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剖析_张金昌

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剖析_张金昌

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剖析_张金昌
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剖析_张金昌

经济热点 2001年第9期中国工业经济

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剖析

张金昌

波特(M ichael E.Po rter)在1990年出版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了一套解释一个国家产业或企业竞争优势的全新理论。这一理论尽管当初在政府界、理论界和企业界引起了很大反响,并受到了著名经济学家的严厉批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波特教授的产业竞争优势理论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的认同。本文就波特教授关于一国产业的竞争优势的理论做一剖析。

一、波特关于贸易理论的批评

传统的贸易理论认为,一国产业或企业的竞争优势来自于在生产要素(价格和生产率)方面的比较优势,新贸易理论认为一国产业或企业的竞争优势来自于其在技术、规模等方面的优势。而波特认为,这些理论现在的解释力均值得怀疑。

关于比较优势理论的质疑。他认为,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说好一点是不完全的,说坏一点是错误的。从宏观层次来看生产率和竞争力有着紧密的关系,但从价格决定因素来看生产率只是一个因素,生产率对提高竞争力的作用容易被汇率和工资的相反方向的变化所抵消,并且竞争力提高和生产率增长方向并非总是一致。一些政策(例如严格的贸易管制政策)可能提高了当前的竞争力但却以将来的生产率的降低为代价。他认为,资源禀赋对一国竞争优势的形成发挥作用,但基于资源禀赋优势所获得的竞争优势常常是难以持久的。

关于要素禀赋理论的质疑。他认为,工业化国家的自然发展趋势是退出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进入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生产领域。因为如果希望继续从事劳动密集产品,那么就必须接受较低的工资水平。由于工资水平因合同、最低工资法、失业增加等原因锁定,采取保护措施来保持工作岗位从长期来看也是不成功的,将会给其他使用这些保护产业产品的产业增加额外的费用。这一解释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揭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竞争力的变化。但这一解释不能揭示发达国家之间竞争力的变化。发达国家之间常常是产业内贸易为主。另外一些发达国家也没有退出劳动密集型产业。

关于规模优势、技术差距理论的质疑。他认为,以规模优势、技术差距来解释一国企业的竞争优势也是不太完美的。意大利企业在厨房器具领域,德国企业在化工设备领域,瑞典企业在采矿设备领域,瑞士企业在纺织设备领域都取得了国际竞争优势,而这些国家的国内市场并不是最大的。在技术方面的优势随着技术的扩散和技术差距的缩小也自然会下降或消失。但为什么一些国家的企业(如意大利的制鞋业、瑞典的家具业)却能够将这种技术优势保持数十年?

波特对生命周期理论也提出了质疑。他问道:为什么一些发展较慢和产品市场较小的国家却成为国际市场的领导者?为什么技术创新过程不断发生而不是标准化?由此他得出结论,看

来已有的理论均不能很好的解释一国产业或企业为什么能够在国际市场上取得成功,需要新的理论来解释。

二、波特的菱形理论

鉴此,波特提出了解释国家(产业或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的菱形模型(D iam onds fram ew o rk,有人译为钻石模型)。菱形模型由四个基本决定因素和两个辅助因素组成。四个基本决定因素是: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及支持性产业,以及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这些决定要素创造了企业竞争的一个基本环境。每一个决定因素都会决定产业国际竞争优势的形成。①两个辅助因素是机会和政府。

竞争优势来源于培养高级要素。波特认为,一国的真正竞争优势,不是天然取得的,而是经过不断地、大量地投资、创新和升级所取得的高级要素。基础要素的重要性,因对其需求的下降和容易得到,而不断受到破坏。这使无论在什么地方,基础要素的报酬均很低。例如无论美国还是德国,无技术的劳动力工资下降的压力在不断增加。丰富的天然要素只能使一国简单地利用这种优势,而不去想办法提升这些要素。相反,要素劣势却迫使企业想办法充分利用和提升自己要素的质量。例如,日本常常强调“自己是没有资源的岛国”,其创造的准时制生产技术却最有效地利用了昂贵的空间。因此,基础要素有优势的国家,由于对其的依赖而使其国际竞争力反而下降,真正能够提高竞争力的是经过创造、升级或专业化了的高级要素。

要将要素劣势转化为优势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一是要对要素劣势有所认知,这样才能想办法去改变这种劣势;二是企业必须要有创新所必要的技能和竞争压力,如果没有这种压力,企业就可能安于劣势,而不会将这种劣势变成激励创新动力。竞争优势来源于苛刻的市场需求。波特认为,国内强大的需求有利于公司建立国际竞争优势,但是,比需求规模更加重要的是国内购买者对需求的质量要求,如果国内购买者是世界上最老练的和苛求的产品和服务的购买者,那么该国的公司就能获得竞争优势。因为老练、苛求的购买者打开了满足高级顾客需求的一扇窗户,他们迫使公司达到更高的标准,刺激公司不断改进、创新和提升竞争力。

竞争优势来源于产业链(扎堆)。波特认为,一群在地理上互相靠近的、在技术上和人才上互相支持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所形成的产业链(clu ster,也有人翻译为产业群聚、产业扎堆等),是国家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这种地理上的相对集中加剧了同业之间的竞争,缩短了相互之间沟通的渠道,能够快速地相互学习,不断地进行创新和观念交流,并不断扩大着其专业人才队伍和专业研究力量,形成了产业群内部的一种自加强机制,这种产业群如果参与国际竞争并在国际竞争中形成,则其所形成的竞争优势是难以被其他地区的企业夺走,因此是有持续竞争力的。波特强调,一个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群体中的企业最好全部由国内企业组成(而不是某一环节从国外采购),特别是由本地企业组成上下游配套齐全的产业发展链条,这样所形成的国际竞争优势才是稳定的、可靠的。

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战略和激烈的国内竞争。波特认为,真正能够形成国际竞争优势的是企业的发展战略,因为在经营管理层次,由于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和优秀企业之间在竞争中的相互学习,已使竞争性企业之间的差别不大,而企业之间的真正不容易被学习或模仿的差别是

①彼特自己认为其理论是用来分析产业竞争力的,但是我们从其后面的相关论述可以看出,他的分析与其说是在产业层

次还不如说是在企业或国家层次。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国家、企业和产业的竞争力问题是交织在一起的。

企业的竞争战略或发展战略。企业可以通过战略的变换来适应环境的变化,以获得竞争优势。波特说,传统观念认为国内竞争是一种浪费,因为它导致重复建设,并使之很难达到规模经济。为了获得国际竞争力,“正确的解决办法”是抓住在规模上和力量上有能力和外国竞争对手抗衡的一两个明星企业,政府保证它们能获得生产经营所需的必要资源。然而,事实上,大多数国家明星企业虽然获得了政府的巨额补助和保护,但是并没有竞争力。实际上,国内竞争是惟一能够刺激企业进步和推动创新的动力。本地竞争迫使企业相互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改善服务,国内竞争能创造出迫使企业进行创新和改进的压力。本地企业之间的竞争能够导致个人的恩恩怨怨,它们不仅竞争市场份额,而且竞争人、竞争技术,还有或许是最重要的,即竞争“炫耀权”。通常竞争对手越趋于一个地方,竞争也就越激烈;竞争越激烈,效果也就越好。正是非常活跃的国内竞争才最终迫使国内企业寻求全球市场并力求成功。尤其是当存在规模经济时,地方竞争者相互迫使对方开拓国外市场,以求更高的效率和更大的盈利。而且,经过国内激烈竞争的检验,企业能以更强的能力,赢得国外市场的竞争优势。

繁荣是政府的一种选择。波特认为,在现代全球经济中,以自由放任和干预来划分政府的角色业已过时。政府实施有补助的产业政策从长期来看实际上将损害公司,造成其对政府的更大依赖,同样主张减少政府干预的人忽视了政府在形成公司周围的环境和结构,以及创造一个刺激公司获得竞争优势的过程中所起到的立法作用。他认为,政府有效地选择(组织)了提高生产率的政策、法律、制度,就选择了繁荣。如总需求、储蓄率、投资和汇率的变化对国家的竞争力均有影响。政府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增加个人储蓄。税收结构可以降低消费、增加储蓄和投资。

