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论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9
152浅谈亚里士多德与黑格尔的悲剧论简盼盼(西北政法大学,陕西 西安 710063)摘 要:悲剧美学从古希腊罗马开始就一直被人们所提及,是一种感性冲动,代表着一种时代精神的更迭。
在戏剧中表现为人与人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是人在面对死亡、苦难和外界压力时表现出一种超常的抗争意识和坚毅的行动意志,它是艺术中所不可或缺的材料,逐渐演变成一种艺术体裁形式,来表达人们的生活情感经历。
作为一种美学范畴,又指的是其中的审美意味。
亚里士多德与黑格尔在悲剧美学中都谈到了自己独特的认识,他们之间有相似也有不同之处,但更多的是一种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亚里士多德在学习前人有关悲剧的讨论下,也给出了自己对于悲剧的理解,他的悲剧理论可以称得上是比较经典的,打下了非常坚固的基础。
到了德国古典时期,黑格尔又做出了具有独创性意义的理论突破。
关键词:悲剧;冲突;审美一、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论亚里士多德说:悲剧之所以为悲剧,往往是诱发了人们的一种怜悯与恐惧心理,通过人与人之间的语言交流、情感交流,肢体交流等,加深了这一完整事情的戏剧性,逐渐成为一种行动模仿。
只是在这个行动模仿中,整个基调氛围不是那么的轻松,而是处在比较严格、肃穆的一种环境中。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是一连串行动的模仿。
悲剧就两个方面来说是严肃的:一方面,它的人物是高尚的人,比一般人好的人;另一方面,它的动作是可怕和可怜的。
这两方面相互关联,不可分割。
亚里士多德认为一件事情可怕或可怜并不能构成悲剧,构成悲剧这种超乎人想象的效果是因为在可怜的基础上发生了更为可怕的事情,而且他还说到亲属之间的凶杀是最可怕、最可怜、最泯灭人心的。
在当今这个网络信息传播迅速的时代,我们知道这种亲属间凶杀的事件有很多,有儿子弑母、夫妻情侣之间残害、大人的痛苦施加在自己孩子身上的这些屡被曝出,这些往往都是最亲近的人,朝夕相处多年的人,往往也是矛盾最深,最不可调和的,这种恩怨一旦用行动暴力解决就是致命的。
当然人们对这些事件也是极其关注和反思总结的,引起了社会各个群体的关心、怜悯、恐惧。
亚里士多德《诗学》中悲剧的功能摘要:就现有流传的《诗学》的版本内容来看,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重点介绍了史诗和悲剧,其中“悲剧”更是他这部著作中的重中之重。
作为美学范畴的悲剧的提出,其源头便可追溯到《诗学》。
本文主要是对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悲剧的功能的分析,从而更好地把握对《诗学》中悲剧的理解。
关键词:诗学;悲剧;功能一、喜剧、史诗与悲剧由于《诗学》存在散佚,第一卷中谈及后面还要展开讨论喜剧,这局部内容可能就在第二卷,遗憾的是此卷已经丧失,我们无从查看。
就现有文本来看,亚里士多德在《诗学》第二章中将艺术作品中的人和现实中的人加以比较,认为二者是不同的。
其中,喜剧的目的是表现比当下的人更坏的人[1]。
相比悲剧,喜剧的艺术效果并不能使人们产生“恐惧”与“怜悯”,从而获得“同情”。
那种品格上“较好的人和较坏的人得到相反的结局”[1]20的双重结构所产生的“突转”才是喜剧能够给人带来的快感。
然而,无论是从逻辑的角度亦或是从情感、道德的角度来看,悲剧在给人带来“恐惧与怜悯”方面都更胜一筹。
其次,就悲剧和史诗的比较来看,“诗人和历史学家的区别不在于是否用韵文写作;希罗多德的著作被改写成韵文后仍然还是历史著作,不管有无韵文均是如此。
两者真正的区别在于:一个记述已经发生的事,另一个谈论可能发生的事。
因此,诗歌比历史更富有哲理,更为严肃。
诗人更多地说及普遍,而历史记载特殊。
所谓普遍是指某类人多半或必然会以某种方式说或做某种类型的话或事。
”[1]35—39用韵的不同和论述对象的差异都充分表达在史诗和悲剧的比照上,相比史诗悲剧在论述对象方面那么更为全面和深刻,因此较史诗略胜一筹。
“因此,称前者为诗人是适宜的,至于后者,与其称他为诗人,毋宁称其为‘自然科学家’。
”[1]18二者的不同在于历史告诉我们业已发生的事情,诗人那么根据或然律或者必然律告诉我们可能或者将要发生的事情。
“这就是为什么写诗比写历史更具有哲学意味,更有价值。
亚里士多德的戏剧理论
(1)悲剧的含义
提出了戏剧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悲剧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总结了悲剧的六种基本元素:情节、性格、言词、思想、形象(扮相)与歌曲。
其中,言词和歌曲是摹仿的媒介,形象是摹仿的方式,情节、性格和思想是摹仿的对象,最重要的是情节,因为它是悲剧的基础与灵魂,性格则占第二位。
(2)悲剧的布局——“情节的整一性”
他提出“情节的整一性”原则,“突转”和“发现”是情节的成分,是悲剧冲突的集中表现;情节又可分为“结”和“解”,是戏剧冲突的形成、发现、激化和解决。
所谓“突转”是指要安排一些行动,是主人公突然由顺境急转为逆境;所谓“发现”是指让行动揭示主人公由顺境转为逆境的潜在的秘密的原因,这样才能使观众惊奇,形成怜悯与恐惧的心理,达到悲剧的效果。
(3)悲剧冲突的本质——“过失说”
悲剧冲突的本质是好人犯了错误,这就是“过失说”。
悲剧人物有四要素:“善良”、“相称”、“逼真”、“一贯”。
其过失,或因判断不明,或因道德选择。
(4)悲剧的作用——“卡塔西斯说”(“陶冶说”)
“无知”和“不自制”构成了“失误”的根源。
观众由此自然而然地产生对“明智”和“自制”的迫切的追求之情,这样就实现了“净化”或“陶冶”的伦理目标。
