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生态女性主义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7
《奥兰多》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奥兰多》是弗吉尼亚·伍尔夫所著的一本小说,以奥兰多这个角色为中心,表现了他经历的时代变迁和他个人的生命历程。
其中,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生态女性主义观念贯穿整个作品,体现在角色的性别、环境和自我认同的转变中。
首先,弗吉尼亚·伍尔夫通过奥兰多的性别变化,展现了生态女性主义的观念。
小说中,奥兰多从男性转变为女性,这一变化象征着人类的本质和性别观念的变迁。
人们往往将男性与理性、力量相联系,将女性与柔弱、情感相结合。
而弗吉尼亚·伍尔夫则认为,这种二元对立的性别观念导致了人和自然之间的矛盾。
她认为,男性与女性应该是相等、相互依存的存在,而不是纯粹的二元对立。
因此,她借助奥兰多的性别变化,探讨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其次,弗吉尼亚·伍尔夫通过奥兰多的环境变化,反映了生态女性主义观念。
小说中,奥兰多经历了不同的时期和环境,从乡村转变为城市,从16世纪到20世纪。
不同的环境和时代对他的生活和情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弗吉尼亚·伍尔夫认为,环境和自然是生命力的驱动力,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无可分离的联系。
她认为,只有通过合适的环境和自然的保护,才能使人类得以生存。
因此,她在小说中反复强调自然的美好与可爱,呼吁人们要保护自然、共同生存。
最后,弗吉尼亚·伍尔夫通过奥兰多的自我认同的变化,体现了生态女性主义的观念。
小说中,奥兰多在不同的环境下,经历了自我认同的转变。
不同的环境和经历重塑了他的身份和认同。
弗吉尼亚·伍尔夫认为,人们的身份和认同是不断变化和前进的,不应被固定和定义。
人们应该具备自主性和自由性,不断发掘和探索自己内在的潜力和可能性。
弗吉尼亚·伍尔夫强调自我认同的自由和开创性,呼吁人们勇敢地面对自己的内心,并寻求真正意义上的自我认同。
总之,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奥兰多》体现了生态女性主义的观念,探讨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社会性别观念对人类的影响以及自我认同的变化和革新。
《奥兰多》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簡述《奧蘭多》的生態女性主義解讀,《奧蘭多》是英國作家弗吉尼亞·伍爾夫的一部小說,出版於1928年。
該小說講述了主人公奧蘭多的一生,涉及到歷史、時間和性別等多個主題。
生態女性主義解讀關注作品中的環境和性別議題,強調女性與自然環境的聯繫和壓迫。
生態女性主義認為女性與自然環境之間存在著特殊的聯繫。
在《奧蘭多》中,伍爾夫描寫了奧蘭多與自然環境的緊密關係。
奧蘭多與自然環境有著相似的變化和循環,她的青春和老去如同四季更替般變化;她的身體和情感與自然景觀相互呼應。
這種聯繫突顯了女性與自然的連結,並強調女性在維護和保護自然環境中的角色。
生態女性主義強調了女性在自然環境中所受到的壓迫。
在《奧蘭多》中,奧蘭多面臨著來自外界的種種壓力和期望,她被要求符合社會給予女性的角色和定義。
她被迫融入男性主導的社會體制,同時也被迫適應自然環境的限制和期待。
這種壓迫使奧蘭多失去了她真實的自我,不斷地遷就他人的期望。
生態女性主義認為,女性一直以來在社會和自然環境中扮演著次要的角色,遭受著雙重壓迫。
生態女性主義還涉及到對男性主導資本主義文化的批判。
在《奧蘭多》中,男性主義文化被描繪為對女性和自然的壓迫力量。
男性主導的社會結構限制了奧蘭多的發展和自由,剝奪了她的真實自我。
同時,男性主導的經濟體系也對自然環境造成了破壞,對生態系統產生了負面影響。
生態女性主義通過批判男性主導文化和資本主義體制,呼籲重視女性和自然的價值。
總之,《奧蘭多》的生態女性主義解讀關注女性與自然環境之間的聯繫和壓迫。
它強調女性在維護自然環境中的角色和價值,同時批判男性主導文化和資本主義體系對女性和自然的影響。
該解讀豐富了對《奧蘭多》的理解,同時也呼籲人們關注和保護自然環境,重視女性的價值和權益。
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论文一、西方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概述作为一种新兴批评流派,生态女性主义批评要求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对文学作品进行全新的解读,让人们用一种全新的角度去审视文学的历史、现状及未来,它打破了传统的陈旧的文学批评模式,为西方文学批评带来了巨大的生机和活力。
可以说,生态女性主义批评充盈着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女性主体意识,在这种自然和女性的眼光下,传统的文化、文艺观、价值观以及批评尺度等受到质疑,文学作品将面临重新定位和评价。
