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邹忌讽齐王纳谏 优秀教学设计 教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 优秀教学设计 教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    优秀教学设计 教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    优秀教学设计 教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学目标

1.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2.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4.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5.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理解“修、窥、美、私、昳、蔽、刺”等词语的意义。

2.归纳“朝、孰、诚、方、善、间”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反复诵读中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

教具准备

录音机、《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磁带、投影仪、投影卡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

2.反复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唐朝名臣魏征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正是唐太宗的一面镜子,他敢触龙颜,一针见血地指出皇帝的过失;唐太宗纳谏如流,及时改正自己地错误。圣君、贤臣,使唐王朝的政治稳定,国泰民安。战国时期的邹忌也是齐威王的一面镜子,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放录音,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提供有关《战国策》与战国的资料

《战国策》原名《国事》《短长》《事语》《长书》等,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至于这部书的作者,已不可考。

《战国策》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公元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共245年的历史。全书共三十三篇,分国别编辑。依次是西周一篇,东周一篇,秦五篇,齐六篇,楚四篇,赵四篇,魏四篇,韩三篇,燕三篇,宋卫合一篇,中山一篇。

战国时代,七雄并立,兼并战争比春秋时代更为频繁激烈,各诸侯王纷纷招揽谋臣策士为自己出谋划策,于是作为“士”的这一阶层人物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活跃起来,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诸侯采纳。《战国策》就是着重记述这些策士们的言行的。

《战国策》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善于讽谏的谋臣邹忌,任性顽固的贵族老妇人赵太后,追逐功名富贵的策士苏秦。另外,还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小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战国策》不愧史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二、解题

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籍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谋士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阅读课文,理解文意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再放录音,学生边听边在生字、多音字、通假字下作记号,借助注释、词典自行解决)

(二)再读课文,读准句读,理解文章

第一自然段

诵读指导

(学生齐读)

此段从邹忌与徐公比美写起,三问三答,非常精彩,他们身份不同,想法不同,语气也各不相同:其妻由衷的爱恋之情;其妾畏惧拘谨之情;其客的阿谀奉承之情都要读出来。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三个问句,一问其妻,二问其妾,三问其客。要读出邹忌窥镜后的自得又不自信。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妻之答,要读出融融的爱恋之情;“徐公何能及君也!”妾之答,要读出怯怯的拘谨之意;“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客之答,要读出阿谀奉承之情。

(指名一学生读第一自然段)

文意简析

提问:此段所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三问三答

提问:在妻、妾、客的三答中,邹忌领悟到什么?用文中语句回答。

明确:“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此道理为讽谏齐王埋下了伏笔。

第二自然段

诵读指导:

本段是邹忌用现身说法、亲身体验讽劝齐王。读来要娓娓动听,如与人细语叙家常。

(1)“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有求于臣”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一一相对应,两两相比。三比之中,道理自然而出,节奏感很强,读时要注意。

(2)“今齐/地/方千里”中的“地”是“土地”,方是“方圆”,因此在“今齐”之后一大停顿后,“地”“方”之间作小停顿。

文意简析:

提问:请同学们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此段大意。

明确:邹忌以切身体验通过三比讽劝齐王。

第三、四自然段

诵读指导:

(1)“善”要读出齐威王的心悦诚服。

(2)“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句中“此所谓”后要略作停顿。

文意简析:

提问:第三、四自然段所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写齐王纳谏的三赏,悬赏求谏之后的三变,及取得的成果。即“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指名一学生读三、四自然段,然后齐读课文)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三问

缘起三答

邹忌进谏内容三比

结果

三变

(三)三读课文,鉴赏品味

(学生结合板书,齐读课文,理解思路)

小结:本文从邹忌于徐公比美入手写起,依次叙述了进谏的缘起,进谏的内容,进谏的结果。进谏缘起于邹忌的三问,妻、妾、客的三答。妻、妾、客异口同声的赞美,使邹忌“暮寝而思之”,悟出了为何“受蔽”的道理。进谏的内容则是邹忌因小见大,自容貌之微,推及朝廷大事,三比使齐威王听后连连叫好。而进谏的结果则是齐威王欣然接受邹忌的劝告,下令奖赏进谏的臣民,齐国也因此威名大振。

这篇文章篇幅短小,妙趣横生,采用了一种奇特的三叠排比的结构样式:邹忌三问,妻、妾、客的三答;邹忌解蔽的三思;入朝见威王的三比;齐威王鼓励纳谏的三赏,纳谏后齐国的三变,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层层推进,句式整散错落有致,读来琅琅上口。

(学生再次齐读课文,结合板书尝试背诵)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反复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质疑解难。

2.梳理归纳“朝、孰、诚、方、善、间”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步骤

一、检查复习

1.请三位同学将下列字词写在黑板上:昳丽窥镜孰弗如远甚暮寝期年谤讥

2.提问:《战国策》所记述的史实起止于何时?

明确:《战国策》所记述的史实上起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公元前452年),下止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共二百四十五年的历史。

3.提问:“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出自谁之口?

明确:出自齐威王之口。

4.提问:邹忌是如何劝说齐威王纳谏的?

明确:邹忌以容貌之微推及朝廷大事,以“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有求于臣”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相比,使齐威王欣然接受讽谏。

5.检查背诵情况(略)

二、反复阅读课文,引导学生质疑解难

学生提问:“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与“吾与徐公孰美?”两个句子的句式是否相同?

明确:两个句子均为古汉语中的固定句式。“与……孰”是由“孰与”演变而来,意义与“孰与”相同,都表比较。“孰”为疑问代词,在疑问句中常前置,“孰与”即“与孰”。

例如:“吾与徐公孰美”可译为:我和徐公谁漂亮呢?“吾孰与徐公美”可译为:我和徐公相比,谁漂亮呢?以上两句的意思是一样的。

学生提问:“忌不自信”句应如何理解?

