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苏格拉底的生死观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3
孔子和苏格拉底生死观之比较
孔子和苏格拉底都是古代哲学家和思想家,他们的生死观也有许多共同之处,但也存在一些不同之处。
无论是孔子还是苏格拉底,他们都持有一种宿命论的生死观。
孔子认为人的生死是由天命所决定的,他说:“天生民人,以尊周礼。
”就是说人的生死是由上天所命定的,无法违背。
苏格拉底也认为人的生死是由命运所决定的,他认为人的一生都是在努力追求智慧和真理的过程中,而死亡只是生命的终点,没有什么值得害怕的。
孔子和苏格拉底都对死亡持有一种淡然的态度。
孔子认为死亡不是终结,而是另一种形式的生存,他说:“生无可恃,焉知死可恶乎?”意思是生命本来就没有什么可以依靠的,那么死亡又有什么可怕的呢?苏格拉底也对死亡持有相似的看法,他认为智者应该追求真理和智慧,而不是害怕死亡,他说:“死亡不会伤害我们,我们害怕的只是对死亡的错误认识。
”他认为死亡只是人的一种解脱,是从苦恼解放的途径。
尽管孔子和苏格拉底对死亡持有相似的看法,他们的态度和立场上有所不同。
孔子注重人的实际利益和幸福生活,他认为人的生命价值在于能够对社会作出贡献,所以他更加关注人的世俗境遇和社会责任。
苏格拉底则更加关注人的智慧和灵魂的追求,他认为人应该追寻真理和智慧,通过自我反省和内省来达到人生的目的。
孔子和苏格拉底的生死观有相似之处,都是宿命论的观点,都持有一种淡然的态度,认为死亡不是终结,而是另一种形式的生存。
但他们的立场和关注点有所不同,孔子更加关注实际利益和幸福生活,苏格拉底更注重智慧和灵魂的追求。
这些不同之处反映了他们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思想传统,但都体现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哲学思想的追求。
苏格拉底之死法理学苏格拉底是古希腊哲学家,他被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死亡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也引发了对法律和道德的深思。
本文将从法理学的角度来探讨苏格拉底之死对于法律和道德的影响。
苏格拉底之死引发了对法律的质疑和反思。
在古希腊,苏格拉底被控煽动青年违抗国家宗教和道德规范,他的审判和死刑引发了人们对司法公正性和法律权威的质疑。
苏格拉底的死刑被认为是一个不公正的判决,因为他只是对现有观念提出质疑并试图寻求真理。
这对法律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们开始思考如何确保司法公正和法律权威的合理性。
苏格拉底之死也引发了对道德的思考。
苏格拉底坚信人类应该以道德和正义为准则行事,他相信真理和正义是不可分割的。
他在审判中坚守了自己的信念,并宁愿接受死亡,也不愿违背自己的道德原则。
他的牺牲精神激发了人们对道德标准和个人责任的思考。
苏格拉底之死使人们开始思考什么是真正的道德,以及在面对违背道德的法律时应该如何行动。
苏格拉底之死对法律和道德的影响不仅仅停留在当时,它对后世的法理学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法理学是研究法律和法律原则的学科,苏格拉底的死亡促使人们开始反思法律的合理性和道德性。
法理学家开始思考如何确保法律与道德的一致性,并探讨如何通过法律来维护正义和公正。
苏格拉底的死亡成为法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案例,引发了对法律和道德关系的深入研究。
在法理学的发展中,苏格拉底之死也对法律的解释和解释权产生了影响。
法律的解释是法律应用的关键环节,苏格拉底的死亡使人们开始思考法律解释的权威性和合理性。
苏格拉底在审判中坚持自己的观点,他认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是符合道德的。
这引发了对法律解释权的探讨,人们开始思考法律解释应该以什么标准为依据,以确保解释的公正和合理。
苏格拉底之死对法律和道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死亡引发了对法律公正性和道德标准的质疑和反思,推动了法律和道德的发展。
苏格拉底之死也对法理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促使人们开始思考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以及法律解释的权威性。
走出死亡的智慧---小议苏格拉底之死摘要:生与死是人生哲学之大题,苏格拉底用他的言行举止身体力行的为我们诠释了生与死的价值和意义。
在他坚持慷慨赴死的时候,他的智慧早已走出死亡,并且超越了死亡。
关键词:苏格拉底;死亡;自由选择死亡是人的宿命,是人从诞生之日起就要面对的问题。
人们对死常常怀着莫名的恐惧和敬畏,实质上,人们对死敬畏的背后是一个生命个体对生的眷恋和对人生的顾盼。
“人固有一死, 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1]在西方文明史上,说到死亡,除了耶稣在十字架上受难,没有什么人能比苏格拉底之死更震撼人心的了。
但是和耶稣受难不同的是,是苏格拉底选择了死亡。
他的死亡,让哲学不再只关注冰冷的自然世界,而更关注人类世界。
他用死亡惊醒世人,“只有死亡的事实才能深刻地提出生命的意义问题。
”[2]一、苏格拉底之死公元前三九九年, 在雅典的普通法院, 七十高龄的哲学家苏格拉底, 被控犯有“不敬国神”、“另立新神”和“败坏青年”的罪行而送交审判。