二、西方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基本特点(一)理论渊源与现实基础生态女性主义作为生态思潮和女性思潮的组成部分,并非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之上的。
其理论基础在于生态女性主义是环境主义与女性主义相结合的产物。
生态理论的进步及女性主体意识是其发展的理论源泉。
生态女性主义在继承传统的理论的基础上开拓创新,为文学批评及其他文化理论提供了新的研究领域。
女性主义者投身生态环保运动并对环境问题的思考是生态女性主义产生的而现实基础。
上个世纪60年代初,美国生物学家蕾切尔卡尔森发表了作品《寂静的春天》,这部作品毫无保留地揭示了农药的广泛使用引发的环境恶化和生态危机的不堪设想的严重后果,从而唤醒了美国广大民众的生态意识,在美国引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环境保护运动。
在文学界,作家们特别是女性作家也不甘示弱,他们将女性和自然作为主题写进文学作品中去,将“自然歧视”和“女性歧视”赤裸裸地展示给广大读者,引发读者深思。
如朱晓光在《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渊源与流变》一文中提到,1978年,美国著名生态女性主义批评家格雷芬的《妇女与自然:她内心的吼叫》一书出版;1979年,卡洛琳麦茜特的《自然之死:妇女、生态学与科学革命》发表。
这两部专著的发表为生态女性主义批评提供了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理论基础。
(二)生态批评和女性主义批评的结晶生态女性主义批评是在借鉴生态批评与女性批评的基础上,实现两者的融合,其理论意义看似等于其实大于二者的结合。
生态女性主义运动及其研究述评摘要:生态女性主义(Eco-feminism)是当代西方由环境运动与女性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它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80年代至今获得了较快的发展。
生态女性主义为自然和女性立法,反对一切形式的压迫。
本文首先论述了生态女性主义运动的产生和发展,然后阐述了国内外生态女性主义的研究现状,最后分析了生态女性主义呈现的基本特征。
关键词:生态女性主义;父权制;自然;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始于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它的兴起标志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从母系时代的母权制到父权制时代的父权制度后、进入到了全面向父权制挑战以实现人类男女平等的“平权时代”。
女性主义自诞生以来,经历了一个曲折而漫长的发展过程。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女性主义展现出了其独有的特征。
女性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两次浪潮。
第一次浪潮以1920—1928年欧美女性获得完全的选举权而达到顶峰。
第二次浪潮始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是在在法国和西欧的“学生造反运动”的影响下形成的。
[1]这次运动以全面争取在就业、教育、福利、政治和文化等领域与男性平等的权利为目标,对女性的本质和文化身份进行了探索,与现代性各种政治思潮结合形成自由女性主义、社会女性主义、激进女性主义和文化女性主义等诸多流派。
而生态女性主义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女性主义低潮时期,这是一个区别于其它女性主义流派的独特流派。
一、生态女性主义运动的产生及发展20世纪60年代,美国女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出版的《寂静的春天》一书拉开了当代环境运动的序幕,随着环境保护运动蓬勃发展,妇女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运动中来,使女性主义运动也从传统的范围中超越出来,迅速向生态女性主义运动延伸,在生态运动中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真正孕育“生态女性主义”这个术语及其基本思想的是弗朗索瓦丝?迪奥博纳70年代早期的两本著作:1974年出版的《女性主义或者毁灭》和1978年出版的《生态女性主义:革命或者转变》。
[1]迪奥博纳宣称,之所以有必要进行生态女性主义革命是因为:“(生态女性主义的)目的不是建立一个所谓的更美好和更公平的社会,而是生存,让历史得以继续,而不是让我们像大洪水前的动物和鸟类那样消失,这些物种的生育能力也因为人类过剩的人口而持续降低。
生态女性主义之我见摘要生态女性主义是在人类生存环境日益遭到破坏、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语境下诞生的。
包含女性与生态双重视角,其视点始终对准女性与自然,具有温情的道德色彩,并且具有跨越性与对话性。
它的出现激起了人们去反思和批评现代社会中存在的自然压迫和性别压迫,从而增加人们对生态意识与男女平等的认识。