明确:“忌不自信”句应译为:邹忌不相信自己。“信”当作“相信”讲,是动词,“自”指“自己”是名词,作“信”的宾语。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在古汉语中常见。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例句出处类型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

沛公何在?《史记·项羽本纪》

语前置

彼不我恩也《童区寄传》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之”助词,宾语提前的

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标志

唯奕秋之为听《孟子·告子上》加“之为”将宾语提前

构成“唯……是……”格

唯余马首是瞻《冯婉贞》

式的宾语前置

提问:“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句中的“美”应如何理解?

明确:“美”原为形容词,现或用为动词,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

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应译为:我的妻子认为我漂亮,是偏爱我;妾认为我漂亮,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漂亮,是有求于我。

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除了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外,还有名词的意动用法。

例如:“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师说》)句中的名词“师”带了宾语“郯子、苌弘、师襄、老聃”,用作意动,应译为:孔子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

三、梳理归纳“朝、孰、诚、方、善、间”等词语的义项

(检查学生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的情况,指导学生借助古汉语词典归纳)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1.朝

例句出处意义

相如每朝时常称病《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上朝

燕、赵、韩、魏闻之,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朝拜

皆朝于齐

于是入朝见威王《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朝廷

朝拜而不道,夕斥之

《封建论》早晨(zhaō)

2.孰

例句出处意义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

《三国志·隆中对》代词,“谁”

以迎将军者乎?

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

《钴姆潭溪小丘记》代词“什么”

士者?非兹潭也欤?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同“熟”“仔细”

3.诚

例句出处意义

帝感其诚《列子·愚公移山》诚心、诚意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确实、的确

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表假设,如果、果真

兵数万,与豫州协规

同力,破曹军必矣

4.方

例句出处意义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钠谏》方圆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

《论语》地方

乎?

方其破荆州,下江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当……时候陵……

守门卒方熟寐《资治通鉴·李愬雪夜入荆州》正

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梦溪笔谈·雁荡山》才

5.善

例句出处意义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

《荀子·劝学》善于

物也

国人称善焉《吕氏春秋·去私》好

素善留侯张良《史记·项羽列传》友好

足下以为善汉王,欲建

《史记·淮阴侯列传》亲密

万世之业

6.间

例句出处意义少间,帘内掷一纸出《聊斋志异·促织》时间

安得广厦千万间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量词

至京口,得间奔真州文天祥:《〈指南录〉后序》机会

谗人间之,可谓穷矣《史记·屈原列传》挑拨离间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左传·曹刿论战》参与

中间力拉崩倒之

《口技》夹杂

声……百千齐作

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

《〈指南录〉后序》间或

所遭

附:4句~7句的“间”读jiàn.

(背诵全文,增加积淀)

四、布置作业

1.反复背诵课文

2.巩固所归纳的字词知识

板书设计

三问

缘起三答

邹忌进谏内容三比

结果

三变

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案例

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案例 教学《白杨》一课,朗读指导该如何进行呢?初步想法是:所设计的每一次朗读,都有明确的目的,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理解课文,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进入课文意境,与作者思想感情息息相通。具体做法是: 1.指名读题:说说你眼中白杨的样子。 2.默读课文,根据自己对课文的了解填空。 在去()的火车上,我们看到了()。 3.看文中的插图:学生默看一分钟,让生长在茫茫大戈壁的白杨清晰地呈现在学生脑海中。然后让学生轻轻地闭上眼睛,我开始范读课文,将学生带到遥远的边疆,让学生看到某一节车厢里有这么一位凝神望着窗外的白杨而出神的父亲,听到他的两个孩子为窗外的白杨争论的话。 4.小结:多么高大挺拔的树!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唯有一排排白杨从眼前闪过,这给旅客们带来了意外的惊喜,难怪兄妹俩会展开争辩。 5.男、女同学分角色朗读兄妹的对话。 6.是啊,这到底是怎样一种神奇的树?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课文第12 自然段,想想:多么()的白杨! (1)指导朗读体会:读这句话的时候,你脑海中浮现的是什么地方?能换上它读读吗?(在不同的地方,它的作用不同,朗读时的语气、语调也就不同。) (2)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处地方填上去读一读,读出自己的感受。(个别读→评读→品读→齐读) 这样换地点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对白杨品格逐步有个认识。7.朗读指导 (1)用作者之心感受作品,理解文章内含的思想和感情。 (2)仔细揣摩文章的思想、作者的情感,并由此转化为自己的真切感受。

(3)读出文章的节奏,包括语句的停顿、语速的快慢和重音的体现等,对某些特殊句式,如文中的反问句、排比句、设问句、比喻句,先让学生讨论其读法,再去揣摩感受,怎样读才最能够体现出文章的感情。 8.以小组的形式展示朗读。 第一组展示:读1至3自然段,读出白杨的生长环境。 第二组展示:读4至9自然段,读出兄妹争论的语句。 第三组展示:读12自然段,读出爸爸介绍白杨特点的句子。 第四组展示:读13至15自然段,读出爸爸所要表达的心。 第五组展示:读16自然段,读出爸爸所看到的几棵正在成长的小白杨。 第六组展示:读文中的比喻句、排比句、设问和反问句。 案例分析: 1.思想重视。在构造高效课堂的教学中,由于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主预习、展示、达标,而把朗读基本功的训练挤掉了,结果造成学生朗读能力低的现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坚持把“朗读”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并加强朗读训练,因为朗读教学和朗读训练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金钥匙。 2.制定计划。在制定学期的语文教学计划时,要辅之朗读计划。全书中哪些是重点指导朗读训练的文章?哪些是全文指导?哪些是片段指导?都要事先安排好。在朗读基本功的训练方面,本期要达到什么要求等,都要明确提出来。只有朗读计划周密,教学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3.重视指导。教师可以从吐字发音、理解内容和技巧等方面给予指导。朗读时吐字发音要尽量做到正确、清楚、规范。理解内容的指导,教师首先要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作者意图、人物性格等,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朗读。技巧的指导也很重要,主要是对声音、停顿、快慢、语气、语调等的指导。 4.认真听读。组织学生认真听读,每次听读都要有明确的要求。教师要告诉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听读的效率。

