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测量平均速度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测量平均速度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测量平均速度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测量平均速度导学案

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学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教学重点: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测量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教学难点:记时,绘制表格。

教具准备

秒表、小红旗、口哨、长卷尺。导学目标知识点:

1. 学会使用秒表、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会求平均速度.

2. 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3.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数据的作风.

导学方法:观察实验法

课时导学过程:

一、课前导学

1.平均速度反映的是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运动快慢

2. 在“龟兔赛跑”这个故事中,说乌龟胜了兔子,是指乌龟的( )速度快;而在它们比赛开始时,又说兔子跑得真快,是指兔子的_____速度快。

3.声音的速度是340m/s,人喊话后0.2s能听到回音,人离山多远?

4.物体做变速运动,前10min走了3km,停止5min后,又以240m/min的速度运动了5min求;前10min的平均速度;(2)整个路程的平均速度

二、思考讨论

1. 实验原理;

2.测量平均速度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

3.测量路程需要什么仪器?测量时间需要什么仪器?

4.分析自己跑步(竞走、行走)的三个阶段的平均速度特点,比较哪一段最大?为什么?

三、自主学习、挑战自我

1、实验目的:练习用和测量变速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2、实验原理:(用公式表示)

3、了解实验仪器:(1)使用刻度尺时应注意什么?

(2)使用秒表前应观察什么?

4、实验器材:、需要测量的物理量、

5

路程运动时间平均速度

S1= T1= V1=

S2= T2= V2=

6、实验结果讨论:

通过实验求得的v1、v2是否相等?,做变速运动的同一物体,在各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平均速度描述的是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S这段路程或在t这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严格地讲离开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平均速度是没有意义的.不过,生活中我们所讲的某人步行速度是1.1米/秒,高速公路上汽车速度是30米/秒,这也是平均速度,是一般而论的,并不要求指定时间或路程.

7、请同学们计算出实验中下半段路程:S3=

下半段路程所用时间T3= 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3=

8、计算

23

2v

v

= ,将结果与v1对比,二者是否相等?

(注意: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

四、当堂达标练习

1、2003年8月10日,第8届世界田径锦标赛女子200m短跑决赛中,美国选手琼斯荣获冠军,这表明在比赛全过程中:()A.琼斯用的时间最短B.琼斯跑的路程最长C.琼斯平均速度最大D.琼斯始终一马当先

2.某同学参加百米赛跑,跑前24m用了4s,跑完100m用了12s,该同学百米跑的平均速度是()

A、6m/s;

B、8. 3m/s;

C、7. 15m/s;

D、7.75m/s.

3、小明同学想利用图4-1中的器材探究:改变斜面的坡度,小车沿斜面由顶端运动到底端的平均速度是否发生变化?

猜想:

(1)你的猜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利用图7中所给器材来验证你的猜想,具体实验步骤是:

图4-1

4、如图4-2所示,一列长为120 m的火车匀速通过一座3000 m长的大桥,火车完全通过大桥所用的时间是100 s,求火车过桥时的速度是多少?

5、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

(1)本实验的原理:;

(2)本实验除图4-3所示的器材外,

还缺;

(3)用刻度尺测出S=78cm,用停表测出t=2S,则

本实验中的

平均速度= m/s。

6、一个小球从斜面滚下,用闪频照相机每隔0.1s

拍摄一次,记录小球运动情况的照片如图4-4所示。

则小球从A点运动到D点用时___ __s,平均速度为__ _m/s,小球整个运动过程中速度越来越__ ___。

7.交通部规定: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汽车速度不得超过120km/h.在京昌高速路上值勤的交通警察拦住了一辆正在超速行驶的汽车.交警对司机敬礼后说:“您的车速超过了120公里每小时的限制-------”,还没等交警说完,车内一位小朋友抢先说到:“我们只开了几分钟,既不到1小时,更不到120公里,我们没有违反规定啊”.如果你是那位交通警察,你该怎样向小朋友解释呢?

三、板书设计

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

一、实验目的: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二、实验原理:v=s/t

三、实验器材:轨道斜面、玻璃球、垫块、刻度尺、停表、挡板。

四、实验步骤:

五、收集数据的表格: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实验探究、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能力。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从实验目的,原理,器材,猜想,设计,操作,评估等过程,都是学生逐步逐步层层推进而实现的。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基于已有的平均速度的概念的基础上,猜图4-2

4-3

4-4

想小车下落的过程运动,设计出利用比较平均速度,证明小车下落时运动特点,并通过实验,得到明确的证明,以及通过小组同学合作讨论,得出实验中需要完善的环节。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导学案(全册)

1.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什么?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3?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学习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学习难点: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解释一些声现象。 自主学习: 一.声的产生 活动1 :观察课本12页”图1 . 1-1的四幅图” 四幅图说明:声是由物_______________ 产生的。用手按住发音的鼓面,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________ (选填发声、声音)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_____________ 。 活动2 :阅读课本13-15页“声音的传播”部分 声的传播需要_________ , _____ 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的____________ 的形式传播。 三.声速: 活动3 :阅读课本15页“声速”部分 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声音在15 C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______________ 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_________ 。 声速的大小跟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_ 有关(换句话:决定声速的大小的因 素是_______________ 禾廿_________________ )