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对生态女性主义的定义、派别、在中国的发展与不足等方面来诠释生态女性主义。
关键词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前言生态女性主义从实质上来讲其实是在生态伦理学的基础上新近发展起来的一个变体,近几十年来(20世纪90年代),生态女性主义发展迅速,在女性主义理论领域充满着活力,是最具代表性的派别之一。
分别开来看,女性主义是针对女性的政治权利及社会地位的,具体要求是指女性在社会、经济、政治生活中,她们应该具有和男性一样的平等权利和平等地位;而生态主义则是寻求的是另外一种权利,只不过对象不再是女性,而是扩大到整个生物圈的每一个有机体,追求的是一种能够生活繁荣、展现自我价值的权利。
二者的结合体生态女性主义也就应运而生并且孕育出了新的意义,即是对人类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统治自然、统治女性两者之间密切关系的反思与批判,也广泛关注人类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切形式的压迫和统治,致力于以解放女性、缓解生态危机以及为反对压迫而奋斗作为己任。
正如著名的生态女性主义学者斯普瑞特耐克(C.Spretnak)曾提到的那样:“西方文化中在贬低自然和贬低女性之间存在着某种历史性的、象征性地和政治性的关系。
”[1]总之,随着全球女权运动及思维的高涨与传播,再加上环境问题的日趋严重及全世界范围内波澜壮阔的生态思潮,就在这样的背景下,生态女性主义形成了。
1 什么是生态女性主义?生态女性主义(Eco-feminism),顾名思义,它既包括西方的女权主义运动,又包括生态环境批评理论,是两者相结合而出现的一种产物。
“生态女性主义是当代西方由环境运动和女权运动汇流而成的主动适应社会变革需求的文化思潮。
生态女性主义与文学批评摘要:生态女性主义探讨了控制自然与控制女性之间的联系,其理论既是"女性的";,又是"生态的";;同时它又超越了两者。
与文化领域内的生态女性主义相呼应,文学领域内也将诞生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旨在以解放女性和拯救自然为使命,探讨文学中双重统治的联系,深化对父权制文本的批判。
关键词: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控制自然与控制女性一生态女性主义的多元理论视点1974年,法国女性主义学者F-奥波尼在《女人或死亡》(LeFeminisme ou laMort)这部着作中首次提出生态女性主义的概念,认为对妇女的压迫与对自然的压迫有着直接的联系。
生态女性主义相信女人与自然有极大的亲近性,在生理上女性如月经、怀孕和生产过程的经验类似自然生态的循环,有其周期性存在。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女性与自然之间的一种相连性,一方面大地孕育万物的自然现象被类比为母亲哺育子女的天性,表面上这种类比是一种赞颂,实际上是藉此建构一套规范女性的"自然法则";,以自然现象来界定女性的职责;另一方面在文明与自然的二元对立里,女性如同自然,代表的是原始、被动、情感、柔弱和神秘,需要由进步、主动、理性和强壮的男性来引导和开发。
这种思考在我们的日常用语中不断地流露,例如将未开辟的土地或森林称为"处女地";或"处女林";。
对此,瓦伦(K.J.Warren)明确指出控制自然与控制女性都是在同一种体制下运作的,这个体制就是父权中心体制,推翻这个父权体制是女性运动与环保运动的基本工作。
因此,生态女性主义者把自然与女性受压迫的遭遇相提并论,把解放女性和解决生态危机、反对压迫一并当作自己的奋斗目标。
但由于各自借鉴的理论方法不同或对妇女与自然双重解放的根本途径的认识不同,生态女性主义呈现出一个流派众多的多元格局,诸如文化生态女性主义、社会生态女性主义和哲学生态女性主义。
《长江丛刊》2019.0315透过意象看《德伯家的苔丝》中的生态女性主义■方妍婷/杭州师范大学摘 要:托马斯·哈代是英国杰出的作家,其著作《德伯家的苔丝:一个纯洁的女人》,描绘了一位农村姑娘的悲剧性毁灭,折射出当时英国农村下层妇女的命运,公开地挑战了维多利亚时代虚伪的社会道德。
哈代非常擅长环境描写,以此来感染读者,他的小说经常被说成是“一片风景加上一个人的灵魂”,即环境与人物融为一个整体。
本篇论文主要想透过《德伯家的苔丝》中意象的运用来解读小说中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从自然景物、场景及动物等意象出发,探究这部小说中女性与自然之间的渊源关系,从而突出哈代对女性和自然的观点。
关键词:托马斯·哈代 《德伯家的苔丝》 生态女性主义 意象一、简介托马斯·哈代(1840 - 1928),小说家和诗人,是英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之一。
他出生在英格兰南部的一个农业区多塞特,他在书中称那里为“威塞克斯”。
早期的西南乡村生活被信仰和音乐所渗透,对哈代及其后期小说中虚构的“威塞克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哈代大量写作,他把自己的维多利亚时代小说分为三个系列:人物与环境的小说,浪漫与幻想的小说和独创性的小说。
他的主要作品是威塞克斯小说,这些小说描写了他故乡农村的人物和环境,他总是对这些传统人物抱有同情和悲悯之情,这反映了他对人生的坚忍悲观和悲剧意识。
