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深度报道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28 MB
- 文档页数:27
潍坊学院教案讲稿第一节广播电视深度报道节目的说理原则(2)四、表达客观原则应用在广播电视中的常见问题(一)确保报道真实性前提下,补录(模拟)音响和补拍(摆拍)画面的限制使用原则为了增加报道的可听性、可视性,一些节目中使用了模拟音响,这就引发了一个问题:如何把握新闻报道中补录(模拟)音响、补拍(摆招)画面使用的度,广播电视节目中使用模拟音响现象最初出现在专题节目中,尤其是社教类节目。
如为了表明时间使用的钟表滴滴答答的走动声,表示紧张忙碌的工作状态使用的敲击键盘声等等。
但在新闻节目中基本上禁止使用模拟音响,补拍、摆拍画面,这是广播电视媒界公认的规则。
但90年代后期,由于媒介竞争加剧,各媒介都在调动一切手段增加报道的形象感、吸引力,模拟音响、补拍、补录现象大量出现。
以至于1996年的电视专题获奖作品评析文章中,有专家针对这一问题特别强调:“新闻专题要用纪实拍摄手法真实地展现新闻事实,不允许摆布、补拍、扮演,以‘实’为本。
”但是学院派的“告诫”并没有阻止实践界的尝试。
1998年中国电视新闻专题参评作品《危机时刻》获得一等奖,这标志着理论界对这一现象部分认可。
《危机时刻》中有大量镜头是事后补拍的。
补铂的镜头中有一些是说明性质的,如乘务人员拿着锤子去敲击飞机的前起落架、空中小姐演示迫降姿势;也有一些完全是为了渲染气氛、增加观众的紧张感的,如屏幕上不断闪烁、发出刺耳声音的红色指示灯、数字倒计时等。
这些补拍、摆拍的镜头对于渲染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起到了效果。
但随之带来的问题就是如何把握报道真实性。
《危机时刻》获奖说明评委们认可了以上手段的使用,在获奖作品评析文章中,有专家说,这个报道:“调动一切不违背真实的手段,强化了电视符号优势”,只要“不用演员去演是可以的”。
从此后,在中国的广播电视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扮演、补拍”,也出现了演员扮演的“纪实”节目。
那么到底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笔者认为应根据广播电视深度报道中使用的补录(模拟)音响、补拍(摆拍)的画面的不同作用分别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