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学生管理之法治化(二)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3
高校学生管理中的法律问题初探[摘要]高校学生工作呼唤“法治”,由于观念和制度等方面的原因,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大量的法律问题,包括管理规定本身的问题和管理过程中频发的侵权行为等。
规范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需要建立依法管理、诚信管理和人本管理的规范管理的观念体系,建立规范的高校学生管理运作体系、建立规范的学生校内违纪处分保障体系。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法律体系随着我国法治社会的初步建立,在高等教育的高速发展过程中,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也呼唤“法治”。
一、高校学生管理中存在的法律问题(一)学校管理制度本身的问题高校制定的规章制度普遍轻视学生权利、重视学校权力,权利性规范与义务性规范严重失衡。
细查各校校规,我们看到的是大量的“必须”“不得”等限制性条款,几乎都属于义务性规范,很少发现甚至根本就不存在权利性规范。
权利与义务是相辅相成的,高校校规中权利与义务规范设置严重失衡,足以表明高校对学生权利的漠视。
同时,在“从严治校”的理念下,高校的管理者一般都是从严制定校规,与相关法律法规比较,对学生的要求更高、限制更严、处分更重。
如规定“考试作弊的,一律作退学处理”,毕业证跟英语等级证或者计算机等级证挂钩等,都与法律法规相抵触。
同时,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庞杂而不协调,相同或类似的问题,在不同的规章制度中规定不一,有的表现为界定不一,有的表现为处理不一,降低了学生管理制度的权威性和可操作性,直接影响学生管理工作。
(二)学生管理法治化的程度有待提高近年来,学校管理法制化的观念已渐趋普及,国内学界,尤其是教育学、社会学、法学等专业学者也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深度进行了诸多卓有成效的研究。
然而,整理和分析近年来相关的论文和著作发现,研究者的视角大多集中在怎样加强管理制度建设、如何加强学生权利的保护以及改革学校管理的方式和方法等方面,均未能深入地研究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究竟属于什么样的法律关系、这种法律关系中学校主体和学生主体以及其他相关利益群体的权利义务内容如何,以及怎样才能切实做到学生管理法制化等结构性和基础性的问题。
2011年4月第2期总第7期高校辅导员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法治化探析◇李华李刚摘要: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是高校学生管理的重要内容。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机制的健全与完善直接影响高校法治化进程。
健全与完善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推进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法治化进程,必须准确理解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内涵与特征。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内容和特征决定了在对学生教育管理上,必须加强程序制度建设,努力实现合法化;在对学生民事事务管理上,应当遵循平等自愿诚信原则,实现契约化的管理;在规范与监督上,建立完善内部救济机制,引入司法审查。
关键词:学生事务管理;法治化;规范与监督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是高校学生管理的重要内容,直接影响到高校法治化建设进程。
高等教育法治化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目标。
当前,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过程中发生的不少纠纷,给高校学生管理带来了冲击。
大学自治与高校行政管理的冲突,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与学生权利保障的冲突,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内涵,厘清在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过程中高校与学生形成的法律关系的性质,并引入适当的司法与社会监督。
这是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法治化的必然,也是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规范化的必然。
一、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概念辨析要准确认知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首先必须准确认知高校学生事务。
