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伟大的悲剧教学设计 (5)

伟大的悲剧教学设计 (5)

伟大的悲剧教学设计 (5)
伟大的悲剧教学设计 (5)

《伟大的悲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快速阅读课文,理清情节,概述文章内容。

2.积累文中大量的摹状词并能抓住关键词解析文本内涵。

3.理解题目“伟大的悲剧”的深刻含义,体会作者的写作意旨。

【学生课前准备】

1.10分钟之内读完全文(每分钟500字左右的阅读速度),勾画出描写人物身体和心理状态、描写风雪和他们遭遇的困难的句子,画出感人的细节。

明确斯科特一行人的名字:斯科特、威尔逊、奥茨、埃文斯、鲍尔斯。

2.根据要求在练习本上摘录出相应词语。

3.了解南极的气候样貌及人类挑战南极的历程。

南极洲的气候特点是酷寒、风大和干燥。全洲年平均气温为-25℃,内陆高原平均气温为-56℃左右,极端最低气温曾达-89.8℃,为世界最冷的陆地。极点附近几乎无降水,空气非常干燥,有“白色荒漠”之称。

南极洲每年分寒、暖两季,4~10月是寒季,11~3月是暖季。在极点附近寒季为极夜,这时在南极圈附近常出现光彩夺目的极光;暖季则相反,为极昼,太阳总是倾斜照射。

【教学流程】

2013-4-18 第八周周四上午第一节七年一班

第一课时指导学生积累摹状词,理清情节、复述故事

检查预习:梳理,文章描写人物心情的段落:2、3、5

描写返程途中危险的段落:4、6、7、8、9、11

感人的细节:

一、摘选摹状词

指导学生根据要求完成相关任务,找出有关事物的摹状词(解释:摹(描述、描写)状(样子、情形)词,作者用来对记载对象的性质、特征进行描述的词语。

描摹南极的“风雪”:凛冽、吞噬、阴森森、呼啸、狂吼怒号、凶猛。

描摹南极的“冰原”:荒无人迹、无垠、毛骨悚然、单调、茫茫无际、白雪皑皑、白茫茫、寂寞。

描摹“探险人”:焦急、坚持不懈、癫狂、风餐露宿、夺眶、精疲力竭、拖、闷闷不乐、洋洋得意、怏怏不乐、忧心忡忡、小心翼翼、精打细算、疲惫不堪、畏缩不前、鲁莽、语无伦次、踉踉跄跄、羸弱、蹒跚、僵硬、哆哆嗦嗦、遗孀。

描摹其他的事物:耀武扬威、猎猎作响、冷酷无情、履行、姗姗来迟。

二、解释重点词语

1.无垠:垠,际也,界也,无垠就是无际无界。

2.毛骨悚然:毛,指头发和汗毛。骨,指脊梁骨。这是一个成语,指人在感到恐惧时毛发乍竖,脊梁骨透寒。

3.皑皑:洁白,“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

4.癫狂:癫,就是精神不正常,疯疯癫癫。

5.忧心忡忡:忡,忧愁不安的样子。“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6.怏怏不乐:怏怏,就是不服气的意思;怏怏不乐,是因为不满不平而产生的不高兴的情绪。在文本当中这个词语很有意味。

7.鲁莽:鲁,迟钝,“敏者日鲁”,本来聪明的人变呆了,这是我们不愿见到的情景;莽,粗疏,不精细,“播种甚莽卤,苗稼安能起”。同样“教学甚莽卤,人才安能育”?由此,大家可以揣摩鲁迅先生笔名“鲁迅”二字的含义了,这是一个矛盾对立的笔名,也许先生希望人们由“鲁”而“迅”,也就是说由思维迟钝而反应敏捷吧!这就是先生弃医从文之心愿吧!

8. 冷酷:冷,凉也;酷,残忍的意思。冷酷,可理解为冷漠而残忍。在文本当中,是一种夸张的说法,极言对斯科特等人的心理打击。

9.姗姗来迟:姗姗,很缓慢的样子。

10.遗孀:遗,留下,“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孀:名词,死了丈夫的女人,“吊死问疾,以养孤孀”;形容词,寡居,“憔悴一身在,孀雌忆故雄”。

三、以摹状词为关键复述斯科特等人探险概况。选择恰当的摹状词以填空的形式完成对斯科特等人南极之行情况的概述:

英国海军上校斯科特一行5 人(坚持不懈)地走了许多许多天,他们怀着(焦急)的心情盼望早一点儿到达南极点。这一天终于到来了,然而遗憾的是挪威的国旗已经(耀武扬威)地插在了那里。他们那兴奋而近于(癫狂)的情绪一下子跌落下来,泪水(夺眶而出),几个月(风餐宿露),艰辛跋涉成为徒劳。面对阿蒙森留下的请求转交给挪威国王的信,斯科特尽管感到(冷酷无情),但还是承担下来。他们(怏怏不乐)地向大本营折返。回程更为可怕,他们必须(小心翼翼)地沿着原来足迹行走,否则会错过补给贮藏点。长时间不得休整,身体十分(羸弱)。在(茫茫无际)的冰原上,他们(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迈着(艰难)的(步履),(蹒跚)地走着。最后,终因风雪阻遏,被(凛冽)的狂风(吞噬),牺牲在归途之中,使他们的妻子成为(遗孀),演绎了一场人类探险史上伟大的长幕悲剧。

四、理清情节,找出时空对应点,画出斯科特一行人的行进路线图。

要求要素:具体的日期、地点、人员数量、事件

思考:作者如此具体地交代时间和地点,意义何在?

引导学生阅读练习材料上的第一页内容。

与第一名有关的成语:独占鳌头、拔得头筹、摘得桂冠

在这个表述中,“伟大”是修饰语,“悲剧”是核心,对于大家来说,是“伟大”容易理解,还是“悲剧”容易理解?

2013-4-19 第八周周五下午第一节七年一班励耘讲堂

第二课时分析“伟大”“悲剧”的含义理解作者写作意图

预热:昨天我们说到几个表示拿到第一名的成语,都有哪些?

荣膺桂冠。桂冠是什么意思?用月桂树的树枝做成的王冠,罗马帝国时代的君王通常以此作为冠冕。这个词怎么来的呢?故事就要追溯到太阳神阿波罗了。

有一次,他为人间除害,射死了一条毒蛇,返回途中遇到丘比特。丘比特在玩自己的弓箭,看到阿波罗,笑说:“你的箭可以射死毒蛇,我也要射你!”于是取箭射出,阿波罗中了金箭,河神的女儿达弗涅中了铅箭。阿波罗疯狂爱上了达弗涅,达弗涅拒绝,逃得比风还快。阿波罗是大神,穷追不舍。达弗涅最后逃无可逃,变成了一棵月桂树,身体变树干,头发变树叶。阿波罗伤心不已,大哭不止,用树枝做成冠戴在头上,发誓让树永不枯萎。阿波罗的爱以悲剧告终,未能“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而人间从此便有了摘取桂冠这种说法。

一百年前,斯科特等人出发到南极探险,本来也是奔着桂冠去的,他们渴望成为征服南极的第一人,但是没有想到却以第二名的身份抵达南极极点,落后于挪威的阿蒙森,在返回的途中,由于遭遇暴风雪,全军覆没。这个历史事件,被茨威格称为“伟大的悲剧”。(3分钟)

一、解析“伟大的悲剧”之深意

(一)“伟大的悲剧”这一表述是否合理?为什么?(7分钟)

“伟大的悲剧”既是标题,又在文末出现,翻开书读最后一段。这段话既是文章的核心,也是难点。请大家回顾斯科特等人参加角逐、征服南极却全军覆没的整个事件,思考一个问题:作者把这个事件称作“伟大的悲剧”,这种说法是否合理?为什么?请简单阐述你的看法。(2分钟)

预设:合理(理由一:他们成功地登上了南极,这是伟大,但他们因此而殒命,这是悲剧;过程很伟大,结局很悲惨——伟大指向过程,悲剧指向结局)

(理由二:角逐失败、梦想破灭、荣誉丧失、生命陨落,这都是悲剧,但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从未放弃。——这是对刚才发言的具体阐释。)

(理由三:虽然他们死亡,但他们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精神非常伟大,坚持不懈、与死亡作斗争、主动走向死亡、至死没有放弃研究、临死之前还在给亲友写信,还在记日记——虽然结果悲惨,但精神永存,很伟大。好,这是强调了精神的可贵)

你主要是从人性和精神的角度谈“伟大”,能不能从这个历史事件本身谈谈,它究竟“伟大”在哪里。第一,斯科特等人登上了南极这个人类的未知世界,留下了笔记、标本及影像资料,意味着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究;第二,斯科特等人是落后于阿蒙森第二个到达南极的探险队,这个“第二”意味着后面还会有第三第四批探险队抵达南极,意味着继往开来,意味着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究不会停止。

不合理(理由一,失败了,是悲剧,但不伟大——这是以成败论英雄,凡是失败了都不伟大,是吗?这样的评判标准很严苛,容易把自己和他人推入绝境。让我想起项羽,溃败之时横

刀自刎,不肯过江东)

(理由二,很伟大,但不是悲剧。追问:那就是说,你认为这里没有悲剧色彩,只有伟大,只需仰视、折服、钦佩、赞赏,无须感叹、惋惜、遗憾,是吗?)

