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艺术哲学对社会生活影响

现代艺术哲学对社会生活影响

现代艺术哲学对社会生活影响
现代艺术哲学对社会生活影响

浅谈现代艺术哲学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摘要:现代艺术哲学,不仅在精神领域给予人们鼓舞和振作,而且还在物质生产方面对当代人们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艺术哲学在当代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因此需要我们在传统理论内容的基础上发展其内涵,发掘它在社会生活中更深层次的价值,以便我们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够更好地利用它。

关键词:哲学;艺术;精神生产;物质生产;艺术创作

中图分类号:b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8-0266-01

人类社会的全部历史是一部文化发展的史诗,社会与文化同生并存,相依发展。哲学和艺术又同时集中体现了文化的内在品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精神,并且深刻地揭示出文化的价值观念。艺术作为精神文化现象的一种特殊的存在形态,从各个不同的透视角度反映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而且为主体意识的自由展现提供了无比广阔的天地。

哲学和艺术从古至今都是归社会所占有的,哲学总是社会的哲学,艺术总是社会的艺术;而社会就是哲学和艺术产生、发展的土壤,是它们展现自由的大场所。哲学和艺术的全部作用都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得到发展,它们既受社会的制约,又反作用于社会,对社会的发展起着推动或阻碍的作用:有时表现出正价值,有时则表现出负价值,这恰恰符合艺术能动性的本质特征,是意识不同于物质的根本区别。

文学的本质与社会功能 2

第一章文学的本质与社会功能 1、为什么说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 文学是人类的一种精神现象,这是文学一种最重要的属性。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本质,他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文学既有意识形态,又有审美性。所以说文学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 2、意识形态的规定性是什么? 首先,它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即存在决定意识,物质决定精神。意识形态不可能是凭空产生的,他只能是人们对社会生活的认识与反映的产物。其次,意识形态具有思想倾向和情感倾向。3、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1)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他是反映社会生活并依存于社会的。(2)对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并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表达作者的情感倾向。 4、试论文学的审美特征,并举例说明 (1)形象性,文学与生活的关系是建立在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之上的。(2)情感性,如果形象性是艺术的外在标志,那么情感性就是其内在标志。(3)虚拟性,即文学界中的一切,都是人为设定的。但这并不代表否认其真实性。 5、文学的意识形态性与审美性的关系是什么?具体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辩证统一。 (1)文学即是无功利的,又是功利的。(2)既是形象-直觉的,又是概念-推理的。(3)既是评价的,又是认识的。 6、为什么说用语言表现生活和塑造形象是文学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的本质特点? 从本质上看,语言并不是思维着的头脑或者说理性的产物,而是生活的概括,总结,抽象和升华。语言是对生活的凝聚与反映,有什么样的生活,就有什么样的语言,语言是生活的映想。语言作为生活的凝聚,能够正确的反映生活,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人能否正确的运用语言来表现他所感知的生活。 7、作为语言的艺术,文学有哪些特点?为什么会有这些特点?8、语言为什么能够表现生活和构建形象? (1)现实的或想象中的生活,通过语 言表现出来,就成为文学形象,成为文学作 品。(2)从本质上看,语言并不是思维着的 头脑或者说理性的产物,而是生活的产物, 而是生活的概括、总结、抽象与升华。(3) 最初的语言形成,新的语言发展,新的语言 产生仍然是为了适应反映与表现生活的需 要。(4)语言是对生活的凝聚与反映。 9、语言如何表现生活和构建形象? (1)语言的普遍一般性与形象的具体 特殊性之间的矛盾与解决主要途径是语词的 系列组合,可以称为语词序列。(2)语言的 线性排列与形象的空间延展之间的矛盾与解 决。(3)语言的透明性与形象的不透明性之 间的矛盾与解决。 10、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类掌握世界的方 式的论述? 从论述的逻辑看,马克思的这段话是 针对黑格尔“把实在理解为自我综合,自我 深化和自我运动的结果。”马克思在此实践上 已经提出了掌握世界的三种方式:思维总体、 实在总体、直观和表象。 11、艺术掌握世界的方式有什么特点?(除 艺术掌握之外还有实践艾能掌握和理论掌 握) (1)艺术掌握是指世界呈现在人的 感官面前的外在形态,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 直观和表象。(2)艺术掌握涉及的只是世界 的外部形态,其掌握是具体的。(3)艺术掌 握所产生的是一种虚幻的变化。(4)艺术掌 握不会改变世界的直观和表象。 12、与艺术的其他门类相比,文学掌握世界 的方式有什么特点?文学掌握是指通过心灵 的转换对世界的外在形态进行间接的掌握。 特点是需要心灵的整体活跃,充分发挥人的 理想力、记忆力、想象力。 13、文学为什么具有审美愉悦功能? 文学的审美愉悦功能,是指文学作品 给人以情绪的感染、精神的慰藉和感官的快 适,是文学能够使人在烦恼之余,给美的享 受和愉悦,让心里振奋精神、恢复平静。 来自于文学创造的艺术美,艺术美又来源 于对生活的事物和情感的描写。是作为 一种文学的社会作用而存在,是艺术家能动 反映的产物。 14、什么是文艺的认识功能?它包括那两个 方面? 是指文学作品能够扩大人的认知领 域,具体包括对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自 身的认识。包括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对 人自身的认识。 15、什么是文学的思想启迪功能?文学为什 么不能够直接起到变更现实的作用? 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提升人的精神境 界。净化人的灵魂。 原因:(1)文学影响读者的思想感情 只能是一个潜移默化的长期过程。(2)思想 启迪也就是一种思想诱导,有即时效果和延 迟效果之分。(3)文学影响人的方式,是通 过人的心灵世界,改变读者的内部精神状态、 生活态度和生活习惯,来间接的对生活发生 作用。 16、文学发挥社会作用有何独特的途径和方 式? 途径是通过政治、道德等中间环节来 反作用的。方式是作用于人的思想感情, 作用于接受者的习惯。 第二章文学形象及其审美形态 1.如何理解文学形象在文学活动的位置? 文学形象是文学活动的中心 文学形象是文学作品的主体与核心 在文学中形象是比语言更重要的因素 2.问什么说文学形象是用语言形式化了生 活? 从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到深入生活 作者从朱主观上可以把握生活,在用感性的 形式把这种把握到生活表现出来,就成为了 文学形象。从本质来说,所有形象都是生活 的形式化结果。作者通过语言将生活形式化, 读者通过语言把握文学作品中的形象。 3.形式化过程包括那几个环节? 主观化:对客观生活的认识,意味着对生活

