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痫前期患者血栓前状态标志物的临床意义
- 格式:docx
- 大小:27.27 KB
- 文档页数:2
子痫前期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钙对其肾功能D-二聚体和凝血功能的影响子痫前期是一种常见的妊娠并发症,主要表现为高血压、蛋白尿和水肿等症状,严重时可威胁孕妇和胎儿的生命健康。
在治疗子痫前期的过程中,对于一些患者可能需要应用低分子肝素钙来预防血栓形成,但这种药物对于患者的肾功能、D-二聚体和凝血功能是否会产生影响,一直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子痫前期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钙对其肾功能、D-二聚体和凝血功能的影响。
一、低分子肝素钙对肾功能的影响1.1 低分子肝素钙的作用机制低分子肝素钙是一种抗凝血药物,主要通过抑制凝血酶的活性,阻断凝血酶原向凝血酶的转化,从而减少血栓的形成。
低分子肝素钙也能够通过增加体内天然抗凝血系统的活性,起到抗凝血作用。
1.2 低分子肝素钙对肾功能的影响研究表明,低分子肝素钙对肾功能的影响并不明显。
在临床应用中,低分子肝素钙通常以皮下注射的方式给药,其药代动力学表现为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短,不易累积体内,因此对肾功能的影响较小。
低分子肝素钙主要通过肝脏代谢,对肾脏的负担也相对较小。
1.3 对肾功能不全患者的注意事项尽管低分子肝素钙对肾功能的影响较小,但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仍需在使用过程中格外注意。
应根据患者的肾功能情况调整用药剂量,避免药物在体内积累导致不良反应。
定期监测肾功能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也是十分重要的。
2.1 D-二聚体的生理意义D-二聚体是一种纤维蛋白原的降解产物,通常存在于循环血液中。
在血栓形成或纤溶系统激活时,D-二聚体的水平会显著升高。
测定D-二聚体水平可以作为评估血栓形成情况的重要指标之一。
2.2 低分子肝素钙对D-二聚体的影响研究表明,低分子肝素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D-二聚体的水平。
由于其抗凝血作用,低分子肝素钙可以有效预防血栓形成,从而降低D-二聚体的水平。
尤其对于子痫前期患者而言,血栓形成的风险较高,应用低分子肝素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血栓的发生,从而影响D-二聚体的水平。
子痫前期患者剖宫产术后静脉血栓的高危因素及预防措施
摘要:目的:探讨子痫前期患者剖宫产术后静脉血栓的高危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选择了本院2022年12月至2023年12月期间住院的100名妊高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100例产妇随按照数字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则接受普通低分子量肝素加单侧下肢气压波治疗。观察组患者入院接受踝泵运动的指导和康复训练。此外,在剖宫产后,除了常规应用低分子量肝素和下肢气压波之外,还进行了气压波操作法和踝泵锻炼。结果:观察组的静脉血栓发生例数共计2例(占观察组总人数的4.34%),对照组的静脉血栓发生例数共计9例(占对照组总人数的19.56%);观察组病人拔管后排尿时间、排气时间分别为1.36±0.22、14.13±2.34h,对照组病人拔管后排尿时间、排气时间分别为2.67±0.76、25.93±6.21h,观察组病人拔管后排尿时间、排气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康复训练能够有效防止子痫前期病人剖宫产后静脉血栓的发生。
关键词:子痫前期患者;剖宫产手术;静脉血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择了100名妊高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随机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产妇平均孕周为(32.32±1.56)周;BMI范围在25.2-27.9kg/m2之间。观察组产妇平均孕周为(32.56±1.63)周;BMI范围在26.3-27.5kg/m2之间。两组产妇的平均年龄、平均孕周和平均BMI之间的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低分子肝素加单侧下肢气压波术。观察组在住院期间给予踝关节功能锻炼及功能康复训练。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在拔除尿管后,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自主排尿的时间,排气的时间。
1.4统计学分析 以SPSS20.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孕产妇中血栓弹力图的变化及临床意义孕产妇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她们在怀孕期间生理上会发生许多变化,其中之一就是血栓弹力图的变化。
血栓弹力图(TEG)是一种用于评估凝血功能的检测工具,通过观察血液在不同阶段的凝固情况来判断个体的凝血功能状态。
在孕产妇中,血栓弹力图的变化与临床意义备受关注,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一话题。
我们来了解一下孕产妇中血栓弹力图的变化。
在怀孕期间,孕妇的体内会发生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其中包括血液的凝血功能。
研究表明,孕妇的凝血功能在怀孕期间会有所增强,这主要是因为孕妇体内的凝血因子(如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等)会随着孕期的推移而逐渐增加,从而使得血液的凝固时间缩短,凝血功能增强。
孕妇体内的纤溶功能也会有所减弱,这也会对凝血功能产生影响。
对于这些血栓弹力图的变化,其临床意义是非常重要的。