刚才绝大多数同学认为这个表述没有问题,有几位同学有不同意见,我想请这几位同学暂且保留自己的看法,参与我们下面的讨论,也许你会改变看法。

(二)经过刚才的分析,我们可以明确,“伟大”是因为事件本身所具有的历史意义,因为人物在这个过程中闪现出来的人性光辉、精神力量,那么,这个事件的悲剧性表现在哪里?请大家结合文中的细节或情节来具体阐述。(24分钟)出示PPT。请大家独立思考2分钟之后进行小组讨论,每个组至少能说出两三个点,大家互相补充并做记录。(5分钟。)预设:1.他们角逐失败,梦想破灭,荣誉丧失,而且要为别人的荣耀作证。一方面内心痛苦绝望,沮丧无比,深感冷酷,一方面又因为科学家的品质要求实事求是,行为越伟大,越能凸显内心之痛,这是悲剧性的典型体现。是两难抉择,是心灵的拷问。

2.他们失败了。追问:失败就一定是悲剧吗?你为什么认为他们的失败就是悲剧?

提示:我们不要用世俗的眼光来看问题,不要简单地以成败来论英雄。

我们不仅要看他们的失败,还要看到他们是怎么失败的。请大家迅速浏览文本,也可以结合这幅行进路线图,具体来分析,为什么他们的失败具有悲剧性?

(1)“千万年”“太古以来”与“一个月”的对比:突出斯科特比阿蒙森迟到的时间极短,仅仅因为这短短的一个月,就让斯科特“几个月、几年的希望”落空,这表现了现实的残酷以及五人的懊恼、痛苦之情,凸显了悲剧之悲。

(2)时间跨度长,忍耐强度大:在恶劣的天气下,在失落的情绪中,他们挣扎了73 天。更应该注意的是,1912年3月21日—29日这八天里,他们是如何度过的。请大家翻开书161页齐读这几句话:“3月21日,他们离下一个贮藏点只有20公里了。……却始终没有向世界哀叹过一声自己最后遭遇到的种种苦难。”在这段时期中,还剩下斯科特、威尔逊、鲍尔斯三个人,他们在距离下一个贮藏点只有20公里的地方面对死神挣扎了8天。这就为读者体验人物的精神提供了具体的参照数字。时间跨度,是事件过程的重要因素。跨度愈长,愈体现出探险者挑战极限的精神忍耐及身体忍耐强度,体现出斯科特等人奋斗的力度。

(3)空间距离长,功败垂成,令人扼腕:请大家看屏幕,根据这两个信息来推测一下,斯科特等人大约走了多远。

1月12日,作者写道,“到中午,这五个坚持不懈的人已经走了14公里”,由此推算,他们一天大约走30公里。这是情况好的时候,斯科特在日记中写道,“3月5日,上午的行军并不太好,只走了3.5英里,全天走了8.9英里多”,大概15公里。平均下来,每天走20公里左右。你们可以换算一下,我们的操场是400米,也就是每天要连续不断地走50圈,而且要加上刚才我们分析过的所有因素:低温、暴风雪、吃不饱、缺乏热量、精神涣散、身体疲惫……

从1月18日到3月21日这62天中,他们大约走了1200公里;而他们经过如此长途跋涉,

却死在距离大本营约15天行程(300公里)的地方;更令人痛心的是,他们最终遇难的地方,距离“下一个贮藏点”仅有20公里。

62天的行程与20公里、与15天的路程对比,功败垂成,令人扼腕叹息。

(4)失败是“鲁莽”造成的。“鲁莽”是相对阿蒙森等人而言的。同样都是去南极探险,双方的准备和装备有什么不同?你们认为斯科特等人为什么会失败?为什么会落后于阿蒙森?

文本没有用明显的文字去表述斯科特的“鲁莽”之处。这大概是出于对斯科特等人的敬仰。但又不愿意看到人们蹈他们的覆辙,因而用极其隐晦的手法暗示了斯科特的错误。

请大家细读第2段、第6段、第7段、第8段。能不能发现,他们所做的准备和阿蒙森等人有什么区别?

文本在叙述斯科特等人在1912 年1 月16日抵达阿蒙森的营地时,用极其简单的文字交待了阿蒙森营地的遗留——“滑雪杆”、“狗的足迹”、“滑雪板的痕迹”。同时,文本还交待了有关斯科特这样的线索——“找到了上个月屠宰的矮种马,第一次吃上比较丰盛的一餐”;“鞋底下的白雪由软变硬,结成厚厚的冰凌,踩上去就像踩在三角钉上一样,每走一步都要粘住鞋”,晚上宿营“没有力气把毡鞋的底翻过来”。

“狗”与“矮种马”的对比,“滑雪杆”“滑雪板”和“毡鞋”的对比。可以看到阿蒙森与斯科特两人为南极探险所做准备的不同。因此斯科特行军速度要慢许多,而这“慢”是致命的,他们未能在暴风雪肆虐之前走出极地圈。这就是“悲”之所在,“鲁莽”让他们付出了惨重的代价。遗憾的是,读164页。斯科特把失败完全归结于厄运,这也是悲剧。

小结:“悲剧”一词其实隐含着作者的惋惜和遗憾,他在暗示,这个事件本来可以不必变成“悲剧”的,也就是说,本来可以避免的失败未能避免,这就是悲剧。

3.他们全军覆没了。

追问:还是同样的问题,死亡一定是悲剧吗?

死亡本身不是悲剧,死的方式和人们对死的方式的反应,这才是体现悲剧性的地方。请大家阅读文本,用细节来说明。

精神失常的埃文斯“2月17日夜里1点钟”在“屠宰场营地”死去,斯科特的日记中准确地记载其死亡的时间和地点,可以想见斯科特等人亲眼目睹战友慢慢死去时内心无限的悲哀。

奥茨因担心自己的病体拖累伙伴行进的速度理性地选择死亡。这时“谁也不敢伸出手去向他握别”。亲眼目睹战友的离去,既不能阻拦,又不能面对,这种两难的不可选择对人的内心所造成的煎熬本身就具有悲剧性。

死亡未必是悲剧,在这个事件里,我们之所以把他们的死亡看作悲剧,是因为挣扎时间越长、空间距离越远,死亡的沉重感越强;而一个队伍的领头人不断记录下自己队员的死亡情况,这是巨大的心理创伤……这种煎熬才是悲剧之所在。

(三)再读文章最后一段,读斯科特的话“此次灾难的原因并不在于组织工作不当,而在于一切必须担当的冒险事业都可能遭遇的厄运”。(4分钟)

这个悲剧是不可避免的吗?是“不可战胜的厄运”吗?斯科特把它归因于“一切必须担当的冒险事业都可能遭遇的厄运”?你认为是这样吗?

这个悲剧原本是可能可以避免的,我们刚才已经分析过了,他们为自己的“鲁莽”付出了代价,更令人遗憾的是,斯科特至死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这也是令人悲叹之处。

二、解读作者意图(10分钟)

可以说,“伟大的悲剧”这一说法既涵盖了茨威格对斯科特等人的敬仰,也含蓄地传达了他的遗憾。请大家思考:阿蒙森作为一百年前征服南极的第一人,永远名垂青史,但茨威格却没有为他作传,而是把在角逐中失败的斯科特作为传记的主人公。这是为什么?(2分钟)学生思考、发言。(3分钟)(如无时间略去,直接讲解)

斯科特等人的南极之行是一个历史事件,这个事件就像图上的这枝花。我们看到花枝隐没在黑暗之中,我们看到花朵的倒影。任何一个历史事件经过时间的淘洗,到最后,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很可能只是这上面的花朵,很美,很灿烂。我们容易忽略它的倒影,容易忘记它隐没在黑暗之中的部分。茨威格写斯科特的南极冒险,可能是要提醒我们,在这个事件背后,还有很多精神性的东西,也许比这表面的花朵更为绚烂。

他也同时提醒我们,不要以成败来评判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出示PPT上茨威格的话语。他为斯科特等人作传,这是秉持他一贯的写作态度,讴歌人性,赞美坚忍不拔。

第三,再伟大的悲剧终究是悲剧,茨威格把斯科特等人的悲剧展示在世人面前,除了让读者感受其精神的光辉之外,更要让后世之人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茨威格是一个人文主义者,他希望人类能够避免重复历史,能够吸取教训,为自己谋求幸福,更加理性地生活。

PPT:出示作者绝命书:“在我自己的语言所通行的世界对我来说业已沦亡和我精神上的故乡欧洲业已自我毁灭之后,我再也没有地方可以从头开始重建我的生活了。

年过花甲,要想再一次开始全新的生活,这需要一种非凡的力量,而我的力量在无家可归的漫长流浪岁月中业已消耗殆尽……我向我所有的朋友致意,愿他们在漫长的黑夜之后还能见得到朝霞。而我,一个格外焦急不耐的人先他们而去了。