在法庭上, 苏格拉底以平素一贯的从容高贵的态度为自己辩护, 并再一次重申了自己的哲学观点。
其后,参加审判的五百零一位法官投票表决, 以略过半数的二百八十一票通过有罪判决。
根据雅典法律, 在判决有罪之后, 由原告和被告双方各提出一种刑罚, 再由法官表决究竟采用哪一种。
原告提出死刑。
按照当时的情况, 如果苏格拉底表示诚心认罪并提出一种较轻的刑罚, 比如放逐, 那本来是会很容易被法官们采纳通过的。
但是, 苏格拉底拒不认罪, 只是在朋友们的请求与担保下, 才提出以三十个钱币的罚款作为刑罚, 并表示他愿意为真理而献身。
结果, 第二次表决以三百六十票通过了死刑判决。
在苏格拉底被投入监狱, 等待祭祀结束后处决的时间里,弟子们轮流探监, 陪伴老师度过最后的日子。
于是,便有了柏拉图记载苏氏狱中言论的那几篇著名的对话录。
在死囚牢中, 苏格拉底的朋友们准备采用贿赂的手段帮助他逃离雅典, 但遭他本人拒绝。
苏格拉底论灵魂不朽:真正的哲学家最不怕死,因为灵魂是不朽的人死后到底有没有灵魂存在?苏格拉底认为灵魂存在并不朽是显而易见的。
大概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希腊人以蛊惑年轻人为名处以死刑,传说他面对死亡毫无畏惧,大谈灵魂不死的观点,有个叫伊奇的人对这件事很感兴趣,向斐多打听关于苏格拉底死前的详情。
斐多,是苏格拉底的弟子,他在苏格拉底喝下毒酒前一直陪在老师身边,对这件事很清楚,于是向伊奇还原了事情的始末,故而本书的名字为《斐多》,以对话录的形式展开。
在行刑的那一天,所有来看望苏格拉底的人都很悲伤,苏格拉底却说:“真正追求哲学,无非是学习死、练习死,一个真正的哲学家到了该死的时候,反而感到忧伤,那不是天大的笑话吗?”苏格拉底认为人是有灵魂的,灵魂与肉体是完全不同的东西,肉体只关注吃喝玩乐,而灵魂关注的是更高尚的东西,但肉体总是试图阻碍灵魂这种高尚的追求,它用各种欲望拉扯灵魂,用各种感觉误导灵魂,总之,人一旦被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感官刺激所迷惑,那就很难找到自己真正的灵魂,而死则一劳永逸的解决了这个难题,再没有肉体的牵绊,灵魂就自由了,不应该感到高兴才对吗?为什么要悲伤呢?苏格拉底的朋友和弟子们对人存在灵魂并不抱有很大的信心,他们常常感到困惑:人真的有灵魂吗?苏格拉底认为这是显而易见的,但按照他的人设,不与人辩论是不正常的,所以《斐多》的主要内容也就是苏格拉底关于人灵魂不死的论证。
苏格拉底认为只要证明了转世轮回,那么灵魂不朽就是不证自明的了:论证一:一切事物,都有其相反面,并与相反面相生。
比如说一件事物大了,必然是以前小,现在大了,说一件事物强了,必然是原先弱,现在强了,去观察世间万物,都可以发现这样的事实,再比如说一个人醒了,他必然原先是睡着的,而醒与睡不就是完全相反的概念吗?与死相反的概念是什么呢?不就是生吗?由此可见,生就是由死转化而来的。
关于这则论证,可以参考《道德经》第二则,与这个说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苏格拉底喝下毒酒,通过“死亡”这道大门进入永生苏格拉底喝下毒酒,走了两步,说两腿发麻,便躺到吊床上。
一会,监刑官摸摸他的身体已发凉,就把他的脸盖起来。
突然,苏格拉底自己掀起盖头,说:克里托,我欠阿斯克勒庇俄斯一只公鸡,请不要忘了还他。
”苏格拉底被誉为“西方的圣人”,与我国的孔子属于同一时代。
苏格拉底喜欢思考和探索,有时,他正和别人聊天,聊着聊着会突然陷入“冥想”。
他冥想的时间很长,最长的一次是呆站在雅典广场,从清晨到黄昏,又从黄昏到第二天的清晨,整整“冥想”了一天一夜。
他喜欢当街演讲,战争、政治、哲学、艺术、伦理、道德都在他演讲之列,他的演讲蕴含着逻辑力量和智慧的光芒。
他非常爱国,三次服兵役,还救下了雅典政治家军事家阿尔基比阿德斯、古希腊历史学家政治家和军事家色诺芬,后者后来成为了他的学生。
大约从40岁起,苏格拉底有了一大批自己的崇拜者,柏拉图是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师徒三代人被称为古希腊三贤。
作为思想家,苏格拉底提出了“能者治国论”,他认为国家重要的公职不应该由抽签选举产生,而且他经常以演讲和辩论的形式宣传“能者治国论”,这触犯了很多人的利益。
公元前399年的一天,苏格拉底被人起诉,投票结果,他被判处死罪。
按照当时的雅典法律规定,被判死刑的人可以提出选择流放或缴纳罚金来代替死罪。
但是苏格拉底拒绝了,在等待死亡的一个月里,他的几位有钱的朋友买通了看守,只要苏格拉底同意,他随时可以潜逃,但苏格拉底又拒绝了。
30天后,苏格拉底喝下了毒酒,就出现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
那句话也是苏格拉底留给人类的最后一句话。
那句话的意思是,他马上要通过“死亡”这道大门进入永生,他要求弟子们代他向古希腊医神献祭一只公鸡表示感谢,让他的灵魂从“肉体”这场大病中痊愈,让他进入到一种“更繁荣的生命。
”。
苏格拉底之死:戳穿民众的愚昧,代价就是死亡!前言:这篇是旧文重发,由于昨日写了一篇文章:骗在中国:不是你智商不够,而是骗子太精明,结果引发了几位愤慨之士的责怪,说我蛊惑青年人,传播负能量,堂堂中国,怎么会遍地骗子呢?你这种人就不配做中国人!蛊惑青年人,腐蚀年轻人,这个罪名太大了,翻来书发现:噢,苏格拉底当年就是这么死的!突然间,我又觉得倍感荣幸,愚蠢如我,竟然有朝一日可以蛊惑青年,这对我是何等的褒奖!所以这篇旧文重发,既是对几位正能量朋友的回复,也是对自我的惊醒:开启民智,任重道远!苏格拉底,因为腐蚀青年人的罪名,被推上了人民的审判台!是的,是人民的审判台!五百名由普通公民抽签而组成的审判台,最终宣判了苏格拉底的死刑,完成了对这一位大哲学家的审判:苏格拉底,去死吧!如果你对苏格拉底这厮有点了解,就知道他有多么的不招人喜欢。