“陶冶”正是要充分发挥艺术快感对于人的好的有益的一面,即帮助观众养成适度的怜悯与恐惧之情,通过艺术快感获得知识,使悲剧有益于道德教化,启发人和教育人。
以亚里士多德“悲剧六要素”理论解析戏剧《雷雨》[摘要]著名的戏剧家曹禺的代表作《雷雨》通过周、鲁两个家庭千丝万缕的情感纠葛和血缘关系,剖析了社会和历史的种种弊端,展现出命运对人的无情捉弄。
《雷雨》现代戏剧的代表,它借鉴西方戏剧的创作方法和理念。
而对西方戏剧进行最经典诠释的莫过于亚里士多德的文艺理论著作《诗学》,其中关于“悲剧六要素”理论的阐述对后世的戏剧创作影响深远。
《雷雨》在情节的安排,人物语言的设计,人物形象的塑造等方面都成功地借鉴了“悲剧六要素”理论。
[关键词]雷雨;亚里士多德;诗学;悲剧六要素;西方创作悲剧的历史已历经几千年之久了,从古希腊经典悲剧《俄狄浦斯王》到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等等。
而中国的传统戏剧和西方戏剧有很大的差异,五四运动之后,中国文化界多方面西化,曹禺正是将中国文化背景与西方戏剧创作理念相结合,《雷雨》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给悲剧下的定义是:“悲剧是对于一个完整、严肃、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1] 《雷雨》完全符合这一定义,它展现出一幕人生的大悲剧,命运的无情捉弄贯穿整部作品,所有的人都无法逃出它的手掌,有罪的、无辜的人们都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一起毁灭。
使观众观看之后产生对剧中人物强烈的同情怜悯之情,也对这样的极端事件没有发生在自己身上感到庆幸,庆幸之余又会产生后怕和恐惧。
亚里士多德又进一步阐释:“整部悲剧艺术的成分必然是六个——即情节、“性格”、言词、“思想”、“形象”与歌曲。
” [1]情节是戏剧的灵魂,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它的重要性甚至超过思想,排在首位。
《雷雨》的戏剧情节安排跌宕起伏,戏剧冲突紧张激烈,这么多的事件,人物之间复杂的情感和命运纠葛,家族、身世秘密的揭露,都发生在二十四小时之内,两个地点之中。
此外,《雷雨》中对人物性格的塑造也相当成功,专制、伪善的封建家长周朴园;被束缚自由而极端渴望爱情的周繁漪;热情、单纯的受新思想影响的进步青年周冲;后悔着过去所犯下的罪孽却又不自知地犯下更大罪孽的周萍。
试论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过失”说作者:王若冰来源:《群文天地》2013年第03期摘要: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是对古希腊悲剧艺术实践的总结,与“命运说”不同,它对悲剧做出了一种新的诠释。
但囿于时代的局限,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过失说”不可避免地有着不合理的成分。
关键词:悲剧;亚里士多德;过失说;局限性悲剧一直是文学宝库中生命力最强的文学体裁,以其崇高深刻的悲剧激情给人无可比拟的艺术感染力。
“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阐释的悲剧“过失说”一反传统的“命运说”,对悲剧做出了一种新的诠释。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应该描述能够引起恐惧和怜悯情绪的事件,而“我们的怜悯之心,是由于感觉某人遭受了不应遭受的灾难而产生;恐惧的产生,是由于这些遭受灾难的人与我们自己很相似。
” 所以在他看来,悲剧的主人公应选择“介于这两种极端之间的人,这样的人没有突出的优点和特别正直的美德”。
选取与普通人相似的主人公,可以使观众感同身受,由主人公遭受的厄运联想到自身,因而产生恐惧的情感。
“而他之所以陷入厄运,不是由于作恶和堕落,而是由于他犯了某些错误。
这种人享有富贵生活和很高声望,例如俄狄浦斯、梯厄斯忒斯和那些类似他们这样家族中的著名人物。
”因犯错而导致悲剧的产生,这就是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过失说”。
为了激发观众恐惧与怜悯的情绪,亚里士多德认为,在行为的情节结构中,痛苦事件所牵涉的双方关系要很亲近。
在诗人对传统材料的“有效处理”中,有两种情形。
第一种情形是通过剧中人物有意识的行为来完成,人物清楚自己的行动并且完全了解事实。
比如在《美狄亚》中,美狄亚为了报复丈夫而故意杀死了自己的儿女。
另一种情形是主人公在做出举动之前并不知情,直到事后才发现真相。
如《俄狄浦斯王》中的俄狄浦斯,无论是误杀亲父还是娶母为妻都是在他毫不知情下的行动。
亚里士多德他的悲剧理论是对古希腊悲剧艺术实践的总结,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世的作家和理论家都在继承他悲剧“过失说”的基础上有所发展、突破。
浅论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摘要: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也在西方美学史上第一个提出“悲剧”的完整定义的文艺大师,并在此基础上又指出了决定悲剧的六个成分,而且一一作了分析和说明,也对悲剧的产生、发展、与其他文学题材的差异等等都有涉猎,较为全面地阐释了他所认为的悲剧观。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为西方文艺理论的建立和发展,以及对后世乃至是世界的文艺理论界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诗学;悲剧;净化;三一律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4-0088-02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22年)是一个十分博学的人,他不仅在文学中表现出了超人的学识和见解,而且在诸如科学、哲学、逻辑学、数学、物理学、天文学等各个领域都也有一番成就。
