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企业成本控制与决策分析

企业成本控制与决策分析

企业成本控制与决策分析
企业成本控制与决策分析

成本操纵与决策

第一章成本操纵的起点——把握成本习性

1.1 成本习性的形态

1.2 混合成本分析

1.3 贡献式损益表

1.4 本-量-利分析基础

1.5 盈亏平衡分析

第二章从经营决策的角度计算成本

第三章标准成本及经营业绩评价

第四章弹性预算和经常费用分析

第五章成本与决策

5.1 短期经营决策分析

5.2 资本预算决策

5.3 投资决策的进一步分析

第一章成本操纵的起点

——把握成本习性成本能够依照其习性分类。成本习性是指成本随业务活动水平变化而变化的方式和特性。对成本习性的理解是企业决策的关

键所在。充分了解成本习性的企业治理者,能够更好地对不同经营环境下的成本作出预测。通过本章的讨论,我们将会认识到,对成本习性的把握是成本操纵的起点。

I 成本习性的形态

成本习性的形态有三种,即可变成本、固定成本、混合成本,或称半可变成本)。大多数企业的成本都含有这三种成本形态。每一种成本形态在一个企业中所占比例构成该企业的成本结构。企业的成本结构对其决策有着重要阻碍。

一、可变成本

可变成本总量水平及其在总成本中所占比重随经营活动水

平的变化而改变,可变成本由此得名。同时,单位产品的可变成本稳定不变。

可变成本随业务活动量的变化而变化。业务活动量也可称为成本动因。最常用的业务活动量有生产时刻、产量或销售量等,还有一些其它类型的业务活动量,如机器运行时刻(机时)、干洗店处理的衣服重量、宾馆里租出的床位数等等。为了打算和操纵可变成本,治理者必须特不熟悉公司里的各种业务活动量。人们有时认为,假如一种成本不随产量或销售量的变化而变化,它就不是真正的可变成本,这种方法是不对的。我们将看到,成本能

够因企业内部的各种不同活动而产生。一是不是可变成本,要紧是看它是否因企业的某些重要活动而产生。例如,一位经理在分析一种产品的电话售后服务的成本时,相关的业务活动量确实是所接到的服务电话的数量。这种随服务电话数量发生变化的成本确实是可变成本。并不是所有的可变成本都具有完全相同的习性。一些可变成本的习性是完全可变或是成比例变动的,称为真实可变成本或成比例变动成本;而另一些可变成本却具有分步可变的习性,称为分步可变成本。

1.真实可变成本

直接材料是真实可变成本或成比例变动成本,这是因为在整个生产过程中,所需的直接材料与业务活动水平成正比例关系。同时,那些已购买但还没有用完的材料将作为存货储存起来,为下一个生产周期作预备。

2.分步可变成本

维修工人的工资一般被认为是可变成本,然而这种劳动成本的习性与直接材料成本的习性并不完全相同。与直接材料不同,维修工人的工作时刻不能储存起来用于下一个生产过程。时刻要么一个小时—个小时地被有效利用起来,要么就白白地流逝。再者,在工作压力轻微时,维修人员将会以相对从容的进度工作,

而当他们受到的压力逐渐增加时,他们的进度也将加快。因此,当维修工作难度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完成维修工作所需的维修工人的人数能够保持不变。

批量猎取的成本(例如维修工人的人工成本),只随着业务活动量的较大变动而变动,一些细小的变化则对它没有阻碍,这种成本叫做分步可变成本(见图1-1)。例如,对装修工作的需求只会在销售量发生专门大变化的情况下才会改变,而且当生产过程对维修工作的需求增加时,维修工作的实际增加一般是以大规模的、不可分割的批量形式进行的。分步可变成本治理的关健是,在每一个分步中尽可能充分利用已有的服务和工作能力。

图1—1 真实可变成本和分步可变成本

二、固定成本

当业务活动量在一定的相关范围内变化时,固定成本的总金额将保持不变。显然,由于固定成本的总量保持不变,因此当业务活动量增加时,每单位的固定成本金额将随之逐渐减少。

1.固定成本种类

固定成本有时也叫设备成本,是指为了维持差不多生产能力

而购买的厂房设施、机器设备以及其它项目所产生的成本。为对成本进行打算和操纵,能够将固定成本进一步细分为约束性固定成本和酌量性固定成本两类。

(1)约束性固定成本。约束性固定成本与公司的厂房设备等决定公司差不多结构的投资有关。例如厂房及设备的折旧、固定资产税、保险及高层治理及销售人员的工资。

约束性固定成本的两个重要特征是:第一,它是长期性的;第二,为了幸免严峻损害公司的盈利性和长期目标,它们可不能减少至零。即便经营活动停止或中断,约束性固定成本也绝大多数保持不变。比如讲,在经济萧条时期,公司一般不至于扣减要紧治理者的薪水或卖掉要紧设备,公司通常必须保持完整的差不多结构和设备。约束性固定成本一旦形成就难以改变,因此治理部门在作出这类成本决策时应格外小心。购买大宗设备或是承担其它约束性固定成本时需具有长期使用的远见。

(2)酌量性固定成本。酌量性固定成本一般是经营年度内,经营者为增加企业经营能力而发生的各项固定费用。象广告费、调研费、交际费用、职工培训费用等,均属于酌量性固定成本范畴。

从全然上讲,酌量性固定成本与约束性固定成本有两个要紧

的区不。第一,酌量性固定成本的打算时刻比较短,一般为一年,而相比之下,约束性固定成本涵盖的时刻有许多年。第二,在极端萧条的情况下,能够削减短期内的某些酌量性固定成本开支,只要这些削减对公司的长期目标阻碍不大。在以上关于固定成本的讨论中,我们在约束性固定成本和酌量性固定成本之间划了一条专门明显的的界线。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这两类成本之间的界线是比较灵活和相对的。一项成本是约束性固定成本依旧酌量性固定成本,在专门大程度上取决于高级治理层的观念。

2.固定成本和相关范围

在介绍可变成本时提到的相关范围概念,关于固定成本(尤其是酌量性固定成本)也适用。对大多数公司来讲,一般都要在每个会计期初,确定当期生产经营项目并编制相关预算。酌量性固定成本的高低取决于相关生产经营项目对酌量性固定成本投

入的需求,而这一需求的大小至少部分地取决于整个组织的可能经济活动量。在经济活动量达到专门高值时,生产经营项目通常扩大或延伸。例如,要想让销售量提高25%所需的广告费用确信比维持目前销售量所需的广告费多得多。因此,当活动量增加时,固定成本也会逐渐增加。图1—2详细描绘了这种情况。

尽管酌量性固定成本比约束性固定成本更容易变动,上图中所显示的分步模式同样适用于约束性固定成本。当一个公司的活动量增加时,它目前所拥有的装备将不能满足进展需要,而且其治理队伍一般也需要扩充。这必定导致约束性固定成本的增长,因为更新大型装备和设置新的治理位置,都需要增加成本。

图1-2显示的分步模式表明,酌量性固定成本和约束性固定成本差不多上真正的分步可变成本,起码在某种程度上这种讲法是正确的,因为从长期看,实际上所有的成本差不多上变化的。

分步可变成本(图1-1所示)与固定成本(图1—2所示)有两个要紧的区不:

其一,分步可变成本能够随着条件的变化频繁地调整,而固定成本一旦形成,就专门难经常变动。

其二,在图1-1所示的分步可变成本的“分步宽度”要比图1—2所示的固定成本的“分步宽度”窄得多。“分步宽度”与业务活动量的大小和水平高低有关。关于分步可变成本来讲,一旦开始运作,分步宽度一般是40小时或更少的业务活动量。而对固定成本来讲,分步宽度可能是几万甚至几十万业务活动小时。实质上,由于分步可变成本的分步宽度比较窄,在许多情况下被作为可变成本处理。而另一方面,固定成本因为其分步宽度特不宽,

一般在相关范围内被认为是完全的固定成本。

三、混合成本

混合成本是兼有可变成本和不变成本两种特性的成本。混合成本也叫半可变成本。混合成本的习性如图1-3所示。图中混合成本线是条直线,可用方程式讲明混合成本与活动量之间的关系:

Y=a十bx

其中,

Y=混合成本领

a=固定成本总量(直线的垂直截距)

b=单位活动量的可变成本(直线的斜率)

x=业务活动量

Ⅱ混合成本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混合成本的例子几乎随处可见。例如,医院里为病人提供x光治疗的成本确实是混合成本。设备的折旧与放射师和技术人员的工资属固定成本,然而X光胶片和电力等都属于可变成本。航空公司的维护成本也是一种混合成本。其中,租用维修设备的费用、雇用熟练的技术人员的工资,均属于固定成

本,然而购买零配件、润滑油等材料的成本,就要随着公司飞机起降的次数及飞机的飞行里程而变化了。

混合成本中的固定部分代表着提供一项服务所需的最差不

多的成本,而混合成本中的可变成本则代表着此项服务的实际消耗量。可变部分在混合成本中所占的比例随着服务量的多少而变化。

治理人员如何样估算混合成本中的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呢?比较理想的方法是每登录一笔账时,就把它分成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两个部分。但在实际操作中,即使有可能作这种细致的划分,所花费的人力和物力也会特不大。事实上,能够通过分析以往各种业务活动水平上混合成本的变化规律,估算其中两种成本成分。

一、高低点法

高低点法是通过研究业务活动量达到相关范围内最大值和

最小值时成本的不同情况,进而分析混合成本的方法。混合成本在高低两个端点的差额除以业务活动量在高低两个端点的差额,可得可变成本金额。

下面以利安医院维修费用的变化为例讲明这种方法。该医院的相关活动量范围为5000至8000个病人·天。

月份活动量(病人。天) 维修费用(元)

1 5600 7900

2 7100 8500

3 5000 7400

4 6500 8200

5 7300 9100

6 8000 9800

7 6200 7800

运用高低点法,首先找出活动最高和最低的时期,那个地点是6月和3月。下面运用这两个月活动量计算可变成本的比例:成本差额

可变成本=活动量差额

已计算出维护成本中的可变成本是每天每个病人o.80元,再用活动量最高或最低时的总成本额减去当时的可变成本额,就能够计算出固定成本额。在下面的计算中,我们用活动量最高时

的总成本来计算固定成本量:

固定成本=总成本—可变成本

=9800元—(0.80元/病人·天×8000病人·天)

=3400元

如此,可变成本和固定成本均已求得。

在所分析的相关范围内的维修成本能够表示为3400元加上0.80元/病人·天,有时我们把这一表述叫做“成本公式”。即在5000~8000病人·天的相关范围内的维修成本=3400元固定成本+0.80元/病人·天,那个成本公式也能够表示成为一个线性方程式:

Y=3400元十0.80X

维修成本病人·天数

上述方程式中的数据能够用图l—4表示。对此有三点需要讲明:

①Y用坐标图的纵轴表示,成本是因变量。

②活动量x(在那个地点指每天的病人数)作为坐标图的横轴,业务活动量是自变量。

③在运用成本公式时一定要注意,关于相关范围之外的图中

的点,此公式不适用。

图1—4 成本分析的高低点法

有时,业务活动量的最高最低点不一定同成本的最大最小值一致。例如,拥有活动量最高值的区域内不一定含有成本的最大值。然而,活动量的最高最低值照样可用来分析混合成本。

高低点法容易掌握,然而它有一个致命的缺点,确实是只运用两个点的数据。一般来讲,在成本分析中,两个点的数据不足以产生准确的结果。另外,业务活动量间或低或是间或高的区段也会导致不正确的结果。运用这些非正常区域里的数字得出的成本公式将与在正常区域里得出的真实的成本关系大相径庭。治理者使用高低点法的时候,应该充分了解这种方法的局限性。

二、散点图法

散点图法把所有的成本数据考虑在内,是一种较为精确的混合成本分析方法。像图1—4一样,我们以成本为纵轴.以活动量为横轴建立坐标系,然后绘制不同活动量下成本的坐标点,最后绘制一条直线连接这些坐标点。与高低点法中

绘制的直线不同,这条直线在绘制时尽量考虑到所有的坐标点,而不仅仅是最高最低的两点。显然,绘图时位于直线之上或之下

的坐标点与直线的距离应该是接近相等的。

用上述方法绘制的图形叫做散点图,而图中连接各坐标点的直线叫做回归线n回归线实际上是一条平均线,直线的斜率表示单位活动量下的平均可变成本,而回归线与成本坐标轴的交点代表平均固定成本。

运用利安医院的维修成本数据,以散点图法绘制的图形如图1—5所示。

由图1—5可见,位于回归线之上和之下的点,其数量差不多上是相等的。另外还能够发觉,回归线总是要通过所有这些点中的一个点。如此做并不是完全必要的,只是为了计算相应的结果时方便些。回归线与纵轴相交的点所表示的3300元代表固定成本余额。可变成本额能够用回归线上任何一点所代表的总成本减去固定成本3300元而得。现在我们就用位于回归线上、代表7300病人·天的那一点的数据计算可变成本:

图1—5 成本分析的散点图

7300病人·天的成本 9lOO元减去固定成本额 3300

可变成本额 5800元

5800元/7300病人·天=0.795元病人/天

如此图1-5中回归线的成本计算公式就为3300元+0.795元/病人·天。

在利安医院的例子中,用高低点法计算出来的成本公式与用散点图法计算得出的成本公式没有太大区不。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却是有专门大差不的,那个时候,用散点图法得出的结论一般更为可信。

关于—位经验丰富的分析员来讲,散点图这是一个特不食用的工具。训练有素的分析员一般都会对出于恶劣天气、机器故障等缘故导致的成本习性变异特不敏感,他们会具体分析这些例外情况,相应地对数据作些调整以便更为准确地绘制出回归线。由于用图形来表不数据特不直观有效,一些成本分析家认为散点图法应是每个成本分析员府掌握的最差不多的方法。只是也不是所有人都赞同散点图法,比如有些人就认为散点图法比较主观,用同样的数据,同样的方法,任何两个分析员都不可能绘制出两条

完全一致的回归线。而且,散点图法关于固定成本的估算也不如其它方法那样精确,这是因为这种方法专门难准确地确定回归线与纵轴交点的金额。散点图法的主观性及不精确性使治理者对这种方法不敢过于信任,他们希望能有一种能够给出准确答案的方法,不管谁使用这种方法进行分析,都会得出相同的结果。

