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隔肿瘤62例外科治疗体会
- 格式:pdf
- 大小:180.90 KB
- 文档页数:2
・临床经验・手术治疗胸腺瘤58例体会于大杰 刘德贵 胸腺瘤是最常见的纵隔肿瘤之一,有报道其发生率约占成人纵隔肿瘤的20%~30%[1]。
随着手术技术及方法的改进和完善,患者复发率明显降低。
瓦房店市中心医院胸外科2001年1月~2008年1月手术治疗胸腺瘤58例,现总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1畅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共58例,男32例,女26例;年龄22~67岁,平均47畅5岁。
合并重症肌无力5例,出现咳嗽、气促、胸背痛、吞咽困难等42例,病史7天~11个月,体检发现11例,术前胸部CT扫描发现肺叶受累3例。
2畅手术方法:本组58例均行外科手术治疗,术前合并重症肌无力者5例采用经胸骨正中切口,行扩大胸腺切除术,其余患者则采用胸后外侧切口,其中左胸后外侧切口17例,右胸后外侧切口36例;54例行单纯胸腺瘤切除术,3例因肿瘤侵犯肺叶,行胸腺瘤切除+肺叶楔形切除术,1例因肿瘤浸润大血管不能切除,仅切取部分组织活检。
手术切除率98畅3%。
所有患者随访1~8年。
二、结果术后综合术中所见情况及病理结果,按TNM分期法,Ⅰ期21例,Ⅱ期27例,Ⅲ期9例,Ⅳa期1例。
淋巴细胞型12例(20畅7%),上皮细胞型18例(31畅0%),混合细胞型27例(46畅6%),胸腺增生1例(1畅7%)。
除1例活检患者外,其余患者出院前复查X线胸片或CT见局部占位均消失。
Ⅱ、Ⅲ期患者术后加局部放疗,一般术后4周开始,4~6周内给予40~60Gy,3例Ⅲ期患者予术前全身化疗,应用EP方案:DDP100mg/m2,d1,VP唱16100mg连用5d。
1例Ⅳa期患者行活检术后6个月肿瘤扩散死亡,1例Ⅲ期患者行胸腺瘤切除+肺叶切除患者术后25个月死亡。
3例Ⅲ期行单纯胸腺瘤切除术后3年复发,5例合并重症肌无力患者,4例痊愈出院,1例出院后继续口服溴吡斯的明症状控制,1年后停药,至今未复发。
3例Ⅲ期予术前全身化疗患者,1例作者单位:116300 辽宁省,瓦房店市中心医院胸外科(于大杰);辽宁省肿瘤医院胸外科(刘德贵)通讯作者:于大杰,Email:97596867@qq.com术后15个月死亡,2例存活至今。
纵隔肿瘤的外科手术及围手术期管理纵隔肿瘤是指位于胸膜腔内、与纵隔解剖相关的肿瘤,包括良性和恶性肿瘤。
外科手术是治疗纵隔肿瘤的主要方法之一,在手术过程中需要进行严密的围手术期管理。
本文将重点介绍纵隔肿瘤外科手术及围手术期的管理。
一、概述纵隔位于胸廓中央,上方至颈下缘,下方至膈面。
有多种类型的肿瘤可以发生在纵隔区域,包括胸壁来源、支气管来源和其他来源等。
对于可切除或部分切除的纵隔肿瘤,外科手术是首选治疗方法。
二、手术前准备1. 临床评估:通过详细询问、体格检查以及必要的影像学检查(如X线胸片、CT扫描等)确定患者是否适合手术,并评估患者全身情况。
2. 心肺功能评估:衡量患者心功能和呼吸功能是否适合手术,特别是对高风险患者,还需进行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
3. 血液准备:考虑到手术可能出血,需要进行血型、交叉配血和备血等准备工作。
4. 围手术期风险评估:评估患者的围手术期风险,如ASA分级、Charlson指数等。
三、手术方式选择纵隔肿瘤的外科手术通常包括纵隔镜手术和开胸手术两种方式。
具体选择取决于肿瘤的性质、患者的全身情况以及团队的经验。
纵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适用于良性和少量恶性肿瘤;而开胸手术则适用于大型或浸润性肿瘤。
四、围手术期管理1. 麻醉中监测:在麻醉下,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监测,包括心电图、动脉压力监测、中心静脉压力监测等,确保患者安全。
2. 出血控制: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出血控制,在必要时使用止血药物或进行动脉、静脉结扎等。
3. 神经保护:对于邻近纵隔的重要神经血管结构(如迷走神经、喉返神经等),要特别保护,以避免手术损伤。
4. 恶性肿瘤的处理:对于恶性纵隔肿瘤,根据癌种和分期,可在手术中行淋巴结清扫或组织活检,并注重术后辅助治疗。
5. 术后早期管理:术后患者需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液体平衡和氧合情况等,并给予适当镇痛和抗生素预防。
五、术后并发症与处理1. 呼吸系统并发症:纵隔手术后,患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胸膜积液等情况。
