利水电枢纽工程等级划分及设计标准》以及该工程的一些指标确定工程规模如下:1)各效益指标等别:根据枢纽灌溉面积为20万亩,即20/15=1.33万ha,在3.33~0.33万ha之间,属Ⅲ等工程;根据电站装机容量9000千瓦,即9MW,小于10MW,属Ⅴ等工程;根据总库容为2.00亿m3,在10~1.0亿m3,属Ⅱ等工程。

2)水库枢纽等别:根据规范规定,对具有综合利用效益的水电工程,各效益指标分属不同等别时,整个工程的等别应按其最高的等别确定,故本水库枢纽为Ⅱ等工程。

3)水工建筑物的级别:根据水工建筑物级别的划分标准,Ⅱ等工程的主要建筑物为2级水工建筑物,所以本枢纽中的拦河大坝、溢洪道、水电站建筑物、灌溉渠道、水库放空隧洞为2级水工建筑物;次要建筑物筏道为3级水工建筑物。

2.2各组成建筑物的选择

2.2.1 挡水建筑物型式的选择

在岩基上有三种类型:重力坝、拱坝、土石坝。

1)重力坝方案

从枢纽布置处地形地质平面图及1#坝轴线地质剖面图上可以看出,坝址基岩为上部为五通砂岩,下面为石英砂岩和砂质页岩,覆盖层沿坝轴线厚1.5~5.0m,五通砂岩厚达30~80m,若建重力坝清基开挖量大,目前C城至坝址尚无铁路、公路通行,修建重力坝所需水泥、钢筋等材料运输不方便,且不能利用当地筑坝材料,故修建重力坝不经济。

2)拱坝方案

修建拱坝理想的地形条件是左右岸地形对称,岸坡平顺无突变,在平面上向下游收缩的河谷段;而且坝端下游侧要有足够的岩体支撑,以保证坝体的稳定。该河道弯曲相当厉害,尤其枢纽布置处更为显著形成S形,1#坝址处没有雄厚的山脊作为坝肩,左岸陡峭,右岸相对平缓,峡谷不对称,成不对称的“U”型,下游河床开阔,无建拱坝的可能。

3)土石坝方案

土石坝对地形、地质条件要求低,几乎在所有的条件下都可以修建,且施工技术简单,可实行机械化施工,也能充分利用当地建筑材料,覆盖层也不必挖去,因此造价相对较低,所以采用土石坝方案。

2.2.2 泄水建筑物型式的选择

土石坝最适合采用岸边溢洪道进行泄洪,在坝轴线下游300m处的两岸河谷呈马鞍形,右岸有马鞍形垭口,采用正槽式溢洪道泄洪,泄水槽与堰上水流方向一致,水流平顺,泄洪能力大,结构简单,运行安全可靠,适用于各种水头和流量。

2.2.3 其它建筑型式的选择

1)灌溉引水建筑物

采用有压式引水隧洞与灌溉渠首连接。进口设有拦污栅、进水喇叭口、闸门室及渐变段;洞身采用钢筋混凝土衬砌;出口段设有一弯曲段连接渠首,并采用设置扩散段的底流消能方式。主要灌区位于河流右岸,渠首底高程102m,灌溉最大引用流量8.15m3/s,相应渠道最大水深1.75m,渠底宽3.5m,渠道边坡1:1。

2)水电站建筑物

因为土石坝不宜采用坝式水电站,而宜采用引水式发电,所以这里用单元供水式引水发电。

3)过坝建筑物

主要是筏道,采用干筏道。起运平台高程115.00m平台尺寸为30×20m2,上游坡不陡于1:4,下游坡不陡于1:3。

4)施工导流洞及水库放空洞

施工导流洞及水库放空洞,均采用有压式。为便于检修大坝和其它建筑物,拟利用导流隧洞作放空洞,洞底高程为70.00m,洞直径为3.50m。

2.3 枢纽总体布置方案的确定

挡水建筑物:土石坝(包括副坝在内)按直线布置在河弯地段的1#坝址线上。

泄水建筑物:溢洪道布置在大坝右岸的天然垭口处。

灌溉引水建筑物:引水隧洞紧靠在溢洪道的右侧布置。

水电站建筑物:引水隧洞、电站厂房、开关站等布置在右岸(凸岸),在副坝和主坝之间,厂房布置在开挖的基岩上,开关站布置在厂房旁边。

施工导流洞及水库放空洞:布置在左岸的山体内。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最后确定枢纽布置直接绘制地形地质平面图,见附图一。

3 土石坝设计

3.1坝型选择

影响土石坝坝型选择的因素有:坝高;筑坝材料;坝址区的地形地质条件;施工导流、施工进度与分期、填筑强度、气象条件、施工场地、运输条件、初期度汛等施工条件;枢纽布置、坝基处理型式、坝体与泄水引水建筑物等的连接;枢纽的开发目标和运行条件;土石坝以及枢纽的总工程量、总工期和总造价。

枢纽大坝采用当地材料筑坝,据初步勘察,土料可以采用坝轴线下游1.5-3.5公里的丘陵区与平原地带的土料,且储量很多,一般质量尚佳,可作筑坝之用。砂料可在坝轴线下游1~3公里河滩范围内及平山河出口处两岸河滩开采。石料可以用采石场开采,采石场可用坝轴线下游左岸山沟较合适,其石质为石灰岩、砂岩,质量良好,质地坚硬,岩石出露,覆盖浅,易开采。各种材料的特性见表1.1-1.3。

从建筑材料上说,该枢纽坝型选择均质坝、多种土质分区坝、心墙坝、斜墙坝均可。

1)均质坝。坝体材料单一,施工工序简单,干扰少;坝体防渗部分厚大,渗透比降比较小,有利于渗流稳定和减少通过坝体的渗流量,此外坝体和坝基、岸坡、及混凝土建筑物的接触渗径比较长,可简化防渗处理。但是,由于土料抗剪强度比用在其他坝型坝壳的石料、砂砾和砂等材料的抗剪强度小,故其上下游坝坡比其他坝型缓,填筑工程量比较大。坝体施工受严寒及降雨影响,有效工日会减少,工期延长,故在寒冷及多雨地区的使用受限制。故不选择均质坝。

2)多种土质分区坝。该坝型虽然可以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包括石渣在内的当地各种筑坝材料;土料用量较均质坝少,施工受气侯的影响也相对小一些,但是由于多种材料分区填筑,工序复杂,施工干扰大,故也不选用多种土质分区坝。

3)斜墙坝。由于不透料(土料)位于上游,不便于土料上坝;土质斜墙靠在透水坝壳上,如果坝壳沉降大,将使斜墙开裂;与岸坡及混凝土建筑物连接不如心墙坝方便,斜墙与地基接触应力比心墙小,同地基结合不如心墙坝;断面较大,特别是上游坡较缓,坝脚伸出较远,填筑工程量较心墙大。故也不选用斜墙坝。

4)心墙坝。用作防渗体的土料位于坝下游1.5~3.5公里的丘陵区与平原地带的土料,且储量很多,一般质量尚佳,可作筑坝之用;用作透水料的砂土可从坝上下游0.3~3.5公里河滩上开采,储量多,可供筑坝使用,这样便于分别从上下游上料,填筑透水坝壳,使施工方便,争取工期。心墙坝的优点还有:心墙位于坝体中间而不依靠在透水坝壳上,其自重通过本身传到基础,不受坝壳沉降影响,依靠心墙填土自重,使得沿心墙与地基接触面产生较大的接触应力,有利于心墙与地基结合,提高接触面的渗透稳定性;当库水位下降时,上游透水坝壳中水分迅

速排泄,有利于上游坝坡稳定,使上游坝坡比均质坝或斜墙坝陡;下游坝壳浸润线也比较低,下游坝坡也可以设计得比较陡;在防渗效果相同的情况下,土料用量比斜墙坝少,施工受气候影响相对小些;位于坝轴线上的心墙与岸坡及混凝土建筑物连接比较方便。