哈代的写作特色在于他对生命的本质和宇宙的决定论立场,他对幽默和荒诞的敏锐感,以及对自然世界的热爱和观察,具有强烈的象征效果。
哈代的故事总是动人心魄。
他有意识地偏离了传统的维多利亚现实主义,强调情节多于人物塑造。
毫无疑问,他成功地将一种高度的悲剧感,即希腊人的宿命感带回了小说中,这要归功于他。
更重要的是,哈代强调他的角色的深层心理。
哈代的语言具有一种无声的力量和魅力,点缀着修辞手法和诗意意象,内涵丰富。
二、生态女性主义思想概述随着生态批评主义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生态女性主义,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女性与自然之间的联系。
文化生态女性主义(Cultural ecofeminism)强调妇女和自然所遭受压迫的精神文化根源,把文化精神的改变视为妇女和自然双重解放的根本途径。
具体而言,就是构建一种新的女性文化,其核心内容:一是“构建爱护伦理学(ethics of care),论证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道德依据”;二为“复兴古代的自然女神宗教,激发人们尊崇自然界的情感”。
这派学者通过审视宗教、神学、文学、艺术等文化领域内妇女和自然界之间的象征性联系,发现对自然的压迫和对女性的压迫是相互关联与互相强化的,因而试图把自然从压迫性的男性文化中解放出来,以便把自己当作生命的承载者来尊重,并要求女性发现她们的真实本性,从而赞赏和认可这种本性。
鲁斯(R. Ruther)把自然大地视为地母(Mother Earth),把女性的生育能力看作自然孕育万物的过程。
在《新女人/新地球》(New Woman / New Earth)一文中,她以古欧洲时代的母系社会为例,说明因为当时的主事者是女性,而女性的繁殖力使得她们能体认到整个自然生态的生死循环现象,进而能够接受人类终将死亡的事实,所以并没有希翼超越自然局限的想法;但在父权社会里,由于当权的男性并没有生育的能力,他们不得不创造一个“生育”整个宇宙万物的天父,以能够超越人类肉体的有限生命,在如此的父系宗教观下,人类以科学方法和工业技术来追求物质层面的无限发展。
同样,凯勒(Evelyn Fox Keller)认为当男人必须将女人与自然的生产与创造力置于自己的掌控之下时,首先他们必须消弭女人与自然的自主性,将女人与自然陷于被支配、被统驭的次等地位。
默茜(C. Merchant) 在《自然之死:妇女、生态与科学革命》(The Death of Nature: Women, Ecology, and Scientific Revolution)中,指出理性时代以前将自然视为一个养育万物的母亲——一个有生命体——的想法,使得人类认为挖掘大地的行为就如同谋杀自己的母亲,因而不愿任意破坏自然。
国内生态女性主义研讨(精选五篇)第一篇:国内生态女性主义研讨国内生态女性主义研讨1.生态女性主义在中国的引入和传播我国对生态女性主义的接受最早是从对生态女性主义作品的译介开始的。
《寂静的春天》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与生态女性主义有关的译著,该书被视为是生态女性主义的奠基之作。
书中描写了滥用农药、杀虫剂给生物及人类带来的严重危害,从环境污染的角度唤起人们对忽略的环境问题的关注。
当时的美国总统肯尼迪也在一份报告中支持了卡森的见解。
该书出版后,在美国和全世界产生了广泛和深远的影响,拉开了美国现代环境保护运动的序幕。
尽管该书并不是真正以生态女性主义的身份在中国登台亮相的,但它在客观上为国内生态女性主义研究奠定了基础。
之后,国内虽然陆续译介了《自然女性》、《自然之死》、《真实之复兴》、《女性主义与对自然的主宰》等一些与生态女性主义相关的著作,但总体而言,我国在对西方生态女性主义相关论著的译介方面成果较少。
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中国学界开始集中关注生态女性主义文化思潮,拉开了生态女性主义研究的序幕。
1996 年,《国外社会科学》刊登了关春玲写的《西方生态女权主义研究综述》,这是国内最早的一篇关于西方生态女性主义研究的综述性文章。
该文简要介绍了生态女性主义研究出现的新特点,论述了生态女性主义的主要流派及其观点(关春玲1996:25-30)。
之后,国内许多专家学者纷纷撰文探讨妇女和环境的关系,从多个角度对生态女性主义进行介绍与研究。
以中国学术期刊网数据库为数据来源,对近十五年来国内重要期刊发表的有关生态女性主义的论文进行整理分析后,笔者发现我国对生态女性主义的研究是从哲学、伦理学、宗教等方面开始的,前期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这些领域。
1996 年,曹南燕和刘兵二人合作发表了《生态女性主义及其意义》,论述了女性与生态运动相结合的原因,较为详细地评述了生态女性主义对传统哲学的批判,以及生态女性主义提出的新的价值观和伦理学,并对生态女性主义的意义做出分析和总结(曹南燕、刘兵1996:54-60)。
浅论苏珊·格里芬的文化生态女性主义思想文化生态女性主义是生态女性主义众多流派之一,它最初是一种社会政治运动,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文化思潮和理论。
旨在探究女性与自然的内在联系以及二者共同受压制的根源,提倡解放女性与解放自然的一致性,弘扬女性与自然的价值,实现二者的双重解放。
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作家苏珊·格里芬。
