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雅轩太极推手精粹
- 格式:pdf
- 大小:467.72 KB
- 文档页数:3
李雅轩推手与发劲推手与发劲一、推手一定要放松软。
但也要提起虚灵的精神来,盖有虚灵之气势,才能应付不测之来手。
此在初学推手时就必须养成者也。
二、务要在这个“灵”上注意。
如有充实的灵感,虽在未接触以前,只用眼神一望,就以神气与其接触上了,与其粘在一起、就不必一定等对方的手接触上再粘也。
盖如在真的比斗时,彼此之动作很快的,如等接触上再拿主意,那就晚了。
因为在比斗的时候,不会有那么充足的时间、很好的机会的。
三、柔柔化化走走的推法,是平素练推手的基础的练法,如比推手时的推法就不够用。
四、与对方推手,如其根基稳固,手上又有柔劲,力支着,不让进身,如在这种情况下用些硬劲、发劲打他决不行,就必须以腰脊之动为主的动作大轮大转地动。
五、如某某之推手,就是用这种有根基的劲。
但是他这种劲,只是与他自己教的人推有效,如与生人推手,决不适用。
因为他是要将人拿着再发,或是将人闭着再发,如与生人推手,就决不会给你这么好的机会也。
六、未从出手,要持以虚无的身势,然后以轻妙的手法虚虚地找他几个。
如对方有高深的功夫,我还不容易走,那就用松沉的手法,丹田沉甸甸的劲道打他几下,或是用大开大耍大轮转的劲道将其耍动,再以沉弹之力找他的肩部将其弹出,盖大松大软大轮转的动作能将其根基摇断,故可将其打出也。
七、在推手方面,化劲为第一要紧。
高深的走化功夫,是以神走,以气化,是虚无的气势,不是有丝毫的实质的力量。
用虚无的走化功夫。
使对方找不着实地,他虽有好的发劲,也打不出效果来。
如此,则我的两手两臂有松软沉重的弹力,就一定可以将其打出去。
在发劲之前,身势要虚灵起来。
万不可呆板,以虚灵的身势去试探他,见可发劲时发之,不可冒失发劲。
八、凡推手,如对方又硬又固又支,当以如何的力量打之?要用揉措之力将其揉散,使其重心不稳时找侧面打之,则一定有效。
九、无论推手或练拳,都必须在轻妙上、虚无上、用神用意用气上下功夫,不能长期地找柔扭的初步功夫。
十、我在1962年,在体育场司令台上与各人推手的方法,效果很好,以后要好好地记着。
【珍贵资料】宗师李雅轩,演练杨氏太极拳
宗师·李雅轩
雅轩先生是以武立身、以武扬名的武术大家,他的太极拳是以武术技击为重点的,在这方面应该说他已经走到了那个时代的最高峰。
先生潜心研究拳艺,形成了拳架舒展、气势磅礴、神意内敛、静如山岳、动如江河的独特风格。
在太极拳、剑、刀、枪、推手、散手等方面,均达到了炉火纯青的上乘境界。
而他的拳学思想,虽是间有所思、偶有所得,随手记录,但可堪称散金碎玉,无比珍贵。
从字里行间中,不难看出:坚持杨氏太极拳的正宗传统和纯正风格,始终是雅轩先生的一贯主张和追求方向。
在此视频中,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代宗师李雅轩先生演练正统的杨氏太极拳。
李雅轩杨式太极拳法精解(摘要)练法之一太极拳的练法,其最重要的是:身势放松,稳静心性,修养脑力,清醒智慧,深长呼吸,气沉丹田。
气沉丹田怎样做到呢?那就必须先松心,后松身,心身俱松之后,其意气便可自然地沉到丹田了,而不是使硬力将气意压到丹田去的。
如是用硬力将气意压下去,那就会弄得周身不舒服,甚至身体发生疾病,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学者应当多加注意。
此外,尚须平时注意精神上修养,心作功夫的辅助则更好。
在练时,先将全身放松,尤其是两臂,要松得如绳子拴在肩上一样,不可稍有拘束之力。
如此当稍待,心俟身心稳静下来而后出动。
出动时,仍用一点点思想的的意思松松的将两臂掤挑起来,以腰脊之力牵动两臂,稳静地出动,将一趟拳演变出来,非四肢之自动也。