对于悲剧理论,亚里士多德在研究和总结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的创作实践基础上,并在《诗学》中提出了悲剧学史上第一个悲剧概念,即“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经过‘装饰’的语言,以不同的形式分别被用于剧的不同部分,它的摹仿方式是借助人物的行动,而不是叙述,通过引发怜悯的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
”一、悲剧的效用——净化说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功能效用有着自己独特的体会和看法,他为此提出了著名的“净化说”。
亚里士多德认为,文艺具有“净化”的作用,通过形成习惯,培养伦理德行。
在他看来,伦理德性即指品质,就是人们对于行为和感受所持有的态度。
过于强烈或过于软弱都是“坏态度”,只有适中才是“好态度”,而文艺有这样的一种作用——净化人的情绪,使它既不过分强,也不过分弱,而是要保持适度,经过多次的文艺事件实践,在许多优秀作品的反复激发和疏导下,这种适度的情绪就变成了一种定向的良好习惯。
在谈论悲剧的效用时,亚里士多德明确地指出了悲剧的效用就是“凭借激发怜悯与恐惧以促使此类情绪的净化。
”关于“净化”,文艺理论家对此有以下几点共识:第一,关于净化的对象,既然悲剧所提供的快感是从怜悯与恐惧的净化中产生的,那么净化的对象是怜悯与恐惧这类情绪;第二,关于净化的效果,通过悲剧的净化,人们得到一种“无害的快感”,养成一种良好的品格,既有益于人的心理健康,也有利于改善社会风尚;第三,关于净化的本质,净化能够养成人的伦理德性,可以看成是一种品德培训,同时又能提供审美快感,是一种精神享受,所以净化的本质教益和美感二者的结合。
悲剧的定义与解读摘要: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在西方文明史上,不论是从哲学、文学还是美学角度来看都可谓一部经典著作,它确定了西方文艺学领域的很多基础话语,对于后世的影响可谓巨大。
它是一部比较繁复的著作,不仅论述了关于艺术本质、起源等问题,还讨论了悲剧甚至语言修辞等问题。
由于本人能力有限,所以面对这样一部翻译来的几千年前的西方文艺著作,很难在很短的时间写出一个全面的读书报告,所以我就《诗学》中关于悲剧情节的定义写点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悲剧性质情节一、悲剧的性质亚里士多德在研究和总结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的创作实践基础上,提出了悲剧学史上第一个悲剧概念,“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句的各个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这句话的落脚点是“行动”,悲剧作品是对人行动的摹仿,“行动则是由某些人物来表达的”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任何表演艺术都应遵循,悲剧艺术更是如此。
从某种意义上说,任何一部悲剧作品都是悲剧创作者的自我表露,都表达作者深层的情感。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主人公应当是“高尚的人”“比一般好的人。
”既然悲剧的主人公是高尚的人,那么悲剧又从哪里得来?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是由于性格有缺陷的主人公看事情不明白而错误的行驶事件而最终酿成的悲剧。
悲剧事件的发生往往是先充满期待,而且过于信赖这种期望而走向最终的错误而导致悲剧的发生。
亚里士多德认为主人公的错误行动往往是发生在亲属之间、仇敌之间或非亲属非仇敌的人们之间。
以《窦娥冤》为例:元杂剧是以“曲”为核心的戏剧形式,它强调从表演者的口中唱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与情感,但行动在杂剧艺术中同样占有重要地位,如果没有窦娥拒绝张驴儿的无理要求,就不会发生被人诬陷、受刑、替婆婆死等壮烈的行为,也就无法在观众心中产生强烈的悲剧震撼力。
论亚里士多德的悲剧净化说作者:苏融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02期摘 ;要:亚里士多德在他的美学著作《诗学》中,为悲剧下了个定义。
在定义中,他认为悲剧必须包含能唤起怜悯与恐惧的情节,并通过唤起怜悯与恐惧而达到对这些情绪的净化。
为了解释通过唤起怜悯和恐惧而达到悲剧的净化究竟是什么意思,历代学者已经写了很多的评述和议论。
本文从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的师承出发,探讨了柏拉图的“城邦净化说”对其“悲剧净化说”的影响,然后再结合当时整个古希腊人们对美学和艺术的看法和理解,以及亚里士多德整个学说的出发点,来理解“悲剧净化说”的真实含义。
关键词:城邦净化说;怜悯和恐惧;模仿;快感[中图分类号]:B83-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2--03一、悲剧净化说的提出及争论亚里士多德在西方哲学文化史上首次构建了系统的美学理论,即他的诗学。
《诗学》被认为是第一篇最重要的美学论文。