波特认为,政府以贬值政策来提高竞争力是错误的。因为贬值并不能使贸易收支平衡,还可能带来经济衰退,降低竞争力。通过优惠政策来吸引外资也是不可取的,优惠政策所创造的竞争优势,使政府不去真正想办法解决其经营环境方面的不足问题。政府要努力创造一个支持生产率提高的环境。这意味着要在一些领域限制政府角色(如贸易障碍、价格制定),而在另外一些领域要加强政府角色(如确保激烈的竞争、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和技能培训)。政府不能降低在安全和环境污染方面的标准。这种降低将阻碍创新和放慢提高生产率,将减退竞争力。

波特认为,政府合适的角色应当是市场竞争的催化剂与挑战者,政府应当鼓励或者推动公司提高其抱负,达到较高的竞争水平。政府不可能通过其政策扶持创建出竞争性产业,但政府可以创造一个公司能够获取竞争优势的环境。例如,通过刺激对先进产品的早期需求,通过设立面对先进的、急需的前沿生产技术的合作项目,通过建立提高质量的奖励机制等,加强形成竞争优势的压力,来加速企业的创新步伐。但政府企图管理产业结构,保护某个产业或企业,是无效的。波特认为,对一个产业来说,经常需要花十年以上的时间来创造竞争优势,因为这个过程需要人们技能的持续提高,需要对产品和生产过程的投资,需要建立产业群及渗透进入外国市场。然而政府的任期却常常是3~5年,结果绝大多数政府喜欢采取容易取得短期利益的政策,如补贴、保护等政策,这些政策却恰恰延误了创新。

波特认为,政府的所有机构均有可能在提高竞争力方面起建设性作用:①政府对国家的发展的基础设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如中小学教育体系、全国基础设施、对国民广泛关心的领域的研究,如卫生保健等。②世界各地的证据表明,像里根政府美元贬值这样的政策是不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的,这些政策阻碍产业的提升和对持续竞争优势的研究。与此相反的例子是日本。在过去的20多年里,日本遭受了尼克松政府货币突然贬值的打击,两次石油危机和最近的日元升值打击,所有这些都迫使日本公司创造和提升它们的竞争能力。当然这不是说政府应该

追求迫使要素成本或汇率上升的政策,而是说,当市场力量使要素成本或汇率提高时,政府应该采取措施使其下降。③执行严格的产品、安全和环境标准。严格的政府规章制度可以通过刺激和提升国内市场需要、促进竞争优势的增强、对产品效能、产品安全和环境影响的严格标准,迫使公司提高质量、提升技术、满足顾客和社会的要求。宽松的标准只能阻碍竞争力的提高。④应当严格限制产业竞争者之间的直接合作。一般认为,由竞争对手单独进行的科研是一种浪费和重复,而合作科研则可以获得规模经济。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公司很少让它们最好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参与项目研究,它们通常在同一领域更多地花费在自己的研究上。合作研究的真正价值在于指出新兴技术的重要性和刺激大公司进行科研。合作研究刺激公司探索新的领域和增加内部的研究与开发开支,因为他们知道竞争对手也正在进行研究。在一定的限制条件下,合作研究是有益的。即研究项目应该集中在基础产品和过程的研究,而不能是与公司竞争优势密切相关的领域。⑤政府应该致力于鼓励在人的技能、创新和物质资产方面的持续投资。也许最有用的投资激励工具是对新的长期(5年或更多)投资所使用的利润给予税收激励。⑥放松管制。维护国家垄断,控制产业进入和限定价格政策导致了两个严重的后果:由于公司集中精力与管制者进行谈判和交易以保护它们的所得,所以限制了竞争和创新;导致了某些产业缺乏动力和不满意的买主或供应商。如果没有活跃的国内竞争者和强有力的反垄断政策,那么放松管制和私有化也不可能成功。⑦推动强有力的国内反垄断政策。一个强有力的反垄断政策是创新的基础。在今天,在全球化和创造国家冠军的名义下进行合并和联盟的做法很流行,但是它们经常破坏竞争优势的创造。真正的国家竞争力需要政府制止包括产业领导者在内的兼并、收购和联盟;而且,对购并和联盟的标准与政策应该对国内外公司一样有效。⑧反对有管制的贸易。有组织的市场协议、自愿限制协议或设置数量目标分割市场的其他方法都是危险的、低效的,而且对于消费者来说也是昂贵的。有管制的贸易没有促进国家某产业的创新,反而为低效率的公司保护了市场。政府贸易政策应该寻求进入其他国家开放市场的途径。

关于机会。波特认为,机会来自于企业外部,如发明、基础技术的突破、战争、外部政治变化、国外市场的转变。这些机会形成了产业发展的不连续性,能够解散或重塑产业结构,形成一国企业代替另一国企业的机会。在许多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的形成过程中,机会因素发挥了重要作用。

波特指出,他的竞争优势理论是一个相互影响、自我强化的有机整体。例如,有竞争力的产业不是随意分布的,而通常是通过纵向(买主——卖主)或横向(消费者、技术和分销商)关系联结在一起的。产业群通常也不是根据自然规律分布的,它们倾向于地理上的集中。一个产业群一旦形成,那么整个产业集团就能相互支持。产业内部企业之间激烈的市场竞争能扩张到其他产业,信息和创新技术也会快速扩散,带来新的方法和新的机会。

三、对波特菱形理论的批评意见及本文的评论

对波特教授的批评意见主要来自于著名的经济学家。这些批评意见有:①格瑞威(Greenaw ay,1993)认为,大多数经济学家会对波特将其分析框架称之为理论感到愤怒,因为他所提出的模型既没有用规范的经济学语言来表达,也没有用规范的数学推导来证明,根本不能称其为理论。②瑞格曼(R ugm an and DπC ruz,1993)、邓宁(D unn ing,1993)等人认为,波特所提出的决定因素不是什么新东西,可以说是比较优势理论各种观点的旧调新弹,因为他没有注明其模型中各个观点的出处,因此很难说他的模型和解释是其原创作品。但斯密(Sm ith,

1993)认为,波特将各种观点综合起来建立起一个解释模型本身就是其理论贡献。③瑞格曼(R ugm an,1991)认为,波特模型强调国内市场和国内企业,只适用于解释像美国、日本、欧盟这类大国的情况,但用来解释像加拿大这样外向型经济会出现大量的错误结论。④戴立(D aly, 1993)和格瑞(Gray,1990)认为,波特低估了价格竞争的作用,他根据德国和日本货币升值和出口竞争力同时增长的案例研究得出,波特关于货币贬值对出口竞争力没有影响的结论并没有得到实证研究的支持。不过奥滋勒(O zlem O z,1999)认为,波特关于“价格降低促进低级产品出口的效应只是短期的,而对价格不敏感的高级产品才是竞争力的持久来源”的观点是值得重视的。⑤格兰特(Gran t,1991)认为,将“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作为决定因素之一,等于说除其他几个决定因素之外的所有因素均可归入其中,道波森(Dob son,1992)也不同意波特提出的“解散战略联盟”、“解除反垄断法”来促进竞争的看法。⑥关于国内形成产业链(clu stering)是国家形成竞争优势的基础的论点,雅安迪拉(Y la-an ttila,1994)举出在国外建立基地也能获得竞争成功的例子进行了批评,但佳克等(Jacob s and Jong,1992)应用产业群理论分析了荷兰的情况证明这种方法确实能够反映出一国经济的竞争优势和弱点,而奥得兰(OπDonnelan, 1994)应用该理论分析了新西兰的情况发现产业集中于大都市而并非按照产业之间的联系集聚。⑦关于国家的角色,鉴于发展中国家的种种弱势,斯代芬等人(Stopfo rd and Strange, 1991)建议将国家变成第5个决定因素,而不是一个辅助因素。奥滋勒(O zlem O z,1999)应用波特模型对土耳其5个重点产业的发展历程进行研究之后也发现,国家在这个产业的成长过程中发挥了核心作用,他认为国家在发展中国家(政府)是其产业竞争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决定因素。一些学者还对波特的经济发展四阶段理论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例如,格兰特(Gran t, 1991)认为这部分是波特研究最不成功的部分,因为他用微观的企业理论(指贸易和投资的阶段均是由企业行为决定的)来解释宏观的经济发展。哈瑞斯等(H arris and W atson,1991)也认为,波特只根据贸易和投资数据情况来判断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阶段,即在初期出口自己有生产要素优势的产品(称为要素驱动阶段),然后国外投资进入该国生产效率高的领域(称为投资驱动阶段),之后生产技术水平提高进入技术创新阶段(创新驱动阶段),最后进入财富驱动阶段,是过于简单和片面了。

