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苏格拉底的生死观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苏格拉底的生死观

苏格拉底作为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一生不仅以其独特的人生观、价值观展现着对哲学生活至善至美的追求,而且以特有的生死观诠释着面对生死抉择的智慧。他被后人广泛的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一生都致力于对善和美的追求。因此,他被看作是为追求真理而死的圣人。同时,在《申辩篇》中,柏拉图还原了苏格拉底被审判的真相,向我们更好的展示了他对生死的认知、实践及超越的思想,为我们探究苏格拉底之死提供了新的视角。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以“腐蚀青年人的心灵,相信他自己发明的神灵,而不相信国家认可的诸神”的罪名被指控。他若凭借自身能言善辩的特质,苏格拉底完全有机会抛去这些所谓罪名。但他在申辩过程中,坚持自己的立场拒绝用讨好法官的方式为自己辩护,正如《申辩篇》中所提到的“我拒绝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讲话,我也不认为自己由于面临危险而必须放弃耿直,我对我的申辩方式并不后悔。作为这种申辩的结果,我宁可去死也不愿用别的方式来换得活命”。他激怒了审判者,最终法庭表决予以其死刑。这是导致苏格拉底死亡最直接的原因。然而面对死亡他没有一丝害怕与恐惧,因为他明白他作为神的使者,这一切都是神的安排。他还有他生命未完成的部分,而死亡恰好就是一个完美的结局。在饮完毒酒后,他安静的离去了。

一、苏格拉底生死观形成、践行及超越的原因分析

首先,他自身的经历是导致他形成独特生死观的原因之一。苏格拉底一生经历了雅典奴隶主民主制由盛到衰的全过程。他出生在希波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时刻,成长在伯利克里的盛世,当时学术氛围浓厚,智者云集在雅典,给民主制度的雅典带来了许多新知和自由辩论的新风尚的时期。苏格拉底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逐渐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价值体系。然而由于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爆发,苏格拉底作为一名爱国主义者他毅然决然的三次参战远征,战争残酷惨烈的现状冲击了他对当时雅典社会的认识,深深地影响了他的价值观。

其次,城邦民主制度的衰落是促使他践行生死观的原因之二。苏格拉底的后半生经历了雅典民主政体的衰落时期。在经历战争之后,雅典当时人性的堕落,统治的无能警醒了苏格拉底的深思。他看到民主制的缺陷,比如:只要经过公民大会的同意任何人都具有审判的权利,尽管他们拥有不同的价值观,来自不同行业。这样增加了审判的随意性。多数公民在受到政治家蛊惑以及利益的驱使之下,逐渐变得麻木,失去了区分善恶是非的能力。民主制度无形之中被少数人所掌握,整个雅典的政治环境浑浊不堪。苏格拉底看到这样的情况,他认识到要用行动唤醒人们做出理性的生活判断,就像文中所说的“就让我起一只虻子的作用,我整天飞来飞去,到处叮人,唤醒、劝导、指责你们中的每一个人。”

最后,他一生中对善的追求是敦促他超越生死观的原因之三。他的一生都在追求善这个哲学信念,在他看来,善的就是好的,就是值得追求的,善本身就是幸福。他的使命就是要引导人们去追寻德性的生活,在实践中实现善的理念。在

这个过程中,他根本不惧怕死亡,对超越生死观有了实质性的认识。他认为死是哲学家最好的归宿,只有生前不断的反思,对美善的不断追求,完善自己的灵魂,才能在死后灵魂与肉体脱离时获得最大的幸福即善。

二、苏格拉底生死观的解读

(一)生死观之认识

在人们看来死亡是一件让人害怕的事情,大多数人都以一种畏惧之心对待死亡。但苏格拉底恰恰相反,他并不惧怕死亡的原因在《申辩篇中》有三点体现。其一,他一直秉持一种“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求知态度,他并不知道死亡是什么,正如文中所提到的“怕死只是不聪明而以为自己聪明、不知道而以为知道的另一种形式。没有人知道死亡对人来说是否真的是一种莫大的幸福。”所以他并不惧怕死亡。其二,在他的人生观中,他有着坚定地信念与个人生活态度,他认为“逃避死亡并不难,真正难的是逃避罪恶,这不是拔腿就跑就能逃得掉的。”这种生活态度更好的向我们展示了苏格拉底光明磊落的人格以及心安理得赴死的决心。其三,苏格拉底把死亡分为了两种情况,“它或者是一种湮灭,毫无知觉,或者如有人所说,死亡是一种真的转变,灵魂从一处移居到另一处。”在他看来死亡如论是湮灭,遵循自然规律正常的生老病死还是灵魂的移居,都是幸福的。肉体即将死去,而灵魂得到了永存。他对生死的认知传递给我们一种启示,面对生死,我们更应该理性、直面、乐观的去接受,自信的看待死亡。