而《诗学》中核心讨论的是悲剧,其中最著名的措辞,就是在第六章为“悲剧”下的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经过“装饰”的语言,以不同的形式分别被用于剧的不同部分,它的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行动,而不是叙述,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
[1](陈中梅在翻译时用了“疏泄”这个词,罗念生原先译作“陶冶”,后改为“净化”。
原词为“katharsis”,音译“卡塔西斯”。
现在大都通作“净化”的翻译)。
为了解释亚里士多德对悲剧定义的最后一句话,“通过怜悯和恐惧而达到悲剧的净化”究竟是什么意思,西方美学史上已经有了太多的评述和议论。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之前的著作《政治学》卷八中谈论音乐的功用时也提到了“净化”:“音乐应该学习,并不只是为着某一个目的而是同时为着几个目的,那就是(1)教育,(2)净化(关于”净化” 这一词的意义,我们在这里只约略提及,将来在《诗学》里还要详细说明)(3)精神享受,也就是紧张劳动后的安静和休息。
①论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熊元义,余三定(湖南理工学院中文系,湖南岳阳414000)摘 要: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是从悲剧人物自身寻找悲剧产生的原因,这开创了西方悲剧观的一个源头,也和中国悲剧观区分开来。
我们清理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不但可以梳理出西方悲剧理论发展的线索和源头,而且可以比较中西悲剧的差异。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悲剧观;内因;外因中图分类号:I 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154(2005)02-0071-04 张哲俊在反思中国古典悲剧的研究状况及其问题时对肯定中国古典悲剧存在的倾向提出了责难。
他认为,这种倾向研究中国古典悲剧最重要的一个途径就是“揭示中国古代悲剧的特殊规律”,但它面临一个这样自相矛盾的困境,“一方面否定悲剧理论对中国悲剧的实用性,因此就意味着要放弃悲剧理论作为研究中国古典悲剧的基础;可是另一方面,在具体分析中国古典悲剧现象时,又需时时以现有的成熟悲剧创作实践和理论作为一种参照。
当然对此困境也可以搞一些折衷调和,即在一定程度上运用和参照西方理论,而不完全抛弃西方理论。
不过,这又会出现新的问题: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运用和参照悲剧理论是科学的,在多大程度上撇开悲剧理论,仍然还能够保持悲剧本身的性质。
如果对此没有明确的界定,那么其研究成果必然是可疑的,不能令人信服的。
中国没有系统完整的悲剧理论,加上中国古典小说戏曲与西方悲剧作品和理论之间确实存在相当大的距离,这也许是中国古典悲剧研究始终难以深入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悲剧理论与中国悲剧的特殊性之间出现两难境地,是中国古典悲剧研究首先遇到的难题。
”[1]其实,张哲俊所提出的这个问题是不存在的。
首先,我们对西方悲剧作品和理论的认识是否准确就是一个问题。
也就是说,我们对西方悲剧作品和理论的认识还有一个继续深入的问题。
罗念生指出,亚里士多德谈悲剧时不谈命运,不谈人对神的关系。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中英雄人物遭受的苦难,一方面不完全由于自取;另一方面又有几分由于自取,由于他看事不明,犯了错误,而不是由于命运。
通过对《俄狄浦斯王》的解读诠释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悲剧中最成功的作品之一,俄狄浦斯是忒拜王拉伊奥斯的儿子,拉伊奥斯预知自己的儿子会杀父娶母,因此,俄狄浦斯一出生就被他父亲抛弃。
但是,科林斯王发现了他,收为养子。
俄狄浦斯长大成人后,知道了自己可怕的命运,便逃了出去,可事不凑巧,他恰好来到了忒拜,在那里当了国王,还娶了前王的妻子(自己的母亲)。
后来,忒拜城里发生了瘟疫,死了很多人,弄得人心慌慌。
神说只有找出杀害前王的凶手,瘟疫才能停止。
而当地的预言家说凶手就是俄底浦斯,俄底浦斯不信,认为是有人陷害他。
王后告诉他前王是在一个三叉路口被人杀害的,俄狄浦斯怀疑前王是自己所害,因为他确实在一个三叉路口杀害过一个老人。
后来,经过调查,找到了当年的牧人,事情的真相大白,应了神的预言,俄底浦斯受到命运的惩罚。
俄底浦斯刺瞎了自己的双眼离开的忒拜王国流放自己......亚里士多德把它视为古代悲剧的典范,在其《诗学》中提出了西方戏剧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悲剧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戏剧的个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助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一)悲剧情节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是行动的摹仿,而行动是由某些人物来表达的,这些人物必然在‘性格’和‘思想’两方面都具有某些特点(这决定他们的行动的性质,所有的人物的成败取决于他们的行动);情节是行动的摹仿,“性格”是人物的品质的决定因素,“思想”指证明论点或讲述真理的话,因此整个悲剧艺术的成分必然是六个——悲剧艺术是一种特别艺术(即情节、“性格”、言词、“思想”、“形象”与歌曲),其中之二是摹仿的媒介,其中之一是摹仿的方式,其余三者是摹仿的对象,悲剧艺术的成分尽在于此。
剧中人物(一般的说,不只少数)都使用此六者;整个悲剧艺术包含“形象”、“性格”、“情节”、“言词”、“歌曲”与“思想”。