笔者认为,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有许多富有启发意义的观点。并且波特希望从比较的角度和发展的角度对国家、产业和企业的竞争优势做出解释。这种努力也是成功的。但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也有许多不完整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定义和分析方法不统一。按照波特的《竞争战略》和《竞争优势》的思路,企业和产业的竞争优势最终均表现在其盈利能力上。他在《竞争战略》一书中认为,产业之间竞争是供方的侃价实力、求方的侃价实力、新进入者的威胁、替代产品或服务的威胁以及现有公司之间的争夺5种力量的相互作用,作用结果最终会反映在产业或企业的盈利能力上。他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用价值链来分析企业的竞争优势更加准确。价值链是由企业各项活动的收入减去成本之差之后所创造的价值累积起来的。价值链分析方法,一方面将企业竞争中的各项活动均用创造价值的活动这一共同特征联结起来,并且通过各项活动的价值增值情况的判断,来对各项活动本身的价值做出判断;另一方面通过价值链分析可以将竞争对手和自己企业之间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竞争差异,用创造的价值增值上的差异这一指标突出出来,进而能够深刻而简明地揭示出企业之间的竞争优势。因此,价值链分析方法是对盈利能力分析方法的发展。

按照波特的以上思路,国家的竞争优势也最终应当表现在国家创造其收益的能力上。但波

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却并没有从国家创造收益的能力角度来分析国家的竞争优势,而是从讨论国家竞争力概念开始,从对国家中产业的竞争优势形成的原因的讨论出发,来评价国家的竞争优势。他认为,国家竞争力最恰当的定义应当是生产率,而不是人均收入(GD P)或其他。但是他在后来的分析中却并没有使用生产率指标,也没有对此做出任何解释。而他对为什么不使用盈利能力指标做了解释。他认为利润指标数据因为有贸易保护、会计报告制度的差异和核算制度的差异等原因而在国家之间不可比。同时,利润数据也难以取得,当企业从事多样化经营时也难以分清产业利润是多少。最终,波特既没有使用生产率指标,也没有使用盈利能力指标,而是和大多数学者一样,波特也使用出口指标来作为判断是否存在竞争优势的标准。笔者的研究表明,产业的盈利能力数据并不像波特教授所说的那样难以取得,大多数国家的统计年鉴均公布产业的盈利能力数据。并且用盈利能力数据来进行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要比用市场份额数据评价更加准确。

菱形模型的许多结论不适合于解释发展中国家的情况。在菱形模型中,波特将生产要素区分为基本要素和高级要素,并认为基本要素丰富反而不能提高甚至会降低国际竞争力,要求大力开发高级要素。这在创新能力较强的发达国家可能是正确的结论,但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目前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大多数仍然是基本要素丰裕的产业。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基于高级要素开发和培育来和发达国家竞争可能是难以发挥其竞争优势。在菱形模型中,波特认为市场需求越苛刻、越高级产业的竞争力越高,但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目前许多产业的发展还处于起步或成长阶段,并没有能力来满足苛刻的、高级的市场需求。如果发展中国家将苛刻的、高级的市场需求用法律形式确定下来(例如通过严格的环境保护法律或产品质量法律),则在国际竞争中,发展中国家的相关产业的企业将难以和发达国家的企业竞争,并最终使其丧失国际竞争力(这有点似拔苗助长)。波特建议政府不直接经营产业但通过激励和刺激竞争来推动产业升级,以提高竞争力。但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情况表明,政府直接投资建立某些关键产业也能够形成竞争优势。例如土耳其的钢铁产业是政府在战后建立并负责经营管理的,现在中东欧地区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因此,波特所建立的菱形模型用以解释发达国家产业的竞争优势可能更加正确一些,用以解释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竞争力,尽管其许多观点非常富有启发意义,但也会带来不少问题。

一个国家从创新阶段过渡到衰退阶段的结论值得怀疑。波特提出了国际竞争发展的四个阶段理论,强调国家经济发展所处的不同竞争阶段(生产要素驱动竞争、投资驱动竞争、创新驱动竞争、财富驱动竞争)竞争的产业是不同的(决定产业竞争力的因素也应当是不同的),但遗憾地是他的菱形理论并没有考虑这种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波特教授认为一个国家从创新驱动阶段会过渡到财富驱动阶段,就进入了经济衰退阶段。但笔者并不同意这种看法。笔者认为,经济衰退只是一种暂时的情况,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人类社会总是在不断向前发展的,创新驱动阶段之后也可能是其他产业或科技的发展阶段,但出现经济衰退只可能是短期的和个别的现象,从长期来看,人类社会总会从一个阶段发展到另一个新的更加进步的阶段。一个国家有竞争力的产业是在不断变化的。从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历史来看,一个国家有竞争力的产业首先是劳动密集型或自然资源密集型产业,然后由劳动或资源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过渡,最后由资本密集型产业向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过渡。

(作者工作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北京市 100836)

(责任编辑:高 粮)

国家竞争优势

《国家竞争优势》 迈克尔.波特 一、本书的理论背景和地位 二、本书写作的时代背景 三、理论体系 (一)钻石理论———影响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基本因素 1、生产要素 2、需求因素 3、相关和支持产业因素 4、企业组织、战略和竞争状态因素 5、其他因素——机遇和政府 (二)产业群理论 (三)经济发展四阶段划分 阶段一:生产要素导向阶段 阶段二:投资导向阶段 阶段三:创新导向阶段 阶段四:富裕导向阶段 四、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贡献 (一)区分了“竞争优势”与“比较优势” (二)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分析工具 (三)强调动态的竞争优势 (四)强调国内需求的重要性 (五)强调国家在决定竞争优势方面的能动作用 (六)划分了国际竞争的发展阶段划分 五、案例——以日本为例 (一)日本的崛起 (二)思考:日本的没落 六、思考: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对目前中国的应用 (一)在要素条件方面 (二)在需求条件方面 (三)在支持性产业和相关产业方面 (四)在公司竞争方面 (五)政府方面

《国家竞争优势》迈克尔.波特 一、本书的理论背景和地位 在管理学界,迈克尔〃波特被誉为一颗璀璨夺目的明星。在波特的众多著作中,竞争三部曲(1980年的《竞争策略》、1985年的《竞争优势》和1990年的《国家竞争优势》)奠定了他在策略领域的大师地位,尤其是《国家竞争优势》堪称划时代的巨著。 他早期的研究,如1980年的《竞争战略》和1985年的《竞争优势》在分析产业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了竞争优势的概念。到了1986年的《全球产业竞争》,波特开始将其理论架构延伸到国际竞争的背景当中。而成为里根政府产业竞争力委员会成员的经历,使波特意识到国家环境对于企业竞争的成功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因此他开始探寻一个国家创造并保持其产业竞争优势的因素。波特教授在历时3年、有200多人参与、分析数百个产业发展案例、比较数十个国家(美、德、瑞典、瑞士、丹麦、意大利、英、日、韩国、新加坡等)后, 终于在1990年出版了《国家竞争优势》。可见,产业竞争力始终是波特研究的核心。当研究重心提升到国家层面和国际竞争后,波特将衡量一国某产业是否具有竞争优势的最佳指标确定为该产业是否具有向众多国家持续、大量出口的能力。 二、本书写作的时代背景 战后,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美国经济一枝独秀,商品遍布世界每一角落,贸易年年盈余,美国垄断着世界市场。但是,随着西欧(特别是西德)和日本的经济恢复,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在国际市场上同美国展开了激烈争夺,动摇了美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垄断地位。尤其是从70年代到80年代初,美国经济陷于滞胀状态,劳动生产率特别是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低于多数西方国家。进入80年代后,世界经济贸易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美国在国际市场上享有优势的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几乎在大多数领域内失去了与日本的竞争能力,即使是高科技产业,日本也正在赶上或超过美国。结果美国国际市场份额不断遭受日本和西欧的蚕食,并且国内市场也自身难保。例如,到1992年,日本出口到美国的小汽车已占美国汽车市场的1/4左右,而且有扩大的势头,压得美国兰大汽车公司喘不过气来,不断裁员减产。美国产品竟争力下降使得美国的外贸状况日益恶化,逆差高居不下。对此,美国朝野上下压力沉沉,焦虑万分,政府、企业和经济学家们纷纷在反思和寻求对策:决定一国的国际竟争力的基本因素究竟是什么?美国的国际竟争力为何会下降?怎样使衰退的美国再现活力,保持和提高美国的国际竞争优势于波特的理论就是在上述背景下产生的。

