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旅传探析_网易新闻中心
- 格式:rtf
- 大小:22.31 KB
- 文档页数:1
发挥“中心”优势促进产业发展——兰州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兰州市旅游局局长刘刚)省委省政府提出“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战略目标,是对全省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认识的高度深化,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决策。
兰州做为省会城市,经过多年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全市增加经济收入、改善产业结构、提高人们的现代意识、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支柱产业。
如何抓住机遇,彰显区位优势,发挥中心城市龙头带动作用、引领区域旅游跨越发展,促进兰州乃至全省经济协调发展,已成为兰州旅游业发展值得思考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一、兰州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条件分析(一)现状分析兰州旅游业经过三十年的发展,特别是2004年兰州成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旅游业发展,明确把旅游业纳入全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拉动内需的重要内容加以发展。
继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之后,2010年,市委、市政府及时研究,制定出台了《关于发展培育多元支柱产业的意见》和《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兰州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多元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在政府主导战略的全力推进下,兰州旅游产业规模迅速扩张,行业收入不断增加,产业体系日趋完善,兰州作为全省乃至西北地区游客集散中心城市的地位日趋明显。
“十一五”期间接待境内外游客人数年平均增长24.9%;旅游总收入年平均增长25%。
旅游接待人数和收入在全省名列前茅。
旅游经济主要指标增长速度高于全市经济平均增长速度,兰州旅游业实现了新的跨越。
(二)条件分析1、座中四联区位优势兰州不仅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中心,也是西北重要的区域旅游中心城市,中国陆域版图的几何中心,古丝绸之路重要的节点城市。
兰州座中四联,是连接西南、西北的交通枢纽,有较强的辐射集散功能,在西部旅游开发中占据了重要的地缘战略地位,具有开发跨区域旅游市场,区域旅游协作发展的区位优势。
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正文 (1)1.兰州市旅游也发展现状 (1)1.1 兰州市旅游资源丰富 (1)1.2旅游业产值发展速度快 (2)1.3旅游基础设施比较完善 (3)2.兰州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2.1 旅游景区政企不分、规划与管理不甚科学 (4)2.2市场宣传力度薄弱,旅游产品雷同,缺乏专业的旅游人才 (4)2.3旅游景区及附近乱收费现象严重 (5)2.5生态环境整体脆弱,环境影响较大 (5)3.兰州市旅游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6)3.1明确行政主体,科学规划经营与管理,改革现有门票制度 (6)3.2加大宣传力度,争创特色,培养优雅大方的高素质服务人才 (6)3.3明码标价,综合治理,经常监督 (7)3.4提高保护环境与资源的技术,加强宣传教育, (7)后记 (8)参考文献 (8)兰州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摘要:旅游业是一项含“吃、住、行、游、购、娱”在内的综合性强的产业,更是一项朝阳产业。
旅游业的快速增长对旅游景区的开发、经营与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是对当前兰州市旅游景区景点管理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一个探索。
兰州市旅游业发展在省内比较仅列中游,与其省会地位不符。
与其他省会城市相比,差距更大,但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通过去探索、了解分析,让我们也为它的发展出一份力、尽一份心。
关键词:旅游业旅游交通旅游产品兰州背倚甘、青、藏,面向陕、宁、蒙,连接川、黔、滇广大的地区。
是丝路民族风情旅游带、世界屋脊猎奇探险旅游带、西南奇山秀水民族风情旅游带的交汇地带。
丝绸之路、千里黄河风情线、唐蕃古道、红色之旅、西部生态旅游和专项旅游六大西部旅游的优势产品和旅游线路在这里尽显风采。
政治、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也必将加快旅游业的飞速发展。
西部大开发、西陇海—兰新经济带、全面小康社会、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等宏观战略的实施,更是促进了兰州市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