部编版语文五下3《白杨》精品公开课教案设计

3.《白杨》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得表现方法,体会课文借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2、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深刻含义,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3、认识本课6个生字,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白杨的图文资料。 2、搜集有关新疆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图文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在祖国的西北,有一碧千里的草原,有昔日辉煌的丝绸古道,还有那茫茫的大戈壁。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生长在茫茫戈壁滩上的白杨。 2、看课题激疑: 课题是《白杨》,全文仅仅就是写白杨吗?

二、三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一读: 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准,把生字新词标出,不理解的词用“?”划出,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自己解决不了的可提出来请教老师或同学。 2、二读: 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文中所出现的三个问句并用波浪线标出。 ⑴学生找出三个问句后全班交流。 ⑵课件出示三个问句。 ①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②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③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3、三读: 默读课文,把找出的三个问句当成思考题,想一想,你能在文中找到答案吗?请边读书边思考边在文中做适当的批注,把解决不了的问题做个记号。 ⑴学生按要求默读课文,老师巡视、点拨。 ⑵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 三、初步感知,交流体会 1、对这三个问题的理解,能从课文的字面上大体知道意思就可以了。 2、指导学生初步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四、指导写字,示范书写 1、教师示范“疆”字,提醒学生注意相应笔画。“陷”的右下部不好写,注意与“滔、焰”区别。

《邹忌讽齐王纳谏》学案1

《邹忌讽齐王纳谏》导学案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 3、探究从本课中学到的一些人生体会。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点击积累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三、文言积累 四、自主学习 1、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文章写了邹忌与家人的几次对话,请找出来。 3、邹忌听了众人的夸赞后是怎么想的? 4、齐王接受邹忌的进谏了吗?采取了哪些措施? 五、品读感悟 1、邹忌与家人的三问三答有何不同? 2、邹忌是怎样给齐王进谏的? 3、读此文,给了我们什么启发呢? 五、检测反馈

1、文中说"王曰:'善。'"这里的"善"表明了齐威王什么态度? 2、从文中的人物言行中,可以体现人物怎样的品质?试简单评价一下文中的人物形象? 六、课外拓展延伸 文言文比较阅读 [甲]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乙] 景公披狐裘坐于堂,晏子入见。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臣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受教矣。“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1、解释下面的词语。 (1)王之蔽甚矣() (2)臣之妻私臣() (3)皆以美于徐公() (4)以与饥寒者() 2、下面句中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于(1)四海之内莫不有求于王(2)能谤讥于市朝 B:之(1)饱而知人之饥(2)面刺寡人之过者 C:以(1)以与饥寒者(2)皆以美于徐公

《白杨》优秀教学设计

《白杨》教学设计 1、国学经典 传统文化需传承,国学经典需传颂,在上课之前请同学们先看一看大屏幕上的这两句古诗,听老师来朗读一下。第一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句话描写的是:在浩瀚沙漠里,孤烟直上,落日浑圆的壮阔场景。第二句“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这句诗向我们展示了:秋季西北边塞的风光(大雁飞回衡阳,一点没有停留之意。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接落日) 我们男女合作来诵读一下这两句诗,女生读第一句,男生读第二句。半分钟时间背诵一下,展示背诵。 西北的风光美丽而又神秘,有一种植物常年驻扎在那里,它就是——白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十九课,齐读课题《白杨》。 二、精读课文 1、首先给大家三分钟时间大声朗读课文,思考这两个问题:一、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二、划出描写白杨外形特点的语句。 课文主要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 2、第二个问题,白杨的外形有什么特点呢?读一读,用一个字概括(高,大,直——高大挺秀)【板书:高大挺秀】 3、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注意到高大挺秀的白杨生长在什么样的环境当中呢?(茫茫的大戈壁)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戈壁的图片。你觉得戈壁的环境怎么样?先用文