产业竞争力-波特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方法研究——兼论波特体系的内在矛盾2011-06-28 08:13:48| 分类:产业研究| 标签:企业家|字号大中小订阅 【内容提要】研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方法,由于我国加入WTO和世界分工转移而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将目前最常用的评价方法分为四类进行分析和评述,并指出波特的钻石模型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标在进行指标计算的实证方法上有偏差,在整个竞争理论体系中存在的内在矛盾。本文认为,各种不同的评价方法实际上是在评价竞争力定义的四个不同层次,对一国产业进行评价最有效的指标应该是产业利润率、 全球市场份额和劳动生产率。 【关键词】产业/竞争力/评价/波特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对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在国外可以上溯到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简称WEF)从1980年开始的专题讨论,以及1986年形成的相对完整体系和发表的轰动性研究报告。在国内则始自1989年原国家体改委与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研究院(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简称IMD)的联系,以及1996年起出版的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 对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的研究,是经济与管理领域最具深入价值和发展潜力的内容之一。短短20年的时间,多种评价方法伴随着大量的研究组织和研究报告纷纷涌现。其中最著名的,除了世界经济论坛的年度《全球竞争力报告》(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简称GCR)和瑞土洛桑国际管理学院每年6月出版的《世界竞争力年鉴》(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简称WCY)之外,还有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教授于1990年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的钻石模型,以及他对美国、日本、英国、德国等10国进行的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此外,世界经济论坛自1998年始,根据他关于竞争力和环境方面的理论,增加了微观经济竞争力指数(2000年改名为当前竞争力指数)。各国著名的国际竞争力评价机构还有:美国的商业风险评比公司,韩国的产业研究院和大宇经济研究所,日本的经济新闻研究中心等。其他有影响力的竞争力评价方法,是荷兰格林根大学(University of Groningen) “产出和生产率国际比较”(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of Output and Productivity,简称ICOP)研究组所提出的“生产 法”(Approach of Origin)。 在国内,中国人民大学竞争力与评价研究中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任若恩教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等机构的专家、教授也对国际竞争力及其评价方法作了较深入的研究。 但是,一个明显的状况是,国内外关于国际竞争力研究的前期观点并不统一,在评价方法的采用、指标体系的选择上还有一些争论和差异。其重要原因是,各研究者对于包括研究对象在内的基本元素并没有清晰界定。比如,包括上面提到的各项研究,虽然都是针对国际竞争力的,但并不在同一个层次上,有的是研究国家层面的竞争力的,有的是研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还有的是研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的。实际上,对国际竞争力不同主体进行评价的方法也确实有共同之处。另一方面,对相同主体的评价方法也会有不同的地方。一个典型例证是,对同一主体即国家竞争力进行评价的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研究院,在数度联合工作后也自1998年起分道扬镳。原因是前者越来越倾向于研究决定一国经济增长的因素;而后者更加重视国家向企业提供有竞争力环境的能力。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国家竞争优势,又称“国家竞争优势钻石理论”,“钻石理论”。由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在其代表作《国家竞争优势》中提出,属于国际贸易理论之一。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既是基于国家的理论,也是基于公司的理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试图解释如何才能造就并保持可持续的相对优势。 钻石理论模型 : 包括:1.生产要素 它包括: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基础设施 2.需求因素 国内需求条件是特定产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另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一是本国市场上有关产业的产品需求若大于海外市场,则拥有规模经济,有利于该国建立该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二是若本国市场消费者需求层次高,则对相关产业取得国际竞争优势有利。因为老练、挑剔的消费者会对本国公司产生一种促进改进产品质量、性能和服务等方面的压力。三是如果本国需求具有超前性,那么为它服务的本国厂商也就相应地走在了世界其他厂商的前面。 3.相关和支持产业因素 即与企业有关联的产业和供应商的竞争力。

4.企业组织、战略和竞争状态因素 它们是指一国国内支配企业创建、组织和管理的条件。 国家经济发展四个阶段 波特认为,国家经济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即生产要素导向阶段、投资导向阶段、创新导向阶段和富裕导向阶段,其中前三个阶段是国家竞争优势发展的主要力量,通常会带来经济上的繁荣,第四个阶段则是经济上的转折点,有可能因此而走下坡。 它给我们的启示是:在开放型经济背景下,一国产业结构状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各国产业发展具有很强的能动性和可选择性,固有的比较优势不应成为谋求增强国际竞争优势的障碍。 中国的竞争优势主要是在制造业 中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分析:一国特定产业的发展及其竞争优势又受“机遇”与“政府”因素影响,“政府”因素所带给产业的影响可正可负,此点对于政府产业政策制定应有重要涵义。下面就根据“钻石体系”理论来分析我国能在制造产业上获得的国际竞争优势。生产因素优势从生产因素方面来看,我国具备低成本制造的要素。首先,人力资源充足,人力成本低。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可以源源不断地为城市提供低成本的低技术产业工人。这一项是发达国家制造业难以逾越的。同时,近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的数量连年大幅增长,这对我国制造业的未来发展尤为重要,因为我国制造业不仅有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还要有高附加值的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其次,我国民营经济已经完成了最初的原始积累,也吸引了大量的外资,资本资源也相对充足。最后,我国政府自改革开放以来就重视基础设施建设,高速公路、电信设施、电力建设等在发展中国家是最先进的,这对整个经济的发展,当然也包括制造业的发展起到了最基本的支持作用。我国正在经历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需要建设大量的基础设施。城市人口面临人均收入消费正从温饱型向享受型和发展型过渡,对房地产、汽车、数码电子等的需求旺盛,同时,随着农民收入的提高,