三、最小平方回归法

最小平方回归法是用数学方程式来确定回归线位置的方法。这种方法比仅凭视觉绘制回归线的散点图法更为客观和准确。

下面我们借助图1-6来讲明最小平方回归法的差不多原理(图中的散点是假设的)。

图1—6 最小平方回归法

从图上能够看出,回归线至散点的距离是用垂直线段的长度来表示的,这些线段叫做回归误差,它是理解最小平方回归法原理的关键所在。最小平方回归法力图精确计算回归线位置,以使回归误差的总值最小化。

最小平方回归法的计算比较复杂,有时需使用计算机,但原理十分简单。比如,利安医院就能够运用微机中装有的统计软件来进行以下最小平方回归计算,以确定总固定成本(a)及单位活

动量可变成本(b)的数值:

a=3431元

b=O.759元

由此法得出的结论是:每月维修成本中的固定成本是3431元,可变成本是0.759元/病人·天。

用方程Y=a+bx来表示,成本公式为:

Y=3431元+0.759,活动量x表示病人天数。我们能够用微机来计算a或b的值,也能够用手工计算,公式在绝大部分统计学教科书中都能够找到。

Ⅲ贡献式损益表

传统的损益表并不是依照成本习性,而是依照“功能法”来编制,强调生产治理及销售的功能,并通过不同类型的成本数据的划分来揭示这些功能。在每一个功能项目下,不区分其所包含的成本的习性。例如,在“治理费用”那个项目下,我们能够看到可变与固定成本是掺合在一起的。用“功能法”来编制损益表对企业外部审计特不有用,但关于内部决策,它有专门严峻的局限性。在用于内部治理用途时,治理人员希望这些成本数据能更充分地关心他们执行打算、实施操纵和进行正确决策。当成本数

据被细分成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后,治理人员能够更为便利地行使决策职能,而用贡献法编制损益表正是在这种需求下产生的。

表1-1列示了贡献式损益表与传统损益表的区不。

表1—1 贡献式损益表与传统损益表 (单位元)

传统方法(依照成本功能区分成本)

销售额 12000

减已售产品成本 6000

毛利 6000

减经营费用:

销售费用3100‘

治理费用19OO’

合计 5000

净收入 1000

*包括可变与不变费用。这是一家制造业公司的损益表,因此用贡献法来编制损益表,“已售产品成本”就要被分成可变生产成本与不变生产成本两部分。假如是一家贸易公司的损益表(只

是简单地从供贷商那儿购买成品),“已售产品成本”就将全部是可变成本

贡献法[依照成本习性区分成本]

销售额 12000

减可变费用:

可变生产费用 2000

可变销售费用 600

可变治理费用 400

合计 3000

贡献毛利 9000

减固定费用:

固定生产费用 4000

固定销售费用 2500

固定治理费用 1500

合计 8000

净收入 1000

我们注意到贡献法将成本区分为不变与可变两类,首先从销

售额中减去可变成本费用得到贡献毛利。贡献毛利是销售收入扣除可变费用后的金额。再从那个金额中扣除固定费用,最后得出当期净收入。

贡献式损益表是公司内部用于打算与决策的工具。它通过本—量—利分析,强调成本的习性,下章我们将进行更深入的讨论。贡献法在正确评价治理业绩,分段编制利润报表及编制预算方面都特不有用。另外,贡献法还关心治理者运用相关的数据去做出各种专项分析,包括生产线分析、产品定价决策、短缺材料的应用分析等,在治理者考虑自制材料和外购材料哪种方法更优时,贡献法也会有关心。

1.4 本—量—利分析基础

让我们从生产话筒的亚盛公司的贡献式损益表入手。贡献式损益表将重点放在对成本习性的分析上,因而在关心治理者推断销售价格、成本和销量变化对利润的阻碍时特不有作用。

表2—1 亚盛公司6月份收入贡献表 (单位:元)

合计单位产品

销售收入(400只话筒) 100000 250

减可变费用 40000 150

贡献毛利 40000 100

减固定费用 35000

净收入 5000

表中销售收入、可变费用和贡献毛利既列示了总量又列示了单位数量。这种做法有利于利润分析,因而在编制用于内部决策的损益表时应用特不普遍。

一、贡献毛利

贡献毛利是产品销售收入减去对变费用后的余额。也确实是讲,它是在一个时期内的固定费用补偿额和公司所实现的利润之和。那个地点需注意的是,贡献毛利是首先用于补偿固定费用的,补偿固定费用后的余额才是企业的利润。假如贡献毛利不足以补偿固定费用,那确实是发生了亏损。为了讲明这一点,下面我们看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假设亚盛公司某月中旬只销售了一件产

浅析施工企业的成本控制

浅析施工企业的成本控制 建设施工项目成本控制是施工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环节。实施成本控制合理降低工程成本是施工企业追求卓越绩效的有效措施。通过工程成本控制可以预防和发现施工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缺点和薄弱环节,提高施工企业的管理水平,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成本控制贯穿于项目从投标阶段开始直到竣工验收结束的全过程,本文从工程施工承包方的角度,就施工项目的成本控制谈一些看法。 1、投标阶段的成本控制投标阶段,施工方成本控制的主要目标是:编制适合的投标报价。即在确保不亏损且满足企业预期利润目标的前提下,报出具有竞争力的投标报价。 首先,在决策投标前要对业主进行认真的调研,利用各种途径了解业主的有关情况。如项目的资金来源,是自筹还是贷款;业主的信誉;业主拥有的其它项目的管理情况等。以便确定项目的风险及预期回报。决策投标后,应派合适的专业人员到现场实地考察,对项目情况做一个全面的了解,为编制标书和报价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在报价决策时,要首先运用企业定额并结合投标项目的实际情况,做出项目的成本预测。然后在不低于成本价的基础上,确定投标总价,并采用不平衡报价法对各细目单价进行调整。 哪些细目适合进行不平衡报价呢,一是设计图纸不明确或有明显错误的,估计今后会修正的项目,其单价应调高些,以利变更估价时采用。二是预测到以后工程量会增加的项目,其单价应调高些,反之,其单价则应调低些。三是对难于计算准确工程量,且清单中数量不是很大的项目,其单价可适当报高些。因为虽然对总报价影响不大,但是如果将来实际发生工程量增加,企业就可获得较大的利润,而实际发生工程量减少,对企业利润影响也不大。四是对建设单位提供暂定价格的项目,如暂定价偏低,则工程量应有意扩大,待以后价格提高后获取额外的差价;如暂定价偏高,则工程量应缩小(仅指招标单位不提供工程量清单的 总价招标)。五是对先期施工的项目,其单价应定得高一些,可增加早期收入,加快资金周 转;对后期施工的项目,其单价应定得低一些。不平衡报价是建立在对业主招标书内具体条款的分析之上的一种合理价目配置。但使用时必须掌握好尺度,以免导致废标。