合作探究: 例1:①人说话,唱歌靠 __________ 的振动发声, ②《黄河大合唱》歌词中的“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里的“吼”、“叫”“咆哮”的声源分别是、、。它们分别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 (选填固体、液体、气体) 思考1: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 例2:①P14图1.1-4所示的实验可得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月球上没有_______ ,所以登 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______________ 交谈 ②“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说明: _________ 、 ______ 、 ______ 都能发声, ______ 能传播声音。(选填固体、液体、气体、空气) 1、、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___ 产生的 2、在物理学中,把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_______________ ,它可以是气体,还可以是 _____________ 或_________ 。我们平时听到的声音主要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 传播的。 3、钓鱼时,河岸上的脚步声会把鱼吓跑,这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够传声。 4、月球上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来进行交谈,主要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 不能传声。 5、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做___________ 。在15C时空气中的这个值是_________________ 。 6、北宋的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记载着: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 在地上,能及早地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这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在一根较长的钢管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耳朵紧贴钢管的同学可以听到_______ 次声音,第一次声音是通过____________ 传播的,第二次声音是通过_____________ 传播的。若某同学在一 根较长的注满水的水管的一端用石头敲击,另一同学在水管的另一端用耳朵贴着水管听声, 则他可以听到声音的次数是____________ 。 8、关于声音的发生和传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B、声音在铁轨中比在空气中传得慢 C、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D、在空气中声音的速度与光的速度相同 9、在敲响大古钟时,有同学发现,停止对大古钟的撞击后,大钟“余音未止”,其主要原因是() A、钟声的回音 B、大钟还在振动 C、钟停止振动,空气还在振动 D、人的听觉发生“延长” 10、如图,两个小纸盒、一根铜线做成的“土电话”表明() A、气体能够传声 B、固体能够传声 C、电流能够传声

八年级物理速度计算题(已归类)61018

速度、路程、时间的计算 一、 比例题 1、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速度之比是 3: 1,通过的路径之比是 2: 1,则通 过这段路甲、乙两车的时间之比是多少? 2、甲乙做匀速直线运动, 已知甲与乙的速度的之比为 3、 从同一地点,沿相同方向同时出发的两汽车甲、乙都匀速行驶,两车的速度之比 v 甲:v 乙=3: 1,在相同的时间里它们通过的路程之比 s 甲:s 乙= _______ ,甲、乙两车之间的距离 s 与时间t 的关系是 ____________ . 二、列车(队伍)过桥问题(总路程=车长+桥长) 4、 一列火车长300米,完全通过一个长1.5千米的隧道,用了 1.5分钟,若以同样速度通过 相距720千米的甲乙两地,需要多长时间? 5、一列队长360m 的军队匀速通过一条长 1.8km 的大桥,测得军队通过大桥用时 9min,求:(1) 军队前进的速度;(2)这列军队全部在大桥上行走的时间。 6、长130米的列车,以16米/秒的速度正在速度正在行驶 ,它通过一个隧道用了 48秒,这个隧 道长多少米? 7、长20m 的一列火车,以36km/h 的速度匀速通过一铁桥,铁桥长 980m .问这列火车过桥 要用多少时间? 三、时间相同问题 &子弹在离人17m 处以680m /s 的速度离开枪口,若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 340m /s,当人 听到枪声时,子弹己前进了多少? 9、飞机速是声速的1.5倍飞行高度为2720m,,当你听到飞机的轰鸣声时,抬头观看飞机已飞到 你前方多远的地方?(15C ) 10、在一次引爆中,用一条 96厘米长的引火线来使装在钻孔里的炸药引爆,引火线的燃烧 速度是0.8厘米/秒,点火者点燃引线后以 5米/秒的速度跑开,他能不能在爆炸前跑出 500 2: 3,通过的路程之比为 3: 4,则甲、 乙所用的时间之比为 ,若甲、乙行驶时间之比为 2: 1,则通过的路程之比为

1.4-测量平均速度导学案

第一章 第四节 测量平均速度 【学习目标】 1. 1学会使用秒表、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会求平均速度。 2. 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教学过程: ★实验原理: ★实验器材: ★实验时用 测出小车通过的路程,用 测出小车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再用 公式 计算出小车在这段路车的平均速度。 一、体验 探究实验的7个环节: 1、提出问题:如 小车从斜面上滚下来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 2、猜想与假设: ★ 金属档片的作用 是 3、设计实验 4、做实验和记录数据 5、分析与论证 6、得出结论: 7、评估、交流与合作: V 2= t 2= S 2= V 3= t 3= t 1- t 2= S 3=S 1-S 2= V 1= t 1= S 1= 平均速度(m/s) 运动时间(s) 路 程(m) s s

注意事项: ★要使斜面保持较的斜度,这样小车加速下滑的速度较方便计时。 ★小车从斜面滑下时,一定要做直线运动,否则测量的路程比实际路程要,影响实验结果。〖达标检测〗 1.如下图“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 (1).测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原理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________(填“大”或“小”)。 (3)请根据图中信息回答sAB=____cm;tBC=___ s;vAB=_____m/s;vBC=____m/s。 (4)由实验看出,小车在下滑过程速度越来越________,是在做________运动。 (5)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 平均速度vAC偏________(选填“大”或“小”)。 图1 图3 2.一个小球从斜面滚下,用闪频照相机每隔 0.1s拍摄一次,记录小球运动情况的照片如图3所示。则小球从A点运动到D点用时_____s,平均速度为__ _m/s, 小球整个运动过程中速度越来越__ ___。 3. 物体从A点出发,途径B到达C点,速度由快到慢最后停下,若AB=BC=4m,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导学案