文学概论复习

文学概论复习 导言 文学理论是一门研究文学特性和普遍规律的人文学科。研究对象:文学和文学活动性质:实践性、人文性、科学性 研究方法:哲学、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价值学、信息论、文化学 第一章 唯物史观:1、人类所生活的社会是一个复杂系统,由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等构成。 2、人类社会不是静态的,而是不断运动发展的,其内部存在的两大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动力。 3、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因此,对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各种社会意识形式的认识,必须到社会存在的发展中找原因。 意识形态:文学和文学理论,居于社会结构中的上层建筑领域,都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可从三个方面来理解:1、辩证理解文学艺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防止脱离社会历史条件去研究文学艺术的片面性。2、正确认识社会心理与文学艺术的关系。3、深入把握文学艺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平衡和不平衡关系,才能充分尊重文学艺术发展的规律,更好的发挥其在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艺术掌握: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其掌握世界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1、充分发挥想象力的作用。 2、努力塑造典型的艺术形象。 3、借助于特定的文学语言。 马克思主义人论:1、从现实的人出发,是文学理论乃至一切人文科学的根本出发点。2、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般特征。3、对人的本质的科学阐释,在其现实性意义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5、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文学的未来。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主要文学理论主张是什么 马克思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从社会实践观点出发,提出了“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的科学命题。 1、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作家应继承和弘扬以莎士比亚、巴尔扎克为代表的现实主义传统,创造更多个性鲜明、生动活泼的典型人物,反映时代发展的本质趋势,这是二人文学创作论的主要思想。 2、美学的和历史的批评标准。恩格斯提出的“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相统一的原则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文学批评的原则,美学观点与历史观点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缺一不可。提供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典范。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学思想十分丰富,包括文学理论研究的原理、原则、方法和问题等。他们科学地总结文学发展规律,批判地继承人类优秀文学成果,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体系,也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全世界的传播与发展,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前景。 第二章 为什么说社会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 毛泽东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高度,根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提出: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在这点上,他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他们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作家艺术家可以而且应当对过去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加以继承和借鉴,但这并不能代替自己创造,也不能代替生活的源泉,因此真正的艺术家还是应该更多地从现实生活中汲取营养 应当如何理解文艺与生活的关系? 文学创作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毛泽东关于文艺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思想,特别是他提出的“六个更”即文艺“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的思想,是对前人关于艺术美的理论和实践的总结,深刻阐明了文艺与生活的辩证关系,既为文学艺术的创作提供了正确方法,又为我们鉴赏和评价文艺作品提供了美学原则。 第三章 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作家根据一定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论对社会生活进行的艺术创造,具有认识性、倾向性和实践性。

《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教案(1)

《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北师大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中的一课。两宋时期是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时期,创造了高度发达的文明,这种文明也反映在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其特征就是无论农村还是城市社会生活都丰富多彩。宋代的习俗承前启后,在中国社会生活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这时也是中国城市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宋代城市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都极其丰富,城市习俗多姿多彩,呈现了中国传统农业习俗在城市生活孕育之下的新发展,使中国的城市文化达到了一个高峰。本课紧承上课两宋经济从社会各阶层的状况、乡村生活、城市风貌三个方面来介绍宋代的社会生活。 二、学情分析: 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逐渐增浓,有了一定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精神。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对家乡传统节日的风俗有了切身的体会,尤其是今年的清明节是我们国家首次确定下来的法定假日,学生休息了三天的小长假,很容易激发他们探寻今天传统节日的风俗与宋代民间传统节日的风俗之间的关系。因此,针对学生具体情况,本课以历史教材中的资源为依托,运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培养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对祖国传统节日的认同感和初步学会用历史的眼光从整体上看社会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设定: 课程标准:了解宋代的社会生活。属于识记层次。 1、知识与能力:通过教科书提供的史料,了解了解宋代士农工商的生活状况,宋代社会的乡村生活,民间传统节日的风俗和城市风貌。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科书,教师引导,了解宋代社会主要阶层士农工商的