亚里士多德《诗学》中“悲剧”的阐释——以古希腊戏剧为参照摘要:亚里士多德是西方美学和哲学的奠基人。
他的《诗学》是西方美学和哲学史上最宝贵的一份遗产。
西方的悲剧学说主要起源于古希腊,而古希腊的悲剧学说主要体现在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论中,他《诗学》中的悲剧论影响了西方悲剧学的发展和演变,为西方“悲剧”这个范畴奠定了基础,本文通过剖析悲剧的艺术特征、构成要素、审美意义和价值, 在论悲剧中展开他的美学思想。
关键词:悲剧;行动;怜悯;恐惧;引语: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给悲剧这样的定义:“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 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具有一定的意义;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 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
模仿的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 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净化。
”根据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理解的悲剧有以下五点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独特表征:(1)悲剧是严肃剧,模仿严肃的行动,高尚的人的行动。
这点跟史诗很相近,但不同于喜剧。
(2)悲剧通过剧中人物动作模仿对象,具有完整、统一、有确定长度的情节结构。
这点不同于情节多元化、篇幅很长的史诗.(3)悲剧使用各种优美的语言形式, 包括有韵律、节奏的对话和歌曲,伴随人物行动,以综合的表现手段造成特殊的艺术形式。
(4)悲剧不是颂诗,不是平直赞颂高尚人物和善的行为,它表现好人经历坎坷命运、痛苦磨难。
这类突发事变引发怜悯与恐惧,体味悲壮和崇高。
(5)悲剧的目的是净化情感、陶冶人的品性。
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深刻理解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的定义:一、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首先,它是对一个行动的模仿。
悲剧不同于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它模仿的不是某一种姿态、颜色或声音而是人的行动。
当然,行动是包含姿态、颜色或声音的,不过它们仅作为一种表征附在行动上用以说明或渲染某种行动,也就是说,它们只是行动的附着,并不是悲剧要真正模仿的,而悲剧真正模仿的是行动。
文章标题:《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悲剧与喜剧:深度解读》亚里士多德《诗学》是西方文学批评史上的里程碑之作,其中对悲剧和喜剧的定义更是备受瞩目。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对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和喜剧的观点进行全面评估,并据此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以便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这一主题。
让我们简要回顾一下亚里士多德对悲剧和喜剧的定义。
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是一种具有高度悲剧性和宿命感的文学形式,通过对人类痛苦和命运的描绘来引发观众的悲悯和思考。
而喜剧则是以嘲讽和幽默的方式来揭示人类的荒诞和荒唐,旨在引发观众的欢笑和反思。
这两种文学形式都具有强烈的情感冲击力和深刻的内在意义,是文学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接下来,我们将以从简到繁的方式来探讨亚里士多德《诗学》中对悲剧和喜剧的定义。
首先从悲剧入手,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应该具有一定的结构和情节发展,主角要有一定的高尚品质,但又不至于完美无缺,他们的命运纠缠于悲剧性事件中,最终导致悲剧结局的发生。
悲剧要能引发观众的恐惧和怜悯,使他们在情感上得到宣泄和救赎。
亚里士多德还强调了悲剧与悲剧性的关系,认为悲剧性是悲剧的核心特征,它不仅体现在人物形象和情节中,还反映在观众的情感共鸣和道德启示上。
悲剧通过对人类命运的深刻反思和揭示,引发观众的共鸣和思考,是一种具有深刻内涵和普世意义的文学形式。
而当谈到喜剧时,亚里士多德强调了喜剧的嘲讽和幽默特点。
他认为喜剧应该通过对人类荒诞和荒唐的揭示,引发观众的欢笑和反思。
喜剧的结构要能够引发观众的笑声和赞叹,使他们在欢乐中得到启发和触动。
亚里士多德还提到了喜剧与喜剧性的关系,认为喜剧性是喜剧的重要特征,它体现在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的处理中,也反映在观众对生活的态度和价值观的影响上。
喜剧通过对人类荒诞和荒唐的揭示,引发观众的欢笑和反思,是一种具有轻松愉悦和思想启发的文学形式。
通过对亚里士多德《诗学》中对悲剧和喜剧的深度解读,我们不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一主题,还能够从中汲取丰富的思想营养和情感滋养。
