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推进校本教研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精编课件).ppt
- 格式:ppt
- 大小:801.50 KB
- 文档页数:42
区域校本研修计划区域校本研修计划(精选7篇)时间过得可真快,从来都不等人,我们的工作同时也在不断更新迭代中,现在的你想必不是在做计划,就是在准备做计划吧。
相信大家又在为写计划犯愁了吧?以下是店铺整理的区域校本研修计划(精选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区域校本研修计划1根据《莫旗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校本研修指导方案》的有关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本年度的校本研修工作计划,本计划将以学校与教师的发展为根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扎实有效地实施校本研修,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校持续发展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
努力造就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学习型教师队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稳步实施新课程改革。
一、工作思路:“强化科研意识、转变课程理念、落实研修实效”,以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解决我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以学习研究新课程为重点,以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主线,以教师参与教育科研和研修为主要形式,以培养教师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根本方向,以培养一批专业型创新型教师为目的,全面提高我校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
二、工作目标通过开展校本研修,促使广大教师树立良好的师德风范,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以学习课程标准为抓手,通过有效改革课堂教学,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教育创新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全面提升我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积极探索学生养成教育的新模式,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工作要点本年度的校本研修,我校仍将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为内容,以《有效教学》、《有效教师》和《有效研修》的学习为载体,以“一切从教师的需要出发,一切为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为重点,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围绕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提高业务素质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这一目标。
形成一支具有一定规模的适应课程改革需要的现代型教师队伍;形成一批在课程教材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上有一定教科研能力的研究型教师,培养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青年骨干教师。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教育资源共享、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成为新时代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
为了进一步推动区域教育协同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国各地纷纷开展跨区域教共体教研活动。
本文以某市跨区域教共体教研活动为例,探讨如何通过教研活动,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二、活动目标1. 搭建跨区域教育交流平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2. 推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教育教学质量;3. 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4. 加强校际合作,形成共同发展合力。
三、活动内容1. 开幕式及领导致辞活动开始,由主办方领导致辞,介绍跨区域教共体教研活动的背景、意义和目标。
随后,邀请相关专家进行主题报告,为活动注入新思想、新理念。
2. 课堂教学观摩各区域教师代表展示优秀课堂教学,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
观摩结束后,组织教师进行评课议课,交流教学心得,共同探讨教学策略。
3. 教学研讨针对观摩课例,组织教师开展教学研讨。
研讨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
通过研讨,帮助教师发现自身不足,提高教学水平。
4. 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各区域学校共同研讨、筛选优质教学资源,如教学课件、教学案例、教学视频等,实现资源共享。
同时,组织教师开展线上教学研讨,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5. 教师培训邀请知名专家为教师开展专题培训,内容包括: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
通过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6. 校际合作交流组织各区域学校开展校际合作交流,探讨学校管理、课程建设、师资培训等方面的经验。
通过交流,促进学校之间的共同发展。
四、活动成果1. 教师专业素养得到提升。
通过观摩、研讨、培训等活动,教师的教学水平、专业素养得到明显提高。
2. 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各区域学校共享优质教学资源,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3. 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通过跨区域教共体教研活动,促进了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实现了教育公平。
个人研修、校级研修、区域研修三者的作用、关系及个人建议经过本次校本培训,体验到了交互式教学与交流的便捷,比如观看专家讲座,与同事交流讨论,在线提问与答疑、发表评论。
