髂静脉支架的选择和支架定位
- 格式:ppt
- 大小:9.22 MB
- 文档页数:53
输尿管支架置入操作流程1. 准备工作- 患者需要空腹,从前一晚开始禁食禁水。
- 移除患者的任何金属物或服饰。
- 为患者提供舒适的体位,并确保他们的隐私。
2. 麻醉- 通过口服或静脉注射给予患者局部麻醉,以减轻疼痛和不适感。
确保患者合作,以便在手术过程中保持稳定。
- 如果需要,可以根据临床需要添加镇静剂。
3. 确定支架放置位置- 通过影像学检查(如X射线,CT扫描等),确定支架应放置的具体位置和长度。
- 根据影像学结果,选择合适的支架型号和尺寸。
4. 准备器械和材料- 准备所需的手术器械,如导丝,器械夹,输尿管支架等。
- 确保所有器械和材料都是清洁的,并已进行适当的消毒。
5. 清洁和消毒- 清洁和消毒患者的外部生殖器区域,以减少术后感染的风险。
6. 引导导丝- 通过导丝将输尿管支架导入患者的尿管。
- 在途中确保导丝不发生滑脱或弯曲。
7. 置入支架- 使用器械夹,将输尿管支架置入正确的位置。
- 在确保支架稳定的同时,避免对尿道和尿管造成损伤。
8. 检查和确认- 使用适当的影像学技术,如X射线,确保输尿管支架已正确放置并符合预期位置和长度。
9. 结束手术- 检查出血情况,并确保没有其他并发症。
- 移除手术器械,关闭手术切口。
- 清洁和处理手术区域。
10. 术后护理- 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血压,呼吸和体温。
- 提供适当的止痛药物和抗生素,以预防感染和减轻疼痛。
- 具体的术后护理指导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有所不同。
以上是输尿管支架置入操作的一般流程。
实际操作中,医生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具体需求进行适当调整和操作。
术前准备和术后护理同样重要,以确保手术安全和患者的康复。
・临床论著・介入治疗急性髂股静脉血栓董典宁 张十一 金 星 吴学君 种振岳 张精勇 孙 岩 侯向前(山东省立医院血管外科,济南 250021) 【摘要】 目的 探讨介入治疗急性髂股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04年2月~2006年4月对20例急性髂股静脉血栓采用超声引导下腘静脉置管溶栓联合髂静脉支架植入治疗,静脉造影评价静脉通畅程度。
结果 20例均在超声引导下腘静脉置管溶栓;15例行球囊扩张及髂静脉支架术,5例行单纯球囊扩张术;10例行临时性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
腘静脉置管溶栓后经导管静脉造影见髂静脉再通率30%~90%,平均55%;股静脉再通率40%~80%,平均65%。
1例术后出现血尿,未发现症状性肺动脉栓塞。
术后患肢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
住院费用(5.2~8.1)万元,平均7.4万元。
20例随访1~24个月,平均12个月,15例髂静脉支架植入髂静脉通畅率100%(15/15),5例髂静脉球囊扩张中,2例髂静脉完全闭塞,3例髂静脉再通10%~20%。
结论 腘静脉置管溶栓术联合髂静脉支架植入术是治疗急性髂股静脉血栓的有效方法之一,但是价格昂贵,广泛应用有一定困难。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形成; 髂股静脉; 溶栓; 支架 中图分类号:R654.3;R543.3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6604(2007)07-0609-03I n terven ti ona l therapy for acute ili ofe m ora l venous thro m bosis D ong D ianning,Zhang Shiyi,J in X ing,et al.D epart m ent of V ascular Surgery,Shandong P rovincial Hospital,J inan250021,China【Abstract】 O bjecti 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interventi onal therapy in the treat m ent of acute ili ofe moral venous thr o mbosis. M ethods A t otal of20patients with acute ili ofe moral venous thr ombosis was treated by interventi onal therapy fr om February2004t o Ap ril2006.Under the guidance of ultras onography,intravenous thr ombolysis thr ough the pop liteal vein combined with