课题:科学之旅序号:01 姓名班级 导学目标知识点: 1、知道物理学研究的内容; 2、认识到物理学是有趣和有用的一门自然学科; 3、知道学习物理的一般方法。 导学方法:实验观察法、联想讨论法 课时:1课时 导学过程 课前导学 一、学生阅读课文并完成以下内容。 1、物理是一门有趣的学科,它研究等物理现象。 2、结合日常生活,举例说明物理是一门有用的学科: 3、学习物理的方法有: 课堂导学 1、演示1-1,停止沸腾的水,浇上冷水后会,以上现象属于现象; 2、演示1-2,小人跳舞的原因是,以上现象属于现象; 3、演示1-3,用放大镜看物体,总是放大的吗?,以上现象属于现象; 4、演示1-4,乒乓球会下落吗?,以上现象属于现象; 5、用塑料笔在头发上或是衣服上摩擦,观察塑料笔能否吸引小纸屑?,以上现象属于现象。 6、物理学是一门以为基础的科学,实验观察,必须是有目的的,让我们带着“目的”进行以下观察: (1)图1-7中,要想省力,后轴齿轮应换用较大的还是较小的? (2)图1-8中,冰棍“冒”出的“白气”向下飘还是向上飘?,这与吹肥皂泡发生的现象类似吗? (3)图1-9中,观察杯中鸡蛋会发生什么现象? (4)图1-10中,气球能把杯子吸住的原因是什么?, 你见到过与此类似的现象吗?试举一例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结

课外作业 1、试用质量不同的小物体(如小石子)、长度不同的细线、秒表、模仿伽利略的实验方法验证单摆的 等时性原理。 2、预习第一节“长度、时间及其测量”。 课后反思

课题:长度、时间及其测量 序号:02 姓名 班级 导学目标知识点: 1、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 2、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导学方法:讨论、实践法。 课 时:1课时 导学过程: 一、课前导学 1、长度的单位、测量工具、测量方法以及刻度尺的使用:____________________。 2、时间的单位、测量工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堂导学 1、长度的测量 (1)长度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测量工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刻度尺的使用:①使用前观察??? ②使用时注意? ?? (4)测量长度的方法 ①一般方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特殊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时间的测量 (1)时间单位:________________(2)测量工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秒表的使用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误差: (1)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误差与错误的区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减小误差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学生练习 1、四位同学分别用同一把最小刻度为毫米的刻度尺测量同一支铅笔的长度,记录的数据如下,其 中错误的是( ) A 、171.2mm B 、1.712dm C 、0.172km D 、1712m 2、以下测量数据中基本符合事实的是( ) A 、一张试卷纸的厚度约为0.6mm B 、课桌的高度约为0.8cm C 、中学生的身高约为1.65m D 、文具盒的宽度约为35cm 3、如图所示,物体A 的长度为__________cm 。 4、如图所示是“秒表”的示意图,请观察后回答: (1)“秒表”的量程是__________; (2)“秒表”的分度值是__________; (3)图中“秒表”的示数是__________。 5、如果我们用被拉长的皮卷尺去测量某一物体,测量结果会( ) A 、偏大 B 、偏小 C 、无影响 D 、都可能 6、第46届世乒赛已于5月6日在日本大阪闭幕,这是改用“大球”后世界乒坛上首次高水平较量, 这里所说的“大球”是把乒乓球的直径增加了( ) A 、2nm B 、2mm C 、2cm D 、2dm 7、一位同学想要测物理书一面纸的厚度,采取以下的步骤: A 、量出100页的厚度L B 、选用三角板,检查零刻度线是否完整 C 、计算每张纸的厚度D=L/100 D 、取物理书读出100页压紧

八年级物理速度距离答案

1?一列长200米的火车一54千米/时的速度通过一个长700米的山东需要多少时间? 答4km/h=15m/s t=s/v=(200+700)/15=60s 2. 蝴蝶飞翔的速度是5米/秒,要非到距出发点0.6千米的花园,它要花多少时间? 答t=s/v=600/5=120s 3. 甲、乙两车在同一平直公路上同向形式,甲车速度为10千米/小时乙车的速度是30千米/小时,乙车发现到追上甲车形式了15千米,求乙车发现甲车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 答设相距X. t=15/10=1.5s 30*1.5=10*1.5+X 4. 甲乙两抵相距70千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向乙地开出,速度是15米/秒,一辆自行车同时从乙地出发驶向甲地,他们在离甲地54千米处相遇.求自行车的速度是多少千米/时 答15m/s=54km/h t=54/54=1h v=s/t=(70-54)/1=16m/s

5. 一艘巡洋舰用70千米/小时的速度追赶在它前面10千米的一艘战斗舰,巡洋舰追了210千米,恰好赶

上战斗舰,求战斗舰的速度? 答t=s/v=210/70=3h 设速度为V 210=3*V+10 6用一只玻璃杯、水和天平测定石子密度,实验记录如下:杯子装满水后的总质量ml = 200g,放入石子后,杯子、水、石子总质量m2 = 215g,取出石子后,杯子和水的总质量为m3 = 190g,求石子密度.? 答m 石=m2-m3=215g-190g=25g v石=v水=倒出水的质量/倒出水的密度=200g-190g/1g/cm3=2.5g/cm3? 7甲乙两同学分别在一跟铁管2侧,铁管长153米,甲在其一端敲击了一下,乙同学听见了两次声音?已知 听到两次声音的间隔为0.42秒?求声音在铁管中传播的速度? T 空=S 空+V 空=153M +340M/S=0.45S T 铁=T 空-0.42S=0.45S-0.42S=0.03S V 铁=S -T 铁=153M +0.03S=5100M/S 答:声音在铁管中传播速度为5100米/秒? 8题目:有一山峡宽1200米,两旁都是竖直徒壁,有一人在山峡内放一枪,头两次回声间隔5秒,则人离两壁