其健身方面,全凭呼吸深长,气血畅通,头脑安闲,心神稳静。
在练功时,要以神走,以气化,以腰领,以意去,内外一体,心神合一,神气贯穿,上下一致,久而久之,便会养出非常的灵觉来。
练体以固精,练精以化气,练气以化神,练神以还虚,这是太极拳的四步功夫。
周身松开,上下完整,是太极拳必需之条件。
只要周身松开了,气自会沉下去,日久则内劲自生,脚下也会沉稳,如动作不整,整而不松,或只两肩松而腰腹胯背不知如何为松,或练后掌心无鼓胀之意,则内劲永远不会有,愈练愈离太极拳远矣。
虚灵顶劲者,是身势端正,稳静舒适之后,虚灵之气自然上升之谓,非头部犟力上顶之谓耳。
如犟力上顶,则有挺硬性而无虚灵性。
乃为太极功夫之最忌者。
功夫不外神、气、体三者之修练,然以练神为主,练气次之,练体为初步。
所谓神者,周身虚灵之气势,莫测之动作,轻快变化之谓也。
非咬牙瞪眼,努力使气之说。
所谓气者,呼吸沉着之气,非青筋暴露,鼓包起块,强行呼吸之谓。
所谓体者,稳静安舒,动作轻灵之谓。
非打桩,打沙包,排打周身,以及碰胳膊,撮手指,捶肚皮一般麻木神经之谓。
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这是练功夫最重要的规则。
练法之二杨澄甫说,古人练拳分四步功夫1、练体以固精。
李雅轩太极拳精论[3]李雅轩书信摘录练功夫第一要紧是要听话。
如凭自己的想法,练不好。
所以成千上万的练太极拳功夫的人,大多走错了路也。
(摘自1975年正月初七日信)我们要知道,某家的功夫,还是有形的东西,筋骨肌肉上的力气也。
杨家拳是无形的东西,是神气意识上的功夫,也是玲珑透体的功夫,这才是最上乘。
不过一般人无此智慧,学不到手。
我以为大松大软,神明感应、莫测变化、妙用无穷。
我不认为大松大软了,就不能对付对方之来手。
(摘自1965年3月16日信) 吾弟功夫锻炼上,当本老谱,大松大软,以神领、以气化、以意走,决不会走错了路。
以俟将来见面时,略加指点,就会贯通了。
关于这一点,可不必犹疑。
(摘自1965年9月7日信)太极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内中是真有奥妙。
要有悟性、有恒心、不怕苦,才能悟出道理来,不然是得不着的。
我自1964年动了手术,到1967年体力才增加了。
推手的功夫超过了以前,在拳的巧妙上,我觉得比以前还好些。
可见太极拳功夫不比其他拳术,人老了体力虽差,但在智慧悟性上,并不比青年壮年时差也。
他们说我是一代宗师、拳王,功夫已到化境云云,这还不敢当。
不过我觉着我的功夫,是已入了门了。
但恨我人已老了。
但愿老天多借我一些岁月,我再深刻地下一番功夫,或可以找到一些奥妙,未可知也。
但是年已到古稀,肾脏又少了一个,还能有多大的寿数吗?太极拳是拳,也是功。
只练拳,不懂功,练不精细;只练功,不讲拳,不知使用,不知动的方向用意。
否则神经虽灵感了,机敏了,感觉对方来手了,要知如何制敌,如何进,如何退,才能我顺人背粘着人。
这种我顺人背粘着人,就是法,就是拳也。
不过要想用这种法,非养出灵机来不可。
养灵机,这就是功。
所以说,太极拳与其他拳只有拳着数,不讲功之不同也。
操拳是外形的操着,功是内里的悟觉。
所以说太极拳是动静相配的,身心兼修的。
而不是只讲身不讲心,心者是修内的,身者是练外的。
修心须要静,修身须要动,动静参半,身心兼修,这比和尚道士只是静坐要好得多,这比其他硬拳只知操练筋骨肌肉要好得多,此太极拳所以贵重也。
健康强壮是每个凡俗之人常常会有的愿望。
我因体质欠佳,又为名利所惑,做事常感心有余,力不足,便对健康更多了一份珍惜与渴望。
昔贤曰:“松有千年之固,雪天一时之坚。
若植松与腐壤,不期而必蠹;藏雪与阴山,历夏而不消。
”可见养生在人不在天,亦不是可有可无之事。
于是,学中医的我笃信养生。
养生之道亦为天资不敏的我所钟爱。
我相信,靠自己的努力,坚持不懈,必能与强健结缘。