胸腔镜下纵隔肿瘤切除围术期的护理体会目的探讨胸腔镜纵隔肿瘤切除术患者围术期的护理方法。
方法对36例纵隔肿瘤患者行胸腔镜下肿物切除术,并给予术前心理护理,术后生命体征监测,指导康复期活动及饮食等综合护理。
结果本组患者围术期心理健康平稳,术后7~9 d均康复出院。
结论对纵隔镜下纵隔肿瘤切除术后患者给予精心围术期护理,可确保手术成功,促进患者康复。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are method of mediastinal tumor resection under thoracoscope in perioperative. Methods Thirty six patients with mediastinal tumor resection were given the resection under thoracoscope, and then given the psychological care in preoperative, vital-sign in postoperative was monitored, comprehensive care of guidance and rehabilitation activities and diet, and so on, were given. Results The mental health of patients was smoothly in the perioperative period, they recoveried from the hospital after operative for 7 to 9 days. Conclusion Giving elaborate perioperative care for the patients with mediastinal tumor resection under thoracoscope, can ensure the operation successful, and promote the recover of patients.[Key words] Mediastinum mirror; Thoracoscope; Mediastinal tumor; Perioperative care纵隔镜手术主要应用于肺癌分期的诊断及纵隔疾病、纵隔肿瘤、纵隔肉芽肿和结节病的诊治[1]。
纵隔肿瘤的外科手术治疗方法及效果作者:罗淞来源:《延边医学》2015年第09期摘要:目的:探讨分析纵隔肿瘤的外科手术治疗方法及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1月-2014年11月收治的30例纵膈肿瘤患者,将其分为观察组(15例)和对照组(15例),给予观察组患者行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给予对照组患者传统开胸手术。
对比两组患者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术后止痛、气管拔管及术后住院相关指标。
结果:经治疗,观察组术中失血量65.4±21.2ml,对照组135.8±37.6ml,观察组手术时间114.5±28.6min,对照组136.9±30.1 min,观察组术后止痛时间3.3±0.8d,对照组4.7±1.6d,观察组气管拔管时间48.9±26.8 min,对照组55.2±28.6 min,观察组术后住院时间7.4±2.9d,对照组9.5±3.1d,两组差异对比有意义(P<0.05)。
结论:采用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治疗纵隔肿瘤效果显著,术中出血量少,恢复快,手术时间短,是治疗纵膈肿瘤的重要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
关键词:纵隔肿瘤;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传统开胸手术;效果纵膈肿瘤是临床胸部常见疾病,分为转移性肿瘤和原发性肿瘤,前者比较常见,多为淋巴结的转移,后者则位于纵膈内各种组织结构产生的囊肿和肿瘤。
该病一经确诊后只要无其他禁忌症,临床上都会采用外科手术治疗【1】。
对此,我院特选取部分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应用电视辅助腹腔镜手术和传统开胸手术,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7月~2014年7月收治的30例纵膈肿瘤患者,将其分为观察组(15例)和对照组(15例),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21~73岁,平均(46.2±4.9)岁。