他与人见面的时候,最喜欢的就是发问,而且一旦开了这个头,往往是喋喋不休的问下去,他美其名曰“精神助产士”!直到被问者理屈词穷,露出尴尬的神色,苏格拉底才潇洒的离开,他,这个怪老头,竟然让蠢人们认识到了自己的无知,是可忍,孰不可忍!所以你就明白,这样一个挑刺者的角色,怎么可能招人喜欢呢?1.谁是最聪明的人?在古希腊流传有这样一个故事,众人问神:“谁是全希腊最聪明的人?”神谕说:“苏格拉底!”众人跑去问苏格拉底:“你为什么是最聪明的人?”苏格拉底大惊,“我这么愚蠢,怎么可能是最聪明的人呢?难道神谕说错了吗?貌似不可能呀”!于是,苏格拉底开始寻找答案,他找了许多上流社会的精英交流这个问题,终于,他解开了这个谜题的答案:“我之所以是聪明的人,是因为我知道自己很无知,可是这些自诩上流社会的人,明明很无知,还表现出来很聪明的样子,怪不得我是最聪明的人呢!”这句话后来衍生出一句格言,今天依然刻在德菲尔神庙上面:认识你自己!2.审判苏格拉底苏格拉底这样不讨人喜欢的精神助产士,因为鼓励青年人独立思考,终于惹怒了雅典的公民们,为此他们不惜成立了法庭来审判苏格拉底,而且这五百名陪审员的同志都是由雅典普通的公民抽签而定。
苏格拉底:哲学就是学习死亡展开全文苏格拉底雕塑众所周知,苏格拉底是被判处死刑,并服毒而死。
但是,事实上苏格拉底本来可以有很多选择,以免一死:例如,他可以在开审之前就逃亡,这在当时的希腊非常常见;或者,他也可以在辩护的时候说些悔改的话,以获得陪审团的同情;即便被判处有罪,苏格拉底依然可以缴纳充分的罚款,以免除死刑。
然而,苏格拉底放弃了上述的所有选择,几乎可以说,是在一心求死。
柏拉图在对话录《申辩篇》对苏格拉底接受审判的过程,有详细的记载。
苏格拉底一上来,就对非常骄傲的雅典人,当头棒喝。
他说:“人中最高贵者,雅典人,最雄伟、最伟大、最以智慧著称之城邦的公民,你们专注于尽量积聚财富、猎取荣誉,而不在意,不想到智慧、真理和性灵的最高修养,你们不觉得惭愧吗?”即便如此,在第一轮投票中,陪审团投票结果:有罪281票,无罪220票。
两者仅仅相差60票。
苏格拉底依然有机会妥协求生。
但是,在第二次申辩中,苏格拉底拒绝接受刑罚,激怒了陪审团。
苏格拉底故意提出了罚款1个米那,在朋友的劝说下才提高到了30米那。
他甚至提出,自己是神明赐给雅典的礼物。
应当和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胜利者、杰出的将领一样,终身享有特权,在普瑞塔尼乌木公共餐桌上有一个席位。
在陪审团的第二次投票中,判处他死刑。
最后主张有罪的人,比第一次投票还多出了80人。
但是,即便如此,苏格拉底依然从容不迫。
在《申辩篇》里,他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们去活,谁的去路好,唯有神知道。
”在被判死刑之后,到行刑之前的这段时间里,苏格拉底本来有机会逃走。
这是雅典城邦当局默许的。
苏格拉底有一个富有的朋友克力同,为他打点好了一切,让他逃跑。
对话录《克力同》里,就介绍了这段事情。
但是苏格拉底拒绝逃走,坦然赴死。
当克力同到监牢里探望苏格拉底时,发现他居然睡得很香。
克力同告诉苏格拉底,他愿意和苏格拉底的其他朋友、学生出钱,为他打点出逃。
但是,苏格拉底断然拒绝。
他还教导克力同说,关注是非、善恶、荣辱的问题,不应该倾听大众的意见。
解读柏拉图的《苏格拉底之死》在人类文明史上,有一些屈指可数的思想巨子,他们的精神有着无法估量的魔力,不仅影响着一个或者数个学科的历史发展,而且影响着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阅读《苏格拉底之死》,我们格外幸运地同时亲近了这类思想巨子中的两位———该文的作者柏拉图及其笔下的人物苏格拉底。
柏拉图于公元前427年5月7日出生在雅典的一个名门贵族之家。
本名“阿里斯多克勒”(意为高贵典雅或最好又最有名的人),后因其体格容貌的特征被人称为“柏拉图”(意为肩膀宽阔或额头宽阔)。
青少年时代,柏拉图受过良好的教育,以博学多才著称于雅典。
20岁拜苏格拉底为师,在老师身边学习了8年。
苏格拉底死后,柏拉图离开雅典,在埃及、意大利和西西里岛等地游历了12年。
公元前387年返回雅典后开办了举世闻名的阿卡德米(A-cademy)学园。
阿卡德米学园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所大学性质的综合学校,前后存在了916年(学园于公元529年被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下令关闭),培养了亚里士多德等对人类文明有重要贡献的著名科学家和人文学家。
柏拉图一生著述颇丰,最重要的有《申辩篇》《克里托篇》《美诺篇》《国家篇》(又译为《理想国》)《斐多》《会饮篇》《斐德罗篇》《巴门尼德篇》《蒂迈欧篇》等对话录。
柏拉图终生敬仰的老师苏格拉底更是西方文化史上的一个奇人。
他的名字涵盖了整部古希腊哲学史。
他之前的古希腊哲学流派被统称为“前苏格拉底派”,他之后的被分为“大苏格拉底派”和“小苏格拉底派”。
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源头和宝库。
因此,有学者认为:全部希腊哲学史,乃至欧洲哲学史都是由苏格拉底决定和左右的,“整个西方文化都是苏格拉底和基督教的遗产”。
〔1〕然而,考察起来,这位统御哲学世界和西方文化的人物竟然没有留下任何著作。
其思想成果主要记载在他的两个学生柏拉图和色诺芬的作品中。
色诺芬是一位重要的历史学家和政治家。
但是,在西方文化史上,其地位和影响无法与柏拉图比肩。
柏拉图的对话录被誉为哲学和文学史上的千古绝唱。
苏格拉底之死读后感
《苏格拉底之死》是柏拉图所著的一部哲学作品,它描述了古