社会生活状况; 通过朗读、分析和讨论有关史料,了解宋代的乡村生活和市民风貌,学生初步懂得获得历史信息的多种途径。 通过小组交流,介绍自己家乡传统节日的风俗,并用宋代主要民间传统节日的风俗做比较,找出异同点,学习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看社会。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祖国传统节日的风俗和家乡传统节日的风俗,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通过小组的交流讨论,培养同学间协作学习、交流学习心得的品质。 四、重点难点分析: 与本课教学内容类似的历史问题,在以前各版中学历史教材中均没有出现过,属于全新的教学内容。教材中所涉及的历史问题,基本上属于社会生活史的范畴。在这一课中,教材展现了宋朝社会生活的几个重要的方面,从它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很难用传统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的标准来衡量。 本课的教学内容,实际上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社会主要阶层方面,包括士农工商,可以说正是由于他们的生活状况和社会地位在当时不同程度的提高了,才为宋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奠定了物质基础;二是精神生活方面,包括乡村生活和城市风貌两项内容。物质生活作为人和社会基础性的需求,在教材中所占的篇幅稍多一些,在教学中可以更强调一些;但是对于精神生活的内容,也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了解宋代社会乡村生活、市民风貌,培养分析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可以视为重点内容。 如何认识宋代社会生活与现代生活的联系和发展可以视为本课的难点。 五、学法教法选择: 1、初一学生对古代历史上人们生活各个方面都非常感兴趣,很想了解古代人民的节日活动、城乡生活,这些对学生来说有着很强的吸引力。但是由于这些知识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所以,在教法上,我充分利用了教材所提供的各种资

文学作用举例

文学作用举例 【篇一:文学作用举例】 徐静蕾谈n次恋爱那叫真性情敢爱敢恨,章子怡谈了寥寥几次却被唾沫星子淹得死~~不就是徐静蕾会写点小文章一副小知识青年的样子啊~ 【篇二:文学作用举例】 文学的作用是精神的. 作为审美的社会意识形式,文学作用于社会生活,是通过陶冶人的性情,塑造人的灵魂的途径实现的.这种作用是精神的,它虽然归根到底会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进而促使社会历史的变革,但它毕竟不能等同于物质作用,没有物质作用的那种直接性和立竿见影的社会效果.就是精神作用,文学也有自己的特点.黑格尔对此有一个很精辟的论述.他说:“在艺术里,这些感性的形状和声音之所以呈现出来,并不只是为着它们直接本身或是它们直接现于感官的那种模样,形状,而是为着要用那种模样去满足更高的心灵的旨趣,因为它们有力量从人的心灵深处呼唤起反应和回响.”文学的作用从方式上讲,是内在的、情感的,没有政治理论或道德观念的精神作用的那种对实践活动的指导性和规范性;从作用的内容上讲,它主要也不是简单地传达某种是非观念,或一般地惩恶扬善,而是立足于对优美高尚的思想感情的表现,显示人生的价值复议,通过对美的追求和高扬来陶冶性情,塑造灵魂.可以说,帮助人们懂得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生活,才是文学作用于社会的根本目的. 2、文学的作用以社会存在为前提. 文学只有通过读者才能实现它的社会作用,而读者又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历史环境之中的.无论他是否自觉,他的接受活动都会受其社会存在的制约.因此,要正确认识文学的社会作用,就必须注意到人的社会存在是怎样从根本上规定他对文学作品的把握.和一切社会意识形式一样,文学对社会生活的作用只能是一种反作用,是第二性的,要以社会存在对自身和读者的决定作用为前提.就是说,社会存在不仅决定着某种文学艺术能否产生、存在,而且还决定这种文学艺术可能发生多大的社会影响.当年,一些青年男女可以被汤显祖《牡丹亭》感动得死去活来,有人甚至因此伤心而死;可是今天的读者尽管还会欣赏这部古典名剧,却不会再达到那样的程度的.究其原因,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因为社会存在的条件已经完全不同了.普列汉诺夫说过:“相似的社会原因,自然产生相似的精神结果.”文学对社会生活的作用首先要受社会存在的制约.强调这一点并不是否认文学自身的价值,文学作品一经作家创

从社会生活到日常生活——中国社会史研究再出发

常建华:从社会生活到日常生活——中国社会史研究 再出发 作者:常建华文章来源:南开新闻网更新时间:2011年09月24日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社会史研究,在生活史、地域史、专题史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中,生活史研究多采用“社会生活”的概念,这是新时期社会史研究的重要特色。但时至今日,有关生活史的研究也面临如何深化与拓展的问题。当前,在生活史研究中强调“日常生活”的概念,从“社会生活”转向“日常生活”,对于进一步推进社会史研究显得尤为必要。 生活史的研究历程 在我国,生活史作为现代史学出现于20世纪20—40年代。当时,一些学者从风俗的角度关注民众生活。1928年瞿宣颖在燕京大学历史学系开设“历代风俗制度”一课,讲述“平民生活状况”。在《汉代风俗制度史前编》的“序例”中,他批评旧史学“忽以人民日用之常”。同年,陈东原撰著《中国妇女生活史》一书,则直接采用“生活史”作为书名。当时,受马克思主义影响,一些学者尝试从社会生活的角度把握历史,发表了不少论文,如郭沫若的《〈周易〉时代的社会生活》(1928)、全汉升的《宋代都市的夜生活》(1934)、傅安华的《唐代社会生活一斑》(1937)。吕思勉在20世纪40年代出版的有关先秦、秦汉、两晋南北朝的断代史论著中,也设有人民生计、人民生活等专章。当然,这一时期社会史研究中真正关注生活史的学者还是极少数,更多学者的兴趣在“中国社会史大论战”方面。 20世纪50—70年代,社会史研究主要讨论社会形态发展史,只有个别学者涉及生活史。如陈直在50年代发表了《汉代人民的日常生活》、《汉代戍卒的日常生活》等文章。吴晗在50—60年代发表过一些有关古人服饰、称谓方面的普及性短文。60年代韩国磐发表《唐天宝时农民生活之一瞥》,分析了唐代农民家庭的收入与支出并判断其生活状况。谢国桢在70年代撰写了《两汉社会生活概述》。 改革开放后,史学界开始反思20世纪50年代以来特别是“文革”时期的历史研究。1985年,《历史研究》杂志社和南开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等在天津召开“中外封建社会劳动者生产生活状况比较研究讨论会”,将“生活状况”纳入史学研究视野。当时就有学者提出,应从流行半个世纪的经济、政治、文化三足鼎立的史著框架中解脱出来,从事各式各样的专史和专题研究,比如撰写一部尽收衣食住行、冠婚丧祭、饮射朝聘等风俗礼仪于笔端的著作。 此后,生活史的研究逐渐受到学者重视,成为新时期社会史研究的重要标志,涌现出不少成果。断代性的如宋德金的《金代的社会生活》(1988)、冯尔康、常建华的《清人社会生活》(1990)等。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断代史丛书10卷,1994年以来陆续出版了6卷。近现代方面,有严昌洪的《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2007)、李长莉的《中国人的