西方文学理论课程论文题目:《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影响》学生:学号: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专业班级:本科生院制2016年6月亚里士多德文艺理论的后世影响摘要亚里士多德作为古希腊时期的伟大的哲学家、自然科学家、逻辑学家、文艺理论家,在众多领域中对后世产生了深渊的影响。
本文以亚里士多德的文艺思想为切入点,研究其文艺理论及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本文从两个方面:模仿论、悲剧理论入手,阐释亚里士多德在这两个方面的开创性和影响力,为西方文艺理论的发展脉络做进一步的联系和整理工作。
一、模仿论就像谈论哲学不可能避开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一样,谈论文艺首先不能回避的问题便是文艺的本质,即文艺究竟是什么的问题。
这也是古希腊的文艺思想家竭力去解决的问题。
亚里士多德继承了赫拉克里特、德谟克利特和柏拉图的“模仿说”,认为文艺的本质即模仿,但是他的模仿说又所创新。
他强调模仿的对象是现实人生,模仿的文艺能够揭示现实生活的普遍本质和必然规律,即“诗比历史更具哲学意味”,文艺创作需要虚构而非照搬现实。
由于本文的侧重点在于亚氏文论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所以不再对亚里士多德的思想详细叙述,而以点论方式阐述。
紧随亚氏之后具有代表性的文艺思想家贺拉斯是罗马古典主义的奠基人,我们可以从他的著作《诗艺》中找到和亚氏很明显的承继关系。
贺拉斯的古典主义以“合氏”为文学的最高理想,也是文学创作的最高原则。
在他看来,为做到“合氏”,作品需要符合理性、符合规则、恰当得体,再次基础上需要作家发挥自身想象力进行虚构,同时还需要进行刻苦的训练和学习。
他认为诗人可以从事创造性的创作,而不仅仅是模仿客观现实。
然而创造性的作品其本身必须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
这源于亚里士多德的“情节的整一性”原则,即各个事件必须服务于整体的情节,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贺拉斯说:“我劝告已经懂得写什么的作家到生活中到风俗中去寻找模型,从那里吸取活生生的语言吧。
”而亚氏强调,文艺模仿的对象是现实人生,但是并非对照搬现实,而是对现实生活进行艺术加工和提炼。
在比较中继承和发展悲剧观——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的悲剧观比较08级汉语言文学4班蒋艳芳01b10440809摘要: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都是西方文论的两位哲学和文艺学大师,他们俩在对悲剧观的发展都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主要通过比较双方在悲剧观定义、悲剧观起因、悲剧观效果等方面来看两位大师对悲剧观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黑格尔;悲剧观;摹仿;情节;过失;罪过;冲突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都是西方文论的两位哲学和文艺学大师,他们俩在对悲剧观的发展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亚里士多德是较早的、较系统的提出悲剧观的大师之一,他对悲剧观的定义、及对悲剧情节、悲剧效果等的重视对后世影响很大,黑格尔就在亚里士多德等人的基础上更加全面系统的提出了他理解中的悲剧观—悲剧冲突说。
悲剧观在这些大师的手里慢慢成熟,直至恩格斯和鲁迅时代,臻于完美。
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的悲剧观有着不少的相似之处,且黑格尔对亚里士多德的部分观点进行了继承和发展。
亚里士多德在其《诗学》中给悲剧下了一个十分著名的定义:“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的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1]严肃是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感情把握,他认为严肃能使悲剧的题材区别于史诗、喜剧、和讽刺诗的题材。
悲剧的关键因素是情节,悲剧的起因主要是过失说,即悲剧人物的最好道德性格是“不十分善良,也不是十分公正。
”就是这种善良人犯的错误才会让人怜悯,才会实现悲剧效果。
也正因为这样的过失说让悲剧效果具有很强的道德意义——由怜悯和恐惧进而达到净化陶冶的目的。
可以看出, “净化”的结果是使现实社会的人受到感化。
这就是亚里士多德以“真”为基础, 以“善”为归宿的“道德化”悲剧理论黑格尔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进行了批判性的继承和发展。
黑格尔说:“悲剧行动的真正内容, 是由存在于人的愿望之中的一些实体性的、自身合理的力量所提供的”。
从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论电影《胭脂扣》
包鑫
【期刊名称】《镇江高专学报》
【年(卷),期】2022(35)3
【摘要】电影《胭脂扣》自问世以来受到一代代人的追捧,该影片情节结构错综复杂、叙事视角相互交织、人物性格生动鲜明,展现了独特的魅力,同时也留下丰富的解读余地。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对悲剧作了系统阐释,其悲剧理论对后世影响深远。