解读波特竞争三步曲

摘要:本文通过剖析哈佛大学波特教授的“竞争三部曲”——《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国家竞争优势》,指出了三部曲所隐含的理论基础、内在逻辑与应用局限,探讨了未来我国企业战略研究的思路。 关键词:企业竞争战略管理竞争优势 迈克尔·波特为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他出生于1947年,1969年获普林斯顿大学航空机械工程学士,1971年获哈佛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1973年获哈佛商学院企业经济学博士学位。1975年开始在哈佛商学院讲授“经营政策”(Business Policy)课程,至1990年完成具有广泛影响的“三部曲”——《竞争战略:产业与竞争者分析技巧》、《竞争优势:创造与保持优异业绩》、《国家竞争优势》,先后花了15年时间,其中1980年出版的《竞争战略》已58次重印,被译成17种文字,1985年出版的《竞争优势》也已35次重印。 三部曲的出版奠定了波特教授在世界战略研究领域的大师地位。由2002年哈佛商学院的网站资料可见,波特共出版著作16部,发表论文100多篇。但据我所知,国内理论及实业界对于波特的了解,主要还是从其《竞争战略》与《竞争优势》开始的,因为对于这两本书,在华夏出版社于1996年获得中文简体版权正式出版前,早在1988年国内就已有多家出版社的译本在读者中流行。至于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书,尽管国内的战略学者们通过原版文献以及波特自己的论文早有所闻,但由华夏出版社翻译出版该书的中文版,那也已经是2002年的事了。 对于波特的“三部曲”,尽管国内购买者人数并不少,但能真正静心通读全书的人实际并不多。究其原因,一是由于目前人们的工作与生活节奏较快,更为喜欢快餐式的阅读材料,波特三部曲实在太过厚重与琐细;二是由于波特三部曲延袭了产业经济学的分析思路,有点太重经济理性而轻管理人性,不太容易阅读;三是由于前些年我国许多管理实践者客观上正处于创业起步阶段,尚未真正遭遇企业发展的战略瓶颈制约,所以缺乏认真精读的心境与压力。就我国目前企业发展的状况而言,经济改革开放已有几十年,许多企业在做大后正逐渐面临做强、做长的战略困惑,从这个角度看,华夏出版社这次重印波特的三部曲可谓正逢其时。但即使如此,为了真正读懂西方语境下写就的波特三部曲,也还是有必要了解一下波特成书的理论基础与研究背景。 三部曲理论基础——经济学家眼中的竞争战略 波特长期从事产业组织理论与竞争战略的研究,致力于在经济理论与企业实践间架设桥梁,其所完成的竞争三部曲既存在着相互联系,又各自包含有独立的主题,但在本质上所反映的都是一种基于经济学比较静态研究的假设与思路。首先,隐含假设了市场资源的稀缺性,从而相对强调了战略的竞争特性而忽视了合作可能。对于这一点,从宏观整体的资源配置看,做短期静态考察,一种资源用于甲企业就不能用于乙企业,似乎竞争是占主导的;但从微观局部的企业运作看,做长期动态考察,一方面就单个企业所需而言,可以认为资源供给是无限的,另一方面资源总量也是可变的,企业之间存在着合作求发展的可能。 第二,隐含假设了信息完全性,从而强调了战略的全面事先规划而相对忽略了战略的动态调整学习。对于这一点,从波特三部曲所提供的细节俱全的分析框架,如五力竞争模型、三种基本战略、成本驱动因素、价值创造活动、产业环境细分、完整钻石体系、国家分类研究等,可以略见端倪。在实践中,若要按此思路进行分析,一方面信息收集成本太高,另一方面操作时间太长,结果有可能造成由于战略思考分析太多,反而使得人们没有时间考虑如何行动。更不要说,在环境变化的情况下,一旦分析完成,可能现实状况又已变化。正是由于波特试图提供无所不包的理论框架,而将战略实践中对于理论的简化应用工作留给了实践者,结果却使得许多人读了波特三部曲,总觉得理论上找不出毛病,但实践上还是找不到战略出路。 第三,隐含假设了经济人目标,从而强调了战略的个体竞争逐利性而忽视了战略的群体合作互惠性。这一点在《竞争战略》与《竞争优势》两书中表现的尤为明显,尽管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波特强调了“产业集群”的作用,看到了众多企业之间存在的互惠、互赖、互动关系,但这只是他在考虑国家、州(省)等地域层次竞争对抗时,提出的基于更广泛范围的竞争优势构建框架。由此可见,波特三部曲研究重心在于如何增强自身的竞争地位,而不管这里提及的“自身”到底是个别企业、还是国家或区域。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看,我不太倾向于人们将波特的三部曲称为“战略三部曲”,而更赞成将其称为“竞争三部曲”。 三部曲内在逻辑——体现哈佛传统的匹配战略 阅读波特的“竞争三部曲”,有必要了解他所在的哈佛商学院的战略研究特色。哈佛商学院早在1911年就设立了“经营政策”课程,1965年出版教程《经营政策:内容与案例》,至1982年出版该书的第5版(波特作为五人合著的第5位作者首次参与了该书的写作),[1]从中可以看出哈佛战略教授们的研究风格。根据该书的观点,战略以整个企业为研究对象,应由最高管理者负责,需要全过程管理能力,可以作为一种专业活动来看待。企业的使命目标可以独立于战略形成及实施而存在,战略制定可以利用企业内部的优势与弱点与企业外部的机会与威胁(即SWOT: Strength、Weakness、Opportunity、Threat)分析工具,通过内外环境要素的匹配寻求战略出路。在战略方案形成后,再根据一系列标准,进行方案优劣评价选择,从中确定最终付诸实施的战略。所以,战略形成与实施作为战略管理整个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可以相互独立运作,经过有序分解后交由不同的部门去完成。

试述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国家竞争优势:在参与国家竞争的过程中,从全局的高度,根据一国范围内可以调度的资源,并以最终在国际市场上确立本国产品市场占有率为目的的竞争能力。 国家的竞争优势归根到底是若干行业的竞争优势问题。在一个国家内部,各个行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各行业对其经营环境有不用的要求,相同的国内环境对有些行业有利,但对有些行业的发展则可能比较不利。一个国家能在劳动生产率高、新发明和新技术发展最快的行业领先,则国家经济的整体发展速度就会快于其他国家,于是产生了竞争优势。 决定一国国际竞争优势受四个主要因素的互相作用,这四种因素被称为“钻石”模型。第一个要素是指特定行业竞争所必需的生产要素,其要素条件分为一般要素和高级要素。第二个要素为需求条件。波特特别强调国内需求状况在提高竞争优势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若一个国家的企业不断提高他们产品的质量标准,生产出创新产品,以此提高竞争能力,从而增强国家竞争优势。第三个要素为相关的供应商和支撑性产业。相关产业和辅助产业所产生的效益可以波及其他行业,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供货行业和相关产业,能帮助国内某一行业在国际市场上确立竞争地位。第四个要素是企业的策略、结构和竞争状况。波特认为各个公司有不同管理理念与策略,公司的行为特点会影响国家竞争的类型和持久性。从行业出发,激烈的国内竞争会促使公司提高生产效率、加大创新力度等措施,有助于创建世界级竞争者。 波特认为,机会和政府要素具有战略影响作用。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规定和政策来对钻石结构的四个组成要素施加影响。 2、运用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分析印度软件业兴起的原因。 答:印度软件兴起的原因分为以下几点: 一、印度大力兴建软件科技园区,结合了当地的地理优势,先后在各个地区兴建多个科技园区, 获得竞争优势。印度科技园通过更为优惠的政策和良好的设施及服务,帮助软件出口企业开辟国际市场,大大促进了软件的开发和出口,从而带动了全国软件产业的发展和软件出口。 二、重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与高水平的英语,注重培养国际化人才。印度人才无疑是第一大要 素,其中,外流人才为印度软件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的雅息技术公司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设想来吸引和留住职工,以此吸引国外人才到印度来创业和发展。此外,印度设立信息技术学院,专门培养高水平的信息技术人才。印度依靠高级要素,培养具有高技术能力的劳动力,建立高素质的人才,这一专业化要素建立起了良好的竞争优势。 三、质量管理的国际化和出口导向战略。企业的策略、结构和竞争状况是波特模型中决定国家

波特五种竞争力分析模型

波特五力模型 新进入者威胁。新竞争者的加入必然会打破市场平衡,引发现有竞争者的竞争反应,也就不可避免地需要调入新的资源用于竞争,因此使收益降低。 替代品的威胁。市场上可替代你的产品和服务的存在意味着你的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将会受到限制。 买方的讨价还价能力。如果买方拥有讨价还价能力,他们一定会利用它。这会减少你的利润,其结果是影响收益率。 供方的讨价还价能力。与买方相反,供方会设法提高价格,其结果同样会影响你的收益率。 现有竞争者的竞争能力。竞争会导致对市场营销、研究与开发的投入或降价,结果同样会减少你的利润。

竞争对手 企业间的竞争是五种力量中最主要的一种。只有那些比竞争对手的战略更具优势的战略才可能获得成功。为此,公司必须在市场、价格、质量、产量、功能、服务、研发等方面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 影响行业内企业竞争的因素有:产业增加、固定(存储)成本/附加价值周期性生产过剩、产品差异、商标专有、转换成本、集中与平衡、信息复杂性、竞争者的多样性、公司的风险、退出壁垒等。 新进入者 企业必须对新的市场进入者保持足够的警惕,他们的存在将使企业做出相应的反应,而这样又不可避免地需要公司投入相应的资源。 影响潜在新竞争者进入的因素有:经济规模、专卖产品的差别、商标专有、资本需求、分销渠道、绝对成本优势、政府政策、行业内企业的预期反击等。 购买者 当用户分布集中、规模较大或大批量购货时,他们的议价能力将成为影响产业竞争强度的一个主要因素。 决定购买者力量的因素又:买方的集中程度相对于企业的集中程度、买方的数量、买方转换成本相对企业转换成本、买方信息、后向整合能力、替代品、克服危机的能力、价格/购买总量、产品差异、品牌专有、质量/性能影响、买方利润、决策者的激励。 替代产品 在很多产业,企业会与其他产业生产替代品的公司开展直接或间接的斗争。替代品的存在为产品的价格设置了上限,当产品价格超过这一上限时,用户将转向其他替代产品。 决定替代威胁的因素有:替代品的相对价格表现、转换成本、客户对替代品的使用倾向。 供应商 供应商的议价力量会影响产业的竞争程度,尤其是当供应商垄断程度比较高、原材料替代品比较少,或者改用其他原材料的转换成本比较高时更是如此。