患者严重程度与肿瘤大小、部位有关,均有不同程度的胸闷、胸部隐痛等。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纵隔肿瘤15例诊治体会 作者:袁培云 袁培江 刘 洪 张会英 来源:《中国现代医生》2009年第23期
[摘要] 2007 年5 月~2009年3月经手术和病理诊断的纵隔肿瘤共15 例,包括胸腺类瘤5 例,神经源性3 例,畸胎样瘤1例,间叶组织瘤2例,胸内甲状腺2例,其他2 例。对这15 例诊治分析,认为:(1)纵隔肿瘤的诊断:病史、症状、体征结合X 线检查术前多能确诊。(2)切口的选择:除胸腺癌,胸腺瘤并重症肌无力,胸骨后甲状腺及突向双侧胸腔的肿瘤采用正中切口外其余均采用后外侧切口。(3)胸腺瘤,良性者提倡术后放疗以防复发,并重症肌无力者术中术后应合理应用抗胆碱酯酶药。(4)神经源性,胸顶部者应注意勿伤臂丛神经;椎管内呈哑铃状者应分期手术。(5)畸胎瘤:对于巨大瘤体者可采用破囊减压;合并肺部并发症者主张肺叶一并切除。(6)囊性畸胎瘤术前及术中切开前应注意与主动脉瘤相鉴别。
[关键词] 纵隔肿瘤; 手术治疗 [中图分类号] R7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09)23-153-01
纵隔位于双侧胸腔之间,胸骨之后,脊柱侧面,上为颈部入口,下达膈肌,为了便于诊断和治疗,人为地将它分为上下前后四个区域。在这个区域里有心脏及出入心脏的大血管、食管、气管、胸腺、神经及淋巴组织等,所以它是重要生命器官的所在地。2007年5月~2009年3月,我院手术治疗纵隔肿瘤15例,现分析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男9例,女6例,年龄最大60岁,最小2岁,胸腺类瘤5 例,神经源性3 例,畸胎样瘤1 例,间叶组织瘤2 例,胸内甲状腺2例,其他2 例。这15例中均好转或痊愈出院。
2 讨论
2.1 纵隔肿瘤的症状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多数良性纵隔肿瘤临床上常无症状,多于体检时发现。恶性纵隔肿瘤常见的症状有:(1)胸闷胸痛是各种纵隔肿瘤最常见的症状,如果疼痛剧烈,病人难以忍受者多为恶性肿瘤。(2)呼吸道压迫症状,当肿瘤压迫或侵犯肺、支气管时,常引起咳嗽、气短,严重时发生呼吸困难。肿瘤溃破会产生肺不张和肺内感染[1]。(3)神经系统症状,交感神经受压表现为眼睑下垂,瞳孔缩小,眼球内陷等;喉返神经受压表现为声音嘶哑;累及膈神经引起呃逆、膈肌麻痹。(4)心血管症状,心慌、心律不齐、面部、颈部水肿。(5)吞咽困难,肿瘤压迫或侵犯食管引起的。
纵隔型甲状腺肿的外科治疗体会
张建刚
【期刊名称】《山西医药杂志》
【年(卷),期】2005(34)10
【摘要】胸内甲状腺肿是指肿大的甲状腺部分或全部位于胸骨上切迹以下的甲状腺肿,常见的有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腺瘤或正常甲状腺.肿大的甲状腺压迫周围脏器出现压迫症状或发生恶变,所以一经确诊,均应手术.回顾分析1990年3月至2005年3月20例纵隔型甲状腺肿的手术治疗结果,现报告如下.
【总页数】2页(P854-855)
【作者】张建刚
【作者单位】晋中市第二人民医院,0308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
【相关文献】
1.哑铃型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外科治疗体会 [J], 耿耿;丁伯应;
2.哑铃型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外科治疗体会 [J], 耿耿;丁伯应
3.纵隔型甲状腺肿瘤的手术治疗 [J], 安素成;张晓阳;赵东;王永歧
4.纵隔型甲状腺肿的手术治疗6例报告 [J], 张晓阳;赵东;王永歧
5.60例原发性纵隔肿瘤的外科手术治疗体会 [J], 孙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32例原发性纵隔肿瘤诊断与治疗体会 何嵘 【摘 要】目的 探讨原发性纵隔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2006年6月至2010年6月我院收治的32例原发性纵隔肿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均采取了手术治疗方法,其中单纯肿瘤切除23例,扩大切除6例,单纯探查肿瘤2例,死亡1例.结论 原发性纵隔肿瘤的诊断应在胸部X线检查的基础上,结合CT扫描及核磁共振等检查手估,以获得更高的确诊率;手术治疗成功的关键在于切口的选择,并注意肿瘤组织大小采取妥善的处理方法.
