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选读 名词解释题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66.00 KB
- 文档页数:7
自学考试《公文选读》章节名词解释2017自学考试《公文选读》章节名词解释在备考《公文选读》科目时,考生们需要掌握各章节的知识考点,以下是店铺搜索整理的关于自学考试《公文选读》章节名词解释,供参考练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店铺!第七章上行文种呈——民国时期沿袭古代公文而设置、为历届政府所采用的最基本的上行文种。
指令——民国时期上级对下级呈请所作答复的下行文种。
签呈——国民党政府时期行用于本机关、本系统内部,由属官呈于长官的非正规上行公文文种。
韵目代日——按照声调分别排定的韵目序号,在电报中用韵目代表日期的方法。
第八章平行文种质问书——从“书”这一文种分化出来的非规范性文种。
在民国时期历次《公文程式》中,均未见明确规定,尚未凝定为文种名称。
公函——始设于民国时期用于无隶属关系官署相互行文的平行公文文种。
反类尊题——先从与本文基本目的相反的趋势、方面落笔并加以排除,以进一步突出关键所在的写作手法。
第九章下行文种1、饬——袁世凯时期上级对下级有所训示、指挥、差委而用的下行公文。
2、草案——公文稿本的专门术语。
为草拟、修改基本定型,供审议、通过的公文稿本。
交3、片——民国初所设置的中央政府内部使用的特殊下行文种。
4、大总统令——民国时期北洋政府设置的限于由大总统使用的.下行文种。
包括:大总统策令、申令、告令、批令四个分支文种。
5、封寄——袁世凯政府中期仿照清代“寄信”而设置的由大总统政事堂和陆海军大元帅办事处承发其政谕、军令的特殊下行文种。
6、训令——民国时期设置的由上级官署或长官主动对下级发文时使用的具有指挥性质的下行文种。
批——民国时期仿照古代公文而设置的用于准驳呈请的答复性下行文种。
第十章其他文种1、任命状——民国时期授与被任命官员的证书。
2、通电——面向全国范围公开拍发的电报。
近、现代随着电报这一迅捷的通讯手段的广泛运用,就重大政事,采用向全国公开发布的特殊形式,即称通电。
公文选读名词解释(2)公文选读名词解释汇总1.36.节省:又叫省略,有省文、省语、3.16.核定:清代地方衙门,由书吏起省字三种类型。
这一修辞法是凭借一定草的公文文稿,例须由师爷核稿。
核的语言环境把句子或句子成分省略,以稿时,通常要作文字修改。
使语言简洁明快。
3.17.清稿:经核定后的公文草稿,须2.1.策:是我国封建社会中,由皇帝用发交书吏誊正,这一程序叫“发誊”,于重大人事的君命文种。
誊正后的文稿,称为“清稿”。
2.2.册:古代皇帝用于特别重大人事和3.18.判行:经誊正的清稿,须经长官祭祀活动的君命文种。
再次审阅文稿中有无误失,然后批示2.3.制:是封建社会中,由皇帝颁布可能否行文。
这一程序称为“判行”,类垂为后世遵守的重大制度性举措时所似于今之“签发”制度。
经长官判行使用的君命文种。
的文稿,才能定稿。
2.4.诏:是封建社会初期所设之公文文3.19.红、白禀制度:下级上呈上级的种。
是皇帝主要用于指挥庶政的君命文禀文,用白纸书写。
同时附呈衔名手种。
本,即用红纸书写呈送者的官衔、姓2.5.密诏:是由密使交付重臣的秘密诏名,以示对上官尊敬。
上司在衔名手书。
往往不采用正常传递途径,不举行本上批示,退交下级据以执行后与禀颁给仪式。
稿一起存档,称为“红禀”;上级衙门2.6.亲诏:是由皇帝亲自拟稿的诏书。
在禀文上照录批语后归档备查,因称2.7.手诏:是由皇帝亲笔书写的诏书,“白禀”。
此后遂成定制,上报时,例亦称“诏记”、“手记”即“手诏”。
须上红、白禀一套。
2.8.诏版:(板)用竹、木书写的诏书。
4.1.移:是封建社会由无隶属关系的2.9.诏黄:以纸代简之后,用黄纸书写官署或官员间相互行文使用的平行文的诏书谓诏黄。
种。
2.10.玺书:秦始皇以后,皇帝之印称玺。
4.2.关:是我国古代由同级或不相隶有皇帝之印的诏书称玺书。
属官署、官员之间联系公务的平行公2.11.批答:为唐朝至清初,由皇帝采纳文。
或赞同、赞赏臣下所上章疏的内容,所4.3.刺:作为南北朝至唐代,中央各做出的答复性君命公文。