iliac vein stenting was e mp l oyed.The venous patency was assessed with angi ography. Results The catheter2based thr ombolysis thr ough the i p silateral pop liteal vein was effective f or all the patients.Ball oon dilatati on angi op lasty combined with endovascular stenting was app lied in15patients,while ball oon dilatati on angi op lasty al one was utilized in other5patients.The i m p lantati on of a te mporary cava filter was required in10patients.After intravenous thr ombolysis thr ough the pop liteal vein,the recanalizati on rate was 30%~90%(mean,55%)in the iliac vein and40%~80%(mean,65%)in the fe moral vein.Post operative hematuria was encountered in1patient.No sy mp t omatic embolis m of pul m onary artery was seen.Post operatively,clinical sy mp t om s on the effected li m b significantly subsided or comp letely disappeared.The hos p italizati on expenditure was52000~81000yuan(mean,74000 yuan).Foll ow2up observati ons f or1~24months(mean,12months)were carried out in the20patients.The patency rate was100% (15/15)in15patients receiving iliac vein stenting.Out of5patients with ball oon dilatati on,the iliac vein was comp letely obstructed in2patients and was recanalized by10%~20%in3patients. Conclusi on s Catheter2based thr ombolysis thr ough the pop liteal vein combined with endovascular stenting is an effective therapeutic strategy f or acute ili ofe moral venous thr ombosis,but it is very expensive.【Key W ords】 Deep venous thr ombosis; Ili ofe moral vein; Thr o mbolysis; Stent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 ombosis,DVT)的发病率逐年增加,急性期可以合并致死性肺动脉栓塞(pul m onary thr omboe mbolis m,PE),远期可以出现血栓形成后遗症(postthr omobosis syndr ome,PTS)。
“一站式”治疗Cockett综合征合并下肢静脉曲张临床疗效徐一丁; 蔡旭升; 仲斌演; 王孝运; 杨超; 段鹏飞【期刊名称】《《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年(卷),期】2019(016)009【总页数】5页(P568-572)【关键词】Cockett综合征; 下肢; 静脉曲张; 髂静脉; 支架【作者】徐一丁; 蔡旭升; 仲斌演; 王孝运; 杨超; 段鹏飞【作者单位】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介入血管科江苏苏州 21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3.6; R815Cockett综合征又称髂静脉压迫综合征或May-Thurner综合征,是髂静脉受横跨前方的髂动脉和后方解剖结构(腰骶椎)共同压迫而引起的下肢和盆腔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也是导致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chronic venous insufficiency, CVI)及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的重要原因[1]。