了解孕产妇中血栓弹力图的变化可以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评估孕妇的凝血功能状态。
在产科手术中,医生需要对孕妇的凝血功能进行评估,以保证手术的安全进行。
孕妇在产后也会有一定的出血风险,因此对其凝血功能的监测也是非常重要的。
了解孕产妇中血栓弹力图的变化对于预防和治疗孕产妇相关的凝血功能疾病也具有指导意义。
孕产妇在分娩过程中容易出现产后出血的情况,而一些凝血功能异常的孕妇也容易出现血栓形成的情况。
通过对血栓弹力图的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孕产妇的凝血功能异常,从而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降低孕产妇凝血功能相关疾病的发生风险。
了解孕产妇中血栓弹力图的变化也有助于指导临床医生更好地选择抗凝血治疗的策略。
在孕产妇中,一些需要长期抗凝治疗的疾病,如孕期高血压疾病、孕期心脏瓣膜疾病等,都需要进行抗凝治疗。
由于孕产妇的凝血功能与非孕产妇存在差异,因此在进行抗凝治疗时需要结合孕产妇的凝血功能状态,选择合适的抗凝药物和剂量。
了解孕产妇中血栓弹力图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对于孕产妇的健康和安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对血栓弹力图的监测,可以更好地评估孕产妇的凝血功能状态,预防和治疗与凝血功能相关的疾病,以及指导抗凝治疗的策略。
山东医药2019年第59卷第26期血清BNP、sFlt-1、NO联合检测对子痫前期的诊断价值王建康,陆永怡,蔡薇,董佳敏,童敏,秦玲玲(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江苏苏州215002)摘要:目的分析血清脑钠肽、BNP)、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sFlt-1)、一氧化氮(NO)联合检测对子痫前期的诊断价值。
方法收集子痫前期患者95例,其中重度子痫前期64例、A组)、轻度子痫前期31例、B 组。
,以70例(C组。
正常妊娠孕妇作为对照。
取各组外周静脉血并检测血清BNP、sFlt-1、NO,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BNP、sFlt-1、NO单独及联合检测对子痫前期的诊断效能。
结果三组间血清BNP、sFlt-1、NO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其中A、B组血清BNP、sFlt-1水平均高于C组而NO水平低于C组(P均<0.05),并且A组血清BNP、sFlt-1水平高于B组而NO水平低于B组(P均<0.05。
血清BNP、sFlt-1、NO联合检测对子痫前期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05%、98.60%、96.06%纟99.71%,95.82%,ROC曲线下面积为0.908,均高于血清BNP、sFlt-1.NO单独及BNP+sFlt-1.BNP+NO联合检测对子痫前期的诊断效能。
结论血清BNP、sFlt-1、NO与子痫前期的发生及发展有关,三者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对子痫期的效能。
关键词:子痫前期;脑钠肽;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 一氧化氮;诊断效能doi:10.3969/j.issn.1002-266X.2019.26.013中图分类号:R71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66X(2019)26-0048-03子痫前期指妊娠20周以后,出现血压升高和蛋白尿,并可出现头痛、眼花、恶心、呕吐、上腹不适等症状,属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中的一种,对孕妇以及新生儿的生命安全产生严重的威胁[]。
重度子痫前期患者血清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及胎盘组织中胎盘生长因子的表达及意义张燕;申庆文【期刊名称】《蚌埠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0(35)12【摘要】目的:探讨重度子痫前期患者血清中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 (soluble fms-like tyrosine kinase-1,sFlt-1)及胎盘组织中胎盘生长因子(placental growth factor,PLGF)表达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 法对20例正常孕妇(对照组)和32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胎盘组织中PLGF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并采用Imagepro Plus图像分析软件对结果进行定量分析.采用ELISA 对2组血清中sFlt-1进行定量检测,并分析二者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重度子痫前期患者胎盘组织中PLGF的表达强度降低(P<0.05),血清中sFlt-1显著升高(P<0.01).结论:血清sFlt-1和PLGF可能与重度子痫前期的病理学基础有关,对血清sFlt-1的监测有望作为早期预测子痫前期的方式.【总页数】3页(P1238-1239,1242)【作者】张燕;申庆文【作者单位】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安徽,蚌埠,233004;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安徽,蚌埠,233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14.244【相关文献】1.血清可溶性Fas与胎盘组织胎盘生长因子的表达在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发病中的作用 [J], 金峰;乔宠;尚涛2.