——1942年2月22日于巴西彼得罗保利斯(高中甫翻译)

谁都知道历史是一面镜子,但人类常常会忘记从历史的镜子中窥见自己的容颜。理性地生活,从前人那里吸取教训,勇敢地寻求幸福,这是茨威格希望后世的人做到的。要能见到朝霞,就应该拥有穿破黑暗的力量。所以,茨威格写下了《人类群星闪耀时》,一一记录下人类历史上那些人性光辉最为耀眼的时刻,这些时刻宛若星辰一般永远散射着光辉,普照着暂时的黑夜。引导人们走出黑暗,迎来彩霞。

回头再来看这篇文章,也许大家会有新的思考,请把你的思考写下来,你可以自己拟题,也可以选择上面的任何一个标题。最后,请再次齐读末段。

教学后记:学生的状态比我想象中好得多,今天下午学生还是很活跃的,发言情况很好,很踊跃,只不过由于自己的原因,很多孩子没有关注到,今天的点评也不够到位。

学生想得多,说得多,讨论得多,但没有落实到笔头,如果引导他们在书上做些批注,引导他们在发言时注意规范,比如我从文中的哪个地方读出了什么,引导他们注意联系其他同学的发言来加以完善、佐证或展开。课上很深,课下较浅,这个作业可以放在第一课时后完成,第二课时的作业可以设置为让他们回去把写斯科特的这篇传记读完。

《伟大的悲剧》是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茨威格的作品,这是节选部分,约四千余字,原文题为《斯科特:夺取南极的斗争》。这篇文章对初一的学生来说是个难点,一是因为词语非常多,二是因为文章长,信息量大,三是深刻的地方很多,可挖掘点多。这篇文章对初一的孩子是个挑战,学生静下心来读完此文,快的要10分钟,慢的要十五分钟甚至更多,只有少数学生能在预习时静下心来真正去阅读。本文可深教可浅教,我选择了深教。

第二课时主要设置了三个层次的问题,第一个问题,“伟大的悲剧”这个表述是否合理,为什么?要求学生从整体宏观入手,谈直观感受,借机完成对“伟大”的分析;第二个问题,从细部入手,用文本中的细节或情节来说明“悲剧性”;第三个问题,要求学生从文本出来,解读作者意图,这个环节时间很短,过得非常快。

整堂课有不少孩子没有关注到,举手了未能有发言机会的孩子不少。

板书:成功登上南极,却角逐失败、梦想破灭、荣誉丧失

探索未知、继往开来,却全军覆没

生命陨落,但充满人性光辉……

你能从文中找到这样的蛛丝马迹吗?

斯科特等人的南极探险,是一出长幕悲剧。

独幕悲剧:斯科特等人的南极之行

时间:1912年1月16日—1912年3月29日

地点:南极

人物:

场景:

事件:以第二位的身份抵达南极极点,返回途中全军覆没

追问:能否用文中的细节或情节具体说明人物精神的伟大?

提示:如果要让大家分析文章人物的伟大精神,有两个细节可以作为抓手,一是把“我的妻子”改成“我的遗孀”,一是接受阿蒙森“冷酷无情”的重托。

延伸:由“遗孀”一词看出伟大;由接受阿蒙森的重托看出伟大)

从“遗孀”一词看出“伟大”。课文提供了这样一个细节———“最后一篇日记是他用已经冻伤的手指哆哆嗦嗦写下的愿望:‘请把这本日记送到我的妻子手中!’但他随后又悲伤地、坚决地划去了‘我的妻子’这几个字,在它们上面补写了可怕的‘我的遗孀’。”这是斯科特临终前最后的文字话语。

这位探险者竟然是这样理智地面对死亡,那一道划痕虽然是一个简单动作,时间不过就是一瞬,然而这是阴阳两隔心理上的划界,“妻子”马上变成“遗孀”。“笔从僵硬的手中滑下来”,这是最后的遗言。这里面的情感是复杂的———愧疚、无奈、爱怜,百感交集。很显然,斯科特改“妻子”为“遗孀”意味着妻子以后的日子将是“憔悴一身在,孀雌忆故雄”。写此话时,他的妻子还不是遗孀。但他知道,妻子马上就成为他的遗孀,因为他自己马上要死了。所以,这样一个小小的改变,一道短短的划痕,是斯科特心理轨迹的呈现。

从担当“信使”的感受与行动的矛盾看出“伟大”。把阿蒙森留在南极点的信交给挪威国王,证明阿蒙森是首位抵达南极点的探险家,这本来是斯科特梦寐以求的事,只不过是委托别人把自己的信转交英国国王。自己的愿望变为泡影,还要承担这个“信使”的职责,这使他感到十分沮丧,并深感冷漠与残忍。但不管心里有多少不快和抑郁,科学家的品格要求他必须诚实、合作与相互支持。斯科特还是“忠实地去履行”了“信使”的职责,这种复杂微妙的心理矛盾对立,更显现出承担这一行为的伟大。

人类探究未知的行动是连续的,一个人无法完成对未知领域的探索,而需要人类前仆后继,继往开来。斯科特等人是遗憾的第二,也是伟大的第二。承前者来,启后人去。它构成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一种象征。

(追问一:既然是“悲剧”,又怎能称之为“伟大”?

在我们的语言系统中,“伟大”这个词通常更多用来形容正面的、光辉的事物,如“胜利”“精神”“光辉”“母爱”,这里用来形容“悲剧”,合适吗?

追问二:既然“伟大”,又为何是“悲剧”?

换句话说,这个事件为何会演变成悲剧?斯科特五个人在一百多年前登上南极,虽说之前阿蒙森等人已先于他们征服极点,可是正如我们之前探讨过的一样,南极这个空间点具有特殊意义,它本身就是一个极限,只要登上就是一个超越。以第二名的身份登上,依然是一种胜利。可为何他们却覆灭在返回途中?

探讨“悲剧”的成因。)

一、分析事件的时空要素

1.时间跨度(1912.1.16—1912.3.29)

昨天请大家画出斯科特等人的行进路线图,下面请大家看屏幕,对照一下我画的图。首先请看翻红的两个日期,1912年1 月16 日,这是斯科特等人抵达阿蒙森营地,发现自己失去了第一的位置;1912 年3 月29 日,这是他们遇难的时间。算一算,这期间相距多少天?

73天。73天似乎不算长,但我们应该把其他要素考虑进去。

首先是心情,当他们发现自己无法第一个到达时,他们是何种心情?

155页第2段。朗读。重点解析“对于人类来说……什么也不是”,反复读“他们像被判了刑似的失去希望……拖着自己的脚步往前走”。

而当他们抵达极点之后,又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压力。156页第2自然段。

所以,返程途中,他们的心情是沮丧的、痛苦的、矛盾的、挣扎的。

板书:心情沮丧,意志消沉。

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身体状况如何?(用文中的词语来形容)

板书:身体疲惫、羸弱

文章157页第四段说“回来的路程危险增加了十倍”,他们在返回途中遇到了哪些危险?

低温(零下40度)、缺少粮食和燃料、狂风暴雪、疲惫、死亡……朗读158页第七段“然而,人的勇气终于渐渐地被大自然的巨大威力所销蚀……”

板书:面临种种危险:低温、缺少粮食和燃料、暴风雪……

朗读160页“不过,他们还是……”

接下来我们再看这两个日期,1912年3月21日—29日,请大家翻开书161页齐读这几句话:“3月21日,他们离下一个贮藏点只有20公里了。……却始终没有向世界哀叹过一声自己最后遭遇到的种种苦难。”在这段时期中,还剩下斯科特、威尔逊、鲍尔斯三个人,他们在距离下一个贮藏点只有20公里的地方面对死神挣扎了8天。

在那样恶劣的天气下,在那样失落的情绪中,他们挣扎了73 天,这就为读者体验人物的精神提供了具体的参照数字。时间跨度,是事件过程的重要因素。跨度愈长,愈体现出探险者挑战极限的精神忍耐及身体忍耐强度,体现出斯科特等人奋斗的力度,它使读者对斯科特等人在恶劣条件下的顽强拼搏具体化了。

2.空间跨度

接下来我们再回到路线图,继续分析空间距离。如果大家细读了文本,可以大致推测出来,斯科特等人走了多远。

1月12日,作者写道,“到中午,这五个坚持不懈的人已经走了14公里”,由此推算,他们

一天大约走30公里。这是情况好的时候,斯科特在日记中写道,“3月5日,上午的行军并不太好,只走了3.5英里,全天走了8.9英里多”,大概15公里。平均下来,每天走20公里左右。你们可以换算一下,我们的操场是400米,也就是每天要连续不断地走50圈,而且要加上刚才我们分析过的所有因素:低温、暴风雪、吃不饱、缺乏热量、精神涣散、身体疲惫……

从1月18日到3月21日这62天中,他们大约走了1200公里;而他们经过如此长途跋涉,却死在距离大本营约15天行程(300公里)的地方;更令人痛心的是,他们最终遇难的地方,距离“下一个贮藏点”仅有20公里。