中的话说一说?(那里“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我们用文中的词语总结就是“浑黄一体”。你还能用哪些词语形容一下戈壁?(恶劣荒凉寸草不生不毛之地:不生长草木庄稼的荒地,形容贫瘠荒凉、废弃的土地。)连在一起我们就可以说:戈壁是一个浑黄一体的不毛之地。 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极度缺水,一般植物很难生存,而白杨就是一种很好的,能够防风固沙的植物,所以戈壁滩上才广泛种植白杨树。 4、作者在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特点之前,先给我们介绍了它生长的环境。作者这么写的好处是什么?(借描写环境之恶劣,突出白杨之顽强。) 5、爸爸又是怎么介绍这顽强的白杨的?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相关语句。(“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齐读。同学们自由练读一下这段话,想一想哪些字在朗读时应该加重语气? 6、我们分别看一下这三句话。“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你觉得哪个词应该加重语气?(“从来”)这个“从来”说明了什么?(白杨树自始至终都是这样笔直,自始至终都在守卫着边疆。)第二句呢?“哪儿”需要重读,谁能试一试?白杨树不像其他植物一样,适应能力很强。第三句有没有让你觉得很熟悉,咱们上学期学习过的《梅花魂》当中也有类似的句式:“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谁能用“不管……不管……”说句话? 7、爸爸在介绍白杨的时候表情是(严肃的),我们用严肃的语气读一读。(生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白杨教学案例与反思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白杨》的 教学案例与反思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趣引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大戈壁吗?(蒙古语意为难生草木的土地,是一种粗沙、砾石覆盖在硬土层上的荒漠地形。)然而,在这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荒凉大戈壁上,却生长着一棵棵高大的身影,你知道他们是什么吗?它们就是挺拔的白杨。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到这荒凉的戈壁滩看一看。教师板书:白杨 【学生带着对戈壁的好奇之心,进入课文,产生激情,收到引情激趣的效果】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自学生字生词。 1、读课文,完成以下问题,在课文中找出:①荒凉的戈壁究竟是什么样的?②白杨为什么会在那里生长呢?③在这里生长的白杨树会有有什么特点呢?现在,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生字新词,然后和你的同座交流一下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自学,可以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2 教师检查学生自学结果: (1 )对一些词语的理解。 浑黄一体:都是浑浊的黄色,分不清界限。文中指戈壁自然环境恶劣,没山没水没人烟,只有漫天黄沙,,连天和地的界限也无法分清。 高大挺拔:高大笔直,挺拔秀丽超出一般。文中用来形容茫茫戈壁上的白杨树,在那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仍能够长的如此高大,令人赞叹。 (2)提醒学生注意一些生字的字形。如,“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在字形字义上进行区别;“陷”字右下的笔顺是撇、竖、横、横折、横、横。 (3)提问学生回答所读时提出的问题,适当引导,归纳。 (4)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引导学生归纳,爸爸和他的孩子在去新疆的列车上谈论白杨的事。 (5)把握作者的行文线索:在西行的列车上,爸爸和他的孩子看见窗外的白杨讨论白杨的特点,爸爸表明心迹。 三细读品味了解白杨的生活环境 学习课文的一至三自然段,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 1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1)白杨树生长在茫茫的大戈壁上,,那里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几乎没有生命的存在。

22.邹忌讽齐王纳谏导学案及答案

22、邹忌讽齐王纳谏导学案 设计龙的故乡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的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3、体会“讽谏”的妙处,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学习重点: 体会“讽谏”的妙处,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自主预习案】 1、自读课文,借助注释与工具书读准字音,积累文中生字词,在下面写一写。 2、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3、小组内展示读课文,把握字音、重音与节奏。 4、译读课文,合作交流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5、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能谤讥于市朝: ③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④上书谏寡人者: ⑤期年之后: ①讽:讽谏,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的规劝。谏:接受②谤讥:这里指议论,没有贬意。③面刺:当面指责。④谏:规劝;劝谏。⑤期:一周年。 【课内探究案】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唐太宗李世民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其大意是说如果用铜做镜,则可以使自己穿戴端正、得体;如果以历史为镜,可以知晓国家之兴盛与衰亡;如果以人做镜,敢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则可以明知自己的优点与过失,也使自己在做人和待事方面更加完美,当时,直言敢谏的宰相魏征就充当了这位贤帝的镜子。我们知道:历代君王要成就一番大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凑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进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的齐威王就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初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师:“课前同学们都已预习了课文,下面我们一块来听著名播音员方明朗诵的《邹忌讽齐王纳谏》,老师要求同学们要认真听,听清生字字音;注意朗读的停顿、节奏、语气、语调、语速;有不明白的地方做好标记。” 生认真听范读,在书上做标记。 师:“同学们听得很认真,都听清了吗,会读了吗?还有困难吗?” 师生交流,学生说说感觉困惑的地方,暂不做解答 师:“老师还想考考大家,这几个加点字字音,同学们能读准吗?谁来试一下。” 生踊跃举手读。读完师生共同纠错、评价。 师:“会读生字词,是能准确朗读课文的前提,下面,老师想听一听同学们课文朗读得

九年级语文下册 22《邹忌讽齐王纳谏》学案(3)(无答案) 新人教版

《邹忌讽齐王纳谏》 学习目标: 1.熟读全文,读准字音。 2.翻译第一段,掌握其中的文言字词。 3.梳理并了解第一段的内容。 课前演练吴王目光短浅,只知贪小利,顾眼前。这一年,他采纳了伯嚭的主张,出兵伐齐。由于齐国小而弱,所以很快被吴国打败。这一日,吴王得胜回朝,文武百官都来朝贺。伍子胥是看在眼里气在心里,他既不入席也不庆贺,只是冷冷地站在一边。吴王说:“当初老相国不同意我去打齐国,如今齐国不是被我打败了吗?今天我们庆功行赏,你又一脸的不高兴,这不是故意和我过不去吗?”伍子胥可不管吴王高兴不高兴,而是上前一步说:“大王呀,这次你只是侥幸得了小胜。小胜可不能忘了大害呀!你不要只看见有形的利而忘了无形的害。眼前的欢乐会给你带来灾祸。大王呀,吴国的真正敌人是越国,你这次耗费了兵力和财力伐齐,是给了越国有利的时机,我是为吴国担心呀!”吴王听了哈哈大笑:“越国已被我打得只剩下五千甲胄,一小块地盘。如今他们已服服贴贴作了吴国的臣民,老相国真是太多虑了。” 伯嚭也趁机插进来说:“老相爷,你也真是的,今日这个大喜的日子,你怎么能讲这么不吉利的话。想那越国早已被我们征服,难道他们还想反天?真是无稽之谈!”伍子胥狠狠地瞪了这个小人一眼,说:“事情就坏在你这样的小人身上。大王,你不要听奉承话听得头昏脑热,也不要听信小人馋言。要是你再这样下去,越国一定会灭了吴国的。”伍子胥气得脸色发白,浑身打颤。?伍子胥忿忿地离开了皇宫。伯嚭和西施在吴王跟前诉说了伍子胥的许多不是。吴王一怒之下,让人送去一把宝剑,赐伍子胥自刎。 伍子胥捧着吴王送来的剑,对来者忿忿地说:“夫差听信小人馋言,置我于死地。我老了,对吴国也没有多大用处了,死而无怨。只是吴国将要亡在越国之手,我感到痛心。请你转告大王,我死后,叫他挖出我的眼珠挂在城门上,我会很快看到吴国灭亡的。”说完就举剑自刎了。 学法指导:如何朗读:1、“主语—谓语”之间停顿。如:邹忌/修/八尺有余 2、句首语气词、关联词后停顿。如:夫/环而攻之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读。 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另外朗诵中还要注意语速、语气、语调以及重音 翻译文言文的方法:留——保留原有的专有名词 删——删除一些语气词换——将单音节实词替换为双音节词语 添——添加出容易省略的主语、介词或宾语倒——倒换原句颠倒的语序 自学提示 1、结合幻灯片了解课文作者及背景 2、结合课文示范朗读,然后自主朗读课文,和同桌互读,互相纠正读错的字或节奏。 3、借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疑难句子或字词做上标记留与同学讨论解决) 4、注音 昳窥间进期年谤讥朝服衣冠皆朝于齐 5、掌握注释。 讽___________ 纳___________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__________ 孰.视之___________ 私.我也:_______ 旦日_____ 服______________ 明日:_________ 美 ___________ 私___________蔽___________________ 收获与体会:

白杨树教案

《白杨》教学设计(两个课时) 一、教学理念 在课堂教学中,给予学生思考和发挥的空间,而且真正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课堂上营造一个相对和谐、自由的空间,通过对学生不同朗读的引导,推动他们对文章的理解,让学生自主提问、积极参与课堂,开发他们的潜能。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运用多种齐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朗读方法,使学生们在朗读中读出自己对白杨树的理解,让学生掌握朗读的方法,读出层次,读出感悟。 2、过程和方法:在《白杨》的教学过程中,重视阅读过程中对学生思维的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形成他们良好的阅读能力以及思考问题、仔细观察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在这篇课文中陶冶情操,感悟默默奉献的精神,在此篇课文的学习中深深感悟他们西北建设者的不易,提升他们的情操和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 1、体会爸爸借助白杨表白自己的心的有关句子。 2、理解借物寓人的手法,真正读懂白杨树蕴含的深刻含义。 四、课前准备 1、寻找西北的戈壁图片和白杨树的图片。 2、寻找建设者的图片,以前新疆前后变化的图片。 五、课堂内容 (一)导入 在上课之前,老师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有没有哪位同学去过大西北呢?或者对大西北有一定的了解呢?我们都知道啊,我们常说的大西北是我们国家的西北部,那里干旱、缺水,尤其到新疆那边一带,都是一个戈壁,有很多沙漠,那在这样的地方,是否还生长着植物呢?如果有的话,这样的植物又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篇写这种植物的课文,在我国的西北生长着普通的一种树----白杨树,庭前屋后,道路旁边随处可见。它既不像松树那样四季长青,也没

部编版小学语文《白杨》公开课优质课教案

《白杨》教学实录 一、车窗外的白杨 播放《小白杨》。 (师板书课题:白杨) 师:白杨到底是长的什么样的?白杨有什么特点?值得作者写一篇文章来赞美它?好,今天我们就带着同学们的这些问题来走进白杨。课文中写的白杨是哪儿的白杨呢?把课文打开,看看课文哪一段告诉我们了。找到的请举手。 生:课文第3段告诉我们。生读第3自然段。 师:他找到了具体是铁路线旁的白杨。这铁路是我们南京内陆的铁路吗?具体的环境是哪儿呢? 生:是通往新疆的铁路。铁路两边是茫茫的大戈壁。 师:课文哪一段写了大戈壁呢?你把那一段读一读。 生读第1自然段。 师:好的,课文第一段,开门见山的就告诉我们写的是大戈壁上的白杨树。我们一起把第1段读一读。 生齐读第1自然段。 师:大戈壁是怎样的情景呢?你在电影、电视上看过吗?有人到新疆去过吗?用你的话来说说看,大戈壁是怎样的情景呢? 生:大戈壁是广袤无垠的,地上布满了沙石。 师:广袤无垠、辽阔,到处是沙石,荒凉。 生:在我的印象中,大戈壁的主题颜色就是黄色。地上全是裂缝,那边很干。 师;干燥。到处是灰黄的颜色。风一吹,飞沙走石。 生:大戈壁鸟无人烟,寸草难生。 师:寸草难生、荒无人烟。这就是西北大戈壁的情景。我们再来把第1段读一读。 生齐读第1自然段。 师:读了第1段,我们就知道了,课文写的是哪儿的白杨? 生齐答:戈壁。

(师板书:戈壁) 师:是戈壁滩上的白杨。第一个问题不就解决了吗?我们拿起课文纸,在戈壁滩上行车,从哪儿看的出列车在前进呢?一起来读。 生齐读第3小节。 师:课文中写的白杨是什么样的?有没有具体的词语来形容?一起说。 生齐说:高大挺秀。 师板书:高大挺秀 师:非常明白的告诉我们,白杨树的特点是高大挺秀。挺秀是白杨树的外形。高大挺秀什么意思呢?有没有人用自己的语言来说说呢?高大挺秀是什么意思? 生:高大挺秀的意思就是很高很大,很挺拔也很秀丽。 师;讲得很完整,4个字的词语,每一个字都表达了一层意思。高,高大;大,讲了高度、体积;挺,挺拔;秀,秀丽。我们一起把这个词读一读。 生齐读词语。 师:那么哪儿写出了白杨树的具体高大挺秀呢?我请一个同学把4-10小节读一读。 一生读4-10小节。 生读到第5小节 师:这是写高还是写直? 生齐说高 师:拿出笔来,把高圈起来。从大孩子的话中突出了树的高。第一个特点出来了,下面的特点出来没有。 生继续读,读到第6小节。 师:第2个特点是什么? 生齐说:大。 师:大,第2个特点出来了。既高又大。 生继续读。读到第8小节。 师:第3个特点是什么?直。高、大、直,三个特点从兄妹2个的对话中看到了。 生继续读。 师:通过兄妹俩的对话,具体些了白杨树的高、大、直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案教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案教 案 Updated by Jack on December 25,2020 at 10:00 am