旅游业是一项含“吃、住、行、游、购、娱”在内的综合性强的产业,更是一项朝阳产业。
兰州旅游简介尊敬的女士们、先生们:很荣幸借此机会向诸位介绍兰州市旅游业的发展情况。
兰州市位于黄河上游的黄土高原,处在我国陆域版图的中心位置。
兰州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具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是与丝绸之路同时兴起的一座充满神秘和诱惑力的历史古城,也是如今西北地区的交通枢纽,是西北旅游三大区域与六条主线的集散中心,区位优势十分突出。
陇海(兰州—连运港)、兰新(兰州—乌鲁木齐)、兰青(兰州—西宁)、包兰(包头—兰州)等铁路和西兰、甘青、甘川等公路干线交汇于兰州。
兰州的旅游业经过近20年的发展,现已成长为初具规模的新型产业,形成了“食、宿、行、游、购、娱”各要素齐全的接待服务体系。
兰州现有旅行社117家,其中国际社15家、国内社102家;星级宾馆43家,其中五星1家,四星4家,三星14家,二星以下25家;旅游定点商店、餐馆35家;旅游车船公司19家。
以百里黄河风情旅游线为代表的旅游景区(点)56余处。
接待服务设施齐全,能够满足各种层次的中外游客需求。
兰州依山傍水,气候宜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自然风光独特,人文景观丰富,民族风情多姿多彩,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母亲河黄河流经兰州160多公里,在建成区形成了风景靓丽的百里黄河风情线。
兰州历史悠久。
2100多年的历史,给这块神奇的土地留下了众多的古代关隘、城堡、文物古迹和美好传说。
兰州曾是商贸往来的大市场;也曾是金戈铁马的古战场;兰州有着丰富而厚重的人文历史积淀,出土过举世罕见的陶鼓、汉纸;有素称天下黄河第一桥的中山桥,有泰和铁钟,有存放国宝四库全书的文溯阁,有保存完好的鲁土司衙门;元太祖成吉思汗、一代名将霍去病、民族英雄林则徐等众多历史名人都在这里留下了可歌可泣的故事和可供开发的旅游资源。
兰州文化灿烂,魅力独特。
黄河文化、丝路文化和民俗文化铸就了兰州文化最鲜明的特点。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华夏文明的象征。
兰州的历史变迁、文明发展和人文景观、自然景观无不洋溢着黄河文化的神奇风采。
兰州文旅产业发展趋势兰州位于中国西部,是甘肃省省会,也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
兰州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独特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地理位置,具备发展文旅产业的良好条件。
随着国内外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旅游消费品质的不断提升,兰州的文旅产业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机遇和挑战。
本文将对兰州文旅产业的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一、政策引导助力兰州文旅产业发展随着国家对旅游业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兰州文旅产业发展得到了政策上的引导和激励。
国家已将文旅产业纳入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兰州积极响应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
例如,兰州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全市旅游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大对文旅产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力度,推动文旅产业的创新发展。
政策的引导将进一步促进兰州文旅产业的发展。
二、兰州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成为发展重点兰州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兰州曾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兰州的文化遗产包括敦煌艺术、兰州石窟、兰州皇城相府等,这些历史文化资源为兰州的文旅产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基础。
兰州需要将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与现代旅游服务相结合,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比如,可以开发历史文化主题的旅游产品和线路,推出兰州古城游、丝绸之路文化之旅等产品,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游览。
同时,兰州还可以通过举办国际文化艺术节和民俗节庆活动,提升兰州的文化影响力,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兰州的历史文化魅力。
三、自然风光成为兰州文旅产业的亮点除了历史文化资源,兰州还拥有独特的自然风光。
兰州是黄河的重要节点,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黄河水库之一——兰州黄河湾。