通过以上分析认为宜选用心墙坝。

3.2坝体剖面设计

土石坝的剖面设计指坝坡、坝顶宽度、坝顶高程。

3.2.1 坝坡

因最大坝高约115.60-62.50=53.10m,故采用三级变坡。

1)上游坝坡:从坝顶至坝踵依次为1:2.5;1:2.75;1:3.0。

2)下游坝坡:从坝顶至坝趾依次为1:2.0;1:2.50;1:2.75。

3)马道:第一级马道高程为82.50m ,第二级马道高程102.50m ,马道宽度取2.0m 。

3.2.2 坝顶宽度

本坝顶无交通要求,对中低坝的坝顶宽度B 取5-10m ,本设计取B=6.0m 。

3.2.3 坝顶高程

坝顶高程等于水库静水位与超高Y 之和,并分别按以下运用情况计算,取最大值:

① 设计洪水位加正常运用情况的坝顶超高;

② 校核洪水位加非常运用情况的坝顶超高。

最后需预留一定的坝体沉降量,此处取坝高的0.4%。计算公式采用下列两式:

Y R e A =++ (3.1) 20cos 2m

KV D e gH b = (3.2) 式中:Y ——坝顶超高;

R ——波浪在坝坡上的最大爬高,m ;

e ——最大风壅水面高度,即风壅水面超出原库水位高度的最大值,m ;

H m ——坝前水域平均水深,m ;

K ——综合摩阻系数,其值变化在(1.5~5.0)×10-6之间,计算时一般取K=3.6×10-6; b ——风向与水域中线(或坝轴线的法线)的夹角,(°);

V 0、D ——计算风速和水库吹程,m 3/s 、Km;

A ——安全加高,m ,根据坝的等级和运用情况,按表3.1确定。

该坝属于2级水工建筑物,安全加高分别取:正常运用情况下1.0m ,非常运用情况下0.5m 。

参考林昭著的《碾压式土石坝》一书,以往计算坝顶超高公式中多包括风壅水面高度e ,由于该值不大,一般不到10cm ,故可忽略,坝顶超高计算式可简化为Y R A =+。

下面采用我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推荐的计算波浪在坝坡上的爬高R ,

10.60.45l R h m n --= (3.3)

式中:l h ——设计波高,51

3400.0166l h V D =m ;

m ——坝坡坡率,取m=2.5;

n ——坝坡护面糙率,上游拟采用浆砌石勾缝,取n=0.025。

由于所给的设计资料中只有多年平均风速V 0=10m/s ,故取正常和非常运用情况波高均为:

m h l 614.09100166.03/14/5=??=,则m R 0108.1025.05.2614.045.06.01=???=--。 两种计算成果见表3.2。

坝顶高程最终结果为:115.60m 。

验算:坝顶高程115.60m 均大于:设计洪水位+0.50m ,即113.10+0.50=113.60m ;校核洪水位113.50m 。 所以满足要求。

自行绘制剖面简图。

3.3防渗体设计

本土石坝的防渗体为粘土心墙。

3.3.1防渗体尺寸

1)心墙顶宽及坡率

土质防渗体的尺寸应满足控制渗透比降和渗流量要求,还要便于施工。参考教材及规范,心墙顶部考虑机械化施工的要求,取3.0m ,边坡可取1:0.3。

2)防渗体超高

防渗体顶部在静水位以上超高,对于正常运用情况(如正常蓄水位、设计洪水位)心墙为0.3~0.6m ,取0.5m ,最后防渗体顶部高程取为113.10+0.50=113.60m 。

3)心墙底宽

本设计粘土允许坡降4][=J ,上下游最大作用水头差H=113.50-62.50=51.00m (下游无水工况),故墙厚T ≥H/[J]=51.00/4=12.75m 。

由以上数据,心墙底宽=3+(51.00+0.5)×0.3×2=33.90m>12.75m ,满足要求。

3.3.2防渗体保护层

心墙顶部应设保护层,防止冰冻和干裂。保护层可采用砂、砂砾或碎石,其厚度不小于该地区的冻深或干燥深度,此处取0.80m,上部碎石厚50cm;下部砾石厚30cm,具体见坝顶部构造。

自行绘制构造简图。

3.4 坝体排水设计

3.4.1 排水设施选择

常用的坝体排水有以下几种型式:贴坡排水、棱体排水、坝内排水、以及综合式排水。

1)贴坡排水:不能降低浸润线,多用于浸润线很低和下游无水的情况,故不选用。

2)棱体排水:可降低浸润线,防止坝坡冻胀和渗透变形,保护下游坝脚不受尾水冲刷,且有支撑坝体增加稳定的作用,且易于检修,是效果较好的一种排水型式。

3)坝内排水:其中褥垫排水对不均匀沉降的适应性差,易断裂,且难以检修,当下游水位高过排水设施时,降低浸润线的效果将显著降低;网状排水施工麻烦,而且排水效果较褥垫排水差。

坝址附近有丰富的石料可开采,其石料质地坚硬,可以利用,做堆石料棱体排水。综合以上分析选择棱体排水方式。

3.4.2 堆石棱体排水尺寸

顶宽:2.0m。

内坡:1:1.5,外坡1:2.0。

顶部高程:须高出下游最高水位对1、2级坝不小于1.0m。通过设计洪水位113.10m流量时,相应下游最高洪水位74.30m;假定通过校核洪水位113.50m流量时,相应下游最高洪水位75.00m。超高取1.3m,所以顶部高程为75.00+1.3=76.30m 。

3.5 反滤层和过渡层

3.5.1设计规范及标准

1)保护无粘性土料(粉砂、砂、砂砾、卵砾石、碎石等)

《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规定,对于与被保护土相邻的第一层反滤料,建议按下述准则选用:

D 15/d

85

≤4-5 ,D

15

/d

15

≥5。同时要求两者的不均匀系数C u=d60/d10及D60/D10≯5~8,级配

曲线形状最好相似。

式中:D

15

——反滤料的特征粒径,小于该粒径的土占总土重的15%;

d 15、d

85

——被保护土的控制粒径和特征粒径,小于该粒径的土分别占总重的15%及85%。

上述两式同样适用于选择第二、三层反滤料,当选择第二层反滤料时,以第一层反滤料为被保护土,二选择第三层反滤料时,则以第二层反滤料为被保护土。

按此标准天然砂砾料一般不能满足要求,须对土料进行筛选。

2)保护粘性土料

粘性土有粘聚力,抗管涌能力一般比无粘性土强,通常不用上述两式设计反滤层,而用以下方法设计。

①满足被保护粘性土的细粒不会流失

根据被保护土的小于0.075mm 含量的百分数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方法。当被保护土含有大于5mm 的颗粒时,则取其小于5mm 的级配确定小于0.075mm 的颗粒含量百分数及计算粒径85d 。如被保护土不含有大于5mm 的颗粒时,则按全料确定小于0.0075mm 的颗粒含量百分数及85d 。