血清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胎盘生长因子比值作为预测子痫前期患病风险的价值 [J], 袁小松;张一鸣;蒋雅琴;蒋丽霞3.子痫前期患者胎盘组织及外周血中胎盘生长因子及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的表达及意义 [J], 邵秋琴;袁小松;张一鸣;蒋雅琴;蒋丽霞4.子痫前期患者胎盘生长因子及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水平变化情况分析[J], 宋婷婷5.子痫前期患者胎盘生长因子及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水平变化情况分析[J], 宋婷婷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子痫前期患者胎盘组织及外周血中胎盘生长因子及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的表达及意义邵秋琴;袁小松;张一鸣;蒋雅琴;蒋丽霞【期刊名称】《临床检验杂志》【年(卷),期】2010(28)6【摘要】目的研究子痫前期患者胎盘生长因子(placental growth factor,P1GF)、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soluble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factor receptor 1,sFlt-1)的mRNA及蛋白质在胎盘组织中的表达及外周血中的浓度水平,探讨其与子痫前期的关系.方法选取57例子痫前期患者(轻度子痫前期3l例、重度子痫前期26例)和60例健康孕妇,用半定量RT-PCR及western blot分别检测胎盘组织中sFlt-1、PIGF的mRNA及蛋白质的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血清中PIGF和sFlt-1水平.结果轻、重度子痫前期患者组胎盘组织P1GF mRNA、蛋白质表达水平以及血清PIGF浓度均显著低于健康孕妇组(t分别为14.22、21.80、12.10、15.17、7.14、10.18,P均<0.01);而胎盘组织sFlt-1 mRNA、蛋白质表达水平以及血清slit-1浓度显著高于健康孕妇组(t分别为12.43、17.06、13.70、18.84、13.55、15.19,P均<0.01);轻、重度子痫前期组外周血PIGF和sFlt-1之间呈显著负相关(r=-=0.49,r=-0.53,P<0.05).结论子痫前期胎盘组织中PIGF水平降低伴sFlt-1水平升高与子痫前期的发病密切相关.【总页数】3页(P427-429)【作者】邵秋琴;袁小松;张一鸣;蒋雅琴;蒋丽霞【作者单位】常州市妇幼保健院检验科,江苏常州213003;常州市妇幼保健院检验科,江苏常州213003;常州市妇幼保健院检验科,江苏常州213003;常州市妇幼保健院产科,江苏常州213003;常州市妇幼保健院检验科,江苏常州213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14.24+4【相关文献】1.子痫前期患者胎盘组织及外周血中Smac、Survivin和PTEN的表达及其相关性[J], 申舒静2.血清可溶性CD40L在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外周血和脐血中的表达及意义 [J], 周进福;罗金英;朱文斌;曹颖平;沈晓丽3.重度子痫前期患者血清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及胎盘组织中胎盘生长因子的表达及意义 [J], 张燕;申庆文4.子痫前期患者胎盘生长因子及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水平变化情况分析[J], 宋婷婷5.子痫前期患者胎盘生长因子及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水平变化情况分析[J], 宋婷婷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的诊治进展一、定义目前国内外仍无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统一标准。
由于早产儿的存活率在孕龄达34周才得到明显改善,多数认为指孕周小于34周的重度子痫前期为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
发病时孕周不足28周者占70%。
早发型子痫前期,有较严重的母婴并发症,是孕产妇、围产儿死亡原因之一。
二、重度子痫前期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伴随以下至少一条者,为重度子痫前期:1、收缩压≥160~180mmHg或舒张压≥110mmHg2、24h尿蛋白>2.0g或随机尿蛋白定性检查>+ +3、少尿,24h尿量<500ml4、肝酶升高,ALT或AST升高≥正常值1倍、黄疸5、血清肌酐增高>1.2mg/dl(106mol/L)6、血小板减少<100×109/L7、微血管溶血(LD H>600U/L)8、视网膜出血、视乳头水肿、视力障碍9、肺水肿、心力衰竭10、腹腔积液(包括胸腔积液、心包积液)11、上腹部疼痛12、抽搐、昏迷三、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的临床特点1、发病孕周早,病情发展迅速,血压升高多达180/120mmHg。
2、各器官损害的不平衡性:各器官功能均可能受损,大部分表现为单器官功能损害,有的并发多器官损害(MODS)。
3、肾功能损害全身小血管痉挛,多器官血流灌注不足,常出现多器官功能损害,其中以肾功能及胎盘功能损害最常见。
4、胎盘早剥是孕妇最常见的并发症。
5、低蛋白血症肾功能受损大量蛋白滤出致严重蛋白尿,蛋白丢失;肝细胞缺血缺氧,蛋白合成减少;妊娠期血容量增加,相对营养缺乏呈稀释性低蛋白血症。
间质水肿、并发腹水,孕妇处于低血容量状态,血流动力学变化多为低排高阻。
6、无明显出血倾向血液粘滞度增高,继发血小板减少,但临床上并无明显出血倾向。
7、肺水肿及心衰妊娠32~34周孕妇血容量增加达高峰,心脏负担最重的时期。
8、围产儿预后差:由于胎盘功能受损害,羊水量减少,FGR,胎儿慢性缺氧,严重者出现胎死宫内。
12522020123512作者简介:尚欣荣,女,1980年生,硕士,主管技师,主要从事血液学凝血及纤溶系统作用机制研究。