文学概论平时作业三答案

《文学概论》第二次作业 一、填空 1、人的本质力量是指人类对于美的事物的创造能力。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就是对象的“美”。人在对象上直观自身,是美感产生的直接根源。 2、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大体可分为三个层次:较低层次的需求是生理上和安全上需求;较高层次的需求是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和尊重的需求;最高的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求。 3、审美情感体验的传达是文学艺术共同本质。艺术体验与非艺术审美体验区别主要在于它是一种审美情感的传达。 4、黑格尔在《美学》中,给美下的定义是“美是人类的共同意识”,即美应该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 5、文学作品是文学艺术反映生活的基本特征。 6、对于文学艺术的定义,托尔斯泰是这样阐述的:“艺术活动就是将曾经体验过的生活、事物用一定物质手段如线条、声音、色彩等塑造出一定的形象,通过形象把这种情感传达出去,激起读者相同或相似的情感体验。” 7、文学的社会作用可以概括为教育、愉悦和认识。 8、文学审美愉悦功能的类型有:感官、情感、知识汲取。 9、我们应该正确看待文学的价值功能,因为文学的价值功能是功利价值、道德价值、美感价值、真知价值和信仰价值等。 二、选择题 1、“掌握”这个词汇在黑格尔那里解释为(D ) A:把握客观世界 B:洞察人类心灵 C:绝对理念变成现实 D:掌握创作规律 2、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最高层次的需求是( B) A:尊重 B:自我实现 C:安全 D :社交 3、其创作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的俄罗斯作家是( B) A:果戈里 B:托尔斯泰 C:屠格涅夫 D:高尔基 4、《没有地址的信》是下面哪位作家的文学理论专著(D ) A:车尔尼雪夫斯基 B:别林斯基 C:契可夫 D:普列汉诺夫 5、司汤达的《红与黑》问世后,很长时间无人问津,这说明了(D ) A:文学作用的精神性 B:文学作用的整体性 C:文学作用的社会性 D:文学作用的有限性 6、“寓教于乐”的说法,最早是由谁提出的( A) A:贺拉斯 B:普列汉诺夫 C:鲁迅 D:柏拉图 三、判断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1、黑格尔所说的“掌握”一词的内涵就是掌握创作规律。(正确) 2、很多文学作品都有一定的教育作用,就这一点而言,它和政治、道德教育没什么两样。(错误) 四、简答题(含名词解释) 1、艺术体验:艺术体验是指艺术家对生活的感受、观察和思考,是生活在心灵里的积淀。他常常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 2、文学的形象性:文学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它的基本特点是用生动具体的形象来反映客观现实生活,这就是说的文学的形象性。 3、文学审美认识功能: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审美表现领域.审美意识形态不是审美意识与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在审美表现过程中审美与社会生活状况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当它把作家的心灵世界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形象、情感和意境,以审美方式来反映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评价并作用于读者的精神世界,对读者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时,就是我们所说的文学的审美社会功能 4、文学审美教育功能:文学是社会生活的能动的艺术的反映,文学作品一旦从作家手里脱胎出来而进入社会系统之后,必然会影响、作用于社会生活,甚至推动着社会的变革和改造。在文学理论史上,历来的思想家和文艺评论家,都非常重视文学的广泛的社会作用,总结这些理论遗产,根据文学对社会生活的实际影响,我们把文学的这种社会功能称之为文学的审美教育作用。 5、文学审美愉悦功能:在文学欣赏中,文学作品能给人以情绪的激动和感觉的快适,在精神上得到满足和愉悦,这就是文学的美悦作用。 五、问答题 1、什么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所谓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就是说,每一个人都总是有意识地、自觉自由地要通过种种对象将自身的本质力量展现出来,实现其生命和精神理想的价值,这正是美的本质所在。 2、简述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马斯洛里坤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共同规律。马斯洛从人的需要出发探索人的激励和研究人的行为,抓住了问题的关键;马斯洛指出了人的需要是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这一趋势基本上符合需要发展规律的。因此,需要层次理论对企业管理者如何有效的调动人的积极性有启发作用。