准确认知高校学生事务是理解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前提与基础。
1.高校学生事务的不同理解正确理解高校学生事务是规范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前提。
高校学生事务可以有三种理解。
第一种理解是从管理的主体与内容进行认知。
管理的主体与内容只要涉及到高等学校的学生,就认为是高校学生事务,而且认为学校对这种事务都有管理的必要,否则就要承担管理失职的责任。
这种理解是学生家长的普遍理解。
“只要我的孩子在你学校你都得管,否则发生问题你高校就要承担责任”。
按此理解,高校所管理的学生事务既可能是学校与学生形成的事务,也可能在学校里发生的学生与学生的事务。
第二种理解主要是从关系主体上进行限定。
学校法制教育治理论文现代学校教育是一个复杂而又开放的社会系统。
作为这一系统基本要素的教育内容,会随着社会进展进步和社会成员素养提高而不断地吐故纳新,保守的、甚至反动的教育内容将逐渐地排除出系统之外,科学的、进步的教育内容又会被系统主动汲取。
1999年3月,“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GJ”的治国方略正式写进现行宪法,法制教育作为实现这一治国方略的重要途径而被吸纳到现代学校教育系统当中,成为现代学校教育内容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法制教育在现代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法制教育在现代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是由现代学校法制教育的功能决定的。
我们认为,现代学校法制教育对建立法治GJ、造就法治人才和培养守法公民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现代学校法制教育是弘扬法治精神,彻底摒弃“人治”思想的基本途径。
法治精神是指尊崇法律、维护法律的勇气和毅力。
“假定人人都有这种勇气和毅力,经过相当时间,便可形成一种风气。
风行既久,便会变成习惯。
这种习惯一日不形成,法治之实现便一日靠不住,真正的法治是把这种习惯作为条件的”(蔡枢衡)。
法治精神是推动法治化进程的源动力,是一种可以沉积的民族文化。
ZG有着几千年的专制传统,却没有民主法治的文化遗产,从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演绎下来的ZG现代文化,不可幸免地存在着重人治轻法治的封建残余,如果再不强化法制教育,法治精神就无从谈起,法治GJ就难以实现。
现代学校教育的系统性、有组织性、规模性和科学性等显著特点,使现代学校法制教育在培养受教育者的法治精神中具有特别的作用。
通过学校法制教育,向社会输送一批又一批具有法治精神的社会成员,就能使整个社会逐渐形成良好的法律文化和法治环境,逐步消除封建人治思想,为最终实现法治GJ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次,现代学校法制教育为GJ造就合格的法律操XX和守法公民。
法治GJ是法律主治而不是权力主治的GJ,是法律操XX主导而不是行政官僚主导的GJ。
西方社会几百年的法治实践经验和现代ZG二十多年的现代法治建设历程表明,法治需要执法公仆,需要护法忠臣,需要弘法良才,“必须造就一大批合格的法官、检察官和律师。
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对措施导语: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及其体制变革,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新的挑战。
本文分析了目前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做好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学生管理问题措施1、学院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现状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目前全日制在校生有10000余人,分布于10系1分院。
学院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目前是采用在分管副职领导下,实行院、系两级管理,以系管理为主的学生教育管理体制,按项目分工进行工作指导与协调。
学院各项学生教育管理制度齐备,基本上能满足学院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需要。
在学生教育管理队伍状况方面分成四大类:一是学院学生思政工作队伍,主要包括院党政分管领导、学生处、团委等工作人员;二是系(分院)学生教育管理队伍,配备了分管负责人;三是专职辅导员队伍;四是兼职班主任队伍,每个班级配备了一名班主任(部分班主任兼班级),主体为教师。
但是主要的管理队伍还是辅导员。
2、当前学院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2.1学生管理运行机制不完善目前,学院学生管理工作是在学生处和系部总支直接领导下的辅导员具体负责,同时设有班主任。
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本应形成合力,齐抓共管的,但是,有些部门对于学生的问题不能给予很好的解决。
或是态度差、或是处理不及时。