八年级物理上册 1.4 测量平均速度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 1.4 测量平均速度导学案(新 版)新人教版 1、4 测量平均速度学习目标: 1、学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和距离,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学生通过动手实验逐步掌握使用物理仪器的基本技能,形成与他人协作的能力。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预习本节内容 二、合作探究☆知识点一:测量平均速度 (一)、阅读24页拓展性实验,了解该实验目的、实验器材以及实验方法与步骤。(二)小组实验并填写下面的实验报告单 1、实验目的:练习用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测变速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2、实验原理(公式):________________,需要测量小车通过的___________和通过这段路所用的_______。 3、实验仪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4、实验步骤: 5、数据记录:☆知识点二:实验数据分析 1、运动会进行100m决赛时,同学们测量了运动员到达距离起点20m、80m、100m时各自所用的时间、其中三名同学的时间如

下表格所示、姓名到达20m处(s)到达80m处(s)到达100m处(s)王小兵 2、 38、4 12、2刘磊 2、 48、2 11、8杨阳 2、 78、4 11、4观察表格数据,如果你是解说员,简单的对三位同学比赛情况进行解说☆知识点三:超声波测距 1、画图介绍超声波测距的原理? 2、为监控车辆是否超过规定的最高速度,交通部常用测速仪来检测。测速仪前后两次发出并按接收超声波信号,再根据两次信号的时间差测出被测车辆的速度。如果某次检测车速时,第一次从发出到接受到信号用了0、4S,第二次从发出到接受到信号用了0、3S,两次信号发出时间间隔是1S,求被测汽车的速度是多少m/s (假设超声波的速度为340m/s,且保持不变) 三、达标检测 1、短跑运动员在某次百米赛跑中测得5秒末的速度为 9、0m/s,10秒末到达终点的速度为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导学案全

引言 一、奇妙的物理现象 【课前预习】 1.课本图0-2的实验中,你猜想一下小金鱼会___________,请你就你的猜想提出一个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动手做一做课本图0-3的实验,你能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想到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动手做一做:将一个鸡蛋放入盛有清水的杯中,然后逐渐向水里加食盐并使其溶解,你观察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你提出一个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重点】 〖学习过程〗 出示一张照片,问学生看到了什么;点燃蜡烛,问有什么办法可以熄灭火焰。由此引入新课。(一)物理研究对象 力、声、热、光、电等现象。 (二)有趣的物理现象 实验1:点燃的蜡烛如何熄灭? 学生回答:吹、搧、罩 如用容器罩起来,可能会有什么现象? 问:蜡烛有燃烧到熄灭的条件是什么?此实验研究什么问题? (三)研究方法 1.提出问题2.提出猜想3.设计实验4.实验验证 5.得出结论6.交流合作7.提出新猜想 能否提出一个与容器有关的更深一部的问题?如:容器的长短和粗细对蜡烛的燃烧是否有影响? 用实验验证:将蜡烛放入直筒与量筒内燃烧,观察蜡烛的燃烧情况。 实验2:两支蜡烛燃烧,罩上后,哪支蜡烛先灭? 实验3:用酒精灯加热试管中的水,手会感觉烫吗? 结论:当实验条件改变时,实验结果会发生变化。 实验4:用磁铁吸引回形针,分别将一些物体放入磁铁与回形针之间,观察回形针的下落情况。 实验5:学生自行实验,用一装水的被子对着课本,观察课本上的字有哪些变化。 〖要点归纳〗 在探究物理现象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勤于观察,勇于提问,善于探索,联系实际。 〖当堂反馈〗 1.P3W. W. W. 第1题 2.评价手册P1巩固练习 【课后巩固】 1.学生回家做:①用纸条快、慢抽动,观察纸条上面瓶的运动情况。②P3第2题(2)。 二、体验科学探究 【课前预习】 1.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取一只杯子,在杯中倒满水后将一只回形针轻轻放入水中,水_______(会/不会)溢出。由此你能提出一个什么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重点】 〖学习过程〗

《测量平均速度导》导学案(无答案)