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
”打球、跑步、登山、游泳这些项目固然能活动筋骨,抖擞精神,但因形式剧烈,消耗体能,不易坚持长久。
东汉华佗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
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终不朽也。
”生非活泼好动之体,性格柔静,便喜太极之静中有动,动中御静,于徐徐缓缓的运动中畅达呼吸,调和气血。
初学竞赛套路二十四式入门儿,尝到些许滋味,但练得久了,又常有意不能深入之惑。
二零零四年春,偶然的机缘,在京城结识当代太极名家陈龙骧先生的传人——金扬眉老师。
见其打拳动作舒展,气势怡人,仰慕之情油然而生。
后得知金老师每日清晨在元大都公园练拳。
经中武培训中心教练陈明柱老师的介绍,遂有幸得以与金扬眉老师学拳。
金老师所练为传统杨氏套路,是先师李雅轩先生的风格,计一百一十五式,练一套下来要四十分钟左右。
学拳之初,因为不熟悉动作,便站在老师后面看,然后慢慢跟,小心摹仿,然而这拳,即便是看,也不是简单地看外形、看动作,必得心静,才看得进去,看出韵味,看出兴致来。
渐渐地,金老师便在练过一遍之后,即兴为我们讲一些主要动作的要领和功防含义。
例如,“揽雀尾”、“搂膝拗步掌”、“单鞭掌”、“倒辇猴”……以及这套拳的步法、手法、身法特点等。
金老师平易近人,为人坦诚,谦和,有礼,拳打得好,却没有一点儿拳师的架子。
他打拳时,浓浓的拳韵,夺人的气势浑然天成,常常引得路人驻足、凝视。
但他一点儿都不保守,愿意将自己对拳意的体悟与我们分享。
他说:“太极不是舞蹈,不是体操,学会动作的样式就可以,重要的是感悟其中的意境。
李雅轩老师阐述太极拳推手要领练太极拳为什么必须练推手呢?因为太极拳一百多个动作的实用价值都得从推手中体验出来。
但我们得认识推手不是打架,也不等于对打,切忌摔扭和用力推手。
推手的方式大体可分为四种类型:一为单手定步;二为双手定步;三为活步(九宫步);四为大捋。
单手定步的推法现在练习的很少,对初学人门的人来说,单推手是必要的练法。
这简单的两人都限单手一粘一走,然对于初步听劲增强腰腿功夫是很有帮助的。
现在流行的定步双推法都属于增长功夫的基本练习,必须在这种方法上打下坚实的基础。
初学入门但求上下一致进退精通圆活,动作不妨稍快,进一步研究掤捋挤按,你粘我走,我粘你走,但不能太快了,太快则粘走都不踏实,每一动作都容易忽略过去,听劲的意义不符合了。
这里最重要的诀窍有四点:一要慢:不论是粘是走都得寸寸节节找劲听劲,不轻易放过一分;二要圆:双手最忌走直角,处处须保持弧形状态;三要定:定步推手只许换步不许走动。
因推手的寸的是要在腰腿上打下坚实的基础,对方来逼只能用坐腿腰的方法去消对方的来势,习之久之腰腿自有功夫;四要近:凡找劲听劲锻炼腰腿功夫,都须逼近才能切实。
活步推手:进两步退两步,彼此不变方向,我按进一步,挤进一步,彼捋退一步,掤退一步,彼此周而复始,借此练习进退轻捷,推须不变方向,才能逼出腰腿功夫。
大捋:进四步退四步,彼此向四隅进退,我按进一步,肘进一步,挤进一步,靠进一步,掤退一步,捋退一步,採挒退一步切肘,向我方后让一步,这一步包括採挒切三个动作,因捋是退三步,故名大捋,无论练习哪种推手法,最忌不按规则和用力冲击,绝不能有胜负观念。
我们只需认一个条文钻究,这一条钻通了,其它的条文就同时通了,这就是用心之久,豁然贯通的道理。
譬如一间房子有几个门可以出入,要进房的人只需走一个门,不过这个门却是必要的,得不到这个门是永远无法进入这间房子的,我们要知道这几个从东边来的人走东门,从西边来的走西门,从各人所接近的走。
李雅轩论推手与发劲[1]一、身势放松,如担起千钧重担,才能练出腰腿上的柔功劲来。