十四、邹忌讽齐王纳谏 备课人:尹萍霞单位:姚桥中学审核人:殷朝锋 【教学目标】 1.结合工具,读准字音。 2.结合注释、积累,明确文言重点字词含义,疏通文意。 3.质疑讨论,明确人物形象,体会邹忌讽谏的艺术。 4.背诵全文,培养文言语感。 【教学重点】 1.结合注释,掌握部分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及特殊文言句式的用法,理解全文内容。2.背诵全文,培养文言语感。 【教学难点】 质疑讨论,熟悉人物形象,欣赏邹忌讽谏的艺术。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人贵在自知。”齐国的谋臣邹忌就是这样一位贤人。他是一位美男子。但与徐公相比却还不及,妻子偏爱他,妾怕他,客人有求于他,都说他比徐公美。邹忌由此联想到什么他是如何做的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寻找答案。二、资料助读 1.《战国策》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的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着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 战国时代七雄并立,兼并战争比春秋时代更为频繁激烈,各诸侯王纷纷招揽谋臣策士为自己出谋划策,于是“士”这一阶层活跃起来,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诸侯。《战国策》就是着重记述这些策士们的言行的。 《战国策》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善于讽涑的谋臣邹忌,任性顽固的贵族老妇人赵太后,追逐功名富贵的策士苏秦。另外,还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小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战国策》不愧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后世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2.邹忌

黄瑞容:《白杨》教学案例、教学反思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 《白杨》的教学案例与反思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课文以白杨树为明线,表面上写白杨树,实际上些人,借白杨树的特点来比喻支边者的高尚品格。在作者的描写和叙述中,没有直接歌颂这些无私奉献的建设者,而是将戈壁上高大挺秀的白杨与扎根边疆的建设者形象逐步交融在一起。车窗外的白杨──于茫茫戈壁站得高大挺秀;父亲眼中的白杨──不择环境,不惧灾害,茁壮成长;父亲心中的白杨──就是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边疆建设者的化身。在心理描写上则非常含蓄,没有过多直接的叙述,而是以神传情,意境深远,通过神态的变化来体现感情的波澜。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小学生,他们的总体发展比较平稳。这一特点具体表现在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如他们出现了学习兴趣的分化,对需要独立思考的学习更感兴趣;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对文章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对问题有了一定的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但由于学生年龄小,受知识、生活阅历的限制,对课文反映的时代背景不熟悉,从而会影响对课文的认识和理解。在教学时要为学生提供当时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背景知识,缩短学生与课文之间的距离,帮助学生深入的理解课文。 设计理念: 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文章由树及人,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然后写爸爸借白杨表明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并希望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文全描写清新流畅自然,人物描写生动,语言描写及神态的描写符合人物的特点,在心理描写上则非常含蓄,没有过多直接的叙述,而是以言传情,意境深远,通过神态的变化来体现感情的深度。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新疆建设者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精神。并理解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写法。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白杨》优秀教学设计

《白杨》原创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晰伞抚绍疆陷),正确读写“清晰、插嘴、分辩、抚摸、介绍、陷入、浑黄一体”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通过白杨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的品质。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是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课前准备】 1、组织学生上网查阅新疆建设者的有关资料、文艺作品,观看有关影视资料、图片等。 2、欣赏、学唱歌曲《小白杨》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营造氛围,激发情感 1、出示课件,戈壁滩上的白杨树

2、音乐《小白杨》 “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干儿壮,守望着北疆。微风吹,吹得绿叶沙沙响罗喂,太阳照得绿叶闪银光……” 3、师:亲爱的同学们,在我国的西部茫茫的大戈壁上,生长着一棵棵高大挺拔的白杨树,“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一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今天我们就和现代作家袁鹰一起来欣赏戈壁滩上的白杨。(板书:白杨作者袁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件。配乐朗读《白杨》(学生带着情感听,将生字新词及自己印象深刻的句子画记号) 2、课件出示生字新词。 生字:晰伞抚绍疆陷 新词:清晰、插嘴、分辩、抚摸、介绍、陷入、浑黄一体 区别“分辩”与“分辨” 。齐读课文中的注释② 戈壁:蒙古语意为难生草木的土地,是一种粗沙,砾石覆盖在硬土层上的荒漠地形。 3、师,同学们,刚才大家带着深厚的感情听了课文配乐朗读,并学会了生字新词,能谈谈你的印象吗? 生1、白杨能在“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大戈壁上顽强的生长,它的生命力太顽强了! 生2、无论遇到自动样的艰难险阻,白杨树它总是“那么坚强,

《邹忌讽齐王纳谏》导学案附答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导学案附答案

————————————————————————————————作者:————————————————————————————————日期:

科目:九年级语文(下)学案课题:22、《邹忌讽齐王纳谏》 时间:年月日总课时序号:主备人:授课人:课型:新授课预习导学 1、《战国策》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它是一部体史书,所记史事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原著者名字已不可考,后经汉代刘向整理,定名《战国策》,沿用至今。作者刘向(约前77年—公元前6年),原名刘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沛县(今属江苏)人。2、人物简介 (1)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借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淳于髡[kūn]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出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齐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2)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的能力。 2. 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3.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精讲释疑 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句子的朗读节奏,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2. 阅读第一段,妻、妾、客三答后,邹忌“暮寝而思之”,“之”指代什么?邹忌由此 又想到了什么呢? 【交流点拨】“暮寝而思之”的“之”指代上文的“三问”“三答”,尤其是“三答”。邹忌在三问三答之后,经过“孰视”“窥视”,知道自己明明不如徐公美,而妻、妾、客偏偏说比徐公美。这是引起他思考的原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这是邹忌经过一番思考得出的结论。至此他豁然顿悟,认识到凡是对自己有偏私、有畏惧、有所求的人,在自己面前只会说些献媚讨好的假话。这比美悟出的道理为邹忌讽谏齐王埋下了伏笔。 3. 阅读第二段,邹忌是如何讽谏齐王的? 【交流点拨】邹忌采用以家事喻国事的办法。以“臣之妻私臣”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相比,以“臣之妾畏臣”与“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相比,以“臣之客欲有求于臣”与“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相比,劝说齐王除蔽纳谏。最后恳切指出“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白杨树教学设计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教学难点】 1.体会文章的写法,感悟白杨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同相似之处。 2.体会父亲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情怀。 【教学准备】 1.课前要求同学们搜集有关边疆建设者的资料:如屯垦戍边的生产建设兵团战士、支边人员以及参加边疆建设的其他人员等等。 2.教师为同学们准备一些相关的影视资料、图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白杨”是一种树的名字,又叫大叶树,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白杨树的相关知识。 2.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小结:白杨树在我国北方平原地区、沙漠地区种植非常广泛,因为它树木笔直,生命力强,而且还可以防风固沙。因此,人们都很喜欢它。 3.教师板书:白杨 二、初读课文,梳理内容 1.此时你一定在想,白杨为什么能在沙漠里生长呢?它会有什么特点呢?现在,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生字新词,然后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自学,可以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检查学生自学结果:

(1)对词语方面的讲解。 浑黄一体:都是浑浊的黄色,分不清界限。文中指戈壁自然环境恶劣,没山没水没人烟,只有漫天黄沙,连天和地的界限也无法分清。 高大挺拔:高大笔直,挺拔秀丽超出一般。文中用来形容茫茫戈壁上的白杨树,在那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仍能够长的如此高大,令人赞叹。 (2)生字字形注意事项: 如,“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在字形字义上进行区别;“陷”字右下的笔顺是撇、竖、横、横折、横、横。 (3)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文章主要写了在通往新疆的列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窗外的白杨,展开议论的事。 (4)把握作者的行文线索:在西行的列车上,爸爸和他的孩子看见窗外的白杨讨论白杨的特点,爸爸表明心迹。 三、细读品味,了解白杨的生活环境 学习课文1至3自然段,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 1.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1)白杨树生长在茫茫的大戈壁上,那里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几乎没有生命的存在。明确白杨的生命力极强 (2)那里的天地都是浑黄的,经常飞沙走石,狂风四起。 明确白杨树的生活环境及其恶劣,教师引导学生想象飞沙走石的情景 (3)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是爸爸介绍白杨的话,要重点理解,明确白杨的特点:不择环境坚强不软弱从来都那么直 (4)品读爸爸的话。读出对白杨的赞叹之情。 (5)把爸爸的话背诵下来。 2.此时的你最想对白杨树说点什么? (1)唱一唱有关杨树的歌曲。 (2)介绍一下写白杨树的一首小诗。 (3)也可提出问题,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环境生存呢? (4)也可对白杨树的喜爱之情等。 四、提出疑问,置留作业 刚才的同学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白杨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环境生活呢?爸爸介绍了白杨,真的是单纯的在介绍白杨树吗?课下思考一下这个问题,下节课我们共同交流。

课文《白杨》优秀教学设计

课文《白杨》优秀教学设计 课文《白杨》优秀教学设计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课文,文章通过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茫茫戈壁滩上白杨树这件事,赞扬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文章短小精悍,寓意深刻。一个设问句: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非常巧妙地告诉我们第14小节爸爸介绍白杨树特点三句话,话中有话,含义深刻,那么怎样让学生明白其中的含义,突破教学的难点呢? 一、初读,体会白杨树的特点 教学伊始,我先请同学们自由读这三句话,用。画出重点词语。学生读后,画出直、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接着我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归纳白杨树的特点: (1)直;(2)适应性强;(3)不怕困难。 二、细读,体会白杨树的精神 在学生初步感知白杨树的特点后,我让学生再细细体味三句话中的每个字每个词,设计一些练习,让他们体会白杨树的'顽强和奉献精神。 1、比一比,哪个句子更好,为什么? a)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b)白杨树很直

2、把句子补充完整,读一读,想一想,从中你读出了白杨什么精神()() a)()需要白杨,白杨就在()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 b)当风沙狂吼着袭来时,白杨).当雨雪冰冷地落下时,白杨().当干旱煎熬着大地时,白杨(). c)你可以().可以().可以().学生在这样的细读练习后,深深地体会到白杨坚强不屈,无私奉献的精神,为喻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巧读,借下文体会白杨的表白 在体会到白杨树的高尚品质后,我巧妙引读15小节,过渡到16、17小节,默读后让学生说说,从这几个小节,你们读出了什么? a)爸爸在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 b)孩子们暂时还不懂爸爸所表白的。 接着,让学生填空后自己在16小节中找问题。孩子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不知道(),孩子们只知道爸爸这次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再念中学,不知道(),孩子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不知道()。 填空后总结成两个问题: a)孩子们不知道新疆那么荒凉,爸爸妈妈为什么去新疆工作? b)孩子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带他们去新疆读书? 然后让同学再读第14小节,爸爸介绍白杨的三句话,从这里找