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在雅典法庭上被判处死刑的经过。
这部作品引
发了我对苏格拉底的思想和他的死亡的深刻思考。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以探求真理和智慧
而闻名。
然而,他的批判性思维和对传统观念的挑战却引起了当时
政治和宗教权威的不满。
在《苏格拉底之死》中,苏格拉底被控犯
有亵渎神灵和腐蚀青年的罪名,最终被判处死刑。
他在法庭上坚定
地捍卫自己的信念,拒绝逃避或屈服于压力,最终选择接受死亡。
读完这部作品,我深深感到苏格拉底的坚定和勇气。
他不仅是
一个思想家,更是一个坚守原则的人。
他选择接受死亡,不是因为
他认为死亡是一种解脱,而是因为他坚信自己的信念比生命更重要。
他的死亡成为了对自由思想和言论的捍卫,也成为了对不公正和专
制的抗议。
苏格拉底的死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
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和挑战,但我们应该像苏格拉底一样,坚守
自己的信念,勇敢地面对困难和逆境。
我们应该学会用批判性思维
去思考问题,不盲从于权威和传统,勇敢地追求真理和智慧。
同时,我们也应该对不公正和专制说不,为自由和正义而奋斗。
总而言之,《苏格拉底之死》是一部充满哲学思考和人性光辉
的作品,它让我对苏格拉底的思想和他的死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也激励着我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勇气和信念。
苏格拉底临死前论证了人的灵魂是不死的这两天读完了柏拉图的《裴洞篇》,写的是苏格拉底临死前和朋友们的对话。
这番真挚的对话主要说了三件事,一是提出了“相”的说法,二是论证了灵魂的不死,三是说了自己对于大地的看法。
其中,“相”的说法,与“灵魂不灭”之间是有关联的。
什么是“相”?在苏格拉底看来,“相”就是物的最完满的形态,它不是实体存在的,却是你能感知到的。
比如我们说一个人是善良的,首先是因为有一个“善良”的“相”存在,即一个百分之百的纯善,而这个人是分有了这个善的一部分,所以他是善良的。
当你说一个女人是美丽的,是因为我们心里有一个完满的“美丽”的“相”存在,这个女人分有了“美丽”的“相”的一部分,所以她是美丽的。
问题来了,既然我们没有见过“相”,心里怎么会知道万物都有“相”的存在呢?苏格拉底说,这是我们的灵魂告诉我们的,我们生下来不是一张白纸,而是一个会回忆的人。
学习的过程就是回忆的过程,把我们之前忘记掉的内容,给回忆出来。
至于人死后还会有灵魂,且灵魂是不灭的,苏格拉底的这段论述实在太长,有兴趣的可以自己找来读读。
我尽力概述一下就是,苏格拉底认为世界上那些相对立的事物都会在彼此之间互相转化,比如热与冷,比如大与小,比如睡与醒都是如此,因此生与死也会互相转化。
加上前面论证的因为有“相”的存在,所以人在生之前是有灵魂的,因此灵魂与肉体的关系就有点像肉体与衣服的关系。
一个肉体可以套很多件衣服,衣服坏了,肉体还在。
而一个灵魂可以套很多肉体,肉体死了,灵魂还在。
苏格拉底强调的一点是,哲学家应该追求灵魂上的修行,而肉体只会阻碍灵魂的发展。
因为肉体会饿、会累、会生病……他在死刑前丝毫不畏惧死亡,一来是因为他相信灵魂不灭,二来是因为他认为哲学家本来就期望摆脱肉体的束缚,所以这个时候如果慌张,就一定是愚蠢的。
苏格拉底的论述其实并不严谨,但他对于哲学的热爱,以及对于生命的看法却是令人感动的。
人类拥有大智慧,这既是好事,也是负担,因为对于生存与死亡的讨论,从古希腊至今都没有结束。
未经过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苏格拉底之死2016-06-20御风而行书香茶韵涤心源苏格拉底是雅典人,被称为西方的孔子。
因为他们都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而这个时代不是靠军事或政治的力量所成就,而是透过理性、对人的生命作透彻的了解,引导出一种新的生活态度。
苏格拉底强调,“未经过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
”和孔子一样,他的生平没有著作。
他指导他的学生柏拉图写下了《对话录》。
苏格拉底生在动荡的时代,他经历了两大战争:波斯战争和伯罗奔尼撒战争,也是雅典由盛转衰的时期。
整个时期的变化,使得苏格拉底发展出一套充实而完整的人生观。
他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方法——“苏格拉底式对话”,采用对谈的方式,以澄清彼此观念和思想的方法。
后世称之为“接生法”。
苏格拉底之死最有智慧的人苏格拉底有个学生,特地前往戴尔菲神殿求签,请示神明谁是雅典最有智慧的人,结果答案是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听后不以为然,他为了证明自己不是最聪明的人,带了一群学生去访问当时社会上著名的权威人士。
苏格拉底先访问了政治家。
因为政治家身负领导城邦走向未来的重任,应该彻底了解人生的幸福和真相。
然而,苏格拉底请教这些政治家“人生真正的幸福是什么”时,却无人能回答出来,最多只是说社会治安好些、人民生活的好些、经济繁荣之类的。
然而,作为人生的幸福是什么,必须能了解人生的意义何在才能回答。
苏格拉底接着访问了诗人。
在当时诗人代表了创作者,有相当大的影响力。
苏格拉底因此请教诗人们,所写的作品具有什么含义。
而诗人却无法清除解释自己的作品,因为许多作品都只是受灵感启发,而不是经过了理性的思考。
苏格拉底又访问了科技专家。
当时,科技专家的社会地位也非常高,他们造城邦、造军舰,应该知道什么是真理。