期末练习题(填空、名词解释、简答题)一、填空题1、按照行文关系和行文方向的不同,可将公文分为三种即是:、、。
2、一份完整的公文格式,是由、、三大部分组成。
3、发文字号由、、三部分组成。
4、签发人是指。
5、完整的公文标题是由、、三个要素组成的。
6、一份公文的主题词一般不能超过个。
7、对重要事项或者重大行动作出安排,奖惩有关单位及人员,变更或者撤消下级机关不适当的决定事项,要用;对重要问题提出见解和处理办法,要用。
8、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要用。
在一定的范围内,公布人们应当遵守或周知的事项,要用。
9、根据内容和功用的不同,可将通知分为、、、等几种。
10、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时,可用,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可用。
11、报告是属于文种。
按性质的不同,可将报告分为报告和报告;按其行文的直接目的的不同,可将报告分为性报告和性报告。
12、通报的特点是。
13、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要用。
14、报告与请示的区别主要体现为:(1)不同;(2)不同;(3)不同。
15、答复下级机关的请示事项,一般要用。
16、不相隶属的机关之间商洽工作时,可用。
17、会议纪要应当具备两大特点,一是;二是18、调查报告的特点主要体现为:(1)性;(2)性;(3)性。
19、计划通常是由、和几个部分构成的。
20、按其性质和内容的不同,可将总结分为性总结和性总结两类。
21、总结的正文一般包括、和几个部分。
22、常见的规章制度主要有以下几种:(1);(2);(3);(4)。
23、经济消息的特点主要体现在 、 、 、 、几个方面。
24、撰写产品说明书,必须注意以下两点:(1)要有 意识;(2)要有意识。
25、产品说明书的特点是 、 、 。
26、广告的作用主要有 、 、、 。
27、民事起诉状通常是由、、三个部分组成。
28、民事起诉状的正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民事答辩状的首部一般包括、、等项目。
29、刑事自诉状的案由和诉讼请求应写明。
30、各类法规与规章的共同特点是:和。
自考《公文选读》练习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宋代百官对皇帝当殿陈事时所用的上奏文种称( B )A.上书B.奏札C.表D.题本2.《天祚帝封金主为东怀国皇帝册》一文中,“碧云袤野,固须挺于渠材;皓雪飞霜,畴不推于绝驾”所使用的修辞手法是( B )A.排比B.对偶C.夸张D.比喻3.《元代亦集乃路河渠司上总管府具保结呈》一文,从文种规范来看,应为( A )A.呈状B.呈C.呈文D.呈报4.与“咨”属同一用途的同源公文,在先后相连缀的不同时期成为两个文种的是( C )A.关B.移C.刺D.咨呈5.清代从札付文种分化,融汇上级长官行于属下的书札而形成的下行公文文种,称为( D )A.堂札子B.中书札子C.省札D.札6.《唐郭丑告身》一文基本部分的起草机构是( A )A.中书B.门下C.尚书D.秘书7.民国时期的报告公文,大体上可分为( C )A.两个类型B.三个类型C.四个类型(总结,审查,工作,情况)D.五个类型8.《财政部为答参议院刘星楠等质问书上复国务院咨呈》一文的语言特色是( D )A.浮词赘意B.贬辞过烈C.夸张过头D.貌恭词朴9.《教育部公布学生操行成绩考查规程的部令》一文的结构是( A )A.正件和附则B.正件、附件和附则C.正件和附件D.操行和规程10.布告始设于民国时期。