波特的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理论述评

波特的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理论述评 [内容提要]:随着产业集群在区域经济竞争中的地位提高,产业集群研究日益受到人们重视,出现众多的理论。本文对波特的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理论进行了简要的论述和评论,以飨读者。 [关键词]:集群;产业集群;竞争优势; 目前,随着产业集群理论的发展和实践的不断深化,集群竞争开始代替企业竞争而成为理论和战略研究关注的主流。波特对产业集群的研究伊始,就专注于把集群竞争优势与国家或区域竞争力结合在一起,与各国、各地区政府的政策制定者产生共鸣,从而使得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研究具有鲜明的实践依托和现实指导意义。 一 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的产业集聚原理对于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得到了国际上学界、商界和政界的空前重视。用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一词对集群现象的分析,首先出现于美国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1990年《国家竞争优势》(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一书中。该书是波特教授率领一个来自各国的由30多名成员组成的调查组,用了5年时间调查了丹麦、德国、意大利、日本、韩国、新加坡、瑞典、英国和美国等10个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集群的基础上撰写而成的的。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波特对基于产业集群的国家竞争优势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波特(1990)把产业集群定义为在某一特定领域内互相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集合,它包括一批对竞争起着重要作用的、相互联系的产业和其他实体经常向下延伸至销售渠道和客户,并侧面扩展到辅助性产品的制造商,以及与技能技术或投入相关的产业公司,还包括专业化培训、教育、信息研究和技术支持的政府和其他机构。波特(1990)在其竞争优势理论中指出,国家竞争优势的获得,关键在于产业的竞争,而产业的发展往往是在国内几个区域内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因为国家内部产业群的健康发展和利于创新的发展环境,会提高企业自身的创新机会。而产业集群的发展并非自然的分散而是倾向于地理集中。这正是产业集群这个概念走红的源头。为了验证区域竞争力对企业竞争力的作用,波特通过对十几个工业化国家的考察发现,产业集群是工业化过程中的普遍现象,所有发达经济体中都明显存在着各种产业集群。波特从组织变革、价值链、经济效率和柔性方面所创造的竞争优势角度重新审视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和价值。波特的产业集群研究是结合其对国家竞争优势研究而展开的。他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通过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产业集群竞争特点对国家竞争优势作了具体的比较分析,他认为,国家只是企业的外在环境,政府的目标是为国内企业创造一个适宜的环境。因而,评价一个国家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是该国能否有效地形成竞争性环境和创新。波特认为产业在地理上的集中主要是竞争的结果,提出了提升国家提出了国家竞争优势“钻石模型”。“钻石模型”的构架主要由四个基本的因素(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及支撑产业;企业的战略、结构与竞争)和两个附加要素(机遇和政府)组成(见图1)。他认为产业集群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对我国的启示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对我国的启示 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一个重要的现象是经济的一体化和全球化。在这一浪潮中,国际生产要素的流动日益频繁,每个国家都逐渐被纳入到以国际分工为基础的全球网络中,这使得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和直接。在这种竞争中,任何一个国家不再可能依靠基于禀赋条件的比较优势,而只能通过竞争优势的创造,才能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增进本国人民的福利。因此,国际竞争力已成为几乎所有国家共同关注的问题 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关于国家竞争优势来源的论述,关于取得和保持国家竞争优势途径的探讨,对于所有国家特别是落后国家具有重要的启发性意义。一个国家要想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必须重视科技发展和人力资本,重视国内需求,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大力提倡企业的创新。 这一理论对我国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用该理论分析我国现状可清楚看到我国的竞争优势与存在问题。 第一,在要素条件方面 我国有基本要素的优势,自然资源丰富,劳动力便宜。但在推进要素和专门要素方面,我国却比较薄弱。以技工人才培养为例,意大利有学徒制,德国有实力雄厚的技术学校,日本许多企业有专门的研究所。这些国家特别注重创造高级要素和专门要素。 而我国长期以来对教育重视不够,对专门教育更是忽视,高等院校同企业联系松懈,研究同现实不挂钩;企业自已很少从事研究开发工作,有的有自己的研究机构,也是名存实亡。因此,要改善我国的要素条件,推进要素和专门要素的创造机制如何建立并具有成效是当务之急。 第二,在国内需求方面 我国市场大,需求增长迅速,需求层次多。但由于我国消费水平还很低,总体上缺乏讲究、挑剔的买主,从而未能对企业形成强大的创新压力,这是我国产品长期缺乏竞争力的原因之一。因此,有意识地培养挑剔、讲究的买主,维护消费者的利益,提高消费者的比较鉴别能力,是我国增强产品、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第三,在支持性和相关产业方面,我国也比较薄弱。 国外有竞争力的产业都有庞大的产业簇群的支持,而我国大多数产业缺乏这种支持。如我国服装业虽然大,号称服装生产大国,每年出口量也相当高。但由于我国面料、辅料、服

试述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

1、试述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国家竞争优势:在参与国家竞争的过程中,从全局的高度,根据一国范围内可以调度的资源,并以最终在国际市场上确立本国产品市场占有率为目的的竞争能力。 国家的竞争优势归根到底是若干行业的竞争优势问题。在一个国家内部,各个行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各行业对其经营环境有不用的要求,相同的国内环境对有些行业有利,但对有些行业的发展则可能比较不利。一个国家能在劳动生产率高、新发明和新技术发展最快的行业领先,则国家经济的整体发展速度就会快于其他国家,于是产生了竞争优势。 决定一国国际竞争优势受四个主要因素的互相作用,这四种因素被称为“钻石”模型。第一个要素是指特定行业竞争所必需的生产要素,其要素条件分为一般要素和高级要素。第二个要素为需求条件。波特特别强调国内需求状况在提高竞争优势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若一个国家的企业不断提高他们产品的质量标准,生产出创新产品,以此提高竞争能力,从而增强国家竞争优势。第三个要素为相关的供应商和支撑性产业。相关产业和辅助产业所产生的效益可以波及其他行业,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供货行业和相关产业,能帮助国内某一行业在国际市场上确立竞争地位。第四个要素是企业的策略、结构和竞争状况。波特认为各个公司有不同管理理念与策略,公司的行为特点会影响国家竞争的类型和持久性。从行业出发,激烈的国内竞争会促使公司提高生产效率、加大创新力度等措施,有助于创建世界级竞争者。 波特认为,机会和政府要素具有战略影响作用。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规定和政策来对钻石结构的四个组成要素施加影响。 2、运用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分析印度软件业兴起的原因。 答:印度软件兴起的原因分为以下几点: 一、印度大力兴建软件科技园区,结合了当地的地理优势,先后在各个地区兴建多个科技园区, 获得竞争优势。印度科技园通过更为优惠的政策和良好的设施及服务,帮助软件出口企业开辟国际市场,大大促进了软件的开发和出口,从而带动了全国软件产业的发展和软件出口。 二、重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与高水平的英语,注重培养国际化人才。印度人才无疑是第一大要 素,其中,外流人才为印度软件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的雅息技术公司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设想来吸引和留住职工,以此吸引国外人才到印度来创业和发展。此外,印度设立信息技术学院,专门培养高水平的信息技术人才。印度依靠高级要素,培养具有高技术能力的劳动力,建立高素质的人才,这一专业化要素建立起了良好的竞争优势。 三、质量管理的国际化和出口导向战略。企业的策略、结构和竞争状况是波特模型中决定国家 竞争优势的又一个重要因素。印度企业面对国际化的激烈竞争,制定出良好的管理及生产战略,提高产品质量标准,扩大产品销售范围,这可以促使公司提高竞争能力,从而增加国家竞争优势。为了进一步提高软件业的国际竞争力,印度从美国引进了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对项目过程的数据进行记录,最后将数据提交进行分析,以改进流程。通过严格的软件开发过程管理,印度软件公司率先建立了软件工厂,同时他们也大力拓展与国际多个领域著名公司的业务公司。印度软件多为出口导向型产业,以定制软件开发饿服务出口为主,在软件模式设计开发方面有较强的优势。 四、政府支持。政府的因素也在国家竞争优势中发挥重要作用。政府政策市通过四个关键因素 发挥作用的。政府的政策通过对资本市场进行不一样的管理、调整税率、制定或修改反垄断法等方式影响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印度政府提出了国家信息技术政策,确定了优先发展软件业的目标,同时采取了许多优惠政策支持信息产业,免除了双重税负,在税收、贷款、投资、等方面全方位采取措施,为信息技术产业提供政策支持。 姓名:吴令舒学号:2009040386