借助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从情节、性格、形象3个方面以及悲剧的功能来透视这部影片,有助于梳理复杂的故事情节,发掘作品的深层内蕴。
【总页数】5页(P33-37)
【作者】包鑫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05
【相关文献】
1.电影《胭脂扣》中的痴情和悲剧意蕴
2.电影《胭脂扣》的情爱悲剧--一种拉康式解读
3.浅析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文艺本质论的继承与发展
4.亚里士多德悲剧观在现代悲剧电影中的解读——以《勇敢的心》与《圣女贞德》为例
5.论电影悲剧美学中悲剧主体的类型及特点(下)——电影《赎罪》《卧虎藏龙》《胭脂扣》赏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论《窦娥冤》 08三年中文(1)班 王玉梅 30108157 摘 要:《窦娥冤》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著名的元杂剧,在西方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亚里土多德是西方文学理论早期杰出代表,《诗学》集中体现了他的悲剧理论,是西方悲剧学说的开端。从他的悲剧理论看中国元杂剧《窦娥冤》,寻求两者的交汇点和融合处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悲剧观;《窦娥冤》;情节论;性格论 《窦娥冤》是元杂剧作家关汉卿的代表作,是一部歌颂女性,反映现实的伟大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据重要地位,不愧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称其不辱世界大悲剧的称呼。1821年英国多马德当东翻译的《图理琛〈异域录〉》中就出现了《窦娥冤》的梗概译文和简单介绍,其后又不断出现法译文、德译文和俄译文等,在西方社会广泛流传,得到许多西方人的青睐,关汉卿由此成为世界一百位文化名人中的一员。《窦娥冤》为何能引起如此大的反响呢?带着这个问题翻开西方悲剧学说,疑问就迎刃而解了。
西方悲剧学说起源于古希腊,古希腊悲剧学说则主要体现在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论中,他的悲剧学说影响着西方悲剧学的发展和演变,为西方“悲剧”这个范畴奠定了基础,其后虽然出现了许多不同于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论,但他们的主格调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从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看《窦娥冤》,不仅为其分析提供了一个新的切入点,而且利于深入了解这个在西方悲剧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悲剧理论,寻求中西悲剧文学的凝结点。
总 论 亚里士多德在研究和总结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的创作实践基础上,提出了悲剧学史上第一个悲剧概念,“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句的各个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这句话的落脚点是“行动”,悲剧作品是对人行动的摹仿,“行动则是由某些人物来表达的”。元杂剧是以“曲”为核心的戏剧形式,它强调从表演者的口中唱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与情感,但行动在杂剧艺术中同样占有重要地位,如果没有窦娥拒绝张驴儿的无理要求,就不会发生被人诬陷、受刑、替婆婆死等壮烈的行为,也就无法在观众心中产生强烈的悲剧震撼力。现在无法重现当时的表演情形,但戏剧表演中人物的行动是不可缺少的。一方面表演者在戏剧舞台上一直站着唱,会使下面的观众产生厌倦情绪,而且元杂剧的消费主体是普通劳动者,他们喜欢观看富有故事情节的戏剧,故事情节正是由行动构成的,行动是推动情节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并且表演者的动作往往与观众的心连在一起。窦娥临刑时走的每一步都牵动着观众的心,激起强烈震动。
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任何表演艺术都应遵循,悲剧艺术更是如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任何一部悲剧作品都是悲剧创作者的自我表露,都表达作者深层的情感,或是对祖国命运的关怀如《汉宫秋》、或对女性崇高品质的钦佩和称颂如《窦娥冤》。作者作为社会的一员,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创作严肃作品成为作家社会责任感的集中体现。许多研究者认为,亚里士多德所定义的悲剧作品应是反映大人物的悲剧,只有他们的悲剧才是严肃的悲剧。但是《窦娥冤》是作者对处在黑暗社会中的低层女性最深层次的同情和赞美,是对社会黑暗现实的反映和控诉,作者的现实感和责任感在作品中得到了最集中的反映,这仍是真正的悲剧文学。
完整的故事情节,也是《窦娥冤》的一大特色,对于这个冤案的前因后果以及最终誓愿的实现这一完整的过程交代得十分清楚,而且还写到了窦娥年幼时的悲惨遭遇,为以后的不幸埋下伏笔。完整性就是指一部作品有开头、有中局、有结尾。所谓“头”,指事之不必上承他事,但自然引起他事发生者;所谓“尾”,恰与此相反,指事之按照必然律或常规自然的上承其事者,但无他事继其后;所谓“身”指事之承前启后者,所谓结构完美的布局不能随便起讫,而必须遵照此处所说的方式。《窦娥冤》的开头部分交代窦娥悲惨的身世,她与蔡婆的关系,这样才引起了下面的事件。正是因为案件的冤屈,才有了她誓愿的实现,用圆满的结局安慰死去的窦娥和一直被悲痛情绪感染的观众,结构布局的安排正是验证了亚里士多德的完整性的美学观念。