尊敬的用户: 感谢您下载使用本文件。本文件是2020年底制作,经过制作、修改、完善等步骤,将大量优秀教师的一手资料进行整合,再继续深挖、编辑。使之成套系,使之更适用于课堂教学与日常练习。经过进一步加工、提炼,期待能够使您在使用中,得到更加完美的体验。如果在使用过程中,发现有任何问题,请搜索微信订阅号:fifteen1617,联系客服,会有更大的惊喜等着您哦!使用本资源,您将得到非常完美的体验,感谢您的下载使用!~ 测量平均速度 【学习目标】1、学会用刻度尺和停表测物体的平均速度 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学会分析速度的变化 【学习重点】1、学会用刻度尺和停表测物体的平均速度 【学习难点】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学会分析速度的变化 【自主学习】 【自学导航】1.在物理学中,用______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2、速度的公式是______、时间的公式是______、路程的公式是______速度的国际单位是_____ 3、我们用______来测量长度,利用______来测量时间 4、从速度公式______可知,如果我们测出了物体运动的______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______,我们就 可以算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合作导学】 观察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视频,分析: 在测量速度过程中,若斜面坡度过小,会怎么样?坡度过大会怎么样? 若某组同学听到撞击声后一段微小时间后才才停表计时,测量结果会怎样? 【分层导练】1、某物理兴趣小组利用带有刻度尺的斜面、小车和数字钟“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如图15所示,图中显示的是他们测量过程中的小车在甲、乙、丙三个位置及其对应时间的情形,显示时间的格式是“时∶分∶秒”. (1)请你根据图示完成下表. (2)分析表中数据,小车全程是做匀速运动吗?为什么?

完整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平均速度专项练习题

速度计算题型汇总一.基础计算,如果列车行驶的351.某列车从永川到重庆,发车时间为上午11:35,到站时间是下午2:速度是54千米/小时,求永川到重庆的距离。 他至少需某人骑自行车到相距5千米的地方上课,他骑车的速度是5米/秒,为了不迟到,2. 要提前几分钟动身? /=340米/秒,V米=3×1083.闪电后4秒钟听到雷声,问:闪电处距观察者有多远?(V光声秒):该同学能否在7他家距学校2千米,问:204.某同学以4米/秒的速度从早上7:出发上学,30前感到学校? 若将超声波垂直向海底发1450米/秒,已知超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5、射出信号,经过4秒钟后收到反射回来的波,求海洋深度是多少? ) 总路程/总时间(二.平均速度问题/36千米米秒的速度开行20秒,接着又以7.5/秒的速度开行20秒,最后改用米6.汽车先以4/)整个路程的平2汽车在前小时的速度开行5分种到达目的地,求:(1)40秒内的平均速度;(均速度。 的速度行驶了的速度行驶了,以90Km/h20min后到达B站,又以60Km/h7.汽车从A站出发问(1站的平均速度?站到C)两站相距多远?(2)汽车从A10min到达C站, 500秒的速度行驶米/汽车在出厂前要进行测试。某次测试中,先让汽车在模拟山路上以88.)该汽车在模拟公路上行驶的1100秒。求:(秒的速度行驶秒,紧接着在模拟公路上以20米/ (路程。2)汽车在整个测试中的平均速度。 点沿直线运9.如图为一小球从A 点的频闪照片,若频闪照动到F分析照0.2S 闪拍一次,相机每隔点作的F片可知:小球从A 点到直线运动(选填“匀速”或“变速”)。小球从A是点到 D 平均速度是m/s,小球从D点到F平均速度是m/s,小球全程的平均速度是m/s。 三.比值问题 10.甲、乙两个运动员爬两个山坡,已知他们的爬山速度比是2:3,两个山坡的长度比是 4:3,则他们爬到坡上的时间比是多少? 速度计算题型汇总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学案及答案(全册)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教学案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锁定目标 1.(知识目标)1、会使用适当的测量工具 2、知道测量由误差、减小误差的方法。 3、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 2.(能力目标) 1.通过实验,学习刻度尺和停表的使用方法。 3.(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简单的测量知识,体会测量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养成细致、严谨的学习习惯。 2.认识计量长度和时间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预习巧导航 1、阅读课文35页了解国际单位制。 2、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 3、认识长度单位的符号及单位间进率。 米(m)、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1km= m= dm= cm= mm= nm 4、测量时间的工具有: 5、认识时间单位的符号:小时(h)、分(min)、秒(s) (一)、测量物体的长度。(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一放:刻度尺要放,刻度要。 二读:视线要与刻度尺,读数时要读到分度值的。 三记:记录的结果由和组成。 例:1.林强测量物理书的宽,他的测量方法如图,图中A是 他观察读数时眼睛的位置,请指出林强同学测量中的错误之处.

㎝ 2 3 1 ㎝ 2 3 1 (1)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 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 ______; 2. 如图甲、乙、丙三个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分别是 、 和 。 木块的长度分别为:甲_____cm ;乙_____cm ;丙______cm. 3、如图所示,用A 、B 两刻度尺测同一木块的边长,其中,A 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 刻度尺精密些,就使用方法而言, 刻度尺不正确.按正确的测量方法测得物体的长度为 。 4、测得一物体长28.4 cm ,则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 __,准确值是____ _,估计值是_ __; (二)、误差: 1、.某同学用一刻度尺先后5次测量某物体的长度,分别为:8.46cm 、8.45cm 、8.56cm 、8.44cm 、8.47cm,那么错误的是________,该物体的长度是______. 2、有关误差的正确说法是( ) A .对一个物体的长度进行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避免误差。 B .在测量中应力求准确,避免错误,而误差是不能绝对避免的。 C .只要使用精密测量工具,测量方法正确,就不会产生误差。 D .天平没有调节就进行测量,会造成较大的误差。