其程式结构上的特点是( A )A.没有收文者B.有收文者C.文句简短D.首尾呼应11.报告类型中,侧重于表述作者对本职范围内工作活动主观努力的文种称为( D )A.综合报告B.专题报告C.情况报告D.工作报告12.下列文种中属于平行文种的有( A )A.咨文B.呈文C.令D.签呈13.下列不属于条例写作特色的是( C )A.表意周严B.条理顺畅C.语气委婉D.简称规范14.下列属于决议文种的是( B )A.布告B.会议纪要C.通知D.公报15.仅限于国家权力机关(或经授权)用于具有国际意义的重要事项或决定事项的宣告文种是( B )A.通告B.公告C.公报D.通报二、多项选择题1.“启”自唐代以来逐渐定型为陈述政事的准上奏文种,其呈送对象主要有( AD )A.皇太子B.皇上C.皇太后D.诸王E.皇后2.“帖’’作为下行文,所使用的年代有( ABC )A.唐代B.宋代C.明代D.元代E.清代3.下列属于官府所发通行关津路证公文的有( ABC )A.传B.过所C.路引D.详E.奏4大总统令的用途包括( ABCDE )A.公布法律B.公布教令C.公布国际条约D.公布预算E.公布官员任免5.公文生效标识包括( ABE )A.发文机关B.印章C.附件标注D.公文标题E.成文日期三、填空题1.清_康熙____时期,奏折已具备正规机密公文的地位。
全国2018年7月自学考试公文选读试题课程代码:00525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在中国封建社会早期的公文程式构成中,显得更为重要的两部分是()A.首称、末称B.正文、末称C.首称、正文D.首称、后书2.秦始皇为实施文件规范化,改上书为()A.启B.奏C.书D.表3.在《谏造大像疏》一文中,“得,筏尚舍”一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是()A.夸张B.借喻C.对偶D.联用4.宋代百官对皇帝当殿陈事所用的上奏文种称()A.奏札B.札子C.表D.奏状5.策,这一文种的正式确立是在()A.西周B.汉代C.西晋D.唐代6.颁发《北京宫殿告成诏》的是()A.西汉刘恒B.唐李世民C.宋赵匡胤D.明朱棣7.我国最早以法规形式将“移”明确规定为公文文种的朝代是()A.秦B.汉C.唐D.宋8.帖,作为下行公文,主要运用的朝代是()A.周、秦、汉B.汉、唐、宋C.唐、宋、明D.元、明、清9.告身,作为古代凭信公文,是告知授官旨意的,其告知对象是()A.皇帝B.中央主管衙署C.地方行政衙署D.被授任者本人10.1951年政务院颁布的《公文处理暂行办法》将“签呈”这一文种更名为()A.签报B.呈报C.报告D.请示11.公函,作为用于无隶属关系官署间相互行文的平行公文文种,它始设于()A.明代B.清代末年C.民国时期D.建国初期12.民国时期,上级官员对下级官员有所差委时所使用的令称()A.训令B.部令C.院令D.委任令13.“麾下则犹为独夫作鹰犬”一语的修词格是()A.比拟B.借代C.夸张D.比喻14.在现代,用于宣布重大强制性行政措施的文种是()A.通知B.指示C.令D.批示15.在现代,用于经会议讨论通过并要求贯彻执行的重要决策事项的文种是()A.决定B.决议C.议案D.会议纪要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名词解释汇总第一编先秦至秦第一章上奏文种1、上书——由先秦“书”文种的上行用途演化成的分支文种,并作为“奏”前身的残留状态在封建社会长期沿用的非正规上奏文种。
2、奏——我国封建社会中,由臣僚上于皇帝陈述庶政的重要公文文种。
3、疏——由奏的别称、各类上奏文种的泛称,逐渐演变为我国封建社会沿用于向皇帝陈述政见的上奏文种。
4、奏状(表状)——在汉代是奏的别称,演化至唐、宋时期,成为向皇帝陈事的上奏公文文种名称。
5、奏本——明、清两朝正式设置,由臣下进于皇帝的上奏文种。
6、题本——明清时期在京衙门及地方官员因奏报政事而使用的主要上奏文种。
7、奏折——清朝中、后期,由高级官员和近臣向皇帝言事的重要机密文书。
8、议——古代臣属向帝王陈述意见或议事说理的上奏文种。
9、表——我国封建社会所设置,由臣下对君主陈情的上奏文种。
10、章——古代臣下向君主表示谢贺的公文文种。
“章”字义同“彰”、“显明”的意思。
即向君主明白表述心中谢忱。
11、启——晋代大臣上于皇帝的公文。
唐代以后逐渐定型为对皇太子、诸王陈言的准上奏文种。
第二章君命文种1、策——我国封建社会中,由皇帝用于重大人事的君命文种。
2、册——古代皇帝用于特别重大人事和祭祀活动的君命文种。
3、制——封建社会中,由皇帝颁布可垂为后世遵守的重大制度性举措时所使用的君命文种。
4、诏——封建社会初期所设置的公文文种。
是皇帝主要用于指挥庶政的君命文种。
5、密诏——由密使交付重臣的秘密诏书。
往往不采用正常的传递途径,不举行颁给仪式。
6、亲诏——由皇帝亲自拟稿的诏书。
手诏——由皇帝亲笔书写的诏书,亦称“诏记”、“手记”即“手诏”。