《国家竞争优势》读后感

《国家竞争优势》读书笔记 一.绪论 (一)核心理论介绍: 1.钻石理论:用由四类要素组成的钻石形象地描绘竞争环境的组成统称为钻石理论,其揭示在某一区域的某一特定领域,影响生产率和生产率增长的各因素,诸如信息、激励、竞争压力、到达支持性公司的途径、制度与协会、基础设施和人力与技能库等。 2.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区别:比较优势理论长期以来在国际竞争分析中处于主流和控制地位,比较优势理论一般认为,一国的竞争力主要来源于劳动力、自然资源、金融资本等物质禀赋的投入,但是作者则认为竞争优势应该是一国财富的源泉以及比较优势理论所认为的那些投入要素在全球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其作用日益减少。 3.集群与竞争力:集群指的是在某一特定区域下的一个特别领域,存在一群相互关联的公司、供应商,关联产业和专门化的制度和协会。在现代全球经济下,投入要素可以从许多不同的地区获取,运输成本的降低也使许多公司再没有必要把公司设立在原料来源地或者大的市场所在地。《国家竞争优势》力图去缩短人们对公司集群现象的认知差距。本书分析显示,集群不仅仅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效率,而且改进激励方式,创造出信息、专业化制度、名声等集体财富。更重要的是,集群能够改善创新的条件,加速生产率的成长,也更有利于新企业的形成。地点在复杂竞争情况下所扮演的强有力的角色与全球化趋势是不一致的,因为全球化由于移去人为地贸易和投资壁垒,使传统投入要素的产地变得不再重要,公司因此也没必要设立在原料或者市场附近,而更应该选择有利于公司生产率增长的地域。 4.政府与公司的新角色定位:《国家竞争优势》提倡政府和企业在追求竞争力提升和繁荣时应该扮演新的、具有建设性的和行动性的角色。政府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尽力去创造一个支撑生产率提升的良好环境,这意味着政府在有些方面应该是尽量不干预,而在另外一些方面(诸如确保强有力的竞争,提供高质量的教育与培训)则要扮演积极的角色。政府可以用许多方式来改善企业经营环境,但切不可限制竞争或者人为地降低安全和环境标准。 对公司而言,《国家竞争优势》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一个公司的许多竞争优势不是由公司内部决定的,而是来源于公司之外,即来源于公司所在的地域和产业集群,这方面理论为公司提供了未来的行动指南。 从一个更广泛的层面来讲,政府和企业在国家生产率提升上应该相互依赖,积极对话,清除障碍,降低不必要的成本,共同创造合适的投入要素、信息和基础设施。在许多国家都存在着公司与政府之间的紧张、不信任现象,以及政府的家长式作风等等,这些现象都不利于生产率的增长,是公司经营的一个隐含成本。(二)从理论到实践: 1.钻石理论在发达国家的运用情况:本书主要以十个领先的工业化国家的发展作为分析对象,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发达国家使用过本书的钻石理论来对本国的发展展开分析,这些国家和地区主要包括:挪威、芬兰、荷兰和中国香港等。 2.钻石理论在发展中国家的相关研究和应用:本书的理论运用同样扩展到许多发展中国家,通过对以下几个国家的研究来加深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理解:百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及其意义

宏观经济理论 《当代财经》 1997年第5期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及其意义 □ 曾忠禄 ●内容提要: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是由什么决定的?这是过去的国际贸易理论一 直未能很好解答的一个问题。波特提出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弥补了这一缺陷。一个 国家的竞争优势是由六种因素决定的。它们是要素条件、需求条件、市场结构与公司 战略、相关产业与支持性产业、政府以及机遇。这些因素结成一个系统,共同决定一国 竞争优势的实力、构成和持久性。波特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一个确认国家竞争优势的 决定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相互作用方式的分析工具。 ●关键词:国家竞争优势 要素条件 需求条件 市场结构与公司战略 相关 产业与支持性产业 ●作者简介:南开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一、以往国际贸易理论的缺陷 翻开世界各国的贸易记录就可以看到,体现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优势,各国差异很大。一些国家有众多的产业在世界领先,另一些国家则很少甚至没有。一些国家的公司长期保持竞争优势,经几十年上百年不衰,另一些国家的公司则始终在低水平徘徊。造成这巨大差距的根源是什么?长期以来经济学家提出了各种解释。李嘉图、赫克歇尔和俄林等提出了比较利益论,克鲁格曼等提出了规模经济论,戈斯钦克伦和维农等分别提出了技术差距论和产品周期论,等等。这些理论都从某些方面说明了各国差距的原因,但它们的解释不能完全令人满意。 李嘉图、赫克歇尔和俄林等的比较利益论认为,各国劳动生产的差异和要素禀赋的差异是国家竞争优势的源泉。比较利益论解释了许多产业的贸易模式,但以生产要素为基础的比较利益论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比如它不能解释为什么在朝鲜战争后严重缺乏资本的韩国却在许多资本密集产业取得了成功,如钢铁、造船、汽车。此外,二战后要素禀赋日益相似的工业化国家彼此之间的贸易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大量增加,特别是行业内贸易:彼此交换同行业的相似产品,这也与其预期的不符。近几十年来,随着高科技的迅猛发展,要素成本的重要性日益减少,比较利益论的缺陷更是日益突出。 规模经济理论是对传统比较利益理论的一大突破。它既解释了即使不存在要素禀赋差异,贸易也能发生的原因,又解释了行业内贸易之谜:规模经济使然。它指出规模经济是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但什么国家的公司会获得这些优势?在哪些产业?它却不能解释。 技术差距论也试图超越比较利益论。按技术差异论,一个国家是否出口某种产品取决于该国是否获得了在该类产品方面的技术领先地位。技术领先的国家出口其领先产品,但随着技术的扩散和技术差距的缩小,其出口会逐渐减少。技术差距对竞争优势无疑十分重要,但该理论未能解释技术差距为什么会出现,什么国家会获得技术领先的优势。

波特5大理论

波特五力分析模型(Michael Porter's Five Forces Model) 一、简介 五力分析模型是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于80年代初提出,对企业战略制定产生全球性的深远影响。用于竞争战略的分析,可以有效的分析客户的竞争环境。五力分别是: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行业内竞争者现在的竞争能力。 二、详解五种力量模型将大量不同的因素汇集在一个简便的模型中,以此分析一个行业的基本竞争态势。五种力量模型确定了竞争的五种主要来源,即供应商和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潜在进入者的威胁,替代品的威胁,以及最后一点,来自目前在同一行业的公司间的竞争。一种可行战略的提出首先应该包括确认并评价这五种力量,不同力量的特性和重要性因行业和公司的不同而变化,如下图所示: 1.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供方主要通过其提高投入要素价格与降低单位价值质量的能力,来影响行业中现有企业的盈利能力与产品竞争力。供方力量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所提供给买主的是什么投入要素,当供方所提供的投入要素其价值构成了买主产品总成本的较大比例、对买主产品生产过程非常重要、或者严重影响买主产品的质量时,供方对于买主的潜在讨价还价力量就大大增强。一般来说,满足如下条件的供方集团会具有比较强大的讨价还价力量:- 供方行业为一些具有比较稳固市场地位而不受市场剧烈竞争困挠的企业所控制,其产品的买主很多,以致于每一单个买主都不可能成为供方的重要客户。- 供方各企业的产品各具有一定特色,以致于买主难以转换或转换成本太高,或者很难找到可与供方企业产品相竞争的替代品。- 供方能够方便地实行前向联合或一体化,而买主难以进行后向联合或一体化。 2.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购买者主要通过其压价与要求提供较高的产品或服务质量的能力,来影响行业中现有企业的盈利能力。一般来说,满足如下条件的购买者可能具有较强的讨价还价力量:- 购买者的总数较少,而每个购买者的购买量较大,占了卖方销售量的很大比例。- 卖方行业由大量相对来说规模较小的企业所组成。- 购买者所购买的基本上是一种标准化产品,同时向多个卖主购买产品在经济上也完全可行。- 购买者有能力实现后向一体化,而卖主不可能前向一体化。 3.新进入者的威胁新进入者在给行业带来新生产能力、新资源的同时,将希望在已被现有企业瓜分完毕的市场中赢得一席之地,这就有可能会与现有企业发生原材料与市场份额的竞争,最终导致行业中现有企业盈利水平降低,严重的话还有可能危及这些企业的生存。竞争性进入威胁的严重程度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这就是进入新领域的障碍大小与预期现有企业对于进入者的反应情况。进入障碍主要包括规模经济、产品差异、资本需要、转换成本、销售渠道开拓、政府行为与政策(如国家综合平衡统一建设的石化企业)、不受规模支配的成本劣势(如商业秘密、产供销关系、学习与经验曲线效应等)、自然资源(如冶金业对矿产的拥有)、地理环境(如造船厂只能建在海滨城市)等方面,这其中有些障碍是很难借助复制或仿造的方式来突破的。预期现有企业对进入者的反应情况,主要是采取报复行动的可能性大小,则取决于有关厂商的财力情况、报复记录、固定资产规模、行业增长速度等。总之,新企业进入一个行业的可能性大小,取决于进入者主观估计进入所能带来的潜在利益、所需花费的代价与所要承担的风险这三者的相对大小情况。