a.对于小于0.075mm 的颗粒含量大于85%的粘性土,按式D 15≤9 d 85设计反滤层,当

8590.2d mm <,取15D 等于0.2mm 。

b.对于小于0.075mm 的颗粒含量为40%~85%的粘性土按式D 15≤0.7mm 设计反滤层。

c.对于小于0.075mm 的颗粒含量为15%~39%的粘性土按式

mm d A D )7.04)(40(25

17.08515--+≤设计反滤层。式中,A 为小于0.075mm 时颗粒含量1%。若85407d mm <.,应取0.7mm 。

②满足排水要求

以上三种土还应符合式15154D d <,以满足排水要求。式中15d 应为被保护粘性土全料的15d ,

若1540.1d mm <时15D 不小于0.1mm 。

3)护坡垫层

同样应满足土粒不流失及足够的透水性要求,但标准可降低些,建议按下式的简便方法选择粒径。

10)(/)(8515≤垫层块石d D ,5)(/)(8515≤垫层下被保护土层垫层d D 。

3.5.2设计结果

由于设计原始资料中没有提供各土、砂、石料的颗粒级配情况,这里无法用计算的方法进行反滤层的设计,只能参考相关规范和已建工程进行初步设计。初步拟定结果分述如下。

1)防渗体周边部位

第一层:d 50=0.5mm ,厚20cm ;第二层:d 50=2.0mm ,厚30cm 。

2)排水部位

第一层:d 50=30mm ,厚20cm ;第二层:d 50=90mm ,厚60cm 。

坝顶及心墙反滤层,棱体排水及反滤层、岸坡排水、护坡详图见图纸。

3)护坡垫层

见下面的护坡设计。 自行绘制构造简图。

3.6 护坡设计

1)上游护坡:采用目前最常用的浆砌石护坡。护坡范围从坝顶一直到坝脚,厚度为40cm,下部设厚度均为20cm的碎石和粗砂垫层。

2)下游护坡:下游设厚度为40cm的碎石护坡,护坡下面设厚度为40cm的粗砂垫层。

自行绘制构造简图。

3.7 顶部构造

1)坝顶宽度

对中低坝可取5~10m,此处取B=6.0m。

2)防浪墙

采用C20水泥浆砌块石防浪墙。墙身每隔15m布置一道设有止水的沉陷逢,墙顶设有高2.8m 的灯柱。

3)坝顶盖面

以防止防渗体(粘土心墙)干裂、冻结和雨水冲蚀,在粘土心墙顶部设置保护层,厚度为80cm,分为两层,上层碎石厚度为50cm,下层砂砾厚度为30cm。

3.8 马道和坝顶、坝面排水设计

3.8.1马道

第一级马道高程为82.50m,第二级马道高程为102.50m,马道宽为2.0m。

3.8.2坝顶排水

坝顶设有防浪墙,为了便于排水,坝顶做成自上游倾向下游的坡,坡度为2%,将坝顶雨水排向下游坝面排水沟。

3.8.3坝面排水

1)布置

在下游坝坡设纵横向排水沟。

纵向排水沟(与坝轴线平行)设在各级马道内侧。沿坝轴线每隔200m设置1条横向排水沟(顺坡布置,垂直于坝轴线),横向排水沟自坝顶直至棱体排水处的排水沟,再排至坝趾排水沟。纵横向排水沟互相连通,横向排水沟之间的纵向排水沟应从中间向两端倾斜,坡度取0.2%,以便将雨水排向横向排水沟。

坝体与岸坡连接处应设置排水沟,以排除岸坡上游下来的雨水。

2)排水沟尺寸及材料

①尺寸拟定:由于缺乏暴雨资料,所以无法用计算的方法确定断面尺寸,根据以往已建工

程的经验,排水沟宽度及深度一般采用20~40cm,本设计取30cm。

②材料:排水沟通常采用浆砌石或混凝土预制块。综合考虑选用浆砌石块石。

自行绘制构造简图。

3.8 地基处理及坝体与地基岸坡的连接

3.8.1地基处理

结合本坝坝基情况,据坝轴线剖面图:

1)河槽处:水流常年冲刷,基岩裸露,抗风化能力强,且钻1处岩芯获得率都比较高。吸水量也较低,故只需清除覆盖层即可,挖至基岩即可。

2)钻2及右岸河滩:覆盖层和坡积物相对较厚,钻2处的上层岩芯获得率只有12%,岩层裂隙较为发育,拟采用局部帷幕灌浆。

3)平山嘴大溶洞:经勘探后分析对大坝及库区均无影响,为安全起见,可修筑土铺盖,用水泥砂浆填缝。铺盖同时还应与粘土心墙相连,向上库区及右岸延伸展布,将岩溶封闭。

3.8.2 坝体与地基的连接

1)河槽部位(即钻1部位),岩芯获得率及吸水量均能达到要求,采用在心墙底端局部加厚的方式与地基相连。

2)钻2到右岸河滩:上部岩层裂隙较发育,岩芯获得率只有12%。而覆盖层也较左岸厚,采用截水槽的方式与基岩相连。截水槽可挖至基岩以下0.5m深处,内填壤土。

截水槽横断面拟定:边坡采用1:2.0;底宽,渗径不小于(1/3~1/5)H,其中H为最大作用水头(下游无水时为51.00m),底宽取1/3.4×51.00=15.0m。

3.8.3 坝体与岸坡的连接

左坝肩到左滩地,坡积风化层5~10m,需彻底清除,左岸坡上修建混凝土齿墙,岸坡较陡,开挖时基本与基岩大致平行。

右坝肩到右滩地坡积风化层处理与左岸相同,基岩开挖角不宜太大。

3.9 渗流计算

3.9.1 渗流计算的基本假定

1)心墙采用粘土料,渗透系数K=1×10-6cm/s;坝壳采用砂土料,渗透系数K=1×10-2cm/s,两者相差104倍,可以把粘土心墙看作相对不透水层,因此计算时可以不考虑上游楔行降落水头的作用。

下游设有棱体排水,可近似的假设浸润线的逸出点为下游水位与堆石棱体内坡的交点。下游坝壳的浸润线也较平缓,接近水平,水头主要在心墙部位损失。

2)土体中渗流流速不大且处于层流状态,渗流服从达西定律,即平均流速v等于渗透系

数K 与渗透比降i 的乘积,v=K ×i 。

3)发生渗流量时土体孔隙尺寸不变,饱和度不变,渗流为连续的。

3.9.2渗流计算条件

渗流计算应考虑如下组合,取其最不利者作为控制条件:

1)上游正常高水位,下游相应的最低水位;

2)上游设计或校核洪水水位,分别相应的下游水位;

3)对山游坝坡稳定最不利的库水降落后的水位。

这里缺乏有关设计数据,所以拟定用如下工况进行渗流计算:

1)设计洪水位(即正常水位)113.10m ,相应下游的最低水位(取发电调节流量Q p =7.35m 3/s 时,相应下游水位68.20m )68.20m ;

2)校核洪水位113.50m ,相应下游的水位(取发电最大引用流量Q max =28 m 3/s 时,相应下游水位68.65m )68.65m 。

3.9.3渗流分析的方法

采用水力学法进行土石坝渗流计算,将坝内渗流分为若干段,应用达西定律和杜平假设,建立各段的运动方程式,然后根据水流的连续性求解渗透流速、渗透流量和浸润线等。

3.9.4计算断面及公式

本设计仅对河槽处最大断面进行渗流计算。假设地基为不透水地基。

y =

, 2222e h H q k L -=

3.9.5单宽流量

将心墙看作等厚的矩形,则其平均宽度为:m 45.18)9.333(2

1)(2121=+?=+=δδδ。 坝轴线到下游坝趾处的宽度:D=3+(114.8-102.5)×2.0+2+(102.5-82.5)×2.5+

(82.5-76.3)×2.75+2+(76.3-62.5)×2.0=128.25m

L=D-δ/2-[(76.3-62.5)×2.0+2.0+(76.3- Z 下)×1.5]=-25.025+1.5Z 下。

已知K e =1×10-6cm/s ; K =1×10-2cm/s 。

通过心墙段的单宽流量为2211()2e e k H H q d

-=;

通过心墙下游坝壳段的单宽流量为2222()2e k H H q L

-=。 计算简图见图自己画,具体计算结果见表3.1。

3.9.6 总渗流量的计算

从地形地质平面图上可大致量得大坝沿坝轴线长L=400m ,沿整个坝段的总渗流量Q=m Lq,式中m 是考虑到坝宽、坝厚、渗流量沿坝轴线的不均匀性而加的折减系数,取0.8m =,