(二)生死观之实践

苏格拉底以坚定的信仰以及内心深处迫切的渴望在他有限的生命中,不停歇的实践哲学。他把对哲学的研究视为自己终生的事业。在追求信仰过程中,他发挥了自己“虻子”的作用,到处叮人,企图唤醒,规劝每一个人,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激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德性生活的向往,实现美和善的统一。即使面对死亡的威胁,他从未迟疑自己的这种决定使自己有理由放弃信念,就如他所说的“如果你认为一个人要在生存与死亡之后才决定是否值得在某件事上花时间,那么你错了。他在采取任何行动时只考虑一件事,这就是他的行为是否正确,无论善人还是恶人都一样。”他对哲学的热爱早已超越了生死,为真理,为善而死是一种享受,他一生践行的使命终将开花结果。

(三)生死观之超越死亡只是肉体的消逝,但并不意味着生命的终止。在苏格拉底看来,当死亡降临时,肉体终将消亡,而灵魂将会永存不朽。只有脱离肉体束缚的灵魂它才能得到人类最高的幸福。文中“我们离开这里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们去活,但是无人知道谁的前程更幸福,只有神知道。”这句话无疑表露着他对当时混乱的环境以及麻木的公民的无奈,即使他用尽全力也不能立马改变雅典的现状。同时也传递着他对死后灵魂超越的向往,他将希望寄托于死后的灵魂。在灵魂到达另一个世界,在那里他会见到真正的法官,实现他一生中对人类幸福的追求,他将情愿死十次。灵魂的超越是他人生思想和人格最后的闪耀。超越现实的灵魂带给了他更多的心灵慰藉。致使他形成从未恐惧死亡甚至乐观自信迎接死亡的心态。哪怕面对最后即将结束的生命,苏格拉底仍用他最后的力量

诠释着追求真理的最高境界。

三、苏格拉底生死观的启示

(一)宏观层面

苏格拉底悲剧性的死亡恰好的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的不完善,暴露了当时法律体制存在的诸多问题。他的死是对城邦政治和民主原则的赤诚奉献和深刻检验。雅典的法律制度未能保证一个公民应有的权利的实现。在多数公民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并受到一些政治家的迷惑行使表决权时,法律的权威性、公正性早已被逾越,公民应有的公平、正义感已经荡然無存。苏格拉底用他的死亡践行着他对法律权威的维护,同时他也警醒着我们不仅要关注人们道德水平的提升,确保道德以及思想言论自由的底线。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在求知的状态下,鼓励人们要不断追求幸福生活,完善自己的人格。而且国家要更加尊重人权的运用,人人生而平等。通过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保障人们的言论权,生命权。使人们的权利在规范中行使,义务在规则中履行,自由在规则中拥有。进一步实现道德与法律的相辅相成,彰显法治的魅力。

(二)微观层面

无论是苏格拉底特有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是他对生死的态度,都对我们有很大的启示。如今,面对竞争激烈、压力膨胀的生活现实,许多人迷失了方向,缺少了对求知的渴望,对生活的反思,对理想的追求,价值体系彻底偏离了正常的发展轨迹。苏格拉底一生中对知识的追求,对德性生活的向往,对哲学理念的实践给我们面对生活的瓶颈期提供了正面的能量。为我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塑提供了参考。同时,他超越生死,关照灵魂的态度启示我们要懂得关注自己内心的声音,理性的面对生活,坦然接受逆境的洗礼。只有乐观从容的对待生命,才能在有生之年纵情享受生命给我们带来的惊喜,在死后脱离肉体的羁绊才会实现灵魂超越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