八年级物理上册速度与路程的计算题含答案

目录 1.站在百米跑终点的计时员听到发令枪的枪声后才开始计时,那么参赛同学甲的成绩将会提高多少,你认为怎样计时才能比较准确的记录赛跑时间? (1) 2.打靶时,人在距离靶340m处开枪,1.5s后听到子弹击中靶的声音,求子弹离开枪膛的速度是多少? (1) 3.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默认看到闪电3s后听到雷声,问打雷的地方距离此人有多远?(忽略光的传播时间) (1) 4.一工人在房顶上敲打,每秒敲4下,一个观察者听到敲打声时恰好看到他把锤子举到最高处,问观察者和工人距离最短是多少米? (1) 5.某人在高处用望远镜看地面上的工人以每秒1次的频率敲钉子,他听到的声音时恰好击锤的动作击锤的动作,当木工停止击锤后,他又听到两次击锤声,求木工离他有多远? (2) 6.一人在北京歌剧院里看远处的观众,另一个在上海的居民坐在电视机前1m处收看演出,如果两人同时听到演奏声,那么北京的观众距离演奏者多少米?(北京距离上海1.47×106m,无线电波的传播速度是3.0×108m/s) (2) 7.超音速飞机的速度常用马赫数来表示,马赫数指的是声速的倍速(声速是340m/s),某超音速飞机的马赫数是2.5,那么它飞行的速度是多少若广州到北京的距离是1.7×106m,这架飞机从广州飞到北京要多长时间? (2) 8.一架喷气式飞机的速度是声速的1.5倍,飞行高度约为2720m。沿水平方向飞行,某人听到飞机在他头顶上方的轰鸣声时,抬头看飞机飞到前方多远的地方了? (2) 9.人耳能区别原声和回声的时间间隔为0.1s,求人至少离障碍物多远才能区别自己的原声和回声? (3) 10.利用超声波测量海洋的深度,已知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00m/s,从海面上向海底发出的超声波信号经过6s后返回,则海水的深度是多少米? (3) 11.a)人站在两座平行的大山形成的峡谷之中,在他击掌后,分别在0.3s和0.7s后听到回声,若声音在1s内传播330m,则峡谷的宽度是多少? (3) 11.b)人站在两座平行的大山形成的峡谷之中,在他击掌后,0.3s后听到第一次回声,又经过0.7s听到第二次回声,若声音在1s内传播330m,则峡谷的宽度是多少? (3) 12.某人在平行的陡峭的山谷里放了一枪,放枪的位置距离山谷右侧340m,1.5s后听到第一次回声。求: (1)再经过多长时间他才能听到第二次回声; (2)求山谷的宽度是多少米。 (4) 13.某人在相距1000m的两山之间开枪后,听到两次回声,回声间隔为5s,问此人距离两山的距离分别是多少? (4) 14.a)汽车以36km/h的速度匀速驶向一座大山,汽车鸣笛后2s司机听到回声,求(1)听到回声时汽车可距离高山多远?(2)鸣笛时,汽车距离高山多远? (4) 14.b) 汽车匀速驶向一座大山,汽车鸣笛4s后司机听到回声,此时汽车距离大山540m,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求(1)汽车行驶的速度(2)鸣笛时,汽车距离高山多远? (5) 14.c)一辆汽车朝山崖匀速行驶,在离山崖720m处鸣笛后,继续向前行驶40m时,司机刚好听到了回声,求司机行驶的速度。 (5) 15.a)汽车以36km/h的速度匀速驶离一座大山,汽车鸣笛后2s司机听到回声,求(1)听到回声时汽车可距离高山多远?(2)鸣笛时,汽车距离高山多远? (5) 15. b)汽车匀速远离一座大山,汽车鸣笛2s后司机听到回声,此时汽车距离大山400m,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求(1)汽车行驶的速度(2)鸣笛时,汽车距离高山多远? (6) 15............................................................................................................................................ c