班主任没有尽到义务,只是挂个名分。
与学生接触少,不了解学生,到期末了要写总结,连最起码的本班学生数多少还要问辅导员。
2.2学生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为了管理好学生,学院先后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
但是大部分流于形式,执行不严,尤其是对违纪学生的处理不及时、不果断,害怕处理过重影响各系部。
于是经常对违纪学生说说而已,不疼不痒,没有起到应有的教育作用。
有些时候随领导的想法变化而变更,“人治”现象时有出现,管理处于不规范、不稳定状态。
2.3学生教育管理理念的更新没有到位学生管理方式运用不合理目前在学院“以学生为本”的全员育人环境还没有形成。
近代意义上的法治,是以民主政治为前提的。[6]民主意味着要承认学生有管理学校的权利。比如法国高等教育方向指导法规定,大学设思考、建议、决策机构——大学委员会,其中学生的比例最高可达教授、讲师、助理讲师人数的总和。[7]英国的大学最高权力机构协议会(Council)和管理经营机构(Senate)均吸收学生代表参加。[8]德国大学的学院(系)会议亦有学生代表,该会议拥有选举学院院长(系主任)的权利。[9]在我国的深圳高级中学,组成了完全由学生组成的仲裁庭,可作出仲裁决议书要求校方作出或不作出某种行为以及修改学校的管理制度。仲裁庭的裁决校方必须执行。 [10]而在我国的高等学校,虽然有学生代表大会等民主机构,但我国现行法律并未确认其职权,而在实践中这些组织也是形同虚设。在法治主体系统的建设上,国外的经验是值得借鉴的。而深圳高级中学的成功实践,更令我们没有理由怀疑大学生的管理能力。 (二)、思想观念系统。 此系统可划分为两部分:管理者的思想观念系统和学生的思想观念系统。管理者不仅在前者中起着决定作用,而且也主导着后一系统,因为管理者向学生灌输的思想将在根本上决定着后一系统的内容。目前高校管理者存在四大心魔:封建等级特权思想,官本位思想、法律工具主义思想以及性恶论思想。这些剥削阶级的腐朽思想的存在极大地阻碍了法治的进程。因此清理管理者的错误思想及顽固不化的管理人员势在必行。学生的思想观念系统也不是没有问题,突出表现在顺民或说奴性思想严重。但其诱因却是法治主体系统及管理者的思想观念系统的缺憾。如解决了上述两个问题,这个问题自然就水到渠成。 (三)、法治的教育系统。 目前我国高校大多都强化对学生进行遵纪守法和校规校纪的教育。但这种教育却是片面强调学生的义务而绝口不提其享有的权利,这本身就与法治的要求背道而驰,何况此种教育只是针对学生而使得管理者法治观念淡薄。因此必须改革现存的法治教育。在法律基础课上,不能单纯讲我国法律保障的人权多么真实多么广泛,而要强调学生作为一个公民享有哪些具体的权利;不要单纯讲学生不应当为某种行为,同时也要讲学生享有哪些自由;在德育课上,要在申明学生义务的同时,告知其权利。同时,学校制定、增删校规,应向全校师生公告,其形式应保证管理人员和学生尽皆知晓,同时作出必要的解释。而对管理者的培训更要加强,使其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 (四)、法制系统。 该系统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普遍适用的法,包括《宪法》、《教育法》、《教师法》、《高等教育法》以及《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就这一部分而言,我国的立法在形式上较为完备,但缺乏可操作性,并且保留了较多的“人治”色彩。《高等教育法》作为针对高等教育的特别法竟然未对高校必须依法对学生进行管理以及学生和校方的权利、义务,纠纷的解决等内容加以全面规定,不能不说是一大缺憾。而在这方面国外的立法远远走在我们前面:比如在英国,教育管理体制、学生、教师、家长的权利与义务等都有相应的法律规定。[11]法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了大学校长必须依法管理学校。[12]同时法国的教育司法制度相当健全,学生、学生家长和学校的纠纷可以通过教育系统内部的司法制度或教育系统外部的行政诉讼制度来解决。[13]美国的联邦教育法有很多关于学生福利的内容。[14]俄罗斯联邦教育法第五章中,首先规定“学生有权参与教育机构的管理”。[15]印度大学法规定大学内部各权力机构以及大学的实际首脑副校长,必须在法律赋予它(他)们的权力范围内履行职责。[16]同时外国教育法将一般视为校内管理的违纪行为,均在法律中明确规定相应的责任,并纳入法定的程序进行处罚。[17]这些国外教育立法均可择其善者而从之。 第二部分为针对某一特定高校的内部管理之“法”。在英国,它也是以“法”的形式存在的。凡得到皇家特许成为“自治大学”的学校都可以制定专门的大学法。[18]但高等教育法人团体制定的管理章程需经过务大臣批准。[19]如《牛津大学法》、《伦敦大学法》等。[20]在印度大学内部管理多由各大学自定大学法予以规范。[21] 在我国,尚没有规范某一大学内部管理的大学法。原国家教委高校学生司1990年发布的《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有关条文的说明》中指出:《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是高等学校学生管理的行政法现,不能也不可能规定得太具体,各地区高教部门和各高等学校可在此《规定》的原则下制定实施细则。由此各高校自行制定校规,虽无“法”之名,却实则“法”也,因其具备了法的本质特征。它与法律都是具有强制性的行为规则,只不过强制效力和作用范围不同而已。目前我国各高校虽普遍有成文校规,但其立法主体、立法程序的合法性,立法技术的科学性等都值得怀疑,有很多规定只是新官上任三把火和管理人员大脑一时发热的产物,尤其是校规的制定者只是少数管理者,不经民主程序,不举行听证,也不经国家机关批准,这部分管理者难免要肆意扩张自己的权力而践踏学生的权利,甚至公然对抗宪法和法律。