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文选读》名词解释

《公文选读》名词解释

《公文选读》名词解释
《公文选读》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题目录

一、制度及修辞类别

式。

结构部分的固定要素、特殊用语之组合规定。

构部分的先后;位置等。

的质地和型制。

程式套语;称谓代词;层次结构词语。

各机关而发挥作用的运转流程,将其依序连缀为一而形成的语句。

中流经各机关发挥作用的运转流程连缀成句,其中省略了部分充当兼语的流经机关名称,这种语句叫做省略兼语后的预期连动结构语式。

直接说出或写出的公文撰写规定谓之避讳制度。《谏造大像疏》一文为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讳,多处以“人”字代替“民”字。 死罪敢言之”三要素构成。首称的作者,又称“前衔”

。正职拟写、上呈的状文,往往在前衔中也列上副职的职务、姓名,这就叫副职虚列前衔制度。这也是汉代公文在某些特定情况下的写作惯例。

衔名手本,即用红纸书写呈送者的官衔、姓名,以示对上官尊敬。上司在衔名手本上批示,退交下级据以执行后与禀稿一起

存档,称为“红禀”;上级衙门在禀文上照录批语后归档备查,因称“白禀”。此后遂成定制,上报时,例须上红、白禀一套。

所述事项较为复杂,须有较多文字才能阐明,以使眉目清楚,故将缘由段事项概括为一句话,移到前面点题,结合为形式上的开头缘由,以加快节奏。

镶字、嵌字、拼字。如:《请均田疏》中的强宗豪族是强豪和宗族的间错,属镶嵌格的拼字。

用或单音节词联用。如:《请均田疏》一文中的“田”和“莱”

、“膏”、“腴”等联用。

本体。如《谏造大像疏》中,用“得,筏尚舍”一语来比喻并直接取代“既悟,佛法尚可舍去。”

《谏造大像疏》一文中多处用此格,例如“今之伽蓝,制过宫阙”、“逃丁避罪,并集法门”等等。

“尊容既广,不可露居”就是把大像当人来写的。

亦称直喻。通常用“像”、“好像”、“如”、

“好比”、“好似”等词来联结本体和喻体,表明相似关系。

关系。

句”、“警策”。

、“互文见义”

。在连贯性的话语中,将本应连在一起说出的两个词语,分开上下各出现一个,参互成文,合而见义。

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结构相同或相似、

意义相关、语气一致的词组成句子成串排列,形成一个整体。

插入散句。

达相似、相连或相对、相反意思的修辞方法。

或成语、谚语、格言等。

“如见其人,如历其境”。

以抒发强烈感情,表达深刻思想,或借以分清文章的脉络层次,加强语言的节奏感。

几句的句尾的修辞方式。如《群臣劝魏王曹丕受禅表》中“汉帝奉天命以固禅,群臣因天命以固请,陛下违天命以固辞”。三句之“固”是同,“禅、请、辞”是异。这三句构成排比。句中三个“天命”又构成反复。

家户户”、“朝朝暮暮”等。

凭借一定的语言环境把句子或句子成分省略,以使语言简洁明快。

叙述,将不同语言成分并列,使节奏明快、句式凝练、表意周备的修辞方法。

从人们可接受性出发,加以形象化的换算,使枯燥寡味的数字变得具体可感、生动活泼,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升”、“阶降”两种类型。

二、封建社会文种 1.封建社会上行文种

“奏”前身的残留状态在封建社会长期沿用的非正规上奏文种。

社会沿用于向皇帝陈述政见的上奏文种。

,在汉代是奏的别称,演化至唐、宋时期,成为向皇帝陈事的上奏公文文种名称。

上奏文种。

密文书。

“章”字义同“彰”

,“显明”的意思。即向君主明白表述心中谢忱。

唐代以后逐渐定型为对皇太子、诸王陈言的准上奏文种。

对官府,用书面陈述意见的上行文种。

种。

种。

述事宜或报送文件、物件等使用的上行公文文种。

直接上级详细申报、请示政务的上行公文文种。

一套,其中用册式纸者,称为“详册”

,由上级留存。 如果用的是状式纸,就称“详文”

。详文在成文日期之前应留有空白,供上级批示后退回原报衙署。

民众对官府陈述事宜的非经规范的上行文种。

奏复。

向部长官(称堂官)宣读并解释,供审定,称为说堂;此稿称呈堂稿。“案呈”一词,渊源于宋朝,为部文装套呈堂稿的领述词。

2.封建社会君命文种

措时所使用的君命文种。

的君命文种。

内容,所做出的答复性君命公文。

证。

的君命文种。到清代,敕书亦称“敕谕”,简称“敕”,是皇帝授任地方重要文武官员,并规定其职权范围、任事要求的凭证性君命文种。作为履行职权、明确责任、考绩优劣的法定依据。