季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章第四节 测量平均速度导学案(无答案) 人教新课标版

2012秋季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章第四节 测量平均速度导学案(无答案) 人教新课 标版 【学习目标】 1、在物理知识方面要求加深学生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掌握停表的使用,会测时间。 3、通过分组实验使学生会用刻度尺和秒表测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学习重点】 使学生会用刻度尺和秒表测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体验通过日常生活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的方法,具有初步解决生活简单问题的能力。 【学习难点】 1、准确计时对学生实验技巧要求较高。 2、在课外活动时,保持好学生上课的组织纪律性。 3、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实验器材】学生:斜面、停表、米尺、小红旗。 地点:操场 【实验方法】实验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 演示小车从斜面上滑下,提出问题:在物理学中,用什么物理量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大小等于什么?速度的计算公式和速度的单位是什么? 再次让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三底端,学生观察,教师提出问题:小车从斜面上滑下,做的是什么运动?在物理学中,用什么描述变速运动物体的快慢程度?如何计算一个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时间t 内的平均速度? 学生正确回答后,教师引出课题,这节课我们练习测量物体运动时的平均速度。 二、新课教学 (1)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 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第23页“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一节内容,然后教师提出问题:如何测量物体运动这段时间的平均速度? 学生讨论后回答出,用刻度尺量出通过的路程,用秒表测出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再利用 t s v =- ,可以求出通过这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教师明确:本节实验目的是练习用刻度尺和秒表测量变速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实验依据的原理是 t s v =- ,需要测量的是通过的路程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教师复备栏 【展示交流】 (2)了解实验仪器,学习使用秒表 提问:使用刻度尺时应注意什么? 学生回答出,使用前要观察刻度尺的分度值、量程和零刻线,使用时要放对、读时、记对。 使用秒表前应观察什么? 学生回答,应观察秒表的分度值、量程和零刻线。教师让学生观察秒表,明确秒表的最小刻度是0.1秒,读数时准确到十分位即可,并介绍秒表的启动、止动、回零等使用方法。 带领学生练习用秒表记时,教师将一小车放于外面顶端,将金属片至于斜面底端,并开始读秒:“5、4、3、2、1、0”;读到“0”时释放小车,学生启动秒表计时,当听到小车撞击金属片的声音时,学生立即按下停表几位学生报数后,教师纠正可能出现的错误,然后介绍实验步骤。 【巩固拓展】学生有时间可以去操场完成实验:(测量跑步时的平均速度) 介绍实验步骤 下面老师先将今天的实验步骤介绍一下: 1、 在操场上,测出30m 的路程,每隔10m 做一次记号。 2、 选出三位同学做记时员,分别站在10m 、20m 、30m 处。 3、 选出一名发令员,以小红旗的下落来表示开始。 4、 选手可以分别采用正常步行、竞走或跑步的形式完成30m 的路程。 5、 组内互相交换角色,重复实验。 6、将每一次的实验数据填在书本设计的表格中。 教师再次强调求解物体通过某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时,一定要用物体通过的这段路程除以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课堂小结】 1、可以利用公式 t s v = - 来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2、学习并掌握停表的使用方法。 3、能够测量正常步行、竞走和跑步的平均速度。 【布置作业】 1、 完成书第25页的动手动脑学物理。 2、 完成本节课的实验报告。实验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实验题目、实验目的、实验器材、简 单的实验方法与步骤、实验数据的记录(一般用表格呈现)、实验结果。在实验报告的后面还可以提出问题并对本实验提出意见和建议。 教师复备栏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平均速度专项练习题.

一.基础计算 1.某列车从永川到重庆,发车时间为上午11:35,到站时间是下午2:35,如果列车行驶的速度是54千米/小时,求永川到重庆的距离。 2.某人骑自行车到相距5千米的地方上课,他骑车的速度是5米/秒,为了不迟到,他至少需要提前几分钟动身? 3.闪电后4秒钟听到雷声,问:闪电处距观察者有多远?(V声=340米/秒,V光=3×108米/秒) 4.某同学以4米/秒的速度从早上7:20出发上学,他家距学校2千米,问:该同学能否在7:30前感到学校? 5、已知超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450米/秒,若将超声波垂直向海底发 射出信号,经过4秒钟后收到反射回来的波,求海洋深度是多少? 二.平均速度问题(总路程/总时间) 6.汽车先以4米/秒的速度开行20秒,接着又以 7.5米/秒的速度开行20秒,最后改用36千米/小时的速度开行5分种到达目的地,求:(1)汽车在前40秒内的平均速度;(2)整个路程的平均速度。 7.汽车从A站出发,以90Km/h的速度行驶了20min后到达B站,又以60Km/h的速度行驶了10min到达C站,问(1)两站相距多远?(2)汽车从A站到C站的平均速度? 8.汽车在出厂前要进行测试。某次测试中,先让汽车在模拟山路上以8米/秒的速度行驶500秒,紧接着在模拟公路上以20米/秒的速度行驶100秒。求:(1)该汽车在模拟公路上行驶的路程。(2)汽车在整个测试中的平均速度。 9.如图为一小球从A点沿直线运 动到F点的频闪照片,若频闪照 相机每隔0.2S 闪拍一次,分析照 片可知:小球从A点到F点作的 是直线运动(选填“匀速”或“变速”)。小球从A点到D平均速度是m/s,小球从D点到F平均速度是m/s,小球全程的平均速度是m/s。 三.比值问题 10.甲、乙两个运动员爬两个山坡,已知他们的爬山速度比是2:3,两个山坡的长度比是4:3,则他们爬到坡上的时间比是多少?

2020年秋季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导学案全册合集

第一章机械运动 三环:自学展示反馈 本章是初中物理学的开始,介绍了自然界最普遍、最 简单的运动——机械运动.本章的内容包括:长度和时间 的测量,运动的描述,运动的快慢,测量平均速度. 本章共有4节: 1.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讲述了长度的测量、 长度的单位、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时间的测量、误差. 在物理学中要对有关现象做定量研究,就需要进行测量. 所以,让学生了解一些测量的初步知识,掌握一些测量 的基本技能,是他们学习物理所必备的. 2.第2节“运动的描述”,介绍了机械运动、参照物、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第3节“运动的快慢”,介绍了运动快慢的比较, 速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匀速直线运动,变速运动及 平均速度的意义.本节首先引入速度这个物理量,并通过 路程和时间来计算速度,然后指出最简单的机械运动是 匀速直线运动,并介绍了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4.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是实验探究课,介绍了 平均速度的测量方法. 本章教材的设计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 走向社会”的理念.首先学习了物理学中最基本的测量— —时间和长度的测量,这也是其他测量的基础.接着介绍 了运动学的基础知识,主要是一些基本概念和运动的规 律.初中物理中速度的计算公式的含义跟小学数学对它 的解释基本一致,所不同的是强调速度的单位及其换 算,学生要了解进行物理计算的规范要求. 【教学目标】 1.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知道机械运动、参照物的概 念,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掌握速度的简单计算;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时 间和平均速度;知道测量有误差,理解误差和错误的区 别. 2.在过程与方法方面:能用实例解释运动和静止的 相对性;体验通过日常的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长度 和时间的方法;进行实验探究平均速度的测量. 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认识运动是宇宙的 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唯物主义世界观; 认识测量长度、时间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 学生对科学技术的热爱;通过测量平均速度的活动感受 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 运动和静止的判断,速度的概念和计算,长度、时 间、平均速度的测量. 【教学难点】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速度单位的换算,平均速度 的理解和测量. 【课时建议】 本章共有4节,建议5课时. 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课时 第2节运动的描述…………………….1课时 第3节运动的快慢…………………….1课时 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1课时 本章复习和总结……………………….1课时 1.图象法:本章中利用速度—时间图象和路程—时 间图象描述匀速直线运动,可以清楚地反映物体运动的 变化情况,从而探究物体运动的规律. 2.比较法:本章中在理解误差和错误的区别时,利 用比较法更容易记忆二者的不同. 3.控制变量法: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运用了这种方 法,在运动时间相同时比较运动路程或在运动路程相同 时比较运动时间.