【期刊名称】《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年(卷),期】2011(005)013 【总页数】2页(P52-53) 【关键词】原发性纵隔肿瘤;诊断;手术治疗 【作 者】何嵘 【作者单位】110042,辽宁省肿瘤医院胸外科 【正文语种】中 文
在胸科疾病的临床上,原发性纵隔肿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通常属于良性肿瘤,但也存在癌变的可能,需要引起重视[1]。2006年6月至2010年6月,我院共收治原发性纵隔肿瘤32例,现将诊断与治疗体会汇报如下,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意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2例中,男22例,女10例,年龄22~65岁,平均51.5岁。病种类别:胸腺瘤12例,畸胎瘤8例,神经源性肿瘤5例,胸内甲状腺肿瘤3例(其中良性2例,恶性1例),支气管源性囊肿2例,恶性淋巴瘤1例,淋巴结结核1例。 1.2 症状表现 13例无症状表现,均为例行体检时发现。其余19例有不同程度的咳嗽、胸部不适、发热、血管受压、上腔静脉阻塞等症状。 1.3 诊断方法 主要诊断依据为胸部X线检查结果,同时详细患者的病史,并结合症状表现及体征情况。当初步诊断结果不能明确时,可以采用CT扫描、超声检查以及核磁共振等多种检查手段。 1.4 治疗方法 原发性纵隔肿瘤一经确诊后,均采用了手术治疗方法。不同的肿瘤类别选择的手术切口也不尽相同。一般来说,在中、后纵隔部位的肿瘤作后外侧的切口,在前上纵隔部位的肿瘤作胸骨正中位置的切口,胸内甲状腺肿瘤作颈部的横向切口。手术过程中,尽量争取不破坏肿瘤的包膜,完好无损地切除整个肿瘤组织。如果遇到体积巨大的囊性肿瘤,可将内容物清除一部分,缩减肿瘤的体积再进行切除。当肿瘤在椎旁时,注意及时结扎椎旁的血管,防止因血管引起椎管内出血造成患者瘫痪。 2 结果 32例原发性纵隔肿瘤采用了手术治疗方法,其中只采取单纯肿瘤切除者23例,占71.88%;扩大切除肿瘤者6例,占18.75%;单纯探查肿瘤2例,占6.25%。本组死亡1例,病死率3.12%。死亡原因为位于胸骨后的甲状腺恶性肿瘤体积过大,已侵犯至胸骨,致使术中的出血量过大,且随即采取的止血措施无效。 3 讨论 由于原发性纵隔肿瘤患者的无特别明显的典型临床症状表现和体征,主要根据胸部X线的诊断结果进行判断。在观察胸部X线平片时应特别留意肿瘤的部位、形态、密度以及轮廓边缘等方面的特征,同时询问患者的病史,以做出可靠的诊断。借助胸部X线以及多角度的透视检查方法,便于察看掌握肿瘤所处的位置、体积大小和具体的形态。透视时,要重点观察肿瘤的钙化、搏动以及是否活动等情况,从而判断肿瘤与周边组织之间的相关情况。在本组资料中,32例通过胸部X线检查结果,并结合病史、临床症状表现和体征进行诊断。如患者胸部X线平片不明显,则选做了CT扫描、超声检查以及核磁共振等检查方法。术前即以得到确诊28例,误诊4例,确诊率87.5%。误诊原因主要有:一是,肿瘤的位置比较罕见,2例胸腺瘤处于中纵隔的位置,被误诊为淋巴瘤;二是,属于临床少见的肿瘤,2例为上纵隔的支气管囊肿。 原发性纵隔肿瘤一旦确诊后,应立即进行手术治疗。选择手术切口要遵循术野暴露好、生理干扰小、易于扩大的原则[2]。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微创手术逐渐推广应用到原发性纵隔肿瘤手术治疗中。在进行微创手术时应当肿瘤类别和所处的部位来决定切口的位置。比如,当甲状腺肿瘤的主体在颈部位置时,就可以在颈部作手术切口。手术过程中,如果肿瘤的体积过大,或者手术切除较难者,需要保持高度的警惕,注意术中、术后出现的各种意外情况发生。比如,由于肿瘤长期对气管压迫可导致气管的变窄、位移、软化,一旦拔管将有可能使气管塌陷并造成患者窒息死亡。在处理巨大肿瘤时,不能强求整块切除的原则[3],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破除肿瘤组织,清除一部分组织后再进行下一步的手术步骤。如果残余肿瘤无法清除可用银夹作标记,以备术后放疗参考。 参考文献 [1]李平,鲁子仁,王庆安,等.原发性纵隔肿瘤73例诊治体会.山东医药,2006,46(23):79-80. [2]刘建军.原发性纵隔肿瘤100例诊断及治疗分析.中国当代医药,2010,17(09):157. [3]张国强,蒋耀光,王如文.巨大纵隔肿瘤的外科治疗.肿瘤,2004,(04):402-403.