社会生活史

导论 中国社会生活史,是中国历史流程中带有宽泛意义的社会生活运作事象作为研究系列,指历代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具有民族性、时代性、传承性、风俗性、地域性、交融性等诸多特色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生活事象体系。 一、中国社会生活史研究状况 社会生活史作为一个学科是伴随着20世纪初社会学的兴起而出现于西方。 1、1911——1949年 成果丰硕,但研究手段粗疏,缺乏理论 2、20世纪50——80年代初 研究“停顿”时期 3、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 二、如何学习中国社会生活史 1、明确研究社会生活史的指导思想 2、引进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 (1)个案研究法 (2)参照比较法 (3)精准计量法 (4)相关学科交融法 3、研究历史文献 三、学习中国社会生活史的意义 1、加强社会生活史的研究是史学研究向纵深发展的需要 2、社会生活史研究的发展能够带动中国式学研究范式的革新 3、社会生活史研究能够促进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 4、可以为清除现实生活中的陈规陋习及封建残余 四、近年国内社会生活史研究趋势 ——以明清时期研究为例 1、家族史研究 走出以往家族族权是政权附庸的定位及定性研究,而向全 方位开展,特别是宗族的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的探讨。 2、人口史研究 人口数字的瞭望、人口行为(生育与婚姻 3、士人研究 4、商人研究 社会地位、商业经营、商业道德,徽商、晋商、海商研究 5、妇女史、性别史研究 6、民间社会研究 7、城市史研究8、灾荒史与生态环境史研究 9、身体史研究 第一章饮食生活 饮食生活是人类饮食实践所反映的社会多层次的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各种表现形式的总和,是一种文明的标尺和民族特质的体现,从某个方面体现了本民族的创造精神和独特风格,标志着各个历史时期的文明进程和美的神韵。 一、中国传统的食物 1、主食 “五谷”:麻、黍、稷、麦、豆《周礼》 稻、黍、稷、麦、菽(一说) “六谷”:稻、梁、菽、稷、黍、麦《三字经》“九谷”:黍、稷、秫、稻、麻、大豆、小豆、 大麦、小麦 玉米、甘薯、薯类作物 秦以前,主要有干粮(糗、糒、糇)、蒸饭、粥 “糁食”汉代有了石磨,出现磨制的面粉,“麵”、“麺”开始了饼食历史 西晋时期掌握了发酵技术。面点之首是馒头 从两汉到隋唐五代,饼是所有面食的通称 2、副食 1)菜类和豆腐 豆腐是西汉发明,东汉普及,它开创了一条利用植物蛋白的新途径 (2)果品 (3)肉类 (4)调料 天然调味品 人工调味品:醋、酱、饧、柘浆 油:脂(牛、羊)膏(猪、犬)植物油(两汉 中国传统的美食烹饪 (1)伊尹、孔子的美食观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原则;色、香、味、形 (2)中华美食烹调方法 溜、焖、烧、汆、蒸、炸、酥、烩、扒、炖、爆、炒、砂锅、拔丝 (3)古人崇尚的名贵食料 《吕氏春秋》记载:猩猩之唇、獾獾之炙、牛尾肉、象鼻肉等;山珍海味; (4)中国菜系 菜系因地理、气候、习俗、特产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

中国社会生活史读书报告

《中国社会生活史》读书报告 《中国社会生活史》是由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庄华峰等人撰著的有关中国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历史和知识的作品,它较为全面地阐释了中国历史上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群体事项,考述了社会生活方式的嬗变与民俗传承的互动关系,以及人们的社会生活理念和行为伦理的演变过程,从而构建起中国社会生活史的理论体系和知识框架。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教授林永匡先生为本书撰写了序言,具体分析了直接或间接影响各历史时期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生活习尚形成、演变与发展过程的13种因素与背景内涵;也提出了先秦到明清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生活习尚形成、发展、演变与历代王朝统治者的礼仪政策与制度,以及民间的生活习尚观念与思想有着重要的关联、互动关系。而作者也在导论中对中国社会生活史研究状况进行了回顾,列举了学习中国社会生活史的方法,阐明了学习中国社会生活史的意义。这些都为我们精读著作和理解文本做了良好的铺垫。 本书共分为十二章,包括饮食生活,服饰风俗,生老礼俗,卫生保健习尚,丧葬习俗,生产与行业生活,社交与节庆风尚,娱乐生活与风尚,信仰习俗等专题。在每一章开头都会按照本章主题附上一幅插图,插图下书写标题,并用一小段文字简要介绍本章内容在中国社会生活中的意义,这些都为我们认识这个主题,通读本章内容作了良好的铺垫,也加深了我们的理解。 第一章的主题是饮食生活。它先是归纳了中国古代的饮食结构及其演变,再分别介绍了中国的饮食方式,酒文化,茶文化,饮食器具的各种类别和功用以及饮食思想与饮食养生理念。第二章的主题是服饰风俗,主要讲了中国服饰的历史渊源,形制类别,历代的服饰流变,最后总结了服饰的社会性。第三章的主题是建筑与居住生活,主要讲了构木为巢对人类建造居住场所的启示、城市和宫殿、官衙和住宅、张设和家具的建造状况,最后归纳了居住、用具的社会性。第四章的主题是行旅交通生活,主要讲了古代的道路设施和行旅方式、旅食与旅宿、行旅习俗,最后总结了一下行旅生活的功能与价值取向。第五章的主题是婚姻生活。它先是总的介绍了婚姻的起源与进化,然后分别介绍了我国古代的婚姻形式、婚龄、婚嫁的仪式与程序、离婚与再嫁、婚姻禁忌、最后从不同的方面对婚姻观念进行了透视。第六章是生老礼俗,分别讲了生日礼俗、成年礼俗、敬老养老、民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第四课社会生活讲道德复习导学稿新人教版