通过这一系列的专业化学习,受益非浅,可以说是一次心灵成长的历炼。
个人研修、校级研修、区域研修概念个人研修就是教师为了终身发展与学生发展而自主开展的、以教育教学行为改进为目标的,以“实践—反思—改进—再实践”为特征的自主研修活动。
如:主题读书,案例分析,实践反思,论文撰写随笔与心得,参与校园网更新,收集利用、制作发布教学资源等。
校级研修是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的统称。
它是以学校为研训基地,它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以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真实问题为研究对象,由校长、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在个体反思实践中实现专业发展的培训活动。
包括学校的常规教研、课题研究、同伙互助、名师带教、青蓝工程等。
区域研修就是指在一个行政区域内,由教育局或下属各片区组织的跨学校或跨学区的研修,是为改进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共同愿景而组织在一起的教师、群体的学习研修活动。
主要有专家引领、支教挂钩、系列讲座、教学观摩、专题学习、专业进修、一日(周)开放、教学比武、技能竞赛等。
个人研修、校级研修、区域研修之间的作用及关系个人研修是教师自主行为。
根据自己在教学中的困惑、问题与需求,很有针对性与时效性。
个人研修是提高自身的研修理论素养与个人研修素质有效的途径,也是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的重要方法,更是逐渐构造自己的教学风格,推动教学质量稳步提升的必由之路。
校级研修是立足校情,研究校情。
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围绕课堂上以及身边呈现的问题,依托学校自身的实际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
是为教师提高个人专业素质与能力搭建学习成长的平台;促进学校、教师的共同发展,促进新教师快速成,从而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区域研修主要是为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搭建研究和学习平台,突破时空限制,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共同成长与实现资源共享。
教研联合体——教师专业成长的新平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教育教学研究工作也必须顺应新形势的发展和要求改革创新。
贵溪市教研室从科学角度出发,结合自身特点,将管理和《区域性义教阶段学校教研联合体建设与发展研究》课题研究结合起来,为我市大多数学校教研均衡发展创造条件,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
标签:教研;联合体;均衡发展;专业成长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教研工作的重要性愈来愈突出,它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帮助教师及时发现、解决改革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促进各学校教研均衡发展以及教师专业成长等,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近年来,贵溪市教研室加强了教育教学研究工作,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研究研讨活动,为促使教研工作更广泛、更高效地开展,我室于2008年9月申报了江西省重难点课题——《区域性义教阶段学校教研联合体建设与发展研究》,于2013年10月通过终审,顺利结题。
在此过程中,各联合试验学校因校制宜、突出特色、切实把教学研究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一种以学校为本的、合作的、对话的教研文化已经形成,为我市城镇校际间、乡镇校际间教研均衡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摸索出了一条新路子。
一、科学引领,健全制度,促进教研联合体活动规范开展(一)加强和改进教学研究工作,改进和完善教学研究制度、方式,努力将教学研究工作的重心下移到学校,深入了解并及时解决教学中的困惑和问题,改变单纯的以学科知识为对象、以研究教师如何讲授知识技能为核心、以竞赛为主要手段的工作模式,灵活运用案例分析、问题解决、调查研究、实践探索、区域交流等多种教研活动方式,鼓励教师深入钻研、交流反思,努力提高教学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紧紧围绕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出现的真实问题和新鲜的经验展开,认真总结课程改革实验的经验,积极推广优秀的教学改革成果,并努力使先进的经验制度化。
(二)为了让研究起点高,并获得足够的智力支持,课题组由教研室主任童翔担任组长,分管副局长官细毛担任顾问,由教研室副主任张献党、陈达周、初中和小学两个组长徐连有、崔景荣为主创人员,精心挑选各中小学的分管副校长,教研主任为课题组成员,使得本课题组层次高,力量强,业务精,十分有利于开展课题研究工作。
协同共研促进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作者:伊满香来源:《湖北教育·综合资讯》2022年第05期新課程改革以来,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
武汉市武昌区教育局教培中心(以下简称“区教培中心”)针对中小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逐步开展了体制机制的创新改革工作。
区教培中心承担了武昌区中小学的区域教研和科研工作,以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专业发展为宗旨,聚焦学校的教学研究和教师的教科研水平。
新课程改革倡导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主张自主、合作和探究性的学习。
各中小学也尝试着进行课堂教学的变革,但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学校迫切需要区教研专家开展教科研指导。
如今,武昌区的教科研工作从原来单一化、局部单向的工作方式逐步转向综合化、全区域共同体的引导,通过区校协同,发挥教育科研合力,整体提升区域教育发展质量,打造“学在武昌”的教育品牌。
综合施策促进区域教科研改革确立“区—片—校三级协同”教科研机制。
武昌区教育科研工作始终坚持过程化、科学化以及多元化的原则,通过“区—片—校三级协同”的方式,有效开展多元化的教育教学科研工作。
首先,进行区域层面的顶层设计。
全区教育科研工作是助力教师专业发展的“指南针”,区教培中心统筹规划,通过“大主题”共同教科研、邀请专家学者进学校以及教科研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等举措,从区域教育角度明确武昌区学校的教研和科研方向。
其次,以片际层面的教学改革实践提升教师教科研水平。
组织片际层面的教学改革,是全面实施教育教学科研的有效途径,也是推进“以片带面”、实现全区教育质量整体提升的重要尝试。