Q 正=0.8×400×6.83×10-5=2.1856×10-2m 3/s

Q 校=0.8×400×6.94×10-5=2.221×10-2 m 3/s

3.9.7 浸润线方程

1)正常蓄水位情况下的浸润线方程

y =???∈+?-∈=≈+))25.131,399.75()2/B D ,75.399((49.3366.1))399.75,0()3.0,0((7.549.3366.12,即+

,即x x H L x m H x e 2)校核洪水位情况下的浸润线方程

y =???∈+?-∈=≈+))25.131,060.76()2/B D ,75.399((82.3739.1))060.76,0()3.0,0((15.682.3739.12,即+

,即x x H L x m H x e 3.10 坝坡稳定计算(只作下游坡一个滑弧面的计算)

心墙坝的下游坝坡采用的是砂土,粘聚力c=0,为无粘性土,常形成折线形的滑弧面。如下图所示。

图中所示各物理量之间满足以下方程:

1122

()()(1)()0W W ctg ctg tg W W βθδ213'''?---?-+?-= 11()c tg tg k -1?'?=,12()c tg tg k -2?'?=,13()c tg tg k -3?'?=。

查设计资料砂土抗剪强度指标123300?=?=?= ,由于设计原始资料中无相关数据,在此也无法提供实验数据,故假设θ0=25,δ0=5,β0=10,123130'''?=?=?=,代入上述方程得

min 2.5 1.35c c k k =>=(2级水工建筑物正常运用情况下),

1213.91W W =。 从以上分析可知该假想滑动面是稳定的。

溢洪道设计给出了两种方案,设计时根据实际情况任选其一。

4 溢洪道设计(方案一)

4.1 溢洪道路线选择和平面位置的确定

根据本工程地形地质条件,选择正槽式溢洪道,引水渠末端设置圆形渐变段,泄槽不设收缩、弯曲段和扩散段,尾水渠设护坦。成直线布置在右岸的天然垭口,如地形地质平面图所示。

4.2 溢洪道基本数据

由于没有做调洪演算,初步拟定溢洪道水力计算成果见表4.1。

其中:设计洪水位取与正常蓄水位相同,而校核洪水的最大下泄流量和相应的下游水位只是初步拟定的。

4.3 工程布置

4.3.1引水渠

引水渠的作用是将水流平顺的引至溢流堰前。为提高泄洪能力,渠内流速v<4m/s。渠底宽度大于堰宽,渠底末端高程与控制堰顶高程相同,取为107.50m。

引水渠断面尺寸的拟定,具体计算结果和过程见表4.2。

计算公式:Q vA

=+,假设v=3m/s。

=,()

A B mH H

由计算可以拟定引水渠底宽B=90m.

引水渠与控制堰之间设渐变段,采用圆弧连接,圆弧半径R=10m,圆弧的圆心角为90°;引水渠前段采用梯形断面,边坡采用1:1.5;底坡均为1:10的逆坡。最后引水渠总长L=65m。

4.3.2 控制段

其作用是控制泄洪能力。本工程是以灌溉发电为主的中型工程,采用平面钢闸门控制。溢洪道轴线处岩石破碎,深达60m的钻探岩芯获得率约为20%,岩石裂隙十分发育,因宽顶堰堰矮,荷载小,经比较选用无坎宽顶堰,断面为矩形,顶部高程为107.50m,堰厚d拟取30m (2.5H

表4.3 溢洪道控制段宽顶堰堰宽计算(忽略行进流速水头22m)

nb=

式中:控制堰宽

=,孔口数n=7,则单孔宽10m。

nb m

闸门尺寸:取10m×6.5m(宽×高),宽高比为10/6.5=1.54,满足按规范规定的(1.5~2.0)。

中墩宽取3.0m,边墩宽取1.0m,闸室宽度B=7×10+2×1.0+6×3.0=90m。

闸墩尺寸自选绘制简图。

4.3.3 泄槽

泄槽是宣泄过堰洪水的,槽底布置在基岩上,断面必须为挖方,且要工程量最小,坡面不能太陡。由地形地质平面图上量得堰顶到下游74.30m高程处的水平距离为120m,高差为33.20m,故从堰顶到下游水面连一直线,直线的斜率大约等于0.25。

因为堰顶到下游水面的水平距离不大,只有120m左右,考虑到泄槽设计、施工的方便和简单,以及水流的流态等各种因素,泄槽采用等宽,同一坡率布置。初步拟定泄槽坡率i=1/4,

矩形断面,宽b=90m,长33.2137

l m

=≈。

4.3.4 出口消能

溢洪道出口段为冲沟,岩石比较坚硬,离大坝较远,可以采用挑流消能,水流冲刷不会危及大坝安全。但如果大坝下游(溢洪道出口)的假想逆断层存在的话,还需对该断层进行处理,以防止溢洪道出口冲坑太深而危及大坝安全。

4.3.5 尾水渠

其作用是将消能后的水流较平稳的泄入原河道,同时为了防止小流量产生贴流、淘刷鼻坎,鼻坎下游设置长L=50m的护袒。

4.4溢洪道水力计算

4.4.1引水渠流速计算

其具体计算见溢洪道工程布置中的引水渠,设计洪水位和校核洪水位时均取v=3m/s,而实际的引水渠底宽大于计算所需要的宽度,而且因为渠底是逆坡,其高程都比107.50m要低,所以引水渠实际的流速均比3m/s要小,均能满足要求。

4.4.2控制堰最大泄流能力的验算

计算所需闸门总净宽为66.30m(校核洪水时),实际取为70m (7孔 10m×6.5m ),而整个闸室宽90m ,从定性分析可知满足最大泄流量的要求。

4.4.3泄槽水面线的计算

1)基本公式

k h =Q q B =,2k k k k g i C B c =,k k k

A R c =,k k A bh =,161k k C R n = 式中:h k ——临界水深,m ;

Q ——槽内泄量,m 3/s ;

q ——单宽流量, m 3/(s·m );

k i ——临界坡降;

B ——泄槽首段宽度,m ; g ——重力加速度,m/s 2;

k B ——相应临界水深的水面宽,m ;

k A 、k c 、k R 、k C ——临界水深时对应的过水断面积(m 2)

、湿周(m )、水力半径(m )、谢才系数。

q

v h =,22v j C R =,12f E iL E h +=+,21112v E h g a =+,22222v E h g a =+ 式中:1E ——1-1断面的比能,m ;

2E ——2-2断面的比能,m ;

1h 、2h ——1-1及2-2断面水深,m ;

f h ——沿程水头损失,m ;

1v 、2v ——1-1及2-2断面的平均流速,m/s ;

L ——断面间的长度,m ;

iL ——1-1及2-2断面的底部高程差,m ;

n ——泄槽糙率,底板是混凝土衬砌石,侧壁为干砌石,取n=0.030。

2)临界水深k h 和临界坡降k i 的计算见表4.4。

1

40.25k i i ==>,故泄槽段属急流,槽内形成b Ⅱ型降水曲线,属明渠非均匀流计算。

3)溢洪道泄槽正常水深计算

计算结果见表4.5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报告(完整版)[1]