6、玺书——秦始皇以后,皇帝之印称玺。
有皇帝之印的诏书称玺书。
7、批答——唐朝至清初,由皇帝采纳或赞同、赞赏臣下所上章疏的内容,所做出的答复性君命文种。
圣旨——元代皇帝颁发政令的君命文种名称。
8、铁券——封建帝王赐给功臣以世代保持优遇及免罪等特权的凭证。
自考公文选读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公文的标题通常由哪几部分组成?A. 发文机关名称、事由、文种B. 发文日期、事由、文种C. 发文机关名称、发文日期、文种D. 发文日期、事由、发文机关名称答案:A2. 下列哪项不属于公文的写作要求?A. 内容真实B. 语言准确C. 格式规范D. 个性化表达答案:D3. 公文中的“附件”是指什么?A. 公文的补充材料B. 公文的封面C. 公文的正文D. 公文的作者答案:A4. 公文的结尾通常包括哪些内容?A. 结束语、发文机关、发文日期B. 结束语、附件、发文日期C. 附件、发文机关、发文日期D. 附件、结束语、发文机关答案:A5. 根据公文的紧急程度,可以将公文分为几个等级?A. 1个B. 2个C. 3个D. 4个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6. 公文的主要作用包括以下哪几项?A. 传达决策B. 指导工作C. 交流信息D. 记录历史答案:A, B, C, D7. 下列哪些属于公文的语言特点?A. 简洁B. 晦涩C. 明确D. 冗长答案:A, C8. 公文的构成要素通常包括以下哪些部分?A. 标题B. 正文C. 附件D. 作者签名答案:A, B, C9. 公文的文种包括哪些类型?A. 通知B. 请示C. 批复D. 会议记录答案:A, B, C, D10. 公文的格式要求包括哪些方面?A. 字体大小B. 行间距C. 页边距D. 语言风格答案:A, B, C, D三、简答题11. 简述公文写作的一般流程。
答:公文写作的一般流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明确公文的目的和主题,然后收集相关资料和信息;接着按照公文的结构要求撰写草稿,包括标题、正文、结尾等部分;草稿完成后进行修改和润色,确保内容准确、语言规范;最后按照规定的格式进行排版打印,并进行审核和签发。
12. 公文的语言风格有哪些特点?答:公文的语言风格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简洁明了,避免冗长和复杂的句子结构;二是规范性,使用标准的语法和词汇;三是客观性,避免带有个人情感色彩的表达;四是正式性,符合公文的正式场合要求;五是逻辑性,内容条理清晰,逻辑性强。
全国2021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公文选读课程代码:005251.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紙上。
2.答題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宋代百官对皇帝当殿陈事所用的上奏文种是.A.奏B.表C.上书D.奏札2.诏,是我国封建社会所设置的君命文种,由皇帝在大部分时期用于A.指挥庶政B.重大人事C.发布制度D.祭祀安排3. “奏记”公文销声匿迹,而将秘书人员记室称为奏记的时期是A.先秦时期B.两汉时期C.晋代D.唐代4.南北朝至唐代,用于中央各官衙间自相质询的平行文种是A.移B.刺C.关D.咨5.教,是我国封建社会由王侯、长官经常使用的一-种下行文种,主要用于A.发布教义B.训诲僚属C.发布政令D.训诲民众6.明代作为通行关津的身份证明所颁发的路证公文是A.过所B.公验C.路引D.火牌7.呈,是民国时期最基本的下行文种,符合其用途的是A.人民对官署之陈请B.人民对官员之举报C.被告对官员之陈辩D.下级对上级之举报8.通知,是从公函用途中析出而单独设置的带有准下行属性的平行文种,始设于A.明代晚期B.清代晚期C.民国时期.D.建国以后9.作为大总统令的分支文种,大总统告令用于A.任免文武官员B.指挥训示文武官员C.裁答官署之陈请D.对人民之宣示10.经过世世代代反复运用,“布告中的“布"的字义最终定型为A.“传播”B.“记载”C.“发布”D.“陈述”11.