手术治疗64例纵膈肿瘤的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外科手术治疗纵膈肿瘤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我院自2006年3月—2010年3月纵膈肿瘤患者64人,全部采用常规开胸手术。
结果:64例患者肿瘤全部切除,没有死亡病例,没有发现恶性肿瘤,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分别为心律失常2例,肺部感染2例,肺不张1例,胸膜腔粘连1例。
结论:外科手术治疗纵膈肿瘤疗效显著,手术切除是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外科手术;纵膈肿瘤;临床治疗【中图分类号】R7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3-0224-02纵膈肿瘤临床表现以气喘、胸闷和咳嗽为主,通常是通过X线初步检查,然后经胸部CT或核磁共振进一步确诊。
一旦确诊为纵膈肿瘤,不管是良性还是恶性都应通过外科手术进行切除[1-2]。
我院近几年对64例纵膈肿瘤患者采用了外科手术治疗法,疗效显著,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06年3月-2010年3月在我院接受纵膈肿瘤切除的患者64人;其中:男41例,女23例。
年龄18~79岁,平均(42.5±15.7)岁。
患者都经过实验室确诊为纵膈肿瘤[3]。
1.2手术方法:第一步进行实验室检查,所有患者都通过钡餐检查和纵膈充气造影,观察纵膈器官和肿瘤关系。
同时对病患进行胸部CT及增强CT扫描,了解肿瘤大小、钙化情况与周边血管、气管等组织关系。
第二步手术治疗,对患者采用开胸术,平卧位,全身麻醉,单腔气管插管,胸骨正中切口35例,前外侧切口15例,后外侧切口14例,开口15~16cm将肿瘤完全暴露在视野下进行切除,纵膈胸膜不全的患者放置胸腔引流管。
1.3观察指标:统计患者手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引流管放置时间、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情况和切口疼痛评分。
切口疼痛评分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判定:0~2分为无痛,3~4分为轻痛;5~6分为中度痛;7~8分为重度痛;9~10分为剧烈疼痛。
纵隔巨大肿瘤的外科治疗作者:严振球,杨晓曰,贺端清【摘要】目的探讨巨大纵隔肿瘤的诊断要点和外科治疗经验。
方法回顾分析对1990年1月—2005年1月,本院收治的30例巨大纵隔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1例,女性9例,良性肿瘤24例,恶性肿瘤6例,肿瘤平均直径10 cm 以上)进行回顾分析。
结果无围手术期死亡,随访3个月~3年,1例失访,其他均恢复良好。
结论术前应常规行CT检查,选择合适的麻醉及手术径路,术中可视情况分块切除或整块切除,术后注意防治气管软化和复张性肺水肿。
【关键词】纵隔肿瘤;诊断;手术治疗Abstract:Objective To review the experience in the diagnosis and surgical treatment for giant tumor of mediastinum. Methods Thirty patients with giant tumor of mediastinum were surgically treated from Jan.1990 to Jan.2005, including 21 men and nine women, of whom 24 ones suffered from benign tumor and six from malignant tumor. The average diameter of the tumors was more than 10 cm. Results There was