第二题:电梯模拟 1、需求分析: 模拟某校九层教学楼的电梯系统。该楼有一个自动电梯,能在每层停留。九个楼层由下至上依次称为地下层、第一层、第二层、……第八层,其中第一层是大楼的进出层,即是电梯的“本垒层”,电梯“空闲”时,将来到该层候命。 乘客可随机地进出于任何层。对每个人来说,他有一个能容忍的最长等待时间,一旦等候电梯时间过长,他将放弃。 模拟时钟从0开始,时间单位为0.1秒。人和电梯的各种动作均要消耗一定的时间单位(简记为t),比如:有人进出时,电梯每隔40t测试一次,若无人进出,则关门;关门和开门各需要20t;每个人进出电梯均需要25t;如果电梯在某层静止时间超过300t,则驶回1层侯命。 而题目的最终要求输出时: 按时序显示系统状态的变化过程,即发生的全部人和电梯的动作序列。 2、设计 2.1设计思想: (1)数据结构设计 本题中的电梯的变化,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要在动态过程中实现 正常跳转,首先要确定各种跳转的状态,因而这里我使用枚举类型来 表示电梯的各种状态的: enum {up,down,stop,home}State(home); 同时初始化最初状态为电梯在本垒层。而在电梯的运行过程中对于乘 客来说,显然有一个进入电梯与出电梯的队列,因而在这里我是用的 链表来实现这个过程的,同时用结构体来保存该乘客的信息: typedef struct passage { int now;//乘客当前所在的位置 int dis;//乘客的目地地 int wait;//最长的等待的时间 int waitnow;//已经等待的时间 struct passage *next; }Passage; 虽然电梯中的状态是由枚举类型来实现的,但是在整个程序的运行过 程中,我还是为电梯设置了一个结构体类型,以便保存更多的信息: typedef struct lift { int count_C;//计数电梯已到达的层数 int count_A;//系统的总时间计数器记得必须初始化为0 int flag_in[High];//九个楼层有无请求的标志哪个楼层如果有请 求该标志置1 int num;//等待队列中的人数记得要进行初始化为0 int people;//电梯中人数

大气课设

1概述 .......................................................................................................................................... - 1 - 1.1任务来源........................................................................................................................ - 1 - 1.2设计目的........................................................................................................................ - 1 - 1.3设计依据........................................................................................................................ - 1 - 1.4设计原则........................................................................................................................ - 1 - 1.5气象资料........................................................................................................................ - 1 - 2处理要求及方案的选择........................................................................................................... - 2 - 2.1处理要求........................................................................................................................ - 2 - 2.2 处理方法简介............................................................................................................... - 2 - 2.3处理方法的比较............................................................................................................ - 2 - 2.4处理方法选择................................................................................................................ - 3 - 3工艺流程................................................................................................................................... - 4 - 3. 1 工艺流程图.................................................................................................................. - 4 - 3. 2 工艺流程简介.............................................................................................................. - 4 - 3. 2.1 集气罩............................................................................................................... - 4 - 3.2.2吸收塔................................................................................................................. - 4 - 3.2.3管道..................................................................................................................... - 4 - 3.2.4风机及电机......................................................................................................... - 5 - 4平面布置................................................................................................................................... - 6 - 5参考文献................................................................................................................................... - 6 - 1集气罩的设计........................................................................................................................... - 7 - 1.1集气罩的基本参数的确定............................................................................................ - 7 - 1.2集气罩入口风量的确定................................................................................................ - 7 - 1.2.1冬季..................................................................................................................... - 7 - 1.2.2夏季..................................................................................................................... - 8 - 2集气罩压力损失的确定........................................................................................................... - 9 - 3管道设计................................................................................................................................... - 9 - 3.1阻力计算........................................................................................................................ - 9 - 4动力系统选择......................................................................................................................... - 12 - 4.1安全系数修正.............................................................................................................. - 12 - 4.2风机标定工况计算...................................................................................................... - 13 - 4.3动力系统的选择.......................................................................................................... - 13 -

数据库课程设计完整版

数据库课程设计完 整版

HUNAN CITY UNIVERSITY 数据库系统课程设计 设计题目:宿舍管理信息系统姓名: 学号: 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指导教师:

20年 12月1日 目录 引言3 一、人员分配 4 二、课程设计目的和要求 4 三、课程设计过程 1.需求分析阶段 1.1应用背景 5 1.2需求分析目标5 1.3系统设计概要5 1.4软件处理对象 6 1.5系统可行性分析6 1.6系统设计目标及意义7 1.7系统业务流程及具体功能 7

1.8.1数据流程图8 2.系统的数据字典11 3.概念结构设计阶段 13 4.逻辑结构设计阶段 15 5.物理结构设计阶段 18 6.数据库实施 18 7.数据库的运行和维护 18 7.1 解决问题方法 19 7.2 系统维护 19 7.3 数据库性能评价 19 四、课程设计心得. 20参考文献 20 引言

学生宿舍管理系统对于一个学校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当前好多学校还停留在宿舍管理人员手工记录数据的最初阶段,手工记录对于规模小的学校来说还勉强能够接受,但对于学生信息量比较庞大,需要记录存档的数据比较多的高校来说,人工记录是相当麻烦的。而且当查找某条记录时,由于数据量庞大,还只能靠人工去一条一条的查找,这样不但麻烦还浪费了许多时间,效率也比较低。当今社会是飞速进步的世界,原始的记录方式已经被社会所淘汰了,计算机化管理正是适应时代的产物。信息世界永远不会是一个平静的世界,当一种技术不能满足需求时,就会有新的技术诞生并取代旧技术。21世纪的今天,信息社会占着主流地位,计算机在各行各业中的运用已经得到普及,自动化、信息化的管理越来越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我们针对如此,设计了一套学生宿舍管理系统。学生宿舍管理系统采用的是计算机化管理,系统做的尽量人性化,使用者会感到操作非常方便,管理人员需要做的就是将数据输入到系统的数据库中去。由于数据库存储容量相当大,而且比较稳定,适合较长时间的保存,也不容易丢失。这无疑是为信息存储量比较大的学校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的操作方式。本系统具有运行速度快、安全性高、稳定性好的优点,而且具备修改功能,能够快速的查询学校所需的住宿信息。 面对当前学校发展的实际状况,我们经过实地调研之后,对宿舍管理系统的设计开发做了一个详细的概述。

课程设计报告【模板】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报告设计题目:直流稳压电源设计 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班级电信092 学号 200916022230 学生姓名夏惜 指导教师王瑞 设计时间2010-2011学年上学期 教师评分 2010年月日

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 目录 1.概述 (2) 1.1直流稳压电源设计目的 (2) 1.2课程设计的组成部分 (2) 2.直流稳压电源设计的内容 (4) 2.1变压电路设计 (4) 2.2整流电路设计 (4) 2.3滤波电路设计 (8) 2.4稳压电路设计 (9) 2.5总电路设计 (10) 3.总结 (12) 3.1所遇到的问题,你是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的12 3.3体会收获及建议 (12) 3.4参考资料(书、论文、网络资料) (13) 4.教师评语 (13) 5.成绩 (13)

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 1.概述 电源是各种电子、电器设备工作的动力,是自动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直流稳压电源是应用极为广泛的一种电源。直流稳压电源是常用的电子设备,它能保证在电网电压波动或负载发生变化时,输出稳定的电压。一个低纹波、高精度的稳压源在仪器仪表、工业控制及测量领域中有着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直流稳压电源通常由变压器、整流电路、滤波电路、稳压控制电路所组成,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性能稳定可等优点,电压从零起连续可调,可串联或关联使用,直流输出纹波小,稳定度高,稳压稳流自动转换、限流式过短路保护和自动恢复功能,是大专院校、工业企业、科研单位及电子维修人员理想的直流稳压电源。适用于电子仪器设备、电器维修、实验室、电解电镀、测试、测量设备、工厂电器设备配套使用。几乎所有的电子设备都需要有稳压的电压供给,才能使其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家用电器中的电视机、音响、电脑尤其是这样。电网电压时高时低,电子设备本身耗供电造成不稳定因家。解决这个不稳定因素的办法是在电子设备的前端进行稳压。 直流稳压电源广泛应用于国防、科研、大专院校、实验室、工矿企业、电解、电镀、充电设备等的直流供电。 1.1直流稳压电源设计目的 (1)、学习直流稳压电源的设计方法; (2)、研究直流稳压电源的设计方案; (3)、掌握直流稳压电源的稳压系数和内阻测试方法。 1.2课程设计的组成部分 1.2.1 设计原理