62天的行程与20公里、与15天的路程对比,功败垂成,令人扼腕叹息。

3.南极点这个空间点的特殊意味

探讨完时间跨度和空间距离,我们还要特别注意南极这个地点本身的特殊含义。

PPT。它是一个空间极限,处在地球最南端,未知,而且凶险。它本身就是造就伟大的地方,登上这个极点就意味着伟大。

我们要解读斯科特等人的南极探险,必须把这一事件放在这个时空中来考虑。也就是,斯科特等人是在1912年的南极,在经过70多天的挣扎,跋涉了1200多公里,在离大本营不到300公里的地方全军覆没。

基于这几个要素,我们可以这样概括本文的情节:

英国海军上校斯科特一行5人于1912年1月18日继挪威人阿蒙森之后登上了南极极点。他们忠实地接受了挪威同行的委托,携带挪威人在南极留下的信件和采集的珍贵的岩石标本回返大本营。经过70多天的死命挣扎,“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搏斗中”,最终于1912年3月29日在距离大本营十几天路程的一个“贮藏点”被南极寒冷的暴风雪“吞噬”,演绎了一场人类探险史上伟大的长幕悲剧。

二、解析“伟大的悲剧”

主问题:作者把这样一个事件称为“伟大的悲剧”,请大家思考:这个表述(说法)是不是合理?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伟大的悲剧》教案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伟大的悲剧》教案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伟大的悲剧》教案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伟大的悲剧》教案设计 [教学建议] 一、学习目标 1、快速默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把握课文条理清楚的特点。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 2、结合作者的评论,理解课文最后一段的意义,着重理解“伟大”的含义,树立正确的英雄观,培养科学探索的精神。 3、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能够做简单的评论,并能根据要求写一段话。 二、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 整堂课的教学以“粗读──浅议──精读──品味──朗读──写作”为脉络展开。重点应放在对“伟大”一词的理解上,即文中所赞颂的队员们的优秀品质。 由于课文篇幅较长,应在课前要求学生预习,并搜集课文的相关材料。教学中教师最好适当创设情景,以启发引导为主,步步深入。首先是对课文的整体把握,教师要提出阅读的要求,要求必须简单明确,学生易于领会操作。然后是对课文语言的理解,目的是逐步引导学生掌握课文的深刻意义,把文字变成学生头脑中的画面、场景等,再要求学生通过思考用自己的语言把对课文的理解表述出来。在一步步的引导下,学生逐步明确“悲剧”与“伟大”的含义,完成课文的情感教育。课文学习后设置写作练习是考察学生对课文主题把握的情况。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是首要的,要自己动手整理课文信息,这是帮助学生学习课文叙述条理清楚的特点,完成课文的知识教育,搜集相关资料,积极讨论思考,在团结协作的学习氛围中,集思广益理解课文的精髓,从而实现学习目标,完成课文的教育价值。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一、导入 (多媒体展示资料) 注:可采用学生课前搜集的历史上南极探险的资料。导语:南极洲是地球上最遥远最孤独的大陆,它严酷的奇寒和常年不化的冰雪,长期以来拒人类于千里之外。数百年来,为征服南极洲,揭开它的神秘面纱,数以千计的探险家,前仆后继,奔向南极洲,表现出不畏艰险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创造了可歌可泣的业绩。让我们来看看这些光辉的名字。(多媒体展示资料)自由阅读多媒体展示的资料。进入学习情景。二、学习课文课文《伟大的悲剧》就记录了南极探险史上最为悲壮的篇章。请快速阅读课文,列出课文所写的主要事件和发生的时间。快速阅读课文,边读边列出课文所写的主要事件和时间。 学生完成后展示自己列出的时间表。教师用多媒体给出参考表格。提出问题:请用一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指名学生回答。提问:在刚读了这篇课文以后,你有什么感受?为什么?(可将学生回答中的关键词板书。)学生自由回答。提问:你认为作者所说的“悲剧”是指什么?(对于这个问题,学生很可能只认识到探险队成员的死亡,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要加以引导。)为什么作者在文章开头反复说“可能已经有人在这里树立了一个路标”“一切努力成了徒劳,历尽千辛万苦显得十分可笑”“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学生回答后在教师的启发下,同桌之间进行讨论得出结论: 探险队员的死亡无疑是一个悲剧,可是更为深刻的悲剧在于,历尽艰苦后他们发现,他们的探险成果已由别人捷足先登而取得,对于探险家们来说,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人伤心绝望呢?因此,作者所说的悲剧具有这两层含义,也使这个悲剧带上了更惨烈的色彩。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课文《伟大的悲剧》课堂练习及答案

《伟大的悲剧》同步探究(以发表在新课程报) 一、扫清路障: 1.本文作者是作家。(2分)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写出汉字。 拽(zhuài)拉无垠(yín)癫(diān)狂 凛冽(lǐn liè)吞噬(shì)销蚀(shí) 羸(léi)弱步履(lǚ)告罄(qìng) 遗孀(shuāng) 3、改正下列成语中的错别字 坚持不懈夜不成眠精疲力竭毛骨悚然 怏怏不乐忧心忡忡疲惫不堪畏缩不前 语无伦次与其毋宁鲁莽大胆耀武扬威 风餐露宿闷闷不乐坚持不懈千辛万苦 错字 改正 3.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⑴形容不满意或不高兴的神情。() ⑵话讲得很乱,没有条理。() ⑶指人不停地自言自语。() ⑷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 4.联系上下文,体味下列词句的含义。(4分) ⑴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 ?答: ⑵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 ??答: 5.“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它召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曾经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他给所有这些人留下话。”联系上下文看,“心中的海市蜃楼”是指,作者为什么这样比喻?(3分) ?答:? 6.故事发生的地点在,主人公是,在这一个英雄的集体里还有等共名探险队员。(4分)二、收获盘点: (一)阅读下列文章,做 凶猛的暴风雪像狂人似的袭击着薄薄的帐篷,死神正在悄悄地走来,就在这样的时刻,斯科特海军上校回想起了与自己有关的一切。因为只有在这种从未被人声冲破过极度寂静中、他才会悲壮地意识到自己对祖国、对全人类的亲密情谊。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它召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曾经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他给所有这些人留下了话。斯科特海军上校在他行将死去的时刻,用冻僵的手指给他所爱的一切人写了书信。 斯科特海军上校的日记一直记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记到他的手指完全冻住,笔从僵硬的手中滑下来为止。他希望以后有人在他的尸体旁发现这些能证明他和英国民族勇气的日记,正是这种希望使他能用超人的毅力把日记写到最后一刻。最后一篇日记是他用已经冻伤的手指哆哆嗦嗦写下的愿望:“请把这本日记送到我的妻子手中!”但他随后以悲伤地、坚决地划去了“我的妻子”这几个字,在它们上面补写了可怕的“我

七年级语文下册 21 伟大的悲剧教案(新人教版)

21 伟大的悲剧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快速默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作者感情。 2. 品味意味深长的语句。 3 .学会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情感与态度(心理健康教育) 1 .培养学生敢于面对挫折、征服大自然的坚强意志。 2 .激起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团结合作,勇于为所热爱的事业而献身的精神。确立正确面对失败的人生态度。 3.关注自然,关注人类。 过程与方法 快速默读,重点朗读,品味文中的细节;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表达的颂扬之情,认识人类挑战自身,实现生命价值的伟大。 教学难点 茨威格为何不给胜利者阿蒙森作传,却充满激情地为失败者斯科特书写这悲壮的一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理清故事情节,分析悲剧和伟大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放视频录像导入:千百年来,南极这个亘古长眠的世界一面向世人展示自己冰肌玉骨、绝世无双的美丽,一面以其层层冰嶂、酷冷奇寒的肃杀之气,凛然回绝了人类无数次好奇的拜访。近百年来无数探险者在南极留下他们的足迹,他们为人类进步事业做出了自己贡献。有的甚至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英国人斯科特就是值得我们缅怀的一位探险家。南极点科学实验站的名称“阿蒙森---斯科特站”就是最好的见证。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根据斯科特当年遗留下来的一些底片、电影胶卷、书信和遗书,发挥他天才的想象,饱含感情地描述了他们的这次失败之旅。下面,就让我们跟随这些英雄再次体验这悲壮之旅吧。 二、作者简介 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出生于维也纳一个富裕的犹太工厂主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后去西欧,北非,印度。美洲有游历。在法国结识罗曼? 罗兰、罗丹等人。第一次世界大战其间从事反战活动,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1928年,结识高尔基。1938年,流亡英国,加入英国国籍。他的主要成就体现在传记文学和小说方面。作品有《三位大师》等。 三、整体感知文本 1.跳读课文思考:请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提示学生: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方面来概括)(这时可以给学生出示斯科特等人的行走路线图)。 学生讨论明确:本文讲述了1912年斯科特一行5人,在从南极点返回的途中不幸遇难的事件。 2.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你读完文章后的感受或心情。比如:震撼、钦佩、崇敬等。 3.关于“悲剧”的理解 师:所有队员全部遇难,怪不得作者称这次探险为“悲剧”,那么这次探险只是因为这样的结局被称为悲剧吗?本文的悲剧之所以悲,体现在斯科特探险队之行的哪几个方面?(让学生默读课文,并和同桌谈论这个问题) 生如果不能找出其他的悲剧因素,老师稍作启发:鲁迅先生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