兰州黄河湾集自然风光、农田风光和城市风光于一体,成为兰州的一张旅游名片。
在兰州黄河湾,可以开发水上旅游项目,如水上漂流、皮划艇等,满足游客对不同体验的需求。
同时,还可以发展乡村旅游,利用黄河沿岸丰富的农田资源,打造特色农家乐和农产品体验项目。
兰州发展会展旅游之我见兰州发展会展旅游之我见国际上对会展旅游的定义是指包括各类专业会议、展览会与博览会、奖励旅游、大型文化体育盛事等活动在内的综合性旅游形式。
同属第三产业,会展和旅游好像一对天然的“孪生姐妹”,彼此之间有很大的相互依存性。
两者在一起会迸发出强烈的火花,会展活动通常会带来人员的异地流动,从而引发对“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产品的消费,给一个城市提供了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展示的良机,促进一个城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会展旅游是当今世界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城市旅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增加外汇收入.开发城市相关产业的一种途径。
甘肃省兰州市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之一,要在未来提高其城市旅游的品牌价值,会展旅游的发展势在必行。
条件一、兰州发展会展旅游的条件1、区位与基础设施甘肃省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闻名中外的丝绸之路横贯全境,成为历史上最早开展东西方经济文化和各民族间交流的开放地区,是西部地区唯一具有承东启西、南拓北展区位优势的省份,是联结亚太地区和亚欧地区的重要通道,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省会兰州是中国西北的交通、通讯枢纽和商贸物流中心,是全国12大主干交通枢纽之一。
2、经济实力2010年,紧紧围绕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聚精会神促发展,全力以赴抓落实,预计完成生产总值4100亿元,增长1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380亿元,增长36%;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70亿元,增长18%;大口径财政收入745亿元,增长23.39%;地方财政收入353.6亿元,增长23.37%;财政支出1466.7亿元,增长21.3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062元,增长9.5%;农民人均纯收入3308元,增长11%。
总之,去年是甘肃历史上经济社会发展最好最快、是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最为显著、是产业发展和经济实力增长最快、也是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最好、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一年,兰州在其中的贡献就不言而喻了。
兰州视觉景观的传播意义分析——兰州黄河铁桥现代化的浪潮正席卷全球,犹如一把双刃剑,在给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往往是以自然环境的破坏和传统文化的丢失为代价。
丢弃,无疑等于割断历史文脉,文明将形同断线的风筝,一不留神,就会在现实中淡出、消隐。
甚至绝版或灭亡。
古老的视觉景观与名歌民间文化一样,有的已成绝版或绝响,有的也仅存孤品。
这些古老的视觉景观不但是一个城市发展的见证,也是一个城市现有的名片。
他们的背后隐含了多少故事,蕴藏了多少秘密,值得我们去细细探究。
兰州历来是东西交通要冲,中原与西域往来的必经之途,穿城而过的黄河则是横亘在兰州这一交通要塞上的难以逾越的障碍,民间曾有“隔河如隔天,渡河犹渡鬼门关”的歌谣。
古来黄河之上也架设过一些“浮桥”,但是终究不长久。
自从黄河铁桥建成后,黄河之上才算有了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实桥”。
兰州黄河铁桥,是在晚清实行“新政”、举办实业的历史背景下修建而成,是近代甘肃走向对外开放,并认识、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的硕果,曾极大地便利了西北与内地的联系和交流,促进了甘肃乃至西北地区政治、文化及经济贸易的发展,被誉为“天下黄河第一桥”。
早在黄河铁桥建成之前,人们只靠冰桥、浮桥、羊皮筏子,互通往来。
据《重修皋兰县志》记载:兰州黄河结冰以夜,其开亦以夜,冰既坚,状如积雪填于巨壑,嶙峋参差,不复知有河形,处处可通车马,俗名冰桥。
其实冰桥并不安全,特别是在冰桥初结和消融之时,人们为防不测,过河是没在腰间横扎竹竿,以免踏破冰层掉进河里,所谓“黄河滩上看春水,人在未消冰上行。
猿臂长竿如打桨,怅惘失足一心惊”,正是其写照,艰难和冒险情景概可想见。
浮桥之设,远可追溯到唐代,当时在今兰州河口建设广武梁。
北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收复兰州,重修金城关,并与其下架设浮桥。
明洪武五年(1372),宋国公冯胜奉命西征,派守御指挥佥事赵祥在兰州城西7里处搭建浮桥,以利济师,“师还,遂撤弗用”。
洪武八年(1375),卫国公邓俞指挥平定河西,又在城西10里处修造浮桥,取名“镇远桥”。
兰州旅游观后感一直都对兰州这座城市充满了好奇和期待,终于有机会去亲身体验一番,这一趟下来,真是让我感慨万千呐!刚到兰州,那扑面而来的烟火气就把我给“撞”了个满怀。