比如某高校校规规定对参与打架斗殴者一律予以处分,这显然剥夺了《刑法》确认的公民的正当防卫权。再如某些高校“学生不许经商”的规定,妨碍了学生创业的正常发展,也与国家鼓励学生创业的政策相悖。 [22]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的法制系统极不健全,因此必须加强这方面的法制建设。我国目前制定大学法的条件尚不成熟,可有步骤、分层次的在现行立法和现实情况基础上完善法制系统。对具有普遍性、业已成熟的问题,可以补充在《高等教育法》中。比如学生管理必须依法而治的原则,学生的权利及与校方纠纷的解决等,这些都是高等教育法本应具备的内容。对于尚有待探讨的问题,可由高校间的联合组织制定校规范文,由各高校根据本学校的具体情况适当增删。但校规的制定、审批程序和权限必须以法律的形式加以规定。 (五)、法治的辅助系统 这一系统建设要求:学校的学生处、保卫处等职能部门必须秉承权力法定、公开透明等法治的基本原则,严格依法行使职权、履行职责,保障学生的权利得以现实的实现。学校也应采用多种形式,尽一切可能营造校园的法治氛围,使法治深入人心。 (六)、法治的信息反馈系统和监督系统 以上两个系统各司其职,却不可避免地发生重合。该系统的建设要求:国家、政府既要调查法实施的情况,又要对违法行为进行查处和纠正;校长、党委要设立信箱和接待日,倾听学生的意见,解答学生的疑问,及时纠正基层管理者的违法行为;学校职能部门要向学代会汇报工作,接受学代会的质询;校内传媒要客观、公正的报道和评述校内发生的事件;学生社团可以就某一事件发起联合情愿或组织其他活动表明态度;学生、学生团体及其代表对学校管理工作的建议和批评应当有正当渠道并确认为正当行为而不应受到非法追究。
高校学生管理之法治化,是针对我国传统高校长久以来存在的“人治”传统而提出的。本文作者必须表明的态度是:实现法治化的目标是将高校学生管理纳入法治轨道实行严格管理,避免管理工作中侵害学生合法权益和自由之发生。但学生管理工作仍然应当秉承“百年树人”的教育理念,绝不能无原则的迎合和迁就学生的一切不合理要求。因此对一些新兴民办高校标新立异的提出所谓“学生是学校的衣食父母”、“学生是上帝”等口号,是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是“人治”另一层面的表达,实质上也是对“法治”的背离。
参考文献 [1]蒋先福.契约文明――法治文明的源与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2. [2]、[6]孙国华.法理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238、237. [3]刘文华.2000年法学法律硕士考研复习指南[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40――41. [4]、[5]参见:吴世宦.法治系统工程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14,21. [7]陈学飞.美国、德国、法国、日本当代高等教育思想研究[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年版,第230,231页 [8]、[9]陈永明.工业先进国家面向21世纪的大学管理经营体制[J] 外国教育资料1996(1)32,35. [10]迟宇宙.学生法庭开庭.[N].南方周末,1999-12-13(12). [11]、[12]、[13]、[14]、[15]、[16]、[17]、[18]、[19]、[20]、[21]郝维谦,李连宁.各国教育法制的比较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59,91,92,142,111,253,254,18,61,65. [22] 陈朝晖、张德民.论学生创业及其法律保障[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3(4)96.
注:本文是作者本科毕业论文的第一部分,2000年6月通过论文答辩。《大连大学学报》通知作者2002年末发表,但至2003年末告知不能发表,且遗失作者原稿。最后作者凭记忆整理本文,于2004年6月发表于《理工高教研究》2004年第3期。但《理工高教研究》发表时对本文的改动非作者原意,特勘误如下: 1.《理工高教研究》将本文题目译为“Legal Management for University Students”,本文作者并不赞同。本文英译为《大连大学学报》所失,作者无暇补写。但“法治”一词应当译为“rule of law”是一个常识性问题。“Legal Management”直译为“合法的管理”或者“基于法律的管理”,与作者原意是有出入的。 2.《理工高教研究》发表本文时,将“一、首先,”修改为“1、是学生与校方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形成契约关系的转轨时期。”本句不但没有主语,而且谓语和宾语搭配不当,不符合基本的语法常识。 3.《理工高教研究》发表本文时,在“三、5、”最后一句之后增添了“提升管理者的执法水准,依法行政”(原文没有句号)一句。本文作者在文中已经声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学校更多的是以民事主体的身份出现的”,因此作者不赞同“依法行政”这一表述。 4.《理工高教研究》删除了作者的一些注释,令本文或有抄袭剽窃之嫌。作者在此特予补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