社会生活讲道德 【复习目标】 掌握尊重、文明有礼、诚信的含义、作用、做法。 【复习重、难点】 重点:尊重、文明有礼、诚信的作用难点:培养尊重、文明有礼、诚信的行为 【自主复习】 请结合P32-P45的教材内容,将以下知识点记忆背诵 (-)尊重他人 1、尊重他人的含义:尊重他人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社会生活中,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人格、权利等。 2、尊重是交往的起点(为何要尊重他人?) (1)尊重他人是内在修养的表现,我们要尊重他人的人格、权利等。 (2)每个人都是有尊严的个体,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社会的尊重。 (3)尊重使社会生活和谐融洽。尊重是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是文明社会的重要特征。尊重可以促进社会进步,提髙社会文明程度。 3、有人说:“尊重比帮助更重要。”你是如何看待这个句话的? 答:每个人都是有尊严的个体,都希望得到他人和社会的尊重。受到尊重能够增强自尊、自信, 产生良好的心理体验,如满足感、成就感等。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人格、权利等。 4、尊重从我做起(如何尊重他人?) (1)积极关注、重视他人。对他人的疑惑给予细致的解答,对他人的逍求给予热情的帮助。 (2)T?等对待他人。对所有人要一视同仁,不能以家庭、身体、智能、性别等原因而轻视、歧视他人。 (3)学会换位思考。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不把自己的竝强加给他人,体会他人的感受, 理解他人的难处,包容他人。 (4)学会欣赏他人。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和长处,真诚的欣赏和赞美他人,给予他人积极的评价。 (5)我们还应尊重大自然:尊重我们的民族历史与文。因为,大自然是我们人类的物质基,民族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 (二)以礼待人

文学的社会作用

文学的社会作用 “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孔子:论语?阳货》)这是谈诗也谈文学的功能、作用。 可将文学的价值作用划分为三大类:认识作用、教化作用审美娱乐作用 一、文学的认识作用 指文学作品可以帮助读者形象地了解人类社会生活的有关内容、人性的历史形态、人的情感、心理、命运等,获取生活中的各种知识,并直观和悟解到人类社会生活的真实本质.文学能多角度多层次的满足人的认识需要: 1、文学有助于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社会、历史、人生、自然界; 2、文学有助于对创作主体的认识; 3、文学有助于获得自我认识。 二、文学的审美教化作用 文学的审美教化作用是指文学通过所描绘的社会生活图画及作家渗透于其中的感受、理解和评价显示出来的是非爱憎倾向对人的政治思想、道德情操、精神性格等所产生的影响。 教化不是教育而是情感的“感化”。 文学有多方面的感化功能:1、净化灵魂,影响思想;2、激励情感,鼓动宣传;3、讽喻颂彰,抑恶扬善。 三、文学的审美娱乐作用文学的审美娱乐作用指文学作品通过生动的形象、优美的意境、健康的趣味给人以精神愉悦、情感满足并在自由状态下获得身心健康的积极休息的特殊作用。 对于文学的娱乐作用要避免两种片面的误区:1、完全无视人的娱乐需求,排斥娱乐作用; 这种观点忽视了人的需要,抹杀了娱乐的独立价值 2、将娱乐当成单纯的感官刺激,随心所欲的感官享乐。 这种观点容易形对人尤其是青年人形成精神上的毒害,构成负面价值。 四、文学的认识作用、教化作用、审美娱乐作用的关系三者是统一的,难以分割。 贺拉斯(《诗学?诗艺》) “寓教于乐,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 这种紧密的联系体现了真、善、美的密切关系。 五、如何认识文学的社会作用 (一)文学的作用是精神性的(二)文学的作用是整体性的 (三)文学的作用是持续性的(四)文学的作用是有限的