标签:文化生态女性主义;苏珊·格里芬;女性与自然一、文化生态女性主义及苏珊·格里芬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女权主义运动步入第二次浪潮,她们不仅主张在经济、政治、地位等方面和男性平等,也希望通过各种社会活动将个人解放和社会变革结合起来,从社会中寻求受压迫的根源,力求解放女性和实现有差别基础上的平等。
随着环境危机的日益严重,各种环保运动也轰轰烈烈的开展起来,人们逐渐认识到女性思想与生态思想协调发展的必然性,也认识到女性运动和环境运动合流的重要性,于是生态女性主义思潮应运而生。
生态女性主义随后衍生出了多元的文化思潮和理论,文化生态女性主义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文化生态女性主义认为女性与自然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认为男性统治者把女性和自然放在被压抑和贬低的从属地位,压迫着“自然化”的女性和“女性化”的自然,他们把二者排斥在男权主流文化之外,并将二者都纳入在男权统治之中。
因此,文化生态女性主义者主张重新审视女性与自然等被男权所贬低的客体,建构一个新的生态女性主义世界观,并通过直接的政治行动解放女性和自然。
可以说,文化生态女性主义具有激进的女性主义精神,具有强烈的文学批评性。
苏珊·格里芬就是文化生态女性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
尽管她把自己定义为诗人,但她也是著名的剧作家和哲学家。
20世纪60年代开始陆续地发表作品,代表作主要有:《女性与自然:她内在的呼号》《色情与沉默》《石头之歌》《她身体的思想:进入黑暗的旅程》等。
二、《女性与自然:她内在的呼号》中的文化生态女性主义思想苏珊·格里芬的《女性与自然》这部著作是生态女性主义的奠基之作,被誉为生态女性主义的里程碑,为生态女性主义提供了思想和理论基础。
生态女性主义研究及其在中国的影响生态女性主义是西方环境运动与女性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反对“父权制”和二元论对女性与自然的奴役和破坏,反对人类中心主义提倡多样性,旨在建立一个与大自然和平共存,理想的和谐的人类社会。
其在中国的生态观研究有助于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从女性与自然相互结合的新的角度,把生态问题与女性问题以及诸多社会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为能够有效地解决生态危机提供了新的视角。
标签:生态女性主义;自然;女性;环保;生态生态女性主义(Ecofeminism)是女性主义和生态伦理学的主要流派,是当代西方环境运动与女性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流行于20世纪70年代的环境主义思潮。
生态女性主义尝试寻求在男权社会中被奴役的女性与被破坏的自然之间的特殊关系,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和男权社会,批判各种形式的奴役,尊重差异,提倡多样性,旨在建立一个理想的和谐的人类社会,并且和大自然能够和平共存。
一、生态女性主义的发展和主要思想“生态女性主义”这一概念最早是在1974年,由法国女性主义学者弗朗索瓦·德·艾奥博尼(Francoise d’Faubonne)在《女性主义·毁灭》一书中提出,她把生态观点和女性主义结合在一起,揭示了自然和女性之间的天然的联系。
[1]此后,生态女性主义作为一种思潮迅速扩散发展,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涌现的主要的生态女性主义学者有瓦尔·普鲁姆伍德,卡洛琳·麦西特,查伦·斯普瑞特奈克,卡伦·J·沃伦,玛利亚·米斯和范丹娜·希瓦。
卡洛琳·麦西特(Carolyn·Merchant)的著作《自然之死》(The Death of Nature)堪称生态女性主义思想的经典代表作;卡伦·J·沃伦(Karen·J· Warren)提出用“性别”来说明人与自然的关系,批判男权社会中的“父权制”,反对传统的二元论,批判对生态的严重破坏和对女性的奴役和压迫,提倡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关系。
《又来了,爱情》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开题报告题目:《又来了,爱情》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开题报告导言:《又来了,爱情》是由彭顺执导,马思纯、韩庚、井柏然等人主演的电影。
它以幽默诙谐的方式述说了三个男女之间的感情故事,同时也呈现出了现代社会对于自然环境的破坏和对生态的关注。
本文立足于生态女性主义的角度,旨在探究这部电影中的性别意识和环保意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一、生态女性主义的概念生态女性主义是在女性主义的基础上出现的新型女性主义。
它强调女性与自然的关系,认为女性应该成为维护地球生态平衡的重要力量。
生态女性主义主张重视人与自然的联系,批判人类对于自然的掠夺性行为,并呼吁社会应该重视环保问题,给予环境与生物更多的关爱。