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适应对下级实施政策性指导而创设的新型公文文种是A.指示信.B.鸡毛信C.指示令D.指导信12.建国初期作为报告的分支文种而设置,由政府部门负责人直送政府首长批返的上行文种是.A.呈报B.签报C.呈文D.签文13.通报,是沿袭“通告”之用途,于建国初期创设的下行文种,主要适用于A.布置工作、加强指导.B.阐明目的、告知原则C.表彰先进、批评错误D.告知原因、请求批准.14.建国后由党政机关相沿设置,用于对重要事项做出决策或安排的决议类文种是A.决定B.决议C.决策D.指示15.公告是适用于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或者法定事项的宣告文种,其适用主体是A.各种经济组织B.限于国家权力机关C.各种民间组织D.限于国家军事机关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名词解释题答案2.1.公文的现行效用:又称现实执行效用或时效,是指公文直接形成于其内容所针对的现行公务活动中并直接发挥实际效用。
具体来说,是指公文在一定的时间、空间、机构和人员范围内,对机构或个人行文产生的约束力、强制执行力和其他强制性影响。
2.2.公文的历史效用:是指其对印证历史事实、反映历史发展过程所产生的权威性影响,是其转化为档案的内在依据。
2.3.正式通用公文:根据有关规定在各类社会组织共同使用的正式公文,具有法定性、规范性和通用性特点。
2.4.内部通用公文:简称内部文书,即在社会组织内部通用的公文,具有复杂性、内部性和灵活性的特点。
2.5.专用公文:亦称专门文书,是某一业务系统、某一行业根据专门工作的特殊需要而使用的,具有该业务系统或该行业特定内容和体式的公务文书,使用范围具有极强的专门性和限制性。
2.6.纸质文书:以纸张为物质载体的文件。
纸质文书是目前公文处理工作中使用最为普遍、使用频率最高的。
2.7.感光介质文件:以感光胶片、相纸等感光材料为物质载体的文件。
2.8.规范类文书:由各类社会组织在其职权范围内制定的公开发布并反复适用,用以规范行为,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文件。
2.9.领导指导类文书:由各级领导、指导机关及其领导人制发的用于颁布政令、部署工作、批复事项的文件。
如命令、决定、指示批复等。
2.10.报请类文书:由被领导、指导机关向有关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答复询问、提出建议、清求指示或批准时使用的文件。
如请示、报告等。
2.11.知照类文书:面向社会或特定范围(各类社会组织之间或在其内部范围内)为公布、通知有关事项、通报情况、联系工作、商洽事宜、交流信息而制发的文件。
如通告、公告、通知、通报、公函等。
2.12.契约类文书:由双方或数方为实现一定目的、明确双方权利、责任、义务而签订的作为工作依据或法律凭证的文件。
如合同、协议书等。
2.13.会议文书:是各类社会组织在其职权范围内制定的公开发布并反复适用,用以规范行为、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文件。
应用文写作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应用文答:2.公文答:3.宣传应用文答:4.演讲稿答: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1.演讲稿具有()、()和()的特点。
2.通讯是运用()、描写、()等多种表达方式,对有新闻价值的人或事进行详细、生动报道的一种文体。
3.通讯具有()、()和()的特征。
4.按保密级别分,公文可以分为()、()和秘密3级。
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1.公文份数序号简称份号,它是将多份文稿印制若干份时每份公文的顺序编号。
()2.发文机关标志(公文版头)、发文字号属于公文必备项。
()3.公文的印发说明包括对印发机关、印发日期、印发份数的说明。
()4.应用文不具备时效性。
()5.按作者身份和行文性质分,应用文可以分为以组织名义发出的应用文、用以处理公务的应用文和用以处理个人事务的应用文。