火车站外人来人往,各种口音交织在一起,每个人的脸上似乎都写着故事。
我拉着行李箱,站在那儿,有点懵又有点兴奋,心里想着:“兰州,我来啦!”第一站,我就奔向了大名鼎鼎的中山桥。
这座桥横跨在黄河之上,气势那叫一个雄伟。
我一步步走上桥,脚底的铁板发出“哐当哐当”的声音,好像在诉说着它的历史。
站在桥上,风呼呼地吹着,黄河水在脚下奔腾而去,那黄色的波涛翻滚着,打着旋儿,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啥叫“汹涌澎湃”。
我靠着栏杆,望着远处的山,心里忍不住感叹:这大自然和人类的杰作搭配在一起,简直绝了!往桥下走的时候,我碰到了一个卖烤红薯的小摊。
摊主是个憨厚的大叔,脸上总是带着笑。
我买了一个烤红薯,捧在手里,热乎乎的。
剥开外皮,那金黄的瓤冒着热气,咬一口,甜甜的,瞬间就觉得心里都暖乎乎的。
离开中山桥,我又去了正宁路小吃街。
哎呀,那里可真是美食的天堂!一进去,各种香味就往鼻子里钻。
我先是被一家牛奶鸡蛋醪糟的摊位吸引住了。
师傅熟练地打着鸡蛋,倒入牛奶,再加上各种配料,不一会儿,一碗香气扑鼻的牛奶鸡蛋醪糟就摆在了我面前。
我迫不及待地尝了一口,甜甜的牛奶,滑嫩的鸡蛋,还有那香香的坚果,混合在一起的味道简直妙不可言。
接着,我又尝了烤羊肉串。
那羊肉串烤得滋滋冒油,撒上孜然和辣椒面,一口咬下去,外焦里嫩,肉香在嘴里散开,让我这个“吃货”简直欲罢不能。
我边走边吃,眼睛还不停地瞅着两边的摊位,生怕错过了什么好吃的。
除了美食,兰州的人们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公交车上,一个老奶奶主动给我让座,说我背着包累,让我心里特别感动。
还有一次,我在路边迷路了,一个小姐姐不仅给我指路,还怕我找不到,特意带着我走了一段。
在兰州的这几天,我还特意起了个大早去看黄河边的日出。
那天早上,天还没亮我就到了河边。
兰州市旅游发展可持续性研究摘要随着我国旅游事业的不断发展,人文景观逐渐成为十分重要的旅游资源,并且旅游功能日益凸显,人文景观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及巨大潜力早已被业界和学界所重视。
兰州市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其独特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积淀造就了兰州市拥有非常丰富的人文景观,具有发展文化旅游的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和资源基础。
在甘肃省建设文化大省、旅游大省方针的指导下,兰州市作为甘肃省的省会城市,如何积极利用这一契机、科学布局和深入开发人文景观旅游资源、提升兰州城市品牌形象、增强城市美誉度和竞争力、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这是兰州市旅游资源开发中极具现实意义的问题。
本文结合兰州市地理区位、历史文化及民族传统状况,分析了当前兰州市人文景观旅游资源的赋存状况、类型、特点及其开发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而对进一步开发与保护好兰州市人文景观旅游资源进行了深入地探讨。
论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同时对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的现状作了介绍和说明。
第二章阐述了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开发的相关概念、特性及理论基础。
第三章从兰州市地理环境与历史文化状况的介绍入手,归纳了兰州市可持续发展旅游现状。
第四章提出了深化兰州市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相关策略及对策建议。
最后结语部分对全文研究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概括总结关键词:兰州市;可持续发展;旅游资源;旅游开发一.兰州市综述(一)区位条件兰州市是甘肃省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中心,现辖城关、七里河、西固、安宁、红固5个区和永登、榆中、皋兰3个县,市辖总面积1.31万平方公里,其中市区总面积1631.6平方公里。
境内居住着汉、回、满、东乡、裕固等38个民族,户籍人口322万,常住人口361.18万人。
兰州市区南北群山对峙,东西黄河穿城而过,这在全国的城市当中是独一无二的。
城市依山傍水而建,层峦叠峰,既体现着大西北的浑壮雄阔,又展现了江南的清奇秀丽,被称为“西部黄河之都”、“西北山水名城”。
浅析兰州市旅游资源开发摘要随着旅游群体的不断成熟,通过旅游获得精神愉悦,丰富知识的深层次高品位的旅游活动愈发占据旅游市场的主导地位。
同时,旅游资源的不断被开发,对扩大旅游目的地的影响,推动旅游客源市场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而具有明显地域特征或文学背景的旅游市场对旅游者而言有着强大的吸引力。
兰州市是具有丰富旅游资源的一个地区,加强对其旅游资源的开发,这对于兰州市旅游及经济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兰州市;文学背景;旅游资源目录引言 (3)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3)(一)旅游资源的界定 (3)(二)旅游资源的特征 (4)二、兰州市旅游资源开发存在问题分析 (5)(一)旅游资源分布较散 (5)(二)旅游品牌的挖掘不够深 (6)(三)基础设施的建设不足 (6)(四)兰州市旅游宣传不够 (6)三、兰州市旅游资源开发建议 (6)(一)整合资源,打造精品项目 (6)(二)加快城市经济发展步伐,改善基础设施条件 (7)(三)构筑良好的旅游形象,培育旅游的市场竟争力 (8)(四)兰州市旅游营销策略 (8)四、结语 (9)参考文献: (9)引言每一座城市的发展都是一个纷繁复杂的历史过程,经历千百年的岁月洗礼,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历史。