二、生态女性主义的分析视角1. 性别意识分析:对于女性而言,她们与自然的联系更加紧密,因为她们经常受到对自然的伤害,如破坏的环境和受污染的食物等等。
而《又来了,爱情》中的三个女主角身处不同的环境中,面对着自然环境的破坏和人类行为的侵犯。
例如:徐莉莉在美顺石油公司上班,面对公司的破坏采油行为,她毫不犹豫地站在了保护野生动植物的一方;梁小雨在《黑天鹅》餐厅任职,她对食材的来源和质量格外注意,保证食品保健,为环境保护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2. 环保意识分析:现代社会,人类对于自然的破坏行为越来越多,环保意识特别重要。
《又来了,爱情》在电影中并没有直接描述人类破坏环境的恶果,而是通过女性角色的行为,表达了对于环保的关注,例如:“到海边开车还是去翻山越岭”等对于出行方式的关注和相关环保意识的传播。
三、生态女性主义的误区生态女性主义的追随者往往把女性和自然之间划等号,认为女性天生就更加关注自然,而男性则更倾向于对于自然的掠夺行为。
这种刻板印象是错误的,每个人的关注点和行为方式都是独特的,不应该因为性别而被定义。
四、结论通过对于《又来了,爱情》电影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我们可以看到女性与环保之间存在的紧密关系。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五章生态女性主义思想的中国意义妇女摇身一变成工人,参与制造业的生产过程,在农村,女人开始从事大量以前由男性承担的农业生产活动,在进行劳作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资源的浪费和破坏问题。
当下,环境污染不仅涉及到了国内,也延伸至了国外,人们要忍受粉尘、噪音、水源等污染。
对于女性来说,由于其特有的生理特征、以及长期的社会结构造成的社会分工的不同,对这些污染尤为敏感,这些环境污染大大的伤害了以妇女为代表的弱势群体。
20世纪60年代末,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全世界的人开始意识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事实表明,各国的女性团体开始加入到保护环境的队伍里,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在中国,中国女性正逐渐与世界接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也开始重视环境问题,无论是政府内部决策部门,还是非政府组织、民间团体与机构,中国女性都开始扮演重要的角色。
这充分说明了中国妇女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
中国女性当前面临的一大使命就是:环境与发展。
中国女性从环境问题的受害者到环境问题的保护者这一过程,不仅是中国女性环境意识的胜利,也是中国女性平等意识的助益力量。
中国是要通过行动拯救自己还是拯救世界,抑或是忽略环境污染。
在难题面前,中国的女性通过各种渠道表达了自己的意见并付诸于实际,展示了自己独特的地位与作用。
5.2生态女性主义思想对中国的启示5.2.1对我国妇女解放的启示妇女解放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以追求政治身份、受教育和就业平等为主要内容的“个体的解放”。
第二个阶段是以争取妇女的政治地位、法律权利和文化阐释为主要内容的“群体的解放”。
第三个阶段是以实现妇女、被边缘化的人群和自然界为主要内容的“整体的解放”。
生态女性主义对于“妇女解放”赋予了更宏大更全面的内涵,全面探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相互关系。
《秘密花园》中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秘密花园》中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摘要]美国作家F.H.伯内特通过儿童小说《秘密花园》中身体赢弱、性格孤僻的少年在与他人、与自然的交往中恢复身心健康的故事,表达了她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对男性中心主义的批判以及对和谐的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向往。
[关键词]《秘密花园》生态女性主义男性中心主义关爱一、引言生态女性主义是西方女性主义在发展过程中与环境保护主义相结合的产物。
它的内涵有两方面的特征:其一是解构父权制社会中的男性中心主义,带有明显的后现代性。
其二是超越了后现代性,生态女性主义者对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认真的思考,提出了解决危机的办法。
他们认为人与他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应该相互尊重、和谐共处。
生态女性主义者还强调了女性在建立和谐的人类社会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的重要作用。
《秘密花园》通过讲述身体赢弱、个性偏执的少年在与自然、与他人的接触中学会爱与分享,最终恢复身心健康的境相互对应。