控制成本:用人成本分析

控制成本:用人成本分析 很多人一听到控制人工成本,或降低人工成本,很自然的就会想到裁人、降工资,但实际上我们必须区分开员工工资与人工成本这两个概念,企业要想降低人工成本,没有必要一定是降低员工工资水平或总量,在提升员工工资的前提下降低人工成本是完全有可能的。 企业人工成本的构成主要是两部分,一部分是直接的用工成本,即员工工资总量,指那些直接投资在员工身上的工资、福利等成本;一部分是间接的用工成本,指那些为了获取有效的人力资源而投入的招聘、培训等成本。当然员工工资总量是构成人工成本的主要部分,从降低工资总量入手是最快捷、最有效的方式,但是企业往往为了应一时之需而忽略了重新获取有效人力资源的难度和投入,因此合易顾问建议企业不要仅仅从人工成本总量上进行分析和考量,而应该关注一下人工成本的结构和比率。 人工成本结构分析 人工成本的结构是指人工成本各组成项目占人工成本总额的比例,反映人工成本投入构成的情况与合理性。企业人工成本通常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人力资源的获取成本:是指组织在招募和录用员工过程中发生的成本。主要包括招募成本、选择成本、录用成本和安置成本。 人力资源的开发成本:是组织为提高员工的生产技术能力,以便于使之适合组织任务,为增加组织人力资产的价值而发生的成本,主要包括岗前培训成本、岗位培训成本、脱产培训成本等。 人力资源的使用成本:人力资源的使用成本是组织在使用员工的过程中发生的成本。主要包括工资福利等维持成本、奖金等奖励成本以及调剂成本等。 人力资源的保障成本:人力资源的保障成本是保障人力资源在暂时或长期丧失使用价值时的生存权而必须支付的费用,包括退休养老保障、失业保障、健康医疗保障、安全生育保障等费用。 人力资源的退出成本:人力资源的退出成本是由于员工离开组织而产生的成本,包括离职补偿成本、离职前低效成本、离职后的岗位空缺成本(新员工补充成本,新员工的训练成本,新员工的低效成本)等。 这其中有些成本是显性的,直接通过财务支出可以体现出来,如招募成本、培训成本、奖励成本等;有些成本是隐性的,并没有产出直接的支出,而是通过对其他成本的影响进而增加组织运营的总体成本,如错误甄选人员造成的低效成本、录用不合格的人员离职造成的

中小企业质量成本管理的现状与分析

中小企业质量成本管理的现状与分析 【摘要】在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如何保证工程质量又可以有效控制成本,成为企业立足之本。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在质量成本管理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文章通过对中小企业质量成本管理现状进行阐述,对其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加强企业质量成本管理的措施,中小企业只有加强质量成本管理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质量成本管理现状分析加强措施 1 前言 工程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更是企业立足于市场竞争的关键,如何保证企业产品质量则成为企业的重大课题。随着建筑行业竞争日益激烈,材料价格波动,以及其他种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都使施工企业的工程项目运作处于非常严峻的环境之中,我国中小企业在质量成本管理方面还存在跟多问题。 2 质量成本的含义和内容 质量成本最早是美国的质量管理专家费根堡姆 (A.V.Feigunbaum)提出的。他指出,质量成本是企业为了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而支出的一切费用,以及因未达到质量标准,不能满足用户和消费需要而产生的一切损失。上述二

者之和即为企业的质量成本。他一般分为四大类:1)预防成本;2)鉴定成本;3)内部故障成本;4)外部故障成本。其中预防成本和鉴定成本统称为质量管理成本,内部故障成本和外部故障成本统称为质量故障成本。 3 当前中小企业质量成本管理现状和分析 3.1 质量成本管理现状 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和发展的不平衡,在质量成本管理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在企业内部,质量成本意识落后。管理阶层和员工没有重视质量成本的管理,质量成本普遍较高,质量成本构成不合理。一是忽视产品的质量,只求产量。二是不惜工本,片面追求“高质量”.不讲效益,脱离实际需要。 3.2 原因分析 1)企业管理阶层经济观念淡薄,质量成本意识不强。企业只管产量,对产品质量要求不严,没有充分认识到质量、成本、效益三者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 2)中小企业职工素质低.没有现代质量管理的观念和知识。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每个职工都要通过不同的方式参与质量管理活动。但是,由于中小企业在这些方面支付的费用有限.使得职工的技术水平与企业的管理能力处于较低水平,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总体质量成本。 3)中小企业的技术落后,没有现代化的生产装备。原

公司企业成本控制的案例分析报告

第二部分成本控制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美的的成本控制 中国制造企业有90%的时间花费在物流上,物流仓储成本占据了总销售成本的30%~40%,供应链上物流的速度以及成本更是令中国企业苦恼的老大难问题。美的针对供应链的库存问题,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一方面从原材料的库存管理做起,追求零库存标准;另一方面针对销售商,以建立合理库存为目标,从供应链的两段实施挤压,加速了资金、物资的周转,实现了供应链的整合成本优势。 零库存梦想 美的虽多年名列空调产业的“三甲”之位,但是不无一朝城门失守之忧。自2000年来,在降低市场费用、裁员、压低采购价格等方面,美的频繁变招,其路数始终围绕着成本与效率。在广东地区已经悄悄为终端经销商安装进销存软件,即实现“供应商管理库存”(以下简称VMI)和“管理经销商库存”中的一个步骤。 对于美的来说,其较为稳定的供应商共有300多家,其零配件(出口、内销产品)加起来一共有3万多种。从2002年中期,利用信息系统,美的集团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产销信息的共享。有了信息平台做保障,美的原有的100多个仓库精简为8个区域仓,在8小时可以运到的地方,全靠配送。这样一来美的集团流通环节的成本降低了15%-20%。运输距离长(运货时间3-5天的)的外地供应商,一般都会在美的的仓库里租赁一个片区(仓库所有权归美的),并把其零配件放到片区里面储备。 在美的需要用到这些零配件的时候,它就会通知供应商,然后再进行资金划拨、取货等工作。这时,零配件的产权,才由供应商转移到美的手上——而在此之前,所有的库存成本都由供应商承担。此外,美的在ERP(企业资源管理)基础上与供应商建立了直接的交货平台。供应商在自己的办公地点,通过互联页(WEB)的方式就可登录到美的公司的页面上,看到美的的订单内容;品种、型号、数量和交货时间等等,然后由供应商确认信息,这样一张采购订单就已经合法化了。 实施VMI后,供应商不需要像以前一样疲于应付美的的订单,而只需做一些适当的库存即可。供应商则不用备很多货,一般有能满足3天的需求即可。美的零部年库存周转率,在2002年上升到70-80次/年。其零部件库存也由原来平均的5-7天存货水平,大幅降低为3天左右,而且这3天的库存也是由供应商管理并承担相应成本。 库存周转率提高后,一系列相关的财务“风向标”也随之“由阴转晴”,让美的“欣喜不已”;资金占用降低、资金利用率提高、资金风险下降、库存成本直线下降。 消解分销链存货 在业务链后端的供应体系进行优化的同时,美的也正在加紧对前端销售体系的管理进行渗透。在经销商管理环节上,美的利用销售管理系统可以统计到经销商的销售信息(分公司、代理商、型号、数量、日期等),而近年来则公开了与经销商的部分电子化往来,以前半年一次的手工性的繁杂对帐,现在则进行业务往来的实时对帐和审核。 在前端销售环节,美的作为经销商的供应商,为经销商管理库存。这样的结果是,经销商不用备货了,“即使备也是五台十台这种概念”——不存在以后听淡季打款。经销商缺货,美的立刻就会自动送过去,而不需经销商提醒。经销商的库存“实际是美的自己的库存”。这种存货管理上的前移,美的可以有效地削减和精准的鬼斧神工制销售渠道上昂贵的存货,而不是任其堵塞在渠道中,让其占用经销商的大量资金。 2002年,美的以空调为核心对整条供应链资源进行整合,更多的优秀供应商被纳入