有一定的长度,亚里士多德在其《诗学》第五章讲“就长短而说,悲剧力图存在于太阳一周之内,或者不起什么变化”,这是强调作品所反映时间的有限性。在一段有限的时间内表现戏剧的主题,反映人物命运的变化。但遗憾的是后人在研究亚里士多德时曲解了他的意思,提出了“三一律”的古典戏剧原则,严重束缚了戏剧的发展。《窦娥冤》从时间的长度来说,交代了窦娥从小的身世,以及受冤的经过。但作者着力刻画地是后者,从时间来说是紧凑的,极力刻画了案件的过程和她所遭受的冤屈,符合亚里士多德时间有限性的原则。悲剧的媒介是语言,不仅是悲剧,其他的舞台表演艺术都是如此{除哑剧},元杂剧也并非例外,它是以曲为中心的戏剧形式,是优美动听的“曲”语言。元杂剧一人歌唱,《窦娥冤》是旦本,是窦娥一人唱到底,把作者关汉卿那种歌颂赞美女性的自我情感通过她的口唱出来,使剧中抒情主人公窦娥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这种优美、感人的语言和代言体的表现形式使作品更加感人,更富抒情性。《窦娥冤》时而歌唱,时而说白,而且使用不同的宫调,产生抑扬顿挫的音乐感。 情节论 戏剧小说等说唱艺术非常重视故事情节。观众买票入场观看戏剧,就是被其中的故事情节所打动和吸引。元杂剧的平民化色彩,一方面是针对杂剧作家而言,元代废除科举制度,读书人失去了为官的途径和稳定的收入,他们只好来到民间进行艺术活动,娱乐群众获得一定的报酬;另一方面是对观者,戏剧作家所面对的或者说他们创作作品的接受对象是处于社会中下层的平民,他们要使自己的作品受到观众的喜爱就应迎合接受者的喜好。他们把自己的创作视角越来越多的投入到社会平民的日常生活中,反映那些观众热爱和熟悉的题材,而那些只重抒情,缺乏故事情节的作品不会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喜爱,更不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情节在戏剧中占有重要地位。《窦娥冤》作为一部优秀的、反映现实的、引起极大轰动的伟大作品,必然十分重视情节的发展。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论中把情节作为悲剧中最重要的因素,“情节是行动的摹仿”,换句话说情节就是事件的安排。这与他在悲剧定义中把行动看成核心是一致的,他认为“情节乃是悲剧的基础,有似悲剧的灵魂”。窦娥从小为童养媳,长大嫁给丈夫但没多久丈夫去世了,婆婆引狼入室,被诬坐牢,判刑被杀,死后誓愿实现等一系列行动就构成了《窦娥冤》的情节。没有这些情节,人们无法感受窦娥身世的悲惨和品质的高尚,也无法体会其中的悲剧色彩。
故事情节是评判作品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但一成不变,毫无起伏的情节是作品的一大忌。亚里士多德的悲剧情节理论中有一点必须引起人们极大的重视,他认为构成情节的三大成分是突转、发现和苦难。突转是指剧情突然向相反的方向转变,窦娥从小被父亲卖给蔡婆作童养媳,可以说是一个身世悲惨的小姑娘,长大嫁给蔡婆的儿子,可是好景不长,丈夫又去世了,只留下她与蔡婆两个人相依为命。虽然从小就与父亲失去联系,丈夫去世,但还有蔡婆一个亲人。本来婆媳完全可以过平静的生活,但只是婆婆的一次偶然的遭遇,引来了两个恶人,从此窦娥的命运朝着相反的方向改变。她拒绝张驴儿的无耻要求,却从此走上了生命的不归路,她被张驴儿诬陷为杀其父的凶手,官府严酷刑法使她对官府的纯真梦想破灭了,最终被黑暗的社会政治所吞噬。窦娥从小命运多舛,却仍能作为一个人活着,仍有一个家,有自己的亲人,但是随着张驴儿父子的出现,她的命运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受酷刑甚至最终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同这个黑暗的社会做斗争,虽然最后窦娥的三个誓愿都实现了,但生命的消逝,这样的实现又有什么意义呢,不是更能说明窦娥的冤屈和悲惨吗?可以说这是含着泪的微笑,沉重的解脱。 在张驴儿威胁以杀父罪名告官,胁迫窦娥嫁给他时却遭到窦娥断然拒绝。一方面窦娥作为传统的中国女性,有着深厚的封建思想,而且内心还有对婆婆的那份责任,另一方面她也认为坏人总会得到应有的惩罚,自己并没有毒死张驴儿的父亲,人正不怕影子弯,即使告到官府也会有人替自己做主。但事实并不像她想的那样,官府黑暗腐败,楚州太守见了告官的就下跪,“但来告状的就是我衣食父母”,这样露骨的表白道出了社会黑暗的真谛。直到走上断头台,窦娥才彻底看清这个黑暗、贪婪的社会,发出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呼唤。这就验证了亚里士多德情节理论中的“发现”观点,他对“发现”曾作过如此的解释“„发现‟,如字意所表示,指从不知到知的转变,使那些处于顺境或逆境的人们发现他们和对方有亲属关系或仇敌关系”,窦娥在现实面前终于认清了官府的嘴脸,认清了这个社会,最终向这个吃人的社会发出了最后的怒吼。苦难是突转的结果,人们从顺境转入逆境,就走上了苦难的历程。窦娥被诬、被杀正是反映了这个善良、朴实、勤劳女性的苦难,她的苦难是社会造成的,是作者作为一位有良心和强烈社会意识的读书人对这个黑暗社会的控诉。
性格论 性格是指个人的思想,行动上的特点。在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中,性格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认为性格显示人的内涵,是人物行为的基础。“性格是人物品质的决定性因素”,他从唯物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