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刑法专题讲义祥解

  • 格式:doc
  • 大小:140.00 KB
  • 文档页数:40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刑法学犯罪学研究》讲授提纲第一讲绪论

(一)学派之争:古典学派与近代学派

(二)近代刑法理论的基本框架

第一编犯罪论

第二讲犯罪论体系概说

第三讲犯罪要素

第四讲违法阻却事由

第五讲责任论

第六讲未遂犯

第七讲共同犯罪

第八讲罪数论

第二编刑罚论

第十讲刑罚的一般理论

第十一讲死刑的存废

第十二讲保安处分

参考书目:

[1]马克昌:《比较刑法原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马克昌:《近代西方刑法学说史略》,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

[3]储怀植:《美国刑法》(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张明楷:《外国刑法纲要》,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陈兴良:《刑法的启蒙》(修订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第一讲绪论

一、学派之争:古典学派与近代学派

刑法理论上产生过各种学派,但基本的学派是旧派与新派。旧派:古典学派,分为前期旧派与后期旧派;新派:近代学派、实证学派(包括刑事人类学派、刑事社会学派)。

一、前期古典刑事学派(前期旧派)

(一)产生的历史背景

这一时期的旧派理论,是否定封建刑法的理论。因此要理解这一学派的基本观点,就有必要说明封建刑法的特点。封建刑法四特点:一是干涉性,即刑法干涉到个人生活的所有领域,包括私生活;二是肆意性,即对何种行为处以何种刑罚,事先并无法律的明文规定,主要由法官进行自由裁量;三身份性,即同样的行为由于行为人的身份不同,可以决定处罚的有无与处分的轻重;四是蔡酷刑,刑罚方法大部分是死刑与身体刑。

(2)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1.贝卡利亚与《论犯罪与刑罚》

2.费尔巴哈(1775-1833)

(三)旧派的主要观点

主张意志自由(原因无定说)、行为主义、道义的责任、报应刑、一般预防。即人都是具有自由意志的,对于基于自由意志所实施的客观违法行为(为其所不当为,不为其所当为),在道义上能够进行非难、追究其道义上的责任;为追究这种责任,对行为进行报应的方法就是刑罚,刑罚是对恶行的恶果,以对犯罪人造成痛苦为内容;对犯罪人进行报应,使警告一般的人,以期待一般预防的效果,刑罚以一般预防为主要目的。

二、刑事实证学派(新派)

新派(近代学派),包括刑事人类学派(龙勃罗梭)和刑事社会学派(菲利)。

(一)产生的历史背景

19 世纪末期旧派的刑法理论不能解释新的犯罪现象,也不能解决刑罚与犯罪的关系。犯罪毕竟是有原因的,而不是自由意思的产物,因此从犯罪人开始探

求犯罪的原因。

实证学派认为,并不是行为人自己要成为犯罪人,而是不良的内部和外部的因果链条一样的生活环境对人格、肉体、道德的影响而形成的。犯罪是自然的、社会的现象,首先要研究犯罪的人类学的、地理学的、社会的原因。

实证学派从研究犯罪的自然产生的起源出发,探求犯罪的原因,为预防犯罪提供社会的、法律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关键是归纳的方法”。如果没有实证学派的研究,假释、缓刑、累犯、罚金、没收财产等等刑罚方法是不可想象的。

对行为的背后所隐藏的犯罪人的研究才是刑法学研究的基础,这种研究方法是科学的归纳方法,即实证方法,因此而称为实证学派,这门科学称之为犯罪学。实证学派的产生导致了一场刑法革命。

(二)主要代表人物

1.龙勃罗梭(1835-1909)

意大利精神病学家、犯罪学家、实证主义犯罪学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犯罪学之父、在近代刑法史、犯罪学史、犯罪心理学等学科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

龙勃罗梭被称为新派的先驱。新派的代表人物应当是意大利的菲利、德国德利斯特。

2.菲利(1856-1929)

刑事实证学派的奠基人,集刑事人类学派和刑事社会学派之大成。

3.李斯特(1851-1919 )

德国刑法学家、刑事社会学派的主要代表之一,现代刑事政策的创始人,国际刑事学协会的发起人之一。代表著作有《德国刑法教科书》和《刑法的目的观念》。

李斯特的思想有两条主线:一是在犯罪论方面,坚持罪刑法定主义、客观主义和行为主义。二是在刑罚方面采用主观主义、行为人主义。

(三)新派的主要观点

主张决定论(原因决定论)、行为人主义、社会责任、改善刑、特别预防。新派否定没有原因的自由意志,认为犯罪一定是基于某种原因产生的,因此,只是对已经发生的行为进行非难、追究责任还不能防止犯罪,为了防止犯罪就必须研究犯罪的原因,犯罪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行为人的性格是一个重要因素,故

消除行为人性格的危险性是防止犯罪所必须的。刑法是改善性格的一种手段,刑法的主要目的是预防犯罪人重新犯罪(特别预防)。性格具有危险性的人,不管其有无道义上的责任,基于社会生活的必要,必须承担责任,这就是社会责任。

三、后期旧派刑法理论

19 世纪末到20 世纪初,在与新派刑法理论对抗中继承和修正了旧派刑法思想,形成了后期刑事学派。代表人物有宾丁(Binding)、毕克迈耶、贝林格(Beling)、日本的小野、团藤、龙川。

1.宾丁的规范论(Binding、1841-1920)

宾丁否定了费尔巴哈的权利侵害说,提出规范论。指出犯罪是对规范的侵害,即对国家权利综合规范的侵害。他将刑罚法规与刑法规范区分开来,规范是对行为的禁止和命令。只有当行为人侵害了国家制定的禁止或者命令规范时,国家才可以发动刑罚权。这是国家行使刑罚权的根据。

2.贝林格的构成要件论

提出构成要件充足理论。行为人违法的前提是存在违法行为,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违法行为都是应当处罚的行为,只有满足刑法条文规定的构成要件的条件和内容时,才能成为处罚的对象。犯罪是符合构成要件的、违法的、有责的行为。建立了完整的近代犯罪论体系,以后的各种犯罪论体系都是在贝林格的构成要件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二、近代刑法理论的基本框架

古典学派和近代学派在犯罪论、刑罚论以及罪行格伦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异,两派针锋相对的见解直接导致近代刑法理论的形成。

近代刑法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关于犯罪的理论,存在着非决定论与决定论、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社会伦理主义和法益保护主义、现实主义与表征主义的分歧;关于刑法理论存在着报应刑主义和目的刑主义、一般预防主义与特殊预防主义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