国家竞争优势

国家竞争优势迈克尔。波特Fang Fwngwen 中心目的(问题):力图解释在现代全球经济下,一国经济持续繁荣的源泉(经济繁荣的源泉是什么?)。竞争优势是一国财富的源泉。 核心观点(中心思想):国家的财富主要取决于本国的生产率(即指单位工作日所创造的新价值,或者是单位投入资本所得到的报酬)和一国所能利用的单位物质资源(技术和物质)。 核心理论:钻石理论,由四类要素组成的钻石来形象地描绘竞争环境的组成,即钻石模型;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一国的竞争力在于劳动力、自然资源和金融资本等物质禀赋的投入,竞争优势则是创造一个良好的经营环境和支持性制度,确保投入要素能高效地使用和升级换代;集群和竞争力,集群是在某一特定区域下的一个特别领域,存在着一群相互关联的公司、供应商,关联产业和专门化的制度和协会。它可减少交易成本,提高效率,改进激励方式,创造出信息、制度、名声等集体财富,还能改善条件,加速生产率增长,有利于新企业的形成;政府与新公司的角色定位,政府的角色是提供公平竞争的良好制度环境,不要干预市场,同时,做好教育、培训等公共品的提供。一个公司的许多竞争优势不是由内定制造的,而是由公司所在的地域和产业集群,私人部门应与政府一道在集体财富(信息、名声、专业化服务)或公共物品建设上扮演积极的角色。 第1章新典范时代 为什么有的国家成功,有的国家失败?为什么有的国家能够发展特定产业出口贸易,同时又以海外投资方式与其他国家竞争?为什么有些国家的企业能长时间保持它们的竞争地位?本书 是围绕这些有关国家和企业的问题展开的。 本书的体系:本书的主要任务是解释一国的经济环境、组织、机构与政策在产业竞争优势中所扮演的角色,并找出一个国家可以维持产业竞争优势的那些因素。本书第一篇是根据对10个国家、上百种产业的历史研究,归纳出“钻石体系”,以分析国家如何在特定领域建立竞争优势。第二篇则是以这个理论解释国家如何在一些产业中发挥它的竞争优势;第三篇也是应用这个理论,对比产业成功与失败的形态,分析产业形态的变迁,进而建立起一个能解释国家整体经济优势的完事架构;最后,在第四篇,这个理论将进一步应用到企业战备与国家政策上。本书的最后一章是讨论所研究的国家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会面临的重要议题。 国家的基本目标是提供人民高水平的生活,而这个目标是借助运用劳动和资本等国家资源所得到的生产率,而生产率又是每单位劳动和资金的产出值,并由产品的质量、特性以及生产效率决定。人力资源的生产率体现在他的薪水上,资本的生产率体现在它的回报上。国民生活水平提高需要企业不断提升和创造符合时代要求的生产力,也即国家竞争力。 企业的竞争优势不外是以较低成本或与众不同的产品特性来取得最佳价格,这需要企业不断提供高质量的产品或服务,或提高生产效率。 作者认为亚当斯密提出的比较优势、李嘉图的劳动生产率差异理论、海克斯与俄林的生产要素比较优势理论有一定说服力,但它是静态的概念,不足以解释丰富多元的贸易形态,如韩国资本奇缺却发展起出口导向型产业。同样,作者认为规模经济、技术差距论、弗农的产品周期论也不解释不了很多产业现象。 有些企业具备国际竞争优势决定条件是企业所处的国家能否提供在特定领域中创造或保持比较优势,国家的竞争优势。国家是企业最基本的竞争优势,因为它创造并延续企业的竞争条件。新的竞争优势理论必须从比较优势观念上升到国家优势层面。新理论需要反映市场区隔、产品差异、技术差异与规模经济等更丰富的竞争概念,必须把“技术进步”和“创新”作为思考重点。 研究国家在产业竞争中展现的竞争优势,作者依据了10个重要国家的资料,包括丹麦、德国、意大利、日本、韩国、新加坡、瑞典、瑞士、英国、美国。 第一篇理论篇 分析竞争的基本单位是“产业”,因为产业是由一群企业以产品生产或劳务服务直接进行竞争。产业结构的五大作用力,1新加入者的威胁,2替代产品或替代服务的威胁,3供应商谈判力,4客户谈判力量,5与现有竞争对手竞争。产业结构对企业的国际竞争尤其重要。企业定位的核心是竞争优势,包括低成本竞争优势和差异成本优势,还有一个重要变数是竞争范围。企业的竞争优势体现在整合并组织各种活动的过程中展现的。与企业相关的竞争活动可以归纳为价值链,可分为基本活动(生产、营销、运输和售后服务等)以及支持活动(物料供应、技术、人力资本或支持其他生产管理活动的基础功能)。价值链依附于更庞大的体系中,即“价值体系”,包含满足企业价值链的

波特五种竞争力分析模型复习课程

波特五种竞争力分析 模型

波特五力模型 新进入者威胁。新竞争者的加入必然会打破市场平衡,引发现有竞争者的竞争反应,也就不可避免地需要调入新的资源用于竞争,因此使收益降低。 替代品的威胁。市场上可替代你的产品和服务的存在意味着你的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将会受到限制。 买方的讨价还价能力。如果买方拥有讨价还价能力,他们一定会利用它。这会减少你的利润,其结果是影响收益率。 供方的讨价还价能力。与买方相反,供方会设法提高价格,其结果同样会影响你的收益率。 现有竞争者的竞争能力。竞争会导致对市场营销、研究与开发的投入或降价,结果同样会减少你的利润。

?竞争对手 企业间的竞争是五种力量中最主要的一种。只有那些比竞争对手的战略更具优势的战略才可能获得成功。为此,公司必须在市场、价格、质量、产量、功能、服务、研发等方面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 影响行业内企业竞争的因素有:产业增加、固定(存储)成本/附加价值周期性生产过剩、产品差异、商标专有、转换成本、集中与平衡、信息复杂性、竞争者的多样性、公司的风险、退出壁垒等。 ?新进入者 企业必须对新的市场进入者保持足够的警惕,他们的存在将使企业做出相应的反应,而这样又不可避免地需要公司投入相应的资源。 影响潜在新竞争者进入的因素有:经济规模、专卖产品的差别、商标专有、资本需求、分销渠道、绝对成本优势、政府政策、行业内企业的预期反击等。

?购买者 当用户分布集中、规模较大或大批量购货时,他们的议价能力将成为影响产业竞争强度的一个主要因素。 决定购买者力量的因素又:买方的集中程度相对于企业的集中程度、买方的数量、买方转换成本相对企业转换成本、买方信息、后向整合能力、替代品、克服危机的能力、价格/购买总量、产品差异、品牌专有、质量/性能影响、买方利润、决策者的激励。 ?替代产品 在很多产业,企业会与其他产业生产替代品的公司开展直接或间接的斗争。替代品的存在为产品的价格设置了上限,当产品价格超过这一上限时,用户将转向其他替代产品。 决定替代威胁的因素有:替代品的相对价格表现、转换成本、客户对替代品的使用倾向。 ?供应商 供应商的议价力量会影响产业的竞争程度,尤其是当供应商垄断程度比较高、原材料替代品比较少,或者改用其他原材料的转换成本比较高时更是如此。 决定供应商力量的因素有:投入的差异、产业中供方和企业的转换成本、替代品投入的现状、供方的集中程度、批量大小对供方的重要性、与产业总购买量的相关成本、投入对成本和特色的影响、产业中企业前向整合相对于后向整合的威胁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