血浆DD 和FDP 对子痫前期的预测价值尚欣荣, 迟 林, 隋文君(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检验科,北京 100730)摘要:目的 探讨孕晚期联合检测血浆D-二聚体(DD )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 )对子痫前期的预测价值。
方法 选取被确诊为子痫前期的126例单胎孕妇作为子痫前期组,其中重度子痫前期40例(重度子痫前期组)、轻度子痫前期86例(轻度子痫前期组)。
以同期136名体检健康孕妇作为对照组。
检测所有孕妇血浆DD 和FDP 水平。
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 )曲线评价孕晚期联合检测血浆DD 和FDP 水平对子痫前期的预测价值。
结果 子痫前期组孕晚期血浆DD 、FDP 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重度子痫前期组孕晚期血浆DD 及FDP 水平与轻度子痫前期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
ROC 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孕晚期血浆DD 和FDP 预测子痫前期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5、0.869,最佳临界值分别为3.64 mg/L FEU 、 10.65 μg/mL ,敏感性分别为83.5%、86.7%,特异性分别为65.0%、60.0%。
结论 孕晚期血浆DD 和FDP 水平与子痫前期的发生密切相关,对子痫前期有一定预测价值。
关键词: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子痫前期Predictive role of plasma D-dimer and fibrinogen degradation product in pre-eclampsia SHANG Xinrong ,CHI Lin ,SUI Wenjun.(Department of Clinical Laboratory ,Beijing Tongren Hospital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73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redictive value of the combined determination of plasma D-dimer and fibrinogen degradation product (FDP ) in pre-eclampsia in the third trimester of pregnancy. Methods A total of 126 women with singleton pregnancy and pre-eclampsia ,including 40 patients with severe pre-eclampsia and 86 patients with mild pre-eclampsia ,were enrolled. A total of 136 healthy pregnant women were enrolled as control group. The plasma D-dimer and FDP were determined.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 ) curve analysis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predictive value of the combined determination of plasma D-dimer and FDP levels in pre-eclampsia. Results Plasma D-dimer and FDP levels in the pre-eclampsia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 (P <0.05). Between severe and mild pre-eclampsia groups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in plasma D-dimer and FDP in late trimester of pregnancy (P >0.05). ROC curve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areas under curves of D-dimer and FDP in the diagnosis of pre-eclampsia were 0.855 and 0.869,and the optimal cut-off values were 3.64 mg/L FEU and 10.65 μg/mL. The sensitivities were 83.5% and 86.7%,and the specificities were 65.0% and 60.0%. Conclusions Plasma D-dimer and FDP levels in the third trimester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occurrence of pre-eclampsia ,and have predictive values for pre-eclampsia.Key words :D-dimer ;Fibrinogen degradation product ;Pre-eclampsia文章编号:1673-8640(2020)12-1252-03 中图分类号:R446.1 文献标志码:A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20.12.011子痫前期是一种妊娠高血压病[1],一般于妊娠20周后出现收缩压≥18.62 kPa (140 mmHg )和/或舒张压≥11.97 kPa (90 mmHg )伴尿蛋白≥ 0.3 g/24 h 或随机尿蛋白≥(+)的情况,是导致孕产妇、围产儿死亡及并发症的主要原因之一[2]。
子痫前期患者血栓前状态标志物的临床意义
摘要】通过比较外周血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在子痫前期孕妇与正常妊娠晚期
孕妇及正常非妊娠妇女之间的差异,以及子痫前期孕妇产前与产后的变化,得出