然而,他们只是按照既有的蓝图去造东西,并不知道背后的真理。
苏格拉底于是做了个总结,神认为苏格拉底最有智慧,只是因为他比别人多知道一件事,就是“我是无知的”,而别人连自己无知都不知道。
被人诬告,为己辩护这三种人是当时社会最有权威的人,因苏格拉底的一番谈话而感到尴尬和愤怒,他们找人控告苏格拉底“腐化雅典青年”和“对神不敬”。
孔子和苏格拉底生死观之比较孔子和苏格拉底都是古代哲学家,他们对生死观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在《孟子》中,孔子提出了“死生是也”的观点,强调了生命的可贵和珍贵,同时也提出了“小人以死惧之,大人以生畏之”的说法,强调了人们应该有正确的生死观。
而苏格拉底则提出了“死并不可怕”、“有志士之死无悔,无垠之生可荣”的观点,强调了人们应该有一种超越生死的境界。
本文将从两位古代哲学家的生死观出发,对孔子和苏格拉底的生死观进行比较,探讨两位哲学家对于生死观的不同见解。
孔子和苏格拉底对于死亡的态度有很大的不同。
孔子在《论语》中曾有“死生人之常情也”的说法,他认为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是人所面临的常态。
在孔子看来,死亡是一个不可逃避的现实,人们应该正确面对生死。
而苏格拉底则提出了“死并不可怕”的观点,他认为死亡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对知识的无知。
苏格拉底认为人们应该摒弃对死亡的恐惧,去追求真理和智慧。
可以看出,孔子更加关注生死的现实性,而苏格拉底更加强调人们应该超越生死。
孔子和苏格拉底对于死后世界的看法也存在一定的区别。
在《论语》中,孔子曾有“鲁人未免也,于予乎君也。
夫子其不望乎?”的说法,他认为死后有来世的存在,在来世中还会有一种永恒的存在。
而苏格拉底则提出了灵魂不朽的观点,他认为灵魂是不朽的,死后会有一个非凡的存在。
可以看出,孔子更加着重于来世的存在,而苏格拉底更加强调了灵魂的不朽。
孔子和苏格拉底对于生死观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孔子更加关注生死的现实性,强调人们应该珍惜生命,去追求真理和智慧;而苏格拉底更加强调人们应该超越生死,去追求真理和正义,他认为死亡并不可怕,人们应该为真理和正义去牺牲自己的生命。
孔子更加着重于来世的存在,而苏格拉底更加强调了灵魂的不朽。
两位古代哲学家对于生死观存在一定的区别,但都对人们的生死观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为“爱智”而死的苏格拉底苏格拉底,这位古希腊哲学家,被誉为西方哲学之父,他的一生都在探索真理、追寻智慧。
而在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因对雅典的年轻人提出挑战,使得他因“腐蚀雅致的青年,崇拜神灵和鬼魂的诱惑”而被控。
最终,他为了“爱智”而选择了死亡。
苏格拉底的一生,成为了“爱智”的典范,他的故事激励了无数后人对智慧的追求。
苏格拉底在雅典并不是出身名门望族,他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他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没有受到精英阶层的教诲。
苏格拉底却有一颗好奇心,他对于人生、真理、道德等问题充满了探索的热情。
他常常在雅典广场上向来往的人提问,关于美、善、正义等的讨论。
而这一举动,使得他被认为是一个“质疑者”,甚至有人认为他是在诬蔑雅典的神祇。
苏格拉底却坚信,通过对话和辩论,人们才能找到真正的智慧。
他的行为和言论引起了雅典精英们的不满,最终导致了他被指控并被判定为腐蚀雅典的青年。
虽然面临死刑,苏格拉底却没有放弃对真理的追求。
他在法庭上坚定地辩护自己,他认为自己的使命是为了启发人们对真理的追求。
他说:“这些事我两心有所不同。
就是要把你们每一个人——不分贵贱——都在市政禁所里占有的并不是流行的美好,而是真正好的”。
苏格拉底坚信,智慧不能通过金钱、权力或者地位来换取,而是要通过艰苦的学习和思考来获得。
他认为,自己的使命是为了唤起人们对真理和智慧的渴望,即使这样做会让他丢掉生命。
最终,苏格拉底在法庭上被判定为有罪,面对死刑的判决,他却并没有改变自己的立场。
他选择喝下了被毒的葳蕤,并在几个小时后,闭上了眼睛,离开了这个世界。
他坚信,死亡并不是终点,而是灵魂得以解脱的开始。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比起因别的什么引起而怕死,还要因好人多一点,因唯独协调了真正的青年错多一点。
苏格拉底的一生,成为了“爱智”的象征。
他的追求和牺牲,激励了后人对智慧的不懈追求和探索。
他认为智慧是一种永恒的宝藏,它可以让人解脱,让人在内心深处找到平静和幸福。
他还强调,智慧是需要通过努力学习和思考去获得的,而不是轻易可以被得到的。
苏格拉底之死读后感《苏格拉底之死》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的哲学作品,作者普拉托在书中以苏格拉底的死为题材,探讨了道德、正义、自由等众多哲学问题。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他以自己的生命诠释了对真理的追求和对正义的坚守,成为了哲学史上的一个传奇。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通过苏格拉底的死向读者展示了一种无畏的精神和对理想的执着,同时也引发了我对生命、真理和正义的思考。
苏格拉底是一个充满智慧和勇气的哲学家,他在雅典市场上不断地与人们辩论,试图唤醒人们对真理和正义的追求。