大气课程设计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课程设计 厦门理工学院环境工程系 2015年1月

某厂酸洗硫酸烟雾治理设施设计 The Facility Design of X Company for Pickling Sulphuric Acid Gas Governance [摘要] 大气污染已经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大气污染已经直接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所以必须通过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理,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是配合大气污染控制工程专业课程而单独设立的设计性实践课程。本次设计是对某厂酸洗硫酸烟雾治理设施进行设计。其主要内容包括:集气罩的设计、填料塔的设计、管网的布置及阻力计算等。本设计采用液体吸收法进行净化,即采用5%NaOH溶液在填料塔中吸收净化硫酸烟雾,经过净化后的气体达到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本次设计通过对酸洗硫酸烟雾治理净化,使我们能够初步掌握治理净化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以及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Abstract] Atomsphere pollection has become a global issue.And efficient measures are urgengtly needed to govern the air pollution,as the air pollution has caused the direct impact on human health. Curriculum Design of Air Pollution Covernace is an experiment-designing course which is set up to assist the course of Air pollution control engineering.This design is aim to devise the treatment facility on pickling sulphuricacid for x factery , which includes the design of gas- ullecting hood and packed tower,the layout of prpe network ,and the calculation of resistance and soon.This design is on the basis of the purification by uguid absorption -stripping,that is the using of 5% liquor NaOH is packed tower to absorb and purity sulphuric acid.After purification,the air reaches air pollutant release standards. [关键词]硫化工艺;脱硫;碱液吸收法;SDG法 [Key words]Vulcanization process;Desulphurization;Alkali absorption method;SDG 目录 前言..................................................................................................................................................... - 4 -一、设计概述..................................................................................................................................... - 5 -

数据库课程设计完整版

HUNAN CITY UNIVERSITY 数据库系统课程设计设计题目:宿舍管理信息系统 姓名: 学号: 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 指导教师: 20年 12月1日 目录 引言 3 一、人员分配 4 二、课程设计目的和要求 4 三、课程设计过程 1.需求分析阶段 1.1应用背景 5 1.2需求分析目标5 1.3系统设计概要 5 1.4软件处理对象 6 1.5系统可行性分析 6 1.6系统设计目标及意义7

1.7系统业务流程及具体功能 7 8 2.系统的数据字典11 3.概念结构设计阶段 13 4.逻辑结构设计阶段 15 5.物理结构设计阶段 18 6.数据库实施 18 7.数据库的运行和维护 18 7.1 解决问题方法 19 7.2 系统维护 19 7.3 数据库性能评价 19 四、课程设计心得. 20 参考文献 20 引言 学生宿舍管理系统对于一个学校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目前好多学校还停留在宿舍管理人员手工记录数据的最初阶段,手工记录对于规模小的学校来说还勉强可以接受,但对于学生信息量比较庞大,需要记录存档的数据比较多的高校来说,人工记录是相当麻烦的。而且当查找某条记录时,由于数据量庞大,还只能靠人工去一条一条的查找,这样不但麻烦还浪费了许多时间,效率也比较低。当今社会是飞速进步的世界,原始的记录方式已经被社会所淘汰了,计算机化管理正是适应时代的产物。信息世界永远不会是一个平静的世界,当一种技术不能满足需求时,就会有新的技术诞生并取代旧技术。21世纪的今天,信息社会占着主流地位,计算机在各行各业中的运用已经得到普及,自动化、信息化的管理越来越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我们针对如此,设计了一套学生宿舍管理系统。学生宿舍管理系统采用的是计算机化管理,系统做的尽量人性化,使用者会感到操作非常方便,管理人员需要做的就是将数据输入到系统的数据库中去。由于数据库存储容量相当大,而且比较稳定,适合较长时间的保存,也不容易丢失。这无疑是为信息存储量比较大的学校提供了

大气课程设计

目录 摘要 (2) 1 前言 (2) 2 除尘技术的发展 (3) 2.1 国内电厂气力除尘技术的发展 (3) 2.1.1 工作原理 (3) 2.2 电除尘器的特点 (3) 2.3 除尘系统工艺流程 (4) 3 喷雾干燥法 (4) 3.1 喷雾干燥吸收工艺基本原理 (4) 3.2 工艺化学过程 (5) 3.3 主要设备介绍 (6) 3.4 系统控制 (7) 3.5 最终产物 (7) 4 喷雾干燥法工艺特点 (7) 4.1 SDA工艺特点(与石灰石/石膏湿法比较) (8) 4.2 SDA工艺特点(与CFB/GSA-FGD比较) (8) 4.3 喷雾干燥法工艺流程图 (8) 4.4 喷雾干燥设计图 (8) 5 燃料计算 (9) 5.1 确定理论空气量 (9) 5.2 确定实际烟气量及烟尘、二氧化硫浓度 (10) 6 净化方案设计 (11) 6.1 电除尘器 (11) 6.1.1 运行参数的选择及设计 (11) 6.1.2 净化效率的影响因素 (11) 7 设备结构设计计算 (12) 7.1 通过除尘器的含尘气体量 (12) 7.2 集尘极的比集尘面积和集尘极面积 (13) 7.3 验算除尘效率 (14) 7.4 有效截面积 (14) 7.5 电除尘器内的通道数 (15) 7.6 集尘极总长度,宽度,高度 (15) 7.7 灰斗的计算 (15) 7.8 校核 (15) 8 烟囱的设计 (15) 8.1 烟囱高度的确定 (15) 8.2 烟囱直径的计算 (17) 9 管道系统的设计 (17) 9.1 阻力计算 (17) 9.1.1 系统阻力的计算 (18) 9.1.2 系统总阻力的计算 (19) 9.2 风机和电动机选择与计算 (19)

城市轨道交通课程设计报告(很齐全,很完整的课程设计)

轨道交通课程设计报告 指导老师:江苏大学武晓辉老师 一、项目背景及镇江市轨道交通建设必要性 镇江市位于北纬31°37′~32°19′,东经118°58′~119°58′,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东端,江苏省的西南部,北临长江,与扬州市、泰州市隔江相望;东、南与常州市相接;西邻南京市。镇江市域总面积3847平方公里,总体规划定位城市性质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三角洲重要的港口、风景旅游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之一。 2005年,镇江城市总体规划进入实施阶段,城市空间布局将极大突破现有形态,“扩充两翼、向南延伸”成为城市新的发展方向。伴随城市化进程加快、镇江跨入特大城市行列,城市空间的拓展对城市交通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镇江市为江苏省辖地级市,现辖京口、润州、丹徒三区,代管句容、丹阳、扬中三市。另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镇江新区行使市辖区经济、社会管理权限。镇江全市总面积3848平方公里,人口311万人,市区户籍人口103.3万人市,市区常住人口122.37万人,人民政府驻润州区南徐大道68号。 内部城市空间结构调整:2005年,镇江城市总体规划进入实施阶段,城市空间布局将极大突破现有形态,“扩充两翼、向南延伸”成

为城市新的发展方向。伴随城市化进程加快、镇江跨入特大城市行列,城市空间的拓展对城市交通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建设轨道交通是未来城市规划的必然结果。 城市化发展水平规划: 近期(2000-2010):城市化水平达到:55% 城镇人口162万 中期(2010-2020):城市化水平达到:60% 城镇人口184万 远期(2020-2050):城市化水平达到:70% 城镇人口231万城市等级规模规划: 中期:形成1个大城市,1个中等城市,2个小城市和38个小城镇的等级结构。 远期:形成1个特大城市,2个中等城市,1个小城市和27个小城镇的等级结构。 镇江位于南京都市圈核心层,是一座新兴工业城。镇江拥有2个国家级开发区、6个省级开发区、5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镇江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居江苏省中等偏上水平。2013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927.09亿元,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45.5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97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258元,增长18.1%,;人均GDP73947元,居江苏省第5名。“三次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129.06亿元、1549.4亿元、1248.6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1%、12.5%和12.3%。