邹忌讽齐王纳谏 优秀教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一)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二)了解《战国策》。 二、能力目标: (一)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二)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三、德育目标: 认识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难点】 1.理读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 2.掌握成语“一鸣惊人”、“门庭若市”及文章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创设情境,导课。 教师备课内容: 课前,老师放一段名为《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动画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由一鸣惊人的成语故事导入,通过故事让学生体会婉言、隐语的妙处。 (二)文学常识介绍(作者、作品、写作背景。) 介绍作者及作品,讲述你知道的《战国策》中的故事给大家听。 (三)一读:读准字音,辨明字义: 1.读准字音。 帙丽朝服衣冠窥镜 期年朝于齐间进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朝服衣冠(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4)闻寡人之耳者

(5)今齐地方千里(6)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7)邹忌讽齐王纳谏(8)能谤讥于市朝 3.翻译下列句子。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2)忌不自信。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4)王之蔽甚矣。 (四)二读:读懂结构。 1.研习第一自然段。 诵读指导:此段从邹忌与徐公比美写起,三问三答,非常精彩,他们身份不同,想法不同,语气也各不相同:其妻由衷的爱恋之情、其妾畏惧拘谨之情、其客的阿谀奉承之情都要读出来。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三个问句,一问其妻,二问其妾,三问其客。要读出邹忌窥镜后的自得又不自信。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妻之答,要读出融融的爱恋之情;“徐公何能及君也”君妾之答,要读出怯怯的拘谨之意;“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客之答,要读出阿谀奉承之情。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此句则是邹忌通过“孰视”“窥视”终于发现自己远远不如徐公而引起的深思,他的自言自语道出了妻、妾、客阿谀自己的原因。要读得深沉、恳切,并注意其节奏感。 提问:邹忌讽齐王的起因是什么? 明确:与徐公比美。 提问:如何与徐公比美的呢? 明确:通过邹忌的三问,即问妻、问妾、问客,及妻、妾、客的三答。 提问:妻、妾、客三答后,邹忌“暮寝而思之”,“之”指代什么?邹忌由此又想到了什么呢? 板书:思。 明确:“暮寝而思之”的“之”指代上文的“三问”“三答”,尤其是“三答”。邹忌在三问三答之后,经过“孰视”“窥视”,知道自己明明不如徐公美,而妻、妾、客偏偏说比徐公美。这是引起他思考的原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这是邹忌经过一番思考得出的结论。至此他豁然顿悟,认识到凡是对自己有偏私、有畏惧、有所求的人,在自己面前只会说些献媚讨好的假话。这比美悟出

小学语文白杨教学反思优秀范文大全

小学语文白杨教学反思优秀范文大全 小学语文白杨教学反思优秀范文大全一 我执教的《白杨》一课有许多特点,这里且不谈教学思路之清晰,词句训练之扎实,学潮指导之得当,读书结合之紧密。谈谈其前瞻 性的教学理念和发展性的教学评价及合作的学习的方式。 一、充分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为语文教学指出了一条很好的教学思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帮助学习多积累,重感悟、重内化、重视与生活实际的 联系。我在这方面体现得很位。 其次,我更注意学生个性化的培养,在教学完第二环节,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作者如何赞美白杨树的内容之后,我又让学生将自己 的理解用一幅画表现出来,学生非常乐于表现自己,同时也体现了 个性化的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评价的发展性 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教师更多地运用发展性的教学评价。评价不再反映仅仅甄别选拔学生,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使每个学生具 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我在教学中的评价语较为得当,每一句能恰到好处地敲击在学生的心上,促使其更努力地思考,更大胆的表现,发挥自己潜在能力。 例如:当一个学生不太敢发言时我这样鼓励学生说:“记住把爱心献给别人,把信心留给自己。”这个学生回答后,我又鼓励说:“你真了不起啊,朗读好多么重要啊,你充分抓住了一次展示自己 才能的机会。”正是有了这些鼓励的话,学生才会一次又一次超越 自己。 总之,我能紧紧以新课标为教学依据,以学生个性发展为目标,以教材作为培养和训练学生能力的线索,我的这节课为语文新课标

的实践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本课设计如有不当之处,请领导批 评指正,使我能茁壮成长起来。 小学语文白杨教学反思优秀范文大全二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写一位在边疆工作的父亲回到内地接将要上学的孩子,在返疆的旅途中向孩子们介绍生长在戈壁 滩上的白杨的特点,借以表达自己扎根新疆、建设新疆的志向;同时 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扎根、发芽、成长。课文以白杨为明线,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写人,借白杨的 特点来比喻边疆建设者的高尚品格。这样,借物喻人就成为本课教 学的重点所在。因此,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体会 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懂得借物喻人这一写法是本课的教学目标。要 完成这一教学目标,我引导学生重点理解爸爸的话及最后一节的含义,并抓住课文中的联系点,就是把白杨品格和爸爸的心愿联系起来。这就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应该说,学生认识了白杨的形象,理解了白杨的特点,体会出白杨的象征意义(爸爸的心愿),本课的教学目的就已基本达到了。但 由于时代的不同,当今的学生对文中“爸爸的心愿”是很难作到设 身处地、心领神会的。针对这一难点,我采用了“上钩下连”的方法,上接“特点”,下连“三个只知道”,从段与段的内在联系中,挖掘出隐含在语言文字中的真正喻义———爸爸的心愿,也就是白 杨的象征意义。 进而引导学生从三个“只知道”,推想出三个“不知道”: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可他们却不知道 爸爸妈妈是边疆的建设者;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可他们却不知道爸爸妈妈带他 们到新疆去,让他们在这里念小学、中学、大学,将来成为建设边 疆的接班人;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可他们却不知道 边疆是个偏远、艰苦的地方,需要付出几代人艰辛的劳动,才能建 设成为现代化的城市和乡村…… 这样,由表层到深层,既使学生理解了语言本身包含的一般意义,又理解了它的特定含义,更挖掘了语言包含的底蕴,加之激起的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