结论:子痫前期孕妇较正常妊娠晚期孕妇及正常非妊娠妇女处于高凝状态和血栓前
状态,子痫前期患者产后血栓前状态总体呈下降趋势。
产前及产后动态监测孕妇
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变化有利于判断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病情的严重程度,并
且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一定的帮助,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子痫前期血栓前状态标志物
本课题收集健康非妊娠妇女、健康孕妇和子痫前期—子痫患者妊娠晚期血液
标本,检测她们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是否存在差异,寻求其对妊娠高血压疾病
的病情判断、监测及治疗中的指导意义,为临床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一定的帮助。
1 研究对象
选择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于淄博市妇幼保健院产科病房住院的孕妇作为研究对象。
1.1对照组随机选择正常妊娠晚期孕妇20例作为对照组,平均年龄28.5岁,妊娠周数平均为37.2周,选择在我院进行健康查体的正常非孕妇20例,平均年
龄为27.1岁。
此40例均经严格询问病史、全面体检、测血压、查血分析、尿分析、大生化、心电图及B超等均为正常且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
1.2病例组选择于我院住院的子痫前期孕妇20例,将其再分为轻度子痫前期
组和重度子痫前期组。
其中轻度子痫前期孕妇8例,平均年龄为30.5岁,妊娠周
数平均为36.8周;重度子痫前期孕妇12例,平均年龄为30岁,妊娠周数平均为36.1周。
此20例病人需要排除一些其他情况,如急、慢性血液病;肿瘤以及糖
尿病等其他产科合并症及器质性疾病。
以上各组患者的年龄和孕周无统计学上差异。
所有患者均被告知且同意抽取静脉血。
2 材料与方法
2.1测定方法受试者于清晨空腹抽取肘静脉血4ml, 3 ml血与
3.8%枸橼酸钠按9∶1混合,1ml与1/10体积2%乙二胺四乙酸二钠充分混合用于检测GMP-140,4℃,3000r/min离心10min,血浆分离后,置于零下20℃保存,用于检测vWF、GMP-140、TXB2。
采用上海太阳生物技术公司生产的酶联免疫吸附(EL ISA)试剂盒,测定操作步骤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
2.2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两两比较采用方差分
析(并检验方差是否齐),设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6.0软件
包进行。
3 结果
3.1产前各组的比较 vWF、GMP-140、TXB2:重度子痫前期组比轻度子痫前
期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比正常妊娠晚期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轻度子痫前期组比正常妊娠晚期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正常妊娠晚期组比正常非
孕组升高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2产后的变化子痫前期组患者的vWF、GMP-140、TXB2产后均下降明显,
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而正常晚孕组产后下降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4 讨论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妊娠期特有的疾病,本病对母婴造成极大危害,病因复杂,并发症多,是孕产妇和围生儿病率及死亡率的主要原因之一[1]。
子痫前期-子痫的
治疗原则和目的是尽量减少疾病对母儿的影响,避免子痫的发生,适时终止妊娠。
但是,何时终止妊娠既能避免子痫发生,又可以减少早产儿的出现,是让产科医生感
到非常棘手的问题。
有学者认为胎盘浅着床、胎盘缺氧和血管内皮的广泛损伤是
子痫前期-子痫发病的病理生理基础,而基因的遗传背景和母婴免疫失衡使子痫前
期-子痫的易感性增加[2]。
血栓前状态既往称为血液高凝,是子痫前期的危险因素,子痫前期-子痫常导致妊娠不良结局,凝血功能增强和纤溶降低导致子宫螺旋动脉或绒毛血管血栓形成使胎盘灌注不良可能是其原因之一。
重度子痫前期的病理生
理表现提示慢性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lC)是该病重要的发病过程。
通过有关检
测来监测和关注血栓前状态,重视围产期子痫前期与血栓前状态关系的研究,及
时加以处理,不但对子痫前期血栓前状态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
确定,而且对子痫前期,尤其对重度子痫前期慢性DIC方面的相关治疗,防止其
进一步恶化,及对其对母儿不良结局的预防,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5 结论
子痫前期患者血浆中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TXB2、GMP-140、vWF及水平较
正常晚期孕妇及正常非妊娠妇女均升高,且重度子痫前期组较轻度子痫前期组升
高更为明显,提示子痫前期患者处于血栓前状态,并随病情进展,血栓前状态的
程度愈加明显。
子痫前期患者产后血栓前状态标志物总体呈下降趋势,情况有所缓解;及时终
止妊娠对于缓解子痫前期患者血栓前状态,减少不良妊娠结局及并发症的发生有
重要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乐杰主编. 妇产科学[M]. 第7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92-96.
[2]郭海荣.子痫前期-子痫的病因学研究[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4):7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