二、松软沉着脚下稳,头顶背拔,两臂沉沉甸甸,在发劲时,只要意念一动,两臂一纵劲就去了。
三、无论对方以什么手法来攻打,我总以轻妙的,虚无之身手以应之,沾之,粘之,摸索之,以听其来劲而定方法对付之,审情度势应付之,万无一失。
四、如对方来手是善的,我不可出冷手、重手,否则伤和气。
五、如对方是狠毒恶意的攻打,我则应出冷快的发劲击之,总要打掉他的狠毒气才行,不然必败也。
六、总之是未从出手。
应聚精会神,虚灵着,注意着,不可呆板。
七、对方以猛力来攻,我以虚无轻妙之身手摸之,走之,化之,闪之,空之。
使其捕风捉影,英雄无用武之地,他必气喘如牛,一身臭汗。
我则飘洒自如,若无其事,这才算太极拳的功夫。
在民国二十五年,中央国术馆有个卜六,与犹太人草必克对打西洋拳,就是这种情形。
盖卜六人大力强,以为必胜,出手就进攻太猛,而草必克身体灵便,空了他几次,卜六就慌了手脚。
后来草必克在其心忙手乱之际,只进攻了他两拳,就把他打垮了。
此虽是西洋拳击,也尚轻快,尚智慧,不尚力猛力大,可想而知也。
八、对方以千斤之力来攻,我则身势如百无所有。
使他找不着方向,我劲去如电之快,对方想抵抗也无从抵抗,而早已五脏熟烂矣。
拳本是尚巧妙,尚智慧,不尚力,可想而知也。
九、观猴子能斗牛,凭灵快也;猫能斗蛇,凭灵快也;蟋蟀能斗公鸡,也凭灵快也;太极拳能斗蛮汉大力士,也是凭灵快也。
总之是轻灵以行动,顺势以借力,巧妙以变化,冷快以发劲,以外无二法门也。
十、出势要持以虚无的气势是最要紧的,发劲进攻要如此,化劲也要如此,此所谓心化,意化,气化者也。
十一、发劲还是要本以前的老论:“发劲须沉着松净。
”打远的劲要这样,打入里透内的劲要这样,总之是凡发劲都需要沉着松净也。
李雅轩先生太极拳功架之要领及练功次序太极拳功架之要领未从出势,先将身势立稳,重心放正。
身心松开,不有丝毫拘滞之力,杂念屏除,使体态归于自然而后出动。
动时以心气运行,以腰脊领率,静静地将一蹚拳形容出来,势如行云流水,抽丝挂线,约估时为20分钟或半点钟为宜,练后觉心神愉快,神智清醒,便是练之得法,到此境界可静静悟之,不难得矣。
切忌身体僵硬,四肢自动,务须以意气牵引而动,周身俱要放松,气势沉下方是太极拳正确规矩也。
每见练者完全以四肢自动、盲动、妄动,多些花样,唯恐无精彩不美观,殊为错误。
功夫日久,如觉掌心和指腹间如有气意鼓胀,即证明气血已通达四梢矣。
如此加紧练功,不愁为豁然贯通焉。
如练习日久,无此感应,即是气意功架不对,可速就名师指教之,否则积习日深,不能改正矣。
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反视观内体会身心之合,神气之舒,久之自能达到内外一体,上下合一。
若只注意外表着术之动,则流于外功矣。
神意内含以存静养,劲道始有收藏,一举一动不忘松净,灵慧才能生长也。
切忌剑拔怒张,咬牙睁目,紧张之现象。
或以为练时毫不紧张,临事何能致用,岂不知练时是蓄养神气之功夫,以俟神气蓄养充实,临事自有好用。
若练时剑拔怒张,神气外露,则神气耗费,焉能有充实之日,用时焉能有惊人动作哉!上有虚灵之神,中有腰脊之劲,下有丹田之气,三者合一,内外一体,动作无不适宜矣。
然一切皆由自然中求之,不可在局部上找。
若专想沉气,必为气滞,如专想提神,必为神拘,非大道自然之功矣。
虚灵顶劲者,是身势端正稳静舒适之后同,虚灵之气自然上升之谓。
非头部犟力上顶之悦耳。
如犟力上顶,则有挺硬性而无虚灵性,乃为太极功夫之最忌者也。
练太极功夫者,一方面依老师教授去用功,一方面本三丰祖师以及王宗岳先师太极拳论中悟,练时不可参杂外功之思想,否则必流入歧途也。
练此功不可与外功拳兼行并练,否则徒劳而无功。
盖此是松灵劲,发出时无声音,被打者外面无青红伤而劲已透内部矣,彼是紧硬劲,发出时咚咚有声,被打者外面显青红伤,而内面未必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