()四、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1.应用文的作用是什么?答:2.公文有什么特点?答:3.新闻的种类有哪些?答:4.广播稿的写作要求有哪些?答:5.演讲稿的写作要求有哪些?答:五、问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应用文的写作要求是什么?答:2.请谈谈公文的写作格式。
答:答案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应用文答:应用文又称文书,是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人民群众在处理日常公私事务时所使用的具有一定格式的实用性文体的统称,是人们交流思想、互通情况、解决问题、处理事务的工具。
2.公文答:公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广义上讲,公文是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在进行公务活动时所使用的体式完整、内容系统的各种书面材料。
狭义的公文是指行政公文,主要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文书,是依法行政和进行公务活动的重要工具。
3.宣传应用文答:宣传应用文是指为某种目的通过大众媒体(报纸、广播、电视台等)或公共场合中面对面的交流,对公众进行宣传、说明和介绍信息、知识的一类应用文体。
名词解释题答案1.1.文种:是同一历史时期全部公文内在本质用途分工的外在表现形式。
1.2.公文程式:是公文各若干组成部分的整体结构方式,及某些特定结构部分的固定要素、特殊用语之组合规定。
1.3.公文的文面款式:是公文文字的书面位置安排。
包括:行款;各程式结构部分的先后;位置等。
1.4.公文的载体规格:载体是公文文字所附着的书面物质。
其规格是指载体的质地和型制。
1.5.公文特定词语:主要包括:程式套语;称谓代词;层次结构词语。
1.6.上书:是由先秦“书”文种的上行用途演化成的分支文种,并作为“奏”前身的残留状态在封建社会长期沿用的非正规上奏文种。
1.7.奏:是我国封建社会中,由臣僚上于皇帝陈述庶政的重要公文文种。
1.8.疏:是由奏的别称、各类上奏公文的泛称,逐渐演变为我国封建社会沿用于向皇帝陈述政见的上奏文种。
1.9.镶嵌格:是在词语里插进别的词,或把特定的词加入句中。
分为镶字、嵌字、拼字。
如:《请均田疏》中的强宗豪族是强豪和宗族的间错,属镶嵌格的拼字。
1.10.联用格: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关联、语气一致的词语成串排用或单音节词联用。
如:《请均田疏》一文中的“田”和“莱”、“膏”、“腴”等联用。
1.11.避讳制度:封建时代说话写文章时,遇到君主或尊亲的名字不能直接说出或写出的公文撰写规定谓之避讳制度。
《谏造大像疏》一文为避讳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讳,多处以“人”字代替“民”字。
1.12.借喻:为比喻之一种,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直接由喻体来代替本体。
如《谏造大像疏》中,用“得,筏尚舍”一语来比喻并直接取代“既悟,佛法尚可舍去。
”1.13.夸张:是用来渲染气氛、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的一种辞格。
《谏造大像疏》一文中多处用此格,例如“今之伽蓝,制过宫阙”、“逃丁避罪,并集法门”等等。
1.14.拟人:比拟之一。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使物人性化。
《谏造大像疏》“尊容既广,不可露居”就是把大像当人来写的。
1.15.换算:辞格之一。
把抽象的数字换算成具体可感的事物。
如《谏造大像疏》:“覆以百层”即是。
1.16.奏状:亦称“表状”,在汉代是奏的别称,演化至唐、宋时期,成为向皇帝陈事的上奏公文文种名称。