中国社会生活史

一、名词解释。 1.分食制:分食制起源原末奴隶社会初。“分食制”指诸侯按一定食租率提取食邑户的租税。如西晋诸侯三分食一;东晋南朝九分食一. 2.八大菜系:菜系,也称“帮菜”,是指在选料、切配、烹饪等技艺方面,经长期演变而自成体系,具有鲜明的地方风味特色,并为社会所公认的中国的菜肴流派。 八大菜系指:鲁菜、川菜、粤菜、淮扬菜、闽菜、浙菜、湘菜、徽菜。 3.脍炙:脍,形声字,从月,会声,本义是指切细切薄的肉;炙是会意字,上面是肉,下面是火,就是用火烤的肉。脍和炙都是人们爱吃的食物,指美味人人爱吃;原指人人爱吃的美食,比喻好的诗文或其他事物受到人们的津津乐道,广为称赞和传诵。 4.五谷:五谷原是中国古代所称的五种谷物,后泛指粮食类作物,有“五谷丰登”的说法。对五谷的内容,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稻、黍、稷(粟)、麦、菽(大豆)。而根据《大戴礼记》的记载,五谷是麻(大麻)、黍、稷、麦、菽。 5.水田衣:又云稻田衣。即袈裟也。因衣纹正方,似水稻田之界画,故名。 6.对偶婚:亦称对偶家庭。指原始社会时期,不同氏族的成年男女双方,在或长或短的时间内实行由一男一女组成配偶,以女子为中心,婚姻关系不稳固的一种婚姻形式。对偶婚为一种两相情愿、不受约束而稍有固定的成对同居形式。 7.三纲五常(纲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架构。源起于汉朝,盛于宋、明、清三代。纲指三种人伦从属关系: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五种儒家认定的人伦关系的原则:仁、义、礼、智、信。三纲与五常之间是不可分离的。 二、简答题。 1.简述古代饮食制度的演变。 答:从分食到合食。 ①从商周至唐初实行分食制; ②唐代中后期开始出现合食制,至宋代逐渐普及; ③合食制的出现与高桌大椅的关系。 2.简述服饰的社会性。 服饰本身作为一“文化符号”具有了一定的社会意义,它起到满足自我表现的作用。通过一个人的衣着可以看出其社会地位、社会信仰、经济地位、性别角色、政治倾向、民族归属、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 3.简述中国古代的婚嫁仪式与程序。 仪式:说媒、批八字与推生肖、定聘、送礼、迎亲、拜堂、闹洞房。 程序:三书六礼、换庚谱、过文定、过大礼、安床、嫁妆、上头、迎亲、出门、过门、三朝回门。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社会生活讲道德》知识点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社会生 活讲道德》知识点 第四社会生活讲道德 (一)尊重他人 尊重是交往的起点 (1)尊重他人是内在修养的表现,我们要尊重他人的人格、权利等; (2)每个人都是有尊严的个体,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社会的尊重。 (3)尊重使社会生活和谐融洽。尊重是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是文明社会的重要特征。尊重可以促进社会进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2尊重从我做起 (1)积极关注、重视他人。对他人的疑惑给予细致的解答,对他人的请求给予热情的帮助。 (2)平等对待他人。对所有人要一视同仁,不能以家庭、身体、智能、性别等原因而轻视、歧视他人。 (3)学会换位思考。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人,体会他人的感受,理解他人的难处,包容他人。 (4)学会欣赏他人。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和长处,真诚的欣赏和赞美他人,给予他人积极的评价。

(二)以礼待人 待人礼为先 (1)礼主要体现在语言文明、仪表端庄、举止文明等方面。 (2)文明有礼是人立身处世的前提。文明有礼会使人变得优雅可亲,更容易赢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可。 (3)文明有礼促进社会和谐。文明有礼有助于人们友好交 往,增进人们的团结友爱,有利于形成安定有序、文明祥和的社会。 (4)文明有礼体现国家形象。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体现了国家形象,我们举行的各种仪式,体现了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形象。 2做文明有礼的人 (1)做文明有礼的人,要态度谦和,用语文明。 (2)做文明有礼的人,要举止端庄、文明。 (3)做文明有礼的人,需要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学习、观察、思考和践行。我们要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努力做一个懂礼、明礼、守礼的人。 (三)诚实守信 诚信无价 (1)诚信就是诚实、守信和信任。诚信是中华民族的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课程标准】 (1)讲述张謇兴办实业的故事,了解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状况。 (2)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3)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4)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张謇办实业的背景、影响和结局,概括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几个阶段、发展特征;能分析出不同时期发展速度不一的原因。 2.知道轮船、火车、电车等新式交通工具;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张謇办实业的了解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原因的探究,使学生掌握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和思维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我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艰难历程,感受中国社会发生的深刻变革,形成振兴祖国、自强自立的民族认同感。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近代交通在中国的出现;社会习俗的变化。【教学难点】 正确了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近代交通在中国的出现及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图片展示:火柴、铁钉等基本生活生产用品。 经济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民族工业的过去值得我们去探究、回味!本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国人纷纷在华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元实业家张謇回到家乡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道路。 2.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各种实业团体纷纷涌现,掀起了发展实业的热潮。 3.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的良机,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其中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一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再度受挫。 4.随着国民党官僚资本的建立和扩张,民族工业除了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外,还遭到官僚资本主义的摧残。处于夹缝中的民族工业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顽强地挣扎着,出现了荣氏兄弟、卢作孚、侯德榜等著名企业家。 5.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总的来说还比较落后。它们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差,而且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地区分布也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上海、武汉等沿海沿江的大城市。

浅议文学的社会功能及实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d43432041.html, 浅议文学的社会功能及实现 作者:向巴多吉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0年第15期 摘要:文学作品一般是一定社会现实的反映,读者可通过文学作品看到社会生活内容,了解各个地区的政治经济、自然风光、丰富人们的阅历,从而达到启迪人们的智慧,提高观察和认识社会人生的能力,这就是文学的社会功能。一般认为文学具有认识、教育和审美三大功能,这三大功能是互相联系,密不可分的整体,可以通过文学的创作主体、读者以及出版社的积极参与得以实现。 关键词:文学作品;社会功能; [中图分类号]:1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0)-15-0227-02 文学的社会公能以及价值问题,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历来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特别是在经济全球一体化和大众消费时代,文学的社会功能和价值是文学存在是否重要甚至必要的重 要依据。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其充足的理由,都有其安身立命的基点和必须恪守的准则,这是一个事物的根。文学也不例外也有其自己的社会功能和价值。文学的社会功能是通过文学的特性表现出来,是文学价值的外在表现形式。 一、文学的社会功能 1.文学作品的认识功能。 文学的认识功能是指文学作品通过艺术形象对生活的真实反映,能让读者从中了解一定时代、民族的社会生活状况,获得政治、经济、文化、伦理、社会习俗等方面知识,开阔读者视野,促使读者正确、深刻地了解社会人生。优秀的作品一般是一定社会现实的反映,因此,从这个意义来讲然就可通过文学作品看到社会生活内容,了解各个地区的政治经济、自然风光、丰富人 们的阅历,从而达到启迪人们的智慧,提高观察和认识社会人生的能力,所以被高尔基誉为“时代 的生活和情绪的历史”。诸如郦道元的《水经注》全书叙述了祖国南北1252条水道的源流经历以及沿岸的城邑建筑、人物故事、历史古迹、神话传说和风土人情,描绘祖国山川壮丽秀美的 景色,同时记述各地的名胜古迹、神话传说、风土人情,在面前呈现了一个真实的大自然景象。因此有学者认为《水经注》,不但是一部文学巨著,更是一部山水游记的先导。如《河水篇》写吕梁山“……其山岩层蚰衍,润曲崖深,巨石崇竦,壁立干仞。河流激荡,涛涌波襄,雷游电泄,震天动