质量成本控制案例

质量成本控制案例: 案例一:大连三洋制冷质量成本管理应用实例 1.公司概况 大连三洋制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连三洋制冷)是国际一流的双效溴化锂吸收式中央空调专业制造企业,是中日合资高科技企业。始创于1992年9月11日,注册资金20亿日元,投资总额60亿日元,净资产2.34亿元,年生产溴冷机2000台,真空锅炉1000台,GHP燃气空调10000台。在全国设有14个营销大区,28个营销服务事务所。大连三洋制冷的双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全系列中央空调产品,通过HJBZ22中国国家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和JB8656中国机械产品安全认证。其制冷的所有产品占国内市场的30%以上,并以其高质量大批量出口日本。 1992年成立以来,大连三洋制冷以差异化战略为经营战略,取得了良好的业绩,迅速成长为行业的领先者。然而,在行业进入成熟期后,企业的增长势头受到抑制。2002年,为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大连三洋制冷开始引进日本丰田的精益生产方式,并在生产过程中逐渐加强了对质量成本的管理与控制。 2.案例分析 2.1质量成本构成简介 质量成本是指企业将产品质量保持在规定的质量水平上所需的总费用,它是企业生产总成本的组成部分。 一般认为,质量成本的各项费用是由运行质量成本和外部质量保证成本两部分构成,而运行质量成本又包括预防成本、鉴定成本(两项之和统称为可控成本)、内部损失成本和外部损失成本(两项之和统称为损失成本或结果成本)等。但质量成本不是产品的制造成本,而是保证产品质量的成本。 按照产生流程质量成本可以分为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和损失成本(外部损失、内部损失)三部分。 1.预防成本是指为了防止劣质产品或服务而开展的所有活动的成本。例如进行新产品评审、质量教育和培训、质量改进班组会议、质量策划、供方能力调查和质量部门员工的工资等可以由成本发生部门把成本汇总后提交给公司的财务部门,由财务部按照质量成本的管理要求重新进行科目分配。

施工企业成本控制与管理体系

施工企业成本控制与管理体系建设(公司运营模式、管理架构、人员结构是决定成本管理体系的三要素,在调研、记录、初步构思的基础上,再起草、征求意见、讨论修改、完善) 一、项目成本管理目标方圆图 项目成本管理目标方圆图 通过方圆图的解读促进全体员工的成本管理意识。 宏观目标: 1、增三效:通过成本管理增大经营效益、管理效益、结算效益。 2、控五费:材料费、人工费、机械费、现场经费、周材费是成本管理的重点,其中材 料费占比最大,人工费重要性居首,机械费反映施工组织的合理性,现场经费是综 合管理水平的见证,周材费是现场管理能力的体现。 3、定五价:以合同造价、目标成本、责任成本、实际成本、结算造价的顺序依次确定

各个阶段的五个价格,以价格体现效益。 4、以实控虚:实线是目标界限,虚线是预期结果,用动态管理的方法以实线控制虚线, 达到提高效益的目的。 5、成本优化:通过“五价”、“五费”、“三效益”优化项目综合成本。 二、成本管理体系示意图

三、项目成本管理措施 (一)组织措施: 通过界定项目各岗位人员在成本工作中应担负的责任,明确各部门、班组所承担的降低成本指标,用结果考核来落实成本责任制。 组织措施的核心是落实成本责任制。 项目成本管理实行项目责任制,由项目经理负责考核所属各岗位各班组各人员,项目经理的考核目标由成本管理部门下达。 (二)技术措施: 技术方面的项目成本控制工作由项目技术负责人主持。 1、在施工准备阶段,做出多种施工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较,然后确定利于缩短工期、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的最佳方案。 2、在施工过程中,贯彻执行各种降低消耗、提高工效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等技术措施。 3、在竣工验收阶段,注意保护成品,缩短验收时间,提高交付使用效率。 (三)经济措施 由成本经理负责,制定项目目标成本、下达责任成本、动态考核、。 1、抓好计划成本的贯彻实施工作,努力将实际成本控制在计划成本之内。 2、以合同的形式加强对分包单位的经济约束。分包合同应明确规定分包工程完成后,应通过项目质检员验收,方能结算工费,出现返工返修时,浪费的材料费、机械台班费由应负责任分包单位承担。如果该单位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返工返修到位,项目可安排别的单位处理,工费从原责任单位工费中扣减支出。

企业成本控制论文浅析企业成本控制

企业成本控制论文: 浅析企业成本控制 【摘要】对于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成本控制起着及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当今的市场竞争中商品销售直接决定着企业的生存,企业的成本直接影响了产品的销售价格,只有降低了成本,才有可能降低产品的价格,是企业更好的在市场竞争中立足。分析了目前企业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的措施。 【关键词】成本控制;问题;措施 成本控制是企业根据一定时期预先建立的成本管理目标,由成本控制主体在其职权范围内,在生产耗费发生以前和成本控制过程中,对各种影响成本的因素和条件采取的一系列预防和调节措施,以保证成本管理目标实现的管理行为。 一、企业管理中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1.企业成本管理的理论研究滞后。目前我国在企业成本管理的理论研究方面已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其系统性差。我故企业成本管理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单个成本管理方法,对于各方法之间的联系研究的较少,没有形成完善的成本管理方法体系。在实际工作中成本管理方法的应用缺乏联系,采用新的成本管理方法后与老的方法衔接不好,使成本管理缺乏连贯性,并加大了管理成本。传统成本研究局限于企业内部,缺乏战略管理的思维。只重视生产成本管理,忽视供应成本管理。只重视生产过程中的成本管理,忽视生产前的产品设计以及生产要素合理组织的成本管理。 2.成本管理观念落后。对于成本管理的范围、目标和方式方法等方面的理解不准确。多数企业成本管理的范围仍局限与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成本,忽视了企业内部其他成本的

管理。成本管理的目标局限于降低成本,且主要通过节约的方式,不关注企业的成本效益。不能应用成本效益原则,通过发生成本来实现更大的收益。传统的成本管理观念已经不能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经济环境,传统成本管理主要是通过规模效益和增强与供应商及分销商的谈判能力的途径降低产品成本。 3.企业成本管理方法落后。首先企业成本管理不全面系统,事前缺少科学的、可行的成本预算和成本计划,事中没有有效控制,事后的总结分析不科学,没有将成本管理切实贯穿于企业生产全过程。其次成本管理基础工作薄弱,没有一套完善的成本管理制度。企业成本原始记录不完整,资产的定期和不定期盘点制度执行力度不强,预算管理和计量验收等基础管理制度不完善,甚至个别企业只求形式,不讲实效,制度完全失去了监督和考核作用。极个别企业成为“无收支计划、无正常审批手续、无领报制度”的三无企业。再次企业没有结合企业实际状况和市场环境来制定适合本企业的成本考核制度,责任没有落实到个人,考核执行力度不大,不能充分的调动企业职工的积极性。 4.企业成本管理的管理主体确定不全面。长期以来,企业都将成本管理作为财务部门和企业领导人的工作,没有将企业成本管理落实到各个发生成本和影响成本的各个部门和各个员工,出现了财务工作这不知道成本发生的过程,更不了解影响成本的原因,而发生成本的部门没有成本意识,不能主动的寻求减低成本的方法,企业的浪费现象严重,企业的成本管理失去了有效的成本发生主体的支持,严重影响了企业成本控制的效果。 5.成本信息资料失真。部分企业由于财务工作者的业务水平和熟练程度较低导致了原始记录和会计数据的计算、抄写错误;对事实的疏忽和误解;对会计政策的误用;传统核算技术错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甚至个别企业的财务工作者人为的伪造、编造成本记录或凭证;隐瞒或删除成本的实际交易或事项;记录虚假的成本交易或事项;蓄意使用不当的会计政策来对成本进行不真实的核算和记录。显然,依据这些不准确、不真实的成本信息来做出的的成本预测、决策、计划就不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也不可能使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提高,