《伟大的悲剧》教学设计

《伟大的悲剧》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快速阅读文章,整体感知文意。 2.品味文中有强烈抒情色彩的语句。 3.体会探险悲剧中所包含的人类精神。 教学重点:梳理情节,感知内容。 教学难点:品味文中有强烈抒情色彩的语句,体会悲剧色彩。 教学方法:探究阅读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千百年来,人类对于探索未知领域的征途从来就没有停止过,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为实现第一个站在地球最南端的梦想,英国探险家斯科特等五位探险家来到南极,却成了“失败者”。在归途中由于种种原因,最终全军覆灭,永眠在茫茫白雪之中。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没有为成功者阿蒙森作传记,却为斯科特写下传记,这是为什么? 二、了解作家,链接背景 三、整体感知,梳理情节 1.跳读课文,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句中要含有“悲”意) 学生先说,明确方法: 时间:1912年人物:斯科特一行5人 地点:从南极返回的途中 事件:不幸遇难(牺牲,覆没……) 2、他们发现阿蒙森探险队比他们早到后,表现如何? 3、他们归途中所遇到的不幸有哪些?请一一列举。 4、跳读课文,根据时间点划出主要内容,理清故事情节: 四、导读 1、这是一个的故事 (感动人心、悲壮、充满着冒险精神、富有挑战精神、歌颂失败的英雄、这是一个歌颂献身精神的故事。) 2、过渡: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那么伟大的悲剧又会是什么样的呢?现在,我们就来看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是怎样用斯科特的故事给我们解答这个疑问的。 3、出发前的准备 我们今天的学习就像一次充满挑战的探险之旅,希望大家在这次旅程中既欣赏到美丽的风景又接受智慧和胆量的考验,出发前,我们需明确此行的要求和任务:首先大家要一鼓作气,振作精神;其次,大家要开动脑筋,解决困难;第三,大家要团结合作,共同进步,希望我们最后都能达到荣誉的顶点,品尝胜利的果实。 4、沿途发现,做一个细心的收藏家

《伟大的悲剧》教学方

《伟大的悲剧》教学方案- 《伟大的悲剧》这篇课文写的是在1911年底,挪威探险家阿蒙森和英国探险家斯科特,在南极展开了一场富于戏剧性又令人心酸的角逐后,斯科特这位失败的英雄和他的队员在归途中的悲壮覆没的故事。故事较长,情节也较曲折,且用的是第三人称,以人物传记的形式再现当时的情境。文章一方面写了气候的恶劣,探险队员与之展开的搏斗;另一方面,作者也展现了当时牺牲的详情。所以基本上具备小说的三要素:典型情节,典型环境,典型人物,因此又可以把它当作写人的传记小说来读。 学情分析: 学生可能不适应阅读这么长的篇幅,学生可能不适应这么欧化的语言,学生可能陌生这么含蓄而深刻的主题,学生可能有不太理解西方人的价值观念,这正是在阅读这篇文章比较困难的地方。所以教学的立足点不应太高太难,应尽量简化、浅化,使学生好懂、爱学,并重在培养他们的兴趣,不然,教师的教学就会很被动。 教学目标:

以突出人物的精神品质为教学重点 以积累、听说、写作等为训练手段 以发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为核心 学法导引: 1.长文短教,重点突破。 2.注重发现,重抓积累。 3.启发诱导,读写并举。 教学过程: 导入: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那么伟大的悲剧又会是什么样的呢?现在,我们就来看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是怎样用斯科特的故事给我们解答这个疑问的。 出发前的准备 我们今天的学习就像一次充满挑战的探险之旅,希望大家在这次旅程中既欣赏到美丽的风景又接受智慧和胆量的考验,出发前,我们需明确此行的要求和任务:首先大家要一鼓作气,振作精神;其次,大家要开动脑筋,解决困难;第三,大家要团结合作,共同进步,希望我们最后都能达到荣誉的顶点,品尝胜利的果实。 沿途发现,做一个细心的收藏家 我们阅读一篇课文就像一个旅行家在旅行,要去不断地发现那些有价值的、美好的、印象深刻的东西,并把它们记录下来并仔细整理珍藏。下面大家读课文,看同学们是不是一个个细心的收藏家。(指导学生分类整理,做成卡片) 下面的词语不应错过

伟大的悲剧 (最新教案教学设计)

第21课《伟大的悲剧》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积累贮藏、鲁莽、凛冽、海市蜃楼、耀武扬威等词语。 2.用浏览的方法找出本文典型环境,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理清故事情节。 3、体会“悲剧”的深刻内涵。 二、重难点 重点:学会浏览的方法理清故事情节。 难点:理解“悲剧”的深刻内涵。 三、教学过程 【资料链接】 1、浏览:浏览大致分为扫读式和跳读式两种。扫描式,要求在阅读中一目数行,迅速扫视,摘取字里行间的重要信息,如读前言、目录、结束语等。跳读式,根据一定的目的或某种需要,舍弃一部分不读,只快速阅读相关的部分,如读标题、图表、与主题相关的关键词语等,以用于查找相关资料。 2、阿蒙森——斯科特站:南极南纬90°设立的科学实验站名。这是为了纪念人类历史上最早到达南极点的两名科学探险家──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国人斯科特。1910年6月1日,斯科特带领探险队离开英国,前往南极。1911 年10月,他们在新西兰的埃文斯角附近登陆,准备在当年12月至第二年的1月左右征服南极点。可是就在这时候,他们得到消息说,挪威人阿蒙森率领另外一支探险队正向南极进发,要“和他争夺第一个揭开冥顽的地球的秘密的荣誉”!于是,斯科特一行于11月1日匆忙出发,“去争取国家的荣誉”。经过一番激烈的竞争,结果是阿蒙森队捷足先登,于1911年12月14日到达南极,而斯科特队则于1912年1月18日才到达,比阿蒙森队晚了将近五个星期。最后,阿蒙森胜利而归,成功的旗帜永远飘扬在南极点上,而斯科特等五名冲击南极的英雄,因为南极寒冷天气的突然提前到来,饥寒交迫,体力不支,在返回的路上与严寒搏斗了两个多月,最后长眠在茫茫的冰雪之中。 【自主学习】 1、查阅相关资料,以关键词+关键词解读的方式介绍南极,写一个片段,注意语言的文采。 2、快速默读全文,完成如下填空并陈述理由。 本文讲述了一个()的故事。 3、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挪威()无垠()热情高涨()怏怏不乐()贮藏()白雪皑皑() 4、解决本文生字词,并解释下列成语。 风餐露宿:

《伟大的悲剧》教学案例

《伟大的悲剧》教学案例 那天,正在学习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伟大的悲剧》。在我的教学预计中,这节课最多只能用两节课,毕竟所余的学习时间并不很充分。更主要的是,我不想把宝贵的时间太多地“浪费”在并无多大意义的课堂讨论上── 去年刚接手这个届新初一时,曾有过几节自我感觉挺不错甚至是颇令人欣喜的课,但令人不可思议的是,那些在课堂讨论上说得非常精彩的同学,在单元考试中遇到同样的问题时却竟然不知道该如何答题了,这就使我产生了这样的念头:那些看似轰轰烈烈、精彩纷呈、灵感四射的课堂讨论其实并不能对学生的思维及阅读理解起到多大的协助,更不能对提升学生的考分起什么作用。所以,在耗费很多宝贵的教学时间,大胆地尝试了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一些“新课型”后,逐步地,我又把教学思路收回到了原来的轨道上,而“返璞归真”的最紧要处便是尽量压缩课堂讨沦的时间,甚至在很多课中省去了这──环节。 不过,省去这—环节的课堂学习,实在又无法让我找到有课堂讨论这个环节的课型所具备的独特的魅力──课堂上或多或少闪烁着孩子们智慧的火花(虽然有时只不过如流星样一闪而过),涌动着他们充满天真质朴的理性思索,满溢着他们参与学习的热情和激情,我也会颇有创意地来几句很是出彩的评论和欣赏……那多是一些值得回味咀嚼的课,那种课上,有更多学生的身心是投入其中的,那是一种更富活力和创造欲的课。令人遗憾的是,这种课所费时间往往又大大地超出了可用的学习时间。 近一年来,我就一直处在这样一种两难的境地之中,无法找到适宜的解决方法。 【案例描述】 那是《伟大的悲剧》的第二个课时学习,上课音乐响过不久,我们正在实行“阅读本文后,你觉得那些细节最令你感动最令你难忘?请结合具体语句说说为什么”这个教学环节的扫尾工作…… 突然,被我戏称为“女中豪杰”的缪瑾那只袖子捋得老高的雪白手臂如航海中的标尺般高高、直直地悬在了我的眼前岿然不动。我本想对她置之不理的,但又怕伤了她的自尊,更怕以后她再也不肯举手(她这手的举起,还是某一天的课堂上,我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实行男女竞争的“战时政策”下才举起来的,故有了“女中豪杰”之美称),我想,她总不至于会有扰乱我的课堂预设的怪问题出来的吧:所以,就放心地接受了她的“挑战”。“缪瑾,你还有什么难忘的细节要告沂大家吗?”(我意欲把她引导到我正在行驶的轨道上来)”不,老师,不是细节—我有个疑问:文中第十节写道:奥茨突然站起身来,对朋友们说:‘我要到外边去走走,可能要多呆一些时候。’……谁都知道,在这种天气下到外面去意味着什么──‘这个皇家禁卫军的骑兵上尉正像一个英雄似的向死神走去’。不过为什么‘谁也不敢说一句阻拦他的话,也没一个人敢伸出手去向他握别’呢?”