武昌区在片际间联合不同学段的学校组建特色教育联盟,基本形成了联盟内“主体研究引路,各校互动生成;整体监控保障,校际合作提升”的全方位联动机制,通过片际学校间的合作研究推动教师实现多方面和多维度的科研实践。
最后,以学校层面的校本化实践达成教育教学科研成果化。
教育科研工作的开展,最终需要落脚于学科课堂教学,才能真正发挥学科育人的功能。
教师行动研修:促进区域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作者:朱福荣黄吉元邓志勇刘莉来源:《师资建设·理论与政策版》 2014年第3期文/重庆市北碚区教师进修学院朱福荣黄吉元邓志勇刘莉作为一所“全国县级教师培训示范机构”和“重庆市中小学教师市级培训基地”的区域性教师进修学院,国内高水平教师研修机构是我们的办学目标定位。
近年来,我们以“教师行动研修:促进区域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改革为重心,立足北碚、服务重庆、辐射西部,深化研究“站(教育高端人才流动站)-室(名师工作室)-校(农村教师发展学校)”三端联动教师研修模式,不断探索符合教师成长规律的教师教育新机制,不断强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品牌效应,在已开展的川渝、渝黔教师教育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多元合作研修机制的形成,使学院成为教育文化与课改成果交流的重要桥梁。
一、基本认识“城”是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切入点,而难点在于“乡”。
教师行动研修的区域推进有利于缩小区域内部学校之间的不平衡问题,促使区域内部各个学校协同发展。
这能扩大区域内相对弱势学校的潜力和发展空间,同时又能共享或利用先进学校的人力、物力等有力资源,大大加快发展速度。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要求。
教师专业成长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新课改要求教师成为新课程的研究者、实施者和创造者。
因此,首先要求学校和教师之间加强交流互助,积极构建合作共享的研修文化,做到在合作中发展,在发展中合作;其次教师专业发展要实现由“组织外控式”向“个体内生型”的转变,就必须建立一种有效的机制,来打通不同层级间教师专业发展渠道,变“要我发展”到“我要发展”,从而唤起每一个老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实现“育人”与“育己”的双重目的。
(二)教育均衡发展的新需要。
区域探索中,区教育行政部门将城乡教育统筹细化为六个方面:统筹城乡教育规划、统筹城乡教育资源、统筹城乡教育机制、统筹城乡教育布局、统筹城乡师资资源、统筹城乡教育帮扶,通过这些措施,我区教育正加快实现“学校建设规模化、办学条件标准化、学校管理规范化、教育质量优质化”的目标。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2022 . 12教研联盟聚焦/管理JUJIAO GUANLI荩尚志市教师进修学校张松华长效立足校本教研联盟助推专业成长2021年春季,哈尔滨市教育研究院小学教研部在新学期教研工作例会中下发了《构建教研联盟整体提高全市小学教育教学质量项目工作方案》,方案以学科发展为主线,以学年推进为手段,“联”集体之智,“盟”众家之力,旨在促进全市小学教育教学高质均衡发展。
尚志市教师进修学校小学教研部以哈尔滨市(以下简称哈市)教研活动为依托,立足校本教研,以联盟协作助推教师专业成长。
一、构建区域联盟,扎实推进校本研修1.制定方案,构建小语联盟团队2021年4月10日,尚志市小学语文学科制定《构建教研联盟整体提高尚志市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质量实施方案》,建立“三级教研联盟”,即:学科教研员和学校业务领导联盟、协作体联盟及校级联盟,明确每一级别教研联盟的主要任务和实施路径。
各级联盟完成联盟体系结构图,教师全员参与联盟团队建设。
(1)发挥教研员与学校业务领导联盟优势,体现组织、示范、引领作用。
学科教研员与各校业务领导以微信群的方式组建联盟。
在群内主要推送学习资源、发送教研通知、反馈教研信息等,通过组建联盟把握前瞻性的教学理念,了解教研发展新动态,掌握各校的优势与不足,以窗口学校帮带薄弱学校,共同完成行动设计。
(2)发挥协作体联盟优势,体现合作、探究、共享功能。
尚志市29所小学按区域划分为三个联盟,包括东部联盟、中西部联盟(一组)、中西部联盟(二组),每个联盟由学科教研员和联盟学校业务领导负责该联盟的资源开发、收集、整理,教师专业化培养及联盟教研活动。
(3)发挥校级联盟优势,体现规范、夯实、培养作用。
校级联盟每个团队5~10人,可以同年级教师组建,也可以跨学段组建,语文教师数量低于5人的学校与所在联盟协作体学校同学科教师建立联盟,即校际联盟。
各学校根据师资情况分别进行梯队建设,包括青年教师团队、成长教师团队、名优教师团队。
什么是校本教研校本教研----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以解决本校课程实施中现实问题的教学研究----以研究、解决本校课程改革中的现实问题为出发点,以促进本校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教师新课程实施能力为目标的多样化的教学研究活动。
根本目的是全面、有效地实施课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校本教研”与“校本课程”是两个根本不同的概念。
“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开发并实施的一类课程,其中的“校本”有三个基本要素: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在学校中。
“校本教研”是学校为了解决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而开展的研究活动,其中的“校本”指研究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目的是校本的,而不是教研活动开展的范围。
所以,校本教研中“校本”的三个要素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多种途径。
“校本教研”与“课题研究”是两种不同意义的研究。
“课题研究”是在已有实践经验和研究基础上的进一步总结和提升,是在激励政策下教师的自愿行为,需要经过立项审查。
课题研究的成果一般为研究报告、论文或专著等文字形式。
“校本教研”是解决教学实践中“现实”问题的研究,是面向每一位教师的基本要求。
校本教研的成果主要体现在现实问题的解决以及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提高。
课程实施中的共性、重点、难点问题,可以提炼为校本的教研课题,组织合作团队进行研究(不用立项),及时解决问题,推广经验。
有一定理论和实践提升价值的教研课题,在校本研究的基础上,可以申报立项课题。
(二)校本教研的基本观点(共识)1、学校是校本教研的主阵地,校本教研是学校的重点工作。
要建立相应的管理、监督、评价制度,使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纳入学校日常的管理工作,体现在学校工作(教学)计划中。
2、校长是校本教研的第一责任人,是推进校本教研的“带头人”。
有一个好校长就有一所好学校,有一个带头做校本教研的校长,就有一所学习型、研究型的学校。
3、教师是校本教研的主体,要转变教师的职业生活方式,构建新型的教师教研文化。
(教师职业生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