施工企业成本控制分析

电力施工企业成本控制剖析 电力施工;成本控制;责任制:电力施工企业的施工项目大部分为电厂等国家投资项目,因而比一般工程项目投资更大,建设周期更长,更难管理。文章分析了电力施工企业成本控制的内容和应该采取的措施。1?前言目前大多电力施工企业的项目成本管理都停留在工程全部完工、结算工作结束后才由财务部门根据工程结算收入、工程实际成本来判定此工程盈亏状 况,进行评价。却很少是施工过程中对工程项目亏损或盈利的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评价此工程项目在日常工作管理中的一些成本控制措施的实施效果。因而寻找出电力施工企业工程 项目管理中成本亏损的根本原因,进行合理的管理与控制,是很有必要的。下面仅就工程项 目的成本控制实施步骤、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方面引以阐述。 S3I2橫世圈 2?工程建设中的成本控制内容2.1合同成本 电力建设施工企业所签订的合同主要有施工承包合同、劳务分包合同、专业分包合同以 及物资采购合同等。企业往往只重视中标后的合同会签,但工程开始前及过程中对合同管理 不够重视,造成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被动及效果不佳。应当充分重视合同的重要性,合同成本控制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起到关键作用:工程量核定方式:工程款支付方式;违约责任及 索赔规定因此企业及项目管理人员应当加强开工前的合同分析,全面理解合同内容及其存在 的问题和风险,并对相关人员进行合同交底。在整个工程过程中使项目管理人员始终清楚地 了解合同实施情况,对合同实施现状、趋向和结果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设置专人管理,在施工过程中定期检查合同执行情况,及时发现问题,防止自身违约情况发生,同时及时发现合同对方违约情况,资料为施工索赔及时提供相关证据,用合同赋予的权利合理增加收入,减少支出。 2.2进度控制 进度控制是保证施工项目按期完成,合理安排资源供应、节约工程成本的重要措施。进度控制主要包括进度计划、计划执行、进度统计、进度跟踪、计划调整几个环节,进度计划是龙头,必须先行和及时调整,它是其他计划编制的依据。应高度重视进度计划的编制工作,由于电力建设工程项目涉及多个专业,因此,编制时要考虑施工方案、施工队伍施工能力、机械能力、天气等因素,在充分理解合同、施工图纸的基础上由项目经理会同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编制,确保编制的进度计划完整性、准确性和可行性。 2.3技术管理 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科学规划施工现场的布置,为减少浪费,节约开支创造条件;依据自身的技术优势,充分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开展提合理化建议活动,尽可能扩大成本控制的范围和深度。技术人员在整个项目成本管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施工方案、材料消耗计划、机械使用计划等技术工作的结果,直接影响着项目的成本消耗。 2.4质量成本和安全管理 质量成本是指为保证和提高建设产品质量而支出的一切费用,以及未达到质量标准而产生的一切损失费用之和。必须加强质量成本核算、分析及控制,严格按照施工图纸及工程技术规范办事,加强对施工人员、机械设备、材料、施工方案、施工作业环境等方面的控制,预防质量事故的发生,使因质量不合格而造成的各种返工、返修及停工损失等减少到最低限度。电力建设工程项目中存在高空立塔、基础人工挖孔桩以及带电调试等危险性很高的作业,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严重损失。因此,必须对危险源进行辨识、分析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及应急方案,使施工过程避免人身伤害、设备损失。 2.5机械管理 根据工程的需要科学、合理地选用机械规格型号,通过技术经济对比分析确定采用购买或租借机械设备方案。机械管理内容包括机械和消耗材料2 个方面,建立各自管理流程并实施规范化管理。要充分发挥机械的效能,合理安排施工段落,以期提高现场机械的利用率,减少机械费成本。定期保养机械,提高机械的完好率,为整体进度提供保证。对于必须外租的机械设备,要搞好市场调查摸底,着重考虑使用计量方式和费用结算方式对成本的影响。 2.6材料管理 电力建设工程项目材料成本占工程成本很大的比例。材料采购要遵循。质量好、价格低、运距短。的原则,进场材料要正确计量,认真验收,最大限度地减少采购过程中的管理消耗。

企业成本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企业成本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各行各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随之而来的是企业间的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如何让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更好更快的发展,无疑成为企业领导和业界人士十分重视的问题。本文拟从提高企业成本管理的角度出发,就企业成本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强化成本管理工作的必要性进行了探讨,并就解决相关问题进行了剖析和探究,以期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使得更多的业界人士能够关心和重视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进而促进企业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推动企业管理提升。 关键词:企业成本管理必要性措施 、企业成本管理工作的现状分析 据调查,当前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步认识到成本管理的重 要性。这些企业通过建立与完善成本管理规范制度、提升成本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企业内部对成本投入有效性的监督管理力度等方法来加强企业成本管理的力度。这些措施的运用虽然让企业的绩效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依旧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成本管理的认识存在偏差 现阶段“成本领先”战略和“低成本竞争”战略已经深 入到各行各业,各企业为了大幅度降低自己的成本,采取从原材料购置、设备选用以及人员安排上进行调整等措施。这些措施的运用,从方向上看似乎是可行的,但实际运用中往往出现不同程度的偏差。首先,一些企业为了一味的降低成本而忽视了经营质量:如对产品偷工减料、以次充好,或者夸大产品效用等。其次,一些企业的管理层对成本管理的落后观念已经不能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经济环境:如企业内部采用的成本管理方法依旧是粗放型的成本管理方法,成本管理仅限于降低成本,较少从效益角度分析成本的效用。 (二)成本管理缺乏针对性 成本管理缺乏针对性是现阶段企业成本管理中比较普 遍存在的问题之一。首先,成本管理人员工作分配不到位,不能确保人尽其责,即一些企业存在垂直管理的现象,所以 在职责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也存在“牛鞭效应”,甚至出现人多职的现象。其次些企业缺乏独立的成本管理部 门,成本管理工作由财务部门负责,可想而知,财务部门主要是重视数据整理、财务分析、会计核算等量化的工作,而成本管理工作则往往只是一带而过,或者纸上谈兵。 (三)成本考核和监控力度不够 据调查,现阶段一些企业在进行成本考核时随意性比较