no perioperative death. During the period from three months to three years after operation, all the patients recovered nicely except one who was lost in the follow up.Conclusion The routine preoperative CT examination, proper anesthesia and correct surgical route were equally important for giant tumor of mediastinum. Its postoperativemanagement includes the prevention of sunken trachea and dilatant pulmonary edema.Key words: mediastinal tumor; diagnosis; surgery目前,国内外对巨大纵隔肿瘤的定义尚无统一标准,而其临床表现复杂,手术难度较大,围手术期的处理与一般纵隔肿瘤截然不同。
广东医学2011年7月第32卷第13期 Guangdong Medical Journal July.2011.Vo1.32.No.13 5O(4):434—438. [7] MOHAMMADIZADEH F,GHASEMIBASIR H,RAJABI P,et a1. Correlation of E—cadherin expression and routine immunohisto. 『9] chemistry panel in breast 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J].Cancer Biomark,2009,5(1):1—8. [8]HOLMQVIST P,LUNDSTROM M,sTAL O.Apoptosis and Bcl一 2 expression in relation to age,tumor characteristics and prognosis 纵隔肿瘤62例外科治疗体会 in breast cancer.South—East Sweden Breast Cancer Group『J]. Int J Biol Markers,1999,14(2):84—91. LEE K H,IM S A,OH D Y,et a1.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bcl—-2 expression in stage m breast cancer patients who had re— ceived doxombicin and cyclophosphamide followed by paelitaxel as adjuvant chemotherapy[J].BMC Cancer,2007,12(7):63—72. (收稿Et期:2011—04—02编辑:林培德)
吴文基 ,谭基明 ,彭品贤。 广东省阳春市人民医院胸外科(529600); 广东医学院附属松山湖医院胸外科(广东东莞523808);。广州医学院 第二附属医院胸外科(广州510260)
【摘要】 目的 总结分析纵隔肿瘤的临床诊断与外科手术治疗经验,提高纵隔肿瘤外科诊治水平。方法 对行手术治疗的纵隔肿瘤62例进行诊治和围手术期处理分析,并进行归纳总结。结果62例中治愈49例 (79.0%),缓解10例(16.1%),恶化1例(1.6%),复发1例(1.6%-),死亡1例(1.6%)。结论外科治疗是纵隔 肿瘤的基本治疗手段,效果确切,围术期的处理也很重要。 【关键词】 纵隔肿瘤;诊断;外科手术治疗