中国社会生活史简答题

简答题: 1、为什么说服饰具有鲜明的社会性? 答:服饰作为一种文化事象,深受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宗教甚至科学技术的影响,它深刻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时代精神和人们的思想观念,成为一个时代社会文化的体现方式,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内涵。 2、简述行旅生活的经济交流功能。 答:一是促进商品流通,活跃经济交流;二是拉动地方经济的兴盛与发展;三是有利于经济团队(如商帮)的形成;四是带动相关产业如交通、旅馆业、餐饮业等的发展。 3、早婚给社会历史带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第一,降低了人的身体素质,提高了婴幼儿的死亡率;第二,加速人口绝对过剩;第三,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早婚也有其积极的一面。 4、传统蒙学教育具有哪些特点。 答:一是强调先入为主,夯实基础;二是强调操作演练,养成习惯;三是强调顺其天性,循序渐进;四是强调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五是强调以宽济严,正面教育。 5、浅论中国古代的建筑风格 答:(1)从建筑体系看,中国建筑以木材为主要材料,创造了木构梁柱的建筑体系;从建筑内容来看,中国古建筑以宫殿都城建筑成就最高,并且将政治伦理观念渗透到建筑中,比如祭祀性建筑——坛庙、帝王陵。 (2)中国建筑分期:商周和秦汉史中国古代建筑的萌芽与成长阶段,秦和两汉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第一个高潮。历魏晋隋唐至宋,是成熟和高峰阶段,盛唐和北宋时中国古代建筑的第二个高潮;元至明清史充实和总结阶段,明至盛清以前是中国建筑发展的第三次高潮。(3)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特点:A:巧妙而科学的框架式结构;B:庭院或组群布局;C: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装饰性的屋顶;衬托性的建筑应用;色彩的运用。 6、谈谈中国古代的离婚 答:中国古代的妻子大都要随丈夫走完生命的最后一步,但是为了确保男权的地位稳固,男性又规定出种种法则,随时对那些另男性不满意的妻子加以惩罚,其中,最有效的武器就是休妻。 “离婚”这个词是近代社会才产生的,古代称离婚为“弃”、“出”、“休”,或称“弃妻”、“逐妻”、“黜妻”等等。从这些词语中,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古代离婚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男性手中,是一种单向性的离开,是男方对女方的“休”、“出”、“弃”,而不是夫妻双方利益对等性的离异。因此,古代离婚是片面的、单向的、专制的、不公平的。 我国古代的离婚,于礼有“七出”之目,于律有“义绝”之条,并有根据一方或双方意志的协议离婚。 7、巢居与干栏式房屋的作用有哪些? 答:巢居房屋与干栏式作用表现:一可避瘴气及毒虫;二可避猛兽;三可避鬼怪,巢居乃是出于某种禁忌。 8、简答成年礼仪的主要内容 答:主要内容:(1)其一是进行能力尤其是体力和勇气的测试;(2)性的允诺。性的成熟

社会生活史练习题

社会生活史练习题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中国社会生活史练习题 一、填空题 1、中国古代的饮食结构,一直遵循的传统,以稻麦为主,兼吃杂粮。其食用方式有、 、。 2、在先秦时期,中国先民习惯的用餐方式 是:。 3、根据茶叶制造方法不同与品质上的差异,可以把茶分为绿茶、、乌龙茶、、、、花茶7大类。 4、中国古代,用于饰首的服饰,称。其中,主要包括、、等。 5、宋代服装分三种:一为,二为,三为。 6、城市的初始形态当为。 7、明式家具仿效传统建筑的,具有优美的外形,尤其是更为突出。 8、周代制定的是古代统一的婚姻仪式,具体内容包括:、、、、、 。 9、为了延年益寿,古人提出了许多的养生理论和方法,主 要、药物养生、、体育健身。

10、古人在社会交往中,形成了一些特定的交际语言,大体包括尊称、和。 11、饮酒实际上是一种_________、_________,即人类文明中最古老的饮酒文化。 12、我国饮茶的历史十分悠久,根据唐人陆羽《茶径》一书的记载,在传说中的_________,我国就已有饮茶的习俗了。 13、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各地地理环境的不同和生活习惯的差异,服饰也呈现在_________趋势。 14、所谓巢店,顾名思义是一种类似鸟巢的居住场所,它是原始人类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草搭在树冠上建成的原始建筑。 15、中学历史教学任务总的来说有三项,即(),思想教育和()。 16、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和对于教学过程的规律性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的基本要求。 17、中学教学计划是()颁发的()计划。 18、教师、()、中学历史教科书、()是构成历史教学过程的基本因素。 19讲述法是由()运用()传授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简答题 1、为什么说服饰具有鲜明的社会性。 2、简述行旅生活的经济交流功能。 3、早婚给社会历史带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