面对这一现代病,作者构想出了解决问题的良方:人必须走出狭小的个人空间,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与他人平等交流,建立关爱、互助的人际关系。
在与自然、与他人的和谐共处的过程中人才能成为一个完整、健康的人。
这种思想主要体现在另一位少年迪肯身上。
迪肯一家生活在牧尔荒原之上。
虽然只能饥一餐饱一餐的勉强度日,但他们彼此关爱,其乐融融。
他像一位自然之子,把自己看作大自然万物中的一员,向处于生存困境中的动物伸出援手,在与自然的交住中感受着无穷的乐趣。
迪肯质朴、快乐的生活与玛丽乏味、苦恼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
在迪肯身上,充分体现出生态女性主义者所提倡的和谐的社会观与自然观:“只有将人的存在看成生态的存在,将人的自我看成生态的自我,才能形成人与人、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合作的关系。
每个人只有正确认识自己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与四周环境建立广泛的、互惠互利的关系,才能实现自身最大的价值,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简述生态女性主义
摘要: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永恒讨论的一个重要哲学命题。
由于人类急功近利,生态环问题日益严峻。
生态女性主义从分析传统的人类同自然的对立以及对自然与女性关系的探讨,把女性解放和自然的解放紧缚在一起,为环境伦理学的发展和生态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思维。
本文通过简述生态女性主义的思想根源、基本问题和主要流派,旨在提醒人们对日益忽略的女性原则给予重视,重新审视传统的世界观 ,站在自然和女性的角度建立一个更为和谐发展、文明进步的新社会。
关键词:生态女性主义;根源;基本问题;思想流派
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3-0-02
继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女权运动的一次浪潮和20世纪60年代的第二次浪潮之后,70年代-90年代女权运动经历了第三次浪潮。
如果说第一次浪潮的特征是要求平等的女性主义,第二次浪潮的特征是激进的女性主义的话,那么第三次浪潮则可以说是自然的女性主义。
一、生态女性主义的根源
在艾奥伯尼的这一术语提出大约十年后,卡琳·j·沃伦进一步阐述了生态女性主义的核心假设,她指出:“1、对妇女的压迫和对自然的压迫有着重要的联系;2、理解这些联系的本质对于充分理解妇女和自然所遭受的压迫是十分必要的;3、女性主义的理论和
时间必须包涵生态学的视角;4、生态问题的解决必须包含女性主义的视角。
在1962年出版的《沉默的春天》一书中,雷切尔·卡森警告美国人说,除非他们开始关心自己的环境,否则,“人类对环境的所有攻击,包括有害甚至致命的物质对空气、江河和海洋的污染……将必然无疑地破坏或改变物质本身……未来的形成就取
决于此”。
球性生态问题的预兆已经出现:臭氧层破坏、废物处理、动物畜牧、物种危机、能源节约、野生动物保护……对这些问题的生态学关注持续增长,一场保护环境的运动在美国和全世界蔓延开来。
虽然,所有的环保主义者都相信,人类应尊重自然;但是,所谓人类中心论的环保主义者基于进一步保护人类的利益而提出尊重
自然的理由;而所谓地球中心论的环保主义者则认为,尊重自然是基于地球自身所具有的内在价值。
在很多方面,生态女性主义都与深生态学相似;但生态女性主义普遍指出深生态学的错误,即:深刻生态学者错误地反对一般意义上的人类中心说,然而真正的问题与其说是西方世界的人类中心,或者说仅仅是人类中心的问题,不如说是男性中心的问题。
妇女与自然的主要的敌人不是神人同形同性论而是男性中心论。
二、生态女性主义的基本问题
生态女性主义努力展示各种人类压迫之问的联系,但它同时也集中思考人类控制非人类世界或自然界的企图。
生态女性主义者指出,人们一般认为,妇女在文化上是与自然联系在一起的,因此,
在女性主义和生态问题之间存在着概念、象征和语言的联系。
生态女性主义的基本问题就是是否将妇女与自然相联系的问题。
虽然,大多数生态女性主义者认为女性与自然的联系时导致性别歧视与
自然歧视的根源,但是,他们之间究竟是怎样的一种联系?是生物的还是心理的,还是在社会文化方面的?这一点上她们的看法也不尽相同。
但是,在少数生态女性主义者对这一问题的理解中,隐含了后现代女性主义的信仰,也就是说男性对女性的统治是历史上存在于人类社会中最原始的统治形式,这种统治形式也衍生除了诸如地位、阶级、政治势力等的其他等级制度。
由于这个共同的意识形态结构的促进,似乎各种形式的压迫都相互加强,相辅相成。
这种常见的潜在的压迫性结构称为“男性中心的”或“父权制的”。
但人们普遍认为,这种结构的核心特征包括“价值二元论”、等级式思维和统治的逻辑。
这些都是典型的男性沙文主义。
诸多女性主义理论家人文,以上的那些思考模式和概念化的世界同样鼓励和支持了其他形式的沙文主义,如应对人们对自然的剥削和破坏负责的人类沙文主义。
另外,二元制的思考模式将世界看作对立的两极,就像男性之于女性,刚毅之于直与娇柔,理智之于情感,积极之于消极,精神之于肉体,纯净之于污秽,文明之于野蛮,高贵之于低贱等等。
并且,这二元应该是同一类别的事物中相互对立的二元,他们彼此既相互排斥又相互联系。