《水工建筑物》教学大纲

《水工建筑物》教学大纲 一、课程编号: 0201085 二、课程名称:水工建筑物 (Hydraulic Structure) 三、学分/学时: 4.0/(课内64学时,课外64学时) 四、教学对象: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本科生 五、先修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土力学、水力学、钢筋混凝土、建筑材 料、工程地质等 六、课程属性:专业必修课 七、开课单位:水利水电工程学院水电系 八、使用教材:《水工建筑物》沈长松王世夏林益才刘晓青编著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01 九、教学目标: 水工建筑物是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各种水工建筑物的基本原理、设计方法用主要构造等。培养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十、课程要求: 水工建筑物是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各种水工建筑物的工作原理、设计方法和步骤,具体包括剖面设计、应力分析、稳定分析、地基处理、些水建筑物的水利设计、消能防冲设计等,要求学生掌握和了解输水建筑物的选型、组成和布置、水利枢纽布置等,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课程的知识要点,配置如下实践性环节: 1、作业4-5次; 2、进行一次期中测验; 3、课内随堂小作业3-4次; 4、课程设计1次(具体内容要求单列)。 十一、教学内容基本要求: 第一章绪论(4学时) ?知识要点:水资源、水利枢纽、水工建筑物、水利枢纽对环境的影响、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程 序、水工建筑物的设计方法等。 ?重点难点:水工建筑物的设计方法及研究途径。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利用大量工程图片介绍我国水利建设成就。 第二章岩基上的重力坝(16学时) ?知识要点:重力坝的工作原理和特点、重力坝的稳定分析、重力坝的应力分析、非溢流重力坝 的剖面设计、溢流重力坝和坝身泄水孔、重力坝的材料与构造、重力坝的基础处理、宽缝重力坝与空腹重力坝及碾压混凝土重力坝等。 ?重点难点:安全系数法、极限状态法、增稳措施、材料力学法、垂直正应力呈线性分布、坝顶 溢流、大孔口、坝身泄水孔、四种消能方式、横缝、止水、纵缝、帷幕灌浆等。 ?教学方法:讲授、自学、讨论相结合。 第三章拱坝(10学时) ?知识要点:拱坝的工作原理和特点、拱坝布置、拱坝应力分析、拱座稳定分析、拱坝的构造及 地基处理等。 ?重点难点:拱梁交点变位一致、拱梁应力自行调整、应力分析方法、温度对稳定应力的影响等。 ?教学方法:讲授、自学、讨论相结合。 第四章支墩坝(2学时) ?知识要点:支墩坝的工作原理和特点、平板坝、连拱坝、大头坝及支墩坝坝身过水设施等。 ?重点难点:结构计算分析。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第五章土石坝(10学时) ?知识要点:土石坝的特点、土石坝的剖面和基本构造、土石坝的筑坝材料、土石坝的渗流分析、 土石坝的稳定分析、土石坝应力应变分析、土石坝的裂缝及其控制、土石坝的地基处理、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等。 ?重点难点:土石坝的类型、坝顶不能过水、坝身不宜埋管、渗流分析的水力学方法、坝坡失稳 的几种破坏型式及相应的稳定分析方法、排水设备的型式及对浸润线和坝坡稳定的影响、渗流破坏的类型及发生部位、防止渗透破坏的措施、地基处理措施。 ?教学方法:讲授、自学、讨论相结合。 第六章河岸溢洪道(4学时) ?知识要点:正槽溢洪道、侧槽溢洪道及其它形式的溢洪道。 ?重点难点:收缩段、弯曲段设计。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自学。 第七章水工隧洞(4学时)

城市轨道交通课程设计报告很齐全很完整的课程设计

城市轨道交通课程设计报告很齐全很完整的课程设计

轨道交通课程设计报告 指导老师:江苏大学武晓辉老师 一、项目背景及镇江市轨道交通建设必要性 镇江市位于北纬31°37′~32°19′,东经118°58′~119°58′,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东端,江苏省的西南部,北临长江,与扬州市、泰州市隔江相望;东、南与常州市相接;西邻南京市。镇江市域总面积3847平方公里,总体规划定位城市性质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三角洲重要的港口、风景旅游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之一。 ,镇江城市总体规划进入实施阶段,城市空间布局将极大突破现有形态,“扩充两翼、向南延伸”成为城市新的发展方向。伴随城市化进程加快、镇江跨入特大城市行列,城市空间的拓展对城市交通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镇江市为江苏省辖地级市,现辖京口、润州、丹徒三区,代管句容、丹阳、扬中三市。另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镇江新区行使市辖区经济、社会管理权限。镇江全市总面积3848平方公里,人口311万人, 市区户籍人口103.3万人市, 市区常住人口122.37万人,人民政府驻润州区南徐大道68号。

内部城市空间结构调整:,镇江城市总体规划进入实施阶段,城市空间布局将极大突破现有形态,“扩充两翼、向南延伸”成为城市新的发展方向。伴随城市化进程加快、镇江跨入特大城市行列,城市空间的拓展对城市交通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建设轨道交通是未来城市规划的必然结果。 城市化发展水平规划: 近期( - ):城市化水平达到:55% 城镇人口162万 中期( -2020):城市化水平达到:60% 城镇人口184万 远期(2020-2050):城市化水平达到:70% 城镇人口231万 城市等级规模规划: 中期:形成1个大城市,1个中等城市,2个小城市和38个小城镇的等级结构。 远期:形成1个特大城市,2个中等城市,1个小城市和27个小城镇的等级结构。 镇江位于南京都市圈核心层,是一座新兴工业城。镇江拥有2个国家级开发区、6个省级开发区、5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镇江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居江苏省中等偏上水平。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927.09亿元,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45.5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97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258元,增长18.1%,;人均GDP73947元,居江苏省第5名。“三次产业”分

大气课程设计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课程设计报告 30、武汉钢铁公司火力发电厂锅炉的烟气治理 姓名:宁文识 学号:1020320132 专业:环境工程 指导教师:赵素芬 2013年11月25日

1、设计任务 1.1 设计题目 发电厂锅炉的烟气治理系统设计 1.2 设计原数据 2台670T/h的燃煤锅炉(WCZ670/73.7-87型)排放的烟气,烟气量为Q =161.5×104m3/h,含尘浓度为19.62g/Nm3,SO2浓度为6.72 g/Nm3。烟尘浓度和SO2排放达到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废气最终排放温度为420℃,当地年平均气温为22.3℃。 设计要求 (1)根据已知的气象条件,计算出各方向的污染系数,求得最佳位置,以免污染到居民区。 (2)计算脱硫装置的主要设备尺寸。 (3)计算和选择风机型号及风管管径。 (4)烟囱的排放口直径3.0m,试确定烟囱高度。 一年内风向风速频率%风向频率频率频率频率频率 N 0.460.630.09 1.730.27 NNE 0.45 2.460.640 2.01 NE 0.450.63 3.560.270 ENE 0.54 4.20.45 2.740.37 E 0.360.99 4.390.82 1.82 ESE 1.187.590.91 1.090.09 SE 0.91 1.73 4.760.550.55 SSE 0.45 5.58 1.73 3.010.09 S 0.630.9 3.190.370.46 SSW 0.72 3.20.720.640.18 SW 0.55 1.45100.18 WSW 0.81 1.280.730.540.36 W 0.360.910.920.090 WNW 0.64 1.830.720.180 NW 01 1.2800.27 NNW 0.82 2.460.360.820 C(静风)8.13 风速(m/s)<1.5 1.5<u <3 3<u< 5 5<u< 7 >7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报告约瑟夫环完整版

******************* 实践教学 ******************* 兰州理工大学 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2011年春季学期 算法与数据结构课程设计 题目:约瑟夫环 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成绩:

摘要 约瑟夫环问题是典型的线性表的应用实例,其开发主要包括后台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以及前端应用程序的开发两个方面。对于前者要求建立起数据一致性和完整性强、数据安全性好的库。而对于后者则要求应用程序功能完备,易使用等特点。 经过分析,我们使用MICROSOFT公司的Microsoft Visual C++6.0开发工具,利用其提供的各种面向对象的开发工具,尤其是数据窗口这一能方便而简洁操纵数据库的智能化对象,首先在短时间内建立系统应用原型,然后,对初始原型系统进行需求迭代,不断修正和改进,直到形成用户满意的可行系统。 关键词:单循环链表;c语言;约瑟夫环;

序言 数据结构是研究数据元素之间的逻辑关系的一门课程,以及数据元素及其关系在计算机中的存储表示和对这些数据所施加的运算。该课程设计的目的是通过课程设计的综合训练,培养分析和编程等实际动手能力,系统掌握数据结构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 本次课程设计的内容是用单循环链表模拟约瑟夫环问题,循环链表是一种首尾相接链表,其特点是无须增加存储容量,仅对表的链接方式稍作改变,使表处理更加灵活,约瑟夫环问题就是用单循环链表处理的一个实际应用。通过这个设计实例,了解单链表和单循环链表的相同与不同之处,进一步加深对链表结构类型及链表操作的理解。 通过该课程设计,能运用所学知识,能上机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了解并初步掌握设计、实现较大程序的完整过程,包括系统分析、编码设计、系统集成、以及调试分析,熟练掌握数据结构的选择、设计、实现以及操作方法,为进一步的应用开发打好基础。

大气课程设计

目录 一.概述................................................ 错误!未定义书签。 设计目的............................................. 错误!未定义书签。 设计任务及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设计内容............................................. 错误!未定义书签。 设计资料............................................. 错误!未定义书签。二.方案选择............................................ 错误!未定义书签。 气态污染物处理技术方法比较........................... 错误!未定义书签。 方案选择............................................. 错误!未定义书签。 工艺流程............................................. 错误!未定义书签。三.集气罩的设计........................................ 错误!未定义书签。 集气罩基本参数的确定................................. 错误!未定义书签。 集气罩入口风量的确定................................. 错误!未定义书签。四.填料塔的设计........................................ 错误!未定义书签。 填料塔参数的确定..................................... 错误!未定义书签。 填料塔高度及压降的确定............................... 错误!未定义书签。五.储液池的设计........................................ 错误!未定义书签。 储液池尺寸计算....................................... 错误!未定义书签。 水泵的选取........................................... 错误!未定义书签。六.管网设计............................................ 错误!未定义书签。 风速和管径的确定..................................... 错误!未定义书签。 系统布置流程图....................................... 错误!未定义书签。 阻力计算............................................. 错误!未定义书签。

数据库课程设计(完整版)

HUNAN CITY UNIVERSITY 数据库系统课程设计 设计题目:宿舍管理信息系统 姓名: 学号: 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 指导教师: 20年 12月1日

目录 引言 3 一、人员分配 4 二、课程设计目的和要求 4 三、课程设计过程 1.需求分析阶段 1.1应用背景 5 1.2需求分析目标5 1.3系统设计概要 5 1.4软件处理对象 6 1.5系统可行性分析 6 1.6系统设计目标及意义7 1.7系统业务流程及具体功能 7 1.8.1数据流程图8 2.系统的数据字典11 3.概念结构设计阶段 13 4.逻辑结构设计阶段 15 5.物理结构设计阶段 18 6.数据库实施 18 7.数据库的运行和维护 18 7.1 解决问题方法 19 7.2 系统维护 19 7.3 数据库性能评价 19 四、课程设计心得. 20参考文献 20

引言 学生宿舍管理系统对于一个学校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目前好多学校还停留在宿舍管理人员手工记录数据的最初阶段,手工记录对于规模小的学校来说还勉强可以接受,但对于学生信息量比较庞大,需要记录存档的数据比较多的高校来说,人工记录是相当麻烦的。而且当查找某条记录时,由于数据量庞大,还只能靠人工去一条一条的查找,这样不但麻烦还浪费了许多时间,效率也比较低。当今社会是飞速进步的世界,原始的记录方式已经被社会所淘汰了,计算机化管理正是适应时代的产物。信息世界永远不会是一个平静的世界,当一种技术不能满足需求时,就会有新的技术诞生并取代旧技术。21世纪的今天,信息社会占着主流地位,计算机在各行各业中的运用已经得到普及,自动化、信息化的管理越来越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我们针对如此,设计了一套学生宿舍管理系统。学生宿舍管理系统采用的是计算机化管理,系统做的尽量人性化,使用者会感到操作非常方便,管理人员需要做的就是将数据输入到系统的数据库中去。由于数据库存储容量相当大,而且比较稳定,适合较长时间的保存,也不容易丢失。这无疑是为信息存储量比较大的学校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的操作方式。本系统具有运行速度快、安全性高、稳定性好的优点,并且具备修改功能,能够快速的查询学校所需的住宿信息。 面对目前学校发展的实际状况,我们通过实地调研之后,对宿舍管理系统的设计开发做了一个详细的概述。

课程设计报告完整电子版模板

武汉东湖学院计算机科学学院课程设计报告 课程名称: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 题目: 专业班级: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谭玲丽 2016 年 5 月 12 日

课程设计任务书 (由指导教师填写) 课程名称: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 设计题目: 专业:计算机科学班级: 完成时间:2016.5.12-2016.6.14 指导教师:谭玲丽专业负责人:

课程设计成绩评价表 指导教师:年月日

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 目录 1 需求分析............................................................................................................... n 1.1 需求概述 ................................................................................................... n 1.2 功能简介 ................................................................................................... n 2 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 .......................................................................................... n 2.1 确定联系集.......................................................................................................... n 2.2 局部E-R图 .......................................................................................................... n 2.3总E-R图 ............................................................................................................... n 3 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阶段 ......................................................................................... n 3.1关系模式的转换................................................................................................... n 3.2模式求精(规范化过程)................................................................................... n 4 数据库物理设计........................................................................................................... n 4.1数据库物理结构................................................................................................... n 4.2数据表存放位置、系统配置............................................................................... n 5 数据库的实施和维护 .................................................................................................. n 5.1 定义...................................................................................................................... n 5.1.1 数据库的定义 ........................................................................................... n 5.1.2 表的定义 ................................................................................................... n 5.2 数据操作.............................................................................................................. n 5.2.1 单表查询 ................................................................................................... n 5.2.2 连接查询 ................................................................................................... n 5.2.3 操作结果集查询 ....................................................................................... n 5.2.4 嵌套查询 ................................................................................................... n 5.3 数据库更新操作.................................................................................................. n 5.3.1 插入数据 ................................................................................................... n 5.3.2 修改数据 ................................................................................................... n 5.3.3 删除数据 ................................................................................................... n 5.4 为数据库建立索引.............................................................................................. n 5.4.1 索引的建立 ............................................................................................... n 5.4.2 索引的删除 ............................................................................................... n 5.5 数据库的安全性(自主存取控制)........................................................................ n 5.5.1 登录帐户管理 ........................................................................................... n 5.5.2 用户权限管理 ........................................................................................... n 5.6 数据库的完整性.................................................................................................. n 5.6.1 实体完整性定义 ....................................................................................... n 5.6.2 参照完整性定义 ....................................................................................... n 5.6.2 用户自定义完整性定义 ........................................................................... n 5.6.3 触发器定义 .............................................................................................. n 5.7自定义函数.......................................................................................................... n 5.8存储过程的定义.................................................................................................. n 5.9事务的定义.......................................................................................................... n 6 总结................................................................................................................................. n 参考文献 ............................................................................................................................ n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