然而,他的行为却引起了当时雅典政府的不满,最终导致了他被指控破坏宗教和颠覆青年的罪名。
在面临死刑的时刻,苏格拉底并没有选择逃避或屈服,而是坚定地接受了自己的命运。
他坚信自己所追求的真理和正义是值得为之牺牲的,这种无畏的精神令人敬佩。
苏格拉底的死引发了我对生命的思考。
在面对死亡的时刻,苏格拉底并没有感到恐惧或绝望,而是坦然接受了自己的命运。
他的坚定和勇敢让我深深地思考了生命的意义。
人生短暂,我们都将面临死亡,但我们是否能像苏格拉底一样坚定地面对,坚守自己的信念呢?苏格拉底的死告诉我,生命的意义不在于活得多久,而在于我们如何面对死亡,如何坚守自己的信念。
除了对生命的思考,苏格拉底的死也引发了我对真理和正义的思考。
在面对死刑的审判中,苏格拉底并没有屈服于权力,而是坚定地捍卫了自己的信念。
他认为,追求真理和正义是每个人的责任,即使面临死亡,也不能放弃。
苏格拉底的死让我意识到,追求真理和正义是每个人的责任,我们不能因为恐惧或利益而放弃自己的信念。
苏格拉底的死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他的坚持和勇气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真理和正义。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需要像苏格拉底一样,勇敢地面对生命,坚守自己的信念。
只有在追求真理和正义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我们才能拥有一种真正有意义的生命。
苏格拉底的死让我明白,只有在面对死亡的时刻,我们才能真正认识到生命的意义,才能真正坚守自己的信念。
苏格拉底之死读后感
《苏格拉底之死》是一部关于哲学家苏格拉底的著名著作,讲述了他在雅典被判处死刑并饮下毒酒的故事。
这部作品让我深刻地思考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以探讨真理和道德而闻名。
然而,他的思想和行为却引起了当时雅典社会的不满和反感。
在他的辩论中,苏格拉底常常质疑权威和传统,这让人们感到不安和恐惧。
最终,他被控犯有亵渎神明和腐蚀青年的罪行,被判处死刑。
苏格拉底在面对死亡时表现出了淡定和勇敢。
他拒绝逃避,选择了饮下毒酒,接受了死亡的命运。
他坚信自己的灵魂将会得到永恒的救赎,这种坚定的信念让我深受感动。
读完《苏格拉底之死》,我开始思考自己的生命。
苏格拉底的故事告诉我,生命并不只是存在和生存,更重要的是如何活出有意义的人生。
他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对真理和道德的追求,这让我深刻地明白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同时,苏格拉底的坚定和勇敢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应该像苏格拉底一样,坚守自己的信念,勇敢地面对一切。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活出真正有意义的人生。
总之,读完《苏格拉底之死》,我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苏格拉底的故事让我明白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也让我学会了勇敢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困难和挑战。
这部作品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让我更加珍惜和珍视自己的生命。
摘要:苏格拉底是古希腊最著名的哲学家之一,其文化哲学思想博大精深,对西方的历史与社会影响深远。
作为一名实践哲学家,苏格拉底有着与众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申辩篇》中,苏格拉底不仅以独特的方式诠释了其对生死观的认知,更以切实的行动践行了生死观。
研究苏格拉底的“生死观”,可以帮助我们全面而深刻地把握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并进一步加深对西方古代社会的了解。
关键词:苏格拉底;《申辩篇》;生死观;践行中图分类号:b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1-0087-02苏格拉底作为古希腊最著名的哲学家之一,是古希腊哲学的“三贤之首”,他的一生并没有留下什么著作,却有着“西方孔子”之美誉。
苏格拉底的文化哲学思想博大精深,对西方的历史与社会影响深远。
研究苏格拉底的“生死观”,可以帮助我们全面而深刻地把握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并进一步加深对西方古代社会的认识和了解。
一、苏格拉底的生死观公元前399年,雅典的公民议会通过投票表决的方式,以微弱的多数票判处苏格拉底有罪。
面对死亡,苏格拉底毫不畏惧,平静而淡然地饮下毒酒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苏格拉底之死”也因此成为西方文化历史中经久不衰的话题。
作为一名实践哲学家,苏格拉底显然对生死问题有着自己独特而深刻的见解,并以实际行动诠释了自己的生死观,为其不平凡的人生画上了一个惊人的感叹号。
(一)《申辩篇》中苏格拉底对生死问题的认知在西方古代社会,对待死亡人们不仅有一种普遍的畏惧心理,而且还认为死亡是一种“恶”的现象。
但这种观念苏格拉底并不认同。