(人教部编版)精品教案第6单元21伟大的悲剧教案新人教版

21 伟大的悲剧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在快速阅读课文过程中,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过程与方法】 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知识和传记文学的特点。(重点) 2.梳理事情脉络,品味意味深长的语句,体会“伟大的悲剧”的深刻含义。(难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培养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确立正确面对失败的人生态度。教学方法 1.诵读法。本文是传记《人类的群星闪耀时》的节选。文学色彩浓厚,字里行间渗透了作者强烈的主观情感。引导学生快速阅读,抓住典型事件和人物,把握课文的内容要点,并有感情地复述故事。 2.讨论探究法。以较深层次的问题作为切入点,以四人学习小组展开讨论交流,集思广益,在合作探究中提高理解和概括能力。 课前准备 师:多媒体课件、投影仪、课文范读音频等。 生:预习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人类对未知领域的探险层出不穷、此起彼伏,耳熟能详的不必说张骞奉命出使西域,玄奘西去印度求经,也不必说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麦哲伦环球航行探险,单是英国探险家斯科特一行在南极的伟大壮举,就使我们无比的震撼。 那么,在茫茫的南极大陆上,斯科特一行人又曾经历了什么呢?让我们随奥地利作者茨威格一起回到1912年,走进《伟大的悲剧》,接受心灵的洗礼。 基础梳理 1.字词清单 (1)生字注音 毋.(wú)宁厄.运(a) 告罄.(qìng) 坚持不懈.(xia) 毛骨悚.然(sǒng) 吞噬.(shì) 贮.藏(zhù) 怏.怏不乐(yàng) 无垠.(yín) 战栗.(lì) 羸.弱(l?i) 风餐露宿.(lù) 凛冽.(lia) 海市蜃.楼(shan)忧心忡.忡(chōng)遗孀.(shuāng)癫.狂(diān) 姗.姗来迟(shān) 辜.负(gū) 疲惫.(bai) (2)理解词义 ①吞噬:吞食。

伟大的悲剧 (最新教案教学设计)

《伟大的悲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2、品味文中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意味深长的语句含义。 3、引导学生思考这一出南极探险悲剧所折射出来的人类精神。 教学重难点 1、训练学生的速读课文以及理清故事情节的能力。 2、联系语境,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创意 抓住“悲剧”和“伟大”两词展开教学,以此为线贯穿全课,使课堂结构紧凑,主线分明。在“对话”的同时,引导学生速读,跳读,重点诵读,抓住典型事件,把握课文要点,品析关键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预习课文,解决生字词,了解作者 3、搜集南极相关知识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聚焦“文题”。 1、导入:(多媒体屏显“南极版图”,突出“阿蒙森-斯科特站”站名。)

(教师富有激情地介绍站名的来历,引出课文与人物) 同学们,千百年来,南极这块神秘的地方向世人裸呈着她冰肌玉骨、绝世无双的美丽,于是南极也就成为所有爱好探险的人们永久的目标。设立在南极南纬90度的科学实验站取名为阿蒙森——斯科特站,就是为纪念人类历史上最早到达南极点的两位探险家——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国人斯科特。但隐藏在这历史事件背后的故事却是那样震撼人心,今天,就让我们在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引领下走进故事吧。 多媒体屏幕显示课文题目及作者: 伟大的悲剧----(奥地利)茨威格 2、解题:齐读题目初知大意 同学们,读过题目后可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甲说:“悲剧”指的是什么事? 学生乙说:“悲剧”悲在哪里? 学生丙说:既然是“悲剧”,为什么前面又冠以“伟大”二字呢? 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打印在多媒体屏幕上。同学们,让我们从文中找答案吧! 二、速读课文,感受“悲剧”。 (一)教师要求学生在6分钟之内快速默读全文。 (二)互动交流,合作探究。 同学们讨论交流刚才提出的、打在多媒体屏幕上的问题。 1、“悲剧”指的是什么事?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按叙事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来概括文意。) 2、“悲剧”悲在哪里? 学生:失败之悲。文中第二段写道:“而他们恰恰是第二批到达的人,他们仅仅迟到了一个月。虽然昔日逝去的光阴数以几百万个月计,但现在迟到的这一个月,却显得太晚太晚了—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一切努力成了徒劳,历尽千辛万苦显得十分可笑……他们在那里发现的唯一不寻常的东西,不是由自然界造成的,而是由角逐的对手造成的,那就是飘扬着挪威国旗的阿蒙森的帐篷。”面对如此巨大的打击,斯科特难以接受,心灰意冷,心情极度沮丧、悲凉。

多角度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

多角度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 文本是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凭借,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的一个载体。既然是一个载体,老师在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文本,真正走进文本,深入解读文本,在阅读中感悟体验,逐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所谓的文本解读是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凭借感受力和想象力而披文入情、动情关照的独特的精神活动。文本解读不但要解读文本的字面意,更要体会文本的字中意、字外意。 一、把文章还原到历史中,站在作者的角度阅读文本 孟子曾经说过:“读其书,颂其诗,不知其人,可乎?是以知人论世也。”要想成功解读文本,追溯作者的写作目的或写作背景,应该首当其中。因为作家要表达思想,抒发情感,一定要有一个空间。作者所选取的自然的、生活的图景,经过思想的渗透、情感的倾注,就不再是原先的个别的生活图像的复现,而形成了有情有境、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考的一种典型生活空间,一种艺术境界。当教师通过语言和直观手段,引导学生进入这种境界,让学生试着站在作者的角度阅读文本,学生便会产生与作者所抒发的情感相似的或者相一致的情感体验。如在讲《背影》一文时,一定要让学生明白,这次分别发生在1917年的南京浦口车站,“当时祖母刚刚去世,父亲又失业了,家中变卖典质,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家境十分惨淡”。只有了解了这些,学生才有可能设身处地地站在作者的角度,去体验作者的感受:分别那一刻,社会的动荡、家境的惨淡、前途的渺茫、生存的无助,这一切都如同千斤重担压在父亲的心头。就在这种处境之下,父亲事事以儿子为中心,处处为儿子做考虑,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保护儿子,安慰儿子。这样, 学生才可以理解父亲那深刻的爱。 二、教师要深入解读文本,读出个性化的见解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文质兼美,意蕴深远,作为语文老师,首当应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和字面上的文本及文本后面的作者认真对话,静心凝神地加以研读,做好解读文本的第一人。教师高屋建瓴,方可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章。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要深入思考,能找到打动自己的点,能读出文章的文眼,能思考出自己教学的文眼,读出自己个性化的见解,这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才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解读 文本读出自己的感受。 如在讲《背影》时,我抓住一个“攀”字,引导学生体会父亲攀爬月台的艰难与努力,想象那一瞬间父亲的面部表情,从而挖掘出父亲背影中蕴含着对儿子多少的爱;在讲《幽径悲剧》时,我抓住“微笑”一词,我引导学生想象:茂盛的紫藤萝下半部分已经被砍断了,失去了生存的机会,上面的花儿却不知道,依然在向世人绽放着最灿烂的微笑,学生可以想象出在以后几天里,鲜艳的花朵是怎样一点一点地枯萎,一点一点地失去生命。从而更深刻的理解深爱着紫藤萝的作者,把它当作精神支柱的作者,看到这一幕,是多么地痛心!在想象的画面中,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紫藤萝的不幸。 三、在有层次的教学设计中解读文本 课堂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一个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的学习活动。这就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同时因为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已有知识经验是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是有限的,这就决定着学生的自主探究、自主发展应该是简约的,是在教师的适度引领下进行的,这样,学生的体验和感悟才可能更加深刻,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才可能更高。因此,教师要在自己个性化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抓住文本的核心内容,精心设计一两个有层次、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静下心来,细细的品读文本,咀嚼语言,体验作者的经历与感受,从而收获自己的人生感悟。如在教《藤野先生》一文时,我设计了四个层次的问题:找到“伟大”,说说鲁迅对藤野先生的评价,引导学生切入文章;探究“伟大”,说说我们眼中的藤野先生,引导学生品读文章,说说自己对藤野先生的评价与感受;深化“伟大”,说说鲁迅心中的藤野先生,引导学生联系鲁迅出国的目的、当时的背景,从而站在鲁迅的视角来看藤野先生;提升“伟大”,说说我们心中的鲁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伟大的悲剧》教学设计