指示的君命文种。“上”为皇帝之称,以区别于文武官员所使用的一般下行文种“谕”。

3.封建社会下行文种

由书吏起草的公文文稿,例须由师爷核稿。核稿时,通常要作文字修改。

誊”,誊正后的文稿,称为“清稿”。

后批示能否行文。这一程序称为“判行”,类似于今之“签发”制度。经长官判行的文稿,才能定稿。

文。既可以指称皇帝的“诏”、“敕”,

也可以指上级官署的公文。“指挥”虽称上级公文,但并不局限于指某一文种的公文。

武衙门向所辖下级发布命令、指示性内容的公文。

字,以提示要点并显示威严的一种文书处理制度。

称经历了“堂札子——中书札子——札子”的演化,并进而演变为“札付”文种。

成的下行公文文种。

指示的下行文种。

的下行文种。

4.平行或不相隶属行文

行文种。

行公文。

预先商议对本章处理意见的平行公文文种。

文传递,称提塘官。提塘官公所设有“报房”,将有关上谕、本章折件印发本省,称“塘报”。

下行属性的平行文种。

相隶属官署间,带有准下行属性。例如:总督对总兵;提督对司、道、盐运使司;总兵对府、厅、州县行文。其成文日期用红笔书写,并在重要文字部位(如文种名称、事由、结语中表示要求的特定提示用语等)用红笔加点,称为“标朱”,以示威严。 5.

其他

之案,谓之“成案”。皇帝谕旨中,或奏经皇帝批准的公文中,凡“嗣后”二字后的文字,称为“例”,即今后同类事宜,可比照执行。内容可作为例的公文,遂称“例案”。将历年之例分门别类汇编成的专书,称为“则例”。则例分为两类:其一,抄白事例,为未正式刊行,留本部备查的则例;其二,刊刷例本,

为经批准正式编印颁行的则例。

定行为。其中,“画”也称“判”,是长官加书批语的动作;“行”,是批语的文字内容。

,为完纳税金的凭证。后演变为向钱庄、票号兑取银、钱的凭证“银票”、“钱票”

印空白,交司员收存,“遇有急需,方可填写”。

公文。

者本人告知经皇帝批准的授官旨意。供被授任者收执,以为凭信。

时期,与露布相合,后又与之分工,逐渐规范为讨敌、威敌、

晓谕的军事专用文种。

行证。

度所派生,至清朝,沿用为证实所差遣官员身份,及动用驿站马匹的凭证性公文文种。

称公文,是用于裁决狱讼的文种。

三、民国及建国初期文种

本的上行文种。

于长官的非正规上行公文文种。

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提出意见或者建议,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等用途的上行文种。

告。

专门要求或询问事项所作的报告。

(例如样品

)时,随件附送的简要说明之文字报告。

接目的的报告。

纳的报告。

直接送政府首长批返的上行公文。

政处对专员有所请示或呈请批核必须用书面时,可以写签呈。负责同志收到后,即可在签呈上随即批示退还,不须经过收文、编号、办稿等手续,以求简便迅速。

公文。

行文种。包括大总统策令、大总统申令、大总统告令、大总统批令四个分支文种。

事堂和陆海军大元帅办事处承发其政谕、军令的特殊下行文种。

用的具有指挥性质的下行文种。

行文种。

置的适用于对下级机关布置工作、阐明工作活动的指导原则的下行文种。

下行文种。

1957年始设、沿用至1981年以转文为主要用途的下行

文种。批示用于转发或者批转下级机关的工作报告、建议或计划,具有批复的作用。

表日期的方法。

为草拟、修改基本定型,

供审议、通过的公文稿本。

迅捷的通讯手段的广泛运用,就重大政事,采用向全国公开发布的特殊形式,即称通电。

用的公文文种。用于对人民群众“公布应当普遍遵守或周知的事项”之宣告文种。

施政策性指导之实际需要,而创设的新型公文文种。

种。

文种的部分用途,于

1957年取代签报而设置,主要“适用于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的上行文种。

复问题;向有关主管部门请求批准等用途而设置的平行文种。

函。

答复。

行重大强制性行政措施,奖惩有关人员,撤销下级机关不适当的决定的下行文种。

行为的规章制度。

机关的公文;发布规章;任免和聘用干部;在行政管辖或业务

管理范围内传达要求办理、共同执行或广泛知照事项的普发性下行文种。

在实践中,多用于党委部门对本级党委行文。在党委系统意见是正规公文文种,在行政系统已经将它的功能合并到其他文种中。 要公文文种,用于对特定范围内的工作和事务制定具有约束力的行为规范。

的议决类公文文种。

或人民代表常务委员会提请审议事项的议决类文种。

的议决类公文文种。

或者周知的事项之宣告文种。

文种。

事件、决定事项或会议(包括会谈)情况的正式公开报道所用的宣告文种。

断,并要求贯彻实施的决定类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