特别是对于那些历史名城而言,各种积淀的资源相当丰厚,内容也特别生动。
每座城市的发展在其自身经济、及自然环境的影响下,打造出别具特色的传统,而唯一一个黄河穿越市区中心而过的“金城”兰州,正是历史名城中的一个别具风味的旅游名城。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兴起,一个全新的旅游分支——文化旅游正呈现出迅猛发展的势头。
据有关数据显示,美、英、日、德、法、澳等国的旅游者无一例外的把“与当地人交往,了解当地文化”当作出境旅游的三大动机之一。
兰州市享誉颇丰,虽然,近几年,兰州在旅游资源的开发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但是,对其进行相关的分析,可以发现其在相关的开发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限制了兰州市旅游的发展。
关于对兰州市旅游发展状况的调研报告市委常委副市长曹丕玉2010年5月旅游业是一项包含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诸因素在内的综合性新兴产业,由于旅游业产业链条长、资源消耗低的产业特征决定了它“一业兴,百业旺”的巨大产业带动性,对涉及交通、住宿、餐饮、观光、娱乐、购物等行业带动效应明显,对地方财政的贡献作用非常显著。
今年,市政府将旅游业确定为十大支柱产业之一来加快培育,为此,我于4月中旬开始,和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一起,对全市旅游业发展状况进行了调研。
一、兰州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近年来我市旅游也发展较快。
呈现出产业规模迅速扩大、资源开发不断加快、宣传促销有声有色、市场开拓成效显著的良好态势。
2004年我市步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2006年被誉为“中国十大旅游避暑城市”之一,2007年被评为“中国旅游品牌魅力城市”,旅游形象得到全面提升。
目前已基本形成了“行、游、购、食、宿、娱”配套完善的接待服务体系。
全市拥有星级饭店54家(其中五星级1家,四星级8家,三星级25家,二星级18家,一星级2家),标准床位2万多张;旅行社157家;旅游车(船)公司、旅游商店、旅游餐馆30多家;开辟国际国内精品旅游路线50余条;与国内18个城市建立了互通客源的经济协作关系;现已开放的旅游景区(点)64处,其中A级旅游景区16家(4A级4家,3A级4家,2A级8家)。
旅游直接从业人员2.8万人,间接从事旅游人数达15万多人。
近几年来,旅游业各项经济指标增长均高于同期国民经济整体发展水平。
尤其是2009年,旅游业在面对一系列不利因素的影响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下,各项经济指标仍然保持高位运行态势。
全市接待旅游人数703.2万人次,同比增长33.5%;实现旅游收入37.7亿元,同比增长22%,旅游收入占全市GDP的4.1%,占第三产业的8%。
今年一季度,全市旅游经济承接上年高位运行态势,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199.46万人次,同比增长28.9%,实现旅游收入14.13亿元,同比增长59.3%。
就在兰州市捧回“国际最佳观光旅游城市”称号之时,海南省三亚及其周边市县代表组成的
夏季旅游推介团飞抵兰州,开始叫卖“三亚旅游”。与此同时,6月23日,兰州市做的仅是
携手榆中开着“大篷车”去武威推介兰州游。
“这种热衷于把广告做到自家门口的做法,难免透着点小家子气。”这—点似乎还不及陇南、
天水等地的“高速路宣传策略”。
从近些年的情况来看,兰州旅游即使对外宣传也仅仅是靠少有的几次节会进行推介,而且数
量明显不及周边省市,与云南、海南等旅游发达省区更不能相提并论。原因往往是“因经费
不足而搁浅”。
据了解,我省财政对旅游发展与宣传预算逐年增加,2007年为1200万元,2008年为1600
万元,2009年增加至2000万元,2010年增加至3000万元。
但这些宣传投入与周边的青海、宁夏和新疆相比,无疑“小巫见大巫”。况且,这些费用并
非全部被用于旅游宣传,相当—部分用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在投入上有困难时,作为旅游企业旅行社就自然肩负起了宣传的重任,因为其是旅游业
发展最直接的受益者之—。在旅游业里摸爬滚打20年,曾在国家旅游局驻澳大利亚办事处工
作4年的甘肃省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经理毕小宁认为,由于政府投入有限,宣传工作特别是国
际旅游宣传推介,几乎100%地依靠企业,旅行社就是再勒紧裤带,—年也只能挤出个二、三
十万来作—些产品说明,这远远不够。
“海南人凭着石刻的‘天涯海角’几个字就能把当地旅游炒得热火朝天,而有着丰富资源的
兰州旅游发展却低迷,是旅游宣传、炒作的差别造就了这种天壤之别。”兰州市文联副主席
岳逢春认为,旅游业说白了就是“点子产业”,对于很多外地人而言,兰州是—个遥远而神
秘的城市,丝绸之路、大漠戈壁是他们对兰州形象的认识,但也正是因为这些因素激发了他
们来兰旅游的浓厚兴趣。
因此,如何挖掘兰州的文化亮点,打造兰州的旅游品牌,才是兰州旅游发展的关键所在。
上页第2/2页
收藏本页|分享给好友
返回搜索结果|百度首页
设置与反馈|原网页
2011-6-14 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