举个例子,男性总被认为是理智的、积极的、富于创造的、文明的、有条理的;
然而女性就被认为是感性的、消极的、被支配的、未开化的、思维混乱的。
三、生态女性主义主要思想流派
在众多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流派中,根据她们对妇女与自然之间关系这一问题的解答,大致分为切断妇女与自然联系的观点、强调妇女与自然联系的观点和不强调妇女与自然联系的观点。
根据这一观点,生态女性主义可以详细的分为自然或文化的生态女性主义、精神的生态女性主义、社会和社会建构主义的生态女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生态女性主义。
有些生态女性主义者要求人们超越与自然的联系,以改变作为他这或者第二性的地位。
他们认为“男人和女人被跑进了一个自为-自在的辩证世界,自为伴随着作为自我的状态,能够自觉意识到未来所呈现的自我创造的可能性。
自在带来的是作为他者的存在状态,它没有未来,因此也不存在任何改变的可能性。
妇女要想成为河南人一样完整的人,就要摆脱自然,加入到男人的行列中去。
”一般而言,具有激进文化女性主义背景的生态女性主义者寻求加强妇女与自然的联系,而不是减弱这种联系。
自然或文化的生态女性主义者相信:传统上与妇女联系的特征,如关怀、养育和直觉,与其说这些是文化建构的结果,不如说是妇女实际的生理和心理的产物。
问题不在于妇女比男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密切,而在于这个关系被低估了。
自然生态女性主义者否认人们视女性与自然为低劣、男人与文化为优越的观点。
相反,她们坚持认为,自然/妇女与文
化/男人至少是同等的,前者甚至可能比后者更好;这种看法包含这样的意味,是传统的女性美德而不是男性美德能够促进社会关系的改善,能够培养出更少侵略性、更能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
精神的生态女性主义者与所谓文化或自然生态女性主义者密切结盟的是各类所谓精神生态女性主义者。
精神生态女性主义者反省了这样两个方面:人类中心的观点力图证明人类对自然造成的损害是正当的;而男性中心的观点力图证明男人对女人造成的损害是正当的。
反省这些观点,她们认为环境的恶化与犹太教和基督教的信仰——上帝赋予人类“统治”大地的权利,二者之间有密切联系。
虽然,精神生态女性主义者从各种以大地为基础的精神信仰中吸取力量,但更吸引她们的是古代的女神崇拜和以自然为主导的土著美国人的仪式。
她们相信,那些把女人身体视为神圣的文化也会把自然看作是神圣的,也会尊崇自然的循环和韵律。
精神生态女性主义者经常进行这样的类ee:在赋予生命和创造万物的过程中,妇女的生物性生育角色与“大地母亲”或“生之母”(通常被称作“该娅”)h9j 的原型角色是类似的。
按照精神生态女性主义者的看法,妇女的角色与地母的角色相似,所以妇女与自然的关系享有特权,它比男人与自然的关系优越。
与自然或文化的生态女性主义者、包括精神的生态女性主义者一样,所谓社会或社会一建构主义的生态女性主义者也思考妇女与自然的联系。
然而,与前一类生态女性主义者不同,后者尝试削弱自然一妇女的联系,不再强凋其重要性。
她们的观点显示,由于:女
人与自然的特殊联:系是由社会建构并由意识形态强化的,因此,如:裂我们不把这种特殊联系的重要性降到最低限度,那么不仅女人仍将屈从于男人,自然也仍将屈从于文化。
全人类所有男性与女性都必须理解,他们既是自然的,同时也是文化的。
四、结语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永恒讨论的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
面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日愈恶化、男权对女性的欺凌 ,如何处理好人类与生存环境、两性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必须关注的话题。
或许同生态文学批评一样 ,生态女性主义这门新兴的文化批评目前发展仍不够完善 ,甚至还面临巨大的挑战。
例如,有人可能误解生态女性主义的关于两性统一的观点,过分强调女性与生态的天然联系,把人类的生态意识割裂成男性和女性两部分,过分夸大女性部分,乃至完全否定男性的作用等.但不管怎样,生态女性主义这股新兴的批评潮流已越来越显示出它旺盛的生命力和战胜困难的能力,其文学实践也将帮助人们改造自然观和妇女观 ,最终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女性主义的理论建构在于以往的环境哲学提出挑战,以一种崭新的生态伦理学思想为环境哲学做出了贡献。
参考文献:
[1]乔治·谢逊斯.深生态学运动:回顾[j].环境评
论,1987,(9):115.
[2]卡琳·j·沃伦.女性主义与生态学[j].环境评
论,1987,(9):3-20.
[3]雷切尔·卡森.沉寂的春天[m].1962:16-23.
[4]罗斯玛丽·帕特南·童.女性主义思潮导论[m].2002:371-402.
[5]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1952:19-29.
[6]赵媛媛,李建珊.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多角度解说—生态女性主义思潮评析[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6).。