国内外对原发性纵隔肿瘤的组织类型与发病情况 报道不一。国外报道神经源性肿瘤居第1位,国内报 道以畸胎瘤最多见,特别是100例以上的大组报道 者 。我院胸外科自1997年7月至2010年7月手 术治疗纵隔肿瘤患者62例,现对其资料作回顾性分 析,并就其诊断和外科治疗作一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2例患者中,男33例,女29 例,男女比例为1.3:1;年龄8—89岁,≥50岁12例, 31~49岁17例,≤3O岁33例;就诊时间1周至10年, 大部分于1个月至1.5年内就诊。 1.2 临床表现62例中,无症状体征者22例,占 35.5%,均经体检时偶然发现,胸背痛18例(29.0%), 咳嗽咳痰17例(27.4%),胸闷气促11例(17.7%),重 症肌无力2例(3.2%),单侧呼吸音减弱3例(4.8%)。 1.3部位及大小 前纵隔26例(41.9%),其中左前 纵隔16例(25.8%),右前纵隔10例(16.1% );中纵隔 15例(24.2%);后纵隔21例(33.9%)。肿瘤大小3 cm×2 cm×2.5 cm~25 cm×20 cm×18 cm,瘤体直径 <5 cm者8例(12.9%),5—10 cm者36例(58.1%), >10 cm者8例(12.9%),大小不详10例(16.1%)。 1.4 病理类型 术后病理报告:胸腺肿瘤26例 (41.9%),其中恶性胸腺瘤或胸腺类癌6例(9.7%); 胸骨后甲状腺肿2例(3.2%);心包囊肿3例(4.8%); 神经源性肿瘤12例(19.4%);畸胎瘤13例(21%);淋 巴瘤2例(3.2%);支气管肿1例(1.6%);平滑肌瘤2 例(3.2%),内胚窦癌1例(1.6%)。 1.5诊断方法全部病例做x线胸片正侧位检查,大 部分病例加选做CT扫描,小部分病例加选做超声、纤 维支气管镜、核磁共振检查。各类常见纵隔肿瘤的主 要x线胸片或CT扫描特征如下:胸腺瘤,常如圆形或 椭圆形,边缘清晰锐利或有分叶,位于前上纵隔,贴近 胸骨后面,胸骨后甲状腺肿也有类似x线表现;畸胎类 肿瘤,略低位于胸腺瘤,单侧性较多,阴影中有钙化或 骨齿样增深影;神经源性肿瘤,位于单侧,脊柱旁后纵 隔,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光整、密度增深而均匀的肿 块,有时脊柱椎孔有扩大,或有椎体骨质破坏及缺损。 62例中术前明确诊断52例,占83.9%,误诊10例,占 16.1%。 1.6手术方法手术在单腔或双腔气管插管全麻下进 行,本组选择胸骨正中切口22例,前外侧切口l9例,后 外侧切口19例,颈胸联合切口1例,颈横切口1例。 2结果 本组62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单纯肿瘤切除43 例(69.4%),扩大切除14例(22.6%),姑息或部分切 除3例(4.8%),单纯检查2例(3.2%)。治愈49例 (79.0%),缓解10例(16.1%),恶化1例(1.6%),死 亡1例(1.6%)。死亡患者为巨大前纵隔肿瘤(疑恶 性胸腺瘤),麻醉前在手术台仰卧体位时发生窒息,经 气管插管吸氧后一度好转,但不久又出现呼吸衰竭,放 弃手术护送回重症室抢救无效死亡。术后第5天发生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1例,经呼吸机辅助呼吸等综合 治疗恢复良好出院。胸腺瘤术后10年复发1例 (1.6%),再手术切除治愈出院。 广东医学2011年7月第32卷第13期 Guangdong Medical Journal July.2011,Vo1.32,No.13 3讨论 3.1 发病情况及临床症状本组以胸腺肿瘤居第1 位,达41.9%,可能是病例选择之故。由于纵隔内组织 和器官较多,胎生组织来源多样,所以纵隔内肿瘤组织 来源和类型也繁多。发病年龄3个月至70岁,各个年 龄段均可发病,约30%病例无症状或早期无症状。纵 隔肿瘤首发症状取决于肿瘤的部位、大小、性质及有无 侵犯周围脏器及合并感染等。笔者认为,纵隔肿瘤最 常见的早期症状是胸闷和气促,往往是由于肿瘤压迫 或干扰了心肺功能引起的,晚期症状常常是肿瘤严重 侵蚀或压迫气道引起窒息,压挤心血管引起循环障碍, 进而心肺衰竭或全身衰竭致死亡。部分胸腺瘤患者伴 重症肌无力(本组2例伴肌无力表现),另外,本组胸骨 后甲状腺肿伴甲状腺功能亢进1例 ,说明纵隔肿瘤 除了压迫和侵犯表现外,还可兼有神经或内分泌紊乱 等表现,这点有可能是特异症状。 3.2诊断和鉴别诊断 纵隔肿瘤常无典型的症状和 体征,症状严重时往往是纵隔巨大肿瘤或恶性肿瘤,胸 腺瘤或恶性胸腺瘤常伴胸骨压痛。