正如《申辩篇》中苏格拉底所说“我们极错误地认为死亡是一种恶”[1]30,他认为其实“死亡无非就是两种情况。
它或者是一种湮灭,毫无知觉,或者如有人所说,死亡是一种真正的转变,灵魂从一处移居到另一处。
”[1]30在苏格拉底看来,死亡无论是湮灭还是灵魂的移居,都是幸福的。
正因为如此,面对死亡,我们应该选择一种理性的、乐观的态度,我们应当是从容、淡定而平静的。
苏格拉底之死读后感
《苏格拉底之死》是一部关于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著名著作,作者是柏拉图。
这部作品讲述了苏格拉底因被控犯有亵渎神明和败坏青年的罪行而被判处死刑的经过。
在阅读这部作品后,我深受其深刻的思想和对正义的探讨所感动。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以其对真理的追求和对人生的思考而闻名。
在他的一生中,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不畏权势和压力,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然而,正是这种不妥协的态度最终导致了他的死亡。
在面对死刑的判决时,苏格拉底并没有后悔或屈服,而是坦然接受了自己的命运。
他认为,对于一个哲学家来说,死亡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背弃自己的信念和原则。
通过阅读《苏格拉底之死》,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苏格拉底对于正义和真理的追求,以及他对自己信念的坚守。
他的死亡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思考,更是对人生意义和价值观的深刻反思。
在当今社会,人们往往因为权力和利益而放弃自己的信念,而苏格拉底的坚持和牺牲给我们树立了一个伟大的榜样。
总的来说,阅读《苏格拉底之死》给了我很多启发和思考。
在
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像苏格拉底一样,坚守自己的信念,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挑战,不为权势和利益所动摇。
只有在追求真理和正义的道路上,我们才能找到真正的幸福和意义。
浅析苏格拉底的生死观
苏格拉底作为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一生不仅以其独特的人生观、价值观展现着对哲学生活至善至美的追求,而且以特有的生死观诠释着面对生死抉择的智慧。
他被后人广泛的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一生都致力于对善和美的追求。
因此,他被看作是为追求真理而死的圣人。
同时,在《申辩篇》中,柏拉图还原了苏格拉底被审判的真相,向我们更好的展示了他对生死的认知、实践及超越的思想,为我们探究苏格拉底之死提供了新的视角。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以“腐蚀青年人的心灵,相信他自己发明的神灵,而不相信国家认可的诸神”的罪名被指控。
他若凭借自身能言善辩的特质,苏格拉底完全有机会抛去这些所谓罪名。
但他在申辩过程中,坚持自己的立场拒绝用讨好法官的方式为自己辩护,正如《申辩篇》中所提到的“我拒绝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讲话,我也不认为自己由于面临危险而必须放弃耿直,我对我的申辩方式并不后悔。
作为这种申辩的结果,我宁可去死也不愿用别的方式来换得活命”。
他激怒了审判者,最终法庭表决予以其死刑。
这是导致苏格拉底死亡最直接的原因。
然而面对死亡他没有一丝害怕与恐惧,因为他明白他作为神的使者,这一切都是神的安排。
他还有他生命未完成的部分,而死亡恰好就是一个完美的结局。
在饮完毒酒后,他安静的离去了。
一、苏格拉底生死观形成、践行及超越的原因分析
首先,他自身的经历是导致他形成独特生死观的原因之一。
苏格拉底一生经历了雅典奴隶主民主制由盛到衰的全过程。
他出生在希波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时刻,成长在伯利克里的盛世,当时学术氛围浓厚,智者云集在雅典,给民主制度的雅典带来了许多新知和自由辩论的新风尚的时期。
苏格拉底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逐渐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价值体系。
然而由于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爆发,苏格拉底作为一名爱国主义者他毅然决然的三次参战远征,战争残酷惨烈的现状冲击了他对当时雅典社会的认识,深深地影响了他的价值观。
其次,城邦民主制度的衰落是促使他践行生死观的原因之二。
苏格拉底的后半生经历了雅典民主政体的衰落时期。
在经历战争之后,雅典当时人性的堕落,统治的无能警醒了苏格拉底的深思。
他看到民主制的缺陷,比如:只要经过公民大会的同意任何人都具有审判的权利,尽管他们拥有不同的价值观,来自不同行业。
这样增加了审判的随意性。
多数公民在受到政治家蛊惑以及利益的驱使之下,逐渐变得麻木,失去了区分善恶是非的能力。
民主制度无形之中被少数人所掌握,整个雅典的政治环境浑浊不堪。
苏格拉底看到这样的情况,他认识到要用行动唤醒人们做出理性的生活判断,就像文中所说的“就让我起一只虻子的作用,我整天飞来飞去,到处叮人,唤醒、劝导、指责你们中的每一个人。
”
最后,他一生中对善的追求是敦促他超越生死观的原因之三。