《伟大的悲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把握主题。 2.抓住文章中描写探险队员的几个细节,体悟文中关键词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透过这个悲剧,增强学生追逐梦想的信念,培养团结合作、克服困难的精神。 重难点: 1.速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把握主题。 2.抓住文章中描写探险队员的几个细节,体悟文中关键词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中国有句古话: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虽然也说“不以成败论英雄”、“失败乃成功之母”,但是一直以来,人们歌颂的都是成功者、胜利者。其实,在人类发展进程中,尤其是在人类征服自然界的领域里,都涌现出很多可歌可泣的“失败英雄”。 ——1986年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升空72秒后突然爆炸,机上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 ——2003年2月1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即将返回地面时解体,机上7名宇航员遇难。 ——2002年北大登山队攀登希夏邦马峰时,队员不幸遭遇雪崩,5人遇难。 人类科学探险的道路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是,这一切从未阻止过人类继续探索的脚步!他们对于梦想的执着追求,给予了我们许多启迪。英国探险家斯科特就是其中的一位。下面,我们就跟着作家茨威格去认识一下这些失败的英雄。 二、作者介绍 (师:注意外国作家的国籍,自己在书中作好批注。)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生于维也纳一个犹太资产阶级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后去世界各地游历,结识罗曼·罗兰和罗丹等人,并受到他们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从事反战工作,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二十年代赴苏联,认识了高尔基。1934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

《伟大的悲剧》教学案例

《伟大的悲剧》教学案例 青龙县龙王庙总校李英会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上三幅图片(课件)。 师:这是1986年1月28日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升空73秒后突然爆炸时的情景,机上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 这是2002年北大科考队和登山队攀登希夏邦马峰时的照片,队员不幸遭遇雪崩,5人遇难。 这是2003年2月1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即将返回地面前夕解体时的照片,机上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 师:在人类科学探险的道路上这样的事情发生过太多太多了,人类科学探险的道路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是,这一切从未阻止过人类继续探索的脚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著名的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写的——《伟大的悲剧》师:前面我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下面请回忆一下课文内容,看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请大家四人为一小组进行交流,把各自概括的内容说给其他人听。(小组讨论) 师:哪个小组交流完了?哪个小组先说说? 生(1):斯科特一行5人在从南极返回的途中,由于精神和物质的缺乏都遇难而死。 生(2): 1912年以斯科特为首的探险队登上南极点,但却败给了阿蒙森。 生(3):阿蒙森和斯科特两队探险队进行角逐,阿蒙森胜利而返,斯科特一行在返回的途中遇难而死。 师:大家说得很好!我们能不能纵览全文,按照叙事的要素,更为精炼全面的总结呀? 师:事件发生在什么时间? 生(4):1912年。 师:地点在哪里? 生(5):南极。 生(6):南极点探险返回途中。 师:这个同学说得更为具体准确。人物是谁呀? 生(7):斯科特、埃文斯、奥茨、威而逊、鲍尔斯。 师:只用一个人名来指代人物群体应该怎么说呀? 生(8):斯科特等。 生(9):斯科特一行五人。 师:人数都能交待清楚,很具体。事件经过怎么概括呀? 生(10):在返回途中死了。 生(11):被冻、饿死了。 生(12):用“死了”一词不好,应该用“遇难”,这样能表达一种悼念感情。 师:这个同学真了不起,能考虑到在概括中融入自己的感情。如果要强化一下这种感情,前面还可以再加上一个词。 生(13):不幸遇难。加上“不幸”一词。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连贯起来,我们可以这样概括文章的意思:本文讲述了1912年斯科特一行5人,在从南极点返回的途中不幸遇难的过程。(屏幕显示确定的文章大意。)

伟大的悲剧公开课教案

《伟大的悲剧》公开课教案 闽侯荆溪中学徐道彬 教案目标 1.学习本文南极探险悲剧所折射出来的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 2.梳理故事发生的整个经过和结果。 3.品味文章中强烈的抒情色彩和意味深长的语句。 教案重点 1.学习本文南极探险悲剧所折射出来的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 2.梳理故事发生的整个经过和结果。 教案难点 品味文章中强烈的抒情色彩和意味深长的语句。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案过程 第一课时 一.展示图片导入新课 你了解南极吗?设立在南极南纬90℃的科学实验站名为阿蒙森——斯科特站,是为纪念最早到达南极的两名探险家: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国人斯科特。当年他们各自率领一支探险队,为使自己成为世界上第一批到达南极的人而进行激烈的竞争。结果阿蒙森队比斯科特队早了近五个星期到达极点,并顺利班师,斯科特等五位队友却永眠于茫茫冰雪之中。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并未为胜利者阿蒙森作传,而把目光投向了斯科特。 1 / 5 这堂课我们学习《伟大的悲剧》,它节选自茨威格的人物传记《夺取南极的斗争》的后半部分,这篇文章与其他人物的传记文章共同收录在《人类的群星闪耀时》这本集子里。 二.作者介绍 奥地利作家,他的主要成就在传记文学和小说创作方面。传记文学代表作有《三位大师》《罗曼·罗兰》《三个描摹自己生活的诗人》《精神疗法》等。中短篇小说有《最初的经历》《马来狂人》《恐惧》《感觉的混乱》等,唯一的长篇小说是《焦躁的心》。 三、字词教案 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拽(zhuài) 无垠(yín) 癫狂(diān ) 凛冽(lǐn liè) 吞噬(shì) 销蚀(shí) 羸弱(léi) 步履(lǚ) 告罄(qìng) 遗孀(shuāng) 毛骨悚然(sǒng) 怏怏不乐(yàng) 姗姗来迟(shān) 忧心忡忡(chōng) 疲惫不堪(bèi ) 2 / 5 四、速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填写表格。 地点人物及事件时间白色雪原1912.1.16南极点1912.1.18埃文斯死1912.2.171912.3.2无

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课题

《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课题 实验结题报告 【内容摘要】当前有不少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不少师生之间也存在关系不和谐问题,而语文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渗透是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文重点阐述了以下五个个方面的观点:一、教师具有健康的心理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二、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载体;三、学习方法的指导是调节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是优化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正确评价学生是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的直接因素。以此能促进师生间的教学关系和谐发展,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语文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知识经济的悄然而至,我们的教育需要培养创造型人才。创造型人才不仅需要扎实的知识、能力基础,更需要有敢于创新、善于合作的意识,有百折不挠、精益求精的精神,有热爱生活、服务他人的美好而丰富的情感,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才是知识经济所需的人才,才是社会发展的积极因素。 但是,据国内大量的调查研究表明,现代中学生存在着程度不同、类型各异的心理障碍,常见的有厌学、角色紧张和冲突、自我为中心、挫折耐受力差、过度依赖、过度焦虑、情绪脆弱、攻击性行为、人际交往障碍、孤独与冷漠等等。上述障碍表现形式多样、成因复杂,将会对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严重的会使中小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王极盛教授公开发表了他对全国中学生的多年调查,结果显示高达32%的中学生有心理问题。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由此可见一斑。 因此,有必要针对中小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心理状态,从正面给他们以具体的帮助和指导。在学校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迫切的和具有重要意义的举措,而在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学科中能否渗透心里健康教育,最关键的就是要看学科课程本身及其教学过程是否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我们认为,无论是学科课程本身还是学科课程的教学过程,都蕴涵着十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语文形象性特点来影响学生的心理,让学生在形象的熏陶中受到感染,既能完成语文教学任务,又能培养健康的心理,比教师直接说教效果更好。在语文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时间和空间上的优势。只要每一个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在其间能做一个有心人,适时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那么作为学校教育中“龙头”学科的语文教学,应该能够承担起一定的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培养健康心理的任务的。

《伟大的悲剧》教学设计

《伟大的悲剧》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快速阅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理清故事情节,体会“伟 大的悲剧”的深刻含义 2、过程方法:通过品味语言,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伟大的悲剧”的深刻含义 3、情感态度: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内涵,树立正确看待成败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伟大的悲剧”的深刻含义 2、树立正确看待成败的人生观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探究法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课前准备: 1、文章篇幅较长,课前组织学生通过进行充分地预习课文,预习生字词 2、课件、配乐磁带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图片导入 1、导入语:有人说:天上最难的事,是太空旅行;地上最难的事,是叩访南极。同学 们,千百年来,人类在探索未知领域的征途中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为实现第一个站在地球最南端的的梦想,英国探险家斯科特等五位失败的英雄在同厄运的搏斗中英勇牺牲, 永眠在茫茫冰雪之中,奥地利作家茨威格饱含感情地用文学的笔法,记录了这一感人至深的历史事件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传记节选《伟大的悲剧》,去感受定格在历史长河中这悲壮 的一幕。 2、师:首先,大家跟随老师准备的图片,去简单认识一下悲剧的发生地——南极 二、复习回顾 1、PPT出示生字:读准字音,注意字形 2、上节课我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下面请回忆一下课文内容,能不能用一句话来概括 全文(用记叙文的要素:时间、人物、地点、事件来概括) 三、走进文本解读英雄 (一)感受“悲剧” 这五位勇士的经历总是让我们久久回味,作者称它是伟大的悲剧?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惑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说说为什么是“悲剧”呢? 明确:为了这次探险斯科特一行他们倾其所有,斯科特义无反顾的离开了妻子和刚出生 的儿子,想第一个踏上南极点,这是斯科特一行人的梦想,他们身上承载着祖国人民的期盼