胸部x线检查多可 发现纵隔异常 ,x线胸片诊断率可达93% 。x线 胸片和多角度透视可以发现和了解肿瘤部位、大小及 形态 。x线胸片下肿瘤影与纵隔边缘交角等三法 则 ,可帮助确定诊断。cT和MR的应用极大地提高 了纵隔肿瘤的诊断率。x线或CT检查已成为纵隔肿 瘤诊断的主要手段,特别是胸部CT的造影检查,可详 细了解肿瘤血运、肿瘤与纵隔大血管的关系,以及和相 邻组织间有无脂肪层,以判断肿瘤的良恶性(侵袭 性)M。MR对后纵隔的神经源肿瘤和中纵隔的淋巴 瘤定性诊断有较大帮助。彩色B超下的液性暗区对鉴 别支气管心包囊肿、包裹性胸积液等诊断有帮助。对 于CT显示靠近纵隔的肺癌(纵隔型肺癌),可做纤维 支气管镜检查并穿刺活检加以鉴别。MR检查可确定 椎管内病变,对诊断哑铃型肿瘤有特殊价值 。 3.3手术治疗 众所周知,纵隔肿瘤一经确诊,无论 良恶性,应尽早手术治疗。由于纵隔内大神经、大血 管、气管等生命器官密集,增大的肿瘤极易使周围脏器 受压、移位,增加手术风险,甚至导致邻近脏器破裂出 血、感染及恶变。手术切口的选择是手术成败的关键 因素之一,手术径路应根据肿瘤部位、性质、大小、可能 侵蚀的毗邻器官及有无并发症而具体设计 。笔者认 为,手术切口的选择与术者的经验习惯和手术器械有 关,例如胸骨锯的产生和应用之前,为避免胸骨破胸的 缓慢和大量出血,不少人可能习惯选用前外侧切口和 后外侧切口。前者对前中纵隔肿瘤效果较好,可不切 断肋骨,后者对后纵隔或巨大肿瘤比较适宜,而且这两 者在当今流行双腔气管插管的全麻下,使患侧肺萎缩, 对术野的显露也是宽阔的。当便利的胸骨锯被应用
后,正中开胸速度加快,出血总量减少,术野清,易辨认 前纵隔及心血管等结构,所以胸骨正中切口在近20年 又流行起来了。对于具有完整包膜或包膜钙化的良性 肿瘤,手术摘除是不太困难的,而对于浸润性强的侵袭 性肿瘤是很难做到彻底切除的;对于后者只能看具体 情况作不同程度的姑息切除,以达到减瘤目的,术后辅 以化、放疗以巩固疗效。 3.4 手术注意事项和并发症的预防 由于纵隔内心 脏、大血管、气管及心包等器官组织易被侵犯而易造成 术中损伤,所以手术中要先明确肿瘤与邻近器官的关 系,细致全面地探查,然后视肿瘤性质小心分离。对纵 隔巨大肿瘤与重要组织结构粘连紧密者,手术操作要 格外小心 ,可分块切除肿瘤内容,难于彻底切除的残 留囊壁组织可电灼或碘酒灭活 ,被恶性胸腺瘤侵犯 无名静脉可修补或结扎处理。对于白色条索不要轻易 剪断,以免误伤血管 。对蒂位于椎管内或椎管旁的 肿瘤不宜用力牵拉,宜用血管钳钳夹后再断蒂,以免椎 管内出血或损伤脊髓造成截瘫;对于椎间孔扩张并有 哑铃状椎管内生长的后纵隔神经源肿瘤,宜注意采取 措施防止术后发生脑脊液胸腔漏。前正中切口可能并 发术后胸骨骨髓炎致胸骨切口愈合延迟,特别是术后 作气管切开术时,更易引起切口感染或炎症。本组1 例巨大胸腺瘤切除后发生呼吸困难而行气管切开术, 并做左锁骨下静脉穿刺置输液管,引起胸骨柄和胸锁 关节炎,经积极冲洗引流和换药治愈。我们认为该例 很可能是“气切”和“锁穿”的损伤和污染所致。笔者. 建议对于胸骨正中切口纵隔肿瘤术后发生气促者,尽 量避免早期气管切开,而采取气管插管通气为妥。另 外,巨大肿瘤压迫致肺不张者,术毕易发生复张性肺水 肿或纵隔移动,甚至术前就发生窒息等问题,这些也是 要注意的,也提醒我们要注意围术期的管理。
参考文献 [1]严嘉顺,宋玉忱,杜喜群,等.纵隔肿瘤14_4例的外科治疗 [J].中华肿瘤杂志,1981,3(3):195—198. [2] 刘宁.原支性纵隔肿瘤206例外科治疗[J].医药论坛杂志, 2005,6(11):44—45. [3]吴文基.颈胸弥散性甲状腺肿并甲亢手术治疗1例[J].实用 医学杂志,2000,16(5):400. [4] 李开河.原发性纵隔肿瘤46例诊治会[J].河北医学,2009, 15(4):439—440. [5]王建立,张文.原发性纵隔肿瘤58例诊治体会[J].陕西医学 杂志,2010,39(7):885—886. [6] 邹仲.胸部x线诊断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300—322. [7] 甘克定,李化升.原发性纵隔肿瘤的外科治疗[J].中国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