初二物理速度计算题

初二物理速度计算题专项姓名: 1.摩托车用90km/h的平均速度追赶在它前面120km的卡车。追了270km才赶上,求卡车的平均速度。 2.一列车长160m,匀速通过一条长200m的隧道用了。若该列车以同样的速度通过一座长1040m的铁路桥要多长时间? 3.一辆卡车以54km/h的速度闯红灯。卡车开出6s后,交警以20m/s的速度追击,不计卡车长度,交警多长时间课追上该卡车? 4.小军乘坐一辆汽车行驶在限速为50km/h的公路上。他利用手表测得汽车每隔4s就驶过路边一根相距50m的电线杆。问:小军乘坐的这辆汽车是否超速? 5.一列火车以54km/h的速度通过一座桥用了。已知火车长150m。桥长为多少? 、B两地相距300m,甲、乙两人分别从两地骑自行车同时出发相向而行。他们的速 度分别为V 甲= 6m/s、V 乙 = 4m/s,假如有一只猎狗不知疲倦的以V = 8m/s的速度 奔跑在甲、乙之间。问:在甲、乙两人出发至相遇时,猎狗跑了多少路程? 7.为了探测海底某处的深度,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经过4 s收到回波信号,海洋中该处深度是多少米? (声音在海水中传播速度是1500 m/s) 科学家发现这种方法是不能用来测量月亮与地球的距离的,其原因是什么? 8.小明站在行使的船上对着远处的悬崖高喊一声,经过2s听到回声,若船行使速度为4m/s,空气中声速是340m/s,问小明听到回声时,船离悬崖多远? 9.小刚同学在山坳里大喊一声后经过3s听到了第一次回声,又过了2s听到了第二次回声,请问两山之间相距多远? 10.傍晚用激光灯对着月球照射,后接受月球反射的光线,求地球到月球的距离?

14《测量平均速度》导学案

1.4《测量平均速度》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会使用表、刻度尺测量平均速度。 2.通过实验养成和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3.养成和其他同学团结合作的意识.培养解决生活简单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训练用速度公式v=s/t进行简单的计算。 难点:训练准确计时的实验技巧和能力。 学习过程: (一)复习旧知,提出课题(自主学习) 从速度的公式可知,如果我们测出了物体运动的路程s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t,就可以求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速度。 (二)合作探究 1.实验目的: 2.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教材图1.4-1,找出所需实验器材: 3.实验步骤:各小组按照教材P23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并将得到的数据填入教材设计的表格中,最后求出各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 4.交流评估:各小组间进行交流、讨论,看那一组做的最好。最后小组展示 5.阅读教材P24“科学世界”,了解超声波测距的过程和原理。 自我小结: 1.这节课我学会了。 2.我还存在的疑问。达标检测: 1.两个做匀速运动的物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速度大的物体通过的路程长 B. 通过路程长的物体,所用的时间一定长

C. 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时间短的物体速度大 D. 在相等的时间内两个物体所通过的路程一定相等 2.在学校运动会上,小明参加的项目是百米赛跑。起跑后,小明越跑越快,最终以12.5 s 的优异成绩获得冠军。关于上述小明的百米赛跑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明在前50 m-定用了6.25 s B.小明每秒钟通过的路程都是8m C.小明的平均速度是8 m/s D.小明的平均速度是8 km/h 3.羚羊奔跑速度是20m/s,一短跑运动员5s内跑完50m路程,汽车的行驶速度是54km/h,三者速度从小到大的排列的顺序是() A.汽车、羚羊、运动员B.羚羊、汽车、运动员 C.运动员、汽车、羚羊D.运动员、羚羊、汽车 4.某汽车长度为10m,做匀速直线运动,在1min内通过720m的路程,那么此车的速度为______m/s。按这个速度行驶,通过路程为21.6Km时,需要时间为______h。若仍按这一速度行驶,完全通过某桥需要时间为30s,则桥长为______m。 5.一名同学骑自行车从家路过书店到学校上学,家到书店的路程为1800m,书店到学校的路程为3600m。当他从家出发骑到书店用时5min,在书店等同学用了1min,然后二人一起再经过了12min到达学校。求: (1)骑车从家到达书店这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这位同学从家出发到学校的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大? 6、在一次爆破中,用一条长80cm,燃烧速度为0.8cm/s的导火线,假若爆破者以5m/s的速度跑开,他能否在爆破前跑到600米的安全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