1.17.明喻:为,比喻之一,亦称直喻。
通常用“像”、“好像”、“如”、“好比”、“好似”等词来联结本体和喻体,表明相似关系。
1.18.暗喻:为比喻之一,亦称隐喻。
本体和喻体同时并举,表示相同关系。
1.19.精警:辞格之一。
指语简言奇,含义精切动人的句子,又名“警句”、“警策”。
1.20.互文:又名“互辞”、“互文见义”。
在连贯性的话语中,将本应连在一起说出的两个词语,分开上下各出现一个,参互成文,合而见义。
1.21.排比:又名排迭。
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语气一致的词组成句子成串排列,形成一个整体。
1.22.奏本:是明、清两朝正式设置,由臣下进于皇帝的上奏文种。
1.23.题本:是明清时期在京衙门及地方官员因奏报政事而使用的主要上奏文种。
1.24.奏折:是清朝中、后期,由高级官员和近臣向皇帝言事的重要机密文书。
1.25.议:是古代臣属向帝王陈述意见或议事说理的上奏文种。
1.26.排偶:是一种整散结合的句式。
在散句中插入整句,或在整句中插入散句。
1.27.引用:辞格之一。
为了简练、有力地说明问题,可以引别人的话或成语、谚语、格言等。
1.28.表:是我国封建社会所设置,由臣下对君主陈情的上奏文种。
1.29.示现:辞格之一。
把不再眼前的事物说得如同在眼前一样。
让人“如见其人,如历其境”。
1.30.联用: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关联、语气一致的词语排用。
1.31.反复:根据表达的需要连续或间隔使用同一词语、句子或句群,以抒发强烈感情,表达深刻思想,或借以分清文章的脉络层次,加强语言的节奏感。
1.32.同异:是将字数相等,字面同中有异的几个词,特意安排在相邻几句的句尾的修辞方式。
如《群臣劝魏王曹丕受禅表》中“汉帝奉天命以固禅,群臣因天命以固请,陛下违天命以固辞”。
三句之“固”是同,“禅、请、辞”是异。
这三句构成排比。
句中三个“天命”又构成反复。
1.33.章:是古代臣下向君主表示谢贺的公文文种。
“章”字义同“彰”,“显明”的意思。
即向君主明白表述心中谢忱。
1.34.启:是晋代大臣上于皇帝的公文。
唐代以后逐渐定型为对皇太子、诸王陈言的准上奏文种。
1.35.叠字:又名叠音,将音节相同的词或词素重叠起来使用。
如“家家户户”、“朝朝暮暮”等。
1.36.节省:又叫省略,有省文、省语、省字三种类型。
这一修辞法是凭借一定的语言环境把句子或句子成分省略,以使语言简洁明快。
2.1.策:是我国封建社会中,由皇帝用于重大人事的君命文种。
2.2.册:古代皇帝用于特别重大人事和祭祀活动的君命文种。
2.3.制:是封建社会中,由皇帝颁布可垂为后世遵守的重大制度性举措时所使用的君命文种。
2.4.诏:是封建社会初期所设之公文文种。
是皇帝主要用于指挥庶政的君命文种。
2.5.密诏:是由密使交付重臣的秘密诏书。
往往不采用正常传递途径,不举行颁给仪式。
2.6.亲诏:是由皇帝亲自拟稿的诏书。
2.7.手诏:是由皇帝亲笔书写的诏书,亦称“诏记”、“手记”即“手诏”。
2.8.诏版:(板)用竹、木书写的诏书。
2.9.诏黄:以纸代简之后,用黄纸书写的诏书谓诏黄。
2.10.玺书:秦始皇以后,皇帝之印称玺。
有皇帝之印的诏书称玺书。
2.11.批答:为唐朝至清初,由皇帝采纳或赞同、赞赏臣下所上章疏的内容,所做出的答复性君命公文。
2.12.圣旨:是元代皇帝颁发政令的君命文种名称。
2.13.铁券:是封建帝王赐给功臣以世代保持优遇及免罪等特权的凭证。
2.14.敕:南北朝以后、形成限由皇帝对臣下训诫、授任、封赠等用途的君命文种。
到清代,敕书亦称“敕谕”,简称“敕”,是皇帝授任地方重要文武官员,并规定其职权范围、任事要求的凭证性君命文种。
作为履行职权、明确责任、考绩优劣的法定依据。
2.15.上谕:是清代皇帝处理日常政务中以发布命令、指示的君命文种。
“上”为皇帝之称,以区别于文武官员所使用的一般下行文种“谕”。
3.1.奏记:为封建社会前期,由朝官对三公、州郡僚属对长官、士人对官府,用书面陈述意见的上行文种。
3.2.牒:是汉、唐期间由下级向上级、民众对官府陈事所用的上行文种。
3.3.状:是汉代始设,由下级对上级、民众对官府陈述事实的上行文种。
3.4.避讳制度:是我国古代对尊长表示尊敬的制度。
这里的“讳”,指名讳。