近年来发现Cockett综合征在下肢静脉曲张患者中较常见,而目前对于治疗Cockett 综合征合并下肢静脉曲张的方法及时机尚未达成共识。
本研究采用“一站式”方法(同期行髂静脉支架植入术和下肢静脉曲张术)治疗Cockett综合征合并下肢静脉曲张,临床疗效确切,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017年1月—2018年1月我科收治206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其中58例诊断为Cockett综合征合并下肢静脉曲张,男28例,女30例,年龄42~82岁,平均(56.5±10.2)岁;左下肢静脉曲张38例,双下肢静脉曲张20例;高血压20例,糖尿病11例,高血脂15例,吸烟16例;术前根据临床、病因、解剖、病理生理分类系统(clinical-etiology-anatomic-pathophysiologic classification system, CEAP)对静脉曲张严重程度进行临床分级,其中C3级18例,C4级30例,C5级7例,C6级3例。
更年期髂静脉综合征24例临床报告关键词更年期髂静脉综合征临床报告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6.131髂静脉受压综合征(ics)指血液汇入腔静脉前,髂静脉由于受前方髂动脉和后方骶骨岬的夹击而受压,使下肢静脉血回流受阻,引起肢体水肿,浅静脉曲张,下肢软组织淤血性营养障碍,甚至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等一系列症状。
对本病的诊断主要靠影像学检查,可提供主要依据的有血管造影,或磁共振血管成像、ct血管成像。
治疗时如果仅是受压狭窄可以行介入治疗(球囊扩张、放置血管内支架),如果已形成血栓致完全闭塞,就只能保守治疗了。
本文为此具体探讨了更年期髂静脉综合征的临床特点、诊断特点与治疗方法,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08年2月~2011年3月收治更年期髂静脉综合征患者24例,都为女性,均因患肢增粗,沉胀易疲劳而就诊。
年龄47~52岁,平均50.2岁。
临表现:左下肢均比右下肢增粗,膝关节上15cm增粗2cm左右,膝关节下15cm增粗2.5cm左右。
并发症有下肢浅静脉轻度曲张5例,有患肢沉胀感。
患肢怕冷3例,患肢肌痉挛1例。
在诊断中,本组24例患者均行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左髂总静脉比右髂总静脉增粗,超声均未见到变扁增宽的髂总静脉和血栓,血流速度稍慢。
然后均行经股静脉穿刺髂静脉造影,造影中清楚可见增宽的髂总静脉,远心端可见数量多少不等、直径大小不一的侧支静脉。
治疗方法:本文所有患者采用手术治疗,经腹入路,分离出下腔静脉下端、左右髂总静脉、右髂总动脉,均可见右髂总动脉明显压迫左髂总静脉,其中18例患者的受压处左髂总静脉的前后壁在动脉扩张时几乎贴在一起。
11例患者透过静脉壁可看到血液的漩涡状流动。
术中分离出右髂总动脉横断后移到左髂总静脉后方吻合,结束手术。
同时所有患者手术治疗出院后后服用抗凝及祛聚药1个月。
结果所有患者痊愈出院,随访1~2年,症状完全消失,有效率100%。
1例有浅静脉曲张,未见进展。
髂静脉压迫综合征(Cockettsyndrome)诊治经验及典型病例集锦骼静脉压迫综合征,又称为Cockett综合征或May-Thurner综合征,主要是指左髂总静脉在汇入下腔静脉处受到从前方跨过的右髂动脉的长期压迫及其搏动所产生的机械作用,导致左髂总静脉内膜肥厚,腔内粘连,管腔狭窄或闭塞等改变,进而引起髂静脉回流受阻,盆腔和下肢静脉回流障碍而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综合征。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患肢轻度凹陷性水肿,并进行性加重,久之形成下肢静脉曲张、硬结、色素沉着,皮肤软组织瘀血性营养不良,慢性溃疡,静脉性跛行甚至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一系列症候群。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吴世勇一、病因主要是由于解剖因素导致的。
左侧髂总静脉后面是腰骶椎,前面为右侧髂总动脉,当髂静脉受到上述解剖结构的前后压迫,静脉壁反复受到压迫刺激,导致左髂总静脉慢性损伤、粘连,管腔变窄。
因此,血液回流障碍,久之导致左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浅静脉曲张、甚至深静脉血栓形成。
二、临床表现Cockett综合征并没有特异性的临床表现,仅从症状和一般检查,很难与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下肢静脉曲张鉴别。
加之对本病的认识不足,很容易误诊。
根据下肢静脉回流障碍程度、血流动力学轻重可分为三期。