施工企业的项目成本控制

施工企业的项目成本控制 近年,建设事业在我国得到了迅速发展,对于现在的建筑施工企业而言,价格竞争将继产品质量竞争之后成为企业间竞争的新方向。本文针对当今一些项目成本管理的现状,对施工企业成本控制的一些方面做出探讨,并提出了加强项目成本控制需要重视的问题和建议。 标签:项目施工项目成本成本控制 1 成本控制的基础 1.1 牢固树立成本意识在项目的推进过程中,成本意识是施工项目全员都必须树立的一个标杆,在项目管理的各个方面都要突出成本意识的重要性,将对成本控制的意识落实到施工项目的各个方面和整个施工过程。 1.2 建立健全完善的组织机构在施工项目开始或者进行中,施工项目部一定要成立由以下有关本门的人员组成的成本管理领导小组,来完成对项目部的成本管理还有指导和考核:①工程技术;②施工管理;③财会;④合同;⑤物资; ⑥审监;⑦人力资源等。 由以上各业务部门人员组成的成本管理小组,在工作中要加强横向联系和配合,使业务部门的职能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让项目部的各项工作有条不紊的顺利进行,项目内工作人员自觉做好项目部成本管理工作。 1.3 完善的制度建设及相应的配套措施施工时,若要使项目成本管理由死板的管理制度转化成员工的日常工作行为,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得到实践,首先要使项目成本管理在项目中制度化,进一步细化成本管理制度,同时采取一定的配套措施,从而增强成本管理制度的可操作性,更好的应用在工程实践中。以责任成本管理为主要方式,建立一套合理的财务管理体系,加强制定会计关于固定资产、存货、货币资金、担保、对外投资等的内部控制规范。为切实推行成本管理,要对预算管理、效绩考核、项目部财务管理、资金账户管理等方面的办法进行制定和完善,使成本管理的方法和程序具有可操作性和实践性。 2 施工过程中以及竣工验收阶段的成本控制 2.1 工程施工中的成本控制 2.1.1 人工、材料、机械及其它间接费控制在成本控制中,一些基本消耗费用要进行全面的控制,主要进行以下几方面的费用控制:①人工费用的控制:施工中雇佣劳务人员数量的多少决定了人工费用的消耗量,施工初期,施工企业成本核算部门要根据劳动的定额量计算出相对准确的定额用工量,尽量避免在用工环节的浪费。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要组织企业高技术人员有效的监督和提高施工人员的工作技术水平,在组织管理施工班组方面有所加强,提高劳动效率,做

企业成本控制分析Word文档

COST CONTROL Roger J. AbiNader Reference for Business,Encyclopedia of Business, 2nd ed. Cost control, also known as cost management or cost containment, is a broad set of cost accountingmethods and management techniques with the common goal of improving business cost-efficiency by reducing costs, or at least restricting their rate of growth. Businesses use cost control methods to monitor, evaluate, and ultimately enhance the efficiency of specific areas, such as departments, divisions, or product lines, within their operations. During the 1990s cost control initiatives received paramount attention from corporate America. Often taking the form of corporate restructuring, divestmentof peripheral activities, mass layoffs,or outsourcing,cost control strategies were seen as necessary to preserve—or boost—corporate profits and to maintain—or gain—a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e objective was often to be the low-cost producer in a given industry, which would typically allow the company to take a greater profit per unit of sales than its competitors at a given price level. Some cost control proponents believe that such strategic cost-cutting must be planned carefully, as not all cost reduction techniques yield the same benefits. In a notable late 1990s example, chief executive Albert J. Dunlap, nicknamed "Chainsaw Al" because of his penchant for deep cost cutting at the companies he headed, failed to restore the ailing small appliance maker Sunbeam Corporation to profitability despite his drastic cost reduction tactics. Dunlap laid off thousands of workers and sold off business units, but made little contribution to Sunbeam's competitive position or share price in his two years as CEO. Consequently, in 1998 Sunbeam's board fired Dunlap, having lost confidence in his "one-trick" approach to management. Behavioral management deals with the attitudes and actions of employees. While employee behavior ultimately impacts on success, behavioral management involves certain issues and assumptions not applicable to accounting's control function. On the other h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measures outcomes of employee's actions by comparing the actual results of business outcomes to predetermined standards of success. In this way management identifies the strengths it needs to maximize, and the weaknesses it seeks to rectify. This process of evaluation and remedy is called cost control.

如何做好质量成本控制

如何做好质量成本控制 --------企业如采用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管理方法,将使企业管理成本更低,成效更为明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质量成本,是指企业为保证质量而支出的一切费用以及由于产品质量未达到既定的标准而造成的一切损失。加强企业质量成本管理,一方面有利于企业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经营成本,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增强企业产品价格竞争力,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和盈利水平。 质量成本管理,重在方法管理。企业如采用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管理方法,将使企业管理成本更低,成效更为明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经过多年的实践总结和理论研究,认为,企业实施质量成本管理应高度重视以下几项工作。 分析企业质量成本构成情况 质量成本包括直接质量成本和间接质量成本。直接质量成本是指在产品的制造和销售过程中所发生的质量成本,一般由内部故障成本、外部故障成本、鉴定成本和预防成本四个部分组成。内部故障成本是指企业内部由于生产的产品质量有缺陷而造成的损失和为处理质量缺陷而发生的费用的总和,一般包括废品损失、返工费用、复检费用、停工损失以及不合格品处理费用等。外部故障成本是指在销售和使用中发现产品缺陷而产生的由制造企业支付的一切费用的总和,它同内部故障成本的区别在于不合格品是在发运给顾客后才发现的,一般包括保修费、索赔费、诉讼费、退货费、降价费。鉴定成本是指在“一次交验合格”的情况下,为检验产品质

量而发生的一切费用,一般包括进货测试费、工序和成品检验费、在库物资复检费、对测试设备的评价费、质量评审费。预防成本是指为了防止质量缺陷发生,保证产品质量,使故障成本和鉴定成本最低而耗费的费用,一般包括质量计划编制费、质量管理培训教育费、工序控制费、产品评审费、质量信息费、质量管理实施费。间接质量成本是指在直接质量成本的基础上进一步引伸和扩展的成本,它涉及到制造和销售过程以外的质量成本,一般包括:无形质量成本、使用质量成本、供应商质量成本、设备质量成本。 分析企业质量成本的构成,有利于企业明确质量成本可能发生的环节,建立必要的质量成本控制措施。一些企业建立了质量成本会计分录,分门别类地统计并核算各质量成本项目,以此发现质量成本发生的环节、发生的多少、发生的原因,为企业落实质量责任、采取质量措施,提供详实的资料。 建立企业质量成本控制标准 为加强质量成本管理工作,企业可设立质量成本管理中心,制定质量成本管理制度,建立质量成本控制标准。例如,中国一汽集团四川专业汽车厂建立了企业质量成本控制标准,标准规定质量成本占销售额的比例不得超过10%。其中:内部故障成本占全部质量成本的比例范围应在25%~40%;外部故障成本占全部质量成本的比例范围应在20%~40%;鉴定成本占全部质量成本的比例范围应在10%~50%;预防成本占全部质量成本的比例范围应在0.5%~5%。企业规定,如突破上述规定标准,质量成本管理中心将责成有关部门分析原因,采取有效措施。