他的一生都在追求善这个哲学信念,在他看来,善的就是好的,就是值得追求的,善本身就是幸福。
他的使命就是要引导人们去追寻德性的生活,在实践中实现善的理念。
在
这个过程中,他根本不惧怕死亡,对超越生死观有了实质性的认识。
他认为死是哲学家最好的归宿,只有生前不断的反思,对美善的不断追求,完善自己的灵魂,才能在死后灵魂与肉体脱离时获得最大的幸福即善。
二、苏格拉底生死观的解读
(一)生死观之认识
在人们看来死亡是一件让人害怕的事情,大多数人都以一种畏惧之心对待死亡。
但苏格拉底恰恰相反,他并不惧怕死亡的原因在《申辩篇中》有三点体现。
其一,他一直秉持一种“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求知态度,他并不知道死亡是什么,正如文中所提到的“怕死只是不聪明而以为自己聪明、不知道而以为知道的另一种形式。
没有人知道死亡对人来说是否真的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所以他并不惧怕死亡。
其二,在他的人生观中,他有着坚定地信念与个人生活态度,他认为“逃避死亡并不难,真正难的是逃避罪恶,这不是拔腿就跑就能逃得掉的。
”这种生活态度更好的向我们展示了苏格拉底光明磊落的人格以及心安理得赴死的决心。
其三,苏格拉底把死亡分为了两种情况,“它或者是一种湮灭,毫无知觉,或者如有人所说,死亡是一种真的转变,灵魂从一处移居到另一处。
”在他看来死亡如论是湮灭,遵循自然规律正常的生老病死还是灵魂的移居,都是幸福的。
肉体即将死去,而灵魂得到了永存。
他对生死的认知传递给我们一种启示,面对生死,我们更应该理性、直面、乐观的去接受,自信的看待死亡。
(二)生死观之实践
苏格拉底以坚定的信仰以及内心深处迫切的渴望在他有限的生命中,不停歇的实践哲学。
他把对哲学的研究视为自己终生的事业。
在追求信仰过程中,他发挥了自己“虻子”的作用,到处叮人,企图唤醒,规劝每一个人,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激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德性生活的向往,实现美和善的统一。
即使面对死亡的威胁,他从未迟疑自己的这种决定使自己有理由放弃信念,就如他所说的“如果你认为一个人要在生存与死亡之后才决定是否值得在某件事上花时间,那么你错了。
他在采取任何行动时只考虑一件事,这就是他的行为是否正确,无论善人还是恶人都一样。
”他对哲学的热爱早已超越了生死,为真理,为善而死是一种享受,他一生践行的使命终将开花结果。
(三)生死观之超越死亡只是肉体的消逝,但并不意味着生命的终止。
在苏格拉底看来,当死亡降临时,肉体终将消亡,而灵魂将会永存不朽。
只有脱离肉体束缚的灵魂它才能得到人类最高的幸福。
文中“我们离开这里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们去活,但是无人知道谁的前程更幸福,只有神知道。
”这句话无疑表露着他对当时混乱的环境以及麻木的公民的无奈,即使他用尽全力也不能立马改变雅典的现状。
同时也传递着他对死后灵魂超越的向往,他将希望寄托于死后的灵魂。
在灵魂到达另一个世界,在那里他会见到真正的法官,实现他一生中对人类幸福的追求,他将情愿死十次。
灵魂的超越是他人生思想和人格最后的闪耀。
超越现实的灵魂带给了他更多的心灵慰藉。
致使他形成从未恐惧死亡甚至乐观自信迎接死亡的心态。
哪怕面对最后即将结束的生命,苏格拉底仍用他最后的力量
诠释着追求真理的最高境界。
三、苏格拉底生死观的启示
(一)宏观层面
苏格拉底悲剧性的死亡恰好的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的不完善,暴露了当时法律体制存在的诸多问题。
他的死是对城邦政治和民主原则的赤诚奉献和深刻检验。
雅典的法律制度未能保证一个公民应有的权利的实现。
在多数公民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并受到一些政治家的迷惑行使表决权时,法律的权威性、公正性早已被逾越,公民应有的公平、正义感已经荡然無存。
苏格拉底用他的死亡践行着他对法律权威的维护,同时他也警醒着我们不仅要关注人们道德水平的提升,确保道德以及思想言论自由的底线。
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在求知的状态下,鼓励人们要不断追求幸福生活,完善自己的人格。
而且国家要更加尊重人权的运用,人人生而平等。
通过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保障人们的言论权,生命权。
使人们的权利在规范中行使,义务在规则中履行,自由在规则中拥有。
进一步实现道德与法律的相辅相成,彰显法治的魅力。
(二)微观层面
无论是苏格拉底特有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是他对生死的态度,都对我们有很大的启示。
如今,面对竞争激烈、压力膨胀的生活现实,许多人迷失了方向,缺少了对求知的渴望,对生活的反思,对理想的追求,价值体系彻底偏离了正常的发展轨迹。
苏格拉底一生中对知识的追求,对德性生活的向往,对哲学理念的实践给我们面对生活的瓶颈期提供了正面的能量。
为我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塑提供了参考。
同时,他超越生死,关照灵魂的态度启示我们要懂得关注自己内心的声音,理性的面对生活,坦然接受逆境的洗礼。
只有乐观从容的对待生命,才能在有生之年纵情享受生命给我们带来的惊喜,在死后脱离肉体的羁绊才会实现灵魂超越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