初期患肢仅有轻微水肿,久站久坐时出现。
中期随着静脉回流障碍加重和静脉压持续升高,导致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出现下肢静脉曲张、色素沉着,皮肤软组织瘀血性营养不良、慢性溃疡等症状。
晚期出现重症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或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
左侧髂股静脉血栓中约一半以上是因受压而致,但并不是左髂总静脉受压均会引起静脉血流受阻或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只是在左髂总静脉受压达到一定程度,尤其是存在某些诱因如外伤、手术、卧床等情况下才容易发生髂股静脉血栓形成。
三、诊断主要是多普勒超声、磁共振静脉成像及CTA检查,静脉造影,血管内超声IVUS。
其中下肢顺行或股静脉插管造影是特异性诊断方法,为Cockett综合征诊断的金标准。
静脉疾病规范化诊治静脉疾病主要包括慢性静脉功能不全和静脉血栓栓塞,是临床最常见的血管疾病类型之一。
一、下肢静脉曲张下肢静脉曲张的发病原因主要是慢性静脉功能不全,轴向静脉的静脉瓣膜功能障碍导致静脉压升高、瓣膜反流和浅静脉管腔扩张,从而引起静脉迂曲隆起、渗出液进入周围皮下组织,进而引发一系列临床表现。
1 诊断和评估所有下肢静脉曲张病人均应行完善详细的彩色多普勒血管超声检查,明确下肢深浅静脉功能,了解主干和侧支的血流动力学特征,判断有无阻塞或反流。
这对于明确病因和指导后续治疗的选择有着重要意义。
评估下肢静脉曲张病情严重程度对于治疗方案选择也至关重要。
提出CEAP分级方案,划分为C0~C6的临床表现分级,采用临床(C,clinical)、病因(E,etiology)、解剖部位(A,anatomy)和病理发病机制(P,pathology)综合分析慢性静脉疾病的分类和评估。
另外还有静脉临床严重程度评分(VCSS),VCSS由10个参数(疼痛、静脉曲张、水肿等)组成,包含了主观感受和客观体征,每个参数由轻到重,分为4个等级(无、轻、中、重),以0~3进行评分记录,是评估治疗后纵向结局的有效工具,可用于评估更广泛的慢性静脉疾病,也可用于比较血栓后综合征(post-thrombotic syndrome,PTS)病人与接受隐静脉消融、静脉支架植入术、药物、机械溶栓和其他静脉干预的不同治疗方式的病人。
此外还有静脉功能障碍评分(VDS),VDS是CEAP分级的延伸,主要参数有症状、是否需要加压治疗以及能否进行日常活动等指标,用于评估静脉疾病对每天工作8 h能力的影响。
2 治疗策略下肢静脉曲张的治疗策略多种多样,以下主要介绍对于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的诊治方案和原则,对于少数继发于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 DVT)或髂静脉受压等原因的静脉回流障碍导致的下肢静脉曲张,应以去除继发病因为首要治疗原则。
血管介入器械如何选择?血管介入器械如何选择?血管介入诊疗的常用器材周围血管疾病介入治疗的常用器材应包括:导管、导丝、球囊扩张导管、血管内支架和内支架移植物、滤器以及各种穿刺器械等几大类。
导管的选择用于周围血管疾病介入诊断和治疗的导管种类较多,可分为诊断用造影导管和治疗用导管。
诊断用造影导管又可分为选择性造影导管和非选择性造影导管。
其中,常用的非选择性造影导管有:多侧孔猪尾造影管和多侧孔直头造影导管。
其最高流量可达20-25ml/s。
选择性造影导管,按用于不同部位的要求有着不同的形状,如常用于主动脉弓上几支动脉的导管有HeadhunterI、Ⅱ、Ⅲ型等三种导管和Simmon I、Ⅱ、Ⅲ型等三种导管;用于肾动、静脉的RDC型导管及SimmonI、Ⅱ、Ⅲ型导管;用于髂动、静脉的Cobra I、Ⅱ、Ⅲ型导管和SHK型导管。
选择性造影导管多数不带侧孔,其最高流量可达7-8ml/s。
不同外血管部位治疗所用导管的选择与前述的选择性造影导管基本相同。
另外还有一种治疗所用的溶栓导管,为多侧孔设计,灌注段长度可达7.cm,可直接深入到血栓之中进行局部灌注治疗。
另有一种可用于辅助诊断和治疗的导引导管(Guiding catheter),为同轴内芯设计,其壁薄而腔大,便于其他器械在其腔内的通过,外径可达到7~9F。
其支撑力也较强,头端可视,便于定位。
因其头端可设计成不同形状而用于不同的血管部位,如头颈动脉、肾动脉、髂动脉以及多用途型。
导丝的选择导丝为进入人体外周血管的“先行者”。
其作用在于:①导入作用;②支撑作用;③开通作用;④交换作用。
目前所用导丝,其表面一般均覆有亲水膜,以保证其在血管腔内的润滑穿行。
常分为普通(软)导丝、加硬导丝和专用微导丝。
其中,普通(软)导丝为一般造影和治疗所用,直径多为0.035in (0.89mm),有一定的硬度和扭控力,长度可有145cm、180cm以及长为260cm的交换导丝。
其前端可设计为不同长度(2-lOcm)的软头,以减少对血管内壁的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