建筑施工企业项目成本控制分析

建筑施工企业项目成本 控制分析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建筑施工企业项目成本控制分析 【摘要】研究目的:项目成本控制是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建筑施工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在当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必须对建筑施工企业的项目成本管理工作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提高自身市场竞争能力,推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研究方法:本文结合工作实践,针对项目成本管理的现状,对施工企业成本控制的基础、原则以及方法和途径进行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了加强项目成本控制需要重视的问题和建议。 研究结论:加强项目成本控制首先要加强和规范项目内部管理,抓住成本管理的关键环节,重视和解决成本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对项目成本进行全过程控制。既要合理降低成本耗费,更要扩大项目收入,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项目经济效益。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国有建筑施工企业已经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利润最大化成为企业的最主要的目标之一。面对激烈的建筑市场竞争,企业不仅要生产出用户满意的产品,还必须保证企业

合理利润,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才能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先进的成本管理和完善的成本管理体系就成为企业获得市场主动权和竞争优势的基础。 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是以施工项目为管理对象,以项目经理责任制为中心,以合同为依据,按施工项目的内在规律,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对各生产要素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指导、控制,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的过程。成本控制的目的,在于降低项目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本文拟结合工作实践和项目成本管理现状,对施工企业成本管理进行探讨,并提出加强项目成本控制的方法和建议。 1 成本控制的基础 当前,项目成本管理的方法多种多样,万变不离其“宗”,关键要在强化和规范项目内部管理上下功夫,这是加强项目成本管理的基础。只有加强项目内部管理,形成完善的成本控制机制,才能使成本管理落到实处。 牢固树立成本意识 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只有树立起全过程成本控制意识,将成本管理的观念贯彻到项目管理工作的每个方面,才能真正将成本管理落到实处。推

现代企业成本控制的重要性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d612136793.html, 现代企业成本控制的重要性分析 作者:于化冰 来源:《财经界·学术版》2015年第19期 摘要: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市场主体,经济效益是企业运行过程首要考虑的因素,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要尽可能的实现利益的最大化,而其中控制成本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也是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这篇文章最先说明了成本控制的重要性,随后阐述了现代企业成本控制的现状,最后对如何有效控制成本进行了分析说明。 关键词:企业成本控制重要性现状措施 一、企业成本控制的重要性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企业内部的成本控制也需要与时俱进,逐渐实现现代化,成本控制作为企业生产管理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对各项管理工作也有一定的反作用,企业通过对成本的监督管理,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各种不足,以及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种浪费,这些都需要企业及时进行补救和改善。因此,成本控制是企业管理中的神经中枢,是企业永恒发展的主题。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成本控制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如何权衡企业生产经营和成本控制之间的关系,是成本控制过程中的难题,如果同一种产品的功能、性能和质量基本相同,那么决定产品市场竞争的主要因素是价格,然而决定价格的主要因素就是成本的高低,所以说,只有尽可能的降低成本,才能使产品获得价格优势。成本控制需要在生产全过程中渗透,不仅需要控制产品的生产成本,还需要对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进行成本控制,只有这样才能使生产成本得到明显的降低,从社会角度来看,只有真正做到成本节约,才能更好的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企业成本管理的现状 第一,就目前来看,我国企业在生产成本控制方面具有管理方式单一、落后的现象,根据相关调查发现,使用品种法的企业基本占市场的才分支五十七,使用分步法的企业占市场的百分之四十一,使用分批法的企业占市场的百分之六左右,剩余的一部分是平行结转法和逐步结转法的结合,从成本计算方法可以看出,成本计算方法还简单的停留在数量统计上。第二,随着当前企业岗位设置的精细化发展,使企业的成本管理上存在着反映时间长等缺点,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成本管理难度。另外,大多数员工普遍认为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属于管理层的工作职责或者是财务工作者的职责,这对企业生产成本的控制工作来说一大误区。 三、提高企业成本控制效率的主要措施 (一)建立健全成本管理体系

浅析成本管理在企业的重要性

浅析成本管理在企业的重要性 中文摘要 追求经济效益是企业永恒的主题,也是企业生产经营的根本目标,而在现代企业的经营当中,加强成本管理是企业以较少的耗费获得更好的收益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因而,成本成为了现代企业的一项非常重要经济指标,加强企业的成本管理,不仅可以增加企业自身利润和职工群众的利益,同时对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如何突破传统思维模式,实现高效率的成本管理,降低生产成本,取得最佳效益,实现资产的保值和增值,成为现代企业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成本管理成本控制重要性实现途径

目录 中文摘要 (1) 一、成本管理的概念 (3) 二、企业实行成本管理的重要性 (3) (一)成本管理企业发展的基础 (3) (二)加强成本管理是企业增加盈利的根本途径 (4) (三)成本管理体现了企业内部管理的本质和核心 (4) (四)成本是企业经营决策的依据 (4) (五)加强成本管理是控制各种劳动耗费的手段 (5) 三、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5) (一)缺乏成本战略思想 (5) (二)企业成本管理缺乏市场观念 (6) (三)企业员工参与成本管理意识淡薄 (6) (四)成本管理手段落后,信息不畅 (6) 四、成本管理的实现途径 (6) (一)引进战略成本管理思想 (6) (二)构筑成本管理系统观念 (6) (三)建立健全成本管理内控制度 (7) (四)提高全员成本管理意识 (7) (五)充分发挥计算机技术在企业成本管理中的作用 (8) (六)建立成本管理保障措施 (8) (七)加强市场调查和信息反馈在成本管理中的应用 (8) 参考文献 (9)

质量观念与质量成本管理方法创新

质量观念与质量成本治理方法创新 目录 一、企业质量成本治理的一般模式 (1) 1、企业质量成本治理的组成 (2) 2、企业质量成本治理的组织与职责 (2) 3、企业质量成本科目的设置 (4) 4、企业质量成本的核算 (7) 5、企业质量成本分析 (9) 6、企业质量成本报告 (12) 7、企业质量成本的打算和操

纵 (14) 二、企业质量成本责任分担问题 (15) 1、质量治理部门可能需要承担的质量损失责任 (15) 2、其他要紧责任部门可能需要承担的质量损失 (17) 3、对企业建立质量损失责任归集程序的讨论 (19) 一. 企业质量成本治理的一般模式 企业由于其所处的地域、行业不同,以及其规模、组织结构、运作方式等特点,在实施质量成本治理时总是各有特色,不存在一个一成不变的最佳模式。许多企业希望从他人的研究成果或实践中找到一个最佳模式,照搬照套变成自己的东西,求得最佳效果,那是不现实的。然而还必须看到另一个方面,即企业在开展质量治理的过程中,在提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采取措施幸免问题再发生等一系列活动中,又明显地显示出有其共性

的一面。因此,在探讨企业质量成本治理理论和方法时,仍然有必要对企业开展质量成本治理的一般模式进行深入的研究,为我国企业开展质量成本治理提供操作性更强、效果更佳的理论和方法指导,使我国企业的质量成本治理工作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能够更好地支持企业实现其质量治理和经营进展的目标。 1.企业质量成本治理的组成 企业应将质量成本治理工作看作一个系统来开展研究。这一系统至少应该包括下列几个方面: (1)企业质量成本治理的组织与职责。企业的质量成本治理工作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 程,涉及到企业中的许多部门和人员,因而需要所有与质量职能有关的部门共同努力和通力合作。显然,组织机构上的保证是企业质量成本治理取得成效的前提条件。 (2)企业质量成本科目的设置。企业设置质量成本科目,是为进行质量成本核算做好预备,同时也便于企业财务部门有效地支持质量成本治理工作。 (3)企业质量成本的核算。质量成本核算,是企业质量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