“避讳”,是根据封建礼法,居下者不得直称尊长者之名,以示敬。
即《公羊传·闵公元年》谓:《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例如:臣民讳君主之名;下属讳长官之名;晚辈讳长辈之名。
3.5.副职虚列前衔制度:状文首称格式,由时间、作者、套语“叩头死罪敢言之”三要素构成。
首称的作者,又称“前衔”。
正职拟写、上呈的状文,往往在前衔中也列上副职的职务、姓名,这就叫副职虚列前衔制度。
这也是汉代公文在某些特定情况下的写作惯例。
3.6.状上:是唐代为区别于其他状体文,而对官署上行文种“状”所称的别名。
3.7.过所:是古代官府发给官吏、平民使之得以通过关津的凭照。
3.8.呈状、呈:在封建社会是由下级官署、属官对长官汇报工作、陈述事宜或报送文件、物件等使用的上行公文文种。
3.9.详:在我国古代,主要运用于明清时期,是由下级就重要事项向直接上级详细申报、请示政务的上行公文文种。
3.10,详册:为方便上级衙署存案备查,详的制发者须呈报二份,合为一套,其中用册式纸者,称为“详册”,由上级留存。
3.11.详文:制发者呈报给上级衙署的详,如果用的是状式纸,就称“详文”。
详文在成文日期之前应留有空白,供上级批示后退回原报衙署。
3.12.长详:凡详文文字与详册文字完全一致者,称“长详”。
3.13.由详:凡详文内容较详册为简者,称“由详”。
3.14.省略兼语后的预期连动结构句式:有一种句式表面看像是一般连动结构句式,其实是省略了两个动词之间的兼语,而且这些动词,是预计其后各衙门将进行的动作。
所以,把这种句式称为省略兼语后的预期连动结构句式。
3.15.禀:是清代由书札发展为公文,用于下级对上级、属员对长官、民众对官府陈述事宜的非经规范的上行文种。
3.16.核定:清代地方衙门,由书吏起草的公文文稿,例须由师爷核稿。
核稿时,通常要作文字修改。
3.17.清稿:经核定后的公文草稿,须发交书吏誊正,这一程序叫“发誊”,誊正后的文稿,称为“清稿”。
3.18.判行:经誊正的清稿,须经长官再次审阅文稿中有无误失,然后批示能否行文。
这一程序称为“判行”,类似于今之“签发”制度。
经长官判行的文稿,才能定稿。
3.19.红、白禀制度:下级上呈上级的禀文,用白纸书写。
同时附呈衔名手本,即用红纸书写呈送者的官衔、姓名,以示对上官尊敬。
上司在衔名手本上批示,退交下级据以执行后与禀稿一起存档,称为“红禀”;上级衙门在禀文上照录批语后归档备查,因称“白禀”。
此后遂成定制,上报时,例须上红、白禀一套。
4.1.移:是封建社会由无隶属关系的官署或官员间相互行文使用的平行文种。
4.2.关:是我国古代由同级或不相隶属官署、官员之间联系公务的平行公文。
4.3.刺:作为南北朝至唐代,中央各官衙间自相质询的平行文种。
4.4.咨:是地位相当的高级官署间相互行文使用的平行公文文种。
4.5.议复:指对皇帝批示“交某部议”的事件,由部议妥后,用题本奏复。
4.6.案呈:为清代呈堂稿的首称用语。
部文例由各司司员起草,当面向部长官(称堂官)宣读并解释,供审定,称为说堂;此稿称呈堂稿。
“案呈”一词,渊源于宋朝,为部文装套呈堂稿的领述词。
4.7.揭帖:是清代随本章附送相关部、院、科、馆,以方便相关部院预先商议对本章处理意见的平行公文文种。
4.8.塘报:明清,各省督抚选派武职官员驻京,掌本省与京师间的公文传递,称提塘官。
提塘官公所设有“报房”,将有关上谕、本章折件印发本省,称“塘报”。
4.9.照会:是明清两朝设置,由不相隶属官署间使用的,时或带有准下行属性的平行文种。
4.10.朱笔照会:是清代照会的分支类型之一,用于地位高低悬殊的不相隶属官署间,带有准下行属性。
例如:总督对总兵;提督对司、道、盐运使司;总兵对府、厅、州县行文。
其成文日期用红笔书写,并在重要文字部位(如文种名称、事由、结语中表示要求的特定提示用语等),用红笔加点,称为“标朱”,以示威严。
4.11.墨笔照会:全文用墨笔书写,是清朝照会的分支类型之一,用于地位平行或高低差别不大的官署。
例如,知府(从四品官)行文直隶州知州(正五品),用墨笔照会。
4.12.案:清代,一事之始末的全部公文归档,称为一案。
既往已确定之案,谓之“成案”。
皇帝谕旨中,或奏经皇帝批准的公文中,凡“嗣后”二字后的文字,称为“例”,即今后同类事宜,可比照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