《伟大的悲剧》教学案例_1

《伟大的悲剧》教学案例 【教学设想】 《语文课程标准》有句话让我深受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感受、体验,让学生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去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那如何用好语文教材,使教材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工具,使知识成为学生终身发展的维生素?使课堂成为学生体验学习,享受生命的大地?下面以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课文《伟大的悲剧》为例,来阐述语文学习是学生内心感受、体验的过程。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目标:学习本文南极探险悲剧所折射出来的坚韧不拨,勇往直前的精神。 2、知识能力目标:丰富探险知识,地理知识和其他文化知识,从而唤起课外阅读的热情,进而提高对这类文章的阅读能力,品味意味深长语句的能力。 3、过程方法目标:练习快速默读,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能梳理故事发生的整个经过和结果。 【重点难点】 1、重点:感受、体验本文南探险悲剧所折射出来的坚韧不拨、勇往直前,团结合作的精神,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 2、难点:品味文章中强烈的抒情色彩和意味深长的语句。 【教学准备】

1、学生: ⑴预习生字词,给生字、新词注音、释义,用文中的成语造句。 ⑵阅读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写的传记《夺取南极的斗争》收集相关信息。 2、教师:制作课件,收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读题审题,进入学习情境 1、播放画面,进入情境: ⑴播放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爆炸场面,举国哀悼,美国总统里根沉痛的演讲《真正的英雄》第1~4段。 ⑵给学生播放一些关于南极恶劣天气的图片或人类南极探险的录像资料,让学生进入预设的情境。 2、交流已有信息,建立情感联系: 师:迪克等七位宇航员是美国民族英雄,而斯科特等五位南极探险队员则是英国民族英雄,他们都是人类真正的英雄!下面请同学们说说斯科特等人南极探险的背景、探险情况以及探险队员英雄行为,介绍出来与同学分享。 ⑴分组互相交流信息,小组推荐一位同学向全班同学谈谈读传记《夺取南极的斗争》收获、体会: 教师及时把握各小组交流动态,注意追问:你是怎样知道这些信息的?这篇传记中你感受最深的有哪些内容?为什么让你难忘感动?老师要及时鼓励。 (解读:这一环节是体验活动的开始,目的是激发学生情感,

伟大的悲剧教学设计一等奖

《伟大的悲剧》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快速默读课文,梳理情节,感悟内容,体会情感。 2.把握文题“悲剧”的内涵,明确“伟大”的意义。 3.研读课文,体味关键语句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 2.引导学生认识人类挑战自我,实现生命价值的伟大。 【教学重点】 1.把握“悲剧”内涵,明确“伟大”意义。 2.研读课文,体味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 激发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认识人类挑战自身,实现生命价值的伟大。 【教学类型】 讲读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本课教学要点 速读默读课文,理清故事结构,整体感知文意。把握“悲剧”内涵,明确“伟大”意义。导语设计 设计(一)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南极地图,美丽的南极风光,可爱的动物企鹅蓝鯨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播放世界各国在南极的科学考察站地图,介绍中国的长城站、中山站,特别介绍设在南极南纬90°的名为阿蒙森——斯科特的科学实验站,这是为纪念最早到达南极的两名探险家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国人斯科特而命名的。1910年6月1日,英国人斯科特带领探险队离开英国,前往南极。1911年11月,他们在埃尔斯角和近登陆,准备征服南极点。今天,我们就跟随茨威格的文笔,随斯科特他们一起踏上南极探险的旅程,去感受定格在历史长河中那悲壮的一幕吧。由此导入,板书课题。 一、学习目标 1. 了解作者作品。 2. 速读、默读课文,理清故事结构,整体感知文意。 3. 把握“悲剧”内涵,明确“伟大”意义。 读一读,写一写 吞噬(shì) 角逐(jué) 雪橇(qiāo) 癫狂(diān) 拽(zhuài) 悚(sǒng) 毋(wú) 皑(ái) 怏(yàng)

伟大的悲剧课例鉴赏

《伟大的悲剧》课例鉴赏 该课获2017年“河南省中学语文优质课大赛”初中组一等奖。 执教者:张岩河南省安阳市第八中学 观察者:蒋新海安阳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 【学习目标】 1.理清情节,把握内容。 2.了解人物传记生动、真实的体裁特点。 3.领会“伟大悲剧”的深刻含义,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图片导入 师:同学们,这是南极,冰雪的故乡,风暴的摇篮,这里留下了可歌可泣的探险事迹,这里上演着震人心魄的英雄壮举,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走进一幕《伟大的悲剧》。 出示课件: (南极图片) 【板书】(课题、作者) 二、展示目标明确任务 师:请同学们齐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生:1. 学习用浏览法提取信息,理清情节。 2. 了解人物传记的体裁特点。 3. 领会“伟大悲剧”的深刻含义,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 出示课件: (学习目标1.学习用浏览法提取信息,理清情节。 2.了解人物传记的体裁特点。 3.领会“伟大悲剧”的深刻含义,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 师:声音真洪亮,接下来让我们带着目标走进课文。 三、知识链接指导阅读 师:课文较长,同学们可以用“浏览法”来读,阅读的时候可以扫描,一目数行; 也可以跳读,有所舍弃,摘录关键词语。这是一篇人物传记,属于记叙类的文章, 那它的重点信息是什么? 生: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出示课件: (知识链接1.浏览法:可以扫描,一目数行,提取主要信息;也可以跳读,有所舍弃, 摘录关键词语。2.重点信息筛选法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四、初读课文感知“悲剧” 师:非常好,接下来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勾画文中语句,找出在这些时间、 地点发生了什么“悲剧事件”,开始。 出示课件 ①1月16日南极雪原

七年级语文教案[新增]《伟大的悲剧》教学设计12_0734文档

2020 七年级语文教案[新增]《伟大的悲剧》教学设计12_0734文档 EDUCATION WORD

七年级语文教案[新增]《伟大的悲剧》教学设计 12_0734文档 前言语料:温馨提醒,教育,就是实现上述社会功能的最重要的一个独立出来的过程。其目的,就是把之前无数个人有价值的观察、体验、思考中的精华,以浓缩、 系统化、易于理解记忆掌握的方式,传递给当下的无数个人,让个人从中获益,丰 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也支撑整个社会的运作和发展。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 教学设计 一教学理念:找出最佳途径让学生发掘材料,从语文实践中掌握学习语文的规律。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激发全体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动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营造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二教材分析:《伟大的悲剧》这篇课文写的是在1911年底,挪威探险家阿蒙森和英国探险家斯科特,在南极展开了一场富于戏剧性又令人心酸的角逐后,斯科特这位失败的英雄和他的队员在归途中的悲壮覆没的故事。故事较长,情节也较曲折,且用的是第三人称,以人物传记的形式再现当时的情境。文章一方面写了气候的恶劣,探险队员与之展开的搏斗;另一方面,作者也展现了当时牺牲的详情。所以基本上具备小说的三要素:典型情节,典型环境,典型人物,因此又可以把它当作写人的传

记小说来读。三学情分析:学生可能不适应阅读这么长的篇幅,学生可能不适应这么欧化的语言,学生可能陌生这么含蓄而深刻的主题,学生可能有不太理解西方人的价值观念,这正是在阅读这篇文章比较困难的地方。所以教学的立足点不应太高太难,应尽量简化、浅化,使学生好懂、爱学,并重在培养他们的兴趣,不然,教师的教学就会很被动。教学目标:1以突出人物的精神品质为教学重点2以积累、听说、写作等为训练手段3以发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为核心学法导引:1.长文短教,重点突破。2.注重发现,重抓积累。3.启发诱导,读写并举。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那么伟大的悲剧又会是什么样的呢?现在,我们就来看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是怎样用斯科特的故事给我们解答这个疑问的。出发前的准备我们今天的学习就像一次充满挑战的探险之旅,希望大家在这次旅程中既欣赏到美丽的风景又接受智慧和胆量的考验,出发前,我们需明确此行的要求和任务:首先大家要一鼓作气,振作精神;其次,大家要开动脑筋,解决困难;第三,大家要团结合作,共同进步,希望我们最后都能达到荣誉的顶点,品尝胜利的果实。沿途发现,做一个细心的收藏家我们阅读一篇课文就像一个旅行家在旅行,要去不断地发现那些有价值的、美好的、印象深刻的东西,并把它们记录下来并仔细整理珍藏。下面大家读课文,看同学们是不是一个个细心的收藏家。(指导学生分类整理,做成卡片)下面的词语不应错过姗姗来迟怏怏不乐白雪皑皑茫茫无际洋洋得意闷闷不乐念念有词忧心忡忡小心翼翼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